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講屬于現實活動范疇。它是演講家通過對社會現實的判斷和評價,直接向廣大聽眾公開陳述自己主張和看法的現實活動。好的演講稿對于我們的幫助很大,所以我們要好好寫一篇演講稿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演講稿,歡迎大家分享閱讀。
青春向黨強國有我演講稿篇一
從故鄉的車站奔向遠方
青春是一把把口琴
把不知愁的年少滋味
吹響整個大地
那時候
四處流浪的足跡
帶上不回頭的瀟灑
郵來郵去的筆跡
卻書寫著滿腔的心事
那時候
不畏前方路遠與險阻
不知遠方到底有多遠
壯志凌云地去追
一個個的夢
如今
青澀的笑
青春是那一首首經典的歌里
久遠的回憶
青春向黨強國有我演講稿篇二
百年風霜,百年征程,泱泱華夏,耿耿長星。憶當年狂瀾待挽,大廈將傾;看今朝赤旗高舉,風華盛世。無數先輩挺身而出,柔化九州之白首,救民于水火之中,曲折前行,砥礪奮進,用青春譜寫出華美的樂章;無數英雄瀝盡一生,不懈追求,助力復興之千秋偉業,投身強國之輝煌征途,成就今天的大國氣象。如今,這枚接力棒將由我傳承,身為學子,何其有幸,生于華夏,見證我黨百年。請黨放心,強國有我!
大道至簡,行穩致遠。我愿在求知路上謙虛尋索,豐富頭腦,開闊視野,提升格局。昔者有“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今天我為實現偉大復興中國夢而讀書。作為世紀之子,時代寵兒,能夠見證兩個“一百年”的光輝時刻,我無比榮幸。生逢盛世,更應不負盛世。我在人生路上緩緩前行,洗去鉛華,丟棄浮躁,不斷裝點我的知識巖層,不斷填補我的習慣裂隙。期待在不久的將來,我的力量足以接替前人的肩膀,撐起一片天空。
為國為民,心系蒼生。一個人、一雙手、三十六年,用鐵錘鑿出“生命之渠”,他是黃大發;五十載隱姓埋名,四十五次核試驗,為祖國核事業做出巨大貢獻,他是林俊德;一柄草帽,一雙水靴,站立在天地之間,夢想讓全世界人民擺脫轆轆饑腸,他是袁隆平。大師事跡,匠人信念,他們是我的榜樣,是時代的記憶。嫦娥奔月,蛟龍入海,天眼觀星,北斗組網,是無數科研工作者的心血凝成的累累碩果。莽莽神州,中流之砥柱依誰?我愿將這份責任傳承下去,報效祖國,造福人民,為中國逐漸步入世界舞臺中央出一分力,為人民的美好生活盡一份心。
初心如磐,素履之往。在深夜里覺醒,在黑暗中擎燈,百年以來,共產黨人的初心從未改變。從長征路上到黃浦江邊,從太行山上到青紗帳里,從小小紅船發展成為人民擁護的強大力量。上海石庫門依舊旭日高照,嘉興南湖依舊碧波蕩漾。陳獨秀先生曾說:“青年如初春,如朝日,如百惠之萌動,如利刃之心發于硎?!蔽以笀猿植恍福瑠^發向上,只求前路,不問歸途。以青春之我,創造青春之國家;用青春之筆,描繪青春之藍圖。
“彼方尚有榮光在”,青年不懼道路長。也許跋山涉水,風雨兼程,也有艱難險阻,曲折迂回,但我不會放棄。黨在走向成熟,我也在不斷成長。作為新時代青年,我愿挺起中華民族的脊梁,以吾之青春,捍衛盛世之中華。請黨放心,強國有我!
青春向黨強國有我演講稿篇三
早已被歲月
雕刻成一尊如佛的塑像
如歌的歲月
已經被時間
流淌成一片如夢的海洋
踩著泥土的氣息
嚼著菜花的芳香
我在春天里
追趕青春的夢想
那一年
背井離鄉
孤獨流浪
背負青春背囊
攜帶煥發容光
揚起風帆渴望
與社會 一道起航
在人生的時間面上
迎接恐慌 追趕彷徨
有時也會 跌跌撞撞
在人生的空間體上
播撒種糧 感動心臟
有時也會 欣喜若狂
青春已逝
容顏已老
但青春踏過的輝煌
仍如座座嬌嫩的花房
深情綻放
不再恐慌
因為
始終堅信
明天
會有另一輪嶄新的朝陽
青春向黨強國有我演講稿篇四
青春是迷人的。很多人在青春年華里就譜寫出了輝煌燦爛的人生。宋朝的辛棄疾年僅21歲,就領兵抗金,“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魯迅先生也是21歲東渡日本,立下了“我以我血薦軒轅”的豪邁誓言;我們敬愛的周19歲就寫下了氣壯山河的詩句“大江歌罷掉頭東”,決心把青春獻給祖國解放事業……他們是華夏的鐵骨精魂,是永遠不落的星辰;他們是挺立潮頭的英雄,是無數人心中的楷模!
撫摸時代的豐碑,追尋英雄的足跡,心潮澎湃人們不難發現,英模們那一顆顆愛國之心,那一腔腔沸騰熱血,凝聚成了兩個字:奉獻!各位朋友,“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我們既然選擇了講臺,就選擇了默默奉獻。其實,奉獻對任何人都不苛刻。
不能長成參天大樹做棟梁之才,不妨是一顆小草為春天獻上一絲新綠;不能成為高山昭示一種雄壯,何不當一塊路碑,為迷途的為旅人拂去心頭的陰云;不能像海洋用寬闊的胸懷擁抱百川,又怎么不可以是一條小溪為入旱的土地捧上甘露。
我們的奉獻應該是赤誠的奉獻、無私的奉獻、崇高的奉獻。我們的奉獻像火把,是無怨無悔的燃燒,是至死不渝的真情。我們的奉獻像一泓清泉,是長年的流淌,是不計名利的付出。 我們的奉獻,更像一首經久不息的頌歌,永遠回蕩在廣袤的神州大地。
魯迅先生說過:“愿中國青年都擺脫冷氣,只是向上走,不必聽自暴自棄的話。能做事的做事,能發聲的發聲。有一份熱發一份光。就像螢火一般,好可以在黑暗里發一點光,不必等候炬火?!彪m然時代不同了,但魯迅先生這種精神依然適用于我們今天,適用于我們這些教育工作者。
朋友們,奉獻是神圣的,偉大的祖國需要我們奉獻;火熱的生活需要我們奉獻;青春是有限的,有限的青春正企盼著你的奉獻。
朋友們,憑著歲月賜約我們的年輕臂膀和滿腔熱情,伸出你年輕的雙手吧!擎起希望的火炬,讓我們辟風斬浪,走向輝煌的明天,讓我們的青春在奉獻中閃光。
青春向黨強國有我演講稿篇五
大家好!
責任與擔當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大禹治水“三過家門而不入”,這是對億萬蒼生的責任與擔當;諸葛亮“鞠躬盡瘁,死而后已”,這是對整個蜀國的責任與擔當;林則徐“茍利家國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這是對華夏民族的責任與擔當。
古往今來,多少仁人志士心系責任,行于擔當。而萬源保衛戰中無數革命先烈拋頭顱,撒熱血,是對勞苦大眾追求翻身解放的責任與擔當;“7·17特大洪災”中,萬源軍民英勇奮戰,全力抗洪,是對萬源人民生命財產的責任與擔當;李林森部長把工作當命,把事業當命、把命令當命,燃盡生命寫忠誠,是對黨為民務實清廉的責任與擔當。
“事不避難,責任在心,擔當在行,奮勇向前”。20年離開象牙塔的我有幸成為一名國土衛士,從事地質災害防治工作五年多來,無論是作為一名普通職工還是榮升為中層干部,而我始終鞭策自己“做一個盡心責任、勇于擔當的人”。地災防治工作直接關系群眾生命財產安全,作為一名基層地災防治公職人員,我有著義不容辭的責任和義務。曾徒步五個半小時只為破除一個“地災謊言”;加班加點只為做細、做全、做實各項群測群防工作;電話不斷只為不厭其煩告知連群眾自己都能倒背如流的地災防治注意事項。哪怕受到的是群眾的不理解、不耐煩,我依然樂此不疲。因為面對地災防治工作,寧愿聽千萬次的罵聲,也不愿聽一次哭聲??!
“每一處地災點必須走到、走全?!边@是一代代萬源國土人對群眾生命財產安全的責任與擔當。我們不會忘記,為掌握因“7·17特大洪災”而陡增至數千余處地災患點的第一手資料,國土人頂著烈日酷暑,踏著爛泥地深一腳淺一腳的奔赴各地。塌方阻斷了前行的道路沒關系,有堅毅的步伐;磨破了腳沒關系,有裝滿衣兜的創可貼;汗水迷了眼沒關系,有布滿結晶體的衣袖;荊棘掩蓋了災體沒關系,有手腳并用的爬行!搞地災就要甘當“山耗子”、“泥腿子”。
中國“地質之光”李四光是我的偶像。在新中國百廢待興,亟需石油能源時,67歲高齡的他親自主持石油普查勘探工作,以他自創的地質力學為理論基礎,指出石油勘探工作應該打破“偏西北一隅”的局面,“到新華夏構造體系的坳陷帶找油”。在他的理論指導下,勘探隊在很短的時間內就先后發現了大慶、勝利、大港、華北、江漢等油田,一舉摘掉了“中國貧油”的帽子。時至今日,這依然是那個時代最振奮人心的標志性圖景。是什么讓一位年近古稀的老人能夠孜孜不倦地為祖國尋找石油,正是銘記于心的責任和為國分憂的擔當。
每個人心中都有一份責任,言行中都折射著一份擔當。學生有學習知識的責任和擔當,老師有傳道授業解惑的責任和擔當,作家有笞惡揚善的責任和擔當,醫生有救死扶傷的責任和擔當。責任和擔當是一種境界、是一種精神。我們的隊伍中不乏抱著“得罪人”的事不干,“討人嫌”的話不說,不愿負責,不敢擔當之人。忽視國家所賦予的崗位職責,對工作松懈,遇問題推卸責任,上班玩游戲、逛淘寶,下班觥籌交錯,打麻將沒有絲毫的主人翁精神,沒有責任擔當意識,這就是極大的失職啊!“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講責任,講擔當,無需豪言壯語,無需驚天壯舉,只需我們放眼當前,從本職工作做起,從一點一滴做起,為我市建設國家生態文明示范區貢獻自己的力量!
如果責任是顆渺小的種子,那么擔當就是肥沃的土壤,一旦播種,隨著時間的推移,它就會生根、發芽;它就會開花、結果;從而點綴你的人生,充實你的人生。責任和擔當,是一縷璀璨的陽光,照亮每個人的心底;責任和擔當,是推動人類歷史、開創人類文明的那滾滾車輪。讓我們將責任時刻銘記于心,將擔當處處落實于行,做一個有責任,勇擔當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