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中有不少心得體會時,不如來好好地做個總結,寫一篇心得體會,如此可以一直更新迭代自己的想法。我們想要好好寫一篇心得體會,可是卻無從下手嗎?以下我給大家整理了一些優質的心得體會范文,希望對大家能夠有所幫助。
傷逝的心得體會五百字篇一
傷逝閱讀心得體會,如同一條波瀾壯闊的江河,源源不斷地涌現著各種親身體驗。讀書在我看來就像呼吸一般,是無法缺少的生命源泉。無數次,我感受到了閱讀帶給我心靈上的救贖與成長,盡管這其中也伴隨著無數傷痕與離別。
第二段:民族的傷逝
民族的傷逝,是我們中華民族不可逃避的歷史印記。在成長的歲月里,我接觸到了大量的民俗文化。每一次閱讀經典古籍,每一次了解到民間故事,每一次細品流傳多年的傳說,都深深刻印在了我的內心深處。我曾經無數次被那些古老而又神秘的故事所吸引,也也感到了我們民族歷史的熏陶和永恒價值在其中。
第三段:個人的傷逝
除了民族的傷逝,個人的傷逝也時常出現在閱讀過程中。讀書不僅帶給我樂趣,也讓我真切地感受到自己的矛盾和不足。有時候,讀一篇優美動人的小說,我會沉醉在其中,卻忘了真實的自己;而有時候,也會因為某一個章節的遺憾而長久難忘,讓我更加珍惜生命中的每一個瞬間。
第四段:時代的傷逝
隨著時間的推移,時代也在不斷地變化。時代的傷逝,是我們困惑和思考的一個重要方向。從閱讀中我看到了社會的巨變,也深刻認識到人民群眾翻身做主人的喜悅之情。通過不同時期不同領域的作品,我明白了人民群眾的呼聲、千姿百態的生活和社會變革的源泉。
第五段:前行的決心
閱讀是我的啟蒙之旅,也是我的前行之路。在陸續讀過了諸如《紅樓夢》、《圍城》、《毛澤東選集》等等經典作品后,我深深明白,讀書不僅要賞玩,還要有跡可循、自覺地改變自己。在這樣的心路歷程中,我開始從重視語言能力逐漸轉變為關注理性思考和行動實踐,時刻忘記自我滿足的情感體驗和感性印象,去爭取更多的經驗和信息,接觸更多的人類素養和智慧。
結尾:
傷逝閱讀心得體會,伴隨我成長,成就自我。也讓我在生命的每一步腳印中,用自己的努力去追逐那些珍視的夢想和追求。閱讀的意義,不僅僅是充實知識、凝聚了精神的光輝;還在于它可以帶給我們獨一無二的思考方向,帶給我們拓展思維的道路,讓我們充分地感受生命的真正意義。
傷逝的心得體會五百字篇二
《傷逝》在魯迅的小說中具有特殊的意義。他是作者第一次以青年的戀愛和婚姻為題材的作品,也是唯一的一次。小說寫的是一對被“五四”新思潮喚醒的青年人,懷著個性解放的強烈意愿,勇敢地沖出家庭結合在一起,尋覓到了應得的愛情與幸福。然而,他們終究在現實中停下了腳步,導致了無可挽回的悲劇。
我并不想多談涓生是否有負于子君。在現實的殘酷面前,人自私的本性,抑或是本能的適時爆發,我是可以理解這種情況的。從涓生的個性心理描寫,我們就可以真實地感受到相愛至分手的殘酷,而血淋淋的愛情正是被那個提倡愛情必須時時更新、生長、創造,最后卻為了求生而離開子君的涓生親手埋葬的。回顧涓生對待子君愛情的過程,這里可以看出他矛盾自私的陰暗面。追求子君的時候“照見我含淚握著她的手,一條腿跪了下去。.。.。.”。也難怪日后竟成了子君溫習的必修課,而涓生后來卻只當作是淺薄可笑的電影一閃。如此純真熱烈的求愛形式,竟被涓生自已踐踏了。涓生沖動的,甚至是不負責任的浪漫熱情,只能維持到得到子君的愛時,就成了“被質問,被考驗”的負累了。但至少面對生活的打擊,涓生還依稀意識到“只為了愛”的盲目,并想竭力“救出自己”,可也正是這種個人奮斗的思想阻止他邁出大步,于是他最終也只能在子君死后沉浸在無限的悔恨和悲哀里。
文中描述子君的心理活動很少,我們只能從涓生的想象中來尋找她的影子,但她的形象卻是鮮明無比的。尤其是她的死對涓生全部的愛更是對比出一個永恒,“子君總不會再來的了……她的命運已經決定她在我所給與的真實的——無愛的人間死滅了!”這種美好東西的毀滅,更激起讀者隨之而來的悲情意識,也許正是這才揭示出悲劇人物形象的實質吧,令我不免再次為之噓唏心痛了。總之,《傷逝》中子君是個悲劇性的人物,她對愛情的盲目純真一開始就奠定了她的悲劇色彩。可相比涓生,子君在生活面前尤為退縮,因而打擊來臨時,她只能讓生命隨著希望一同死亡。
為什么子君和涓生在得到幸福后又那樣輕易地又失去了呢?本來現實就從不給夢想輕易實現的機會,更何況他們又把幸福想得太簡單。童話故事的結尾總是說公主和王子幸福的生活在一起,而我們也曾向往過這樣的生活。但童話畢竟是童話,它可以在愛情圓滿的時侯留給我們一個美好而模糊的未來并果斷結局。現實生活中我們卻不能這樣做,生活是連續的,戀愛后還有婚姻不是嗎?所以追求到愛情自由以后還需要走更堅實的路。人是群居的動物,我們根本不可能在二人世界中生活下去。還記得某部電視劇中的一句經典臺詞:婚姻就是兩個家庭的社會關系之和。我對這句話表示贊同。子君和涓生的眼光只局限于小家庭凝固的安寧與甜蜜,全然不顧家人和朋友,更不要說去面對當時社會的壓力了,故最終也只能是悲劇了。
傷逝的心得體會五百字篇三
清明節是我國傳統的祭掃祖先和緬懷先人的重要節日,也是一個傳遞家族情感、凝聚社會力量的日子。而對于我們每一個人來說,清明節更是一個寶貴的機會,讓我們緬懷逝去的親人,審視自身的生命價值。在今年的清明節里,我深感傷逝的同時,也產生了一些深刻的體會和感悟。
首先,傷逝清明讓我意識到生命的脆弱與珍貴。清明節是一個死亡的話題被提及的時刻,親人和朋友們的離去無不提醒我們,人的生命是如此脆弱,轉眼間就離開了我們。我們總是以為自己是永遠的,但當親人離去時,我們才意識到生命的短暫和珍貴。我們應當珍惜和親人團聚的每一個時刻,用心守護每一段關系,因為我們永遠不知道明天是否還有和親人團聚的機會。
其次,傷逝清明讓我明白了思念的力量與重要。在祭祀親人的過程中,我看到了許多傷心的親人們,他們捧上鮮花、燒上香,表達出自己對逝去親人的思念之情。這種深深地思念,通過祭祀和悼念成為一種強而有力的精神支撐,使逝去的親人在心中永遠存在。我深深體會到,無論人們身處何方,無論時光多久流逝,思念之情總是如火如荼,對逝去親人的愛和思念是永遠不變的。
再次,傷逝清明使我領悟到時間的寶貴與限制。當我看到長輩們一家一家地祭掃親人墓地時,我感到時間的流逝是如此匆忙而又不可逆轉。人生只有一次,我們無法回到過去,也不知道未來會發生什么。我們只能在有限的時間里努力去奮斗,去實現自己的夢想,去關心愛護身邊的人,讓我們無憾地度過一生。因此,清明節是一個提醒我們珍惜時間,活出精彩的節日。
最后,傷逝清明使我重新審視了生命的意義與價值。每當我站在親人墓前,看著墓碑上的名字,我不能抑制內心涌動起來的思考。人的一生短暫而渺小,而我們應該如何度過這短暫而寶貴的時光呢?我們不能讓生命在平庸和遺憾中虛度,而是要不斷追尋真善美,為社會做出貢獻,讓自己在離開時留下一份價值。清明節讓我認識到,只有活出自己的價值,才能讓逝去的親人在天之靈得到安慰和鼓舞。
總結起來,傷逝清明節是一個人們思念親人,緬懷先人的日子,也是我們思考生命和人生意義的時刻。在今年的清明節里,我深深地感受到清明節的厚重意義和深刻思考,體會到生命的脆弱與珍貴,思念的力量與重要,時間的寶貴與限制,生命的意義與價值。傷逝清明讓我更加珍惜眼前的一切,無論是生命還是親情,都希望能夠繼續傳承下去,讓我們與逝去的親人同行,直至永恒。
傷逝的心得體會五百字篇四
匈牙利是人裴多菲曾經說過:“生命曾可貴,愛情價更高”。在《傷逝》的頁面里,涓生和子君的.愛在起跑線處就是這樣的狀態,淋漓盡致的詮釋了這一句唯美的詩。
相遇在人海,偶然的回眸,眼里飽蘸的深情一泄而出。寤寐思之,對方的一顰一笑。歲月里,笑顏,清眸,英姿,似繾綣的云朵,靜靜縈繞。為了這一段美好,兩個年輕人開始瘋狂的捍衛愛情。
子君和叔叔鬧的不可開交,和幾個摯友絕交。親情、友情,為愛情敞開一條大道。熾熱的愛,像一團火呼呼的竄出,竄出封建社會的樊籠。他們拋開“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束縛,欣然走到了一起。
春暖花開之時,子君守著心里的柔情,果敢的邁出了第一步。“我是我自己的,他們誰也沒有干涉我的權利!”子君和涓生的愛情之花在這個季節開的那樣燦爛,強有力的吶喊是花朵肥沃的養分。這年暮春是幸福的,因為子君是愛涓生的,是那樣真誠、熱烈。
奈何?這已是暮春。
二人開始為自己的將來忙碌開來。涓生用去了籌款的大部分,子君賣掉了她唯一的金戒子和耳環。終于,換來了寧靜的時光。
二、彷徨的深秋
掙脫了束縛的子君忙碌起來,小油雞、阿隨,成了她生活的一部分,整日還要忙著做菜。終日汗流滿面,短發貼在腦額上,兩只手也粗糙起來。涓生徘徊于工作局與家之間,每每還要幫子君生爐子、做飯、蒸饅頭。生活趨于另一種方式,與理想逐漸分離開。涓生似乎覺察,他開始懷念和子君沖突的樂趣,懷念和解后重生般得豁然;也開始不高興她和官太太的暗斗,痛心她近來的怯懦……。
10月9日,涓生被工作局辭退。
昏暗的燈光下,涓生瞥見子君凄然的臉,糾結于近日她的變化,躊躇著不知如何措辭……。仿佛,自己也變得懦弱。彷徨于二人的怯懦,終不見來時的歡笑,也望不清前方的路。
生活每況愈下,蕭瑟之日,子君與涓生的愛情之花在凄厲的秋風中搖曳。
傷逝的心得體會五百字篇五
《讀傷逝》是由魯迅先生所著的一篇散文,回憶了他童年時期與母親之間的親情故事。這篇文章不僅令人動容,更能夠讓人對自己的生命有更深刻的認識。在閱讀其間,我不禁對自我思考和反省。本文將對我在閱讀《讀傷逝》中的心得體會進行探討。
第二段:從另一個視角看待親情
閱讀《讀傷逝》時,讓我深刻認識到親情在我們的生活中是如此的重要。在我們年輕的時候,我們往往忽略了我們周圍的親人,因為我們總被其他的東西所吸引。這樣,我們就有可能失去那份真摯的親情,直到我們才發現這樣的親情是非常寶貴的。
第三段:思考父母對我們的愛
在閱讀《讀傷逝》時,我不禁思考父母對我們的愛。他們在我們的童年時期為我們付出了很多,他們的犧牲是為了讓我們能夠有更好的條件。在他們悄悄背負了這個責任時,我們有時卻會因為一些瑣事而責備他們,這最終會令我們耍小孩子脾氣。這篇文章提醒我們應該會欣賞我們父母的辛苦,并對他們的愛心心存感激。
第四段:理解母親的無私
在魯迅先生的文章中,他描述了母親的愛心像細沙一樣,無數次將他的傷口治愈。母親的愛沒有條件和限制,無論我們做錯了什么,她都不會放棄我們。我意識到母親在我成長過程中是多么重要,感悟到母親的愛有多么無私、純潔,更加珍惜母親的付出。
第五段:反思我們自身的親情
《讀傷逝》提醒我們不僅要理解我們自身的親情,更要深刻認識到對親情的珍惜和保護的重要性。我們應該學會關心、照顧、幫助親人,因為他們也是我們的后盾、堅強支撐。同時,在我們童年時期,我們也應該給予親人更多的關懷和愛,因為這都是我們生活中的應該的事情。
結語
《讀傷逝》讓我不僅理解親情的重要性,更讓我思考如何更好地保護、珍惜、傳承親情。無論是對于我們身邊的同齡人還是親人,我們應該學會領悟和尊重他們的情感,共同交流和分享。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創造出更美好的世界。
傷逝的心得體會五百字篇六
悔恨、悲哀、寂靜、空虛。
涓生說他愛子君——我笑了——先是無知的感動,后是鄙夷的輕蔑。
大學以前,我并未讀過魯迅先生的《傷逝》,直至現代文學課,我才有幸捧閱。而以下感受也只是個人的鄙陋之見,筆調也許不鋒銳,見解也許不深刻,莫怪莫怪。
先說感動,這是被蒙蔽了的。初,我被開頭沉悼遺憾的口吻所誤導,以為子君逝世后,涓生內心的不舍與懷念促發他“寫下我的悔恨和悲哀,為子君,為自己”。他是記得自己當初對子君的“牽腸掛肚”的,連漸進的鞋聲也能讓他思緒翩翩。然我終究是錯了,愛情并沒有持續,如涓生所說“時光過得真快,我愛子君,仗著她逃出這寂靜和空虛,已經滿一年了”。起先,我理解它為“我愛子君已經滿一年了”,現在,我更愿意理解為“距離我愛子君和她的離開已經滿一年了”,多么令人心寒的一個“滿”字......他并不愛她,從她為他犧牲的那一刻開始,從他們為生活所困頓開始, 從他們搬進吉兆胡同開始。
再說輕蔑,源于涓生對子君短暫的愛情。他們愛情的變質從大環境來說,源于社會。拮據的生活讓讓子君日夜的操勞了起來,“管了家務便連談天的工夫也沒有,何況讀書和散步”。這是底層“庸俗”婦女的形象,在對其觀察、描述改變的過程,涓生已經萌生不滿情緒,正在扯動那根不愛的神經。遠離羅曼蒂克的柴米油鹽中,雪上加霜,涓生失業了,這無疑又在隱約中催化愛情死亡。
愛情的變質就個人來說,涓生是個卑怯之人,于生活面前,缺少責任與勇氣。
“但我的心卻跳躍著。那么一個無畏的子君也變了色,尤其使我痛心,她近來似乎也較為怯弱了”,“我真不料這樣微細的小事情,竟會給堅決的,無畏的子君以這么顯著的變化”。涓生注意著子君的所有變化,不是以一種關懷的心態,而是以一種卑微的害怕的態度——子君可一直都是那么堅決沉靜的啊,子君可是他的“精神支柱”啊……他假裝對失業的狀況不以為意,以一種自以為高大的身軀俯視著子君——“其實這在我不能算是一個打擊”。涓生實則是焦躁不安的,挑剔著子君的一切,“子君的功業,仿佛就完全建立在這吃飯中”,“我在這里的位置:不過是叭兒狗和油雞之間”,他已然心理極度不平衡到無聊了,拿自己與雞狗排列位置,確實可笑。
他會突然想到子君的死——這又折射涓生的殘忍與虛偽,一旦子君死,就無須自己動手傷害她,自己也不是負心的男子,一切責任可推脫,還落得個自由。涓生于虛空中極力想解脫,終于,他鼓足勇氣告訴子君“我已經不愛你了”,然子君走后,他又自責后悔為何不再忍耐幾天,如此忽然的告訴她真話。他又覺得該用謊話讓自己承受虛空的重任,而不是讓子君承受真實的重量。“我”于虛空與說謊之中矛盾徘徊,得知子君死訊,明白那個曾經愛過的子君是再也不會回來了。
涓生活著,帶著他的悔恨、悲哀、寂靜、空虛。
夢想的旅程帶著很多的感傷,情感的開始更于心中感悟,一副雋永幽遠的畫卷,幾許別樣浪漫的人生。
子君,兩副面孔出現的子君。會館時期的子君是戀愛時期的子君。這個子君在小說中是一個新女性的形象,果敢,有見識,有主見。而吉兆胡同時期的子君——即同居時期的子君——卻是一個舊女性的形象,怯弱和無知,帶有中國舊時代烙印的傳統女性。不管怎么說,子君這個女性,代表的是不只自己。世上最能打動人的是悲劇,這是很殘忍。《傷逝》是一部徹徹底底的悲劇。子君死了,為涓生而死了,那是時代的悲劇,更是子君把愛情當作人生終極目標的癡情女子的悲劇。
涓生,一個擁有感情卻又時時被時代所要挾的知識分子,他面對帝國主義的罪行可以義憤填膺,而面對情感卻畏首畏尾,他是一個有感情的人,但他的感情卻是那樣的脆弱卻又那樣的堅固:“她卻什么都記得。我的言辭,竟至于讀熟了一般,能夠滔滔背誦;我的舉動,就如有一張我看不見的影片掛在眼下,敘述得如生,很細微,自然連那使我不愿再想的淺薄的電影的一閃。夜闌時候,是相對溫習的時候了,我常常是被質問,被考驗,并且被命運復述當時的言語,然而常須她補足,由她糾正,像一個丁等的學生。”這,是他對子君的理解,更是他對愛情的理解子君的悲劇在于把愛情當作人生的終極目標,真的無法承受失去。子君選擇和涓生一起生活,她的壓力在那個時代肯定比涓生大得多。在那“五四”初期的時代里,子君的執著,卻給她帶來無數鄙視的目光。“我是我自己的,他們誰也沒有干涉我的權力。”這種絕然的態度,已經注定她把愛情視為生命的全部的悲劇的開始。
《傷逝》是一種超越視覺和人生的沖擊,們分析的永遠都只是別人的愛情,而我們自己此時此刻正經歷著的、心碎著的愛情卻是我們自己也不愿去分析,不愿去推敲的。個中原因是經不起。
在愛情理想的追求過程中,涓生從浪漫走向實在,從幼稚走向成熟,而子君則從果決剛強走向平庸懦弱,從希望到滿足進而走向失望和絕望。在與生活所作的悲劇性抗爭中,子君是弱者和犧牲品,而涓生則作為一個強者終于站起來,“向著新的生活跨進第一步去,將真實深深地藏在心的創傷中,默默地前行,用遺忘和說謊作我的前導……”。不能說他一定會成功,至少,他還沒有失敗。
傷逝,傷的是又一股反抗力量的逝去,傷的是反抗最后走向了消逝。
子君與涓生是一對在五四時期幸運地自由戀愛了的青年,他們曾勇敢、曾幸福,修成正果后卻又離散了。和整場運動一樣,兩個青年有滿腔熱血,卻不成熟,都未能完全對他們的生活負責,都未為做好去應對各種磨難,只是熱烈而單純地追求未知而神秘的自由,卻沒料到生活是艱難的,他們沒有爭取完全自由的能力。這樣的反抗,最終只能走向妥協,走向失敗。
子君的反抗,自然是受了轟轟烈烈的新文化運動的影響與誘惑,才有勇氣追隨了爭取自由解放的隊伍,才敢于說出“我是我自己的,他們誰也沒有干涉我的權利”這樣英勇的話。子君是受了誘惑的,被未知的、也許美好的東西的吸引。她不知道自己究竟要的是什么,正如涓生所說:“她當時的勇敢和無畏是因為愛”。因而婚后,子君與《倪煥之》中的金佩璋一樣,自覺地沉淪在繁瑣而無趣的日常生活上,滿足于個人小天地里的幸福,喪失了人生理想,不再追求精神世界的自由與歡愉。也許到死,子君自己也都還不知道,自己究竟要爭取什么。
相比子君,作為領路人的涓生,卻讓我感到更大的失望。當與子君同時上街散步,只有看見子君高興而自豪的走著時,才敢也抬頭挺胸起來。當丟失了本來就不高薪的工作時,涓生不敢面對自己失業的恐懼,就將自己的這份恐懼轉嫁給子君,認為是子君在恐懼。也許程度再深下去,就如《神經病》中的方正英一樣,對生活的擔憂使自己神經衰弱,卻對別人說是自己的妻子發了神經。
涓生是虛偽的,高調追求自由,卻在上街時縮在子君后頭;涓生是無能的,面對失業的壓力,家庭的責任,只是選擇躲在通俗圖書館里;涓生是可笑的,不讓子君打擾吃飯的他,卻計較自己吃飯介于油雞與趴兒狗之間的地位;涓生是邪惡的,在艱苦黑暗時期,竟認為“新的希望就只在我們的分離;她應該決然舍去”,甚至想到子君的死。
同《玩偶之家》中的諾拉一樣,子君與涓生都是因一時沖動而做出反抗現實壓迫,都是不成熟的、沒有根基的,似玻璃般易碎。終有一天,只拎了件小包就出走的諾拉會回家繼續當她的“小鳥兒”、“小松鼠”抑或走向墮落,沒有任何資本的子君和涓生,不可避免地也只能是走向離別和失敗。反抗,就這樣行走在消逝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