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身處學校還是步入社會,大家都嘗試過寫作吧,借助寫作也可以提高我們的語言組織能力。范文怎么寫才能發揮它最大的作用呢?下面我給大家整理了一些優秀范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孟母三遷母愛篇一
孟母三遷的故事在民間廣泛流傳,今天又重新聽過很是發人深省。孟母為了讓孩子有個好的熏陶,從辦白事的鄰居搬走,又從殺豬的鄰居遷出,最后搬到了學堂旁,讓朗朗的讀書聲伴隨著孩子成長。這個故事雖然不是要求我們,做家長的要把家都搬到學堂旁,但是確實給我們一個啟示:環境對人的影響是很重要的。
我周圍的同事和朋友,他們孩子的教育和環境,也十分另人擔憂。現在的父母還有“三遷”的能力嗎?這可能會被大家認為是杞人憂天。難道真的是杞人憂天嗎?茫然。
孟母三遷母愛篇二
孟子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他小的時候很貪玩,喜歡模仿別人。他家原來住在墳地附近,孟子就學著別人哭泣和跪拜的樣子做游戲。孟子的母親認為這樣不好,就把家搬到集市旁邊,孟子又學著別人做生意和殺豬的樣子做游戲。孟子的母親覺得這個環境也不好,就又把家搬到學校附近,孟子就跟學生們學習禮節和知識。孟子的母親覺得這才是孩子應該學習的,心里很高興,說:“真可以居吾子矣。”于是就沒有再搬家。
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孟母三遷”的故事。孟子的母親為孟子找到了良好的成長環境,而且很注意對孟子的教育。后來,孟子成為我國歷史上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文學家。如果不是孟母高瞻遠矚,執著地進行地第三次搬遷,也許中國歷史上會多一個精明的商賈,卻損失了“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錚錚人格,更損失了“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仁政思想。
由此可見,外因即外部環境對個人的成長起著非常重大的作用。“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就是這個道理。現代心理學家認為,遺傳和環境的交互作用決定兒童的心理發展。這兩者不是簡單地疊加在一起,而是通過日常生活瑣事點點滴滴的滲透才會形成一個孩子獨特的個性。父母的言傳身教,鄰里的待人接物,同伴的嬉笑怒罵,游戲的成敗得失,電影電視的樂此不疲,都會對兒童人格的形成起到重大的作用。
當前,有些父母熱衷于硬逼著孩子學這學那,不顧孩子自身的興趣愛好,以為這就是給孩子創造了優良的學習環境了,殊不知在逼著孩子學習他們不感興趣的內容的同時,正扼殺了孩子天真活潑的天性和爛漫愉快的童年。孩子在默默抗議的同時與父母的關系急劇惡化,甚至發生了孩子用刀斷指抗議學鋼琴的慘烈情節。這就不是教育了。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興趣是學習最好的動力。孩子本來是對世界充滿著好奇和探索精神的,我們要做的是利用一切環境資源更好地引導他們的興趣和探索。如果從孩子的角度出發作一些換位思考,也許我們會重新定位自己的某些教育方法。
為孩子營造一個和諧、向上的學習、生活環境,無論對于一個家庭,一所學校,還是這個社會,這點特別重要。寬容大度、幽默瀟灑、善解人意等品質的培養需要榜樣、需要氛圍、需要這么一個強大的心理磁場!
孟母三遷母愛篇三
孟子的母親,世人稱她孟母。孟子小時候,居住的地方離墓地很近,孟子學了些祭拜之類的事,玩起辦理喪事的游戲。他的母親說:“這個地方不適合孩子居住。”于是將家搬到集市旁,孟子學了些做買賣和屠殺的東西。母親又想:“這個地方還是不適合孩子居住。”又將家搬到學宮旁邊。孟子學習會了在朝廷上鞠躬行禮及進退的禮節。孟母說:“這才是孩子居住的地方。”就在這里定居下來了。等孟子長大成人后,學成六藝,獲得大儒的名望.君子以為這都是孟母逐步教化的結果。
孟母三遷母愛篇四
我讀完了《孟母三遷》這個故事,從中得到了很大的啟發。
孟子小的時候,他的媽媽非常關心他的學習。孟子的家住在墳地的附近,孟子天天放學就到墓地模仿那些哭泣的人們,孟母看孟子在這里不能專心致致地學習,所以就搬到了市場邊上;可是,孟子每天放學就到市場里學那些小販們叫賣,孟母看孟子還是不能用心學習,就又搬到了學堂旁邊;可是,孟子回來沒有什么事兒做,就找小伙伴到學堂去看那些小孩在和先生一起讀書,他們回來也拿幾本書裝模作樣地讀。孟母發現孟子這幾天進步很快就把他送到了這所學堂。
孟母三遷母愛篇五
孟母三遷講的是孟子小時候由貪玩到愛學習的故事。
戰國時期,有一個大學問家叫孟子。孟子小時候家住在墓地附近。他和鄰居家的小孩子,把學辦喪事當做游戲玩。因為孟子不好好學習,孟母接連搬了兩次家,最后搬到學堂附近。
由于在好的環境下受到好的影響,孟子開始注重學習,發奮讀書,最后成為一個大學問家。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人在小的時候就要養成好的習慣,只有好的習慣才能成就大事。
今天,我們班上午看了幾個感動全中國的人。其中,最多的就是孝順父母所感動全中國的人。其實,那種孝順也許我們現在做不到,也許是因為現在生活好了,也不需要我們那樣做了。但是,我們只要有那種感恩父母的心,我相信,在父母的`眼里跟感動全中國的人所做出的事情都是平等的。我相信,父母一定會打心眼里高興,就在這時,父母也許會對我們說:孩子,你長大了。讀了這么多的感人故事,看看故事里的人,再看看我們現在就連帶個學習用品都是個自己用的,別人要向你借,你都要變個不錯的理由說不能借。就算借了嘴里還要不停的念叨著:你下次一定要借給我呀。鄰居要借點什么,盡管我們多的是,卻還是想盡辦法不借,就算不高興的借給人家了,卻還生怕給弄壞,還要千叮嚀萬囑咐。看看故事里的人,再看看我們,怎會有如此大的差個呢?讀了感人故事后,我決定試著感恩,試著回報,試著大方的對待每一個人。我們都應該記住,幫助別人,就是在幫助自己。
第二天,呂布率軍迎敵。李傕西涼軍的前鋒,不是呂布的對手,一下子就被打敗了。李傕知道呂布有勇無謀,便留下兩路人馬拖住呂布。另外兩路人馬直奔長安。呂布果然中計,當他聽說長安城被西涼軍兵圍攻時,急忙撤回去一路上不斷遇到西涼兵的追殺,損傷許多人馬。等他趕到長安城下時,西涼兵已經團團圍住城。呂布連戰幾次,無法進城,軍心大亂。
呂布左沖右突,阻攔不住,只好帶領百名精兵去救王允,王允執意不肯離開,呂布再三相勸,還是沒有結果。
孟母三遷母愛篇六
我讀完了《孟母三遷》這個故事,明白了學習要有好的學習環境。孟母為了孟子學習好,選擇良好的學習環境,三次搬家,孟子努力學習終于成為了著名的思想家。父母現在給我們的學習環境要比孟子那時好的多。同學們,我們是不是應該認認真真地學習,長大后做個對國家有用的人。
孟母三遷母愛篇七
對于《孟母三遷》的故事,曾零零點點的有些耳聞,但從未深思,今日偶然拜讀原文,章節雖短,卻感慨頗多。
孟子受周遭環境的影響,差點誤入歧途,孟母的一句“此非無所以居處子”,舉家三次搬遷,更有之后的以身試教,剪布訓子。這不禁讓我想到了我的母親,她經常和我說“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所以對我的教育很是嚴格,著重培養的是我做人做事的準則和安身立命的本領。無奈,我的性格過于懶散、怯懦,讓她非常頭疼。最后她不惜辭去人人羨慕,并且做得出色的工作,帶著全家,從北方一個閉塞的小城,搬到了海濱城市。
希望這個信息、文化高度交融的環境,能改變我的渾渾噩噩,重新定位自己的人生。雖然經受著背井離鄉的艱辛,思念親人的痛苦,但是媽媽從未對我露出過分毫,全都默默獨自承受,呈現給我的,永遠是樂觀向上的鼓舞。每當我偷懶,不愛學習的時候,她總會放下繁重的家務,靜靜地坐在我旁邊看書,沒有言語的訓斥,就會讓我在她的影響下,慢慢的集中精力,投入到知識的海洋中去,這也使我養成了愛讀書的好習慣。
雖然在媽媽的眼里,我永遠是個小孩子,但我每一個代表長大的小舉措,都會讓她感動許久,原來,父母對我們的要求真的很簡單,那就是“不圖回報,只愿安好”。
古有孟母為子三遷,今有慈母掌舵我的人生!媽媽,在您的教導下,女兒此生定不會虛度!
孟母三遷母愛篇八
最近,我讀過一個故事,叫《孟母三遷》。我讀過以后深有感觸。
這個故事具體講了:孟母位了讓兒子孟軻能有一個好的學習環境,她不辭辛苦地搬了三次家。第一次她把家搬到墳墓的旁邊,孟軻天天去玩,有一次還堆了一個土堆,在上面放了一塊石頭,然后學人家大哭一場,孟母看見了決定搬家。第二次她們搬到了一個屠夫家的附近,過了幾天孟軻拿刀亂砍南瓜、白菜之類的東西,孟母看了決定再次搬家。這次她們搬到了一個學校附近,孟軻天天去看人家學習,行為也禮貌多了,所以孟母決定在這住下了,然后孟軻長大以后成了一個偉大的思想家,一個無人不曉的名人。
讀了這個故事我覺得孟母不辭辛苦的三次搬家是為了孟軻好,因為如果孟母不搬家的話孟軻就會變成一個整天大哭的人,或者變成一個屠夫,那他就不可能變成大思想家,所以孟母的決定是明智的,天下所有的母親都為自己的孩子著想,都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我的媽媽也是,辛辛苦苦的把我養育成人,在我身上付出很多心血。我對媽媽感激不已,感謝她把我養育成人、關心我、愛護我等我長大以后一定要好好報答媽媽!!!
孟母三遷母愛篇九
孟母三遷這個故事說:孟子小時候和媽媽住在墳場附近,他常常學上墳人做喪事。孟母后來把家搬到鎮上,但鄰居是一位屠夫,孟子經常模仿屠夫賣豬肉。后來孟母知道后,第三次就把家搬到學校附近,與學校為鄰居。孟子又高興的和學生們認真的讀起書來。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一個人成長的環境很重要,跟什么樣的人交朋友,直接影響你的將來。
我讀了這個故事后,明白了我們做人要與愛學習、品德高尚、善良的人交朋友。還要學孟子刻苦勤奮學習,像孟子那樣,做個有知識有智慧的人。孟子是我國最偉大的圣人,現在我更加敬佩孟子這個人,他是我一生學習的好榜樣。
孟母三遷母愛篇十
出處:孟子生有淑質,幼被慈母三遷之教。(漢·趙歧《孟子題詞》)
解釋:孟軻的母親為選擇良好的環境教育孩子,三次遷居。形容家長教子有方。
用法:作賓語、定語;指為了孩子的教育
相近詞:三遷之教
成語示列:他背熟的的班姬《四誡》從頭學,不要得孟母三遷把氣淘。(明·湯顯祖《牡丹亭》第二十出)
成語造句:“孟母三遷”的故事就是說明環境對兒童心理、行為的影響。
成語故事
孟子是戰國時期的大思想家。孟子從小喪父,全靠母親倪氏一人日夜紡紗織布,挑起生活重擔。倪氏是個勤勞而有見識的婦女,她希望自己的兒子讀書上進,早日成才。
一次,孟母看到孟軻在跟鄰居家的小孩兒打架,孟母覺得這里的環境不好,于是搬家了。
又一天,孟母看見鄰居鐵匠家里支著個大爐子,幾個滿身油污的.鐵匠師傅在打鐵。孟軻呢,正在院子的角落里,用磚塊做鐵砧,用木棍做鐵錘,模仿著鐵匠師傅的動作,玩得正起勁呢!孟母一想,這里環境還是不好,于是又搬了家。
這次她把家搬到了荒郊野外。一天,孟子看到一溜穿著孝服的送葬隊伍,哭哭啼啼地抬著棺材來到墳地,幾個精壯小伙子用鋤頭挖出墓穴,把棺材埋了。他覺得挺好玩,就模仿著他們的動作,也用樹枝挖開地面,認認真真地把一根小樹枝當作死人埋了下去。直到孟母找來,才把他拉回了家。
孟母第三次搬家了。這次的家隔壁是一所學堂,有個胡子花白的老師教著一群大大小小的學生。老師每天搖頭晃腦地領著學生念書,那拖腔拖調的聲音就像唱歌,調皮的孟軻也跟著搖頭晃腦地念了起來。孟母以為兒子喜歡念書了,高興得很,就把孟軻送去上學。
可是有一天,孟軻逃學了。孟母知道后傷透了心。等孟軻玩夠了回來,孟母把他叫到身邊,說:“你貪玩逃學不讀書,就像剪斷了的布一樣,織不成布;織不成布,就沒有衣服穿;不好好讀書,你就永遠成不了人才。”說著,抄起剪刀,“嘩”的一聲,把織機上將要織好的布全剪斷了。
孟軻嚇得愣住了。這一次,孟軻心里真正受到了震動。他認真地思考了很久,終于明白了道理,從此專心讀起書來。由于他天資聰明,后來又專門跟孔子的孫子子思學習,終于成了儒家學說的主要代表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