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身處學校還是步入社會,大家都嘗試過寫作吧,借助寫作也可以提高我們的語言組織能力。相信許多人會覺得范文很難寫?接下來小編就給大家介紹一下優秀的范文該怎么寫,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楞嚴咒回向偈篇一
楞嚴經是佛教經典之一,被譽為“華嚴之王”,也是禪宗重要的基礎經典。自古以來,一直是廣大僧侶和信徒們修行的寶典。在現代社會,修學楞嚴經同樣對于我們改善心態、提升境界非常有益。本人于近日參與“楞嚴經修學班”,收獲頗豐,下面將分享一些個人心得體會。
第二段:談論楞嚴經的重要思想
楞嚴經是一部非常深奧的經典,其中的思想內涵也非常豐富,包含著修行者應當遵循的重要思想。首先,楞嚴經強調“苦、空、無我”,告誡我們要認識到生命的本質是無常的,要看到世間一切都是虛幻的,以達到超脫生死的境界。其次,楞嚴經要求我們發揚菩提心和菩薩的精神,以同他者為一身,倡導無私奉獻和利他的精神,培養自己的慈悲心和智慧。
第三段:分享楞嚴經的個人體驗
在修學楞嚴經的過程中,我深深感受到了它的溫暖和力量。通過不斷地閱讀和領悟,我開始從內心體會到了“一切皆苦”的真諦,看到了人生中那些被我們認為必須付出高昂代價才能獲得的東西,實際上是無法長久持有的。同時,在接觸到菩提心等思想時,我也開始重視與人交往時的態度和行為,嘗試著讓自己成為更純凈善良、真誠熱情的人。
第四段:談談修學楞嚴經對生活的影響
楞嚴經的修習毫無疑問會改變人的生活態度和境界。對于那些有信仰者來說,他們將會感受到更為深厚的佛性,體驗到生活中更為深刻的美好。對于沒有信仰者來說,楞嚴經也會對他們產生積極良好的影響。一些具有普適性的思想,例如無我和隨緣,都可以幫助平衡心態,排除人生中的一些困擾。總之,學習楞嚴經對于人類文化和個人成長都有著積極的推動作用。
第五段:總結自己的收獲和不足
總的來看,楞嚴經的修習對于個人未來的發展和成長都是有著積極的作用的。在這個價值觀多元化的時代里,大家不妨也可以思考一下,跟隨楞嚴經的道路,讓自己的心靈更加平靜,生活更加充實。不過,我們也需要注意到,個人的修行狀態是千變萬化的,并不一定會一直保持著良好。因此,在修行中要時刻保持理性,不斷挖掘和改正個人的不足,進行個人的哲思化和精神的重建。
楞嚴咒回向偈篇二
第一段:導入介紹楞嚴經的背景和重要性(200字)
楞嚴經,又稱《大佛頂首楞嚴經》,是中國佛教的重要經典之一。它起源于三世紀的印度,傳入中國后,受到了廣泛的傳頌與研究。楞嚴經是天臺宗創派祖師智者智顗依據佛教教義加以演繹和解釋的成果,是中國佛教學術史上的重要里程碑。楞嚴經是一部關于觀念、智慧、修行和領悟的經典,是佛教實踐中的重要指南。在這個信息復雜、焦慮煩躁的時代,閱讀楞嚴經并從中獲得心靈的平靜與啟發,對我們來說至關重要。
第二段:陳述楞嚴經的核心理念和修行方法(300字)
楞嚴經的核心理念是“觀音法門”。楞嚴經中最著名的內容是關于觀音菩薩的描述,主要體現了慈悲和智慧的觀念。楞嚴經告訴我們,觀音菩薩是一個有著千變萬化的形象,隨著眾生的需要而顯現不同的姿態和表現。觀音菩薩的作用是為眾生消除障礙、抽取痛苦,保護世界上的所有有情眾生。楞嚴經中通過描述觀世音菩薩的特點和功能,教導我們要通過慈悲、悲心、菩提心來實踐佛法。此外,楞嚴經還詳細講解了如何修行以及如何修持八關禪定法,以培養內心的平靜與智慧。
第三段:闡述楞嚴經給予我們的心靈啟示(300字)
閱讀楞嚴經可以給予我們許多心靈的啟示。首先,楞嚴經告訴我們,我們每個人都有覺醒的潛力,每個人都可以成為觀世音菩薩的化身,幫助他人、改善世界。這種信念使我們充滿希望和動力,激發我們的善意和助人之心。楞嚴經也教導我們要以慈悲為本,時刻關注他人的需要和痛苦,并努力為他人創造快樂和和平的環境。最重要的是,楞嚴經教我們通過修行來培養內心的平靜與智慧,這對于平衡自己的情緒、解決困擾和尋找內心的和諧至關重要。
第四段:總結楞嚴經對我們的影響和意義(200字)
楞嚴經是一部充滿著深思熟慮和智慧的經典,對于我們的修行有著重要的指導和影響。它通過描繪觀世音菩薩的形象和功能,使我們能夠更好地明白慈悲和智慧的重要性,激發我們心中的善念。同時,楞嚴經還提供了修行的具體方法和步驟,幫助我們逐步培養內心的平靜和智慧,實現自我覺醒和解脫。在這個快節奏和浮躁的社會中,學習楞嚴經不僅可以使我們找到內心的平靜和快樂,還能幫助我們成為更好的人,為他人帶來慈悲和幫助。
第五段:個人感悟和結語(200字)
通過讀楞嚴經,我深切感受到了慈悲和智慧的力量。這本經典教會我不斷地關注他人的需要,盡可能地給予幫助。同時,楞嚴經也提醒我要努力修行,培養內心的平靜與智慧,以應對生活中的困境和挑戰。我相信,通過持續地學習和實踐楞嚴經的教義,能夠改變我自己,改變周圍的環境,為世界帶來正能量。我將秉承楞嚴經的指導,為自己、為他人、為社會做出更多的貢獻。
楞嚴咒回向偈篇三
戚繼光誦《金剛經》超度部屬
明朝有一位將軍叫戚繼光,他是一個愛國愛民的將領,同時也是一個學佛人。他在一生當中,天天固定誦一部《金剛經》,即使行軍在外,也要利用時間把《金剛經》誦完,才會去睡覺,可見他對佛法的信仰是很虔誠深切的。有一天他的部下去世了,這個部下托夢給自己的太太,要太太請戚將軍誦《金剛經》來超度他,戚將軍誦《金剛經》到一半的時候,戚將軍的夫人端了一杯人參茶給戚將軍喝,想讓他解渴、補氣。當戚夫人從門外進來的時候,戚將軍看到了就用手一揮,心中說:“不用啦”。這部經誦完了,當天晚上,部下的太太又夢到先生來托夢說,還沒有完全超度,請戚將軍再誦經,因為所得到的只是前半部,后半部已經“不用啦”,所以沒有得到。戚將軍知道了這件事,才回想起,當初戚夫人端這碗茶來的時候,他揮手婉拒,口雖不言,心說“不用”,結果后半部的功德沒有得到。隔天早晨,怕被人干擾,就閉戶誦經,當天晚上就夢到那位部下來答謝,說已經得到超拔。可見佛法功德,功不唐捐,而且效果立即。
巧舌罰啞
舉人王金英說:江寧有位書生,住宿在某官宦人家的廢花園里。在一個月色皎潔的夜晚,有位年青漂亮的女子從窗外往里偷看。書生心想,這個時候出現在窗外的女子,非鬼即狐。但見她容貌美麗,心生愛慕,也就不害怕了,便開門請她進來。那女子雖然忸怩羞澀,依然婉轉相就。但始終不發一言。書生向她問話也不回答,只是含笑顧盼,脈脈含情而已。
這么相處過了一個多月,書生始終不知道她的身世。有一天,書生拉著她再三盤詰,她就拿過筆來寫道:“我本是明朝某翰林的侍姬,不幸短命而死。只因生前巧言令色,善于挑撥離間,搬弄是非,攪得一家骨肉反目為仇、情同水火。死后遭陰司譴責,罰我變成啞巴鬼。一直沉淪在鬼趣,到現在已經有二百多年了。你如果真的憐愛我,請為我抄寫《金剛經》十部,我便可依仗佛力,超脫苦海。我將生生世世感念您的大恩大德。”書生慨然答應她的要求,并立即抄寫。
十部《金剛經》寫圓滿的那天夜晚,女鬼又翩翩而來,她恭恭敬敬地向書生拜了又拜,然后取筆寫道:“憑借《金剛經》的.法力,我得以懺悔前生之過,現已脫離鬼趣。但因我前生罪孽深重,只能帶著宿業去轉生,還必須做三世的啞女,才能說話。”寫罷,作別而去。
“鬼把門”
天津河西區珠江道茶葉城里有個江蘇老板,生意頗不順利,而且經常是客人路過他的店門而不進去,沒客人進店,生意自然越發難做。老板覺得奇怪,自己的門臉不比別人的裝修遜色,為什么客人就是不進呢?經人指點,老板找到居住在附近的名都新園的女書法家丁燕呢用小楷書法為他抄寫了一卷《金剛經》,《經》是用金膏在藍色的瓷青紙上抄寫的,顯得金光閃閃。裝裱后面向門口,掛在店里。此后店里的生意逐漸的好了起來。
原來,他的店有“鬼把門”,有人施法讓一個“鬼”守在他的店門前,財源、客源都被那個無形中的“鬼”擋了出去,自從掛出《金剛經》后,那個鬼就被嚇跑了。
念佛超度祖先的功德比誦經更殊勝
《金剛經》的經文中,并沒有說到極樂世界,也沒有說到阿彌陀佛以及阿彌陀佛救度眾生的事情,只有《阿彌陀經》、《無量壽經》、《觀無量壽經》才有談到,所以,如果以誦經超度祖先往生極樂世界的話,沒有比誦《阿彌陀經》、《無量壽經》來得殊勝的。
但是,所謂“千句經文,不如一句佛號”,誦《阿彌陀經》有功德,可以超度祖先、消除業障、免除災難,但還不是它最主要的功德。因為經典就像一張地圖,也是地圖的說明書,我們看了說明書,也查了地圖,曉得目標和方法了,就應直接整裝上路,往目標前進,而不止停留在誦經。雖然誦經有功德,但是比誦經功德更大的,就是所謂的“藉教觀心,依教奉行”。所以《阿彌陀經》告訴我們,只要執持名號,就能夠使得我們以及所要超度的對象往生極樂世界,這個也是十方諸佛主動地、歡喜地、異口同聲地來向我們保證,釋迦牟尼佛所說的是絕無虛假,同時來贊嘆這個法門的殊勝,祂們對于念佛人都會加以護念。《阿彌陀經》文文句句都是在說念佛能夠往生的功德,它雖然沒有說超度,但是超度的功能已經涵蓋在文句里面了。因為我們看一部經文,不只是看文字的內容,更進一步,要去了解文字背后所涵蓋的深廣意義,因為佛法如同大海,當深入其間,就知它深邃無比,佛法也是一樣,功德不可思議,涵蓋的意義也是不可思議的。所以,誦經能超度,更進一步,念佛更能超度。經典上說,陽間的人如果虔誠念佛超度祖先,阿彌陀佛就會親自到那里,光明顯示在他面前來接引他。所以,以念佛來超度祖先,是大家都能做得到,而且效果很殊勝快速的。
拓展閱讀:《金剛經》的相
佛教中所說的相就是表現于外而能想象于心的各種事物的相狀,也就是形象或狀態。根據眾生的業力不同,所得到的相也不同。相是相對于性質、本體等而言,它是眼、耳、鼻、舌、身、意等六識所照見的對象,萬物本性雖然是空,但在六識的觀照之下就會顯現出各種不同的相。
總相與別相
有些相是適用于一切情況的,如無常之相、無我之相等,所以稱它們為總相。而一切事物又都有其特殊的相,例如地的堅相、火的熱相、水的濕相、各種事物的顏色形狀的區別等等,這叫做別相。
同相與異相
眾因緣和合而得到一緣起之法,因緣雖多卻互不違背,這叫做同相。例如眼、耳、鼻、舌、身、意合成為人,雖然六識各不相同,但它們卻能共同得到一個人。異相與同相對稱,指一切諸法互相差異的狀態。眼、耳、鼻、舌、身、意共同成為一個人,但它們的性質卻互不影響。
成相與壞相
由主因緣和合而成一具體事物,就叫做成相;但萬事萬物都不是永恒不變的,等到諸因緣各自散去,事物就不復存在了,就是壞相。
六相存在于萬法之中,一切事物圓融無礙、互涉互入,它揭示了萬有一切法之間的矛盾,萬物都有對立的一面,同時又彼此聯系、相互制約。這六相于一切事物中同時存在,同時又表現在每一具體事物之中,體現了佛教的一種辯證法。
在《金剛經》和《壇經》等禪宗經典中,“無相”是一個重要思想,如何破除諸相,是禪宗乃至佛教修行的一個重要目標,因此首先認清萬法諸相的本質是十分有必要的。眾生執著于各種相,使自己的本性被蒙蔽,形成了種種煩惱,而一旦看清了諸相本空的實質,就可以用金剛般若之智,掃除諸相,直達本心,立地成佛。
相因人而異。一切外相都是虛假的,既然是虛假的,那么它就沒有固定不變的形式,同樣的事物在眾生的眼里可能會有不同的表現。恒河的水,它的本性到底是什么呢?對于天人來說,它是美麗的琉璃世界;對于人來說,這是水,可以在里面游泳、劃船;在魚的眼里它就是房子,是它們居住的地方;而對于地獄眾生來說,則是可怕的火海。
楞嚴咒回向偈篇四
請一部《金剛經》,把用來打坐的所有時間,都用來誦經。誦經時要快,先不要理解經義,一直連續念下去,此法可消無量業障,得無量功德,得定較快。
什么叫開悟?我說得很淺顯,有能力辨別真假、邪正、是非,這個人就算開悟了,我們今天這種能力沒有。把假的當作真的,把邪的當作正的,把惡的當作善的,大有人在。這實在是錯得離譜,錯得太多太多了,真的叫盲修瞎練,迷惑顛倒。我們要問:為什么會有這個現象?沒有先悟本性、沒有聞經;換句話說,經讀的太少。也許有人說,我見到這些同修天天讀經,讀得不少!沒錯,是天天讀經,經讀得很多,不懂,不解義。不解義沒用處,所以讀經要解義,要懂得它的意思,讀經要開悟。古德教初學,我教初學的,也是教你去念一部經,不要求解義。但是諸位不能夠誤會,我教你讀一部經不求解義,那是過程,不是永久是這樣。我教你只是三年、五年不求解義,不是叫你永遠不求解義,那你就搞錯了。開頭的三年、五年,古人是講五年,我是把時間縮短,叁年,這三年是讀經修定,心清凈才會解義,心不清凈不會解義,道理在此。三年把心定下來,心清凈下來了,再聽講經,一聽就開悟了。
這個道理就在《金剛經》上,「信心清凈,則生實相」,不是講得很明白嗎?你的信心清凈,一聽,實相智慧就開了。我們一般人聽經,為什么不開智慧?心不清凈,心裡面還有是非人我,還有貪瞋癡慢,用這樣的心來聽經,聽一輩子都不會開悟。我們跟古人比較,毛病就犯在此地。不是古人他的天賦比我們強,沒有這個道理。剛才說,是法平等,無有高下,哪有古人比我們強的?沒有!實在就是古人因緣比我們好,有好的老師指導他,他真肯做。先把心定下來,然后再求智慧。智慧實實在在講,金剛般若第一。
也許同修又問,我們曾經聽人家講,佛法裡頭「開智慧的《楞嚴》,成佛的《法華》」,你為什么說「開智慧的《金剛》」?《金剛經》開不了智慧,去讀《楞嚴》去。《金剛經》開的智慧是金剛智慧,比《楞嚴》圓滿,但是《金剛經》很不容易懂,《楞嚴經》好懂,《楞嚴經》講得詳細。《金剛經》裡頭字字句句含無量義,你雖然念,你看不出來;可是《楞嚴經》上的意思浮在表面上,你能看得出來,容易開智慧,是這么個道理。而實實在在講,要沒有人講還是很難,這就是佛在《法華》、菩薩在《大論》裡頭所說的,「佛法無人說,雖智莫能解」。什么樣的人說?過來人說。什么是過來人?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的人,那個人叫過來人。如果還是有人、有我、有眾生、有壽者,那跟我們一樣,不是過來人。他說還不行,為什么?他自己沒開悟。必須真正是過來人,他的知見得佛的少分,不會說錯。這是我們必須要知道的,為什么今人不如古人。
拓展閱讀:《金剛經》與西方極樂世界
各位都曉得《阿彌陀經》中有這么一句“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就是說善根、福德、因緣是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三個重要條件。現在讓我們來看看,《金剛經》的正信希有分第六,佛告須菩提說:“如來滅后,后五百歲,有持戒修福者,于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為實,當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種善根,已于無量千萬佛所種諸善根”,在座的諸位,如果念過《金剛經》,或者受持《金剛經》,并且對其中的一小段,甚至一句兩句經文,心生法喜,那么我要先恭喜各位了,因為各位已經不是在一佛二佛三四五佛種諸善根,而是在無量千萬佛所種了善根,這個善根已符合了《阿彌陀經》中的“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之中的第一個條件。
現在,我們再來看佛以布施的福德和受持《金剛經》的福德作一比較,佛對須菩提說:假使有人以滿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寶(金銀珍寶)來作布施,這個人的福德多不多呀?須菩提說:很多,世尊。佛說:倘若有人讀誦《金剛經》,受持《金剛經》,乃至四句偈(梵文是以偈為單位,四句偈就是一小段之意),或為他人解說,這樣的福德,比前面那個人拿了填滿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寶來布施還要大。各位,如果您讀過《金剛經》,或者向他人解釋《金剛經》,甚至是經中的一小段,您的福德已經很大很多,您已符合了《阿彌陀經》中“善根、福德、因緣”中的第二個條件。
接著我們來看往生西方極樂的第三個條件“因緣”。這個因緣就是各位常掛嘴邊的“阿彌陀佛”。就是說要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一定要和阿彌陀佛結緣,持名念佛,各位天天念阿彌陀佛的洪名,可以說已經和阿彌陀佛結了緣。
各位都知道西方極樂世界有九品九生,有上中下三品,每一品再分上中下三生(如上品上生、上品中生、上品下生。中品上生,中品中生、中品下生……等),還有不到下品下生的邊地疑城。因此,各位若單單說要發愿往生西方凈土,或者是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這是很籠統的說法。發愿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如果只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下品下生,或邊地疑城,這些都要經過很久的時間(數千萬劫)才能花開見佛,才能聽聞佛法,還遠不如留在娑婆世界,繼續修持較易成佛。所以各位若發愿往生西方,愿要發得大,要往生上品上生,并且以此為目標,這就在持名念佛之外,還要在日常生活中,和阿彌陀佛的悲心相應,受持《金剛經》,是一個容易做到而收效極宏的法門。
因此,我說居和如之往生西方極樂,和她十八年來受持《金剛經》有密切的關系。所以,我希望各位在念佛號之余,也能抽出一些時間來念《金剛經》,甚至是其中的一小段,初時念,不懂沒關系,日子久了自然能體會其中的'意義,進而和阿彌陀佛的悲心相應。
各位,我們既然來到娑婆世界,有生就會有死,對死我們不要害怕。死的只是我們的軀體而已,我們的神識并不會死的。就像我三月三十日離開紐約那天早上,紐約地區下大雪,莊嚴寺成了一片雪白世界,我坐上飛機睡了一覺,醒來便到了加州,出了飛機迎接我的是蔚藍的晴空,各位想想,這和我們從娑婆世界到西方極樂世界又有什么兩樣呢?所以在別人的眼中這個人已經死了,但是在自己的觀念中,并沒有死,而是在剎那之間,這個世界換成另外一個世界的影像而已。西方極樂世界雖然相距十萬億國土,事實上就在您自己的心中。只要您的心念一轉,西方極樂國土就在您眼前。
各位,我個人五十多年來,學了各式各樣的法門,很慚愧都沒有什么成就,不過我的一點經驗可以貢獻給各位的是,佛法八萬四千法門,不管您修密也好,修凈土也好,學禪也好,看個人的根基和因緣而定,只要您保持一個悲心,悲心就是您的本性。如何把您的悲心增大才是最重要的,如此,您會逐漸地感受到,這個世界就是清凈的莊嚴世界,就是極樂世界,也許有一天,當您睜開眼睛的時候,阿彌陀佛的極樂世界就在您的眼前。所以我衷誠的恭祝各位,遲遲早早,總有一天,當您睜開眼睛的時候,就看到莊嚴美麗的西方極樂世界,看到阿彌陀佛、觀世音菩薩及清凈大海眾菩薩。謝謝各位。
楞嚴咒回向偈篇五
一、引言(100字)
楞嚴經是佛教中最重要的經典之一,被譽為“諸經之王”。它深入淺出地闡釋了佛法的核心思想,并強調了修行的重要性。在修學楞嚴經的過程中,我受益良多。我認為,通過閱讀、默記、品味和實行,我們可以建立一種更深層次的與佛教相處的方式。
二、默記經文與實踐(300字)
楞嚴經中最出名的是六字大明咒——“唵、嘛、呢、叭、咪、吽”。這個簡單的咒語在防范邪惡的同時,也有助于我們安撫自己的情緒。在我的修學過程中,我發現默記經文對我有很大的益處。當我遇到困難或壓力時,默念“南無阿彌陀佛”或“唵、嘛、呢、叭、咪、吽”等經文,真的能讓我內心得到一定程度的寧靜和平靜。
此外,我也在實踐中發現了楞嚴經的智慧。例如,經典中講到“世間一切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這句話教導我們不要過分執著于人生中的不同階段和經歷,而是要更加關注內心的平靜和追求真正有價值的東西。我在實踐中也逐漸領悟到這個道理,并且嘗試將它融入我的日常生活中。
三、融入日常生活(300字)
我認為修學楞嚴經不僅僅是在默念經文或者實踐中,而是要將它的智慧運用于我們的日常生活中。例如,在生活中我常常會因為小事情而感到煩躁或者不快樂,但是當我回想起「世間一切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這句話時,我就能夠放下抵觸情緒,變得更加平靜和開放。
從這個角度來說,楞嚴經是一種能夠幫助我們控制自己情緒的有效工具。當我們學會了默念經文,并將其與日常生活相結合,我們便能更好地平衡心理上的不適感,并更好地面對生活中的挑戰。
四、提高修行的效果(300字)
在經文中,楞嚴經提供了多種實踐方式來幫助我們提高修行的效果。例如,跳圈煉魔、九品蓮華、般若波羅密等。這些實踐助于我們在不同的方面,例如提高精神水平、改善身體功能和增強智慧。我在實踐中發現,這些方法能夠讓我更好地掌控自我,并且幫助我獲得更高的生活質量。
通過這些實踐,我更加深刻地體會到佛法的智慧,也更加意識到自己的修行之路。我認為,這些實踐方法可以幫助我們解決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困難,并改善我們的精神狀態。
五、結尾(200字)
作為一個初學者,我認為我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才能真正理解楞嚴經。但是,通過默念經文、學習智慧,以及實踐中的練習,我已經從中獲得了很多有益的經驗和教訓。我想說的是,在修學佛教過程中,最重要的不是需要怎么做,而是實現了什么樣的內心體驗。在楞嚴經的修學中,我們應該學會如何用自己的方式去探索這份過程。這樣,我們才能真正深入了解佛教精髓,掌握佛法曲徑通幽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