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后感”的“感”是因“讀”而引起的。“讀”是“感”的基礎。走馬觀花地讀,可能連原作講的什么都沒有掌握,哪能有“感”?讀得膚淺,當然也感得不深。只有讀得認真,才能有所感,并感得深刻。可是讀后感怎么寫才合適呢?下面我給大家整理了一些優秀的讀后感范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心理學的讀后感篇一
專入圖書館,我精心挑選了《愛情心理學》這本書,雖然這本書所含愛情甚廣,但我也切合現在大學生的實際心里,確定了屬于我自己正確的愛情觀。
而如今的大學生確也存在著各個方面的壓力,因此戀愛問題也隨之出現。就我而言,愛情始終是純潔高尚的代名詞,并不是呼之而來,棄之而去的玩具。因此對于青年人特別是我們大學生來說培養健康的愛情觀與戀愛行為是十分重要的一件事。首先,我們必須提倡志同道合的愛情,只有這樣的愛情才是堅不可摧牢固的愛情。有話可談的愛情才會長久。其次,擺正愛情與事業的關系。作為新一代的大學生,我們仍要把建設祖國這一目標放在首位,不能把寶貴的時間都用于談情說愛了。最后,我們還應懂得愛情是相互信任,是一份責任和奉獻。因為在愛情的漫漫長路,并不是一方在走獨木橋,而是兩個人的共同作用,其間不免會碰到荊棘林、沼澤地,這時兩人之間的扶持是非常重要的,它是連接愛情的紐帶。
除此之外,在戀愛的過程中或許存在著這樣那樣的問題,那就需要我們在平時的生活中培養愛的能力與責任。我們要熱愛他人,熱愛生活。在處理施愛與被施愛的問題上要有一種為戀人負責,為社會負責的態度。相信每一位大學生都能享受到沐浴陽光的舒服和愛情的無限力量。
心理學的讀后感篇二
《人性的弱點》一書作者是被譽為“成人教育之父”的來自美國的卡耐基,正如書中作者簡介介紹在20世紀上半葉的美國,當經濟不景氣、不平等,戰爭等惡魔正在磨滅人類追求美好生活的心靈時,卡耐基先生以他對人性的洞見,利用大量普通人不斷努力取得成功的故事,通過他的演講,他的演講和著作喚起無數陷入迷惘者的斗志,激勵他們取得輝煌的成功。正是這篇簡介,使我產生濃厚興趣想要了解,這里面究竟寫了什么,竟會有如此大的力量。
這段時間讀了卡耐基的《人性的弱點》,讓我受益匪淺。在這樣深夜,讀這樣的書,像是在品嘗一場美味的人生盛宴,自得其樂。要將這種感覺說出來,還真是只可意會、不可言傳了。它就像一面鏡子,幫助我認識自我,了解自我,從而完善自我,駕馭自我,成為一個善于經營自己生活的成功者。漫漫人生路,它讓我在看清來路的同時,更清楚自己在面對怎樣的未來。
耐基先生以他對人性的洞見,利用大量普通人不斷努力取得成功的故事,通過他的演講和書,喚起無數陷入迷惘者的斗志,激勵著我們后人不斷取得輝煌的成功。
心理學的讀后感篇三
暑假的時候,我看了李世強編著的《人際交往心理學》。看完后,我覺得人際交往是一門非常有學問的課程。
書上有這么個故事:老楊是個很熱心的人,不僅酒量好,而且會說話,很多朋友接待客人都喜歡讓他來捧場。老楊每次都不負眾望,把氣氛搞得非常好。
朋友的女兒中考成績不怎么樣,沒辦法到縣里的一中讀高中。朋友就想通過關系來疏通一下,于是請了一位縣一中的領導來家里吃飯。領導雖然來了,但一直不愿提幫忙的事,朋友看時機不對,也不好意思開口,場面有些冷。
老楊思忖,領導從事教育工作這么久了,管理能力一定很好。
“聽說你年輕的時候是位非常有能力的教師,培養了不少人才。”老楊笑呵呵的說,“現在升到了管理層,真不錯!”
“有能力不敢當,管理也算是稍有經驗吧。”
“我的能力太弱了,想跟你請教一下如何提高管理能力。”就這樣,老楊轉換了一個對方感興趣的話題,形勢立馬好轉,朋友所求之事也水到渠成的辦成了。
看完這個故事,我感悟到尋找對方感興趣的話題在人際交往中非常重要。要想在短時間內建立良好的溝通氛圍,避免話不投機,就必須找到談話的“契合點”。讀后感m還需要注意的是,在交談中不要以自己為重,注意對方的情緒,對方是否愿意交談。如果發現對方不感興趣或是在應付,千萬不要猶豫,立馬轉移話題。你拖得越久,對方對你的好感也就越少。要是不及時轉移話題,對方會拒絕繼續溝通,決不能給對方說不的機會。通過及時觀察,迅速找到共鳴點,溝通才可以繼續下去,也許這就是所謂的細節。
沒想到心理學方面的書我也可以讀懂,而且,還能對我的溝通能力有所幫助。看來,博覽群書好處很多,我以后一定要多讀好書。同學們,讀書正如韓信用兵——多多益善。
心理學的讀后感篇四
接觸開始學習心理學時,才發現,心理學并沒有所想的那么強大、并不能無所不知,但是,生活中處處充滿的心理學的實質,你的感覺、記憶、情緒、想像……等等這些都與心理學有著不可分開的聯系。既然想要更好的了解這么學科,那么課外書肯定必不可少。
我選擇《心理學與生活》這本書來閱讀是經過自己的考慮、調查的。這本書是一本關于心理學入門的“教科書”,因為這本書比較適合初涉心理學的人,它把心理學的內容實質與生活中的人和事相聯系起來,所以這本書也是廣受好評,但是這本書有點厚,我也是瞎翻閱,看到感興趣的欄目就了解了一下,就忍不住來寫書評了!
《心理學與生活》揭示的其實是世間萬物的產生必有其原因,只有找到根本的原因,才能真正意義上解決問題。讀了這本書之后,我也開始明白效率的重要性,某天的過量工作勢必會導致人們心理上的厭煩,不知不覺就會抵制這樣的工作,所以做事情不可以心血來潮,需要究原因、有計劃、有方法、高效率地完成。其實生活中還有許許多多類似這樣的東西,都等待著我們去開掘。
除此之外,我認為不能將這些學習到的心理學知識和方法僅僅停留在恍然大悟的階段,應該充分利用這些知識,提高自己。我們學習心理學最本質的目的就是為了更好的可以抓住小學生的心理,為教育教學能夠更好的開展。所以,在現實生活中,我們應該把心理學的實質于日常生活中去實踐。
最后,一句好的摘抄分享一下——“好心情才會有好風景,好眼光才會有好發現,好思考才會有好主意”。人生如水,是平靜,亦或是激涌,這個由你自己來譜寫。所以,我們更需要了解心理學,了解這個與生活無限貼近的學科,正是因為有了心理學,世界才會如此多姿多彩!
心理學的讀后感篇五
社會認知即人們思考自身和社會性世界的方式,包括我們如何選擇、解釋、識記和運用社會化信息。有兩種類型的社會認知,第一種是自動化的低努力水平的思維,(《思考快與慢》里的系統一),它是迅速且自動的。第二種是控制性的高努力水平的思維(《思考快與慢》里的系統二),它是有意識的、有意圖的、主動的合需要努力的思維。
自動化的思維是因為大腦的圖式認知能力,圖式可以來組織我們社會性世界的知識以及解釋新情況的基本知識和印象。圖式是非常有用的,它可以幫助我們組織和理解世界,并填補我們知識的欠缺。失去這項能力的人,遇到每一個情境對于他們而言都是初次體驗一樣。這無疑是費力和困難的。圖式能力能夠穩定將新的經驗與過去的圖式鏈接起來,而沒有這項能力的人,必須去創造出原本并不存在的圖式。
那些圖式將影響人的認知呢?不同的圖式在人的頭腦中所占據的優越范圍是不一樣的,因此我們在社會性世界作出判斷是德可提取性是不同的。第一,那些過去經常積累的圖式經驗越多,可提取性越高。第二,剛剛積累的圖式經驗,更容易被提取。第三,與眼前的目標相關的圖式經驗,也會更容易被提取。
被提取的圖式經驗將影響人的行為,人們不總是被動接受信息,而是常常不同程度低支持或違背圖式,然后據此采取行動。最明顯的是自證預言。人們對于其他人產生什么樣的預期,這話影響他們如何對他人;而這種對待方式又會導致那個人的行為與人們最初的預期一致,使得這一預期成為現實。也就是要相信“相信的力量”。當我們相信對方是友善的,則對方會最終我們表現友善;我們相信對方是不友善,則對方會最終對我們表現惡意。克服自證語言的方法就是改變圖式思維,對自己的自動化思維產生意識,用控制性思維去認知他人。
此外,我們啟動圖式思維時,也會參考我們自己的身體是如何反應的。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和一個陌生異性第一次約會時如果吃的是一頓美食時,會對對方產生更多的好感。而用餐不那么滿意的時候,對對方的印象也會打折。
圖式思維時一種心理策略和心理捷徑。我們做出的很多判斷,都是采用了心理捷徑,從而會導致得出錯誤的結論,有些甚至是悲劇性的錯誤。但自動化的圖式思維在大部分情況下,為我們應對世界的大多數情況起了關鍵作用。因為我們需要處理的信息不僅大量而且嘈雜,圖式思維節省了人的思考做判斷的精力。
但我們人類一直在做的減少自動化思維,追求控制化思維,對社會的認知做到有意識、有目標和方法。因為我們認為我們是自由意志的。我們可以更好地控制我們的認知和判斷。但人到底是否有自由意志是哲學家討論了幾千年也未有明確結論的問題。然而,相信人有自由意志,是人最有自由意志的證明。相信“相信的力量”在此又發揮重大作用。人們越相信自由意志,人們就愿意去做一個有道德的人。那些不相信有自由意志的人,更容易去做不道德的行為。因此為了社會的最好利益,我們應該相信我們有自由意志。
控制性思維也會給人們帶來困擾,尤其是對負性事件的反復的有意識的推理,會讓人陷入對負性事件更深的痛苦之中。
總之人們大部分時間是圖式思維,因此人們提高自己思維的空間很大,對人類思維最好的比喻是:人類是“白璧微瑕的科學家”,一個嘗試從邏輯上揭示社會性世界之謎的才華橫溢的思考者,但做的不夠完美。人們往往對與他們的圖式有出入的事實視而不見,并以實現其圖式的方式對待他人,這是優秀的科學家絕不會做的事。
社會心理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