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為教學中作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來指寫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寫作的參考,也可以作為演講材料編寫前的參考。范文怎么寫才能發揮它最大的作用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優秀范文,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中國好人榜事跡材料篇一
唐亞水,男,1957年3月生,韶關市乳源縣大布鎮中心學校退休教師。2014年8月,唐亞水的兒子唐志良不幸患上腦出血。為了治療兒子,他花光了幾十年來的積蓄,賣了縣城的房子,欠下近110萬元的巨款,一家過著省吃儉用的清貧日子,只希望可以讓兒子醒過來。但天不如人愿,2016年1月,唐志良因病情惡化,救治無效離開人世。在長達1年零5個月的治療時間里,唐亞水從未放棄兒子,兒子去世后,他一邊省吃儉用還債,一邊盡最大努力照顧孫子孫女。唐亞水榮獲“廣東好人”稱號。
無情的疾病,打碎原本幸福的家庭
唐亞水原本有個幸福的家庭,一家人生活過得不算富裕,但也舒坦。可一場突如其來的疾病無情地打碎了這一切。2014年8月的一天,唐亞水的兒子唐志良在送女兒去學校的途中突然暈倒在路邊,唐亞水得知后匆忙把兒子送到乳源縣人民醫院,經初步診斷是腦出血,送往市粵北人民醫院進一步檢查后,唐志良被確診為腦出血,這個消息對于唐亞水猶如晴天霹靂般。
在粵北人民醫院治療期間,唐志良一直在icu病房治療。為了照顧兒子,唐亞水買了折疊椅,晚上就在icu病房外的家屬等候室休息。由于兒子的醫保屬于異地就醫,只能報銷20%的醫療費用,加上一些特定藥物無法報銷,昂貴的醫藥費和護理費讓唐亞水日益憔悴。
花光積蓄、借遍親友,只為救治兒子
兒子在醫院治療的第3個月,唐亞水已經花光了多年來的積蓄加上賣房子得來的50多萬元,以及政府、學校、社會愛心人士等捐贈的8萬多元。而唐志良的病情一直不見好轉,不少親戚朋友勸他放棄,但唐亞水堅定地說:“那是我的兒,我就算砸鍋賣鐵也不會放棄他。”
為了讓兒子得到更好的治療,唐亞水將他轉至醫療水平更高的南方醫科大學珠江醫院治療。積蓄用光了,他就向親戚朋友借錢。在借錢的過程中,有人直接拒絕,有人委婉拒絕,也有人勸他放棄,但唐亞水依然決心盡最大努力救治兒子,為此欠下了近110萬元債務。
2015年4月,唐亞水實在無法負擔高昂的治療費,只能將兒子轉到大布鎮衛生院療養。回到大布后,唐亞水訪親問友,尋找良方,但兒子的病情還是沒見起色。2016年1月,唐志良病情惡化,經醫院搶救無效離世。白發人送黑發人,唐亞水傷心欲絕。
為了彌補缺失的父愛,他精心照顧孫子孫女
兒子去世后,家里欠了近110萬元債務。面對債務壓力和喪子之痛,唐亞水沒有灰心,及時調整了心態,給孫子孫女樹立了良好的榜樣。為了減少家里的支出,唐亞水自己種蔬菜、養雞,盡可能自給自足;為了彌補孫子孫女缺失的父愛,唐亞水全身心陪伴他們,精心照顧他們的衣食起居。
為了盡快還完債務,唐亞水省吃儉用,每月取出自己的退休金和兒媳、女兒打回家的錢,除了給家里留下必要的生活費,其他的還沒有“焐熱”,就及時上門償還給親友。唐亞水樂觀地說:“雖然現在日子過得苦點,但我還有退休金,可以逐月還債務,5年來,我已經累計還了80多萬元,離還清債務的日子越來越近,我看到了希望。”
這名普通的退休教師,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踐行著“父愛如山”的高貴品質,在平凡的生活中演繹著點點滴滴的親情故事,詮釋了 “愛親”“誠信”的真諦。
中國好人榜事跡材料篇二
1李樹芳,男,1983年3月生,中共黨員,茂名市高州市寶光消防救援站站長助理。21年來,李樹芳一直奮戰在滅火搶險救援第一線,他多次參加帶訓比武,曾先后三次代表廣東參加粵港澳消防運動會,獲得兩次冠軍、一次季軍,李樹芳榮立個人二等功1次、三等功9次,嘉獎15次,獲得“全國優秀人民警察”“公安現役部隊優秀士官”“全國公安消防部隊執勤崗位練兵訓練標兵”“廣東好人”等稱號。
行動快一分鐘,就能多救一個人
加入消防救援隊伍21年來,李樹芳先后參加滅火搶險救援5000余起,疏散搶救被困人員800余人。他常說:“我們行動快一分鐘,就能多救一個人。”每次搶險救援行動,他都在與時間賽跑,總是第一時間趕到現場。
2012年槽罐車泄露火災,2015年威龍化工廠火災,2016年“妮妲”超強臺風,2017年茂石化乙烯廠橡膠倉庫火災,2018年“貝碧嘉”“山竹”超強臺風,2021年“3·15”茂名市高新區茂名石化化工分部閃爆災害等重大事故現場,李樹芳沖鋒在前,挺身而出,為搶救國家財產和保護人民生命安全,將個人生死置于度外,其事跡被《南方日報》《羊城晚報》多家權威媒體轉播刊載。
“消防鐵人”是這樣煉成的
李樹芳憑著堅強的毅力和不懈努力,將自己鍛造為“消防鐵人”,先后3次代表廣東省消防總隊參加粵港澳消防體育運動會,2次斬獲5000米長跑冠軍,并打破自己創造的紀錄。在第34屆粵港澳消防運動會上,腳部肌腱嚴重受傷的情況下他仍取得第三名的好成績,為廣東消防救援隊伍贏得了榮譽,被稱為“廣東消防第一跑”。面對“全災種”“大應急”職能任務,他先后取得了舟艇駕駛、水域岸際救援技術、高空繩索救援技術等多個資格證書,成為滅火救援的行家里手。從歷史悠久的公館中隊,到“尖刀隊伍”特勤站,再到標兵單位寶光站,他總是沖在“最前線”,當好“急先鋒”,協助單位8年獲評全省消防基層建設標兵站,站獲得的“全國青年文明號”“全國119消防先進集體”“全國消防先進基層黨組織”等多項省級以上榮譽。
“鐵軍教頭”帶出“李樹芳黨員突擊隊”
李樹芳深知“傳幫帶”是崗位能力得以銜接和傳承的重要手段,他手把手將“新兵蛋子”李祥祥打造成“4次參加粵港澳消防運動會5000米跑項目比賽獲得2金1銀1銅并打破項目賽事紀錄”的新一代“廣東消防跑男”。入職21年,他從未以“兵齡長”而擺架子、耍特權,始終以“父母心、兄長情”關心和幫助他人。在他的影響下,2021年支隊成立“李樹芳黨員突擊隊”,先后涌現出“二等功臣”肖發亮、“南粵消防忠誠衛士”劉海沐等一大批先進典型。隨著年齡的增長和傷病的增多,李樹芳慢慢從沖鋒陷陣的“運動員”轉變為退居幕后的“教練員”,在他的帶領下,支隊2015年至2021年在全省消防各類比武競賽取得佳績,尤其在2018年全省基礎體能比武中,他帶領集訓隊員勇亮利劍、乘風破浪,斬獲全省消防團體總成績第一的優異成績,被稱贊為“鐵軍教頭”,多次被評為“優秀消防員”“工匠消防員”。
21載赴湯蹈火,21載精益求精,21載言傳身教。李樹芳憑著對消防救援事業的無限熱愛,他用無悔的青春、無私的奉獻,為廣東消防事業作出了自己最大的貢獻,用忠誠和熱血書寫了精彩的消防華章!
中國好人榜事跡材料篇三
于薇,女,1974年2月生人,中共黨員,現任吉林省吉林中西醫結合醫院黨委副書記、吉林市第七方艙醫院院長。2022年吉林市此輪疫情防控期間,于薇同志帶隊先后接管吉林市第三方艙醫院、第七方艙醫院,截至4月7日,方艙醫院共接收患者2319人,治愈出院人數1673人。曾榮獲吉林市三八紅旗手稱號等榮譽。
迎難而上 逆行出征
2022年3月10日,吉林省吉林中西醫結合醫院受上級部門委派接管吉林市第三方艙醫院,在沒有任何管理方艙醫院經驗且人員緊張、困難重重的情況下,于薇主動請纓,奔赴一線。當晚,于薇就帶領醫療隊各組組長進駐方艙醫院,與國家感控專家及施工設計人員研究確定方艙醫院布局,投入到接收患者前的準備工作當中。
于薇一邊統籌安排方艙醫院開艙前的準備工作,一邊指揮各路醫療隊的培訓和統籌安排后勤保障工作,僅用時一天時間,3月11日當晚,吉林市第三方艙醫院就收治了近三百名患者,解決了患者安置的燃眉之急。此時,于薇已經連續工作了40多個小時,可她還不能休息,患者入艙后隨之而來的是各種工作銜接上、程序制度上、后勤保障上的問題,這些都需要她協調解決。于薇立即組織各組組長建立方艙醫院工作手冊,明確工作制度和流程,協調聯系各方力量做好方艙醫院的后勤保障,一天工作超18個小時、接打幾百個電話成為工作常態。
不辱使命 向險而行
3月20日,于薇帶領的醫療隊接到了更為艱巨的任務,上級要求要立即轉戰至吉林市第七方艙醫院,且床位數是原有床位數的三倍之多。于薇二話沒說,又馬上帶著先遣部隊趕往第七方艙醫院完成接收患者前的準備工作,這一戰又是連續“戰斗”了超60個小時。
第七方艙醫院床位數達1200張,于薇從方艙醫院的基本運行出發,以感染控制為核心,醫療護理為主體,圍繞實現隔離救治等功能成立若干工作小組,明確各組分工。方艙醫院以集中隔離、分區自治式管理和中西醫結合治療為原則,逐步完善制度方案,強化制度保障,切實把好收治、診療、出院三大關。于薇要求醫療組對全部入院患者實施中藥治療,同時提升醫療救治能力,對合并其他疾病的患者給予重點關注,截至目前,成功搶救了包含心肌梗塞、心衰、癲癇大發作等急危重癥患者20多人,確保醫療安全。
不負初心 勇往直前
于薇不僅是方艙醫院的管理者,更是醫護人員的“大家長”。自己因為高強度工作已經疲憊不堪,卻仍帶病堅持工作,可總是要求隊員們有病要去休息,不要逞強,醫院送來的有限的補給品也總是先讓給隊員們。于薇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感動著方艙醫院這個戰場上的每一個戰士。
巾幗不讓須眉,于薇憑借著對工作嚴謹細致的作風,對疫情防控工作極度負責的態度,帶領省內各地支援的三百余名隊員維持方艙醫院平穩運行27天。國務院副總理孫春蘭、吉林省委書記景俊海在吉林市調研視察疫情防控工作時,都對方艙醫院的管理工作給予了高度認可。
面對即將到來的勝利,于薇沒有放松警惕,而是打起十二分的精神,嚴格督促落實各項工作制度,嚴防院感問題出現,以全部患者治愈出院,方艙醫院成功關艙去迎接勝利的到來!
中國好人榜事跡材料篇四
許張氏,女,漢族,1916年4月生,安徽省亳州市譙城區西關社區居民。
她沒有堅實的臂膀,卻四十年如一日為癱瘓兒子延續生命;她家庭貧困,卻回絕了10萬元的愛心捐款。許張氏,一位連名字都沒有的97歲老人,用自己的堅持和無私書寫著人世間最偉大的母愛。
因為生在舊社會,17歲時嫁給了同村的許奎元,人們就叫她許張氏。40年前,小兒子許全意不幸患上精神病,連家人都不認識,全家傾其所有為其治病,使原本貧困的家庭雪上加霜。從那時起,許張氏就衣不解帶地照顧兒子。1990年,老伴去世,年過七旬的許張氏只能獨自擔起照顧兒子的重任。1994年,許全意病情惡化完全癱瘓在床,生活不能自理。此時,許張氏的其他子女都各有家庭,生活都不寬裕。體恤兒女的許張氏硬是咬著牙自己堅持照顧許全意,喂飯、喂藥、洗澡、端便盆等都是許張氏自己動手去做。有時許張氏累得不想動,但是一想到兒子沒吃上口熱飯,心里就難受起來。每一天晚上,老人都要起身好幾次,看看兒子冷不冷、熱不熱,有沒有尿床。兒子的頭發、胡子都是她親手修剪。老人如今已是白發蒼蒼,腰背累得深深地彎了下去。病床上的許全意雖然瘦弱,但身上干干凈凈,沒有一點褥瘡,雙眼有神。雖然不能言語,但會用眼神與母親交流,完全沒有久病之人的那種木訥。
“二哥是我母親的全部,她也不愿意拖累我們,我們想搭把手都不允許,更別說把二哥接到家里照顧了。”女兒許長榮說。許張氏說:“為了孩子,我要好好活著,活著一天就要照顧孩子一天。”也以前有人提議出資幫忙許奶奶的小兒子住進福利院,減輕老人的負擔,讓她安享晚年,但被許張氏一口回絕了。老人認為福利院的護理人員雖然不錯,但自己在家里親自照顧兒子就應更好些,她不愿意兒子受任何委屈。“我活一天,就帶著他一天。”老人眼神格外堅毅。
雖然家境貧困,許張氏卻有自己的原則,好心人送來的錢物一概不要。上海的一家企業老總在微博上看到許張氏的故事后,派安徽分公司的工作人員送來10萬元愛心捐款,但老人婉拒了。當地民政部門為老人和她的小兒子分別辦理了低保和城鎮居民醫療保險,這讓許奶奶每當和人聊天時,總是不忘念叨幾句感謝的話:“給政府添負擔了,xxx好啊!”
許張氏榮獲第三屆安徽省道德模范榮譽稱號,入選“中國好人榜”。
中國好人榜事跡材料篇五
王敏,女,1973年2月出生,中共黨員,現任吉林省長春市南關區鴻城街道東風社區黨委書記、居委會主任。小社區連著大社會。社區工作沒有轟轟烈烈的“大事業”,但枝枝葉葉都是群眾生活的“必需品”。當年,30歲王敏地走到社區工作崗位,一晃就是17年。由于長時間超負荷的工作,王敏的身體也亮起了紅燈,四年中,她患了兩種癌癥,做過兩次大手術,每次手術后不到一個月,她不顧家人的反對,又重新趕回到工作崗位,繼續她忠愛的事業。
大道至簡,她用毅然的抉擇從平凡走向不凡
東風社區老年人占比較大,為解決他們到社區辦事、出門理發看病、收拾家務等難題,王敏聯合社會組織、志愿者等資源,推出“微孝益家”“便民宅急送”服務項目,幾年來為老人提供貼心服務6900余次,溫暖了老年晚年孤寂的心。她通過“五社聯動”帶動社區治理創新,先后引進16家社會組織進社區,為居民量身定制服務項目45個,服務人群達12000余人。她又組建了“五色光”志愿服務隊,志愿者數量達7600人,開展的服務活動890次,營造了助人自助的幸福和諧社區氛圍。為不斷適應新時代的發展和社區居民高質量的需求,她推出了“一心四盟六合十二點”工作法,并于2018年獲評國家民政部“優秀社區工作法”。
大善無言,她用親人的溫暖將呵護化作守護
為幫助社區內的困難居民家庭,王敏把社會組織、志愿服務組織、黨員群眾等力量整合起來,結成幫扶對子,使每戶困難家庭都有人來包保,逢年過節有人為他們送去溫暖和關愛。多年來,她幫助了社區內81戶困難家庭實現了脫貧。低保戶孫付勤,一家五口,平時靠拾廢品為生,當時3個孩子均未成年。六年里,王敏幫助他們從簡單的衣食住行到最后解決了住房、孩子上學等事情,使孫付勤一家人實現脫貧,生活得到了保障,又作為代理媽媽幫助孩子完成了學業;她常年像自己的媽媽一樣幫助照顧社區內的兩位孤寡老人,直到老人去世。
針對區域內物業小區、無物業小區、普通商品房、回遷安置房等17個居民小區不同特征、她通過分類治理的方式,努力____小區治理難題,取得了良好成效。針對有物業居民小區,她聯合社會組織推出“中山和苑”法治社區建設項目,針對業主委員會選舉和換屆方面,形為一套規范化的操作流程,為全省社區在開展這項工作方面提供了借鑒。針對無物業居民小區,她推出“四式五型”居民自治工作模式,引導和推動了社區居民開展家園自治。就這樣,社區內8個棄管小區都上下水暢通,外面道路平坦整潔,春天綠樹成蔭,芳草青青,轄區社會治理水平顯著提升,居民幸福感、獲得感明顯增強。
大疫無我,她不畏風險守護一方百姓的平安
2020年,面對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剛剛做過甲狀腺癌手術的王敏,帶頭沖上一線。一天接聽百余個電話,排查上百個住戶,走訪幾萬步,就是王敏工作的日常。2022年,奧密克戎突襲長春,她又逆行參戰,她與社區工作者吃住在社區,奮戰10余日,身心疲憊的王敏沒有回家看一眼家人,突然就傳來丈夫逝世的消息,她僅用一天時間處理丈夫后事,還來不及悲傷便快速回歸“戰場”。在面對工作者多數被隔離、疫情焦灼復雜。她重振精神,帶領工作者線上線下齊心合力,保持疫情防控常態化和社會治理不斷地深入,她又推出了“365”三長聯動工作法,把居民的力量發動起來,頑強拼搏,上下聯動,共同織密一張防疫的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