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身處學校還是步入社會,大家都嘗試過寫作吧,借助寫作也可以提高我們的語言組織能力。范文怎么寫才能發揮它最大的作用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優秀范文,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分段計算教學反思篇一
第61至62頁例題,試一試,想想做做的第1至5題。
1、使學生經歷探索乘法交換律和乘法結合律的過程,理解并掌握乘法交換律和乘法結合律,并能用這兩個運算律進行一些簡便運算。
2、在學習新知識的過程中,培養學生新舊知識間的遷移能力,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培養學生靈活選擇和應用乘法交換律和乘法結合律的能力。
3、培養學生積極交流、認真傾聽的習慣。
理解并掌握乘法交換律和乘法結合律并能用這兩個運算律進行一些簡便運算。
靈活應用乘法交換律和乘法結合律,正確計算。
學生猜測,取名字。(板書其中的一些猜測)
你能否找一些實際例子來證明你的觀點?
(可以用數字舉例,也可以用生活中的例子。)
那找一個例子說明剛才的結論錯誤的呢?
你們找到反而的例子了嗎?你們沒找到,老師也沒找到,那么我們到書上找找答案。
自學書本第61。、62頁。
說說你們自學后有什么想說的嗎?
等式怎么填?
這樣填的依據是什么?
在乘法結合律中,等號兩邊的算式,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你能不能用一句兩句話概括一下乘法結合律和乘法交換律?
試一試。
(學生自己練習,請兩個學生板演)
1、想想做做第1題。
學生在書上填空,思考各題分別用了什么規律。
集體交流。
2、想想做做第2題。
算一算。
比一比,每組中哪道算式的計算算得快,為什么?
3、想想做做第3題。
4、想想做做第5題。
用不同算式求出蘋果
和梨各有多少千克。
學生自己練習,指名板演。
集體交流。
這節課你有什么收獲?
第62想想做做的第4題。
作為一節探索數學的規律課,對于乘法交換律與結合律的教學,不應僅僅滿足于學生理解、掌握乘法交換律與結合律,會運用乘法交換律與結合律進行一些簡便計算,重要的是讓學生經歷一個數學學習的過程,在學習中受到科學方法、科學態度的啟蒙教育,這是一個教學的重點,也是難點。
本課讓學生自己根據加法結合和交換律來尋找乘法運算定律,通過驗證猜想得到并發現了乘法交換律與結合律,從教學素材的選擇上充分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的課堂教學觀,教師真正在教學設計中把探索權力放給了學生,學生列舉算式例子空間很大,發現驗證了這兩個規律,體現了“以學生為本”充分尊重了學生個性,并積極引導學生展開探究,把思維的空間留給學生,教師基本上是學生探究知識的參謀與協助者,學生主體地位得到充分體現。同時也節省了教學時間,這樣使我們的課堂教學更有效。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薦度:
點擊下載文檔
搜索文檔
分段計算教學反思篇二
本節課在解決,“還剩多少頁沒有看”這個問題的過程中,教師可讓學生利用自己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用自己的思維方式積極主動地嘗試解決問題。不同的學生用不同的方法解決問題,最后得出三種解法。教師可以讓學生在介紹自己解決問題的方法的過程中領悟各種簡便計算的方法。在交流探索中,培養學生根據具體情況選擇簡便算法的意識與能力,力求每位學生都能獲得成功的喜悅。
在探索簡便計算的方法中,讓學生將自己的計算方法跟其他同學的方法進行比較,說說自己解法的優點,缺點,通過不同解法的比較來認識和選擇最簡便的方法。就是有意識的讓學生從實例中體會,“多中選優,擇優而用”,也體現了《新課標中》的算法多樣化的要求。
分段計算教學反思篇三
在本節課中,我有意識地強化了“根據算式特點靈活運用除法運算性質進行簡便計算。”連除簡便計算是在學生學習了加法、乘法運算定律和減法性質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理解并掌握“一個數連續除以兩個數,可以用這個數除以兩個除數的積。”是重點,學生能利用它更簡便靈活地進行計算,是難點。為了突破重難點,我在設計時作了這樣的處理:
1、教學中滲透學習方法的指導
因為有減法性質的基礎,我認為學生應用類比遷移能夠比較自然地想到除法的運算性質,所以我依托“類比遷移”的數學思想,以“猜想——驗證——應用”的教學思想引導學生展開自主探究。讓學生理解“一個數連續除以兩個數,可以用這個數除以兩個除數的'積”雖然是重點,但不是難點。采用這種教學思路的更多意義在于滲透一種“學習方法”,這對培養學生的可持續發展能力應該是有幫助的。有句話說得好,“讓學生在游泳中學會游泳”,這也是我在平時課堂教學中想努力追求的。
2、放手讓學生嘗試計算
給學生獨立思考和解決問題的機會,使每一種計算方法都成為源于學生獨立判斷后的一種自我選擇,是學生自己領悟出的,而不是來自于教師的講解和指導。在算法交流、比較的基礎上,讓更多的學生體驗和感悟到運用除法運算的規律可以使計算更簡便,從而提高了學生的計算能力。
3、加強連減和連除的簡便運算的比較
讓學生明白減法的逆運算是加法,而除法的逆運算是乘法。這樣簡便運算時也便于區分。
本課是有遺憾的,對教材和學生的理解比較到位和準確,教學環節的設計比較合理,但課堂節奏的把握欠佳,至少有這樣幾個環節可以讓時間更加緊湊:
1、在第一個環節,男女生比賽計算的時候,我本來的預想是女生計算的快一點,然后再觀察算式的特點,他們的結果相同、數據相同,運算的順序和符號不同,男生是一個數連續除以兩個數,女生是除以這兩個數的積。在男同學出來2000÷25÷4=2000÷(25×4)、1280÷16÷8=1280÷(16×8)簡便計算的情況時,沒有處理好,在這里,應該有第二套方案,請男生說說理由是什么,為什么可以這樣寫呢?重點要抓住這里,可以把結論先板書出來:一個數連續除以兩個數,可以除以這兩個數的積。然后再讓學生舉例等等進行驗證。
2、鞏固練習,舉一反三,講評學生作業1280÷(16×8)=1280÷128=10,不變成連除,按原來的運算順序算,你認為可以嗎?完全可以解決“要根據數據特點靈活選擇計算方法”這一數學思維,簡潔、緊湊、實效。比展示不同方法進行比較可以省時得多?一節原本可以上得很輕松自如的課卻出乎意料地變成緊張急促,著實值得自己反思。
有遺憾就會有收獲,“追求課堂實效,重視課堂節奏。”還需要在平時不斷歷練。
《簡便計算》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薦度:
點擊下載文檔
搜索文檔
分段計算教學反思篇四
在教學本課之前,我安排了這樣的預習作業:將左右兩邊相等的算式用線連起來(共五組),我故意安排了兩組不相等的,居然大部分同學都上當了,說明他們對乘法分配律的認識僅僅停留在表面,沒有認識到其實質。
在教學例題時我特別加強了“分別乘”的指導,不但結合實例讓學生明白為何要分別乘再相加,而且用一些形象的箭頭讓學生感受分別乘的過程;而在學生探究了例題和試一試后,讓他們通過比較,體會在利用乘法分配律進行簡便計算時要根據具體情況選擇:有時合起來乘容易,有時分別乘更容易,要靈活運用。
但是,今天的課堂作業讓我十分失望,我本以為“分別乘”的指導比較到位,但還是有一些同學出現15×(20+3)=15×20+3這樣的錯誤,并且有兩名學生在解決實際問題中列出了(18+22)×15的算式后,還將它用乘法分配律展開計算,結果計算錯誤百出,如何讓學生靈活地運用所學的知識,我還得進一步地學習研究。
本節課主要應用乘法分配律進行簡便計算,培養學生靈活合理地進行計算的意識和能力。課的一開始,我就復習乘法分配律,抓住其特點:合起來乘轉化成分別乘再加起來或者分別乘轉化成合起來乘。接著通過例題和試一試的教學,中間結合類型分別練習相應的題目,再通過比較讓學生明白這兩組題:有的時候是合起來乘簡便,有的時候是分別乘簡便,要根據具體的題目來選擇。對于后面的練習,我注意引導學生比較和辨析,使學生較深刻地理解適合用乘法分配律進行簡便計算的題目的結構形式,培養學生的審題能力,從而使學生更好地運用乘法分配律進行簡便計算。
分段計算教學反思篇五
計算器已融入現代生活,大部分學生都已接觸和使用過計算器,對它有一定的感性認識。所以我在教學時,充分運用學生對計算器已有的認識和操作經驗,在嘗試操作、自主探索中認識計算器及計算方法。直接出示練習題讓學生用計算器計算,學生興致濃厚,在自主操作中,發現問題,學會本領。通過探索規律,發展學生的合情推理能力。結合使用計算器的教學,我還補充出示了這樣一個算式,1111111111=,學生在運用計算器計算的過程中形成矛盾沖突,引起他們解決問題的需要,激發探索欲望。然后組織學生討論辦法,運用找規律的方法來探索結果。然后再出示類似的題目,讓學生通過觀察、比較、歸納、類比發現并表達這些算式的規律,發展學生的合情推理能力。
在這節課上,我追求評價方式的多樣化,在上課過程中,我時不時給學生表揚,就是老師對學生的評價。讓學生根據自己的回答問題情況給自己評價,這是學生對自己的評價。還讓小組對小組的發言作評價,這是學生對學生的評價。最后再由大家給得分高的小組作出評價。
教學時發現,學生對于規律的表述還不夠精煉、不夠準確。從他們的表述能夠看出他們心里是明白的`,可是怎樣用數學語言準確地表達出來還有所欠缺。另外,學生間的差距也不小,有的能說到點上,有的總在點外徘徊。因此,教師要重視學生數學語言的培養,要循序漸進,別奢望一蹴而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