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身處學校還是步入社會,大家都嘗試過寫作吧,借助寫作也可以提高我們的語言組織能力。相信許多人會覺得范文很難寫?接下來小編就給大家介紹一下優秀的范文該怎么寫,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初中電能教學反思篇一
(一)
《爸爸的花兒落了》教學反思
張淑平
這篇小說的教學要求是: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感知課文,用簡潔的語言概述文章內容。因此,課前我劃出課文主要的層斷,上課時師先范讀,學生再跟讀,最后到個別讀,效果還不錯,學生能在朗讀的基礎上,理解文章的情感那就是“爸爸對自己的親情和盼望自己長大、懂事,寫得而不露。”
教學過程中,我抓住父親對“我”上學偷懶的懲罰,表現了父親對“我”的深情,那就是嚴厲但不失愛心,情節是:有一天,下大雨,她因賴床不起,而受到爸爸的懲罰,爸爸狠狠地打了她一頓,仍然堅持要她上學,不過拿了五大枚銅板,破例讓她坐洋車上學,她上學時忘了穿上花棉襖,爸爸拿著送到學校來,還給了她兩個銅板。事情不大,卻充分表現出爸爸是十分愛她的,這在她幼小的心靈中激起了陣陣漣漪,使她在以后的生活和學習中能夠處處嚴格要求自己,懂得自己去克服學習和生活上的困難,父親的人物性格躍然紙上,這些上課過程我都較好地處理了,也是這堂課的成功之處。另外的教學要求是“理清文章的思路,從中感受至愛親情。”文章的兩條線索:一線是爸爸愛花,另一條是畢業典禮。前者是主線,因為作品所要刻畫的主要形象是爸爸,在作品中是起主導作用的,后者是畫線,是為情節的發展有序而設的,它對主線只是起著烘托、映襯、推動的作用。對于線索的把握,學生較容易把握,但書上的人與人之間的情感我們知道了,生活中的親情你們能談談嗎?你有沒有類似“我”賴在床上不想上學的經歷,你的父親是如何處理的?學生雖然有個別發言的,但不夠熱烈,也就是說在拓展延伸這方面,老師引導的不夠深入,學生還不能從課文中真正領會作者的寫作意圖,這是這堂課的不足之處,為了把“世上只有爸爸好”這樣的口頭禪作文說好,是否前面變布置,也許效果好些,假如今后加強這方面的練習,會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
《土地的誓言》教學反思
張淑平
通過這節課我認識到:
一、充分發揮多媒體在教學中的輔助作用
在教學中,合理、有效地使用多媒體導入新課并進行教學,能讓學生在最短的時間內很快的入情入境。我在課前安排播放了歌曲《生我養我的土地》,使學生很快對土地產生了熱愛之情,接著在導入新課后我安排了課文視頻《土地的誓言》。當我打開視頻時,學生很快就被聲、光、圖片、動畫、文字所震撼,同時調動了學生的多種感官,強化了學生的感受,不僅提高了學習興趣,還把學生的學習欲望推向高潮。尤其是那組日本飛機轟炸東北三生的照片,更激起學生對日本帝國主義者的仇恨,對偉大祖國的熱愛。當學生在寫作時,我把艾青《我愛的土地》當作背景音樂,音樂的旋律不僅激發學生的創作靈感,也使學生有了寫作的欲望。這樣不僅優化了課堂教學,而且也提高了學習效率。
二、充分發揮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作用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怎樣在課堂體現呢?首先要創設情境,就必須在課堂教學上使學生有效地把耳、目、腦、口充分運用起來調動學生進行積極思考。課堂上,學生不僅要認真聽讀,還要自己以飽滿的熱情去親身朗讀體驗,特別是自己有疑問的地方,還要認真聽同學發言,讓學生愿意去嘗試、探索,主動參與獲取知識的整個過程。我盡量多設計一些學生活動。要盡量讓學生多說,要鼓勵學生說,哪怕學生說的是錯誤的,讓學生敢于表述自己的想法。組內交流更體現了這一點。教師要講到“點子”上,要讓學生化被動學為主動地學,化“填鴨式”為主動索求。教師在這時要適當地作調撥。然后,讓學生進行創新寫作,培養學生的動腦、動手能力,激發創作的欲望,提高寫作水平。
三、充分發揮在教學中愛國情感教育作用
如何引導學生感悟文章中的愛國情,便成了教學要解決的核心問題。而愛國情感不是感性的說教,它務必在教學中有個實實在在的載體,那就是要帶領學生研讀文本,反復品味,切己體察,讀出文中情,讀出文中味,讀出融入學生自己的情感的文本味來。為了讓今天的學生了解寫作背景,我還利用了多媒體課件,展示了當年日軍轟炸東北三省的圖片,那一幅幅悲慘的畫面,增強了學生的形象感受,那一聲聲爆炸,更激發了學生的愛國之心。還通過課外搜集一些關于土地的詩歌等激發學生愛國情懷。
(三)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教學反思
趙艷文
魯迅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是一篇膾炙人口的散文,本學期我們學習了這篇文章,雖然總體看,教學效果是好的,但是,教完了之后,發現許多環節還沒有盡善盡美,按捺不住自己的沖動,要把反思寫一寫,希望對以后的教學有所幫助,也希望在教學之路上能夠鉆研得更深入。
1、反思備課
一直以來,我的備課十分認真,這節課也一樣,我把知識點備得十分詳盡,按照課文的組織順序,從作者、題目入手,一滴不漏地進行講解。由于課文寫的十分吸引人,所以學生也十分愛學,剛講完時覺得還不錯,可是課后在回顧時就發現了問題,因為這一課可以挖掘出許多外延,培養他們綜合探究的能力,而且,整節課也可以一線串珠地完成。在知識內容的學習上,可以更多地培養他們的寫作能力,在教法上,也有許多可以改進的地方,在研究學情上,忽略了學生的自學能力薄弱,以至于字詞夯的不實。總之,深刻地鉆研一節課,發現了許多可以改進的內容,這其中有很多都源于備課時的考慮欠周到。
2、反思教學目標
我的教學目標是這樣設計的:整體感知課文,理清文章脈絡;學習對比寫法,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分析文章寫景的方法;對封建教育制度的批判。這個目標注重了知識的學習,但是,經過反思發現,很大程度上忽略了學生能力的提高。在本文的學習中,學生可以學習準確的形容,準確地表述動作,學習如何增添文章語言的生動性;學習寫景的方法;從寫景中領悟作者熱愛留戀百草園的思想感情;以點帶面,以課本為基礎,跳出文本之外,深層挖掘,從文章中領悟魯迅成為偉人的原因等。
3、反思教學設計
在我的教學設計中,我首先是配圖片介紹作者,但是,圖片沒有起到作用,然后是介紹這組散文,介紹三味書屋的三味,在就是感知課文,分析課文,分析的過程也是按照由課文順序進行。反思后,我發現自己的教學設計忽略了檢查字詞這個環節,因為課文較長,所以設計時就沒有想學習字詞,但是,在讀文章時就發現了問題,也使我明白了無論多么細小的問題,教師都要重視,學生畢竟是跟著教師的思路走的。而且,介紹作者的圖片也應該用上,否則,只是浪費,毫無意義。最主要的是課程的進行未必非要按照作者的寫作順序,可以重新組織,使之成為一個有關聯的整體。而且在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問題上,課前的考慮也不充分。總之,這節課的設計重視的是知識的灌輸,忽略了育人功能。
4、反思學情
教學目標的制定要符合學生的認知程序和認知水平,要切實了解學生掌握知識的情況、在本節課中,詞語的字音和字形這個問題上,我犯的錯誤就是沒有考慮到學情。
5、反思組織教學
在組織教學中,我的這節課還算沒有大的問題,但導入新課的時候,可以做得更吸引學生。
6、反思教法、學法的設計我的教學,沒有真正做到放手讓課堂變成學生的課堂,如果在教法上下功夫,完全可以還課堂給學生。
7、反思課堂提問
課堂提問出現了下列誤區:(1)、表面熱鬧、一問一答,美名曰:師生互動。新課程改革強調教育是“為了每一個學生的發展”,這就要求教師在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為的同時,觀察并反思學生的學習過程,檢查、審視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學到了什么,形成了怎樣的能力,發現并解決了什么問題。通過這種反思,使教師及時調整自己的教學節奏和教學行為。在講授《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一課時,我們要求找出和分析“雪中捕鳥”一段的動詞,這時,師生一問一答,課堂氣氛表面上很熱烈,但教學效果卻不理想。這是因為教師在課堂上不能發揮教育機智,而是僵化地照搬教案,忽視了學生的主動發展。課堂上的問答也只是限于幾個學生,對學生主體參與的教學理念理解得不透。(2)、提問只關注結果,忽視對規律的揭示。如只關注答案“是什么”、“對不對”、“是不是”等,很少引導學生探究的過程。(3)、提問面向少數學生,多數學生“冷場”。
針對以上所談到的內容,我設計了一個再教設計,如下。學習目標:整體感知課文,理清文章脈絡;學習對比寫法,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學習準確的形容,準確地表述動作,學習如何增添文章語言的生動性;分析文章寫景的方法;從寫景中領悟作者熱愛留戀百草園的思想感情;以點帶面,以課本為基礎,跳出文本之外,深層挖掘,從文章中領悟魯迅成為偉人的原因;理解作者對封建教育制度的批判。
教學過程
一、設置懸念,導入新課
看圖片,了解作者(提問),他的外貌如何形容?想知道魯迅的學習生活是怎樣的嗎?下面讓我們沿著童年的足跡,從少年魯迅的學習過程中追尋他成為偉人的秘訣。
二、解題
1、文章的題目為什么是“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你從題目中得到了哪些信息?
2、當魯迅四十多歲時在回憶這段生活,一定有什么令他難忘的,為什么難忘?什么地方難忘?我們就來看看為什么他晚年時又寫童年。(進一步激發興趣)我們按照兩地的景、人、事來分析課文。
三、賞析課文
(一)1、歸納百草園的景(提示:從句式、內容、順序上分析)。提問。2、探究:從遣詞描寫來看,這段用詞十分準確、生動,形容黃蜂用“肥胖”“伏”,形容叫天子用“輕捷”“直竄”,形容石井欄用“光滑”都十分貼切。這些詞語又體現了作者對百草園的喜愛。如果不用形容詞會這樣?(完成目標三)
用最短的時間背誦這節文字,并把背誦方法介紹給同學們。
3、理性思考:你認為這段景物描寫有什么特點?(生總結寫法)
4、思考:魯迅是一位文學大家,通過這段景物描寫,我們是否能夠透視少年魯迅的哪些行為習慣,對他日后成為作家有積極影響?(觀察)
2、長媽媽給魯迅講的這個故事,魯迅成年后是否從中挖掘出了一定的人生道理?
3、從魯迅“及想得到一盒老和尚那樣的飛蜈蚣“這一句,你看出少年魯迅有怎樣的心理?
4、閏土父親教會了魯迅捕鳥的同時,魯迅是否能從中學到什么做事的道理?(耐心、細心)
(殘忍。要敬畏生命,不要濫捕濫殺生靈,這是我們現在最起碼的生態意識。)
我的這個教學設計完全以學生為主體,以培養學生的能力為主,并且在以教材為根本的同時,時常跳出文本之外,把整篇文章的教學貫穿起來,處處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讓每個學生都走進了課堂,成為主宰。
總之,一節課下來,靜心沉思,發現這節課有何收獲,有失誤,方法上有改進,我想,只要我及時記錄,及時總結,就能在再教時有些創新,久而久之,我們的教學水平就會有一個大的提高。我們的素質必然得到提升,教學效果也就必然得到提高。在新一輪課程改革過程中,進行反思性教學,看來是十分必要的。
初中電能教學反思篇二
一個學期已經過去,回顧前一時期的音樂課教學,下面兩個方面體會較深。
作為一名音樂教師,雖然音樂課并不涉及到升學考試,但作為素質教育的一個必不可少的因素,音樂課的質量,也是極為重要的。隨著學業的加重,音樂在初中生的眼中是副科,是學與不學都無關緊要的課程。所以,在平時的教學中,很多樂理知識都不能被很好地運用起來。這就對我們音樂老師提出了新的課題,如何去設計一堂音樂課,才能對學生產生較大的吸引力,從而充分調動學生的練習積極性和參與熱情,達到課堂所追求的展示音樂魅力、愉悅學生身心、健康快樂為本的教標。
一、學習教學大綱,明確教學目的。
作為音樂教師,首先應該明確音樂教育以審美教育為核心,在整個音樂教學過程中要以音樂的美感來感染學生,要以音樂中豐富的情感來陶冶學生,進而使學生逐步形成健康的音樂審美能力。為了實現這一目標,在教學中,要引導學生對音樂的各種要素、各種手段作出整體性的`反應,要積極引導學生感受、體驗、表現音樂中豐富的情感內涵,還要堅決引導學生感受、體驗、鑒賞音樂的美,從而使學生不僅做到現在受益,而且做到終身受益。因此在音樂課起始課上,我就從下列幾個方面對學生進行教育、強調:
1、通過音樂教學,提高學生的音樂審美觀念和審美情趣;
3、在音樂課堂上培養學生參與和實踐能力。欣賞我國優秀的民間音樂(如民歌、民間樂器、民間歌舞音樂、戲曲曲藝音樂等),培養學生熱愛祖國文化傳統情感。
二、采用多種方法,努力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針對本校學生音樂基礎差的特點,在使用音樂新教材的同時,想方設法,找資料,給學生補基礎,激發學生興趣,提高課堂效率,具體為:
1、教材程度深,在課堂上安排一定時間觀看光碟,對各單元內容作介紹,學生以欣賞為主,達到開拓視野、提高審美能力的目的。
2、對樂理知識的教學,從基礎抓起,每堂課選幾節樂譜視唱。讓學生學會劃拍、打節奏、哼曲調,逐步提高學生的識譜能力。雖然大部分同學有困難,但從一個學期教下來,學生的進步還是較快的。
3、利用多媒體、電視、音響等設備,向學生介紹一些民歌、名曲,作為補充教學內容。指導學生邊聽音樂、邊哼歌譜,反復練習,學生識譜能力有明顯提高。由于強調了“響”(聲音響亮)、“準”(唱準音調)、“美”(優美動聽)三個字,學生積極響應,從實踐看,收效較大。
4、課內讓學生上臺演唱,培養他們的參與、實踐能力,
學生情緒高漲,使音樂課上得更加生動活躍。
當然,如何調動每一個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今后還須努力.孩子們需要美,追求美,那么我希望音樂課能給他們提供一個空間,讓他們踏上尋找美,感受美的道路。在我的課堂教學中,孩子們是開心的!快樂的!只要我們多花些心思,我相信孩子們就會從中得到快樂的體驗!從而感悟他們純真的心靈。
初中電能教學反思篇三
因此,“探究性”教材不僅是學生的任務,更重要的是教師自身對教材的探究和挖掘。如何挖掘教材的深層內涵,是搞好課堂教學的前提。
教師只有對教材有了深入的了解,才能站在一定的高度,引導學生分析課文,才能真正形成師生和課文作者。對話。
任何形式的課堂(包括視聽媒體的使用)都是為教學目標服務的。教學活動的手段不應公式化、程式化,如課堂討論或死板、單調,或聽之任之;有些班完全用鼠標代替粉筆,用錄音代替課本等等。
這種教學方法淡化了語文教學豐富多彩的本質,不可避免地會產生“作秀”的嫌疑,流于形式。
我們強調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作用,但不應忽視教師在教學中的作用。只有教師及時介入,或提出必要的觀點和概括,或適當地展開課文,才能引導探究深入,進一步激發學生探究的興趣,使學生獲得系統的知識和正確的觀點。
“問問哪里的運河應該是清澈的,哪里才是活水的來源。”作為一名教師,“這是一段很長的路要走!”我要上上下下地去要它!”
雪萊有一首著名的詩:“冬天來了,春天還會遠嗎?”其實,現在沐浴在第二輪繼續教育的東風中,享受國家重視義務教育的雨露,就是大力推進新課程改革,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美麗春天。
每個語文老師應該創造一個溫暖的夏天他的職業生涯在這個陽光明媚的春天,鳥兒在歌唱,花兒香,符合時代的東風,高舉的旗幟課程改革,簡而言之,播種一個紅色秋天祖國的未來。多反省,多清醒,多進步。在新一輪課程改革的浪潮下,我們應該不斷反思,與時俱進。
初中電能教學反思篇四
轉眼間,一學期又結束了。這是我工作的地三年,第五個學期。這學期所教的課文,印象深刻的有《石榴》、《掌聲》、《東方之珠》。《石榴》是校內陽光杯賽課時所教的課文,有成功的地方,也有很多不足的地方。現在,我就僅回顧我覺得這節課成功的地方:
1、課堂上出示各種石榴的圖片:石榴子的圖,瑪瑙圖,石榴園的圖,夏天石榴開花的圖,秋天石榴果實的圖,其中秋天的圖片共有3張,一張是“青綠色”的,一張是“青中帶黃,黃中帶青”的,一張是“一半兒紅,一半兒黃”的。其中圖片“青綠色”和“一半兒紅,一半兒黃”的網上搜不到,于是還請教了別人,用photoshop制作了半天,所以,這也是我的重要收獲之一。
2、出示了石榴的實物,讓孩子們現場品嘗。孩子們雖然吃過石榴,但那味道已有所遺忘。在課堂上,讓他們品嘗,就再次勾起他們對石榴味道的回憶。于是讓他們說出石榴的味道就很容易了。也便于教學最后一段中的“取幾粒放入口中,酸溜溜、甜津津的,頓時感到清爽無比”。同時,這一做法也活躍了課堂氣氛,當時后面有很多老師在聽課,孩子們以前幾乎沒有老師聽課的,所以他們在課堂上是非常緊張的。但是,當我讓他們品嘗石榴時,他們就顯得非常積極了。于是課堂氣氛就輕而易舉的.調節的很輕松愉快。
1、上課之前,鉆研教材很長時間,再反復的地、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尋找教學設計的靈感。同時,也瀏覽網上很多篇不同的關于這一課的名師教案,結合本班同學的實際和自己的教學風格,學習每篇教案中的精彩之處。
2、打破一般常規,不是按照課文的順序教學,先教學課文的最后一段,讓孩子們觀察石榴,再品嘗石榴,一下子就能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教學最后一段石榴子的樣子和石榴的味道,再教學春天、夏天石榴樹的樣子。
3、過渡語優美自然。開頭的導入是這樣的,“上節課,我們到了棗莊馳名中外的石榴園逛了逛,我知道很多小朋友還意猶未盡,那現在我們再次走進石榴園,讓大家看個過癮,賞個盡興,好嗎?那我們出發吧!現在是秋天,正是石榴成熟的季節,老師隨手摘了一個石榴,剝開了外皮,你看到了什么?”這樣導入語言很動聽,一下子就抓住了小學生的心。
中間有石榴花到石榴果實的教學,我是這樣過渡的,“是啊,美好的東西我們總想把它留住,可美麗的花是為孕育豐收的果實而開的,終于,當秋風吹起的時候,熱鬧了好一陣的石榴花漸漸的謝了,樹上結出了一個個小石榴。”這樣的過渡既自然又優美,語言中還蘊涵著一定的哲理。石榴果實的教學完成之后,要過渡到有感情的朗讀全文,我是這樣說的,“秋天的石榴園真是一派豐收的景象,賞不夠也看不厭,讓我們駐足回首,把這豐收的石榴園永遠印在腦中,銘記于心。”這樣煽情的文字有利于學生進行有感情的朗讀全文,他是一種前奏,他是一種鋪墊。
最后,總結課文時,我是這樣說的,“今天,我們跨越時間的界限,不僅欣賞了春、夏、秋石榴園的迷人風光,還品嘗到了酸甜可口的石榴,真是不枉此行啊!棗莊的石榴園真是“馳名中外”、名副其實呀!讓我們再來感受一下。”這樣的語言是對本堂課最好的總結。同時也呼應了第一堂課的教學,突出了石榴園的馳名中外,使整篇兩課時的教學連成一個整體,讓學生有了一個更理性,更深刻的認識。
初中電能教學反思篇五
本周對第二單元試卷進行講評,講評課上首先讓各小組及各“將兵團”算出平均分,把分值最高的.小組及“將兵團”分別評為“優秀小組”和“星級將兵團”。當各組平均分出現在黑板上時,我發現二組的分值最低,同時我便鼓勵道:“你們組要努力,下次要有所超越”。這時,組長李永強心里有些失落感,并向我抱怨道“潘珠峰不聽指揮,叫他復習他也不復習”。
于是我對潘珠峰進行了說教:“你的成績很重要,既影響到你自己,又影響到將兵團,還影響到本組成績,你盡最大努力去學習,使自己有所提高好嗎”?他點了點頭,下節課我故意提問他,結果回答很好,我看到了他的進步。希望在前面,我們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