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告是一種常見的書面形式,用于傳達信息、分析問題和提出建議。它在各個領域都有廣泛的應用,包括學術研究、商業管理、政府機構等。那么報告應該怎么制定才合適呢?下面是小編帶來的優秀報告范文,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閬中政府工作報告篇一
閬中市位于四川盆地東北部,嘉陵江中游,屬南充市,被譽為四川最大的“風水古城”,是全國現存最為完好的四大古城之一,國家5a級景區。
閬中置縣以來,至今已有2300多年歷史,保護完好的唐、宋、元、明、清各歷史時期的古民民街院、寺院樓閣、摩巖石刻構成了閬中獨特的旅游資源和豐富的文化。
閬中在古代是巴人活動的中心地區之一,形成了豐富多彩的巴文化。
主要風景名勝區有殿宇宏偉、布局嚴謹、古樸典雅的張飛廟;有由唐代大佛、大象精舍、黃家亭子、狀元洞等組成的東山園林;有松蒼竹翠、境幽林靜的伊斯蘭教圣地巴巴寺;有集樓、臺、亭、閣于一山,融古、雅、奇、秀于一體的“嘉陵第一江山”錦屏山公園等等。
閬中在古代是巴人活動的中心地區之一,形成了豐富多彩的巴文化。
今天,我們還可以從“巴文化活化石”巴人舞以及川北燈戲、儺戲、牛燈竹馬等流傳于閬中民間的民俗藝術中,看到饒有特色的巴人遺風。
除此之外,閬中還是三國文化旅游線的重要組成部分。
三國時蜀漢大將張飛,任巴西太守,駐閬中達7年之久,伐吳前夕,他被部下范強、張達所殺,身葬于閬中,后人為其建的“桓侯祠”,今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
閬中位于四川盆地東北部,屬南充市。
乘坐汽車去閬中是比較推薦的方式。
南充有一小機場高坪機場,但是航班較少。
閬中沒有火車站,坐火車的游客可以到南充火車站或廣元火車站。
閬中城區主要交通方式詩交、出租車,出租車起步價4.5元。
古城景區內限制車輛通行,有觀光車及一些特色交通工具。
閬中政府工作報告篇二
位游客,大家好,歡迎大家游覽閬中古城。閬中古城位于閬中市城區南側,是四川省唯一完整保存下來的古城。在游覽過程中請大家注意安全,緊跟團隊,以免走失。今天,我們將依次參觀張飛廟、錦屏山和極富特色的古城保護區。兩小時后,我們在古城保護區大門前集合等車。
閬中縣始建于,公元前316年秦惠文王時期,閬中古城和同為第二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的山西平遙、云南麗江、安徽歙縣并稱為“保存最為完好的四大古城”。閬中古城 山圍四面,水繞三方,天造地設,風景優美 素有“閬苑仙境”、“巴國蜀國要沖”之譽,唐代詩人杜甫在這里留下了“閬州城南天下稀”的千古名句。
閬中之古,首先是古城歷史悠久。僅以建縣的歷史計算,至今已有2300多年的歷史。
第二是對中國的歷史文化發展具有影響的名人輩出,古跡猶存。同時閬中又是革命老區。第三是古城保存比較完整,文物價值很高。好,各位游客朋友,說到這里,張飛廟就到了。
我們現在看到的就是聞名遐邇的漢桓侯祠,亦稱張飛廟。張飛,字翼德,東漢末年跟隨劉備起兵。劉備稱帝后,張飛鎮守閬中前后七年之久。公元221年,張飛被部將范強、張達殺害,葬于閬中,被追封為桓侯。閬中人民追慕張飛英勇忠誠,于墓前建闕立廟。現存的張飛廟是一組唐代風格的明、清建筑—四合院,由山門、敵萬樓、牌坊、大殿、廂房等組成,占地5000多平方米,規模宏大,建造精美。
走過山門。穿過敵萬樓。現在來到張飛廟大殿,大家請看,中間端坐一尊豎眉瞠目,狀貌威猛的張飛,卻怎么是頭戴王冠,身著錦袍,手捧玉笏的塑像呢?原來在嘉慶年間,張飛被追封為"桓侯大帝",殿上塑的是他的冠冕文身坐像。塑像兩邊是長子張苞—執蛇矛、功曹馬齊—捧丹書。左右兩壁是岳飛草書的諸葛亮"前后出師表",將大殿烘托出一派威嚴而儒雅的氣氛。
大殿后實為墓亭,古雅簡樸,肅然卓立。亭柱一副對聯: 隨先主逐鹿中原,北征南戰,地只西川稱帝業; 剩殘軀付諸荒冢,春去冬來,人猶千古吊忠魂。
上聯寫張飛追隨劉備一生征戰,但實現統一全國的壯志未酬,英魂仍存遺憾。下聯說他死后,此墓雖只埋了無頭之軀,但人們紀念其忠勇的情懷千古不衰。
無頭之軀有一個民間傳說,據說張飛被殺后,兇手范、張二人割下頭顱,想拿到東吳獻給孫權,他們乘船時聽說:孫權正向劉備求和,二人驚惶無措就把張飛的頭拋入江中,浮到云陽地界被一位漁翁撈起,葬在云陽鳳凰山麓。這就是張飛"頭葬云陽,身葬閬中"的悲壯故事。
大家請看,張飛墓,高約6米,方圓100多平方米,全用黃土壘成,宛如一個橢圓形的小山巒,歲月滄桑,墓穴仍安然無恙。墓上古木森森,碧草叢生,似乎印證出千百年來無數后人對這位勇猛剛強、嫉惡如仇的"張三爺"的敬愛。
墓亭下 拱穴內,端坐著張飛的武身像。像前 盤龍石斗窩叫"長明燈"。據說,張飛駐守閬中時,在瓦口隘,大敗張合,取得勝利,閬中人感激他。在他死后,特意選取最好的石頭雕成"長明燈"。千百年來,每到清明節,人們都要為張飛掃墓,給長明燈獻油,紀念這位為閬中做出偉大貢獻的“桓侯大帝”。
好了,游客朋友們,張飛廟我們就說到這兒了,請大家跟隨我的腳步前往下一個景點——錦屏山吧!
閬中政府工作報告篇三
閬中古城在周朝時期是巴國別都,于公元前314年置縣,漢時為巴郡,隋朝時期改稱為閬內縣,宋代以后才稱為閬中,歷代多為州、郡、府治所,至今已有2300多年的建城歷史了。歷史給予了閬中豐厚的饋贈,。很多文人墨客為閬中留下了眾多贊美的詩篇。詩圣“杜甫”為閬中留下了“閬中勝事可腸斷,閬州城南天下稀”的千古名句。除此之外,閬中還被譽為中國最大的“風水古城”。為什么這么說呢?是因為古城完全是按照中國傳統的風水理論修建的一座城市,四面環山,水繞三方。在這里山、水、城融為一體。
朋友們,一路說說看看,不知不覺我們就來到聞名遐邇的張飛廟了。張飛廟也就是漢桓侯祠。桓侯祠主體建筑均沿中軸線布局,由南向北。主要由山門、敵萬樓、木牌坊、大殿、后殿、墓亭及張飛墓和墓后園林組成。
走過山門。穿過敵萬樓。現在來到的是張飛廟大殿,大家請看,中間正壁那尊豎眉瞠目,不怒而威的塑像便是張飛了,張飛,字翼德,東漢末年跟隨劉備起兵。劉備稱帝后,被封為巴西太守,鎮守閬中長達七年之久。這尊塑像2米多高。頭戴王冠,身著錦袍,手捧玉笏。大多數人都疑問說張飛不是武將嗎?為什么會塑他的冠冕文身坐像呢?。原來啊!是因為:在清嘉慶年間,張飛被追封為"桓侯大帝",所以這里塑了他冠冕文身的塑像。這旁邊的是張飛生前使用過的兵器——鐵鞭和鐵矛,。這個鐵鞭有一米余長,共有29節,重約20公斤,由此可見要想將這個鐵鞭揮舞自如,得需要多大力氣。從這里我們就能想象得到張飛是多么力大無比了。這個鐵矛上端的刀刃曲折如蛇,這就是傳說中張飛在戰場上使用的“丈八蛇矛了”!。
大殿后實為墓亭,墓亭古雅簡樸,肅然卓立。亭柱一副對聯:
隨先主逐鹿中原,北征南戰,地只西川稱帝業;
剩殘軀付諸荒冢,春去冬來,人猶千古吊忠魂。上聯寫張飛追隨劉備一生征戰,但實現統一全國的壯志未酬,英魂仍存遺憾。下聯說他死后,此墓雖只埋了無頭之軀,但人們紀念其忠勇的情懷千古不衰。
關于無頭之軀,這里還有一個民間傳說,據說張飛被殺后,兇手范、張二人割下頭顱,想拿到東吳獻給孫權,他們乘船時聽說:孫權正向劉備求和,二人驚惶無措就把張飛的頭拋入江中,浮到云陽地界被一位漁翁撈起,葬在云陽鳳凰山麓。這就是為什么張飛"頭葬云陽,身葬閬中"的悲壯故事了。大家請看,張飛墓,高約6米,方圓100多平方米,全用黃土壘成,宛如一個橢圓形的小山巒,歲月滄桑,墓穴仍安然無恙。墓上古木森森,碧草叢生,似乎印證出千百年來無數后人對這位勇猛剛強、嫉惡如仇的"張三爺"的敬愛。墓亭下的拱穴內,端坐著張飛的武身像。墓像前,盤龍石斗窩叫"長明燈"。千百年來,后人為張飛墓添油點燈,這盞長明燈燈火不滅。
閬中政府工作報告篇四
現在看到的是觀星樓,觀星樓是閬中古城的驕傲。我們開始說過,在祖國古代天文學研究的燦瀾星空中,閬中出現過群星爭耀的壯麗圖景。他孕育和誕生了偉大的天文學家落下閎、任文孫父子和周舒祖孫三代等,為我國天文、氣象學做出卓越貢獻的英才,使閬中成為我國漢唐時期最大的天文研究中心。特別是世界天文史上有劃時代意義的《太初歷》作者,偉大的天文學家和歷算學家落下閎。落下閎(公元前156年——公元前87年),字長公,閬中市人,精通天文,擅長歷算,受漢武帝征聘,官至太史待詔。一生中對天文科學的最大貢獻有三個:一是創立了“渾天說”,認為宇宙是變化的,而且變化是有規律的;二是創制“渾天儀”,是當時世界上最科學、最精密的天體觀察儀,并建立了觀星樓;三是制“太初歷”,為歷史上第一部有文字記載的歷法。落下閎的天文研究成就對中國乃至世界的天文研究都有較大的影響。英國的李約瑟在《中國科學技術史》中說他是世界天文學領域里“燦爛的星座”。
在落下閎的影響之下,漢末又誕生了任文孫、任文公父子天文學家,任氏父子在繼承落下閎天文研究的基礎上,在氣象方面有獨到的見解,能夠預報風雨、旱災、洪災,對天文氣象的發展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三國時,閬中的周舒、周群、周巨祖孫三代獻身于天文事業,成為繼任氏父子之后的又一天文世家。他們在自己的庭院中建筑了測天臺,不避寒暑,長年觀察,辛勤地積累資料,加以判斷,從而得出十分準確的結論。
由于閬中天文研究人才輩出,故歷代諸多天文研究行家被吸引來此。唐初,著名天文學家袁天罡在高宗時(650年)遷于閬中定居,于蟠龍山建立觀星臺以測天象。袁天罡死后葬于閬中。緊接著大天文學家、數學家李淳風,尋其行蹤,于公元664年也來到閬中,繼續天文數學研究,李淳風死后亦葬于閬中。
前面那座古樸的大殿是錦屏碑林,里面收藏著歷代名人書畫墨跡260多件,刻工精美,內容豐富。其中的張飛“立銘”漢隸碑,杜甫的“詩篇”,吳道子的“觀音”,鄭板橋的“竹”,張善子的“虎”,最受稱道。
來此是“八仙洞”,相傳八仙之一的呂洞賓曾在此修道。洞深孔多米,寬約17米,塑有八仙神像,洞外“飛仙閣”檐牙高聳,古樹濃蔭遮地,真有鐘靈毓秀的味道,難怪唐代星象學家袁天罡在山壁上大書“此山磨滅,英靈乃絕”八個大字。
也許正由于呂洞賓在此修道的傳說,后人在山上修起一座群體建筑構成的宮觀,定名為呂祖閣。建筑依山勢走向,以中心閣樓為主體,配以偏殿,長廊,面積達__多平方米。
我們現在去游覽閬中古城保護區,觀賞的方式是自由組合,步行游覽,__的時候返回住地。
閬中的古城保護區,多系明清建筑,也有些在風格上還保留著唐末時期特色。古城以巍峨高聳的華光樓為軸心,成扇形面展開,大街寬不過8米、小巷則僅兩三米,一色青瓦平房,樸素淡雅。街巷布滿民居古院,推開院門,多有照壁,轉過照壁方能入院。進得一院,還有二院三院,大院套小院,天井連天井,池臺花木,回廊亭榭,古色古香。再仔細觀看,長檐遮街,上面的瓦當吊檐,下面的木質門窗,都有花紋雕飾,特別是那些木條花格窗,其圖案千姿百態,爭奇斗巧,每一件都是精美的藝術品。門窗的上抹板、隔板、腰華板、下抹板,又各有雕刻,或為禽鳥,或為花卉,或鐫刻“福、祿、壽、喜”,除象征吉祥如意外,還有濃郁的審美情趣。各個民居古院,其建筑風格也各不相同,或為商家華麗型,或為文人典雅型,還有官家宏大氣派的和呈“多”字形的大院。如果住在一個大院賓館里,透過花窗觀看院中花木池臺,禁不住一股思古之幽情油然而生,真有味道。
閬中政府工作報告篇五
今天,秋高氣爽,媽媽和爸爸帶我到閬中去玩。
我們坐在車上,看著美麗的風景。
我們到了閬中,媽媽叫了一個導游。導游帶著我們先到了華光樓。我來到了第一層樓,看見樓層非常高,我叫媽媽和爸爸也來爬。媽媽爬到中間的時候,她就不敢爬了。我和爸爸爬上去了,爸爸給我照了一張像,我也給爸爸照了一張像。我和爸爸下樓梯的時候,都小心翼翼的下樓梯,怕摔跤了。到了第二層樓,我看見媽媽還在那里等我和爸爸。我叫了一聲媽媽,媽媽看見了我和爸爸,走過來,我牽著媽媽的手,怕摔跤了。
我們又來到貢院,看到有一個房間里,有很多桌子,那就是以前的人考試的地方。導游說:“他們考試九天不能出來,吃、喝、拉、撒、睡都在里面。”如果是特殊情況可以出來,但是不能走前門出來,只能走后門出來,考完了試才能走前門出來。如果,有人死了,考官就把你從窗外扔出去。以前的考試真可怕啊!
我們去的最后一個地方是民俗會館。導游說:“我們可以去看皮影戲了。”我高興的說:“好。”皮影戲開始了,我看見有一個叔叔拿著一個小娃娃,表現出各種形態。那個叔叔忙不過來的時候,左邊有一位阿姨入在旁邊幫助他。看完了皮影戲,我覺得那位叔叔非常厲害。
閬中真好玩。
閬中政府工作報告篇六
大家都知道,中國的三山五岳之中有許多著名的寺廟,如河南洛陽的白馬寺,嵩山的少林寺,西藏拉薩的大昭寺,而在閬中也有一座名不見經傳的寺廟——巴巴寺,很多人,聽到這個名字,只是覺得它的名字很有趣而已,可它在信奉伊斯蘭教的穆斯林心中有著非常神圣的地位。這是因為那里埋葬了一位德高望眾的圣人——伊斯蘭教噶德忍耶教派第一位來我國傳教的祖師華哲·阿卜董拉希,又稱為西來上人,他長眠于此已有300多年了。
“巴巴”二字是外來語,阿拉伯語有“祖先、祖師”的意思,是對圣人的尊稱。各位眼前的這座巴巴寺,他既是墓地,又是一座宗教圣地,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的伊斯蘭教的朝圣之處,素有”東方麥加”之稱。關于巴巴寺的來歷,有這樣一個故事,康熙20xx年,穆罕默德第29代裔孫,就是這位華哲先生,來到閬中傳教,據說他是言語詼諧、善于騎射、尤其擅長詩歌。一天,他同當時的川北總兵馬子云同游蟠龍山,看到蟠龍山地勢甚佳,便卜其陰宅于水池之中,康熙20xx年,他去世之后,其弟子便在他生前所卜之處建造了墓亭,將其安葬于內,并命名為“久照亭”,俗稱巴巴寺。
現在,大家就可以看到山門處的這塊寫有“久照亭”木匾了,從字面上理解,意思就是說巴巴寺明月常照,清風長吹,而在清真教義中就是永久長存的意思。進入山門,大家可以看到左側這塊是乾隆年間的水磨青磚大照壁,它長十米,高八米,正面雕刻的是明代唐寅,也就是大家熟知的唐伯虎的閬山閬水圖,背面是唐代張藻的迎送圖,大家可以看到,照壁上的刀工精美、技藝精湛,圖案很富有藝術感和立體感。
照壁后就是大殿了,大殿為寺內的主體建筑,分為內外二室,外室錦簾垂掩,匾額高懸,水磨地面鋪設絲毯跪墊,供人朝拜。內室是華哲先生的墓室,頂若蒼穹,高懸金匾兩通,大家可以看到其中一塊題寫有“清修”二字的匾額,這是由清朝多羅貝勒親王親手書寫的,上面還裝飾有龍吻金印,是一件不可多得的藝術珍品。
貢院制度館
現在我們進入的這一處展館,就是貢院的科舉制度館。大家都知道,科舉制度是我國歷史上一種很重要的選官制度,那在科舉制度之前,我國歷史上究竟還有哪些選官制度呢?大家不妨看看我們眼前的這張示意圖,就可以清楚的看到,分別有原始社會的禪讓制、西周的世襲制、漢朝的察舉制、魏晉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然后就是延續1300多年的科舉制度。
貢院程序館
我們現在所在的景點就是古城中的一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清代四川貢院,貢院俗稱考棚,是科舉時代考生們應試的考場。在明清時期,用作縣考、府考的地方稱之為試院,用作鄉試、會試的地方才稱之為貢院。清代四川貢院是我國目前保存最為完好的科舉考試場所,是見證科舉取士的實物寶庫,根式我國現有貢院中規模最大、內涵最豐富、特色最突出的科舉文化勝地了。
現在我們進入的這一處展館呢,是貢院的科舉程序館,這里所反映的就是參加科舉考試時的具體程序。在這里,有一張明清時的考試程序圖,從這張圖上可以看出究竟要經過哪些程序,才可以突破重圍進入貢院參加考試。感興趣的朋友可以自己參觀看一下,在這里我就不為大家一一講解了。
貢院防作弊館
我們現在所在的是貢院的防作弊館。俗話說“上有政策,下有對策”,似乎自有考試以來,這個作弊就相伴而生,再加上科舉考試名利效應的逐漸升級,很多人甚至不惜冒著性命危險,也要通過作弊來實現金榜題名的美夢。作弊方式可謂是五花八門,作弊手段較現在也是有過之而無不及啊,我們下面就來看幾種比較有趣的作弊方式。
首先,就是大家眼前的這款作弊服了,大家可以看到,衣服上面寫滿了密密麻麻的小字,有點像我們今天很流行的文化衫啊。但這在當年這卻是考生們作弊時的不二法寶,真可謂是一衣在身,有如神助。但這種作弊方式有一個致命的缺點,那就是書寫面積太大,目標太過明顯,這樣,很容易被監考老師發現了。于是后來,聰明的考官就在貢院的門口設立了兩個大的洗澡堂,規定凡是進入貢院考試的考生,在考試之前都要統一洗澡,并換上統一的衣服,當然,這樣的作弊方式就不能再用了。
我們接著再來看另外一種作弊方式,飛鴿傳書。古時候不像我們現在,沒有手機,通訊方式都還比較原始,絞盡腦汁想要作弊的考生就想到了利用飛鴿傳書的原理,在考場將考題寫在小字條上由鴿子傳出去,然后墻外的人再通過鴿子將答案傳送回來,這種作弊方式似乎有點類似于我們今天的手機短信作弊。但是這一切都瞞不過火眼金睛的監考考官啊,考官發現后就在考場的四周燃放鞭炮,把飛鴿全都嚇走了,并且還在樓上放老鷹來把飛鴿吃掉。
接著,我們再來看看古時候的小抄,大家可以看,小抄的字非常的小,整個小抄做的非常的精致,現在看來也可以算得上一件工藝品了。這么小的字用一般的毛筆是很難寫出來的,這上面的字可都是是用老鼠的胡須特制的毛筆寫成的,考生就將這種紙條放在衣服或者飯菜里面進行作弊,更有甚者,用手抄加刺繡的方式,把四書五經的重要內容繡在內衣的夾層里面。
閬中狀元館
這里是閬中狀元館,大家都知道“狀元”這個稱號是來之不易的,需要過五關斬六將方能榮登寶座。我們閬中自古便是鐘靈毓秀,人才輩出,從唐代到清末廢除科舉,這1300多年間,四川共出了19個狀元,閬中就獨占4名,位列四川省首位,在整個西南地區都堪稱翹楚!而且這四個人恰好還是兩兄弟,這在歷史上更是少之又少!
大家首先請看這兩尊塑像,他們是唐代的一對兄弟狀元,尹樞、尹極,他們中狀元都是70歲高齡了,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對兄弟狀元,也是最老的一對兄弟狀元。由于文才出眾,被人們稱之為“梧桐雙鳳”。那旁邊這兩位呢,是閬中另外一對兄弟狀元,其實他們是兄弟三人,這里是老大陳堯叟,老三陳堯咨,老二陳堯佐中的是進士,不在其列。大家可以看一下老三陳堯咨,他是一副將軍裝扮,不要以為他中的是武狀元,其實他中的也是文狀元,這樣的裝扮是因為陳堯咨是既能文又能武。歐陽修在《賣油翁》里寫到:堯咨閃射,當世無雙。說的就是他了,他也是歷史上唯一一位由文職改任武職的文狀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