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體會是指一種讀書、實踐后所寫的感受性文字。通過記錄心得體會,我們可以更好地認識自己,借鑒他人的經驗,規劃自己的未來,為社會的進步做出貢獻。以下我給大家整理了一些優質的心得體會范文,希望對大家能夠有所幫助。
醫學教授講座心得體會篇一
課堂教學是學生自主學習的主陣地,在時間、空間和學習方法上體現一個“放”字,確保學生自主學習的時間和空間更多,自主選取學習方法。
《實心球》一課我從教案的設計上進行改變,使課的目標更具體細化、更有針對性,學生能在教師的引導下,根據各自的興趣,自主、合作、創新的活動,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從教學資料上看體現了知識性、趣味性、實效性的有機整合。我在教學中,改變了傳統的組織形式,讓學生散點自鍛、分組結伴(分組創新嘗試練習),如:創想試投這一環節中,透過言語啟發、鼓勵,讓學生在小組學習過程中,用心創想、合作探究,學生聯系生活實際,進行了坐式、跪式、蹲式、立式模仿練習,學生的用心參與和創想也出乎我的.意料。
學生在良好的自主學習的氛圍中,學習積極性得到了最大的調動。《實心球》一課學生在”模仿創想試投”的自主學習中,為了使學生體驗快樂和成功,我時刻關注學生學習的態勢,在坐式創想練習中,學生大膽創新、用心嘗試;在立式創想練習時,學生分組合作,顯示出學生不再是孤立的學習者,而是愿意與同伴一齊研究性學習。在《實心球》一課的實踐反思中,我感到對教材的目標把握還得深究,要進一步學習、研究、探索、運用學生自主學習這個教學策略。在教學過程中如何進一步引導、關注學生在自主學習中,思考了什么,感悟了什么,發現了什么,收獲了什么,使學生得到知識的積累,潛力的提高和情感的升華,還得實踐、反思、實踐、反思、再實踐。
今后我在教學中還有待改善的地方是:
1、由于創想活動的時間我沒有掌握好,只好把調節游戲給省了,直接進入到下一步的教學中,雖然只有短短的兩分鐘,但是卻給我留下了不小的遺憾,也使整節課顯得不夠完美,所以在教學時間的把握上,我今后要更加注意。
2、“創想試投”的教學設計上,我還要動些腦筋,采用更多的不同形式進行教學,注意小組成員間的通力配合。在巡視指導方面,我照顧的范圍還有待進一步擴大,應更加注意對差生(行為偏差生、完成動作不好的學生)的幫忙,使他們取得進步,跟上其他同學的學習步伐,也讓他們體會到進步、成功的喜悅!
醫學教授講座心得體會篇二
一,我從教授口中得知的“牛人”
學無止境,每一位教師都要保持一顆終身學習的心態,然后永遠不要自甘平庸,努力的踮起腳摘美味的水果。
二,一生只做一件事
當教授講到臺灣那位生物教師與他的蝴蝶標本時,我除了震驚更多的是敬佩。他只是一名普通的生物教師,但卻有著滴水穿石之毅力,一生都盡心盡力的傾注于他所喜愛的蝴蝶標本,以至于最終獲得了臺灣最大的蝴蝶標本博物館。
“像關心自己的小孩一樣關心學生,像教育自己的小孩一樣教育學生。”這是石門第一任校長李景宗先生的言論。在此之前,我并不明白愛生如子是一種何等的心態,現在我有些明白了。每個孩子都需要歸屬感,記得教授講到學期結束,所有的孩子都喝到了以為老師親手煲的雞湯。我感動了,感動的是這位教師竟做到了如此境界,而讓我們望塵莫及。因此我學到了永遠不要讓教師的光環蒙蔽了你的雙眼,教師并不是高高在上的,他的價值體現在學生身上。一個教師是否是成功的,在于它的學生是否有所成就。我想這就是十年樹木,百年樹人的道理吧。
教授所講我獲得了許多也明白了許多,我相信事在人為,只要你想把一件事做好,并努力不懈的朝著那個目標奮斗,總有一天你會收獲到意外的驚喜。因為你的心在哪里,你的感情就在哪里;你的心在哪里,你的機會就在哪里。
錢志亮,北師大教育學院副教授、碩士導師。86級畢業留校,1994年留學歸國,博士學歷。研究方向為兒童發展問題咨詢、特殊需要兒童教育。曾任北師大實驗小學書記,兼任中國兒童安康成長專家委員會秘書長、中國教育學會中青會秘書長、國家未成年人保護-法修訂工作專家委員。有專著8部。
“飽滿的激情、殷切的希冀、熱情的關注、親切的語言、豐富的體語、出神入化的演示、深入淺出的講授、恰到好處的點撥、游刃有余的教材駕馭、收放得體的課堂調控、緊張有序的分層遞進……這就是我對你的講座的描述”。
做為一個老師,做為一個學者,做為一個專家,錢志亮同志都是合格的超級人才。于是,錢教授的講座像一劑強心藥,急促我立足本職、只爭朝夕、急起直追之心,做一個同樣出色的人而自強不息! 所以,靜心,尋找與大師的差距,用于自勉,用于共勉,教師們團結一心、百花齊放,為我們的教育輝煌出力。此為文旨。
有所不妥,但大家一下就共鳴了,給以熱烈的掌聲。大家情緒一下高漲起來。 在后來的三個多小時的授課中,粗略統計一下,鼓掌達13次之多。 充滿熱情,所以,才意氣風發,不偏激,不沉淪,成為一個演講家;充滿熱情,所以,好好準備講座,走下講壇,能與千人互動,構筑成一個超級大課堂;充滿熱情,所以,才表現出天下是一家的氛圍,讓大家知道什么叫人才。錢教授沒有催眠之嫌,沒有邪教之惑,沒有居心叵測之疑。自自然然,讓人們見識一下什么叫大才:把問題輕松說明白,讓大家都受啟發,并躍躍欲試,并且長久不忘記,應用于實踐中。 就是在我們學校內部,也有充滿熱情不知疲倦的教師,雖然不能像錢教授那樣幽默廣博大氣磅礴,但同樣令學生愛戴,終生敬重。 所以,我們做教師的,第一要有這種對事業的'熱愛之情,終生不滅。細想一想,孩子畢竟是孩子;就是成人,也不過是孩子;老人,有時也不過是老小孩。我們不必恨鐵不成鋼。他們始終都需要我們教師在做人與處事上將他們熱情地托起,輕輕地放飛……長成一個靈魂圓熟的人。 始終充滿熱情,你就是一個了不起的人。 而我們很多教師,頂多就是三分鐘熱血,——還真是個孩子。而教師,人格要堅定,不能只是孩子。
二、做一個會溝通的幽默的人。
課過程中,語調也是抑揚頓挫而恰當的。 這是教師的基本功。我們可以反思一下,我們學校令老師和學生都佩服的老師,大多數都是這樣的:不一定高聲,但威嚴自來;娓娓道來,學生接受得很好;一旦有點兒幽默,學生心領神會,其樂融融。 所以,我們不用討好學生,但我們千萬不要讓學生討厭。從內心深處把學生們當成孩子,不求把每個孩子都教成優秀,只讓他們快樂,學會為人處事,足矣。如果你不能做到錢教授那樣,至少你要做到上述受歡迎的老師那樣。反思自己,從聆聽錢教授的講座開始:說話不要讓學生討厭。
2、要學會適當幽默。 幽默是項能力,用好了如虎添翼。當然,虎想添翼也不是容易的事。
節課的任務。其次要把一切要素有效調動起來,為我所用,讓一切外物都成為課堂的道具,世界成了一個整體。 說的很玄,但聽了錢教授的課,我們就理解了。我不是說錢教授做得天衣無縫,我是說我們從此看到了優秀的講演者所造出來的場,很神奇。鄒越老師的學演講也能這樣。不同的是,他用情感動了孩子們和部分家長。而錢教授,把抽象的理論演繹得如此精彩,雖然差點兒就絕倫或者造極了。
聆聽錢教授講課已經過去很多天了,但當時情景歷歷在目。我們渴望成為人才,想也能夠達到:只要充滿熱情,心無旁騖,智慧為人,為國為人,就一定會超越自我,取得成功。
2015年11月30日,我參加了“教師成長系列講座”培訓活動,并聽了劉教授的精彩報告,可謂是受益匪淺。
劉教授讓我看到了一個讀書人的魅力,感到多讀書,讀好書是多么的重要。 劉良華教授說,做人要做一個有思想的人,做老師更要做一個有思想的老師。我捫心自問,自己算得上一個有思想的老師嗎?非也。劉教授告知我們,要想成為一個有思想的人,一條有效的道路就是多讀一些有思想人的書。確實,自己平時讀的書太少了,以后得多多努力才是。
劉良華教授提出,語文的使命是因閱讀而理解。如果沒有閱讀,教師就不可能獲得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目光;如果沒有體系的閱讀,教師的專業成長就是一句空話。因為閱讀,教師可以獲得他人的經驗和智慧的支持;因為閱讀,教師的理論素養和文化素養才干得到晉升,成為滿腹經綸的學者;因為閱讀,教師的形象在學生的眼里就會飽滿、高大,就會對學生發生“親其師,信其道”的效果,教師才干成為受學生歡迎的教師;因為閱讀,才干使教師具有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成為有頭腦,有進取精力的教師,使教師走向成熟。可見閱讀是何等重要!
劉良華教授在講到“授業”這一專題時,提出學習就是玩游戲,就是認地圖,就是學習走路,很形象、具體給我們刻畫傳授知識要講求方法,讓孩子參與到課堂中,從課堂中感受到造詣感。這不由的使我想起以前看過的一個材料:在我國,小孩放學回家,父母總會問:“今天上學校學什么啦?”而在西方一些發達國家,小孩放學回家,父母總愛問:“今天上學校玩什么啦?”別看所問只是一字之差,但反映出不同的教育理念。中國的父母從小給孩子的是一種學習上的壓力,這種壓力在無形中挫傷了孩子的學習興趣,長此以往是一件非常可怕的事情。而外國父母的做法恰恰從小培育了孩子的學習興趣,讓孩子感到上學是一件多么高興的事情啊!
此外,劉教授還教給我們在設計教學時,要先做“減法”再做“加法”;要讓學生自主學習,去嘗試知識的酸甜苦辣;要培育一群有活力的人等等。這些教育理念給我留下了難以磨滅的印象。
總而言之,聽了劉良華教授的講座,讓我懂得了要努力做一名優秀的教師,做一名有思想、有魅力的教師。
醫學教授講座心得體會篇三
一、首先學會的是:學會了如何去聽課:
(一)聽課時該聽什么。聽一節課,應有一個明確的目的,聽課時需要關注兩個方面:一方面是關注教師的教,它包括:第一,重點難點的突破,一節課的重點難點能否突破,標志著這節課的成功與否;第二,板書及教學媒體運用;第三,課堂氣氛。另一方面是關注學生的“學”。
(二)聽課時的角色定位:既是審美者,也是參與者。
我們要多學習名師們的長處、閃光點,為我所用,所以在聽課時,應把自己定位為教學活動的參與者、組織者,而不是旁觀者。
聽課聽什么呢?我們師范生聽課的目的是學以致用,吸收經驗。所以我們去聽課的首要的目的是要看名師們怎樣教。
還要聽課堂設計,聽教師怎樣講,看學生怎么學;要以審美的心態去聽課,以參與者、研究的心態去聽課; 聽課后的還要及時地反思、總結。
(一)名師們都善于挖掘課程資源,為學生提供現實的、有趣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性的學習內容。
一節課的開始就像整臺戲的序幕,也仿佛是一首優美樂章的序曲。開始的情景創設得好,就會引人入勝,燃起孩子們求知的欲望,收到先聲奪人、出奇制勝的效果。
這些觀摩課,導入新課有的是創設認知沖突的思維情景,使孩子徘徊在思維的矛盾中,從疑問中產生“探個究竟”的想法,如王宏偉老師的《比賽場次》、黃世忠老師的《中位數》;有的是創設懸念,緊扣學生心弦,造成求知若渴的狀態,如徐斌老師的《解決問題的策略》;有的是把鮮活的.生活引入課堂,讓孩子們一開始就感受到數學的價值,產生非要學習的愿望,老師的《數學廣角》、郭廣成老師的《打電話》、郭莉老師的《秒的認識》。
不論是以“情”、以“境”、以“疑”、以“趣”來開講,都是為了調動起學生學習的興趣,激發起學習數學知識的欲望。它體現了教師對教學全過程的匠心思考,熔鑄了教師運籌帷幄、高瞻遠矚的智慧,它表現出教師創造性教學藝術的設計。
(二)教師很會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為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重視過程、注重體驗。
(三)善于創設愉悅和諧的課堂氣氛 ,教師能適時熱情地鼓勵學生,幫助學生建立自信,成為學生真誠的合作者。展示課上愉悅和諧的學習環境使學生個個如沐春風,如飲甘泉,人人輕松愉快,個個心馳神往,實現了認知與情感的統一,使課堂教學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課堂中有 疑問、有猜想、有驚訝、有笑聲、有爭議、有沉思、有聯想……課堂上師生情感的交流,為師生的雙邊活動注入了活力。
有矛盾的困擾,有無言的沉默,有巧妙的比喻,有機智的幽默,有解決問題的歡呼和掌聲……和諧愉悅的教學環境,實現了認知與情感的統一。
以人為鏡,能夠體察自己的優點和缺點,通過聽課,豐富了我的教學技能技巧,聽課、聽名師講座是教師的必修課,也是是我們師范生成長的一個捷徑,聽課已經結束了,但是我的學習還在繼續,我的努力不能停止,我將不斷反思,更上一層樓!
1、根據不同課文類型設計不同的形式,設計時并要圍繞教學內容,學習目標來構思,突出教學重點,避免華而不實,偏離課堂教學的主題,讓學生茫然不知所云。
2、注意簡明、概括。導語應力求做到以少勝多,言簡意賅,用一段簡明的導語,抓住課文內涵的要點實質和學習材料的核心內容,有利于概括教學的主要內容,使學生輕松掌握有關知識。
3、要生動、有感染力。充滿色彩的生動的導語,能使學生產生學習的興趣,能感染學生,調動學生去領略課文的風采,引起感情上的共鳴。
二、創設良好的課堂氣氛,課堂氣氛直接影響著教學效果。教師是課堂教學的組織者和領導者,其知識,人格和威信是一種巨大的精神力量,具有很大的教育震憾作用,是影響學生情感、制約課堂教育氣氛的關鍵要素。
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還要有“激情”,教師每上一堂課前應以滿腔熱情的積極狀態,將知識技能傳遞給學生,使學生的心隨著教師的情感而奔騰澎湃。只要我們從內心深處去熱愛學生,關心學生和愛護學生,積極主動地創造條件,讓學生從中潛移默化地受到熏陶和感染,良好的課堂氣氛自會形成,從而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
所思:要上一堂語文課難,要上好一堂語文課更難。經歷備課轉折一關的時候,所要做好的工序多而繁,就像上面文章所說,要設計好精而簡的導語,設計好嚴而松的課堂環境,還需要語文教師具備充沛地激情,要牢牢抓住學生的“心”,才能將課堂教學落于實處。語文課雖然難,但是也有收獲成果的樂趣。難并快樂著。
1.講座教授聘任合同
2.聽教育講座心得體會
3.聽法律講座心得體會
4.聽心理講座心得體會
5.聽專家講座心得體會
6.聽名師講座心得體會
7.聽國學講座心得體會
8.聽法制講座心得體會
醫學教授講座心得體會篇四
1、繼承創新文明務實 校訓短短的八個字,就是出入校門前永遠的記憶,所需繼承的太多太多,前輩們的精神,乃重中之重,而后才是思維方式,最后才是藥房等等,創新,思維方式與藥劑的創新,文明,謙而有理,務實,踏踏實實,無論做哪一行,哪一業,做好腳下,我覺得這八個字不光是運用在學習醫學,在各行各業中,都應該有這種精神,前輩們一步步辛勤的走下的路,我們應該走的更加輝煌。如此一來,這大學,也算得上并未白上了。
2、醫人醫心 現如今太多病從心起,我們只能醫人的軀殼,醫人心,卻是另一項浩瀚渺茫的工程,在這段時間的學習中,我不斷的在思考這一問題,如何醫人心?以佛心觀人,人人為佛,以魔心觀人,人人為魔,花開生兩面,佛魔一念間。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最終的答案,是以自性悟本真。自己要做一個榜樣,不是時代,歷史的榜樣,而是自己的榜樣,做好自己,自然會有人來拜訪你,你由著他拜訪,給他提點,解惑,自然能夠醫人心結,路還很長,無論是否從醫,應有一顆醫者之心。
3、目標 在醫院實習的同學很多,有很多同學都有考研的打算,這就意味著我們要好好的安排好自己的時間,對于我來說,是把實習放在首位的,畢竟只有那么一次,時間是那么的珍貴,豈能浪費,正因為這樣我下定決心一定在實習期間好好鍛煉自己,無論自己今后是否從醫,都要在學習的道路上打下堅實的基礎,以應對日后生活中出現的各種困難。在實習期間訂個目標很重要,沒有目標,我們就沒有進取的方向,而我的目標是:在實習過程中培養自己臨床思維、掌握臨床常見病、多發病的診療、掌握各項臨床操作技術、掌握各項急診的處理,能中西醫結合治療一些雜病。定下目標之后,就向著目標努力,有目標的做事情比毫無目的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4、適應 醫院的學習和課堂學習不同,剛剛實習的同學可能很深有體會,沒有課室,沒有教材,沒有作業,沒有考試。我剛開始也暈了,感覺自己太多東西不會了,又有太多的活兒等著我們去做了。
我認為:邊干邊學,干就是學。既然在臨床學習就是應該是“實踐第一”,它意味著你要去干有關診斷、搶救、觀察、治療一切大大小小的事情,在科里絕大多數時間是在干活,而不是在看書,這就需要我們去適應在臨床上的學習方式,并不是像有些同學說的一樣,在病房工作又忙又累,啥都學不到,其實這是方法不得當。我的適應方法是,看書結合臨床,上班看病,下班看書;比如來了一個類風濕關節炎的患者,我會先把類風濕關節炎這章看一遍,掌握其診療規范標準,然后再觀察類風濕關節炎病人的情況,對照書本,書本-實踐-書本-再實踐。事先看書可以指導你的臨床實踐,事后看書可以對你的臨床實踐予以校正、補充和深化。對于我們這些初出校門的實習生,在學校里看書是為了學習,而在臨床工作中看書則是為了實踐。
5、注重細節 在病房里工作,不但要記住病人的主要癥狀、體征和輔助檢查,而且要記住治療的具體方法和全部細節:藥名、劑型、劑量、給藥途徑和給藥方法等等,這就需要我們注重細節。我們得經常去查房,和患者交流,了解患者病情變化情況,了解患者的既往史、藥物過敏史等等。給血壓高的患者量血壓,給糖尿病患者制定膳食方案,給有損傷的患者包扎換藥等等。
6、培養思維 在臨床工作,我覺得要培養嚴謹的臨床思維,這點也是我有所欠缺的,臨床思維是臨床醫生接觸病人后形成初步臨床診斷和制定合理治療方案的基本思維形式,是臨床醫生的基本功。要培養嚴謹的臨床思維,就要求實習醫生詳細正確的詢問病史和體格檢查,盡量掌握病人所有疾病的相關信息是進行正確臨床思維的關鍵,盡管現在先進檢查設備很多,但是輔助檢查只能取到輔助診斷,印證結果的作用,只有詳細的病史和可靠的體征才是對疾病推理性分析的客觀依據。此外,還要建立嚴密的邏輯思考,在實習的過程中,我們實習生要善于思考,勤于思辨,但切忌不科學,不嚴謹的“聯想”,應對病人信息進行選擇性編碼,結合病人主要表現及其相關的背景因素,將各個方面的“癥狀”整合起來思考,抓住問題的實質,有限度地尋找相關理論來解釋,而最終獲得正確的診斷和治療方案。
世人多疾苦,在醫院實習的時間,自己看到了許多病人背后的事,家境,付出,責任,承擔,辛勤,汗水,淚水,榮耀,使命。哎,以善人心觀世人,世人皆善!以魔人心觀世人,世人皆瘋!
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心之所向,即為天堂。
本學期前,我曾上過武當山·太子洞拜訪過洞中唯一的道人,賈爺爺,那雙澄澈的眼神,放佛洞穿了我的靈魂,發自肺腑的言論,講述著我們身上的責任,我心之所向,我心之所念,是為世界,人類,動物,植物,大的陰陽。歷史留下精華,遺毒,責任,都將一代代傳下,由我們承擔!
壯哉我大中醫!以蓬勃的文化,思維,帶這個世界走向光明。
中醫學實習心得體會(二)
醫學教授講座心得體會篇五
作為一名預防醫學的學生,這是我的第一次個人社會實踐。在經過深思熟慮之后,我決定去社區服務中心東街服務站里面提前感受見習的氛圍,真正到醫學領域去實踐,找出自己的不足,為以后的學習增添動力!在征得負責人的同意后,進行了為期一周的見習實踐工作。
第一天主要了解各項規章制度、安全注意事項及如何與病人溝通。在實踐的七天中必須8點正式上班,聽從醫生安排。對待病人,要聆聽病人主訴,對病人進行必要檢查。在言語方面,必須親和友善,不能命令不能冷淡,要與病人及其家屬如親人一般耐心詢問。當天晚上做好小結。
按張醫生的指導,給病人量體溫、抓藥、換藥。
向醫生、護士學打針、掛點滴、測血壓。根據自己所學的醫學知識。輸液換液的基本要領;掌握了測量血壓的要領;抽血的要領等。下面簡述血壓測量方法:患者坐位或者臥位,血壓計零點、肱動脈與心臟同一水平。氣囊綁在患者上臂中部,松緊以塞進一指為宜,聽診器應放在肱動脈處,緩慢充氣。放氣后出現第一音時為收縮壓(高壓),繼續放氣至聲音消失(或變調)時為舒張壓(低壓)。剛開始還抓不住要領,后面測了幾回,慢慢才有點感覺,動作也越來越規范。
學習如何料理臥床病人及張醫生對我此次實踐做出評價幾提出今后工作的意見。
醫德方面。醫務工作者承擔著的“救死扶傷、解除病痛、防病治病、康復保健”的使命。唐代“醫圣”孫思邈在所著《千金方》論大醫精誠有這樣的論述:“凡大醫治病,必當安神定志,無欲無求,先發大慈惻隱之心,誓愿普救寒靈之苦。”因此,醫生必然要掌握先進醫療技術,同時更要具有愛崗敬業、廉潔奉獻、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品格。從這幾天的實踐觀察中,每位醫護人員的真誠笑容,對病人和家屬的親切問候,都深深地打動著我。醫生治病救人的初衷一直都存在。要做一個好的醫生,首先要有好的品德。我一定會牢記于心的。
個人方面。雖然我不是真正意義上的見習生,但是我有著真心求學的態度。在七天與醫院的親密接觸中,我明白了,知識是永遠學不完的,實踐才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而作為見習或實習生,要做到:1、待人真誠,學會微笑;2、對工作對學習有熱情有信心;3、善于溝通,對病人要細致耐心,對老師要勤學好問;4、主動出擊,不要等問題出現才想解決方案;5、踏踏實實,不要驕傲自負,真正在實踐中鍛煉能力。再過兩年我將真正走進醫院見習實習,這次的經歷為我以后的學習提供了經驗。
以上就是我一周的醫院實地學習實踐的體會。通過實踐,我更加堅定了學醫的信念。相信在以后的學習中,我將時刻以三甲醫院的高標準要求自己,為圓我的醫學之夢而奮斗下去。
此次社會實踐,我始終保持了高度的熱情,吃苦耐勞,充分發揮互幫互助的精神,與其他隊員門交流經驗,最后與隊友們圓滿完成了任務。
通過此次社會實踐社會實踐活動,我感到自己學的東西太少,能夠幫助和給予他們的也太少,作為大學生,我感到責任重大,更應該努力學習,不怨天尤人,找準自己的位置,激發對生活的熱情,為祖國建設貢獻自己的青春和力量!
基礎醫學實習心得體會(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