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平日里,心中難免會有一些新的想法,往往會寫一篇心得感悟,從而不斷地豐富我們的思想。那么我們寫心得感悟要注意的內容有什么呢?下面小編給大家帶來關于學習心得感悟范文,希望會對大家的工作與學習有所幫助。
父母讀書感悟或體會篇一
媽媽給我推薦了一本書叫(感恩父母)我也非常喜歡這本書。說中說的是我們如何感恩父母,讓我們一起聽聽其中的一個故事,讓我們一起了解下這是怎樣的一本書?有一位媽媽帶她女兒去滑雪,老板說不要走出安全區,可母女倆不聽他們勸告,他們很自由的在滑雪,不知不覺她們就走出了安全區,最后遇到了危險,沒有人救她們了。于是這位母親用石片把血脈割了,用自己的血給救援人提供了信號。最后獲救了!短短的一篇文章,讓我看到了一位偉大的母親。其實我們的爸爸媽媽也是那么的愛我,為了我們可以犧牲一切,那我們是不是應該懂得去感恩,去回報自己的父母!我覺得這樣的`親子讀書真的非常好,可以讓我跟媽媽一起學習,一起讀書!還教會我做人的道理!
父母讀書感悟或體會篇二
我看過好多書,最令我感動的書是——《感恩父母》,這本書講述了97個感人至深的真實故事。書中有好多故事都讓我淚如雨下,泣不成聲。
《哦,我的母親》這篇文章講的是:一位精神病母親和“我”。因為“我”覺得精神病母親在同學、朋友面前給“我”剝奪了極大的“尊嚴”,所以,“我”離開了她,自已出去跟小伙伴玩,可是,沒過多久,母親看見“我”,沖過來拉著“我”的手要“我”回家。一邊拉還一邊說:“伢兒回家!”但“我”卻冷漠地拒絕了她,并且,把她往外推……這個母親是個精神病患者,什么也不記得了,病得很重,但她唯一惦記的還是他的孩子。看到這里,我深刻地懂得了一個道理:母親,把我們帶到這個美好的世界上,這本身就是莫大的恩情。不管我們的母親有多大的缺陷,我們都沒有資格去討厭自已的母親。
我就像文章里的“我”一樣,每次看到媽媽臉上的皺紋。我都要嫌她并說:“媽媽,你真難看。”她總是一皺眉頭不說什么。現在我讀懂了母愛的可貴。知道母親雖然變難看了,但她總有一顆疼愛我的心。有一次我數學只考了75分,媽媽又皺起眉頭生氣地跟我說:“越越,下次可別再考這么差了,你要努力呀!”我應付了她一下,說道:“知道了,知道了。”當天晚上,我迷迷糊糊醒來,聽到媽媽的嘆氣聲,還說著:“越越可怎么辦。”夜深了,媽媽還沒有睡著,還在為我擔心。我被感動了,第二天我一早起來看書,想提高成績來報答她!這就是母愛,母親憂郁的愛!點亮了我人生的起點,讓我走向成功的大道。我要告訴她:媽媽,我永遠愛你!感恩是我真情的問候,如果有下輩子,我還要做你的女兒!
有一天,我沒有做好爸爸布置的應用題,好多題目都空著。爸爸下班回來一看,氣得打了我一頓。我哭了。我想:以前爸爸對我很好,哪怕我做錯事,他也不打我,只是說我兩句。可是現在竟然打我了。打這起,我就有反抗心里,有時不太聽爸爸的話了。自從我讀了《感恩父母》這本書后,我知道爸爸打我,是想讓我認真對待學習,把成績搞上去,這就是父親對我嚴格的愛,父親的愛是偉大的,他指引著我的人生方向,讓我辨別正確的道路。我要告訴他:爸爸,我永遠愛你,感恩是我甜蜜的微笑,如果有下輩子,我還要做你的女兒!
親情,有一種奇妙無比的力量;親情,是一則永不褪色的話題。親情,是一壇陳年老酒,甜美醇香;親情,是一幅傳世名畫,精美雋永;親情,是一首經典老歌。讓我們一起感受到上天賦予的那份親情吧!讓我們一地唱起一曲曲沁人心脾的歌吧!
母愛是船,載著我們從少年走向成熟,母親的愛,點燃了我們心中的希望。父愛是海,給了我們一個幸福的港灣,父親的愛,鼓起我們遠航的風帆。母愛是永恒的,父愛是偉大的。我要有一顆感恩的心,去感恩別人。讓感恩走進心的靈感,讓所有人學會感恩。
我看了這本書,懂得了:感恩是我無盡的思念,讓這思念化作一種充滿愛意的行動;感恩是我溫馨的話語,讓這話語飄得更高,更遠;感恩是真情的問候,讓這問候變成親情的唯一……我也要像懂得恩情的人一樣,凡事感恩,學會感恩。
這段時間,我非常高興。因為,我知道怎么去愛父母,怎么孝敬父母。一天晚上,我洗完澡,看到爸爸的短褲還沒有洗,就連同自已的衣服一起洗了,然后走進書房看書。過了一會兒媽媽準備去衛生間洗衣服,可她又走出來跟坐在書房看書的爸爸笑瞇瞇地說:“你女兒今天給你洗短褲,變得懂事了嘛!”說完,媽媽一把把我摟到懷里,親了我一口。爸爸聽了后,激動地說:“真的嗎?!我的寶貝女兒今天幫我洗褲子,真是長大了!”說完用手擦著眼睛,原來爸爸流淚了,我從來沒有看到爸爸流淚。他竟為我給他做的一點點小事而高興成這樣。以前,媽媽給他洗一大堆衣服他都無動于衷,認為這是理所應當的。原來父母的愛是偉大的、無私的!他們不需要多大的回報!
俗語說:“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為了不讓親情在熙熙攘攘的生活中變得脆弱,不讓自已留下無盡的遺憾和悔恨,請及時為自已的雙親送上一句不算奢侈的真情問候吧!我要告訴大家:請把你的真誠及懂事,以及懷有一顆感恩的心,都送給你的父母吧!讓他們知道:你們的孩子懂得你們的愛,懂得怎樣去愛你們!
最后,我要把這首感恩之歌唱響,讓更多的人讀懂感恩的心,學會感恩。
父母讀書感悟或體會篇三
這個寒假,我讀了很多書,其中有一本書叫《孝敬父母》,這本書令我受益匪淺。
讀完這本,我覺得陳毅和我相比實在太遙遠了,比如:有一次,我睡覺的時候一不小心撒尿了,被媽媽知道了,我不僅沒有對媽媽說我自己動手洗尿褲,反而叫媽媽幫我洗。我看了著本書想起這件事感到很難過,因為我沒有孝敬父母,要父母給我做事,令他們辛苦,以后我要孝敬父母,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用最好的成績來報答父母養育之恩。
讀了著本書讓我知道了孝順父母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以后,我要做一個孝敬父母的孩子。
父母讀書感悟或體會篇四
星期天,我讀了一本書——《感恩父母》這本書講述了76個真實的感人故事,讀著讀著,淚水模糊了我的雙眼。
看完后,我不由地想起了自己的父母,在這個世界上,對我們最無私、最慷慨的人是父母,我們應該像父母對我們那樣無條件地回饋父母。但事實上,在這個競爭激烈的時代,我們做兒女的又有幾人能做到。以前總認為父母為我們做的一切是應該的,但讀完這本書后,我才明白自己錯了。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不要失去了才后悔沒有珍惜。這,是何等的悲哀!
各位同仁們,讓我們都學會感恩吧!不需要你有什么驚天動地的舉動,只需要你為日夜操勞的'父母端上一杯熱氣騰騰的茶,為含辛茹苦的父母遞交一份滿意的工作答卷……這,就是一種感恩。讓我們銘記父母的恩情,用實際行動感謝父母的養育之恩吧!
父母讀書感悟或體會篇五
上個月,老師拿來一套“感恩”系列叢書,讓我們自由選擇其中的一本讀,我毫不猶豫選擇了《感恩父母》。最讓我感動的是一篇題目為《母愛是一根穿針線》的短文,說的是母親在給兒子整理衣服時,發現紐扣松了,她決定給兒子釘一下。兒子是很有名的作家。正在敲打鍵盤,母親不想發出一點聲音,怕打擾了兒子,可是當年的繡花女現在連針都穿不上,試了一次又一次,還是失敗。當兒子從顯示屏上看見反射過來的母親,怔住了。他忽然覺得自己就是那根針,兒子的眼睛熱了。“媽,我來幫您”。“兒子離開電腦,只一剎那,絲線穿針而過,母親笑紋如花,用心為兒子釘起扭扣來,像在縫合美麗的夢”。只是穿了一根針線,母親就是如此滿足。
讀完,讓我萬分感動,不禁想起膾炙人口的孟郊《游子吟》:“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一根普通的針線,傳遞的是慈母對孩子濃濃的愛意。都說是“母愛如水”,母親的愛很細小,有的時候表現在一根針,一杯水。我們漸漸地長大了,而母親卻漸漸地老了,有了皺紋和白發,我們關心她們越來越少,而母親的目光依然注視著你,伴你成長。我們一生出來,母親就把愛傾注在我們身上,一點一滴,而我們認為理所當然。就像我的媽媽,每天第一個起床為我準備早飯,變著花樣燒我愛吃的菜,當我生病的時候,她總陪在我身邊,當我考試不好受委曲的時候,她總是安慰我,鼓勵我,當我收到老師表揚得意忘形的時候,她總是提醒我要繼續努力。而我從來都沒對媽媽說過一聲“謝謝”。從我記事起媽媽每次吃鯽魚時,總把魚肚皮上的`肉給我,因為魚肚皮上沒有小刺,而她自己卻吃魚尾巴,我一直心安理得享用我的魚肚皮,直到有一次媽媽被魚刺咔住時難受得又是喝醋又是吞饅頭,我才從爸爸嘴里知道媽媽其實最喜歡吃鯽魚肚皮而討厭吃魚尾。原來母親把對我的愛都存在了魚肚皮上。當我把魚肚皮夾到媽媽碗里時,媽媽笑容燦爛,直夸我懂事。其時母親很容易滿足,就像《常回家看看》歌詞里唱的那樣:“哪怕幫媽媽刷刷筷子洗洗碗”。
母愛是世上最偉大的愛,母愛是我們一生的財富,我們應該感謝母親,感恩母親。寫到這,我不由自主地哼起了兒時的童謠:“我的好媽媽,下班回到家,勞動了一天多么辛苦呀!媽媽、媽媽快坐下,媽媽、媽媽快坐下,請喝一杯茶,讓我親親您吧,讓我親親您吧,我的好媽媽!”
父母讀書感悟或體會篇六
本書主要講述的是在生活中,父母對孩子付出的點點滴滴的愛,父母為了自己的兒女可以不惜一切代價,舍去一切,甚至是自己的生命,孩子想要的'東西,父母總是盡力讓孩子得到,不讓自己的寶貝兒不開心。就拿我來說吧。爸爸媽媽把我視為掌上明珠,拿在手里怕碎了,含在嘴里怕化了。前幾天,我生病了,輸了好幾天的水了,還在斷斷續續地發高燒。
媽媽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全然不顧自己也在發燒,白天上了班就陪我輸液,給我和奶奶做飯,晚上不停地扶我起來喝水,用冷毛巾給我敷頭,給我量體溫,還不停給醫生打電話,問我這種狀況吃什么藥,才能好得快,用不用住院,今天,我不發燒了,病情也在慢慢地好轉。媽媽懸在那嗓子眼兒里的心也終于下降了,可憐的媽媽已累得直不起腰了......我好感動!我暗暗發誓:以后一定好好孝敬爸爸媽媽,不再惹爸爸媽媽生氣!“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父母為我們操碎了心,我們做孩子的有什么理由不孝敬他們呢?朋友們,讓我們一同珍惜這世上最珍貴的血濃于水的親情吧!讓我們從現在開始好好孝敬我們的父母吧!
父母讀書感悟或體會篇七
今晚在幫孩子整理書包時,無意間發現有兩本《父母課堂》,突然想起前幾天孩子叫我寫讀后感。于是,我就打開看看,一下子就被“幫孩子選報興趣班”那篇文章深深地吸引了。看完那篇文章后,靜下心來反思自我,慢慢地想到自己對孩子教育的誤區。
記得在上學期剛開學沒多久,孩子興高彩烈地拿著一張通知,高興地說:“媽媽,報興趣班了,我喜歡畫畫,我想報畫畫!”我拿過通知看了一下,說:“孩子,女孩子最好報形體舞,可以練下體形對你長大后用處更大,還有老師剛才發信息來說畫畫班己經報滿人數了。”孩子聽了失望地點點頭。現在回想起這件事,覺得十分慚愧,自己沒有尊重孩子的興趣,強行把自己的意愿加在孩子的身上,想讓孩子具有一定的競爭優勢,其實這樣做不但達不到預期效果,而且有可能會挫傷孩子學習的興趣和信心。讀完這篇文章后,我獲益良多,懂得了如何為孩子選報合適的興趣班。主要尊重孩子的興趣和選擇。我們要明白是幫孩子選報興趣班,而不是幫自己選報,必須要以孩子的興趣和意愿為前提,絕對不能強迫。哪怕孩子只有一天的學習和訓練的'體驗,也會有一定的收獲。
因此,我們作為父母一定要以平常心態巧妙地引導孩子選擇合適的興趣班,不能強迫孩子忽視孩子感受,一切應從孩子的興趣出發,只要孩子有興趣,就會有自主的學習,快樂地享受著學習帶來的無窮樂趣!
父母讀書感悟或體會篇八
我今天讀了中外美德故事《孝敬父母的子路》。子路有許多優點,其中孝敬父母的優點讓我很難忘!
子路是春秋時期的大思想家也是孔子的學生。子路小的時候家里很窮,經常連米都買不起,全家只能靠挖野菜度日。一年的春節,村子里家家都飄出了一陣陣誘人的香味,可是子路一家卻連下鍋的米都沒有,更不要說肉香了。為了能讓家人吃上米飯,他決定到一百多里的親戚家去借米。一百多里,多么驚人的數字!開車都要一個小時,更何況當時沒有交通工具,子路只能步行去借米。父母叫他不要去,可是為了不讓父母挨餓,子路堅持要去。一路上他又餓又累,連走里幾天,才到親戚家。他向親戚借了一袋米,親戚很爽快的答應了,并叫他休息一天再走。子路對親戚說“我多在外一天,家人就多一份擔憂,再說他們還等米下鍋呢”子路說完就踏上回家的路,由于走的又快又急,他的腳都磨出了血泡,他想停下來休息一下,可是一想到父母還在家等自己,子路又渾身充滿了力量。
多么感人的故事!子路之所以能忍住疼痛把米背回家,我想他前進的動力一定是來自于對父母的孝順與感恩。與子路比起來,我就差遠了。現在的我們過著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生活,媽媽叫我做一點事情,我都會和她講價錢,認為她為我所做的一切都是應該的,從來沒有為父母洗過一會腳,沒有為父母盛過一碗飯。想一想還真是無地自容。今后,我也要向子路學習做一個孝敬父母的好學生。
父母讀書感悟或體會篇九
最近,我看了一本書,叫《感恩父母》。這本書讓我淚流滿面,久久不能忘懷。
此書表明了父母愛孩子的感情,也寫出了孩子討厭父母的心情,為了就是讓我們長大應該怎樣報答孝順父母。
這本書會讓你控制不住感情地掉淚,還可以讓你瞬間改變你對父母的感情,讓你孝順他們,報答他們,感謝他們,愛護他們,同情他們等等。父母也會為兒驕傲!
有一個故事最為感動,就是《母親》這個故事。它寫了從前有個舅奶對他的兩個兒子很好他們卻很煩舅奶,一直管舅奶要錢,如果舅奶不給,他們就會打罵舅奶。有一次大舅舅把牛惹惱了,一直被牛追著。舅奶聽見了,急忙保護大舅,可是被牛頂出了腸子。在那一瞬間大舅馬上跑到舅奶身旁邊看她邊哭。奇跡出現了,舅奶竟然睜開了眼睛,吃力地說:“老兒,別……哭,……我不是……還活著。”說完就死了。
大舅和二舅雖然沒有孝順父母,舅奶卻用生命挽救了他們!!!這就是偉大的.母愛!
聽了我四段話你一定被感動了,那就買了這本書吧,相信你能從中體會到父母疼你的那顆心的!
父母讀書感悟或體會篇十
孩子成長的過程中,也是家長不斷成長的過程。今年春季的一天,孩子從學校又帶回了一本《父母課堂》(2018年3月期刊),這套期刊雜志已經伴隨我們家庭五年的時光了。現在不僅是我們父母的學習工具書,也是孩子喜歡翻閱和分享的雜志。
文章中的女孩在新學期伊始,與媽媽一同買學習文具,但媽媽先后兩次提醒孩子是否需要購買教輔書,并在期間以說教的形式告訴孩子英語學習的重要性,可是孩子每次都給了媽媽一個很肯定的回答:“不需要”。在面對媽媽說教的時候,孩子及時制止了媽媽,并點出了文中的一個細節,這位媽媽曾經的理想是當一名英語教師,生活中一直為大學時光沒有充分利用好時間和資源而后悔。這個細節告訴了我們媽媽在很多時候會不經意間把自己未了的心愿強加于孩子的未來,而這些都是以愛的名義。
這種生活場景也許在很多家庭中出現。暑假放假后的前幾天,也有一位家長同我交流,談到孩子的學習動力問題。回想我們家庭的教育,雖然有很多問題也在生活的磨合中伴隨孩子的成長得到經驗,但這一方面我們卻受益于《父母課堂》的理念。對待孩子成長問題,我們一直堅持三個“不”理念:從不勉強孩子做自己沒有興趣的事情,從不為孩子做主報任何課外輔導課程,從不把父母的未盡的心愿強加于孩子身上實現。
孩子成長的家庭雖算不得上富裕家庭,但衣食無憂,基本教育保障還是可以提供給孩子,只要孩子感興趣的事情,只要孩子愿意深入學習,基本都能滿足孩子。我們是這樣對待的孩子學習上的問題的:嚴把入口,關注過程,淡化結果。
所謂嚴把入口,就是慎重對待孩子的興趣學習,在孩子做出選擇前給孩子充分的時間考慮和體驗感受,是否學習由孩子自己做決定。這樣既避免了孩子因認知有限盲目決定,也能夠讓孩子自己承擔興趣學習過程中面臨的一切困難。就拿鋼琴學習這件事來說,往往導致許多家庭硝煙彌漫、戰火四起。孩子是幼兒園大班的一天告訴我想學鋼琴,我們幫助孩子認識了鋼琴,帶孩子去聽音樂會,將學習鋼琴過程中會遇到的困難提前告訴孩子,并沒有著急為她購買鋼琴。在孩子從幼兒園回家的路上有一家琴行,每天放學,孩子會拉上家中老人到琴行看老師教學生彈琴,就這樣過了一年,孩子上小學了,這種對鋼琴學習的興趣隨之增長,我們帶孩子在琴行學習了幾節課,孩子喜歡又珍惜這種體驗。在征求孩子意見的基礎上,并確定孩子堅持學習的決心后,我們為孩子購買了一架鋼琴。所以,許多課程都是孩子自己的再三要求,我們會讓孩子慎重考慮后作出選擇,因而學習的動力是孩子自身的內驅力,而不是家長的需求。
其次就是關注過程。孩子在小學五年的時間里,涉獵了許許多多她喜歡的感興趣的事情,有些是與學習有關的課程,如奧數、約讀書房等。有些是與體育藝術有關的課程,如橄欖球、帆船、尤克里里、油畫國畫等。我們給予了孩子足夠的體驗空間,很多事情她了解了其中的樂趣后,當確定要深入學習之后,我們就要與孩子一起關注過程,這種過程體驗往往比興趣體驗要重要得多,因為過程體驗是形成孩子性格特質的重要環節,也同時考驗著孩子與家長的意志力。還是以鋼琴學習為例,孩子在鋼琴學習的過程中與許多家庭一樣,起初由興趣轉為天長日久的重復和練習后,也會遇到困難和坎坷,也會因一個曲子有難度就是過不了關而氣餒甚至發脾氣,但每次孩子都因是自己的決定而堅定自己的選擇,沒有退縮。對待課外輔導課我們也是堅持這一態度,所以當孩子遇到學習困難時,會將注意力集中在對問題的解決上,而不是輕易說放棄。
最后就是淡化結果。這是從《父母課堂》中學到的觀點。開篇提到的文章最后,作者回想著因強迫給孩子報了舞蹈課,得到的是孩子常常悶悶不樂,而孩子感興趣的繪畫課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成績,她的心“慢慢歸于平靜”,“牽著女兒的手轉身離開”。這樣的結尾給我們的啟示是教育的結果就是要順其自然。到目前為止孩子小學期間的任何學習,我和孩子爸爸更加關注孩子的學習熱情和學習態度,督促其建立良好學習習慣,對于結果往往不是太計較,這樣包容的心態會讓孩子更能放開手腳享受學習的樂趣和過程的快樂,不會太在意得失,盡管有些時候她的成績并不如“人家的孩子”,但這些信息對于孩子來說只是參考,不是壓力。因為每個孩子都有她自己成長的軌跡。
感謝《父母課堂》的多年的陪伴和指導,不僅教會我們如何去愛孩子,更讓我們收獲了孩子們的身心健康,成就了好的家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