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會是指將學習的東西運用到實踐中去,通過實踐反思學習內容并記錄下來的文字,近似于經驗總結。那么心得體會怎么寫才恰當呢?下面小編給大家帶來關于學習心得體會范文,希望會對大家的工作與學習有所幫助。
讀后續寫心得體會篇一
最近,我讀了高爾基的《童年》。這是作者以自身經歷為原型創作的自傳體小說三部曲中的第一部。講述的是主人翁阿廖沙。彼什科夫三歲到十歲這一時期的童年生活。阿廖沙自幼喪父,隨著父親和外祖母來到外祖父家。這一切只是主人公阿廖沙艱苦命運的開始。外祖父家,與其說是家,不如說是人間地獄。
外祖父暴力、貪婪、霸道,他掌管著家里的一切,阿廖沙時常因為犯錯而被痛打這一切在阿廖沙幼小的心靈留下了陰影。他的兩個舅舅因為錢財而互相殘殺,雅可夫舅舅還因為生氣而把自己的妻子連頭帶腳的兜住打死了,這可見當時的女人是多么的不起眼。米哈伊爾舅舅把大十字架放到小茨岡,導致他背負過重摔死了。高爾基在作品的開頭就寫到:“有時連我自己也難于相信,竟會發生那樣的事。
有很多事情我很想辯駁、否認,因為在那‘一家子蠢貨’的黑暗生活中,殘酷的事情太多了。”當時的社會多么黑暗,而這黑暗也深深地印在了阿廖沙的心里,可是每個人的黑暗中還是有一絲絲的陽光,他的外祖母就是他的陽光,她用她那圣母般的行動感化了阿廖沙,讓他明白他的童年還有開心的記憶。
這個故事描述的家庭:貪婪、殘忍、愚昧;父子、兄弟、夫妻之間勾心斗角;為爭奪財產常常為一些小事爭吵、斗毆……在這樣一個彌漫著殘暴和仇恨的家庭里,幼小的阿廖沙過早地體會到人間的痛苦,而她的外祖母胸懷寬闊,她如同一盞明燈,照亮了阿廖沙孤獨的心,外祖母對阿廖沙的愛,給予了阿廖沙堅強不屈的性格,讓阿廖沙感覺到自己的存在,她經常給阿廖沙講神話故事讓他了解更多的事情也為了他長大后不做一個心里陰暗的人。
讀完書的最后一頁,阿廖沙的童年也結束了,等待他的是另一種截然不同的生活。我想,高爾基要告訴我們的是: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讓我們永遠以那種積極,勇于拼搏的態度對待現在和未來的生活!
讀后續寫心得體會篇二
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是在說:“孝順父母,順從長兄,而喜好觸犯上層統治者,這樣的人是很少見的。不喜好觸犯上層統治者,而喜歡造反的人,是沒有的。君子專心致力于根本的事務,根本建立了,治國做人的原則也就有了。孝順父母,順從長兄,這就是“仁”的根本。“義”是在仁的基礎上理解的,即:一個人在社會中要做到為人所想,去幫助別人“禮”讓我想到孔子的一句名言“克己復禮”!大家要是都謙讓一點,不就好了嗎?“智”我覺得就是知人之言為智!
也就是明白別人的道理,使自己更好的向前發展!其實,我們現在都是在學習前人給我們留下的經驗!我們只有了解了其中的道理,才會明白自己在社會上的意義!當然對身邊人的意見應該是選擇好的,有利于個人與社會發展接受!“信”是我們一直在提倡的誠信。從我們的先祖開始就提倡“信”,而當今社會有時卻缺失了傳統文化的美德!所以我們每個人都應該學習、發揚《論語》中的道理。這樣我們才能做一個“少年君子”。
我們要想真正的建立和諧的社會,沒有仁義禮智信不行的!希望我們的國家越來越美好,社會越來越和諧!
讀后續寫心得體會篇三
由英國小說家喬治·奧威爾于20世紀所作,也是反烏托邦的經典著作之一,這本書以文學的方式來諷刺政治和偏激思想,抨擊社會的丑惡現象,以達到警醒世人的目的。
故事的背景發生在1984年,這是一個三足鼎立的年代,三個超級大國之間不斷發生戰爭,而國內的社會秩序全無,一切進入戰時狀態,為戰爭服務。
大洋國的老大哥為了進一步鞏固他的統治地位,對民眾實行了極端的獨裁統治:黨的意志高于一切,個人的行為24小時暴露在電幕之下,思想由“思想警察”來監視并且鼓勵親人間互相監視與揭發,篡改歷史,建立他國為仇恨目標來統一國內民眾思想。這樣的結果就是造成了國內大眾幾乎變成了毫無情感與思想的機器。在這個冰冷的國度里,主人公溫斯頓產生了自己想法,對老大哥的個人崇拜主義產生質疑,不滿英社黨的獨裁統治而產生了一系列的斗爭。
我國的斗爭歷史告訴我們“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那么這本書告訴我們的就是,星星之火同樣容易被熄滅。斗爭未果,溫斯頓經歷了英社黨對其肉身和精神的再次“洗禮”,這個“星星之火”還是變成了他最不想變成的人,甚至熱愛上了老大哥,個人自由最終屈服于獨裁主義。
在這樣一個思想被束縛,行為被監視,人性被異化的年代,無疑是黑暗且壓抑的。在我看來,思想的自由才是自由一詞的真諦。一如魯迅先生所言:有些人死了他還活著,有些人活著他卻死了。文中的人幾乎都可以稱得上是“死了的人”,而唯一“活著”溫斯頓也因組織力量過于強大,抗爭無效而歸于“正統思想”。
從這本書我得到的警醒就是,反對個人崇拜主義,我們需要是思想上的百花齊放,只有不同思想之間的碰撞才能讓社會進一步的發展,正如我國近代史的三次思想解放運動,讓我國從半殖民半封建社會逐步走向了民主社會,這是思想的進步,也是思想勝利的結晶。
人生如歌,歌有終時;思想如光,普照世人。
讀后續寫心得體會篇四
簡·愛生存在一個父母雙亡,寄人籬下的環境。從小就承受著與同齡人不一樣的待遇:姨媽的嫌棄,表姐的蔑視,表哥的侮辱和毒打……然而,她并沒有絕望,并沒有在侮辱中沉淪嗎,所帶來的種種不幸的一切,相反,換回的卻是簡·愛的無限信心,卻是簡·愛的堅強不屈的精神。
在學習生活中,簡·愛仍然是承受著肉體上的受罰和心靈上的催殘。學校的施主羅可赫斯特不但當著全校師生的面詆毀她,而且把她置于恥辱臺上示眾。使她在全校師生面前丟盡了臉。但是簡·愛仍堅強不屈,化悲憤為力量,不但在學習上飛速進步,而且也取得了師生們的理解。
不久,簡·愛又陷入了愛情的漩渦。個性及強的她同樣保持著個人高貴的尊嚴,在情敵面前顯得毫不遜色,對于英格拉姆小姐的咄咄逼人,她從容面對。
從這本書中,可以看出一個體現新興階級的某些要求的女性形象,刻畫了工業革命時期的精神。
讀后續寫心得體會篇五
1、同意你鄉實施x9年后續完善工程,所需資金從x8年疏勒河項目移民移交后續問題協議資金中安排150萬元。
2、具體建設項目和資金用途為:(1)鄉政府機關院內綠化地挖沙換土工程17萬;(2)鄉集鎮“五縱四橫”植樹段挖沙換土工程萬元;(3)鄉機關供暖系統維修及地溝修建萬元;(4)政府機關車庫修建萬元;(5)政府機關食堂修建萬元;(6)政府機關群眾會議室修建萬元;(7)中心校綠化、校舍維修10萬元。
3、請你鄉嚴格按照項目建設性質和資金用途合理安排、科學設計、詳細預算,保質保量完成項目建設內容。
4、縣農建指揮部要在項目建設過程中加強項目監督,并在項目結束后及時組織驗收,配合完成資金報帳等工作。
附:后續完善工程資金計劃表
二0xx年四月二十七日
讀后續寫心得體會篇六
有人說:寫史即寫人,寫人即寫心。
從這個角度回首過去,使人打了一個寒顫。縱有光輝的人性與溫暖的正義,更多的卻滿目蕭然。活在世上之士,有遠大的志向與臻于完美的節操,卻無奈地被時代帶來的一切束縛,有無上的榮耀,更有言不盡的苦楚、血淚,都籠罩著悲壯的色彩。但這層蒙灰的紗,卻依舊吸引著人們的眼球。
為什么?明知道無法改變什么依舊奮不顧身?明知道結局依舊不放棄?明知道會如此凄涼仍不低頭?世上最痛苦的事情莫過于知道了結局,無法回頭,卻還必須走在一條注定失敗的路上。顏文忠知道李希烈不會放過自己,卻沒有回頭;于謙知道自己擁立景泰之后會遭遇清算,卻至死不渝;張文忠想到過自己死后萬歷的冷酷,卻依舊變法;林文忠臨走之前考慮過銷煙之后君王的無情,卻正氣向前。是的,這是背后的信仰與理念告訴他們,催使他們,卻不曾想這竟可使他們如此執著。
想知道這股力量究竟可以多么強大,一直在尋找著答案。
視角停留在了《李鴻章傳》之上,因為此書特殊的作者、主人公。兩人只有在政治方面有過交集,但他們都在一條路上失敗了,黯然離場,因此更能明白對方煎熬的感覺、艱難的處境。讓我尤為敬佩的是梁公的眼界,對于世界各狀之駕輕就熟,是近代以來國人中罕有的世界觀,更為完整的史學體系,成就了當代人寫當代史之不朽,近代人看世界之不朽。但縱然有梁公妙筆,此書能夠如此深入人心的原因,還是在于著筆李鴻章,那是中國人難以抹去的家國情節。
李鴻章是個復雜的人物,是他曾帶來了富國強兵的希望,而也是他的背影,讓中國近代陷入了萬劫不復的深淵。但因此可確定“李鴻章必為數千年中國歷史上一人物”對于任何人,只有給他一個更為精準的定位,才更清晰地明白他的所作所為。梁公說他是“適成為我國十九世紀以前之英雄而已矣”,確如其言,作為一生在中華傳統熏陶下成長的人,往往于舊時代難以完全破格,愿意接受外來的文化,卻源于自身的束縛,顯得不徹底。在他的身上集中著近代中國難以取舍的選擇。
讀后續寫心得體會篇七
簡是個孤兒,從小被送進了修道院。她在修道院里又被老修女們歧視、被伙伴們排斥,唯一的朋友也去世了。簡的童年生活就是如此的悲劇,而生活總是在不定期的給人意外。
她18歲那年離開了休道院,成為了羅切斯特開女兒的家庭教師,可她與莊園主的愛情當然不會順利。羅切斯特有一名妻子,但他妻子有家族精神病。因為羅切斯特欺騙了她,所以簡決定放棄這次愛情,她離開了莊園,她不能忍受這不平等與有瑕疵的愛情,她悄悄的走了。
在這段時間里簡嘗試著重新開始新的生活,直到有一天,簡的潛意識感到了羅切斯特發生了危險,她開始回顧,并不顧一切的跑回了莊園。羅切斯特得了一場疾病,導致雙目失明了。
簡在面對一切因難時是堅強的,遇到了困難并不是對此哭泣,而是思考,她也是堅強的,并沒有被人生的困難打倒,她,不愿對命運臣服,她固執,相信自己會改變自己的命運。
就這樣,簡獲得了真愛,回到了羅切斯特的身邊。同時,也給無數在婚姻追求的道路上俯首稱臣的女子指出了一條明路。《簡愛》平凡卻不平庸,她同時也描述了作者的生活,以及她對簡。愛的塑造也是別有用心的,她告訴了我們最后一個大男人依附一個小女人的故事,充分體現了當時男女不平等的社會現實。而夏洛蒂也想告訴我們,敢于反抗、敢于追求自由與平等的女孩最終會得到你想要的人生。
讀后續寫心得體會篇八
在看完這本書后我思緒萬千,我明白了在短暫的生命中最重要的是什么,那就是親情。你與父母的關系不過意味著你將望著他的背影漸行漸遠,每一次都牽動著你的心。
在第一篇散文中,兒子對母親送別時的嘮叨滿不在乎,甚至抱怨母親的嘮叨,母親就只能望著他的背影消失在人山人海。母親那時多想他回望一眼,多想他回來給他一個擁抱,但他并沒有。當我替他的母親抱怨時,我突然想到我小時候的感受。小時候因為家里窮,父母為了我們的前途出去打工。小小的我并不明白他們的苦心,我只知道他們又要離開這兒了,撒嬌不讓他們走;不走是不可能的,他們丟下淚流滿面的我,還是狠心地離開了。從此以后,不到長假我們都見不到面。那時我十分抱怨他們,我覺得別人都有父母的關愛,而我沒有。隨著我漸漸地長大,我逐漸明白:父母都是為了我好,他們正是因為愛我,才背井離鄉。后來我才知道,媽媽常常走出我的視線后才流淚。
這本書不但寫了親情,還寫了___女士對人生苦短的看法。人生就如兩本存折,一份在支出,一份在存入。支出的永遠是時間,存入的便是我們的收獲。在這短暫的人生中,我們要存入更多的收獲,并讓那些收獲創造出更高的價值。
當父母離開我們,我們也要努力而快樂的成長。人生在世,不可能你走的每一步路都有人陪著你。是啊,有些路只能你自己一個人走,這就是成長,這就是人生!
讀后續寫心得體會篇九
《列寧》是由美國著名新聞記者兼傳記作家路易斯·費希爾創作的傳記。是一本將列寧形象真實可信、生動鮮活地刻畫在讀者眼前的著作。本書既是以美國人的視角來書寫和評判列寧。同時也超越了國別的界限,站在歷史和人性的高度,全面、真實、詳盡地詮釋了列寧偉大的一生,并對其鮮為人知的一面做出客觀公正的評價。
我想也只有美國人才能比較全面和客觀的撰寫一個俄國人的生平,因為從文化上來說,都屬于西方陣營,是托克維爾預言過的主宰世界的兩個大國,彼此間又分庭抗禮幾十年,所以沒有比一個美國人筆下的列寧更為真實和相對客觀了。
《列寧》自出版以來即獲得世界范圍的廣泛好評,被公認為當今世界最好的列寧傳記版本,并被譽為傳記文學中“劃時代的巨著”。本書觀點鮮明,論證充分,史料完整,表述準確。作者路易斯·費希爾是有名的列寧研究專家,為撰寫本書搜集并掌握了大量珍貴的歷史資料,經過40余年的艱苦努力,最終創作出這部記述列寧一生政治活動、社會活動和生活情況的長篇巨著。
列寧最大的特點就是政治,這是英國演員本金斯利在談到自己扮演列寧的體會的時候說的一句話。因此,列寧的一生基本上就是一個職業革命者和政治家的生涯,他的生活是政治,是流亡和辦報,是開會和演講,做指示和閱讀,列寧把自己所有的時間都投入到了工作之中,不僅僅是在口頭上說說,而是真正做到每天都投入到了工作之中。
他用自己的行動證明了必須要在實踐中堅持和發展真理,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不能夠眼高手低,光說不做,只有自己以身作則了才能為人民群眾做出帶頭作用、榜樣。列寧還認為:需要把一些單獨的人鍛煉成一支軍隊,需要把一些單獨的職員組織成一個政府。任何人和事都不是獨立存在的,都同其他事物處于一定的相互聯系。猶如滴水石穿,把所有的力量凝聚在一起就是堅不可摧,沒有人能夠動搖。
列寧的早期生活占據了非常少的篇幅,百分之九十的篇幅是介紹1918年到他去世時候的生涯。完全集中于他的對內對外政策,作為一個政黨的領袖和國家的首腦來寫,因此閱讀本書需要不帶任何情感色彩,在書中,你能看到的是一個冷靜的國家首腦,而不是一個傳奇。
通過列寧對于個人感情的控制這方面的內容,我們明白了意識能動性作用的重要性。意識具有指導、控制人的行為和生理活動的作用。列寧通過對自己的情感控制,不隨便動怒于人,不隨便表現出自己的喜怒哀樂。對于什么事情能用平常心態去應對,這對于一個政治家來說是非常重要的。老子說過: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告訴我們對以任何事情,都不要看的太重,凡事都要保持好的心態,才能游刃有余。
本書作者筆下的列寧具有英雄造就時勢的觀點,斷言假如沒有列寧本人就無十月革命的成功和蘇聯的建立。無論這樣說會不會過于武斷,都可以看出列寧自身的果斷和魄力。沙皇和克侖斯基的垮臺是由于戰爭的失敗造成的整個國家的癱瘓和混亂,而混亂的時代正是需要一個鐵碗專制的人物來控制局勢和重建秩序,那本質并不是意識形態的勝利而是誰有強力的手段誰勝利。
意識具有指導、控制人的行為和生理活動的作用。列寧帶著自己的政治理想登上了歷史舞臺,如果列寧本身沒有這個意識的話,也就不會有后來的一系列成就。意識總是適應人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需要而產生的。本書中所介紹的很多章節,都透露了列寧當時所面臨的一種尷尬境地,他所信奉的理想和現實之間的矛盾,他被迫的采取的違反正統理論的實用主義做法,如戰時共產主義,新經濟政策,與德國的和約,顯示的是與其理想和宣傳相反的行為。
人的意識是在能動地認識世界的基礎上,按照客觀實際和客觀規律,提出一定的目的、計劃、辦法等,指導人們進行改造世界的實踐活動。作者認為列寧是有兩個心的,一是作為思考者,一是作為行動者,而且兩下并不沖突。其實列寧不過是把目的作為唯一的目標而已,手段是他所不在乎的,他說過,不怕弄臟自己的手,不要憐憫而是要敲打人們的腦門,人們生活在地獄里卻不自知。列寧在實現自己政治理想的過程中,不斷的加強自我意識以達到改造世界的目的。
讀后續寫心得體會篇十
我是個男子漢,我不怕跌倒,就怕跌倒了爬不起來變成一條死狗。
讀罷《人生》,心中五味陳雜,不禁感慨:人在命運面前就像是一只小螞蟻,渺小,不堪一擊!
《人生》描寫了農村青年高加林兩出兩進農村的故事,故事開頭,主人公高加林教師工作被撤。他沒有“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的豁達,也沒有“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的自信,于是,他一蹶不振。
那次父母讓他去縣城趕集賣饃,母親對他說:“賣東西要吆喝,不然別人怎么知道你是干什么的?”他的自尊心太強,他做不到。就在這時,那團讓他重新燃起希望的火苗出現了:那個叫巧珍的女人。
漸漸的,他們戀愛了。他們每晚都在麥地里約會,此時此刻,高加林覺得也許這就是幸福吧!他不再賭氣的折磨自己,他開始認真面對生活,日子好像好起來了。
是的,巧珍是一塊金子。
惡有惡報!不久,高加林被張克南的母親舉報走后門,他被撤職。
黃亞萍和劉巧珍兩個女孩子同樣漂亮,同樣善良,同樣愛慕高加林,巧珍大字不識一個,一輩子與土地離不開關系;黃亞萍有文化,家庭背景好,渴望大千世界的高加林必然更親近與他有種同樣思想交流的黃亞萍。這是一個故事,也是一個啟示。
好多路要自己走,不是每個人的生活中都有德順爺爺。
其實,高加林是無數在農村與城市之間徘徊的青年縮影;是無數在現實與理想之間徘徊的青年的縮影。他有一定的實力和野心。他的能力和驕傲不允許他一輩子生活在這貧窮落后的地方,但是他沒有獨自掙脫的能力,當他有機會做出選擇時,他必然不擇手段讓自己爬得再高些。所以他必然接受巧珍,必然接受后門,必然丟棄巧珍選擇黃亞萍,然后走向那早已注定的結局。
最后,高加林撲倒在德順爺爺面前,兩只手緊緊的抓著兩把黃土,沉痛地呻吟著,喊叫了兩聲:“我的親人吶……”是的,他本來就是大地的孩子,正是這些讓他看不起的土地,供養了一代又一代人。他曾兩次選擇背叛土地,如今潦倒歸來,大地又以寬闊的胸襟重新接納他。
相信命運的人,跟著命運走;不相信命運的人,被命運拖著走。網上有句話怎么說來著?往后余生,且行且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