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為教學中作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來指寫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寫作的參考,也可以作為演講材料編寫前的參考。寫范文的時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接下來小編就給大家介紹一下優秀的范文該怎么寫,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家鄉的年味活動心得篇一
過了年初一,從初二開始便要去走親戚了。走親戚也是拜年形式的一種,與年初一拜年不同,走親戚一般都要住下吃頓飯、喝頓酒。
有些人家由于親戚多,所以在年后的幾天里,天天要迎來送往,不是在家待客,就是外出拜年,忙得是不亦樂乎。
走親戚自然不能空著手,總要帶上些禮物才行。現在人們都是帶著大包小包,而且會全部留下。以前可不行,我剛記事的時候,人們走親戚帶的還只是幾個白面餑餑。由于那時幾乎沒人吃得起細面,所以用細面蒸的餑餑便成了稀罕物,走親戚時用竹筐挎上幾個,沒人會笑話你寒酸。即使就那樣只帶著幾個餑餑,親戚家也往往不會留下,最后主客雙方還經常會為了禮物的留與不留而推讓好長時間……再后來,生活逐漸好轉,人們走親戚時開始帶一些餅干、蛋糕、罐頭、水果之類的禮物,發展到今天,鄉親們走親戚時帶的禮物已經是整箱的酒水、整箱的水果、雞蛋、牛奶以及各類速凍或者真空包裝食品。
親戚家待客,從來是竭盡所能,一定要讓客人吃好喝好。過去人們都窮,一年到頭不舍得吃肉,所以姥姥家那大肥的豬肉味道便深深地留在了我童年的記憶里……為什么我們小時候都盼著過年?因為只有過年才能吃到饕餮大餐,才能得到壓歲錢,才能穿嶄新的衣服……今天的小孩子為什么對過年沒有那么多期盼了?那是因為他們平時不缺吃、不缺穿,又有零錢花,他們的日子已經天天像過年!
過去走親戚,那可是名副其實的“走”,因為很少人家里有自行車。即使有一輛,也都坐得滿滿的,通常是男人騎在中間,前面坐一個孩子,后面馱著媳婦,媳婦懷里再抱一個孩子。而那些親戚家在鄰村的.,大都是步行著去串門兒。30多年的改革開放,農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現在走親戚幾乎看不到騎自行車的了。經濟狀況好點的家庭,已經有了轎車、面包車,再不濟,也有摩托車、電動車,還有的直接開著農用車就上路了……從初二開始,鄉村道路上的大車小輛,南來北往,絡繹不絕,簡直成了一道風景。
家鄉的年味活動心得篇二
“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你們家鄉的年俗是什么呢?我來介紹一下我家鄉的年俗吧。
臘八那天,大人們早早地起床去煮臘八粥。小孩則在一旁兩眼死死盯著鍋里的粥,饞得直流口水。熱騰騰的粥被大人端上桌后,孩子們什么也顧不上了,捧起碗就喝,結果被燙得直吐舌頭。
“小孩小孩你別饞,過了臘八就是年”,沒過幾天就到除夕了。
除夕早晨,大人們紛紛開始貼春聯,小孩也圍過來湊熱鬧。放眼望去,家家戶戶都貼上了春聯,有祈望自己可以發財的,如“多財多福多平安,新春新景新氣象”;有祈望自己生活更美好的,如“美滿日子步步高,幸福生活年年好”等。貼完春聯,就聽見了“噼里啪啦”的鞭炮聲,那空氣中彌漫的火藥味也許就是年的味道吧!那滿地鮮紅的鞭炮皮也給大地增添了“年”的色彩。
到了晚上,一家人便聚在一起品嘗豐盛的年夜飯。有的孩子還沒等菜上完就偷偷地嘗了點兒,咂巴著嘴,享受著年夜飯的美味兒。大人們則等菜上完后才開始吃,邊吃還邊談論著在外的見聞。
初一早晨,孩子們在煙花爆竹的喧鬧聲中睜開了朦朧的睡眼,穿上衣服跟著大人們去拜年。從初二開始,人們就要走親訪友。
這就是我家鄉的年俗,你也來說說你家鄉的年俗吧。
家鄉的年味活動心得篇三
臘八之后是年。中國的春節總是以拆舊換新、迎喜拜神拜祖、祈福豐年等形式進行。內容豐富,熱鬧喜慶,有濃郁的年味,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
舊俗里有說不完的故事,也有說不完的風情。這幾年一直聽大人說過年的味道越來越淡,就像走了一個形式。其實新年還是人們最依戀的味道。
每當過年時節,一句祝福的話,貼反了,表示幸福到了;門上貼一副對聯,都散發著年味;大紅燈籠高高掛,照亮了人們渴望迎接新年的`心。
過年的時候,廚房也是人來人往的地方。地方菜會讓人流口水。每年元旦,奶奶都會殺一只雞,讓我養腦子。期待明年學業進步,回家過年成績更好。也祝父母工作順利,發大財。除夕夜聚餐,我們家會開個小會,大家對過去的一年做個總結,定個新年小目標,爭取一下。除夕夜晚飯后,爺爺奶奶會給我表哥、我和我表哥發紅包。我們臉上都有久違的喜悅。
春節的晚上,五彩繽紛。吃完飯,最期待的就是放煙花。很快,院子變成了一個五彩繽紛的世界。煙花照亮了每一個角落,照亮了人們滿心歡喜的心。小時候總是渴望長大,憧憬明天,會和朋友一起養老。但最后總是我先睡著。現在想想,反而覺得有點傻。
新年快樂是春節不可缺少的活動之一。大年初一,我會早起,穿上我夢寐以求的新衣服,和父母一起漂亮的去過年。每次你去親戚家門口,親戚們都會熱情地拿出自己的糖果,走到門口迎接你。回家摸摸口袋,會覺得很滿足。小時候,我會向爺爺奶奶炫耀。看,爺爺奶奶,我的新年獎杯!
好了,小東西不是要拜年,是要糖,哈哈哈
哈哈哈爺爺下次給你點!
這時,家里充滿了笑聲和歡笑。
日子總是像細沙從指尖滑過,不知不覺中悄悄溜走。過去的那些悲傷隨著波浪輕輕褪去,而留下的歡樂和微笑卻永遠留在記憶深處。
舊習俗的味道。
家鄉的年味活動心得篇四
雖然回家的次數不多,但是每次回家我都會有不一樣的體驗。總的來說是,人民的生活越來越好。
改革開放30多年來,家鄉一點一點的在變化著。記得家鄉以前的黃泥路已經漸漸的退去,一條條新建的水泥路已經通到了家門口,路上也添加了照明燈,晚上出門再也不會像以前那樣黑漆漆的一片了。
童年的時候,在家鄉玩的最多的是泥巴和各種昆蟲了;穿的衣服大多是親戚鄰居給的,衣服上還有些小破洞。現在,連小學生都知道手機上網,聊qq,打手機游戲;穿的也是爸爸媽媽新買的衣服,新穎,漂亮。
在“食”的方面,從最初的“填飽肚子就算富裕人家”。現在,吃的每餐至少都有肉類了。而且也經常有“加菜”的節日可以過。
在以前,家里有輛單車都是很不錯的了。然而現在,在路上看見的不僅是自行車了、更加多的是電動車和摩托車。
現在,家鄉住瓦房的也少了,住的基本都是樓房。幾年前人們很少裝修,但現在基本都裝修的很漂亮,而且室內裝璜考究、設施齊全、美觀舒適。家用電器也越來越多了,比如:冰箱、洗衣機、電視機等家用電器已不再是奢侈品,已經成為了我們生活中常見的小助手。
村里的小學已經裝修一番,并且規模也比以前大了許多;學校里面新增了籃球場、塑膠跑道、還有學生飯堂。課室的桌椅不再向以前的了,黑板不再是以前的木板了。總的來說,很貼近現代化教育了。
現在家鄉衛生條件改善,衛生所增多,解決了農民看病難的問題,醫療設施也相對齊全。
從泥路,到水泥路;從瓦房,到樓房;從生活困苦,到逐漸改善,再到如今的經濟寬裕。看著家鄉的改變我感到很高興,我也確實感受到了我家的幸福生活在蒸蒸日上的發展著,我感到很欣慰。
家鄉的年味活動心得篇五
有句俗話說得好:美不美,鄉中水;親不親,故鄉人。任何人對故鄉都有一種特殊的感情,他深藏在心底,濃濃的又淡淡的,揮之不去,這就是故鄉情。
故鄉的歌是一支清遠的笛
總是有月亮的晚上響起
故鄉的面貌卻是一種模糊的惆
仿佛霧里的揮手離別
離別后
鄉愁是一棵沒有年輪的樹
永不老去
每當我讀起時,記憶如潮水般涌上來,浸溫了我的夢境。我沒有忘記,我永遠的故鄉。
小時候,我生活在農村,那時家里很貧困,吃`穿`用,樣樣都窘迫。但大子然卻給了許多精神補償。
春天,當柳樹剛剛長出嫩嫩的小黃芽時,我們幾個孩子便跑到村邊的小樹林里削柳笛。我們像小猴似的爬上樹,拆下幾根光滑的柳條,有小刀到截成段,輕輕一扭,抽出又白又嫩的水心,一只柳笛就成了,柳笛一響,連那樹上的小鳥也會叫得更翠,更好聽見!于是我們歡呼著,跳躍著,在春的懷抱里盡情玩耍,好像整個村莊、整個原野、整個世界都是我們的。
夏天的中午,我們坐在水塘邊的石頭邊,垂柳輕輕撫弄著我們的頭發,碧水微微撓著我們的光腳,如在仙境。“知了”像是不歇氣兒的歌唱著。有時天氣悶熱得讓人不舒服,八成要下雨。然而雨過天晴空氣更加清鮮。水塘上飛動著無數的綠頭、紅翅膀的大蜻蜓;水塘里游動著雪白的鵝群,美極了!
大人見了會說我們糟蹋糧食。當時,孩子們會忍不住偷偷的掰來棒穗。那泌人心脾的玉米香,使你覺得這是世界上最好吃的東西。
晚上,池塘的蛙鳴和院墻邊蟈蟈的叫聲,更增添了農村夜的寧靜。
一份眷戀,一份相念,構成那延續在我前世、今生和來世的鄉愁。遠方有悠閑的山歌響起,不用遠眺,也可以想像出那連綿群峰中孤立的村莊,有善良的村民抒懷傾唱。
不再需要什么。在浸透中我感到自己早就是故鄉的一草一木或著一峰一巒。啊,故鄉,你是我成長的搖籃,是你教會我熱愛大自然,熱愛故土——這就是我熱愛祖國熱愛人民的感情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