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位兢兢業業的人民教師,常常要寫一份優秀的教案,教案是保證教學取得成功、提高教學質量的基本條件。大家想知道怎么樣才能寫一篇比較優質的教案嗎?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教案范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幼兒民俗文化教案篇一
民俗風情主題活動是一種將傳統文化與現代活動相結合的活動形式,近年來在社會上越來越受歡迎。本人曾參加一次民俗風情主題活動,深受其影響,接下來將分享自己的感受和體會。
第二段:活動背景
這次民俗風情主題活動是由當地文化館主辦,旨在弘揚傳統文化,豐富群眾文化生活。活動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分為觀賞非遺表演,第二部分為參與互動體驗。
第三段:觀賞非遺表演
在非遺表演中,我看到了一些從未見過的傳統藝術形式,如葫蘆絲、蒙古舞蹈等。這些藝術形式讓我深深體會到傳統文化的魅力所在,同時也讓我意識到保護傳統文化的重要性。而且,演員們表演得非常投入,讓觀眾都沉浸在傳統文化的氛圍中。
第四段:參與互動體驗
在互動體驗中,我們可以親身參與一些傳統活動,如民族舞蹈、打彩球等。這種身臨其境的體驗讓我更加深入地了解傳統文化,也讓我感受到了與文化的親密接觸。值得一提的是,每個參與者都被賦予了一個民族的身份,這使得整個體驗過程更加真實。
第五段:總結
民俗風情主題活動不僅讓我了解了傳統文化的魅力所在,更重要的是讓我意識到保護傳統文化的重要性。同時,活動也讓我意識到了文化活動的重要性,它能夠為人們帶來精神上的愉悅和滿足。我相信,只要傳統文化得到保護與弘揚,民俗風情主題活動也將在未來得到更加廣泛的發展。
幼兒民俗文化教案篇二
近日,我參加了一個以民俗風情為主題的活動,該活動主要由當地政府和文化組織共同舉辦,旨在傳承和弘揚民間文化,活動內容包括傳統歌舞表演、手工藝品展示、民俗美食體驗等。作為一個熱愛文化交流的人,我很榮幸能夠參與這樣一場精彩的活動,與生動的文化能夠親密接觸,我的心情也愉悅了起來。
二、活動內容
此次活動的內容非常豐富多彩,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第一項活動是一次“走進民俗”主題的歌舞表演,表演者身著傳統服飾,用優美的舞姿、悠揚的歌聲展現了中國各地不同地區的民間文化。表演結束后,有手工藝品展示和民俗美食品嘗活動。我很喜歡這兩項活動,因為我很喜歡動手制作一些小玩意,而且美食也是我的最愛。
三、活動收獲
參加此次民俗文化活動,我收獲了許多。首先,我對中國的民間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看到表演者們那優美的舞姿、聽到那悠揚的歌聲,我深深感受到了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也讓我更加自信地表達了對祖國文化的熱愛。其次,我還學習了一些制作手工藝品的技巧,比如如何編織玉米皮手環、織毛衣。最后,我還嘗試了一些不同地方的民俗美食,比如四川的辣子雞、湖南的米粉火鍋等等。這些美食令我回味無窮,并且讓我更好地了解了不同地方的飲食文化。
四、對未來的啟示
通過這個活動,我發現了自己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熱愛,也讓我更明確了自己對未來的方向。我想將來能夠更多地關注并推廣中國傳統文化,在這方面不斷地學習、努力,不僅可以為中華文明的傳承貢獻一份力量,也能不斷豐富和提升自己的素質和修養。
五、總結回顧
此次民俗文化主題活動是一次難得的機會,我感受到了來自民間文化的文化浸潤和身心的凈化。通過這個活動,我了解到更多中國民間文化、學習到了手工藝品制作的技巧和各地美食制作的方法,從而拓寬了我的視野和學識。同時,也讓我更加明確未來的方向和發展方向,不斷學習、不斷進步,將成為我一直追求的目標。
幼兒民俗文化教案篇三
出游迎秋
處暑節氣前后的民俗多與祭祖及迎秋有關。處暑前后民間會有慶贊中元的民俗活動,俗稱“作七月半”或“中元節”。舊時民間從七月初一起,就有開鬼門的儀式,直到月底關鬼門止,都會舉行普渡布施活動。據說普度活動由開鬼門開始,然后豎燈篙,放河燈招致孤魂;而主體則在搭建普度壇,架設孤棚,穿插搶孤等行事,最后以關鬼門結束。時至今日,已成為祭祖的重大活動時段。此外,處暑之后,秋意漸濃,正是人們暢游郊野迎秋賞景的好時節。處暑過,暑氣止,就連天上的那些云彩也顯得疏散而自如,而不像夏天大暑之時濃云成塊。民間向來就有“七月八月看巧云”之說,其間就有“出游迎秋”之意。
放河燈
河燈也叫“荷花燈”,一般是在底座上放燈盞或蠟燭,中元夜放在江河湖海之中,任其漂泛。放河燈是為了普渡水中的落水鬼和其他孤魂野鬼。蕭紅《呼蘭河傳》中的一段文字,是這種習俗的最好注腳:“七月十五是個鬼節;死了的冤魂怨鬼,不得托生,纏綿在地獄里非常苦,想托生,又找不著路。這一天若是有個死鬼托著一盞河燈,就得托生。”
開漁節
對于沿海漁民來說,處暑以后便是漁業收獲的時節。每年處暑期間,在浙江省沿海都要舉行一年一度的隆重的開漁節,決定在東海休漁結束的那一天,舉行盛大的開漁儀式,歡送漁民開船出海。20xx年第九屆中國開漁節,在9月6日浙江省象山縣舉行。因為;這時海域水溫依然偏高,魚群還是會停留在海域周圍,魚蝦貝類發育成熟。因此,從這一時間開始,人們往往可以享受到種類繁多的海鮮。
潑水習俗
在日本,從大暑到處暑的一個月時間內,日本各地有組織潑水降溫的習俗。
1
處暑傳統習俗:開漁節
對于沿海地區的漁民來說,處暑后一定是漁獲的一個大好時節,每年處暑節氣,在浙江省一帶都要舉行一年一度的隆重的開漁節,訣定在東海休漁結束的那一天,舉行盛大的開漁儀式,歡送漁民們出海。
開漁節時候,原本帆檣林立、千舸錨泊的靜態海面,瞵間成為機器轟鳴、汽笛長鳴、百舸齊發的活躍場景。
2
處暑傳統習俗:祭祖、迎秋
處暑節氣前后的民俗大多都與祭祖及迎秋有關。處暑前后民間會有慶贊中元的民俗活動,稱“作七月半”或者是“中元節”。
舊時,民間從七月初一開始,就有開鬼門的儀式,一直要到月底關鬼門才結束,在這期都會舉行普渡布施活動。
3
處暑傳統習俗:拜土地爺
小暑節氣正值農作物收成時刻,農家紛紛舉行各種儀式來拜謝土地爺。有的殺牲口到土地廟祭拜,有的把旗幡插到田中央表示感恩,還有的這一天從田里干活回家不洗腳,恐把到手的豐收洗掉。
七月十五,民間還盛行祭祀土地和莊稼,將供品撒進田地,燒紙以后,再用剪成碎條的五色紙,纏在農作物的穗子上。傳說可以避免冰雹襲擊,獲得大秋豐收。
4
處暑傳統習俗:煎藥茶
習俗自唐代以來已盛行。每當處暑期間,家家戶戶有煎涼茶的習慣,先去藥店配制藥方,然后在家煎茶備飲,意謂入秋要吃點“苦”,在清熱、去火、消食、除肺熱等方面頗有好處。
5
處暑傳統習俗:龍眼稀飯
老福州的生活習俗是,在處暑的時候要吃龍眼配稀飯,因為夏天的時候天氣比較熱,人體消耗了很多熱量,吃龍眼能補充熱量。龍眼偏溫性,有益心脾,補氣血,有滋補養氣的作用。
6
處暑傳統習俗:吃鴨子
老鴨味甘性涼,因此民間有處暑吃鴨子的傳統,做法也五花八門,有白切鴨、檸檬鴨、子姜鴨、烤鴨、荷葉鴨、核桃鴨等。北京至今還保留著這一傳統,一般處暑這天,北京人都會到店里去買處暑百合鴨。
7
處暑傳統習俗:放河燈
河燈也要荷花燈,一般是在底座上放一座燈盞或蠟燭,中元夜放在江河湖海之中,任它自由的漂泛。放河燈是為了普渡水中的落水鬼和其他孤魂野鬼,若是有亡魂托著一盞河燈,就能找到托生的路。
傳統節日屬于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一種文化,是追懷先人既古老又現代的一種傳統,這一傳統體現了古人“慎終追遠”思想,基于這種思想和對先人的感情和責任使然,各種民俗勢必也會不斷得到延續和傳承。
幼兒民俗文化教案篇四
古代有一個愛國大詩人,名叫屈原。因受奸人挑撥,被皇上驅逐。但他仍然愛自己的國家。最終投江自盡。之后人們為紀念屈原,便有今日的端午節。
端午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可是隨著歲月的流逝,許多地方的節日特色已經不復存在。可是閩南一帶卻還有著濃濃的民風民俗。
上午,大家都會去割艾草。割來的艾草都被掛在門前屋后。整條街都是綠茫茫的一片,仿佛有千萬條綠色的絲巾迎風飛舞。這艾草寓意驅蚊除蟲,驅災避邪。
艾草驅邪的民俗流傳至今,而十二點的光陰更讓人難以忘懷。
正午十二點。家家戶戶都端著盆子,到河邊取水。用晶瑩剔透的水來沖洗腳或臉,洗走自己身上的晦氣。之后,人們還會聚集在河邊跪拜祭祀。不僅僅是跪拜,在貢臺上還供著不少供品,有雞鴨魚肉、美酒果蔬等。當然,更少不最重要的'粽子。最終,將其中6個粽子投下河去喂魚蝦。(好讓屈原的遺體繼續安息于海底)祭祀便完畢。其余的貢品便能夠自己帶回家食用,以求沾一些福氣,帶來好運。
午后,端午的又一個高潮到——采蓮。由一個打扮不堪入眼的醉漢為導,抬一尊木雕龍頭。龍頭雕刻的栩栩如生,眼睛炯炯有神,有一股神圣而不可侵犯的威嚴。身后跟著鑼鼓隊、花童等。這個游行隊伍要進入每家每戶舞旗拂塵。主人則要行待客之禮,送一些糖果餅干給他們。隊伍十幾米長,上百人組成。鞭炮聲持續不斷,鑼鼓聲響徹云霄。氣勢真是不一樣凡響!
在端午,小孩子最高興的莫過于得到一件禮物——香包。它的色彩多以紅黃紫為主,表面細繡著一些美麗的圖案。據大人們說,香包里還有許多好東西。喻吉祥如意,帶有長輩們對孩子的完美祝愿。
閩南的端午總是那么別具特色,那么令人難以忘懷!
幼兒民俗文化教案篇五
3000多年前,一顆流星劃過夜空空,伴隨著“砰”的一聲落到了中國地球的某個角落,這是遠近都能看到的。大火明亮地照耀著天空,周圍的植被被燒毀了。
一棵奇怪的茶樹從墜落的'流星中生長出來。隨著時間的推移,這種柏樹長得又高又茂盛。
不久,大地復原了,一片棕色的田野已經在茶樹下面了。
秋天快到了,茶樹的綠葉閃閃發光,飄向田野的每一個角落。
時間像箭一樣飛逝,太陽和月亮像梭一樣穿梭。一年零三年一點一點過去了。茶樹下面的田野覆蓋著綠茶。
有一天,持續了三月的毛毛雨,但是綠茶的葉子并沒有枯死,綠茶地里的部落彌漫著綠茶淡淡的清香。
此后,人們用綠茶泡茶,綠茶充斥了世界。
幼兒民俗文化教案篇六
說到永康的新年習俗,那可真是多啊!讓我給你細細道來。
撣塵:農歷臘月二十四,這一天各家各戶都要撣掃去室內、家具及廚房各角落的灰土塵埃,以免留下魔鬼的`爪印,于來年不利。
貼春聯:春聯也叫門對、春貼、對聯、對子、桃符等等。每逢新年,無論是城市還是農村,家家戶戶都要精選一副大紅春聯貼于門上,為節日添加喜慶氣氛。
倒貼“福”字:在貼春聯的同時,大家要在屋門上、墻壁上、門楣上貼上大大小小的“福”字。“福”字指福氣、福運,寄托了人們對幸福生活的向往,對美好未來的祝愿。為了更充分地體現這種向往和祝愿,人們干脆把“福”字倒過來貼,表示“幸福已到”、“福氣已到”。
謝年:在除夕,永康城鄉各地鞭炮陣陣,家家戶戶按照傳統習俗擺出了方桌,點上了紅紅的蠟燭謝年,祈福來年風調雨順、五谷豐登。
祭祖:在我們這里,正月初一,不是先拜年,而是先去祭祖。每拜完一個祖墳,就在墳前放鞭炮,為了讓祖宗保佑我們。
拜年:祭完祖,就是拜年了。人們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齊齊,出門走親訪友,相互拜年,恭祝來年大吉大利。
幼兒民俗文化教案篇七
中國的民俗文化源遠流長,承載著豐富的歷史和傳統。為了更好地了解和傳承這一重要的文化遺產,我參加了一次民俗實踐活動。通過親身體驗傳統節日、民間藝術和習俗,我深刻地感受到了民俗文化的魅力和價值。本文將從親歷親為、傳統節日、民間藝術、習俗傳承和文化價值五個方面進行分析,闡述我的心得體會。
親歷親為是了解一個地方民俗文化的最好方式之一。在這次活動中,我們身臨其境地參與了傳統節日的慶祝活動,并且親自體驗了一些民間習俗。例如,在農歷新年期間,我們親自動手包餃子、貼春聯,感受到了家庭團聚的歡樂氛圍。我們還參觀了一些傳統工藝的制作過程,學習了民間藝術的技巧和要領。通過實際的參與和體驗,我們對民俗文化有了更深入的認識和理解。
傳統節日是中國民俗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心得體會中的一個重要方面。從春節、端午節到中秋節,每個節日都有其獨特的傳統習俗和慶祝方式。我參加了一次傳統的元宵節活動,親眼目睹了燈籠展覽、舞獅表演和猜燈謎等傳統節目。這些慶祝活動不僅僅是娛樂,更是人們傳統文化的傳承和展示。通過參與這些活動,我深刻地感受到了傳統節日的文化內涵和人情味。
民間藝術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瑰寶,也是我在實踐活動中最為震撼和感動的部分。我們學習了傳統戲劇、中國書法和民間音樂等藝術形式。在戲劇表演中,我們感受到了中國傳統戲曲的獨特韻味和演員的精湛技藝。在書法課堂上,我們體驗到了用毛筆揮灑墨汁的快感和書寫漢字的艱辛。在民間音樂會上,我們欣賞到了中國古老樂器的動聽聲音和演奏者的高超技巧。通過學習和欣賞民間藝術,我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獨特之處有了更深入的認識和理解。
習俗傳承是民俗文化的重要環節,也是我在實踐活動中體會到的重要內容。我們參觀了一些鄉村廟會和民俗村,親眼目睹了一些傳統習俗的傳承和演變過程。盡管在現代社會中,很多傳統習俗已經慢慢消失或發生了改變,但是仍然有很多人努力保護和傳承這一重要的文化遺產。通過實地考察和交流,我們了解到了習俗傳承的重要性和困難之處。同時,我們也意識到了年輕一代作為文化傳承的重要力量,應該積極參與保護和弘揚傳統習俗。
在實踐活動中,我們不僅僅是參觀和學習,更是對中國民俗文化進行了一次深入的思考。民俗文化不僅僅是傳統的瑰寶,更是社會的精神紐帶和人類共同的文化歷史。通過親身體驗,我們感受到了民俗文化的包容性和多元性,也深刻地意識到了我們應該保護和傳承這一寶貴的文化遺產。作為現代人,我們不能忘記歷史和傳統,更加要積極參與和推動民俗文化的傳承和發展。
總之,通過參加民俗實踐活動,我得到了一次寶貴的民俗文化體驗。親歷親為、傳統節日、民間藝術、習俗傳承和文化價值是我在實踐活動中的主要收獲和體會。通過這次體驗,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中國的民俗文化,并且深深地被其魅力所吸引。我相信,只有通過傳承和發展,我們才能讓中國民俗文化綻放出更加燦爛的光芒。
幼兒民俗文化教案篇八
在中國的廣袤大地上,有著燦爛輝煌的民俗文化。這些文化傳承至今,豐富多彩,獨具特色。為了更好地了解和傳承這些民俗文化,我們開展了一系列的實踐活動。通過親身參與,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中國民俗的獨特魅力,并從中汲取了人生的寶貴經驗。
首先,在實踐活動中,我親身體驗了中國傳統節日的喜慶氛圍。比如,在春節期間,我參與了一個傳統的廟會活動。這里人山人海,熱鬧非凡。在廣場上,到處都是唱戲跳舞的表演隊伍,攤位上擺滿了各種各樣的小吃和手工藝品。大家爭相購買年貨、拍照留念,仿佛整個世界都進入了歡樂的狀態。這種歡樂的氛圍感染了我,使我感到了節日的快樂和社會的凝聚力。
其次,在實踐活動中,我親自參與了一些傳統的禮儀活動。比如,在元宵節期間,我參加了一個“燈謎猜猜看”的活動。這個活動要求根據謎面猜出謎底,增進彼此之間的交流和對中國文化的了解。通過這個活動,我不僅學會了如何解謎,還學會了如何與人和諧相處。在解謎的過程中,我們互相幫助,共享快樂,形成了一個溫暖團結的集體。這種傳統的禮儀活動不僅有助于培養青少年的智力和思考能力,還有助于培養他們的團隊合作精神和社交能力。
第三,在實踐活動中,我發現中國民俗有著豐富的寓意。比如,在清明節期間,我參與了掃墓活動。這個活動要求我們親自打掃祖先的墓地,并向他們表達敬意。通過這個活動,我領悟到了生死循環的哲理,也深刻體會到了生命的珍貴。同時,掃墓活動還有助于加強家庭的凝聚力,使家人之間更加和諧團結。這種掃墓活動不僅有利于身心健康,還有助于增強人們對傳統文化的認同感和自豪感。
第四,在實踐活動中,我感受到了中國民俗的包容與共融。中國是一個多民族、多元文化的國家,每個地區都有自己獨特的民俗風情。通過參與不同地區的民俗實踐活動,我了解到了這些不同的文化特色,并領悟到了中國民族團結的力量。比如,在西南地區的某個村落,我參加了彝族的過年習俗。在這里,我看到了彝族人民的熱情好客和樂于助人的精神,感受到了他們對祖國的深深的熱愛。這種包容與共融的民俗文化,使我更加堅定了自己對祖國的熱愛和對和平統一的追求。
最后,在實踐活動中,我體會到了中國傳統文化的智慧與藝術。比如,我參與了一個傳統樂器的制作工作坊。在這里,我親自動手制作出了一個古箏。通過這個過程,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制作樂器的艱辛和耐心,也體會到了傳統樂器的獨特韻味。同時,我也明白了中國傳統藝術的獨到之處,它不僅讓人們享受音樂之美,更給人們帶來了心靈上的愉悅和滿足。
總的來說,通過參與中國民俗實踐活動,我親身感受到了中國民俗文化的獨特魅力。這些活動不僅讓我了解了傳統節日的喜慶氛圍,還讓我親身體驗了傳統禮儀的傳承和寓意的深遠。同時,通過參與不同地區的民俗活動,我領悟到了民俗文化的包容與共融,也體會到了傳統文化的智慧與藝術。這些體驗和體會將伴隨我一生,讓我更加熱愛中國,更加追求文化的多樣性與一體化。
幼兒民俗文化教案篇九
在中國的大山深處,有許多美麗的村莊,擁有著獨特的文化與民俗。而我有幸參加了宕昌民俗調查活動,深入了解和感受了這個美麗的地方的人文風景。本文將介紹我的心得體會。
第二段:對宕昌民俗的探究
我發現,在宕昌的村莊里,民俗承襲了古老的傳統,讓人們感受到了濃濃的歷史文化氛圍。例如,宕昌的百家宴必須在完整的三個月時間內,每天僅能接待一桌客人,并由主人精心準備宴席。每一桌賓客都能夠品嘗到美味的佳肴和飲品,體驗到濃濃的家庭美食文化。
另外,宕昌的火把節和蠟王儀式也是一種非常獨特的民俗活動。火把節是當地居民在秋季,舉行的歡樂節日,每個人捧著火炬,跑過村里村外,慶祝豐收,迎來新的一年。蠟王儀式是每年過年期間的一項祭祀活動。當地居民會挑選一個男子作為蠟王,在儀式中代表人民祭祀祖先和民間神明,獲得社區居民和商人的支持。
第三段:對宕昌美食的感受
作為一個美食愛好者,我完全被宕昌的美食征服了。在百家宴中,我品嘗到了宕昌獨特的酸菜燉肉、秋葵湯等美食,每一道菜都烹調得非常細膩好吃。除此之外,宕昌的小吃也非常值得一試。如涼粉、豆腐干、羊肉泡饃等特色小吃,讓人回味無窮。
第四段:對宕昌自然景觀的欣賞
宕昌還有非常美麗的自然景觀。我參觀了龍泉寺、玄妙峽等旅游勝地和美麗的戶外景點。龍泉寺是一座歷史悠久的古寺,內有保存得非常完好的明朝建筑群。而玄妙峽則是一座峽谷,被高山、古木、瀑布和小溪所環繞,美麗壯觀,是戶外游玩的好去處。
第五段:總結
通過宕昌民俗調查活動,我深入了解了宕昌這個地方的獨特民俗文化和美麗的自然景觀,也品嘗到了當地的美食,讓我的心靈得到了充分的滋養。這次活動從不同的角度讓我了解到更廣闊、更深刻的文化和歷史,讓我視野得到了拓寬。我相信這次經歷將是我人生中的一筆寶貴的財富,也期待著未來我的再次回來,去發現更多生命中美好的存在。
幼兒民俗文化教案篇十
據載,司馬懿當年因位高權重,頗受曹操的猜忌,有鑒于當時政治的黑暗,為求自保,他邊裝瘋病躲在家里。魏武帝仍然不大放心,就派了一個親信令史暗中探查真相。時值七月七日,裝瘋的司馬懿也在家中曬書。令史回去稟報魏武帝,魏武帝馬上下令要司馬懿回朝任職,否則即可收押。司馬懿只有乖乖的遵命回朝。
還有有一種人,在亂世中,以放浪形骸來表達中的郁悶。他們藐視禮法,反對時俗。劉義慶的《世說新語》卷二十五說,七月七日人人都會曬書,只有郝隆跑到太陽底下去躺著,人家問他為什么,他回答:“我曬書”。這一方面是蔑視曬書的習俗,另一方面也是夸耀自己腹中的才學。曬肚皮也就是曬書。漢代曬衣的風俗在魏晉時為豪門富室制造了夸耀財富的機會。
而名列“竹林七賢”的阮咸就瞧不起這種作風。七月七日,當他的鄰居曬衣時,只見架上全是陵羅綢緞,光彩奪目。而阮咸不慌不忙的用竹竿挑起一件破舊的衣服,有人問他在干什么,他說:“未能免俗,聊復爾耳!”由這幾則小故事看來,就知道當時七夕曬書、曬衣的風俗有多盛了。
七夕節的習俗七:供奉“磨喝樂”
磨喝樂是舊時民間七夕節的兒童玩物,即小泥偶,其形象多為傳荷葉半臂衣裙,手持荷葉。每年七月七日,在開封的“潘樓街東宋門外瓦子、州西梁門外瓦子、北門外、南朱雀門外街及馬行街內,皆賣磨喝樂,乃小塑土偶耳”。其實在宋朝稍晚以后的磨喝樂,已不再是小土偶了,相反的,越作越精致。磨喝樂的大小、姿態不一,最大的高至三尺,與真的小孩于相上下。制作的材料則有以象牙雕鏤或用龍延佛手香雕成的,磨喝樂的裝扮,更是極盡精巧之能事,有以彩繪木雕為欄座,或用紅砂碧籠當罩子,手中所持的玩具也多以金玉寶石來裝飾,一對磨喝樂的造價往往高達數千錢。
七夕節的習俗八:拜織女
“拜織女”純是少女、少婦們的事。她們大都是預先和自己朋友或鄰里們約好五六人,多至十來人,聯合舉辦。舉行的儀式,是于月光下擺一張桌子,桌子上置茶、酒、水果、五子(桂圓、紅棗、榛子、花生,瓜子)等祭品;又有鮮花幾朵,束紅紙,插瓶子里,花前置一個小香爐。那么,約好參加拜織女的少婦、少女們,齋戒一天,沐浴停當,準時都到主辦的家里來,于案前焚香禮拜后,大家一起圍坐在桌前,一面吃花生,瓜子,一面朝著織女星座,默念自己的心事。如少女們希望長得漂亮或嫁個如意郎、少婦們希望早生貴子等,都可以向織女星默禱。玩到半夜始散。
七夕節的習俗九:拜魁星
民間傳七月七日是魁星的生日。魁星文事,想求取功名的讀書人特別崇敬魁星,所以一定在七夕這天祭拜,祈求他保佑自己考運亨通。魁星爺就是魁斗星,廿八宿中的奎星,為北斗七星的第一顆星,也魁星或魁首。古代士子中狀元時稱“大魁天下士”或“一舉奪魁”,都是因為魁星主掌考運的緣故。
七夕節的習俗十:吃巧果
七夕的應節食品,以巧果最為出名。巧果又名“乞巧果子”,款式極多。主要的材料巧果是油面糖蜜。《東京夢華錄》中之為“笑厭兒”、“果食花樣”,圖樣則有捺香、方勝等。宋朝時,市街上已有七夕巧果出售。
若購買一斤巧果,其中還會有一對身披戰甲,如門神的人偶,號稱“果食將軍”。七夕巧果的做法是:先將白糖放在鍋中熔為糖漿,然后和入面粉、芝麻,拌勻后攤在案上捍薄,晾涼后用刀切為長方塊,罪尤折為梭形面巧胚,入油炸至金黃即成。手巧的女子,還會捏塑出各種與七夕傳說有關的花樣。此外,乞巧時用的瓜果也可多種變化。或將瓜果雕成奇花異鳥,或在瓜皮表面浮雕圖案,稱為“花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