在日常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總少不了接觸作文或者范文吧,通過文章可以把我們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塊。范文書寫有哪些要求呢?我們怎樣才能寫好一篇范文呢?下面我給大家整理了一些優秀范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金字塔教學反思的篇一
《埃及的金字塔》是一篇說明性的文章,課文著重介紹世界七大奇跡之一的埃及金字塔的形狀及其建筑歷史;寫出了外觀宏偉、結構精巧的特點以及建造金字塔所用的辦法,熱情謳歌了古埃及人民杰出的智慧和超人的才干。在重點介紹埃及金字塔的特點以及建造方法時,使用了大量的說明方法。
基于教學目標,我把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放在介紹胡夫金字塔外觀和構造的第3自然段,對于介紹金字塔的作用、結構及其名字的第2自然段,我采用學生自主學習的方式。首先學生自由朗讀,然后交流,從這一自然段中了解到了哪些關于金字塔的知識。設計時我曾想,學生到時候一定會捧著書本一字一句的把他們找到的讀出來,可沒想到,有的學生用一句話就概括全了。這讓我突然發現,我的學生其實已經具有一定的概括能力了,而之前,由于我低估了他們的能力以至于一直不敢放手,使學生不知不覺養成了依賴我的習慣。這個結果令我有些驚喜,同時也開始反思自己在以往的教學中沒有充分了解學生,并且未能給予他們足夠的信任。
第三自然段是本課的重點,我主要引導學生通過一系列的數字來體會金字塔的宏偉和精巧,并最終轉向對寫作方法的體會。首先,請學生分別找出能讓他們感受到金字塔宏偉和精巧的句子,然后說一說,這些句子到底是哪些地方讓他們有了這樣的感受呢?在此引出“列數字”的說明方法。
接著,一起來體會這些數字所代表的意義。對于難以想像的數據,作者采用了什么方法讓我們更加容易理解呢?此處體會“作比較”的好處。最后,作者在這么多座金字塔中單選胡夫金字塔來體現埃及金字塔的宏偉與精巧,這就是應用了“舉例子”的說明方法。整個過程環環相扣,通過數字體會寫作方法,通過數學感受古埃及人民的勤勞與智慧。在語言教學中滲透著寫作教學,用寫作教學強化語言教學,并深化情感教學,彼此互為相長,學生也較容易理解與接受。
另外,讀是語文教學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多讀能熟記,還能培養學生的語感,加深理解,因此作為重點教學內容,此處安排讀的次數也比較多,講解前后各齊讀一次,中間自由默讀一次,以此來加深學生的印象。
金字塔教學反思的篇二
文章的第三小節,以胡夫金字塔為例,向我們介紹了埃及金字塔的宏偉與精巧。
這一部分課文用了多種說明方法來表現金字塔的宏偉與精巧。學生在朗讀比較中很容易感受到,同時還學習了幾種說明方法。
1、運用了列數字的方法。
2、舉例子的方法。讓學生運用這些方法描寫一處景物。有的同學寫我們的學校,如:我們的學校座落在樂余鎮鎮北路,走進校園,你首先看到的就是我們的教學樓,這幢樓高20米,長60米,每層樓有六個教室和兩個辦公室。雖然寫得不是很好,但對于這些說明方法應該說已經基本掌握了。
除了讓學生學習到了寫作方法外,還讓學生從字句中體會埃及人民建造金字塔的艱辛和偉大,體會埃及人民的智慧。“這些石塊磨得很平整,石塊與石塊之間砌合得很嚴密。幾千年過去了,這些石塊的接縫處連鋒利的刀片都插不進去。”體會埃及人民的智慧。“經常有10萬人在烈日曝曬下干活兒,全部工程用了整整30年時間。”體會埃及人民建造金字塔的艱辛。
金字塔教學反思的篇三
1、引導學生深入語言文字,體會金字塔工程雄偉、精巧的特點。
2、學習作者描寫的方法,嘗試練筆。
3、引導學生從課文中感受古埃及人民的勤勞與智慧。
4、指導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在課堂上,我努力去達成教學目標。文章的第三小節,以胡夫金字塔為例,向我們介紹了埃及金字塔的宏偉與精巧。如果僅僅體會到這一點,我認為還是不夠的,還應該透過文本,讀出埃及人民的勤勞,讀出奴隸制度的殘酷,在情感上深深地震撼學生,引起學生的思考,這樣才是真正地讀懂了文本。所以,我緊扣"平整"一詞,進行引導,讓學生聯系前文,想象奴隸的艱辛,感受工程的浩大,再讀最后一句時,學生的情感就自然流露出來。
課上完后,我感到自己有很多不足的地方,以下只是我感觸最深的幾點。
1.讀的深度不夠,教者對讀的指導不得法、不得力。教師在指導朗讀的過程中,把握不住時機,指導的方式方法不得當,讀的方式單一。在學生思考的過程中把握不住契機,引導缺少方法。
2.課堂的評價缺乏。教者不知怎樣評價學生的閱讀表現,把握不住評價的時機。
3.沒有關注學生閱讀習慣的培養,尤其是課堂上激發學生的讀書興趣,鼓勵學生主動閱讀,邊讀邊想,還做得很不夠。
4教師的素質還有待提高。尤其是教師的文學素養貧乏,朗讀水平不高。教者在課堂上大聲范讀課文較少。
總之,我這次活動中受益匪淺。我希望,在本次閱讀教學觀摩活動取得進步的基礎上,進一步加強對閱讀有效性教學的的研究,把自己的語文閱讀教學提高到一個新水平。
金字塔教學反思的篇四
《埃及的金字塔》是一篇說明性的文章,課文著重介紹世界七大奇跡之一的埃及金字塔的外形及其建筑歷史;寫出了外觀宏偉、結構精巧的特點以及建造金字塔所用的辦法,熱情謳歌了古埃及人民杰出的聰明和超人的才干。
整篇課文條理清楚,語言平實,描寫細致。但是埃及金字塔對于學生來說比較陌生,對理解“金字塔是古埃及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有一定的障礙,缺乏學習的興趣,缺乏知識的鏈接,缺乏與文本的共鳴,容易讓學生產生乏味的情緒。
學生通過課前收集資料時的初步了解,到課堂上進一步感知中獲得切身體驗,從而深刻地體會到埃及金字塔的宏偉、精巧、堅固、奇特,感受古埃及人民勤勞智慧,同時激起繼續探究金字塔的愿望。
我從課題入手,激發學生回憶所掌握的知識經驗,配以聲像資料,積極營造良好的教學情境,讓學生身臨其境地走近金字塔。扣住課題,既解題又審題,激發內在的學習誘因,調動學生自讀自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一開始我就播放了一段音樂,讓學生在音樂的旋律中走近埃及,然后播放一段視頻,并配上課文第一小節的內容作為導入,刺激學生的感官,激發學生的興趣,把學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文本中來,為后面的教學打下伏筆。
除此之外,本單元還需要學生學習用聯系上下文、抓句中關鍵詞語等方法理解有關句子。在體會金字塔的宏偉和精巧時,我抓住數據和關鍵詞句進行理解。數據的運用最能體現出金字塔的宏偉,我學用書上打比方的方法讓學生進一步理解這些數據,讓這些數據與學生的生活經驗相結合。例如:在教學“最大的一塊重160噸”時,學生對噸幾乎沒有概念,我把學生平時經常能看到的卡車進行打比方,由于是和學生生活經驗相聯系,學生就能體會出金字塔的宏偉。在體會金字塔的精巧時,抓住關鍵詞句“很平整、很緊密、連鋒利的刀片都插不進去”,方便學生去理解。
語文教學離不開朗讀。“三分文章七分朗讀”,朗讀是閱讀教學的基礎,而朗讀與感悟緊密結合,讀是為了感悟,感悟是為了更好地朗讀。在教學過程中,我讓學生多次與文本交流,通過多種形式的讀,去體會金字塔的宏偉、精巧。理解了宏偉、精巧,再融入感情去讀,使學生真正懂得埃及金字塔是埃及的象征,也是埃及人民智慧的結晶,從而對埃及人民產生敬佩之情,激發學生對埃及金字塔的興趣。重點引導學生閱讀了第三自然段,感受了胡夫金字塔外形的宏偉、結構的`精巧,并學習了舉例子、作比較、列數據等說明方法。在解決金字塔如何建造這個問題時,學生從文中描述了解了古埃及人民運石頭、壘石頭的方法后,有效運用了學生的課前預習與多媒體視頻,讓學生在直覺感受中,輕松地了解了金字塔的建造過程。然后讓學生談感受。學生體會到了古埃及人民的勤勞與聰明。
在教學中,老師經常擔任拓展的重責,而今天我讓學生擔任這一角色,帶著他的伙伴去了解金字塔。在課前,我先讓學生查找關于金字塔的資料,收上來后挑選不同的幾個方面的內容,將他們的資料整理到媒體當中。在課堂上,讓他們自主拓展,自主交流,為激發他們課后探索埃及金字塔奠定良好的情感基礎。
金字塔教學反思的篇五
昨天,我上了一節組內研討課。內容是蘇教版五年級下冊《埃及的金字塔》第二課時。之前,我一直在思考一個問題:這節課我該“教什么”。我先是把課文讀了兩遍,以希望內心里能涌現出一些構思的激情。可是好幾天里,我一直是停留在以“導游的身份”去指導學生學習和實踐的層面,好像只有這樣才能吸引他們存有興趣去讀這篇文字。然而我始終沒有設計好中間的程序,因為我遇到了一個難題:那樣一來,我的訓練點應該放在指導學生轉換句式上,讓學生練習復述課文,而不可能圍繞課文的重點問題:“從哪里可以看出金字塔‘是古埃及人民智慧的結晶’” 進行引導了,這樣是有點偏離這篇課文的教學目標了。再說,我們指導學生學習一篇課文,究竟不只是告訴他們一些知識,而是應該引導他們對一些事物或現象產生強烈的好奇心,進而去思考和探究這些事物或現象。當然,根據班級學生實際,如果把這一課的目標定位在對語言的復述訓練上,也是可以的。
我執教的班級學生,是屬于基礎不太好的那類,對學習的興趣尤其不夠,一般的常規模式的教學,很難激起他們的興致。課堂學習中,常常會有很多學生自顧自的做自己的事情。針對這樣一篇不是很生動的說明文,我應該怎么定位呢?怎樣才能抓住學生的興奮點,這是我困惑最多的。
我又讀了這篇課文,而且反復查閱資料,期求再尋找到新的視點。我原來的設計是這樣的:我是一位導游,帶著一群游客到金字塔參觀游覽。導游針對金字塔的特點和建造分別進行介紹。如果能轉換好句式,效果應該也是很好的。但是我打算突破這種常規思維,因為在10年前,我就這樣執教過這一課。
終于在上課的上午,我找到并編輯了一份文字資料,大致的內容是:埃及金字塔是世界七大奇跡之一,是世界文明的一塊豐碑;埃及金字塔是古埃及人建造的;金字塔有一種神秘的能量。我想把這份資料放在上課開始讓學生拓展讀,應該會激發學生對課文的探究興趣,也能較好地補充一些課文所沒有涉及到的內容。就這樣,我安心的走進了課堂。
整節課,我好像并沒有講多少話,都是圍繞指導學生學而進行設計:第一個環節:1、2節課文是由學生默讀完成的,我只出示了一個課文填空讓學生完成:“金字塔坐落在?????????? ,它的形狀是???????????? 。金字塔是用來?????????? 。因為??????????????? ,所以稱為金字塔。”第二個環節:引讀第三節課文,圍繞“宏偉”“精巧”找讀有關句子,重點把用列數字、作比較、語言描述等說明金字塔的語句拿出來進行品讀,以此體會到金字塔確實是宏偉而精巧的。第三個環節:指導學生找出寫建造金字塔方法的語句,在課文語言敘述的基礎上,讓學生借助畫圖來理解古埃及人科學的建造方法,并由衷體會到古埃及人是勤勞而智慧的;接著,我也出示了在課前收集到的比較清晰地繪圖模型,學生更是驚嘆不已。
這是我期望達到的目標,我的新思路是成功的。更主要的是,這節課,我好像真的沒有講多少話,幾乎都是學生在讀、在思考、在做,而且學生一直都是興趣盎然的,這樣的課堂效果,在我的班級里,也是極少出現的。
教學,對我們教師來說,就是最大的事。每天都要走進課堂的我們,一定要存有一點創新的理念,讓自己在自我突破中尋找到適合自己的舞臺,不斷激發出自己最潛在的魅力元素。
《埃及的金字塔》第一課時教學反思
1、教學思路
我在教學時,先有四大文明古國導入課題,讓學生由課題質疑,進入文本的初步閱讀,解決字詞句的障礙;再進一步閱讀課文,解決兩個問題,一是課文向我們介紹金字塔的哪些方面?二是金字塔的外形和結構各有什么特點?第一個問題解決后,也就是讓學生把握了文章的條理和結構順序。我出示第二個問題,是讓學生引出金字塔的外形宏偉、結構的精巧這一特點,再把文章的第三自然段作為這一節課重點分析。通過這個自然段讓學生學會幾種說明方法,課堂的拓展練習也是對幾種說明方法的鞏固。
2、教后反思
首先對前來聽課的老師表示歉意-----耽誤大家時間了!由于我對課堂節奏及時間把握不準,讓各位多坐了十分鐘左右。課上完之后,內心甚是不安。
當然,教學中還存在很多的不足之處,希望各位同仁不吝賜教,加以批評指正。
1、導入。通過第一課時的學習,學生已經初步了解埃及金字塔的地理位置以及它舉世聞名的世界地位,那么本節課的導入,首先回顧上節課所學的知識,然后從埃及金字塔的舉世聞名入手,設置疑問:埃及金字塔為什么會如此聞名于世呢?讓我們再次跟隨作者一起,去品味、感受這茫茫大漠中的奇跡。如此引起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
2、基于教學目標,我把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放在介紹胡夫金字塔外觀和構造的第3自然段,那么對于介紹金字塔的作用、結構及其名字的第2自然段,我采用學生自主學習的方式。首先學生自由朗讀,然后告訴我,從這一自然段中了解到了哪些關于金字塔的知識。設計時我曾想,學生到時候一定會捧著書本一字一句的把他們找到的讀出來,可沒想到,有的學生用一句話就概括全了。這讓我突然發現,我的學生其實已經具有一定的概括能力了,而之前,由于我低估了他們的能力以至于一直不敢放手,使學生不知不覺養成了依賴我的習慣。這個結果令我有些驚喜,同時也開始反思自己在以往的教學中沒有充分了解學生,并且未能給予他們足夠的信任。
3、第三自然段是本課的重點,我主要引導學生通過一系列的數字來體會金字塔的宏偉和精巧,并最終轉向對寫作方法的體會。首先,請學生分別找出能讓他們感受到金字塔宏偉和精巧的句子,然后說一說,這些句子到底是哪些地方讓他們有了這樣的感受呢?在此引出“列數字”的說明方法。接著,一起來體會這些數字所代表的意義。對于難以想像的數據,作者采用了什么方法讓我們更加容易理解呢?此處體會“作比較”的好處。最后,作者在這么多座金字塔中單選胡夫金字塔來體現埃及金字塔的宏偉與精巧,這就是應用了“舉例子”的說明方法。整個過程環環相扣,通過數字體會寫作方法,通過數學感受古埃及人民的勤勞與智慧。在語言教學中滲透著寫作教學,用寫作教學強化語言教學,并深化情感教學,彼此互為相長,學生也較容易理解與接受。另外,讀是語文教學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多讀能熟記,還能培養學生的語感,加深理解,因此作為重點教學內容,此處安排讀的次數也比較多,講解前后各齊讀一次,中間自由默讀一次,以此來加深學生的印象。
4、 “這么宏偉精巧的建筑物,到底它是怎么建起來的?”對于金字塔的建造過程這一環節,我想,與其我滔滔不絕的講述,不如讓學生自己在書本中找答案更能加深印象。于是,我采取與第2自然段相同的教學方法,通過設置上述疑問引起學生的興趣,然后讓學生自由朗讀,找尋答案并加以概括,那么尋找答案的過程也就是他們再次體會古埃及人民智慧的過程。最后引導學生發現金字塔的建造至今仍存在許多謎,以此激起他們對人類奧秘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但這不是重點,因此僅略為帶過。
5、最后一個自然段教學前,我先給學生做小結,通過小結引導學生體會古埃及人民的勤勞、智慧和艱辛,因此金字塔不愧是埃及的象征,是埃及人民智慧的結晶,激起學生對古埃及人民以及金字塔的崇敬之情,然后帶著這種感情朗讀這一段。最后的總結,讓學生明白一個道理:人類永遠都能創造奇跡,而我們在座的每一位同學將來也許就是奇跡的創造者。
金字塔教學反思的篇六
《埃及的金字塔》是一篇說明文,以清晰的條理,平實的語言,介紹了金字塔外觀宏偉、結構精巧的特點以及建造金字塔所采用的辦法,贊揚了古埃及人民杰出的智慧。結合學校的市級規劃課題《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對話策略的研究》,我以“對話”為基點,設計出了《埃及的金字塔》一課的教學。
我借助了一段頗具神秘色彩的音樂再配以展現埃及民族風情的圖片作為新課的導入環節,一下子就為學生創設出了學習的情境,將學生領入了埃及那金黃色的沙漠中,矗立在眼前的是一座座巨大的角錐形建筑物,接下來為學生構建好對話的平臺,讓學生暢所欲言,介紹埃及的金字塔,可用上課文中的句子,也可用上自己的語言,還可用上收集的圖片,在對話中展開教學。
激發對話的興趣對于許多一線老師來說并不是什么難事,但如何維持對話的興趣或許就不那么易如反掌了。為了激發并維持學生對話的興趣,我們在備課時做了大膽的設想,打亂了文本原有的結構脈絡,以學生的興趣為課堂教學的主線,完全從學生的角度出發。但效果并不如預期的那么理想,看來教學真非一日之功。
課題研究的范疇是對話策略,但其根本是為提高對話質量服務的。作為課堂教學的主導者,我們在給學生構建對話平臺、提供對話機會的同時,更要發揮我們的主導作用,通過精心的設計使整個課堂顯現出層次性、針對性,對話內容緊緊圍繞教學目標或教學重難點展開。
以往,閱讀教學中的對話形式,多數為學生與老師之間的、學生與文本之間的,而學生與學生之間的對話顯得鳳毛麟角。在這節觀摩課上,我在傳統的對話形式上進行了嘗試性的突破,豐富了對話的形式。四人小組式的生生對話早已司空見慣,而學生以“專家”的身份運用生活中的實例具體描述胡夫金字塔外觀之宏偉,學生以“專家”的身份運用生活中的玩具情景再現金字塔建造工程之浩大,這樣的環節令人眼前一亮。
當然,這堂觀摩課雖然較好體現出了對話教學的特色,但課堂中還有些許的遺憾,期待我在今后的教學中改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