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讀后感絕不是對原文的抄錄或簡單地復述,不能脫離原文任意發揮,應以寫“體會”為主。什么樣的讀后感才能對得起這個作品所表達的含義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搜集的讀后感范文,僅供參考,一起來看看吧
初中生的變形記讀后感篇一
讀了《藏羚羊的故事》,我深有感觸。特別是第七自然段中的一個小小的細節:站在近前,讓我驚訝不已。
古往今來,有多少動物信任人類?因為祖先的教訓,同伴的親身體會,或親眼所見,它們都對人類避而遠之,充滿了不信任。只要生活在人類的城市里,受了一點驚嚇就馬上用最快的速度逃走,膽小得要命。
為什么我們和動物的關系會鬧成這樣?其實,拆掉我們與動物之間“誠信”和“信任”這兩座重要的橋梁的,正是我們自己。
看看,人們剝它們的皮,吃它們的肉,肆意踐踏它們的尊嚴,它們的生命。所以,它們的不信任絕不是空穴來風,而都是我們一手造成的呀!
回頭看看,文中的老羚羊,竟能拋棄一切顧慮,向幾乎能稱作它的天敵的人類求救,這是冒了多大的風險哪!但它為了救自己親愛的孩子,愿意去冒這個巨大的、甚至可能以生命為代價的險。它還是選擇了信任人類。
既然動物們都給了我們改正的機會,我們為什么不把握住呢?
初中生的變形記讀后感篇二
《書的故事》是蘇聯作家伊林寫給少年兒童的一本科普讀物,講述了人類信息傳播的歷史,從文字的歷史開始,講到發明紙張和印刷術。
在上古時期,人們還沒發明文字和紙張,人們之間的交流靠打手勢。他們用背的方法來記東西,這樣既不方便,也浪費人力,還容易忘。后來人們發現,可以用實物來記,漸漸地,這種方法就流傳開了。過了一段時間,人們開始用圖畫代替實物的方法,比如,想寫大象,就在石頭、巖壁等上面畫一頭大象。這樣可以代替實物,方便多了。
再后來,出現了文字。因為人類的生活在變化著,由游獵部落,漸漸變成農牧部落。為了方便生產生活,記號慢慢代替了圖案。又經過了幾千年,許多種畫圖的文字,慢慢地變成了記號的文字。直到我們現在,有好些地方,還照舊用著象形文字呢。
有了文字,人們試著找出一種物品來記載文字。漸漸地,世界各地的人們開始試圖制造紙張。埃及人發明了蘆草紙,將蘆草莖劈成薄片,一片片粘合,再壓平,晾干,磨光。但蘆草紙不易折疊,只能成捆地卷。后來人們用蠟版刻字,蠟版雖然易涂改,但不易保存。后來,人們試著用羊皮紙。羊皮紙雖然代替刻字的石頭,但是價格太貴,而且不容易涂改。中國人開始用草根、樹皮來制作紙,可以折疊,便于涂改,也不易碎。經過不斷的改進,紙被世界各地廣泛應用。
書的命運,往往跟著人的命運、民族的命運、國家的命運而轉變。
初中生的變形記讀后感篇三
前段時間,我們學習了一組關于“珍愛生命”的課文。為了讓我們更好地理解課文,老師專門給我們推薦了一本書——《假如給我三天光明》。書的作者是美國的海倫.凱勒。
我基本上是一口氣讀完了這本書,感覺收獲頗豐。海倫.凱勒出生于美國亞拉巴馬州北部一個叫甘比亞的小鎮。在她一歲半的時候,一場重病奪去了她的視力和聽力。更為可怕的是,她的語言能力也慢慢地喪失了。一個看不到、聽不到又不能說話的人該如何地生活呀?在她的老師安妮.莎莉文的引導和鼓舞下,海倫.凱勒重新振作起來。并寫出了《我的生活》、《我的信仰》、《走出黑暗》、《中流——我以后的`生活》、《假如給我三天光明》等振奮人心的作品。
海倫.凱勒以她的行動告訴我們:生命是可貴的,我們應當做生活的強者,珍愛生命。海倫.凱勒以她的精神告訴我們:困難與挫折并不可怕,我們應當鼓起勇氣,敢于面對逆境。作為一個健全的人,我們有什么理由讓時間白白流逝、有什么理由不去珍惜生命呢?讓我們以海倫.凱勒為榜樣,做生活的強者!
初中生的變形記讀后感篇四
“悠悠乎與顥氣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與造物者游,而不知其窮。”天人合一,是一種境界,也是心靈沉淀的升華。
這是河東先生的永州,有他自己獨特的境界。
坐落在湘江那岸的西山,名字雖然普通,景色倒也優美奇異。青山綠水,縈繞相接,遙連天際。無怪作者要涉江游玩,誓至山巔,去追求心中的空靈。無獨有偶的是在千百年前一座南山腳下有人采菊于東籬,我想那陶翁于東籬之下所采不僅是菊,更是心中那份悠然淡泊的情懷。
山名南山,雖不知何在,但一定與這永州西山一樣都有著令人稱異的盛景和使人神形俱忘的氤氳。此為無我之境,靜安先生如是說。
昔有蘇子瞻游于赤壁之下,此有柳宗元登臨西山之上。山間松林廣布,灌木叢生。山巒起伏,綿延不絕。時而幽深狹窄,時而曠然開闊。看似尺寸之間,實則千里之外。遠遠近近,虛虛實實,亦真亦幻。此盛景,皆天地造化。兩人都能“洋洋乎與造物者游”,在更高的境界中觀山賞水。蘇子雖“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但亦感“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是然,縱情山水,化于天地間浩然正氣。以自然看待自然,以物觀物,而“心凝形釋,與萬物冥合”知物亦我,我亦物。作天地之精元,嘆自然之偉大,才發覺這世間之人是如此渺小。
物我為一,便物我無盡。就像是人與人類,人的生命是短暫的,而人類的'歷史是無限的。忘去自我,不理會那紅塵嘈雜,夜色蒼茫,山風呼嘯,窮極千里猶如一目之景,達無我之勝境。
永州西山特立不群,夜籟人靜漸起鳥聲驚澗。無我之境,恰在這靜中求得。柳宗元在此境中自斟自酌,遠離了京中官場的嘈雜與喧鬧,靜靜的回歸自己的本真。“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看著暮色之中的月光,此刻的河東先生想到的不是貶謫的哀嘆與人情的悲涼,而是寒冰般的冷澈,無所念,無所求,融于萬物之中,達到物我合一的境界。此情此景正應了王國維《人間詞話》中所言之:“有境界者自成高格”之語。
西山,河東先生思想升華之所。西山,因先生聞于永州!
初中生的變形記讀后感篇五
《童年》是高爾基以自己童年為基礎寫的一部自傳體小說。它揭露了俄國沙皇時期的黑暗、殘暴和非人生活。而高爾基從小就生活在這樣的環境里,受盡折磨與欺辱,無論是在精神上或是肉體上,都承受著巨大的痛苦。但是高爾基卻沒有對生活失去信心,而是堅強地走了過來。
高爾基原名阿列克謝·馬克西莫維奇·彼什科夫,小名阿廖沙。他自幼喪父,隨著母親和外祖母來到外祖父家。這一切只是主人公阿廖沙艱苦命運的開始。外祖父家,與其說是家,不如說是人間地獄。外祖父掌管著家里的一切,脾氣十分暴躁、視財如命,主人公阿廖沙時常因為犯錯而被痛打;兩個舅舅常為了分家而爭吵、大打出手;家中的女人更是沒有地位,任丈夫打罵,發泄。這一切在阿廖沙幼小的心靈留下了陰影。
之后,阿廖沙離開了外祖父家,獨自一人踏上社會。他曾在許多地方打過雜,在這期間阿廖沙飽受欺辱,但他還是熬了過來。因為他被自己堅強、不屈服與困難的精神與信念一向支撐著。
時代在不斷進步,但人們卻越發變得懦弱了,遇到困難就想要退縮、逃避或者走捷徑。屠格涅夫說過:“想要得到幸福,你首先要學會吃得起苦。”完美的.生活務必有所付出,才會長久,有所爭取,才會得到。
初中生的變形記讀后感篇六
在這本書中,卡耐基從心理和生理的角度分析了人的一些憂點,講明了原因,又提供了解決的有效方法。書中的語言簡單明了,并且結合生動的具體的實例,增強了它的可讀性和趣味性。
這本書告訴我思想的重要性。不僅是卡耐基所學到的重要的一課,也是我所學到的最重要的一課。個人的特性,都是思想造成的。我們的命運決定于我們的心理狀態。生活的快樂與否,完全是由思想造成的。憂慮會使人一文不值,挫折是整個事情的一部分——是你要爬到最高峰所必須經過的有益的訓練,不要讓憂慮阻礙你的步伐,要善于利用思想的力量,發現人生的美好,通過改變心情自救,事情會在你快樂中變得簡單。快樂是最好的醫生。現在的年輕人往往意志薄弱,受到一點點的打擊,便從此一蹶不振,有些甚至走向極端。這時候,我們應像卡耐基所說的要善于利用思想的力量,想想自己的得意事,化悲傷、怒氣為快樂,或許反而能達到“退一步,海闊天空”的效果。
我對書中一段話印象深刻,卡耐基說:“一個人想要集所有人的優點于一身,是最愚蠢、最荒謬的行為。”可如今我們時常一看到別人的某些長處便抱怨自己的不足,希望能與他們并齊。其實,我們不必為此憂慮,個人有個人的特點,“模仿等于自殺”,保持個性,做最真實的自己才是永遠的真理。
卡耐基發現,有很多的人之所以成功,只因為他們開始的時候有一些障礙他們的缺陷,促使他們加倍努力而得到更多的報償。正如威廉博士所說的:“我們的缺陷對我們有意外的幫助”。彌爾頓因為瞎了,反而寫出更好的詩;貝多芬因為聾了,發誓作出最好的曲子;托爾斯泰如果不是受生活折磨,可能永遠也寫不出那些不朽的小說。
初中生的變形記讀后感篇七
一本書,讓人印象深刻;一本書,讓人回味無窮。一本好書,更是讓人受益匪淺。最近,我就讀了一本好書,名叫《呼蘭河傳》,是一位叫蕭紅的女作家寫的。
在書中,蕭紅曾多次提到自己與祖父在園子里快樂玩耍的故事。有一次,蕭紅在院子里采了一大把玫瑰,在祖父不注意的時候,悄悄地把玫瑰茶在祖父的草帽,祖父絲毫沒有察覺,還說:“這玫瑰真香啊!”蕭紅在旁邊哈哈大笑,他們回家后,家人也笑了起來。
有的時候,祖父會說:“看,家雀!”把孩子的注意力吸引到別的地方,在偷偷地把孩子的草帽藏起來,孩子們回過神,就去扯祖父的袖子,直到把草帽找出來為止。
我為蕭紅感到高興,因為它有一個快樂的童年和一個疼愛他的祖父。我又為蕭紅感到惋惜,因為他早在三十一歲的時候,就離開了人世。
這本《呼蘭河傳》讀完了,那淘氣的小女孩還浮現在我的眼前,這本書用輕快的語調描繪了蕭紅的童年時光。難怪著名作家矛盾稱這本書是“一片敘事詩,一幅多彩的風土畫,一串凄婉的歌謠”。我的心還沉浸在祖父的園子中,久久無法自拔。
初中生的變形記讀后感篇八
這本書的作者是海倫·凱勒,自幼患病,因一次重感冒導致兩耳失聰,雙目失明。在她6歲零9個月的時候,安妮·莎莉文老師進入她的生活中,她就像又見到了一縷陽光,從此改變了她的一生。
如果給海倫三天光明,在第一天的時候,她會把所有親愛的朋友都叫到身邊,長久凝視著他們的面龐,把她們內在的美和外部跡象深深的刻在心里,看一下那些人所讀的書。在下午的時候,她去森林里進行一次遠足,陶醉在自然的無窮的美麗之中。
第二天,海倫要看看將黑夜變成白晝的動人奇跡。晚上,要在劇院里度過,不管劇情怎樣,因為她渴望看到每一個優雅的動作,每一個逗人的舉動,由于只有看一場戲的時間,所以只能看一看劇情,并在腦海里記錄下來。
第三天,她要到花園里,到貧民窟去,到工廠去,到孩子們玩耍的樂園里去,享受陽光和快樂。
要珍惜生命,珍惜現在我們所擁有的一切!
初中生的變形記讀后感篇九
在我的書架上,各種各樣的書都有,可最令我感動的就是《愛的教育》,這是一本詮釋愛的書。
《愛的教育》的作者是亞米契斯,他以日記題寫了意大利的四年級小學生安利柯的一學年的經歷,描述了發生在學校,班級,和家里的個個感人至深的故事,父母對女兒的一片摯愛之心和殷殷相盼,師生、朋友、同學之間的愛和友誼,對祖國神圣的愛,無不留溢于紙上,動人心魄。直到最后安利柯轉學了,大家的十分難過,我也為此感動的心酸酸的。
正如羅蘭所說的:愛是什么的火焰,沒有它,一切都將變成黑暗。還有彭莎爾所說的:愛別人,也被別人愛,這就是一切,這就是宇宙的法則,為了愛,我們才存在,有愛慰藉的人,無懼任何事,任何人。
看了這本書,讓我體會到了愛,也讓我認識到了愛,只有關愛他人,才能得到他人的'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