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曾試圖在平淡的學習、工作和生活中寫一篇文章。寫作是培養人的觀察、聯想、想象、思維和記憶的重要手段。那么我們該如何寫一篇較為完美的范文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優秀范文,歡迎大家分享閱讀。
清明節烈士手抄報內容篇一
《閭門即事》(唐)張繼
耕夫召募愛樓船,春草青青萬項田;試上吳門窺郡郭,清明幾處有新煙。
《清明》(宋)王禹俏
無花無酒過清明,興味蕭然似野僧。昨日鄰家乞新火,曉窗分與讀書燈。
《清江引清明日出游》(明)王磐
問西樓禁煙何處好?綠野晴天道。馬穿楊柳嘶,人倚秋千笑,探鶯花總教春醉倒。
《寒食上冢》(宋)楊萬里
逕直夫何細!橋危可免扶?遠山楓外淡,破屋麥邊孤。
宿草春風又,新阡去歲無。梨花自寒食,進節只愁余。
《蘇堤清明即事》(宋)吳惟信
梨花風起正清明,游子尋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萬株楊柳屬流鶯。
《清明》杜牧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郊行即事》(宋)程顥
芳原綠野恣行事,春入遙山碧四周;興逐亂紅穿柳巷,固因流水坐苔磯
莫辭盞酒十分醉,只恐風花一片飛;況是清明好天氣,不妨游衍莫忘歸。
《送陳秀才還沙上省墓》(明)高啟
滿衣血淚與塵埃,亂后還鄉亦可哀。風雨梨花寒食過,幾家墳上子孫來?
清明節烈士手抄報內容篇二
從唐朝開始,朝廷就給官員放假以便于歸鄉掃墓。據宋《夢粱錄》記載:每到清明節,“官員士庶俱出郊省墓,以盡思時之敬。”參加掃墓者也不限男女和人數,往往傾家出動。這樣清明前后的掃墓活動常成為社會全體親身參與的事,數日內郊野間人群往來不絕,規模極盛。
清明祭祀在清明前后,各地有所差異。舊時,北京人祭掃墳墓不在清明當天,而在臨近清明的“單日”進行。只有僧人才在清明當天祭掃墳墓。浙江麗水一帶則在清明節的前三天和后四天的范圍內掃墓,稱為“前三后四”。在山東,舊時,多數地區在清明當天掃墓,少數地區如諸城,在寒食這天掃墓,有些地方在清明前四天內掃墓;現在,一般都在清明這天去掃墓。晉南人則將掃墓的時間分為兩次。一次在清明前幾天,是各家分頭去掃墓。第二次是在清明當天,一個村里同姓的各家派出代表,同去墓地祭祀共同的祖先。上海人掃墓時間,新墳舊墳有別。凡是新近過世的,過了七七四十九天而沒做過超度法事的,要在清明節這天請僧道誦經做法事或道場。如果是老墳并已做過法事或道場,掃墓不一定在清明當天,可以前后放寬些,但不掃墓能超出前七天后八天的范圍,俗謂:“前七后八,陰司放假。”意思是過早或過遲都會失靈。
會帶上他們最愛吃的食物,雞鴨魚肉樣樣齊全,我小的時候只是覺得好玩,有吃的,還有綿綿的細雨陪我每到清明節,我就會跟隨家人去追憶那逝去的親人,每每當我們來到他們的墳前,總玩耍,而且還很是快樂,直到我長大了,上了三年級,才稍稍領悟到了一些我從未想過的事。
又是一年清明節,我的心也跟著壓抑的氛圍緊張了起來,在太爺爺的墳前,我沒有哭,而是靜靜的佇立在他的墳前,一言不語。直到家人把香點著,把酒灑在墳前,磕了幾個頭之后,我才回過神來,也連忙給太爺爺磕頭。
清明節,清明節,總是會下雨的,今年也不例外。
傍晚時分,我們回家了,一滴兩滴的'雨從天上落下,打在屋檐上,衣服上,更打在我們憂傷的心里。這雨,應該是春雨吧!我從小就很喜歡春雨的,每次見到雨,總會在雨中奔跑,歡笑,而這一次,我沒有,而是靜靜的站在雨中,任它怎的擊打,我都默默無語,因為,我想我的太爺爺了。
雨還在下著,小草接受了春雨的洗禮,也悄悄從松軟的土地里鉆出來;大樹接受了春雨的洗禮,枯枝長出嫩嫩的小綠芽;行人接受的春雨的洗禮,滴滴熱淚紛紛落;大地接受了春雨的洗禮,小溪歡快東向流;我們接受里春雨的洗禮,世人天上笑開顏。
清明憶!
插柳,作為清明節重要的文化符號,歷經唐宋元明清,似乎一直沒再衰微。這與寒食習俗截然相反。
在南宋的京城,清明時節,屋檐插柳已蔚然成風。
當時,家家都到西湖邊上折柳,甚至把湖邊柳樹都糟蹋得不成樣子了。故有詩人感嘆:“莫把青青都折盡,明朝更有出城人。”
柳樹屬于楊柳科,泛指其中柳屬、鉆天柳屬的500多種植物。柳樹也有性別,可分為“柳男”與“柳女”;柳花花序由若干朵小花組成,被稱為葇荑花序。
柔荑,在古時常被比作女子的手,贊其溫軟、細滑。《詩經·碩人》中描述道:“手如柔荑,膚如凝脂……美目盼兮!”
借柔荑喻柳樹之花,可見古人對柳之愛。
每一朵柔荑小花發育成熟后,花內的小蒴果逐漸裂開,帶著種子的白色柳絮,便漫天起舞。
柳是我國的原生樹種,另外,它也是我國被記述的人工栽培最早的植物之一,甲骨文中就已有“柳”字。
古人為什么選擇清明時節折柳枝插于門上呢?后人對此解釋不一,分歧頗多。
蕭放博士有自己的見解。他以為,古人選擇柳枝避邪,主要因為柳樹是春季應時佳木,得春氣之先。在四野一片蒼茫之際,柳樹最先吐出新綠。所以楊柳常常被用來作為春天的標志。
而另一種說法似乎更具說服力,也頗有實用意義。據載,有的地方在清明時插柳條于屋檐,是用來預報天氣。而這樣的說法正契合了古諺“柳條青,雨濛濛;柳條干,晴了天”之說。
更有意思的是,柳葉也不輸給柳條。夏秋時節,柳葉會在陰雨天前變白,客串一把“天氣預報員”。
清明節烈士手抄報內容篇三
清明節期間,人們會為已故親人樹碑,會到陵園掃墓,在已故親人的墳頭上用草坪押上紙張,就是墳冒。下面是小編給大家帶來的關于清明節手抄報內容簡單,歡迎大家閱讀轉發!
清明節習俗既是個體的時間感受與空間體驗,又是群體的一種民間宗教實踐活動。在清明節中,民眾對先人的哀思具有調節身心、舒緩壓力和改善人際關系的作用。清明墓祭習俗所體現的文化意義,在不同時代、不同層次的主體身上都能夠有相應的解釋和體會。清明是一個祭祖的節日,更是遠足踏青、親近自然的大好時節。這些習俗活動體現民眾順應天時、和諧共生的樸素理念。清明條祖活動所呈現出來的恒久民族情感,更讓我們有機會對傳統節口所蘊含的文化意義有了一次重新審視的機會。
作為中國傳統四大節日之一,清明在我國有非常悠久的歷史。現在的清明節是融合了清明、寒食與上巳三大節日,最終于唐朝時期定型的,即使從這一時代算起,也已經有一千三四百年的歷史了。作為一個承載著很強的中國傳統文化且富于特色和活力的傳統節日,在今天清明節仍然是一個被廣大民眾所看重的節日。近些年來,隨著全球一體化進程的加快以及中國經濟、社會文化的巨大發展,很多傳統節日都出現了式微的現象,很多傳統習俗逐漸被人們遺棄。
但是,在今天整個傳統節日面臨巨大變革的時期,也有許多傳統節日習俗及其內涵保留了下來。就清明節俗而言,被完整保留下來的其兩大主題之一的祭掃,也不可避免發生了某些變化。清明掃墓祭祖這一相沿悠久的習俗,源于傳統文化中的祖先崇拜和孝文化,它是中華民族崇本尊親、慎終追遠、感念先人功德的文化精神的集中體現,因而成為清明節節俗活動的核心內容。在今天,這一節俗仍然受到人們的廣泛重視。只是,由于城市與鄉村間的相關差異,清明祭祖在城市與鄉村表現出了不同態勢。
在城市地區,清明掃墓依然受到人們的普遍重視。與此同時,和傳統相比城市的掃墓習俗已發生了很大變化。由于現今城市的喪葬都采取火葬的形式,祭祀對象放在骨灰盒里,與其他人的骨灰放在一塊。或者是雖有墳墓,但一般已沒有祖墳了。這就導致人們在祭祖現象上發生了某些改變,比如不再有整修墳墓的內容,或者由于找不到祖墳,一般也就不再祭祀祖靈。在祭祀方式上,總的趨勢是不斷趨向簡單、文明、花樣翻新。很多人改變了清明節燒紙祭祀亡靈的傳統習俗,而是代以敬獻鮮花、網上掃墓等形式來寄托哀思。
1.清爽的楊柳風,溫潤的清明雨,柔嫩的陽春草,懵懂的早醒蟲。攜曉風微雨蟲鳴上路吧!
2.清明節到了,老祖宗喊你們回去掃墓!三根香,一對燭,清明不能忘祭祖。紙要燒,揖要作,工作匯報要清楚。保護老小都平安,逝者安息生者樂!清明快樂!
3.去掃墓,祭先祖,事業順,心情好,白天晚上沒煩惱。看春日,百花香,輕松自在負擔少。清明節,你要凡事看開,事事自在!
4.佳節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家自生愁。雷驚天地龍蛇蟄,雨足郊原草木柔。獨在異鄉為異客,清明佳節倍思親。遙知親人掃墓時,在此場上少一人。祝清明節快樂。
5.云朵裝點著天空的精彩,問候裝點著友誼的精彩,真情裝點著歲月的精彩,清明裝點著春天的精彩!盼結伴踏青去,發條短信問候你,折柳祈相逢!
6.清明節到了,如果你平安,我祝你快樂;如果你富有,我祝你健康;如果你幸福,我祝你甜蜜;如果你無恙,我祝你吉祥;如果你傷感,我祝你生命中沒有缺憾。
7.清明節,雨下或不下,我的關心在那里;柳插或不插,我的思念在那里;酒喝或不喝,我的情義在那里;你念或不念,我的祝福在那里。祝你平安!
8.清明節,雨紛紛,話養生,多珍重;踏青游,好時節,防過敏,花草遠;蚊蟲叮,要防護,講衛生,防疾病;休息好,精神佳,心情好,更健康!
9.清明節,小長假,愿你背上安全的行囊,順著快樂的導航,帶上健康的行裝,朝著幸福的前方,心里裝滿喜悅,手里握住希望,向絢麗多彩的人生,快樂前行!
10.清明節,小長假,憂愁煩惱都放下;去踏青,去旅游,健康安全記心頭;出遠門,衣帶足,吃飽睡好精神足;多休息,多放松,甜蜜快樂放心中。
11.清明至,祭先祖。攜家人,去掃墓。緬懷意,深情訴。人生路,莫停步。勤梳理,多回顧。平常心,把握住。柳色新,春莫負。多保重,情如故。
12.讓風箏飛,飛走憂愁。請踏青去,去除煩惱。把祖先祭,祭走哀傷。將柳枝插,插滿生機。清明節至,祝你健康平安,幸福快樂。順風順水,吉祥如意。
13.我們每個人都應該記住曾在自己生命留下回憶的人,無論過去的還是現在的。清明節了,逝去的美好,記牢;現在的歡笑,擁抱;讓溫情傳進人人的手機號!
14.清明時節故人憶,綿綿思緒難自已。回首往事情依依,更添悲情人哭泣。鮮花紙錢墳前祭,只愿天堂無別離。保佑生者體康健,快樂幸福直到底!
清明節烈士手抄報內容篇四
清明節是我國民間重要的傳統節日,是重要的八個節日:上元、清明、立夏、端午、中元、中秋、冬至和除夕之一。一般是在公歷的四月五日,但其節期很長,有十日前八日后及十日前十日后兩種說法,這近二十天內均屬清明節。
清明節的起源,據傳始于古代帝王將相“墓祭”之禮,后來民間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掃墓,歷代沿襲而成為中華民族一種固定的風俗。本來,寒食節與清明節是兩個不同的節日,到了唐朝,將祭拜掃墓的日子定為寒食節。冬至后一百零五天謂之寒食,從前這天禁火,冷食,故又稱“冷節”、“禁煙節”。民間傳說寒食是為了紀念春秋時的介子推被火焚于綿山,晉文公下令禁火。介子推是山西人,所以冷食習俗在山西首先流行。舊時寒食斷火,次日宮中有鉆木取新火的儀式,民間也多以柳條互相乞取新火。
春分后十五天為清明,是郊游的好日子。清明又是掃墳祭祖的日子,民間又稱為“鬼節”、“冥節”,與七月十五、十月一日總稱“三冥節”,有城隍出巡的儀式。
寒食、清明本來是兩個節日,但山東民間大都把兩個節日合而為一。一般叫清明,少數地區叫寒食節,但過節卻是在清明這天。墾利地方自清明節前三日算起,稱“大寒食”、“二寒食”、“三寒食”,第四日為清明,人們于這四天內掃墓、踏青。鄄城以清明前一日為寒食節,又稱清明節為“鬼門關節”。
在墓前祭祖掃墓,這個習俗在中國起源甚早。早在西周時對墓葬就十分重視。東周戰國時代《孟子·齊人篇》也曾提及一個為人所恥笑的齊國人,常到東郭墳墓同乞食祭墓的祭品,可見戰國時代掃墓之風氣十分盛行。到了唐玄宗時,下詔定寒食掃墓為當時“五禮”之一,因此每逢清明節來到,“田野道路,士女遍滿,皂隸傭丐,皆得父母丘墓。”(柳宗元《與許京兆書》)掃墓遂成為社會重要風俗。
而在仍有些寒冷的春天,又要禁火吃冷食,怕有些老弱婦孺耐不住寒冷,也為了防止寒食冷餐傷身,于是就定了踏青、郊游、蕩秋千,踢足球、打馬球、插柳,拔河,斗雞等戶外活動,讓大家出來曬曬太陽,活動活動筋骨,增加抵抗力。 因此,清明節除了祭祖掃墓之外,還有各項野外健身活動,使這個節日,除了有慎終追遠的感傷情懷,還融合了歡樂賞春的氣氛;既有生離死別的悲酸淚,又到處是一派清新明麗的生動景象。真是一個極富特色,非常特別的節日。 清明祭掃墳塋是和喪葬禮俗有關的節俗。據載,古代“墓而不墳”,就是說只打墓坑,不筑墳丘,所以祭掃就不見于載籍。后來墓而且墳,祭掃之俗便有了依托。秦漢時代,墓祭已成為不可或缺的禮俗活動。
《漢書.嚴延年傳》載,嚴氏即使離京千里也要在清明“還歸東海掃墓地”。就中國人祖先崇拜和親族意識的發達、強固來看,嚴延年的舉動是合情合理的。因此后世把上古沒有納入規范的墓祭也歸入五禮之中:“士庶之家,宜許上墓,編入五禮,永為常式。”得到官方的認可,墓祭之風必然大盛。
由于中國廣大地區有在清明之日進行祭祖、掃墓、踏青的習俗,逐漸演變為華人以掃墓、祭拜等形式紀念祖先的一個中國傳統節日,在仲春與暮春之交,一般為冬至之后106天,寒食節的后一天。掃墓活動在節前后可延續十天左右。
在北方,老百姓只吃事先做好的冷食如棗餅、麥糕等;在南方,則多為青團和糯米糖藕。每屆清明節,人們把柳條編成圈兒戴在頭上,把柳條枝插在房前屋后,以示懷念。
1979年,人大常委會規定,每年三月十二日為我國植樹節。這對動員全國各族人民積極開展綠化祖國活動,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放風箏 也是清明節時節人們所喜愛的活動。每逢清明節時節,人們不僅白天放,夜間也放。夜里在風箏下或風穩拉線上掛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燈籠,象閃爍的明星,被稱為“神燈”。過去,有的人把風箏放上藍天后,便剪斷牽線,任憑清風把它們送往天涯海角,據說這樣能除病消災,給自己帶來好運。
清明節烈士手抄報內容篇五
最深情的目送,消失在小路那頭
不必追,風清景明的憂傷
墓碑沉默,輕輕撫摸您的一生
棱角分明
告別是結束也是開始
那棵小樹已經長出春天的芽兒
輪回里生生不息的生命
最暖的陽光,最平坦的旅途
那是您的護佑和恩澤
輕輕安放的哀思
融為每一粒小小的塵土
每一朵盛開的.鮮花
都是我的愛,我的懷念
在雙手合十
你看 花說開就開了
讓那些寂寞的樹們有了色彩
鳥鳴紛紛落在人間
天空還好 清明雨還在路上
思念總是提前抵達
一棵樹 讓土地有了痛感
一些花開在樹上
一些草簇擁著墓碑
這個季節 花香總是
在淚水中彌漫
那些趕路的人 將往事抱緊
一路上 撒著紛紛揚揚的紙錢
清明,放了一個長長的假期,幾天的時間像是被膠袋黏住一般,停滯不前。
長長的假期,被綿綿的冷雨和滿地梨花填滿,找不出一塊空地埋葬我的思緒。
這樣的時節,全然沒有“燕草如碧絲,秦桑低綠枝”的勃勃生機,亦沒有“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的盎然春光。空氣依舊濕潤清冷。這般的意境,大概只有柳中庸的“三春白雪歸青冢,萬里黃河繞黑山”能夠恰如其分地表現吧。
清明,一個紀念亡靈的日子,像是那圣潔梨花,總是毫無預兆地悄然落下。“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這花在短短一夜間,竟在百花齊放的春夜這般凄涼地香消玉殞,這樣慘淡的時光,不覺讓人覺曉“白發三千丈,緣愁似個長”,陰霾的天空,小雨也啰嗦個不停。清明節,也許本不該稱之為節。這個嚴肅的節日,親人齊聚并不是為了團圓。它本身不具備節日的喜慶元素。地下不知多少亡靈在泣飲姜黃酒,地上的人們卻在酣暢地笑吟“葡萄美酒夜光杯”以今人的笑,埋葬昔人的淚。
如果有一天,在我死去之后,在我的墓碑上又該留下怎樣的描述?一生的流逝,日日如“遙夜沉沉如水”,夜夜似“霜送晚寒侵被”每每玉枕紗廚,清思巧夢,以至“人比黃花瘦”。許許感露于斯“樓上幾日春寒”越發自覺“清露晨流,新桐初引,多少游春意。日高煙斂,更看今日未晴”,于懷往事,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細細品味“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晚來風急”,待到“滿地黃花堆積,憔悴隕”方曉驚覺: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
同樣在這煙雨微寒的時節,韓翃輕描著“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的盛宴,韋應物卻獨自在青草幽澗秀美中享受著“春潮帶雨晚來急,野渡無人舟自橫”的愜意。與此同時,杜甫卻飽嘗“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的亡國之痛。韓愈輕輕灑墨“楊莢柳家無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飛”的謙遜,漫天的煙雨,飄落出韋莊一片“無情最是臺城柳,依舊煙籠十里堤”的哀愁。煙雨綢繆處,杜牧筆鋒濃轉淡,勾勒出一片淡淡的哀愁“清明時節家家雨,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罷了,這晚春,實在不是什么好時節。清明已然過去。春光不清,春意不明,春寒未失,春暖未至。似如“春至未至,春將去也”一切匆匆即逝。只是,“今春看又過,何日是歸年?”
清明節烈士手抄報內容篇六
中國歷史上,寒食禁火,祭奠先人,早已蔚為習俗。唐朝之后,寒食節逐漸式微,于是清明節掃墓祭祖成了此后持續不斷的節俗傳統。唐朝大詩人白居易《寒食野望吟》詩云:"烏啼鵲噪昏喬木,清明寒食誰家哭?風吹曠野紙錢飛,古墓累累春草綠。棠梨花映白楊樹,盡是生死離別處。冥漠重泉哭不聞,蕭蕭暮雨人歸去。"宋朝詩人高菊卿也曾于《清明》一詩中描寫道:"南北山頭多墓田,清明祭掃各紛然。紙灰飛作白蝴蝶,淚血染成紅杜鵑。日落狐貍眠冢上,夜歸兒女笑燈前。人生有酒須當醉,一滴何曾到九泉。"就是到了今天的社會,人們在清明節前后仍有上墳掃墓祭祖的習俗:鏟除雜草,放上供品,于墳前上香禱祝,燃紙錢金錠,或簡單地獻上一束鮮花,以寄托對先人的懷念。
古代清明盛行斗雞游戲,斗雞由清明開始,斗到夏至為止。我國最早的斗雞記錄,見于《左傳》。到了唐代,斗雞成風,不僅是民間斗雞,連皇上也參加斗雞。如唐玄宗最喜斗雞。
蠶 花會 “蠶花會”是蠶鄉一種特有的民俗文化,過去清明節期間,梧桐、烏鎮、崇福、洲泉等地都有此項民俗活動。其中以洲泉的馬鳴廟和青石的雙廟諸的蠶花會尤為精彩 隆重。馬鳴廟位于洲泉鎮西,在當地有“廟中之王”之稱,每年蠶花會人山人海,活動頻繁,有迎蠶神、搖快船、鬧臺閣、拜香凳、打拳、龍燈、翹高竿、唱戲文等 十多項活動。這些活動有的在岸上進行,絕大多數在船上進行,極具水鄉特色。近幾年烏鎮香市活動中的蠶花會,僅有迎蠶神、踏白船、翹高竿等幾個項目,大有潛 力可挖。
清明之時,正是春回大地,人們乃因利乘便,掃墓之余亦一家老少在山鄉野間游樂一番,回家時順手折幾枝葉芽初綻的柳枝戴在頭上,怡樂融融。也有的人特意于清明節期間到大自然去欣賞和領略生機勃勃的春日景象,郊外遠足,一抒在嚴冬以來的郁結心胸,這種踏青也叫春游,古代叫探春、尋春。其含義,就是腳踏青草,在郊野游玩,觀賞春色。
清明前后正是踏青的好時光,所以成為清明節俗的一項重要內容。古時婦女平日不能隨便出游,清明掃墓是難得的踏青的機會,故婦女們在清明節比男人玩得更開心,民間有“女人的清明男人的年”之說。
放風箏是清明節人們最喜愛的活動之一。古人相信若某人生病可將其病況寫或畫于扎制的風箏上,用線系著風箏在空中放飛,讓它飛至高空就拉線剪斷,疾病災難便會隨著風箏一起飛走。后來,風箏亦逐漸發展成廣為流行的郊游娛樂活動。
清人潘榮陛所著《帝京歲時紀勝》記載:“清明掃墓,傾城男女,紛出四郊,提酌挈盒,輪轂相望。各攜紙鳶線軸,祭掃畢,即于墳前施放較勝。”古人還認為清明的風很適合放風箏。《清嘉錄》中說:“春之風自下而上,紙鳶因之而起,故有‘清明放斷鷂’之諺。”在古人那里,放風箏不但是一種游藝活動,而且是一種巫術行為:他們認為放風箏可以放走自己的穢氣。所以很多人在清明節放風箏時,將自己知道的所有災病都寫在紙鳶上,等風箏放高時,就剪斷風箏線,讓紙鳶隨風飄逝,象征著自己的疾病、穢氣都讓風箏帶走了。
秋千最早叫"千秋",相傳秋千為春秋時齊桓公從北方民族山戎所傳入,漢以后成為清明及其它如端午節、寒食節等節日的民間游戲。秋千最初是用一根繩子,以手抓繩而蕩,后發展成于木架上懸掛兩繩,下拴橫板而成。
秋千之戲在南北朝時已經流行。《荊楚歲時記》記載:“春時懸長繩于高木,士女衣彩服坐于其上而推引之,名曰打秋千。”唐代蕩秋千已經是很普遍的游戲,并且成為清明節習俗的重要內容。由于清明蕩秋千隨處可見,元明清三代定清明節為秋千節,皇宮里也安設秋千供皇后、嬪妃、宮女們玩耍。
清明節是楊柳發芽抽綠的時間,民間有折柳、戴柳、插柳的習俗。人們踏青時順手折下幾枝柳條,可拿在手中把玩,也可編成帽子戴 在頭上,也可帶回家插在門楣、屋檐上。諺語有“清明不戴柳,紅顏成皓首”“清明不戴柳,死后變黃狗”的說法,說明清明折柳在舊時是很普遍的習俗。據說柳枝 具有辟邪的功用,那么插柳戴柳不僅是時尚的裝飾,而且有祈福辟邪之效了。清明插柳也可能跟過去寒食節以柳枝乞取新火的的習俗有關。今天看來,隨意折取柳枝 是對樹木的一種損害,是不宜提倡的。
清明節插柳植樹的風習,據說是紀念發明各種農業生產工具并曾"嘗百草"的神農氏;另一說是介子推死時所抱的柳樹后來復活,晉文公賜名為清明柳,并折柳成圈戴在頭上,此習俗后傳入民間。雖然有著不同的典故源流,但這些風俗仍不離人們對春回大地的喜悅。
清明節除了上述掃墓祭祖、踏青插柳的習俗之外,還有大量游樂的風習,千百年來,倍受人們的喜愛,如延續至今的牽鉤、放風箏和蕩秋千等,也還有曾盛行一時,惟今已不復見的射柳和蹴鞠。
“牽鉤”是古稱,其實就是現代的拔河運動。據說春秋時,楚國為了進攻吳國,以牽鉤這種運動來增強人民的體質。它主要是以一根麻繩,兩頭分為許多小繩,比賽時,以一面大旗為界,一聲令下,雙方各自用力拉繩,鼓樂齊鳴,雙方助威吶喊,熱鬧非凡。
射柳是一種練習射箭技巧的游戲。據明朝人的記載,就是將鴿子放在葫蘆里,然后將葫蘆高掛于柳樹上,彎弓射中葫蘆,鴿子飛出,以飛鴿飛的高度來判定勝負。
清明節除了祭祖掃墓之外,還有各項戶外活動,像踏青、郊游、蕩秋千等等,在祭奠追思的感傷之余,還融合了歡樂賞春的氣氛。在這些活動中,“蹴鞠”就是一項十分有趣的活動。蹴鞠,就是現在足球的前身,球皮是用皮革做成,球內用毛塞緊。相傳蹴鞠早于商代已有,戰國時期流入民間,至漢代更成了軍中用以練身習武,并列于兵書。
“蹴鞠”就是用腳踢球,起源于春秋戰國時期的齊國故都臨淄,唐宋時期最為繁榮,經常出現“球終日不墜”,“球不離足,足不離球,華庭觀賞,萬人瞻仰”的情景,《宋太祖蹴鞠圖》描繪的就是當時情景。杜甫的《清明》詩中寫到,“十年蹴鞠將雛遠,萬里秋千習俗同”,也說明了當時蹴鞠活動的普及。在講求“中庸”的傳統文化背景下,蹴鞠逐漸由對抗性比賽演變為表演性競技。到了清代,在史籍上有關蹴鞠活動的記載,就寥寥無幾了。
蹴鞠的發源地山東淄博又興起蹴鞠熱,許多市民參與其中,既鍛煉了身體,又傳承了兩千多年的民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