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教案的編寫還應注重多元評價和反饋機制的建立。您可以在以下中班教案范文中找到適合自己教學需求的案例。
高一地理必修一教案設計篇一
1. 通過學習使學生知道自然資源的概念、分類、總體特征以及陸地自然資源與人類活動的關系。
2. 通過學習使學生明確自然資源是有限的,但在科學技術進步的支持下,其潛力是無限的,使學生學會辨證的看待問題,同時使學生懂得利用自然資源要有因地制宜的觀點、整體的和綜合的觀點,對資源的利用應遵循可持續發展的原則。
教學建議
教材分析:陸地自然資源與人類活動的關系
首先使學生明確陸地自然資源與人類活動的關系是雙向的,即自然資源對人類活動有影響,同時人類活動對自然資源也會產生影響。其次,使學生明確本節側重資源對人類活動的影響。而人類活動對資源的影響將在后面的學習中涉及。陸地自然資源對人類活動的影響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陸地自然資源是人類文明和社會進步的物質基礎,雖然自然資源屬于自然環境范疇,不決定社會的發展和人口的發展,但在一定生產力水平下的自然資源狀況、開發利用程度對人口的發展有較為重要的影響。第二,自然資源必須經過人類的生產活動,開發其自然屬性,使其經濟屬性得以實現,成為社會物質財富。對于這一影響教材配有“陸地自然資源是人類社會生產的基礎”示意圖,加以說明。第三,以能源的發展對社會生產力的影響為例,說明自然資源對人類活動的影響具有時間變化的動態特征,因此分析其影響,不能忽視其歷史發展特性。
教材分析:自然資源
本節教材是在初中地理知識的基礎上,對自然資源知識的深化,因此有些在初中已具備的概念,在本節不再涉及,而是直接應用,對于自然資源的概念,在初中也已經出現過,本節再次提出,是側重在資源在人地系統中扮演著什么角色?為了幫助學生理解這個問題,教材為此配備了“陸地自然資源在人地關系中的重要作用”示意圖,概括說明陸地自然資源在人地關系中的重要作用,從而體現人類社會與陸地環境之間所構成的相互關聯的復雜系統,在這個系統中,人類的活動以及人口的發展有可能打破系統的動態平衡,而自然資源正是人類所依賴的自然環境中最能直接利用的部分,在協調系統平衡中起著重要作用。另外了解自然資源的概念時,還應注意兩個方面,第一,自然資源和自然環境既是同一類物質,又是兩個不同的概念,自然環境是指人類周圍客觀存在的事物,而自然資源是從人類利用的角度理解;第二,能源屬于自然資源,本節包括關于能源的內容。對于自然資源的分類,由于學生在初中時學過,因此這里以列表的形式出現,并強調其利用方式。
關于“自然資源的特點”,教材從四個方面突出了自然資源最重要的、具有共性的特征。其中第一和第二兩個特點是講述自然資源有限性和無限性的辨證關系,資源的有限性主要從三個方面闡述:可利用“量”的有限性;一定空間的有限性;一定時間內利用能力的有限性。通過這三個方面的分析,使學生明確自然資源不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樹立珍惜和愛護自然資源的觀念。資源的無限性,是指資源的潛力是巨大的,這里特別強調了科學技術的進步對挖掘資源潛力的作用,使學生能夠辨證的看待資源的有限性,對資源的利用前景充滿信心。資源特點的第三和第四點,分別闡述了自然資源的地域性和整體性。對于地域性,教材從可再生資源和非可再生資源兩個方面說明,可再生資源其分布一般受水熱條件影響顯著,因此其分布具有地帶性,非可再生資源其分布受地質作用的制約,也具有一定的規律性,不同地區資源的分布各不相同。而在一個地域的資源由于其是自然環境的組成部分,各種資源之間也是相互影響和相互制約的。當一種資源發生變化時,必然會影響到其他資源發生相應的變化。教材以熱帶雨林為例,從正反兩個方面說明氣候、森林、土壤、野生生物等資源之間的相互關系,通過對這兩個資源特點的了解,使學生明確對資源的利用要有因地制宜的觀點,整體的綜合的觀點。
對于能源的概念及分類,教材主要強調了根據人類利用的技術水平和利用規模劃分的常規能源和新能源,至于其他的劃分方法,教材沒有涉及,教師可根據學生情況靈活處理。另外對于常規能源和新能源的劃分,應使學生明確,一種能源在沒有大規模利用以前,屬于新能源,但隨著人們對它認識的深入以及其廣泛應用于人類社會生產和生活各個方面,新能源也就成為常規能源了。二者的劃分是相對的。
教法建議
本節教材的教學,應注意知識的遷移,教材中圖像的運用,以及與學生實際生活相聯系的特點。關于自然資源的概念,在教學中注意與初中知識應有所區別,應將其深化,可以從分析教材中的示意圖“陸地自然資源在人地關系中的重要作用”入手,使學生通過對示意圖的分析明確陸地自然資源在協調人地關系系統中所起的平衡作用。另外在分析示意圖時,教師還應引導學生思考:“陸地自然資源”與“陸地自然環境”之間的關系,對于自然資源的分類,教師可以利用教材中提供的表格說明,必要時,教師可以適當補充實例并將利用方式細化,使學生對資源的分類能夠更清晰。
對于“陸地自然資源的特點”,教師可以選擇適當的實例,從對實例的分析入手,說明其特點。前兩個特點具有辨證的關系,為突出這種關系,教師可以列舉同一類資源在不同技術條件或不同階段利用狀況的不同加以對比說明。“陸地資源的分布特點”,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通過知識的遷移,分析某類可再生資源的分布特點,由此總結得出資源分布的地域性規律,在此基礎上,教師可以進一步引導學生分析,如果此類資源或其分布環境發生變化,在此環境中的其他資源是否會發生改變,由此得出“陸地資源整體性特點”。教師也可以利用教材中提供的“雨林破壞對環境的影響”示意圖,首先請學生根據已有的氣候及自然帶等知識分析熱帶雨林分布的特點及其影響因素,由此得出地帶性特征。在此基礎上再分析示意圖,說明資源的整體性特點。
關于“能源”,教師應使學生明確能源屬于資源,并引導學生根據生活實例說明我國目前廣泛使用的能源是哪幾種?世界廣泛使用的能源的有哪幾種?教材提供的兩幅圖片中的能源是否已經被廣泛利用?由此明確“常規能源”和“新能源”的概念。這部分內容也可放到“陸地自然資源與人類活動的關系”中關于能源對社會發展的推動作用部分進行講述。
關于“陸地自然資源與人類活動的關系”,教師可以從引導學生分析教材提供的“陸地自然資源是人類社會生產的基礎”示意圖入手,說明自然資源就其自然屬性看,不決定社會的發展和人口的發展,但對人口的發展有著重要的影響,并且通過人類的生產活動,開發其自然屬性,使其經濟屬性得以實現,成為社會物質財富。對于自然資源對人類活動影響的發展史,教師可以引用教材中的實例,以能源的發展變化對社會生產力的推動加以說明。使學生可以意識到對于地理學科某些內容的分析,應從歷史思維的角度出發,綜合分析某類地理事物的時空變化特點,以及對人類社會發展的影響。
高一地理必修一教案設計篇二
一、知識目標
1.了解四種主要地質災害(地震、火山噴發、泥石流和滑坡)的成因及危害;
2.了解地質災害的關聯性,理解監測防御地質災害的重要性;
3.了解人類活動對地質災害的直接和間接影響,了解關于地質災害方面的科學研究的進展。
二、能力目標
1.培養學生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能正確評價地質災害和人類活動的關系;
2.增強學生面臨地質災害時的應變能力;
3.讀圖獲取信息能力。
三、情感目標
強化學生科學的人生觀,使學生具有環境保護意識和防災、減災意識。
【教學工具】多媒體課件
【課前準備】將學生分組,使搜集與地質災害相關的各類資料。
【教學過程】
【課件演示】唐山地震圖片,有配音。
【學生回答】略
【課件演示】主要地質災害目錄
【觀看錄像】地震基礎知識
【提問】地球為什么會有地震呢?
【學生回答】(板塊邊緣,地殼不穩)
【觀看錄像】地震發生的原因
【教師總結】知道了地震發生的原因,我們不難知道世界地震的分布。
【觀看圖片】展示“世界地震分布圖”和“六大板塊的分布圖”
【學生分組討論后回答】略
【教師補充】我們很容易看到地震帶來的直接危害,而實際上,地震常常會帶來其它一些間接危害,這些間接的危害往往造成更為慘重的損失。例如地震引起的火災,引發的瘟疫等等。
【過渡】剛才我們看了世界地震分布圖,事實上世界火山的分布和地震分布基本上是一致的。下面讓我們來了解一些火山的基礎知識。
【播放錄像】“火山的基礎知識”
【學生思考回答】略
【教師總結】科學家們之所以提出休眠火山,正好說明了我們對于火山噴發規律的不甚了解。要確切了解這方面的知識,還需要更多更深入的科學研究。
【過渡提問】為什么意大利,日本是火山活動頻繁的國家?火山噴發的原因是什么?
【學生回答】略
【課件演示】展示板塊碰撞的動畫。
【分組討論】火山噴發也是破壞性很大的地質災害,但是,除了危害之外,火山噴發有沒有有利的方面呢?請舉例說明。
【課件演示】對火山噴發這種地質災害應該有正確的評價。(1)從災害的角度看(2)從資源的角度看。
【承接過渡】地震和火山噴發是危害非常大的地質災害。它們分別是地球內部能量釋放和巖漿活動在地表的體現,而另外兩種地質災害同樣不容忽視。這就是滑坡和泥石流。
【課件演示】請大家看下面的這組圖,思考后面的問題。
【學生回答】略
【教師總結】地質災害給人們的生活和生產帶來了極大的危害,我們應該積極的防御,盡量減少這些危害造成的損失。我國地域遼闊,地形復雜,地質災害的發生也十分普遍。
【動畫演示】請大家觀看我國的地質災害圖。
【提問】這么多的地質災害似乎有些聳人聽聞,但這都是不能回避的事實,我們應該如何進行防御呢?請大家觀看下面的錄像,看看日本在這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播放錄像】日本地震災害的防御
【分組討論】在地震多發地區的人們,應該如何防御地震?(分地震前,地震來臨時和地震發生后三個階段各應該做些什么事?)
高一地理必修一教案設計篇三
1、了解三個經濟地帶的劃分依據,掌握各地帶的位置和范圍;了解三個地帶的經濟發展水平和發展速度等方面的差異;了解地帶性經濟差異的影響因素。
2、理解地帶性經濟差異是自然、社會和經濟等原因綜合作用的結果。培養學生綜合、辯證地分析問題的能力。
高一地理必修一教案設計篇四
1、了解日本的輪廓圖。
2、了解日本的地理特征,掌握其地形、氣候、河流、礦產,并分析其特點與成因。
3、了解日本的農業發展條件、主要的農作物及出口的農產品,并能運用高中地理知識與原理進行解釋。
4、分析歸納日本的工業與城市發展的有利條件,工業分布的特點等。譬如以日本臨海型工業布局為例。
5、運用高中地理知識分析日本的人口分布、民族構成、人口遷移、城市化進程特點。
二、本講重點、難點
重點:日本的地理特征。
難點:1、日本的農業和工業發展的條件。
2、日本人口、城市的分布特點及其成因。
三、教學過程
【復習提問】上節課我們學習了國家地理中的新加坡,我們是從哪幾個方面來了解的呢?(地理特征,包括地形、氣候、河流以及資源等;工農業發展的特點及其原因)
日本(板書)
【引入新課】今天我們來學習世界國家地理中的日本,還是跟上節課一樣從以上幾個方面來分析。
一、自然地理特征(板書)
1、地形(板書)
【讀圖】請大家把地圖冊翻到日本這一頁,找到分層設色地形圖。指導學生一邊看圖一邊思考下面的問題。
【提問】根據地形圖,來總結一下日本的地形狀況?(以山地丘陵為主,中間高,四周低,沿海地帶分布著狹小的平原。由四個小島組成:北海道、本州、四國、九州,海岸線曲折,多優良港灣。由此總結出其地形構成:)
2、氣候(板書)
【提問】根據它的海陸位置(日本位于亞洲東部、太平洋西岸,(24°n-46°n))我們來分析一下它的氣候特征(溫帶海洋性季風氣候:冬季溫和,降水較多;夏季涼爽,降水豐富,原因:四周環海,受海洋影響大,沿岸有強大的日本暖流)
3、河流(板書)
【提問】繼續看圖,看河流的數量,流向及其長短并分析其原因(短小且水流湍急,原因:降水多,山地多,國土狹小)
4、資源分布(板書)
林-多山地,降水豐富;地熱能-位于亞歐板塊與太平板塊的消亡邊界,火山地震活動頻繁;風能-處于季風氣候區)
二、農業(板書)
【提問】通過前面農業區位因素的學習,大家應該知道從哪些方面去分析一個國家的農業狀況(自然條件包括,氣候,地形,土壤,水源;社會經濟因素包括,市場,交通,政策,農業生產技術,工業基礎,勞動力,地價水平)引導學生利用之前所學知識分析具體實例,便提問邊進行補充,培養學生良好的思維習慣。然后得出如下結論。 板書:
種植業:平原狹小,人多地少,稻米單產高,可自給。
措施:小型農機具;發展水利;合理施用化肥;培育良種等。
漁業發達:遠洋、近海捕撈和近海養殖發達。千島寒流和日本暖流交匯,于此,形成的北海道漁場。
其他:丘陵種果蔬,但仍需大量進口。
主要農作物:水稻
進口農產品:小麥、玉米、蔬菜和水果等
三、工業
【讀圖】指導學生閱讀日本工業分布圖,并思考一下問題
1、根據所學知識如何分析一個國家的工業發展狀況(板書)
科技等;其他社會因素)
2、日本有哪些重要的工業部門?(板書)
(鋼鐵、汽車、造船、電子、化學、紡織)
3、日本發展工業的優勢與劣勢分別有哪些?(板書)
(優勢:國土狹小,國內市場狹小,礦產資源貧乏;劣勢:勞動力充足,文化素質高,科技雄厚,海岸曲折,多優良港灣)
4、日本的工業分布區主要分布在哪里,為什么?(板書)
(主要分布在:瀨戶內海沿岸和太平洋沿岸的狹長地帶。原因:這些地區多優良港灣,交通便利,利于進口原料和燃料,出口工業產品)
【引導】解決了以上幾個問題后,我們能不能總結一下日本經濟發展的特點呢?
5、日本經濟發展的特點(板書)
(從國外進口大量的原料和燃料,然后依靠科學技術和充足的勞動資源,對進口原料進行加工,制成工業品大量出口,形成了以加工貿易 為主的經濟。缺陷:工業產品依賴國際市場銷售;工業原料嚴重缺乏;依靠國際市場進口)
四、日本人口、城市的分布特點及其成因(板書)
【引導】讀課本內容,通過小組討論,解決以下問題
1、人口數量與人口密度
人口多,密度大
原因:日本國土面積狹小
2、人口問題
老齡化嚴重
(2)日本的人口出
生率一直在下降
3、人口分布
太平洋沿岸平原
原因:地形多山地,平原面積狹小,多集中在沿海地區,所以人口和工業也多集中在這一地區。
高一地理必修一教案設計篇五
知識目標
1.了解四種主要地質災害(地震、火山噴發、泥石流和滑坡)的成因及危害;
2.了解地質災害的關聯性,理解監測防御地質災害的重要性;
3.了解人類活動對地質災害的直接和間接影響,了解關于地質災害方面的科學研究的進展。
能力目標
1.培養學生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能正確評價地質災害和人類活動的關系;
2.增強學生面臨地質災害時的應變能力;
3.讀圖獲取信息能力。
情感目標
強化學生科學的人生觀,使學生具有環境保護意識和防災、減災意識。
教學建議
關于地質災害防御的教材分析
教材最后講述地質災害的防御。教材中講了三方面的問題,其核心為依靠科學技術的進步是減輕災害的基本途徑。對第一點和第三點比較好理解。在防災、抗災、減災的諸多領域中,首先需要對地球系統的整體性有更多的認識,尋找各種自然災害發生的規律及其災害間的相互聯系,這一切都要建立在科學研究的基礎上。一些具體的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的設計和實施,也要有科學技術的支持。對第二點則可以作進一步的解釋。加強災害管理法制建設和健全減災規劃管理制度是災害管理的重要方面。國家要制定減災總體規劃,各有關部門、各級政府在其指導下要建立切實可行的減災規劃;要制定各級政府重大災害的應急行動計劃,用于指導政府、有關部門、廠礦企業及居民在重大災害發生后做出緊急反應,協調行動,減輕災害損失。有了這些法規和措施,減災工作才有可能納入法制的軌道,一旦災害發生,就可以有條不紊地開展工作。我國在長期的減災實踐中形成了由政府內災害管理職能部門、輔助救災部門、救災決策指揮機構和臨時性協調機構所構成的災害管理組織體系。在重大災害發生地區,各級政府實行行政首長負責制,各有關部門分工協作,接受救災決策指揮機構的領導,實行崗位責任制。我們在有關災害的報道中可以看到,凡遇到地震等重大災害,當地政府首長都要親臨現場,指揮抗災減災工作,正體現了這種災害管理組織體系。
關于地質災害關聯性的教材分析
在前面分別講述地質災害的基礎上,本課從各地質災害之間的關系上進一步做了分析。這段內容在以往的高中地理教材中是沒有的,它從一個比較新的角度說明了地質災害就其個體而言,有著偶然性和地域的限制,但從總體上看,它們之間以及與其他自然因素之間,有著明顯的相關性。這種動態的觀點、聯系的觀點不僅對深入分析地質災害的成災原因是必要的,而且符合教材培養學生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的要求。
教材通過具體例子介紹了地質災害三方面的關聯性。第一方面說明了同一地域地質災害生成的關聯性。第二方面說明了一次地質災害中原發災害和誘發災害的成災關聯性,教材例子中提出的由地震誘發的其他災害,不局限于地質災害,這更說明了災害之間的聯系十分廣泛。第三方面說明了人類活動與災害的關聯性。現在由于人類活動而引發或誘發地質災害的事件越來越多。有資料表明,全世界的滑坡災害中,70%以上與人類工程活動有關。
關于主要地質災害的教材分析
地質災害的種類很多,例如地震、地裂縫、構造斷裂、火山噴發、滑坡、泥石流等。從課時容量考慮,我們選擇講述地震、火山、滑坡和泥石流四種地質災害。教材對這四種災害的表述方法基本相同:一講成災原因;二講災害本身的一些基本知識,如“地震”一段介紹了震級,“火山”一段介紹了火山的類型;三講危害,這是教材的重點內容。教材中雖然沒有總結地質災害的基本特點,但是通過對每種災害的講述可以歸納出來,即地質災害具有分布廣泛,危害大、傷亡多,突發性強等基本特點。特別需要說明的是,滑坡和泥石流雖然誘發的原因不同,但主導因素都是斜坡重力作用,分布的地區也基本相同,為了減少重復,教材把這兩者放在一起講述。
關于四類主要地質災害的教法建議
本節主要介紹了地震、火山噴發、滑坡和泥石流四類地質災害。考慮到學生一般很少直接接觸到這幾類災害現象,因此,應該盡量使用多媒體的視頻、音頻、圖片等素材讓學生獲得最初的感性認識。教師應注意在教學中把握各類災害的成因、危害,但也不能忽視對基礎知識的教學。
在理解地質災害的發生原因后,教師可以讓學生總結這些災害在空間的分布有和特點,結合所學的地理知識,分析為什么那些地區會有這些地質災害的發生,培養學生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
地質災害大部分都不是人類行為造成的(例如大部分的地震都是構造地震),而是地球運動過程中的自然現象,有其自身的發生規律。我們生活在地球上,這是無法回避的。但我們可以加強對這些災害的研究,并積極防御,減少由于人為原因誘發地質災害的發生。在介紹火山噴發產生的災害時,應該引導學生從正負兩方面來考慮。即火山是強烈地質作用的表現,火山既摧毀了舊的土地,也創造了新的土地,火山活動的研究是了解地球內部運動規律的窗口。許多火山本身就是十分獨特的旅游景點。
高一地理必修一教案設計篇六
水汽和固體雜質--成云致雨;雜質:凝結核
2、大氣的垂直分層及各層對人類活動的影響
大氣分層氣溫隨高度變化氣流狀況其它特征與人類關系
對流層越高越低對流占3/4大氣質量;水汽和塵埃;各緯度層高不一致天氣現象
平流層越高越高平流高空飛行;存在臭氧層
高層大氣存在電離層(無線電通訊;太陽活動干擾短波通訊
3、大氣的受熱過程
(1)根本能量源:太陽輻射(各類輻射的波長范圍及太陽輻射的性質--短波輻射)
(2)大氣的受熱過程(大氣的熱力作用)--太陽曬熱大地,大地烤熱大氣
大氣對太陽輻射的削弱作用:三種形式及各自現象(用實例說明)
影響削弱大小的主要原因:太陽高度角(各緯度削弱不同)
大氣對地面的保溫作用:
了解地面輻射(紅外線長波輻射);大氣輻射(紅外線長波輻射)
保溫作用的過程:大氣強烈吸收地面長波輻射;大氣逆輻射將熱量還給地面(圖示及實例說明--如霜凍出現時間;日溫差大小的比較)
保溫作用的意義:減少氣溫的日較差;保證地球適宜溫度;維持全球熱量平衡
4、大氣垂直運動和水平運動的成因
(1)大氣運動的根本原因:冷熱不均(各緯度之間;海陸之間)
(2)大氣運動形式:
最簡單形式:熱力環流(圖示及說明);舉例:城郊風;海陸風;季風主要原因
熱力環流分解:冷熱不均引起大氣垂直運動
水平氣壓差
水平氣流由高壓流向低壓
大氣水平運動(風):
形成風的根本原因:冷熱不均
形成風的直接原因:水平壓差(或水平氣壓梯度力)
影響風的三個力:水平氣壓梯度力;地轉偏向力;地表磨擦力
注意北半球實際地表氣壓場中的某點風向的畫法
5、三圈環流與氣壓帶、風帶的形成
(1)無自轉,地表均勻--單圈環流(熱力環流)
(2)自轉,地表均勻--三圈環流
地表形成7壓6風:緯向分布的理想模式(帶狀)
各氣壓帶的干濕狀況(低壓濕;高壓干)
各風帶的風向及干濕狀況(信風一般較干;西風較濕)
極鋒:60度附近,由盛行西風和極地東風相遇形成
氣壓帶和風帶隨太陽直射點的季節性南北移動而移動
(4)海陸分布對氣壓帶和風帶的影響:實際地表狀況(塊狀)
最重要的影響:海陸熱力差
表現(大氣活動中心):
北半球7月(夏季):亞歐大陸-亞洲低壓;太平洋上高壓
北半球1月(冬季):亞歐大陸-亞洲高壓;太平洋上低壓
(5)季風環流(重視圖示)
概念理解:是全球性大氣環流的組成部分;東亞季風最典型
季風的成因:
主因--海陸熱力差(可解釋東亞的冬夏季風;南亞的冬季風)
南亞夏季風的成因--南半球東南信風北移過赤道右偏成西南風(或概括說:氣壓帶和風帶的季節移動)
季風的影響:季風的共性特點:雨熱同期;降水量季節變化大,易有旱澇災
東亞的兩種季風氣候及各自分布區(以秦淮一線為界);各自氣候特點
--溫帶季風氣候:秦淮以北季風區;冬干冷;夏濕熱
--亞熱帶季風氣候:秦淮以南季風區;冬溫和少雨;夏濕熱
--東亞兩種季風氣候的冬夏季風風向相同,成因相同
--注意季風區城市工業布局中大氣污染企業的分布南亞的熱帶季風氣候:
--東亞、南亞和東南亞的季風氣候區和東南亞的熱帶雨林氣候區
6、大氣環流與水熱輸送的關系——是對大氣環流作用的總結
(1)全球性的大氣環流:
促進了高低緯度之間、海陸之間的熱量與水汽的交換;
調整了全球的水熱分布;
是各地天氣變化和氣候形成的重要因素
(2)幾類重要氣候的成因:
地中海氣候:
熱帶草原氣候:
溫帶海洋性氣候:
熱帶雨林氣候:
赤道附近;全年濕熱,終年受赤道低壓控制
三種季風氣候:(見以上分析)
7、鋒面、低壓、高壓等天氣系統的特點
鋒面系統
鋒面類別圖示符號表示過境前天氣過境時天氣降水位置舉例
冷鋒暖氣團控制:晴;氣壓低陰天、下雨、刮風、降溫鋒后冬寒潮;夏我國北方暴雨
暖鋒冷氣團控制:晴;氣壓高連續性降水鋒前
低壓(氣旋)和高壓(反氣旋)系統
氣壓:高低壓
氣流:氣旋和反氣旋
圖:會判斷;會畫風向
中心氣壓水平氣流方向垂直氣流方向中心天氣狀況舉例其它影響
氣旋低北逆南順向上陰雨亞洲低壓沿槽線形成鋒面
反氣旋高南順北逆向下晴亞洲高壓
鋒面氣旋(重要!)
要求:圖上每一個天氣系統的識別;
不同地點所受天氣系統的控制及出現的天氣現象
8、地理位置、大氣環流、地形等因素對氣候的影響
8-1氣候因子分析
地理位置
a緯度位置:決定太陽輻射——氣候差異的最基本原因——決定熱量或氣溫
b海陸位置:
例如溫帶海洋性氣候和溫帶大陸性氣候;海洋性氣候溫差小,濕度較大;大陸性反之
大陸東岸季風氣候形成是由于海陸之間的熱力性質的差異
大氣環流(氣壓帶和風帶)
特點:雙重性質——各緯度、海陸之間水熱交換;直接控制某地氣候特點(水熱狀況)
下墊面(地表狀況);最近地面大氣直接熱源與水源
其它影響氣候的因素:人類活動、洋流(寒流降溫減濕;暖流增溫增濕)
8-2氣候類型
氣候特點(會判斷氣溫降水圖;會描述)
氣候要素:氣溫、降水
以溫定帶——月均溫在15度以上,為熱帶氣候
月均溫最低在0-15度,為亞熱帶氣候
月均溫最低在0以下,溫帶氣候(溫帶海洋性氣候除外)
以水定型——熱帶氣候分為四種:
熱帶雨林氣候:全年多雨;
熱帶沙漠氣候:全年干旱;
熱帶季風氣候:旱雨兩季
熱帶草原氣候:旱雨兩季
——亞熱帶氣候分為兩種:
亞熱帶季風氣候:雨熱同期
亞熱帶地中海氣候:冬雨夏干
——溫帶氣候分為三種:
溫帶季風氣候:雨熱同期
溫帶大陸性氣候:全年少雨
溫帶海洋性氣候:全年濕潤
氣候成因
季風氣候成因:三種季風氣候
氣壓帶和風帶交替控制氣候:
地中海氣候(副高和西風);熱帶草原氣候(信風和赤道低壓)
單一氣壓帶和風帶控制氣候:
熱帶雨林氣候(赤道低壓);溫帶海洋性氣候(西風)
氣候分布
大陸東岸氣候:三種季風氣候
大陸西岸氣候:地中海氣候、溫帶海洋性氣候
大陸內部氣候:溫帶大陸性氣候
9、地球溫室效應、臭氧層的破壞、酸雨等現象產生的原因及危害
現象產生原因污染物危害對策
高一地理必修一教案設計篇七
style="color:#125b86">2021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一節教案3知識目標
1.了解四種主要地質災害(地震、火山噴發、泥石流和滑坡)的成因及危害;
2.了解地質災害的關聯性,理解監測防御地質災害的重要性;
3.了解人類活動對地質災害的直接和間接影響,了解關于地質災害方面的科學研究的進展。
能力目標
1.培養學生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能正確評價地質災害和人類活動的關系;
2.增強學生面臨地質災害時的應變能力;
3.讀圖獲取信息能力。
情感目標
強化學生科學的人生觀,使學生具有環境保護意識和防災、減災意識。
教學建議
關于地質災害防御的教材分析
教材最后講述地質災害的防御。教材中講了三方面的問題,其核心為依靠科學技術的進步是減輕災害的基本途徑。對第一點和第三點比較好理解。在防災、抗災、減災的諸多領域中,首先需要對地球系統的整體性有更多的認識,尋找各種自然災害發生的規律及其災害間的相互聯系,這一切都要建立在科學研究的基礎上。一些具體的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的設計和實施,也要有科學技術的支持。對第二點則可以作進一步的解釋。加強災害管理法制建設和健全減災規劃管理制度是災害管理的重要方面。國家要制定減災總體規劃,各有關部門、各級政府在其指導下要建立切實可行的減災規劃;要制定各級政府重大災害的應急行動計劃,用于指導政府、有關部門、廠礦企業及居民在重大災害發生后做出緊急反應,協調行動,減輕災害損失。有了這些法規和措施,減災工作才有可能納入法制的軌道,一旦災害發生,就可以有條不紊地開展工作。我國在長期的減災實踐中形成了由政府內災害管理職能部門、輔助救災部門、救災決策指揮機構和臨時性協調機構所構成的災害管理組織體系。在重大災害發生地區,各級政府實行行政首長負責制,各有關部門分工協作,接受救災決策指揮機構的領導,實行崗位責任制。我們在有關災害的報道中可以看到,凡遇到地震等重大災害,當地政府首長都要親臨現場,指揮抗災減災工作,正體現了這種災害管理組織體系。
關于地質災害關聯性的教材分析
在前面分別講述地質災害的基礎上,本課從各地質災害之間的關系上進一步做了分析。這段內容在以往的高中地理教材中是沒有的,它從一個比較新的角度說明了地質災害就其個體而言,有著偶然性和地域的限制,但從總體上看,它們之間以及與其他自然因素之間,有著明顯的相關性。這種動態的觀點、聯系的觀點不僅對深入分析地質災害的成災原因是必要的,而且符合教材培養學生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的要求。
教材通過具體例子介紹了地質災害三方面的關聯性。第一方面說明了同一地域地質災害生成的關聯性。第二方面說明了一次地質災害中原發災害和誘發災害的成災關聯性,教材例子中提出的由地震誘發的其他災害,不局限于地質災害,這更說明了災害之間的聯系十分廣泛。第三方面說明了人類活動與災害的關聯性。現在由于人類活動而引發或誘發地質災害的事件越來越多。有資料表明,全世界的滑坡災害中,70%以上與人類工程活動有關。
關于主要地質災害的教材分析
地質災害的種類很多,例如地震、地裂縫、構造斷裂、火山噴發、滑坡、泥石流等。從課時容量考慮,我們選擇講述地震、火山、滑坡和泥石流四種地質災害。教材對這四種災害的表述方法基本相同:一講成災原因;二講災害本身的一些基本知識,如“地震”一段介紹了震級,“火山”一段介紹了火山的類型;三講危害,這是教材的重點內容。教材中雖然沒有總結地質災害的基本特點,但是通過對每種災害的講述可以歸納出來,即地質災害具有分布廣泛,危害大、傷亡多,突發性強等基本特點。特別需要說明的是,滑坡和泥石流雖然誘發的原因不同,但主導因素都是斜坡重力作用,分布的地區也基本相同,為了減少重復,教材把這兩者放在一起講述。
關于四類主要地質災害的教法建議
本節主要介紹了地震、火山噴發、滑坡和泥石流四類地質災害。考慮到學生一般很少直接接觸到這幾類災害現象,因此,應該盡量使用多媒體的視頻、音頻、圖片等素材讓學生獲得最初的感性認識。教師應注意在教學中把握各類災害的成因、危害,但也不能忽視對基礎知識的教學。
在理解地質災害的發生原因后,教師可以讓學生總結這些災害在空間的分布有和特點,結合所學的地理知識,分析為什么那些地區會有這些地質災害的發生,培養學生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
地質災害大部分都不是人類行為造成的(例如大部分的地震都是構造地震),而是地球運動過程中的自然現象,有其自身的發生規律。我們生活在地球上,這是無法回避的。但我們可以加強對這些災害的研究,并積極防御,減少由于人為原因誘發地質災害的發生。在介紹火山噴發產生的災害時,應該引導學生從正負兩方面來考慮。即火山是強烈地質作用的表現,火山既摧毀了舊的土地,也創造了新的土地,火山活動的研究是了解地球內部運動規律的窗口。許多火山本身就是十分獨特的旅游景點。
教學設計方案
【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了解四種主要地質災害(地震、火山噴發、泥石流和滑坡)的成因及危害;
2.了解地質災害的關聯性,理解監測防御地質災害的重要性;
3.了解人類活動對地質災害的直接和間接影響,了解關于地質災害方面的科學研究的進展。
二、能力目標
1.培養學生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能正確評價地質災害和人類活動的關系;
2.增強學生面臨地質災害時的應變能力;
3.讀圖獲取信息能力。
三、情感目標
強化學生科學的人生觀,使學生具有環境保護意識和防災、減災意識。
【教學工具】多媒體課件
【課前準備】將學生分組,使搜集與地質災害相關的各類資料。
【教學過程】
【課件演示】唐山地震圖片,有配音。
【學生回答】略
【課件演示】主要地質災害目錄
【觀看錄像】地震基礎知識
【提問】地球為什么會有地震呢?
【學生回答】(板塊邊緣,地殼不穩)
【觀看錄像】地震發生的原因
【教師總結】知道了地震發生的原因,我們不難知道世界地震的分布。
【觀看圖片】展示“世界地震分布圖”和“六大板塊的分布圖”
【學生分組討論后回答】略
【教師補充】我們很容易看到地震帶來的直接危害,而實際上,地震常常會帶來其它一些間接危害,這些間接的危害往往造成更為慘重的損失。例如地震引起的火災,引發的瘟疫等等。
【過渡】剛才我們看了世界地震分布圖,事實上世界火山的分布和地震分布基本上是一致的。下面讓我們來了解一些火山的基礎知識。
【播放錄像】“火山的基礎知識”
【學生思考回答】略
【教師總結】科學家們之所以提出休眠火山,正好說明了我們對于火山噴發規律的不甚了解。要確切了解這方面的知識,還需要更多更深入的科學研究。
【過渡提問】為什么意大利,日本是火山活動頻繁的國家?火山噴發的原因是什么?
【學生回答】略
【課件演示】展示板塊碰撞的動畫。
【分組討論】火山噴發也是破壞性很大的地質災害,但是,除了危害之外,火山噴發有沒有有利的方面呢?請舉例說明。
【課件演示】對火山噴發這種地質災害應該有正確的評價。(1)從災害的角度看(2)從資源的角度看。
【承接過渡】地震和火山噴發是危害非常大的地質災害。它們分別是地球內部能量釋放和巖漿活動在地表的體現,而另外兩種地質災害同樣不容忽視。這就是滑坡和泥石流。
【課件演示】請大家看下面的這組圖,思考后面的問題。
【學生回答】略
【教師總結】地質災害給人們的生活和生產帶來了極大的危害,我們應該積極的防御,盡量減少這些危害造成的損失。我國地域遼闊,地形復雜,地質災害的發生也十分普遍。
【動畫演示】請大家觀看我國的地質災害圖。
【提問】這么多的地質災害似乎有些聳人聽聞,但這都是不能回避的事實,我們應該如何進行防御呢?請大家觀看下面的錄像,看看日本在這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播放錄像】日本地震災害的防御
【分組討論】在地震多發地區的人們,應該如何防御地震?(分地震前,地震來臨時和地震發生后三個階段各應該做些什么事?)
【教師總結】請參考擴展資料“地震發生時的應變”,接著總結地震災害的防御措施(三方面)。
【動畫游戲】讓學生回答,地震發生時在不同場景應該如何自我保護。
【課件演示】思考并回答問題,通過學生回答問題,總結出地質災害的關聯性特點的三個方面。結束授課。
探究地質災害與人類活動的關系
【活動題目】地質災害與人類活動的關系
【活動目的】
1.通過探究活動,培養學生搜集和整理資料的能力;
2.使學生在探究活動過程中,培養學生之間相互合作的精神;
3.使學生通過總結探究活動的成果,加深對課本知識的理解。尤其是了解人類活動對地質災害產生的間接和直接影響,以及如何對地質災害進行有效的防御。
【活動步驟】
1.將學生分組,以便大家可以合作完成探究活動;
2.搜集典型的四類地質災害(地震,火山噴發,滑坡和泥石流)給人類造成的影響。例如比較典型的地震災害,典型的火山噴發災害等等。
3.整理篩選搜集的資料,挑選最典型和深刻的資料,其中這樣幾個方面值得重視:
(1)應該區分哪些災害是人類活動影響的結果,哪些不是;
(2)應該從正負兩個方面來對地質災害進行評價,尤其是火山噴發;
(3)應該尊重客觀事實,正確對待地質災害以及對災害所進行的研究,并對如何積極防御地質災害提出合理的建議。
【成果展示】教師可以根據實際情況選擇展示探究活動成果的方式:
1.論文方式,要求資料準確,引用得當,觀點明確;
2.制作成板報,要求精簡內容,條理清楚,形式美觀,用于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
3.制作成電子演示文稿,用計算機完成演示(適合條件較好的學校)。
高一地理必修一教案設計篇八
1.了解內力作用的能量來源和表現形式,理解內力作用對地表形態的影響。
3.了解外力作用的能量來源和表現形式,理解外力作用對地表形態的影響以及內、外力作用的相互關系,理解它們是如何推動地表形態的演化的。
4.了解巖漿巖、沉積巖、變質巖與巖漿之間的相互轉化過程,掌握各類巖石形成的地質作用。
二、能力目標
1.能夠閱讀各種地貌示意圖,判斷地貌類型,并分析其成因。
2.學會利用多幅景觀圖和示意圖來比較說明不同陸地環境的地域差異及形成原因;
三、德育目標
1.通過分析各種地貌的成因,激發探究地理問題的興趣和動機,養成求真、求實的科學態度。
2.樹立事物之間是普遍聯系的辯證唯物主義觀點。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1.風化、侵蝕、搬運、沉積作用所形成的不同的地表形態。
2.外力作用各表現形式相互之間的關系。
3.地質構造及其與地貌的對應關系;外力作用形成的地貌類型。
【教學難點】 1.外力作用各表現形式所形成的不同的地表形態。
2.內力、外力作用的關系。
3.培養學生樹立正確的人地關系的觀點。
教學過程
【導入】營造地表形態的力量
【學生討論回答】略。
【講授】內力作用
【提問】哪位同學能夠例舉營造地表形態的力量改變地表面貌的實例? (學生討論、回答問題。)
【指導讀書】請大家閱讀教材p74第一段和案例1
,思考: 1.內力作用的能量來源是什么?
2.內力作用的表現形式有哪些?
3.各種內力作用的速度是否均勻?試舉例說明。
【學生回答】
【放映幻燈片】
【教師總結】同學們回答的很好。由于變質作用一般發生在地殼深處,不能直接塑造地表形態,巖漿也只有噴出地表時才可以直接影響地表形態。所以,在內力作用中,地殼運動是塑造地表形態的主要方式。按照地殼運動的方向和性質,可以將其分為水平運動和垂直運動兩種。
4、分類(根據運動方向和性質):水平運動和垂直運動
【材料】根據測量,亞洲和非洲之間的紅海在不斷擴張,而歐洲和非洲之間的地中海卻在不斷縮小。
【學生討論回答】略。
【教師總結】水平運動是指組成地殼的巖層沿平行于地球表面的方向運動,它使巖層發生水平位移和彎曲變形,相對方向的水平運動常常造成巨大的褶皺山系,相反方向的水平運動常形成裂谷或海洋。大量資料證明,地殼運動的主要表現是其各個部分不斷發生著水平運動。
【活動】內力作用舉例
(2)設想一下升降運動對地表形態的影響?
【教師總結】升降運動是指組成地殼的巖層作垂直于地球表面方向的運動,即上升或下降的運動。它使巖層表現為隆起或凹陷,從而引起地勢的高低起伏和海陸變遷。
【講授】水平運動和垂直運動的關系
【放映幻燈片】學生思考:渤海與臺灣海峽兩案例
5、水平運動和垂直運動的關系 【教師講解】在地殼運動中,這兩個方向的運動是同時存在的,而且相互作用、相互影響,運動結果也往往相互滲透、疊加在一起。當然,在不同的時期和不同的區域,這兩個方向的運動是有主次之分的。但是,就全球規模的運動而言,地殼的運動以水平運動為主,以垂直運動為輔。
【導入】外力作用
前面我們學習了內力作用,它在地表形成大陸與洋底、山脈與盆地等,奠定了地表形態的基本格局,總的趨勢是使地表變得高低不平,就好像是一個雕塑作品的“粗毛坯”,要完成這座雕塑還需要用刻刀精心雕琢,下面我們就來學習大自然的這把細致的刻刀——外力作用。
【講授】外力作用
【提問】閱讀教材p76第一段回答:
1.外力作用的概念
2.外力作用的能量來源是什么?
3.外力作用的表現形式有哪些?
【學生回答】 1.地球表面的風、流水、冰川、生物等也可以引起地表形態的變化,被稱為外力作用。
2.外力作用的能量來自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陽輻射能。
3.它對地表形態的塑造主要有風化、侵蝕、搬運和堆積四種方式。
【放映幻燈片】1、概念、能量來源
2、表現形式
【導入】巖石圈的物質循環
地表形態的塑造過程也是巖石圈物質的循環過程,它們存在的基礎是巖石圈三大類巖石——巖漿巖、變質巖、沉積巖的相互轉化。
【講授】巖石圈的物質循環
【指導讀書】請大家閱讀教材p78第二段和圖,
思考:
1.巖漿巖、變質巖、沉積巖的各自形成原因?
2.各類巖石之間的相互轉化關系(各物質循環過程發生的條件?)?
【學生回答】
1.巖漿巖是在地球內部壓力作用下,巖漿沿著巖石圈的薄弱地帶侵入巖石圈上部或噴出地表,冷卻凝固形成。 沉積巖是裸露地表的巖漿巖在風吹、雨打、日曬以及生物作用下,逐漸成為礫石、沙子和泥土。這些碎屑物質被風、流水等搬運后沉積下來,經過固結成巖作用形成。 變質巖是各種已經生成的巖石,在一定的溫度和壓力下發生變質作用形成。
2.各類巖石在巖石圈深處或巖石圈以下發生重熔再生作用,又成為新的巖漿。巖漿在一定的條件下再次侵入或噴出地表,形成新的巖漿巖,并與其他巖石一起再次接受外力的風化、侵蝕、搬運和堆積。
【教師總結歸納】同學們回答的很好,我們可以用下圖說明地殼物質循環過程的特點:(幻燈片展示)
課后小結
1.地殼物質循環過程
結合上圖教師進一步指導講解地殼物質循環過程
2.地殼物質循環的特點
(1)地殼物質循環過程:巖漿-各種巖石-新巖漿
(2)地殼物質與地球內部和地球外部也不斷進行物質交換和能量轉化,即內、外力作用
(3)由大氣、水、生物參與地殼物質循環并起重要作用而形成的地表物質循環,對地球表面的自然地理環境具有重大而深刻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