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總少不了接觸作文或者范文吧,通過文章可以把我們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塊。相信許多人會覺得范文很難寫?下面我給大家整理了一些優秀范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古詩教學反思優點與不足篇一
《登鸛雀樓》是一首五言絕句,記敘了作者登上鸛雀樓的所見所思。我是這樣開展新課的:
課文配有插圖,以圖激趣是一種比較有效的方法。于是在課始,我出示了插圖,讓孩子們觀察圖上的內容,說說從圖上看到些什么?再多遍誦讀古詩,讓孩子們說說自己結合圖從詩中讀懂些什么?并告之從哪里讀懂得。這樣一個環節,不僅培養了孩子們的觀察能力、思考習慣,同時也比較清晰地了解了孩子們掌握知識的程度與水平,方便后面的教學。一部分孩子很敏銳,他們從圖和古詩中很快就明白了詩人登高望遠,看到了太陽落下,看到黃河滾滾流入大海。從孩子們的回答看出,孩子們雖小,但不乏有思考分析的能力,當然不全面,體悟的不深刻,但是,良好的開端等于成功的一半,有了前面的整體把握,加之后面的細細體會,一定會有不小的收獲。我表揚了孩子們,同時,告訴他們,以后碰到古詩,可以先讀讀古詩,再看看圖,再讀讀古詩,這樣就能慢慢弄懂古詩寫的是什么內容了。
分析字義詳細了解詩意,這一步是很關鍵的,對于古詩的真正理解,必須從字面上去逐字把握。我出示了古詩,然后從題目開始,讓孩子們進行理解。我對孩子們說:反復讀讀,逐字理解,允許你們猜,看誰猜得準!沒有了壓力,孩子們顯然很興奮,從題目開始,在我的提示下,通過反復讀,逐一“猜”著。每一次我的肯定,都給他們帶來無窮的動力。就這樣,我們就在課堂上猜著,然后又將句子的意思逐一拼裝,詩意逐漸變得明朗,每一個孩子都像是打了勝仗的勇士,課堂充滿了激情。為了鞏固詩意在孩子們心中的印象,我們又玩起了“詩意大比拼”的游戲,看誰能將意思說得更完整,可以加以自己的語言,只要合情合理都可以。
光理解了詩意,不繼續深入,孩子們很難將“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與人生哲理聯系起來。于是,我給孩子們介紹了詩人當時寫詩的背景。然后引導孩子們將后兩句與學習等聯系起來,有什么啟發?孩子們逐步感悟,意識到了詩人的寬大襟懷,也明確了今后為人、學習等應積極向上。
望廬山瀑布:
廬山瀑布,多么壯觀的景象啊!詩人李白運用極其夸張的浪漫主義創作手法,再現了廬山瀑布的雄偉壯麗,盡情抒發了對大自然的贊美之情。
一開始教學古詩,我便設問:知道廬山在哪嗎?之后馬上放廬山的風景圖還配上優美的音樂和自己的解說詞,一下便把孩子們帶入了景色迷人的廬山。當播放結束時,孩子們還是那如癡如醉的神態,我心中一陣暗喜:接下來的朗讀和領悟詩情不會有問題了。的確,后面的朗讀真的不錯。之后,我們真的看到了搖頭晃腦的小詩人抑揚頓挫的誦詩聲。
領悟詩情這塊,我覺得這首詩有一定的難度,孩子們似乎受到了圖片的影響,逐句逐句地對詩去進行解釋。我想今后還得想些辦法,好好引導孩子們去領悟詩的大意即可。
這節課我做的不夠的地方有許多:
一、把三四兩句詩給分開品析了。回家潛心再讀詩文,“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這兩句其實是一個整體,要讓學生充分感受到瀑布從高處落下,流得快、直、美。而我在學生理解后,沒有把兩句詩整合起來品析,破壞了瀑布流態的整體之美。
二、時間安排不合理,前松后緊。在“細品詩句,領悟詩情”環節花了太多時間,個別讀太多。以至“聯類比照,感悟詩風”這環節匆匆帶過,原來預設時自認為的亮點就這樣以遺憾告終,寫字教學也無法進行,作業也忘布置了。真是有“虎頭蛇尾”之感。
古詩教學反思優點與不足篇二
古詩詞年代久遠,語言發生了明顯的變化。學生理解起來有難度,要想理解詩句,除了了解作者的創作背景之外,還有進行反復的朗讀,在讀中感悟。在熟讀背誦的基礎上,學生才可能理解詩句。
下面總結合古詩詞教學的特點,總結一些教學經驗
一、初讀課文,整體感知。初讀課文,并在此基礎上,掃清字詞障礙。培養學生的自主閱讀能力,掌握生字詞,能夠讀通課文,為理解課文打下基礎。對整首詩歌有個整體感知,初步體會古詩要表達的情感。
二、注重誦讀指導。誦讀的自然在于各個學習時段安排不同形式的讀,讀出質量。初讀時要讀,指名讀,聽讀,齊讀,把字音讀正確,把詩句讀正確;理解詩句時要讀,默讀,落重音讀,把停頓讀正確,把節奏讀正確;吟誦時要讀,配樂讀,看圖誦讀,把詩意讀出來,把情感讀出來。
三、圖文結合,讀中理解詩意,悟出詩情。圖文結合講求自然,切忌牽著學生的鼻子走,在需要幫助時引導學生看看圖;感受詩情講求自然,同一首詩,由于每人的閱讀經歷不同,理解就會不同。詩人有詩人的情,讀者有讀者的情,時空不同,老少有異。只要個性的理解來自于對詩意的正確把握,來源于學生的心靈深處,一切情皆可融入景物之中。
四、適當地拓展延伸。每首古詩都有明顯的主題,根據通過閱讀相關的古詩,既容易讓學生體會詩句表達的思想感情,又拓展了學生的類文閱讀,可謂一舉兩得,學生學習興趣濃厚,教學效果不錯。
古詩詞頁存在著不足之處:在朗讀方面下的功夫還不夠,教學方法不夠新穎,學生受知識儲備的影響,理解就會出現偏差。今后應該多聯系生活,談體會和感悟的基礎上,自然過渡到感情朗讀,培養學生的感情朗讀古詩的能力。
古詩教學反思優點與不足篇三
昨天我和學生一起學習了29課《古詩兩首》,感覺自己做的比較好的地方有以下幾個地方。
1、課前,我適當準備一些作者介紹或詩作的賞析資料,在學生理解詩的大意時,相機介紹。然后引導學生先讀讀“資料袋”中的內容,對乞巧節有大致的了解。
2、課文中要求會認4個生字,我引導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識記。學生互相交流后,我重點提示,“乞”與熟字“氣”的區別,“燭”是翹舌音不要讀錯。在教學會寫的字有8個,我引導學生注意難寫易錯的字,如“乞”不要多寫一橫,“曉”右上部不要多寫一點,“霄”上下部分在田字格中的比例要適當。
3、理解詩歌的大意是體會詩中豐富想象的前提。課文后面提供的注釋,能起到一定的輔助作用,可引導學生在朗讀的基礎上借助注釋,自己試著理解詩歌的意思,教師不要串講詩句。
4、要重視學習伙伴的提示,注意拓展延伸。課后小伙伴吐了一個泡泡:“我要去再收集一些民間故事”,不要求學生在學習本課時完成,它要貫穿到全組的課文學習始終,為語文園地“口語交際”的學習做準備。
古詩教學反思優點與不足篇四
《古詩三首》是三年級第一單元的三首古詩詞,《絕句》這首詩意境明麗悠遠,格調清新。全詩對仗工整,但又自然流暢,毫不雕琢;描摹景物清麗工致,渾然無跡,是杜集中別具風神的篇章。
我抓住了杜甫“詩中有畫”的特點展開想象,感受春色之美。我首先讓學生結合插圖,自讀古詩,了解詩中寫了哪些景物,然后再結合圖片,小組交流領悟作者描繪了衣服怎樣的畫面。抓住杜甫詩中“一動一靜”的描寫讀出春的生機與和諧。適當拓展賞析,一方面增加學生背誦方面的積累,另一方面蓄積對春天的美好感受。不足之處我缺乏教學激情,致使整個課堂死氣沉沉,學生參與性不高,學習興趣不濃。
《惠崇春江晚景》這首詩意境幽遠,它深深地烙刻在我的記憶里,久久不能忘懷。全詩用白描手法簡潔的寫出了最富有特征的景物,使人如沐浴春風,如臨其境。因此我從感性知識入手,通過讀,以讀解義、以讀悟情。結合注釋理解了“三兩枝”、“鴨先知”、“蔞蒿滿地”、“蘆芽短”的意思。從學生的已有知識入手,巧妙點撥,橫向遷移,最終化解難點。學生在循序漸進的學習中,體會了詩的情感,進入了詩的意境。在課堂上,學生們各抒己見,出現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在《三衢道中》的教學中,我讓學生以詩人的身份想象“山中景象”,做一回曾幾吟誦這首詩,以其他景物為內容創造性的改寫最后兩句詩,豐富的教學情境最大限度的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動機。想象“山中景象”為學生進行創造性想象提供了廣闊的空間,那一串串生動美妙的詞匯,那一個個有趣卻不無依據的猜想,把學生帶入了詩中情境,自然而然地體會到詩中的情感。領略到詩文中“空白”的藝術魅力,深層次的誘發了學生的審美體驗。創造性的改寫最兩句詩,既是進行仿寫古詩文訓練,也是對學生前面想象的概括、升華。有的學生一人改寫出幾句,發散思維也得到了培養。讓學生表演《三衢道中》的故事情節,使學生對全詩又一次加深理解。
課堂上學生們興趣盎然,充分發揮各自的特長,能想的想,能畫的畫,能說的說,課堂氣氛非常活躍。通過這一活動,每位學生參與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都得到了充分調動,學生的想象能力、繪畫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也得到了培養。同時讓學生把富有詩意的語言摘抄在采蜜本上,目的就是讓孩子有意識的積累,而積累的最終目的就是讓孩子會運用,會自如的用在平時的語言交流中,運用到平時的寫作中。語文課堂應做到“美如詩”,教師應善于開啟學生主體感受文本之情懷,能夠美如詩,關鍵在“緣于情”,在善于激發“情意”的那種功力。課堂是因學生生成而精彩的,這也是我們教育者一直追尋的境界。
古詩教學反思優點與不足篇五
學習古詩,讀出韻味是最難的,又是最重要的,說它難是因為不好讀,說它重要是因為只有讀,才能讓學生懂,才能體會到古詩的魅力。秉著這一觀點,在課文的感知環節中,我舍得花時間讓學生按照讀通課文——讀好課文——理解課文的程序好好的讀書。
學生初讀課文語速過快,停頓不準確。于是我采取教師示范朗讀,并告訴孩子們正確的誦讀方法:讀古詩時,要注意停頓,語速要慢。然后課件出示正確的停頓方法,讓學生再讀。然后我又范讀。
我會引導學生總結以前學習古詩的方法(看注釋、聯系上下文、查找資料書、多讀)。
在學生理解古詩的內容后,我適時問道:你覺得這首詩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情感?于是,我播放背景音樂,學生很快地投入進去,既讀出了喜歡的感受,還讀出了古詩的韻味。
沒有注重學生的發散思維,如果能讓孩子們演一演朋友分別的情景,這節課的效果會更好,孩子們對古詩的學習也會更感興趣。
古詩教學反思優點與不足篇六
學習《古詩兩首》,學生識字和背誦應該不是問題,但是如果學生只是盲目地背誦,意義不大。因此,在本課的教學中,我力求把古詩的意思讓學生弄明白,并且注重朗讀指導。比如,我在指導第二首古詩《村居》時是這樣指導的。
《村居》是清代詩人高鼎描寫的田園風光的有名詩作,“詩中有畫”。在教學時,我著重引導學生理解詩句的意思,比如,“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這句詩給我們描繪了“地上有草,空中有鶯、堤上有柳”的清晰畫面。為了讓學生感受春的動態美感,感受作者沉迷于這迷人春色的愉悅心情。我指導學生仔細觀察文中插圖,對照畫面吟誦詩句,當學生吟誦不到位時,我范讀,讓學生體會。緊接著,我引導學生:“同學們,你們仿佛看到了什么?地上的小草探出了嫩綠的小腦袋,可愛的黃鶯在空中自由地翻飛,歌聲悅耳動聽,堤上的楊柳舒展著嫩綠柔軟的枝條,仿佛婀娜多姿的少女扭動腰枝翩翩起舞……”同學們展開了想像的翅膀,仿佛置身于大自然春的懷抱,一種對春天的喜愛之情油然而生。接下來,我再讓學生自己朗讀,這時,學生都能根據詩歌的節奏抑揚頓挫的朗讀,他們仿佛深深地陶醉其中,朗讀地非常有韻味。
因此,在古詩教學中,不能生硬地把意思灌輸給學生,那樣會禁錮學生的思維,甚至會讓學生失去學習古詩的興趣,老師可以依據詩文的內容,引導學生的聯系他們已有的生活經驗,去引導學生學習古詩,能夠使學生更好的記住詩文,理解詩意,對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和語文素養都有幫助。
葉圣陶先生說過,“文字是一道橋梁”,“凡是出色的文藝作品,語言文字必然是作者的旨趣的最貼切的符號”。朗讀者要透過這些文字符號,使作品表現的情、景、物、人、事、理在自己的內心跳躍起來,在自己的頭腦中閃爍,加深對作品思想內容的理解,使自己的感情與作者發生共鳴。
不足之處,對于古詩的朗讀和理解的評價有些單調,沒有更多的運用學生喜歡的方式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給學生展示的機會還不夠,有些學生非常想朗誦,因為考慮時間關系而沒有給個別同學機會,在課下我會找時間加以彌補。
古詩教學反思優點與不足篇七
我國是一個詩的國度,同時又是一個非常重視“詩教”的國度。特別是在對待少兒教育的問題上,古代的蒙學就非常重視詩歌教學,發揮詩的教化作用,編出了《千家詩》、《神童詩》等廣為流傳的詩歌教材,并積累了很多成功的教育經驗,形成了一個優良的傳統。在《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指導下編寫出的新課程語文教材,秉承我國語文教育的優良傳統,將古詩教學作為閱讀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并提出了具體的教學要求和誦讀標準。孔子曰:“不讀詩,無以言”。在傳統的古詩教學過程中,人們一直沿著這樣一種教學的模式:釋題目——解難字——譯全篇——說情感——齊背誦。
詩中有畫,畫中有情,詩歌是藝術創造的結晶,它追求的是情景交融的美妙意境。要讓學生領悟這妙不可言的意境美,是古詩教學的重點和難點。解決這個重點,突破這個難點,靠的是語文教師在古詩教學過程中多樣化的教學形式。
中國的文學創作歷來講究一個“情”字。“情者文之經”“情動而辭發”“為情造文”等等闡述都表明“情”是“文”的命脈。小學語文教材正是“情景交融”的產物。只要老師在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去感去體驗,學生情感的波紋會漸漸地涌動起來。兒童在學習語文的過程中怎么會從“入情”到“動情”呢?兒童情感的產生是與兒童的認識緊密聯系在一起的。具體說,在學習語文的過程中,兒童的情感與他們對教材的認識相聯。而作者的情感是寓寄于他們描繪的對象之中的。因此,重要的一環,就是讓學生去認識,去感受教材寓寄情感的形象。兒童是通過形象去認識世界的。沒有形象的感受,就沒有情感。所以情境教學法主張“強化感受,淡化分析”道理也在此。文學巨匠巴爾扎克就說過“作家必須看見所有要描寫的對象。”這種“看見”并非親眼目睹,這是意象的感受,是“仿佛看見”了。這“仿佛看見”雖不甚分明,卻是動態中的,是活生生的,雖比不上照相式的“看見”清晰,卻更為豐富、更為貼近兒童,而且留有寬闊的想象余地。
李吉林認為觀察情境符合兒童的心理特點(激發興趣)、思維特點(從直觀的形象思維向抽象的邏輯思維發展)、和兒童學習語言的特點(觀察的客體與辭語相應聯系,相互溝通,情境教學成為豐富詞匯,發展語言的途徑)。
《九年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應致力于培養學生語言素養的形成和發展,語文素養是學生學好其它課程的基礎,也是學生全面發展和終生發展的基礎”。夏丐尊先生曾指出:“在語感敏銳的人心里,‘赤’不但只解作紅色,‘夜’不但只解作晝的反對吧。‘田園’不但只解作種菜的地方,‘春雨’不但只解作春天的雨吧。見到‘新綠’二字,就會感到希望煥然的造化之功、少年的氣概等等說不盡的情感。見了‘落葉’二字,就會感到無常、寂寞等說不盡的詩味吧。真的生活在此,真的文學也在此。”
《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閱讀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為。閱讀反映著學生個性心理的行為,由于每個學生生活積淀不同,文化底蘊不同,審美情趣不同,審美的結果也就不會相同。有一位名人說得很好:正是兒童承襲了人類最初的詩性性格,他們智慧既指向眼睛所看到的地方,也指向心靈看到的地方。進行古詩文的教學,教師不能以自己獨白式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一定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讓學生在積極、主動的思維活動和情感活動中加深對詩意的理解,從而受到情感的熏陶和思想的啟迪。學生們吟誦詩文,抑揚頓挫,韻味無窮,不僅可以感受漢語言文字的'音律美、意境美、形象美,還可以廣泛地積累語言,受到健康情感的熏陶與感染。
古詩教學不能就詩教詩,教師要勇于把語文課堂的觸角伸向更廣闊的天地,也就是學生的生活和大自然。要和學生一道開發和生成開放、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
古詩教學反思優點與不足篇八
在教學中,我主要引導學生從以下幾方面將兩首詩比較異同:
不同之處:
1、抓住背景,一是“安史之亂”,一是“金兵南侵”。 由于詩人所處的歷史背景不同,他們的經歷也各有跌宕。要想理解詩人內心的情感,就必須要有時代背景作鋪墊。所以,在課前,我就要求學生查找有關詩人生活年代的情況——“安史之亂”和“金兵南侵”的相關資料,為更好地體會詩人的愛國之情奠定基礎。
2、抓住作者,一是唐朝,一是宋代。杜甫是唐代著名詩人,被人譽為“詩圣”,而他的詩又記錄了相關的史實,被人稱為“詩史”。特別值得一提的是,《聞官軍收河南河北》乃杜甫的“生平第一快詩”。而陸游,是南宋著名詩人,一生作詩九千余首,可謂“多產詩人”。《示兒》是他的“絕筆詩”,相當于遺囑。
3、抓住插圖,一是“意氣風發”,一是“抱憾終老”。在教學中,我覺得書上的插圖也應發揮作用,用來幫助學生理解詩人所要表達的情感。《聞官軍收河南河北》那幅圖中,詩人一家內心的喜悅之情溢于言表,“漫卷詩書”的場面也表現得十分直觀。而《示兒》一圖則顯得哀傷而凄涼。彌留之際的陸游,在孤燈殘燭的映照下顯奄奄一息。在布滿皺紋、飽經滄桑的臉上,揮之不去的是遺憾之愁云。在這樣的畫面映襯下,“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讀來催人淚下。
5、抓住文體,一是律詩,一是絕句。教學中,可相機讓學生認識律詩和絕句的區別。《聞官軍收河南河北》共有八句,每句七個字,是一首七言律詩;而《示兒》共四句,每句七個字,是一首七言絕句。
相同之處:
雖然兩首詩有著諸多的不同,但詩人所要表達的情感卻是相同的,那就是內心無比強烈的愛國之情。在《聞官軍收河南河北》中,通過寫詩人聽到失地收復的喜訊后極度的喜悅和急切還鄉的心情來體現;《示兒》則通過詩人臨終前的牽掛——“但悲不見九州同”來表達。一喜一悲,難以掩飾的是杜甫和陸游拳拳愛國心。
整堂課上下來,感覺效果一般,學生感興趣的倒是“安史之亂”和“金兵侵宋”的史實。在詩意的理解上,由于學習基礎的緣故,學生還存在著一定的困難。而我自己也是初次嘗試這樣的方式,所以感覺要講的東西太多,很多時候是自己在唱“獨角戲”。我想:以后再上這一課的時候,第一課時的準備工作要做得更為充分些。如果有條件,可適當運用一些媒體資源來輔助教學。另外,在詩句的朗讀上,我覺得對學生的指導還不夠,自己的范讀沒有起到應有的作用。
古詩教學反思優點與不足篇九
《望廬山瀑布》描繪了廬山瀑布壯麗的景象。
我首先談話揭趣,揭示課題,然后讓學生自由練讀,學生按照自己喜歡的方式,自由自在地讀,無拘無束地讀,既活躍了課堂氣氛,又可使我發現學生在練讀中出現的問題,為下一步“正音”探清虛實。
在理解詩意時,我只讓學生初步體會感情,自學古詩確有難度,所以教師只要求學生初步體會感情,我只是抓住古詩最凝練的語言,表達最豐富的感情的基本特點。把對學生情感的引發,激蕩,升華,貫穿教學的全過程。以“情”為主線,把“讀”的活動在教學中一以貫之,從自由練讀到品析美讀再到深情誦讀,使學生逐步加深對詩歌的理解,并在不知不覺中熟讀成誦,積累語言。
《絕句》寫得有動有靜,有聲有色,色彩明快,意境開闊。全詩通過對明媚春光的描繪,折射出作者愉快的心情。四個獨立的景色,營造出一幅生機勃勃的圖畫,詩人陶醉其中,望著來自東吳的船只,不覺勾起了鄉愁,細致的內心活動自然而然地流露出來。
教學時,由于學生已有了學習第一首古詩的經驗和方法了,我就啟發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來學習,如“讀一讀”:有感情地朗讀詩句,品讀詩意。“說一說”:用自己的`話來感受詩句,闡述詩意。“畫一畫”:根據自己對詩意的理解,用畫筆來表現、畫出詩意。“議一議”:根據自己的感受和理解,評價詩意。然后通過精讀感悟,小組學習,匯報學習成果。
在匯報學習成果時,氣氛非常活躍。他們有的用朗讀的方法向大家匯報,讀得很有感情,從他們的朗讀中,能夠感受到他們對詩意的理解程度。有的用畫一畫的方法,看他們一邊看著自己的畫一邊講述著詩意,非常的流暢和貼近詩意,使我們全班同學受到了一次美的熏陶。有的用說一說的方法,你一句我一言把詩意說得頭頭是道。還有的既讀又說,把一首古詩嚼得滾瓜爛熟,一堂課下來,一首詩大部分學生都能背誦說出詩意學會運用了,但由于自己對古詩的理解程度很膚淺,所以學生的理解也沒有更深的層次。
上完這節畫風之后,心中感想頗多。雖然第一次上語文課,但也從中得到了很多收獲,也明白了這樣三個道理,第一,任何一門課程都具有它的學科性,如果想上好一堂優秀的課,必須要體現它的學科性質。第二每門學科雖然表面上無關聯,實際上是相通的。第三,不管是一門什么樣的課程,首先必須要有一個大體的框架,思路要非常的清晰,老師本身的積累很重要。通過老師們的評課,讓我茅塞頓開,才發現其實要真正的把一堂課上好是需要花很大的工夫的,也需要用腦思考,該怎么上才能讓學生真正的學到知識。也真正意識到了自己是多么的稚嫩是多么的不成熟,在以后的教學中還需要多下工夫,多向老老師們學習。從這次教學中也發現了幾個存在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