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講稿是演講者根據幾條原則性的提綱進行演講,比較靈活,便于臨場發揮,真實感強,又具有照讀式演講和背誦式演講的長處。演講的直觀性使其與聽眾直接交流,極易感染和打動聽眾。那么下面我就給大家講一講演講稿怎么寫才比較好,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孔子演講稿篇一
孔子名丘,是我國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公元前551年10月27日誕生于春秋時代的魯國(今山東曲阜)。孔子自幼勤奮好學,15歲時就確立了堅定的學習志向,開始走上了自學的道路。他不僅刻苦努力,認真讀書,而且虛心好問,他的許多學問是他隨時隨地向別人請教得來的。他問過有名的學者,也問過普通的農夫;他問過白發蒼蒼的老人,也問過梳者小辮的孩童;他還愿意向不如自己的人請教,能夠“不恥下問”。從這當中,他體會到一個道理:“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意思說,幾個人在一起,其中必定有值得我學習的人。
有一次,孔子有機會進入魯國的太廟。太廟是古代帝王祭祀祖先的地方,里面陳列著許多文物古器,還常舉行祭祀活動,在這里,可以了解歷史和有關的典章制度。孔子進太廟后,就下功夫認真地進行考察,對每一件不明白的事,都向別人請教。從廟里陳列的件件文物古器到舉行儀式時伴奏的音樂,樣樣都要找人問個究竟。活動結束后,他還拉住別人的衣袖,繼續問一些自己不明白的問題。他這樣做,曾被人看不起。有人說:“誰說這個年輕人懂得禮呢?他跑進太廟,什么是都要問。”孔子聽了說:“不懂就問,這就是禮啊!”這就是古書上記載的“子入太廟每事問”的故事。
毛主席說過:我們要學習孔夫子的“每事問”,因為這種虛心好學的精神是學好文化科學知識所必須具備的良好習慣。我們每個同學都要從小養成這種勤思善問的好習慣。
有人說,生命是寶藏;有人說,生命是黃金。我說,生命是花,就像春天絢麗多彩的花。世界因如花的生命而精彩,可是,有的人卻輕易地讓生命之花過早地凋謝了。
大家知道,人類最基本的需求——除了對空氣、水和食物的需要外,就是安全了。報紙、電視、新聞的內容越來越讓人感到恐懼,如火災、礦難、洪水、海嘯、地震、車禍、戰爭、恐怖襲擊、暴力等等,我們已經確信自己的環境不能100%的安全了。
作為,一年有絕大部分時間在學校和學校周圍生活。在這個人口密集,面積狹小的特殊的環境里,安全更是我們的一直關注的重點,國家有關部門為此專門立了相關法律法規,制定了相關條例。如《學生傷害事故處理辦法》、《未成年人保護法》、《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同時國家也提出了“安全工作責任重于泰山”、“安全第一,預防為主”的方針,同時,國家又成立了安全總局,負責全國安全工作的管理,這說明國家非常重視安全工作。調查顯示,我國中小學生因交通事故,建筑物倒塌、食物中毒、溺水、治安事故、暴力犯罪等死亡,平均每天有40多人,相當于每天有一個班的學生失去他們如花的生命!樓房擁擠造成學生受傷,課間追逐打鬧造成骨折,課堂上被鉛筆頭扎傷、實驗過程中被燙傷、溺水身亡、學生打架斗毆以及車禍等意外事故令人防不勝防。枯燥冰冷的數字,這些令人心顫的事實背后我們看見了什么呢?逝者以他們的鮮活而短暫的生命向我們提出了哪些警示呢?望老師、同學深思!
盡管生活中有不可避免的突發災難,未知遭遇常讓我們膽戰心驚,手足無措,但研究表明,通過加強自我保護意識,提高自我保護能力,若能在災難和傷害降臨的初期,及時采取正確的措施,80%的`傷害是可以避免的。
我們小學生正處于生理的發育階段,心理非常單純,最容易受到各種各樣的傷害。但是,生命總是眷顧有安全意識的人,而安全意識是從日常行為中體現出來的。比如:遵紀守法,遵守交通規則,自覺抵制暴力、黃色信息和毒品,遇事要冷靜,做事多想想后果,做到三思而行,同學間有了矛盾要冷靜解決,不要以非對非。學會求助他人,學會躲避風險,如:遇到火災要及時報告大人,或撥打119報警電話,不能貿然只身去救火,因為我們小學生人小無能力;遭遇暴力(以大欺小)一定要想辦法及時脫身,報告老師或撥打110電話報案,要學會拒絕別人的無理要求或不良誘惑,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這些知識很簡單,但如果做不到,我們的健康甚至生命就可能收到威脅,同時我還希望同學們做到“四防”,即:防火——嚴禁玩火,禁止把火源帶入學校,杜絕火災事故發生,一旦遭遇火災,要學會正確的逃生方法(班主任按要求指導學生);防水——嚴禁私自下河堰洗澡,杜絕溺水事故的發生,如果發生同伴溺水的危急事情,要馬上就近找到大人求救,千萬不能因為害怕而逃離現場;防盜——關好門窗,注意自身財物的保管;防自身安全——自覺遵守公共秩序、社會公德和學校安全常規,嚴禁課間或戶外活動時不聽從老師教導、追逐吵鬧傷害事故的發生。
同時,我希望全體員工要進一步增強“校園安全責任重于泰山”和“我是安全工作責任人”的意識,每一個人在自己所在的崗位上把好每一關,關心學生勝于關心自己(今天下午的火場逃生演習全體師生參加,除班主任、進班老師外,科任老師一律隨班參加);各個班級要高度重視安全工作,做到“四化”——教育經常化,制度科學化,安全措施具體化,學生行為規范化,努力創建安全文明校園,為學生勤奮學習,快樂生活,全面發展提供一個和諧的環境。
最后,讓我們牢記“珍惜生命,關注安全”,祝我們的同學們在江海一小美麗、可愛的校園里學習進步,健康成長。
孔子演講稿篇二
親愛的老師、同學們:
我對這句話有不同的看法,說不頂在孔子說出這句話,會成我一個我們不認識的別的領域的杰出人物。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知識是靠一天天積累,但積累越多不是越好,人們經常會把一部分記憶忘掉,所以,我們必須經常溫習,從而可以把以前的知識鞏固,又可以在原來的基礎上提升。孔子了解人的.記憶變化,也許在他的腦中已經行成一個記憶曲線圖,可以這么說吧,孔子在那是就一頂層度的知道一些現在所謂的生物學,如果孔子繼續研究下去的話,胡德——系統生物學之父也就該讓讓了。
孔子也有可能成為外交家。“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孔子好交友,朋友多談的也就多,孔子天天與朋友交談,善言語,善表達,久而久之,便弄得一張三寸不爛之舌,當今社會的外交官,不正是需要這種好口才嗎?如果當時的皇帝命孔子和談,確實是一個好主意,孔子也會成為一個少有名氣的和談家。
更有可能是成為一位和平人物代表,成為中國第一個獲取諾貝爾獎的人,正如他的“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孔子終究是選擇了教育,創立了儒家,不然,我們也看不到這樣一句經典的話,坐在這里討論孔子老先生了。
孔子演講稿篇三
孔子名丘,字仲尼,是春秋戰國時期魯國陬邑人。還是中國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開創了私人講學的風氣。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
在《論語》中有這樣的一個故事:"孔子學識淵博,人稱孔圣人,但孔子依然虛心好學,不恥下問。有一回,跟隨當時魯國的樂管師囊古琴,學的是《文王操》。孔子專心學了一段時間后,師囊說可以了。孔子覺得不夠,又繼續學。一段時間后,師囊說可以了。可孔子仍覺得不夠。又過了一段時間,師囊認為真的可以了。可孔子仍覺得不夠。直到孔子能夠再樂曲中表現文王的形象,孔子才覺得真的可以了。"
在跟師囊學古琴,彈奏《文王操》時,師囊曾三次對孔子說:"可以了。"但孔子始終覺得自己還得再學,直到能夠在樂曲中表現文王的形象,孔子才罷休。又有一回,孔子去太廟祭祖,見到新奇的事物就向人問這問那。有人笑著說:"孔子學富五車,懂得禮儀,怎么還要問別人?"孔子聽了后回答說:"對于不明白的事,每事必問,有什么不好?"
通過這兩個故事,我們知道了孔子是一個虛心好學,不恥下問的人!
這就是我心目中的孔夫子。
孔子演講稿篇四
敬愛的孔子先生:
您好:學了您的《論語十則》我受到許多啟示,對您的高尚品質與為人我十分敬佩,想向您學習探討。
學而不思責罔,思而不學則殆。數千年前的您就十分注重學習與思考的關系。可見思與學的關系密不可分,可現在的學生,大多數只學不思。就拿我來說:相同的課上時間,相同的老師講課,有些認真思考的人總是課下也把老師的課程看一遍,再熟悉一次,我卻把老師講過的課程看一遍,再熟悉一次,我卻不在乎此,結果往往是我的成績遠在他們之下,我總是很迷惘,為什么呢?學了您的話,才恍然大悟。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記得有一次,老師講了一道很復雜的數學題,講完后還特意問我,會了嗎?我敷衍了事,說會了。然而在考試時,面對基本相似的題,卻一點思路都沒有,只得望題興嘆。我十分后悔,當時為什么不求甚解?這才是我體會到誠實的重要。尤其是在學習上:明白就是明白,不明白就是不明白,這才是智慧。而明明不會,卻也不懂裝懂,只會害了自己。
“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由此可見,自我反省也是十分重要的,他可以幫助人們找出并改正許多錯誤。孔子先生:您知道自我反省的好處,可像我一樣的許多人,多是犯了錯才明白您的觀點的。我以前朋友很少,卻不知道為什么,因此每天都很苦惱,學了您的話,我開始冷靜下來反省自己,雖不是每日幾次,卻也有頗多的收獲,我漸漸的認識了自身的不足,也努力加以改正,相信不久便會有更多的朋友。吧。
孔子先生:說了這么多都是在您的啟發下才明白的,相信您的話作為我的座右銘,時刻牢記。在未來的學習與生活中,不斷踐行您的思想,使自己取得更大的進步,按您的經驗為人處事,少走彎路,更要找到自己的不足,盡力做到三日三省吾身,改正自己的缺點,使自己具有更多長出,重塑一個完美的自我。
孔子先生愿您的理論學說得到更多的認可!
孔子演講稿篇五
尊敬的各位領導、老師們,親愛的同學們:
今天是儒家思想創始人、思想家、文學家、教育家、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選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孔子誕辰2566周年紀念日,我們在這里隆重紀念活動。
國學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是我們的民族精神之瑰寶。多年來,我校圍繞中華傳統美德,大力建設以民族精神為底色的校園文化。我們根據學生的培養目標及發展需要,以儒家“仁愛”思想為核心,以培養“四有”新人為歸宿,以“誦讀經典、感悟經典、學做真人”為主旋律,通過開展一系列豐富多彩的學國學,愛國學,用國學的教育活動,讓學生逐步了解、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提高學生的道德修養,培養學生的民族精神,增長才干,為民族文化的綿延、創新與發展打造基石。
在國學教育活動中,我們采用“讀(每周一篇人人讀)、找(查找經典故事等)、背(自背、互背校本課程)、操(在全校推廣國學禮儀操)、賽(班級、學校比賽)、賞(配樂、配畫吟誦)、展(手抄報、畫展)、寫(根據情節描寫,展開想象讀寫)、演(舉行國學教育文藝匯演)、用(生活中運用)”等生動活潑的學習形式,用國學所蘊含的豐富而深刻的人生哲理教育學生學會做人,學會做“五愛”人,增強文化修養,提高綜合素質。
在國學教育活動中,我們做到“五大結合”,即國學與語文教學相結合,在培養學生書寫能力和誦讀能力的同時提高人品;國學與校本課程相結合,開發了《三字經》《弟子規》《中華傳統美德校本教材——論語》等國學校本課程,構建獨具“感恩、愛心、善念”的學校文化;國學與傳統節日活動結合,挖掘、拓展端午節、老年節、除夕等傳統節日的特定內涵;國學與學生的行為習慣培養相結合,每月一個專題活動等;國學與傳統禮儀文化相結合,開展三禮(禮儀、禮貌、禮節)等活動。
孔子思想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主干,他的功績和影響是世界上前所未有的。今天我們在這里舉行紀念活動,是為了表達我們對這位偉大先哲的懷念和敬仰,對儒家文化的感悟和對繼往開來者傳承光大的責任,提升我校的文化品位形象,提高校園道德風尚,樹立構建和諧校園的思想,營造尊師重教氛圍,培養厚德載物、自強不息的六中學子。讓我們借鑒孔子的精神財富,傳承優良的民族精神,弘揚社會主義榮辱觀,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高我們的道德水準,促進精神文明建設,為創建一個美麗、文明、富饒的長安而奮斗。
謝謝大家!
孔子演講稿篇六
親愛的老師、同學們:
我們學校是經典古詩閱讀學校。從一年級開始,我們就開始讀一些像《三字經》、《弟子規》啦等等,都是我們經常讀的。
上了四年級,我們經常讀的就成了《論語》,慢慢地,我們熟能生巧,熟讀成誦。其中讓我感到有興趣的那可有好篇呢,比如:《學而時習之》、《溫故而知新》、《觀其志,觀其行》等等還有很多,其中《溫故而知新》讓我忘不了: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那聲音若是從同學們口中發出來,如同唱歌一樣甜美。每當我聽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這句話時,我就會想到自己,每天寫完作業去玩的時候,就會傳來媽媽的一句話:”乖乖,快去復習一下英語好嗎?“每次,媽媽都以溫柔的語氣跟我說,可我卻是不理不睬,但媽媽又一次地對我說:”斯羽、寶貝快去讀英語好嗎?你要是讀的話我帶你去玩。“這時我說了一句:”好吧,不過就一小會兒哦!“”好!“我想:我每次都是有附加條件,才肯去復習。而《論語》中的道理是要我們自覺學習復習,就能掌握很多知識,這讓我很慚愧。我以后再不敢這樣了。
我們天天早上都讀《論語》,可以聽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以后我們還要多讀一些經典古詩文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