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曾試圖在平淡的學習、工作和生活中寫一篇文章。寫作是培養人的觀察、聯想、想象、思維和記憶的重要手段。寫范文的時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下面我給大家整理了一些優秀范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秋天的收獲教學反思與評價篇一
成功之處:
在教學這一課時,應該以學生為主體,盡可能給學生直觀的形象感受,把學生帶入秋天的景色中,感受秋天的美好,讓學生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學語言。
在學習“樹葉黃、一片片、‘人’字、‘一’字”等詞語時,可以讓學生利用生活經驗、圖片、聯系上下文等方式,先小組討論理解,再全班交流,教師適時點撥。在學習生字詞語時,讓學生自己勾畫出帶生字的詞語,讀一讀,再在組內交流,說說自己是怎么記住這些生字、詞語的,用什么方法記住的,然后全班交流。通過這些方法,充分調動(刪去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讓學生學習起來興趣盎然,從而收到良好的效果。在學生理解了字詞、理解了課文后,教師可以讓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采取自讀、自背,小組內讀、背等多種方式,有很多同學學完課文就會背了,而且很輕松,效果非常好。
不足之處:
學生年齡小、自制力差,需要時時刻刻做出有效的引導、調控。特別是對于一、兩個比較好動或特別內向的學生,還需多費苦心。合作小組的構建、強化也有待于提高。
秋天的收獲教學反思與評價篇二
《秋天》是現代著名作家何其芳20歲時所作。這首詩寫得很美好很純凈,像世外桃源;詩不長,僅三節。雖很精粹,卻容量大,畫面感很強。以“秋天”為“經線”,以幽谷、農舍、漁舟、牧羊女……諸般景致為“緯線”,為我們編織了三幅絢麗多彩的鄉村秋景圖。它們具有既來自人世又遠離塵俗的特點;表達了作者對祖國大好河山、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本詩語言流暢、優美,是對學生進行朗讀訓練和審美教育的好教材。鑒于此,我便把有感情的朗讀詩歌,及體會詩歌優美意境,品味文中優美詞句作為本文的教學重點,設計教學時數為一課時。在這堂課上,學生參與的積極性較高,學習投入,討論認真,探究深入,整個課堂氛圍活躍并且自主,在討論的過程中還出現了幾次小高潮。我認為這堂課的“亮點”有以下幾處:
1、注意導語的連接作用,直擊教學重點:
我用一個小練習入課:請同學們為一句不完整的詩歌補充詞語。“自在飛花輕似,無邊絲雨細如。”目的是通過推敲比較,讓學生領略品味詩歌語言之趣、之美。
這個小練習引起了學生們濃厚的興趣,大家細細揣度,都大膽說出自己的妙想。這樣,導語在課堂上就成為了一座橋梁,把我將針對這首教學的重點“細品語言”和學生的實際感受連接起來。對于學生而言,目標明確,而且過渡自然。
2、由表及里,推敲語言:
詩的語言精煉、濃縮、字少意多,有極強的表現力。我們引導學生讀詩,通過對詩的用詞的研究、鑒賞,不僅可以使學生更好地領略詩歌的價值,還可以為學生寫文章時在遣詞造句方面提供經驗。好的詩常在煉意、煉字、雕詞琢句上獨見功夫,往往是窺一斑而見全豹。因一字而盡傳精神。所以我在“一斑”上精當講解;在“一字”上進行“點撥”啟發學生認真地思考和體味。
我再次把一節不完整的詩歌展示給學生,這是《秋天》一詩的第一節,其中每一句話均被我抽掉了一個關鍵性的詞語。把“動過手術”的單薄的詩歌和原詩相對比,把缺失的詞語反復體會,融入自己的想象和感受,學生很容易就能感受到品析詩歌語言對于入景、入情地感知詩歌非常重要。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薦度:
點擊下載文檔
搜索文檔
秋天的收獲教學反思與評價篇三
活動從秋景落葉飄飄,地面上滿是紅樹葉、黃樹葉、橘黃樹葉的美麗景色的視頻導入,孩子們被美麗的景色所吸引。運用小樹葉歌唱秋天,給秋天媽媽送禮物的擬人化地情景引導幼兒傾聽來感受歌曲旋律的優美、秋天景色的美,到學唱歌曲,再到游戲來進一步感知、表現歌曲。活動中孩子們秋天的落葉飄、色彩產生了強烈的喜愛之情,都愿意運用自己的歌聲、肢體動作來表現、表達,然而活動中所疏漏的是:
首先,在第一個環節欣賞視頻中重點是在感知秋天的落葉美。而我的身體隨著旋律(歌曲伴奏作為了背景音樂,是想給予幼兒初步的感受,但在此環節不作要求)的擺動對孩子產生了視覺的干擾,打破了孩子欣賞的畫面和注意力。這里就應該靜靜地等待孩子們欣賞完,說說觀看到的秋天的美在哪里?。再次觀看樹葉飄落、秋景時引導幼兒有意識地傾聽背景音樂,有目的地感受旋律地優美,這樣在感知了秋天景色美之后再來關注秋天的旋律就能感受旋律的優美,為之后演唱表現歌曲埋下伏筆。
其次,游戲中規則不夠明確。歌曲的旋律、歌詞并不難,缺少的是活動中對孩子的表現經驗的提升。在表演前若引導“掃落葉的人來了,誰用溫柔、好聽的聲音大膽的演唱歌曲,就把他掃到中間來表演。”以此來激發幼兒積極參與到演唱中,并對演唱要求有了進一步的提升。接下來再加上動作表演,引導幼兒傾聽音樂來表現飄、落的景象,這樣也是對歌曲起到了鞏固學習的作用,增加活動趣味性、有效性。
最后就是一個道具的美觀性。在完整的表演游戲中我采用的是教室里的掃帚來掃落葉,這個有些不妥,不夠衛生。此外,孩子對這個游戲很感興趣,可以制作一個掃帚,供幼兒在區域游戲中進行繼續表演游戲,進一步鞏固幼兒對歌曲的理解感知,滿足幼兒表演、表現的需要。
秋天的收獲教學反思與評價篇四
伴著綿綿的秋雨,我講完了《秋天的雨》這篇課文。結束了督導聽課,心情很放松。
今天上午,教研室的領導來督導聽課,我執教的是《秋天的雨》這篇課文。
《秋天的雨》是一篇寫景的抒情小散文,語言文字很美。名為寫秋雨,實際寫秋天。課文內容豐富多彩,作者抓住秋天的特點,從秋天的到來寫起,寫了秋天繽紛的色彩,秋天的豐收景象,還有深秋中各種動物、植物準備過冬的情景。它的語言優美生動富有詩意,特別適合閱讀,因此,通過閱讀感受文章的語言美就成為本課的教學重點。
聽著窗外沙沙的秋雨聲,綿綿細雨如絲,站在窗口吹著習習秋風,想到了伴著秋雨講《秋天的雨》這篇課文很有意境,上完課感覺效果還是不錯的,有幾個環節的設計很能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還能激發學生的想象,發散孩子們的思維。
下面,我從以下幾個方面反思自己的教學。
三年級的學生有了一定的自主學習能力,而且語文同步學習中每課都有“課前自學”,我就充分利用了這一點,設計了《秋天的雨》一課的學習單,由認讀生字詞到書寫課后的生字,和初讀課文感知大意,有淺到深,有易到難,有效的指導學生預習課文,為課堂學習做好了鋪墊。為了落實預習的效果,上課就檢查了預習情況,并針對學生出現的問題做了指導,起到對課堂學習的推動作用。
這篇課文是寫景的抒情小散文,語言優美生動富有詩意,為了讓學生體會朗讀,在學生感知課文大意的基礎上,根據學生的回答以詩歌的形式出示課文的五個自然段的開頭一句話,讓學生有韻味的朗讀。學習第一自然段內容,也以詩歌的形式出現,讓學生耳目一新,提起了學習興趣,孩子們讀得有滋有味。把秋天的雨輕輕的在人們不知不覺中來到的特點讀出來,指導學生有滋有味地朗讀,讀出輕松舒服的感覺,品味出秋雨的特點。
課文精彩的描寫集中在第二、第四自然段。我把教學的重點放在了第二自然段。在學習第一自然段的基礎上讓學生把第二自然段創作成一首簡短的小詩,與課文內容相比較學習后,指導學生美美地讀課文是教學本文的重點。在這個環節中,我把“讀”貫穿于整個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通過自由讀、默讀、指名讀、分組讀、配樂讀、師生合作讀等多種形式,讓學生充分感悟課文的語言美、情感美。指導學生逐句朗讀,然后給學生配上優美的音樂和背景,讓學生美美地朗讀第二自然段,在有感情地朗讀中,想象畫面,潛移默化中體會了課文寫具體形象的好處。
豐富語言的積累和運用,成為語文課程標準中的一個重要理念,在語文學習中,積累語言,熟讀成誦,品讀好詞佳句,也是一種積累形式。
第二自然段有這樣的句子,“它把黃色給了銀杏樹,黃黃的葉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哪扇哪,扇走了夏天的炎熱。”“它把紅色給了楓樹,紅紅的楓葉像一枚枚郵票,飄哇飄哇,郵來了秋天的涼爽。”這兩句句式相同,都先寫把什么顏色給了誰,都運用了生動的比喻和擬人,而且學生通過朗讀也體會到了其中的輕柔美與動感美。然后在學生充分朗讀、體會的基礎上,出示葡萄的圖片和句子:“秋天的雨,有一盒五彩繽紛的顏料,它把紫色給了葡萄,一串串葡萄像紫色的瑪瑙,搖呀搖呀,搖出了豐收的喜悅。”然后再給出水果和植物的的圖片,讓學生看圖仿說,學生說得真好,遷移運用達到了讀書內化的最高層次。語文課的學習,歸根到底是要培養學生運用語言的基本功落實到位。
在教學第三、四自然段過程中,讓學生自主學習,以自己喜歡的方式自學這兩段,特別是課文的第四自然段描述了深秋中動物、植物準備過冬的繁忙熱鬧的場面。我采取了比較活潑的教學形式,給學生準備各種各樣動物的頭套,讓學生在領悟課文內容的基礎上進行豐富的想象,給學生創設一個情景,然后師生配合將動物準備過冬的繁忙而快樂的畫面演出來,使學生在快樂的氛圍中學習,學生輕松地理解了課文內容,少了老套和生硬的分析,學習效果很好。
教學中有亮點亦有不足。在學生自主學習第三、四自然段這一環節時,課堂上留給學生思考的時間稍短,還有最后環節由聽歌曲《小雨沙沙》仿說《秋雨沙沙》,雖然學生學習情緒很高,但已經到下課時間,應該舍棄。以后改進這些不足。
今后,在各類教學活動中,我應該精益求精,和諧自然地生成,不求多,只求實,讓每個學生在短暫的四十五分鐘里快樂的學習,快樂的收獲。
秋天的收獲教學反思與評價篇五
《秋天》這首詩,作者以敏銳的眼光和獨特的視角捕捉到秋天那令人心醉的動人景象,描摹出秋野溢彩流芳、生意盎然的美好意境。通篇詩歌采用擬人化的手法來寫,描寫秋天迷人的景色和豐收的景象,語言優美生動。在作者筆下的蘋果姐姐會因為天氣涼了,嚷著要穿紅襖;葡萄妹妹要披紫袍……這首詩富有童真童趣,貼近學生情感,學生學起來自然興趣盎然。
在本課的教學之前,我先布置學生自己去觀察秋天,描繪秋天,歌唱秋天,在教學時,我將詩歌展開一幅幅畫面,把圖文對照起來,與學生的生活實際聯系起來,并抓住抒情這條線,引導學生朗讀、想象,去感知語言之美。這樣,讓學生能更好地理解詩歌的內容,體會作者對秋天的`熱愛和贊美之情了。教學后,我讓學生再搜集一下古人描寫秋天的詩文,比較古今寫秋的不同,感悟不同時代的語言文字所表現的秋天之美。最后仿照本文的形式寫上一兩小節秋天的詩或寫一篇贊美秋天的小練筆,充分讓學生去表達自己對秋天的熱愛、贊美的情懷。
秋天的收獲教學反思與評價篇六
《北大荒的秋天》第四自然段以“原野熱鬧非凡”為中心句,從豆莢、高粱和榛樹葉子豐收的喜氣景象等不同的側面,運用比喻、擬人等手法進行描寫。此段描寫精彩,是學生學習語言、積累詞句、訓練語感、感悟寫法的良好素材。備課時,我主要設計了兩個環節來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
1、自由讀課文,思考“說原野熱鬧,是因為 ”這道填空題。旨在讓學生有充分的時間個性化的解讀文本,體會作者選取大豆、高粱、榛樹葉子等典型事物表明中心的寫法,并在此基礎上,體會原野上物產豐收、熱鬧非凡的景象。
2、分組個人分別讀,暗示作者先分后總的段落結構,并通過朗讀釋放情感,展示學習成果。
然而在實施第一個教學環節時,學生對教師出示的第一個填空題卻難以完成。現在反思,這個填空題雖然統攬全段,具有相當的穿透性。但是對于三年級的學生而言這個問題的設計,顯然是有一定的難度的。學生難以從簡易的讀書中,把握分三個層次來表現中心的寫法。所以,也就難以歸納出“原野熱鬧非凡”是由于以上三個事物描寫的結果了,也難以從作者擬人化手法總感受到這就是熱鬧的具體表現了。我敏感地意識到這一點。于是,我為學生設計了坡度:
2、教師進一步引導:光有這些東西就熱鬧了嗎?(教師故意重說了“有”字),有部分同學若有所悟,舉手要求發言。教師示意用心讀書,這些事物有著怎樣的表現才能熱鬧。學生在教師的授意下繼續讀書,重點劃出了描寫事物的句子。
3、在交流說“大豆”時,學生劃出“嘩啦拉的歌聲”。教師順水推舟,你從這“嘩啦拉的歌聲”中聽到了什么。學生思維的閘門被打開之后,可以說是妙語連珠。“我聽到了大豆在贊美秋天呢,因為秋天的到來使我們張大了”“我聽到在唱著合唱。”還有的同學根據“大豆搖動著豆莢”看到了大豆的豐收,想象道:“我仿佛聽到了大豆在說——我們張大了,張結實了。農民伯伯又能過一個豐收年了”。是啊,正是這些“大豆”們交談著、爭論著,為這原野增添了一份活力,一份熱鬧。我及時點撥:那你們說這題怎么做呢?學生紛紛舉手:是因為豐收的大豆發出了嘩啦拉的聲音。
4、有了前面的學習經驗和方法,關于后面兩個事物的學習,教師只需要稍坐點撥,完成也就水到渠成了。
俗話說:要讓孩子摘到蘋果,必須要讓孩子跳一跳就能夠到蘋果。教學伊始,教師就把蘋果掛高了。學生是“只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在實際操作中,教師根據課堂的生成把設計好的要求進行坡度化,把蘋果放在了夠得著的地方,再一步一步往上提。看到嘗到蘋果滋味的孩子,我的心里甜滋滋的。
秋天的收獲教學反思與評價篇七
盡管平時每周都有上晨誦,但是真正意義上的晨誦公開課,還是第一次。盡管被通知開課的時間有些匆忙,但課前于有珍主任給了很多幫助和指導。在此先謝謝她!整節課上下來效果并不盡如人意,但是也算摸索出了一點頭緒,總結了一些教訓。
課后,聽課的老師紛紛給了我很多建議,在此稍作整理并記錄下,主要在以下兩點:
對于公開課來說,充分的準備是必須的,但更要細致。在我準備的過程中,自己電腦中顯示的顏色和真正投放在大屏幕上的顏色是不一樣的,在課前我沒有提前在教室的電腦中放出來試試,以至于很多老師反映字體和背景的顏色太暗,看不清楚。這雖然是很小的細節,但卻非常重要,說明我的準備還不夠細致。
在第二個學生讀的環節中,學生集體練讀時教師的指導太少,切形式太單一。在讓學生讀時,我直接就讓男女生分段朗讀了,讀的時候感覺學生有些放不開,主要是因為對內容不熟練,短短十分鐘的時間怎樣讓學生迅速進入情境是很大的考驗。課后我做了反思,在此處可以讓男女生交換幾次,然后在每一張圖片上停留一下,教師稍作講解,幫助學生更好的理解,還可以加入一些動作。
在小詩中,不可避免有一些學生不認識的字詞。要不要把這些字詞單獨列出來,老師們有一些小小的爭論,有的.老師認為有必要單獨拿出來讀一讀加深印象,有的老師建議我可以放在后面每句的講解中稍作提示,也就是隨文識字。這一點我想在以后的教學中再做嘗試。
這一節課有很多不成熟的地方,而且感覺日常課和公開課還是有一點不同,不光是從我的心態還是準備上來看,其實平時的課中我常常會突然迸發出一些靈感,有時還感覺效果不錯,但是公開課卻顯得有些古板和拘謹了。還是歷練不夠,經驗不足導致的,以后一定要多爭取一些這樣的機會才行。
秋天的收獲教學反思與評價篇八
本課的主題目標是讓學生了解有關中秋節的知識,熱愛祖國的傳統文化,在尊老敬老的節日里獲得對中華傳統文化的體驗,以實際行動關心老人,尊敬老人。
因此本課的教學采用了講述、討論、寫一寫、畫一畫、唱一唱、做一做等形式,力求使同學們在輕松、愉快的學習氛圍中了解有關節日的知識及在日常生活中處處做到關心老人,尊敬老人。新課開始,我先讓同學們說一說秋天里的節日有哪些,引出中秋節,請學生講講有關中秋節的傳說故事或是朗誦有關寫中秋節或是月亮的詩歌并請同學們介紹自己家鄉是怎樣過中秋節的,自己家是怎樣過中秋節的,然后讓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畫一畫、做一張賀卡、唱一首歌,向在異鄉的親人表達思念之情和節日祝賀,通過本節內容的學習,學生不僅知道了中秋節是我國傳統節日之一,還是個團員節,在這天,不管是身在何處的人都要回家與家人團聚或是打電話問候家人。
這天,大家一邊吃著豐盛的飯菜,一邊聊天賞月,好不愜意,特別是老人更是幸福地合不攏嘴。緊接著讓同學們說說有關老人的節日,是幾月幾日,每年老人節自己是怎樣為老人慶賀節日的,老人當時的心情是怎樣的,社會上會為老人準備哪些有意義活動?同學們爭先恐后地舉手回答問題:有的說,在老人節那天他給老人打去了問候電話;有的說,自己給爺爺奶奶做一個祝福的賀卡;有的說,自己跟隨爸爸媽媽一起陪老人吃的飯,有的還為老人獻上歌曲等,都說哪天老人們特別開心,自己也很開心。
沒有看望或是問候老人的學生極為后悔難過,說在下年的重陽節,自己一定去看望老人并為老人做些有意義的`事情,以表達自己的孝心,看著同學們幸福的笑臉,我不失時機的對同學們說:“尊老敬老是我們中華民族優良傳統,我們每個人都要做到并要其發揚下去,我們不僅要尊敬自己的老人,還要尊敬我們身邊的每一位老人,并盡量為他們做些有意義的事情,這樣才能真正做到尊老、愛老、敬老,讓老人們開開心心的度過自己的晚年,繼而,我有讓同學們討論:尊敬老人,我們平時怎樣做?并以小組為單位制定計劃,然后分期付諸行動,并談談這樣做的心里感受及老人當時的心情,目的是讓學生通過實踐活動,親身體驗尊老、愛老的真實感受。通過本課的學習,學生們不僅知道了我國秋天的節日,還知道了在生活中處處要關心、尊敬老人、尊老、愛老是我國優良傳統之一,要繼續發揚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