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習心得是讓實習生全面了解自己在實習中所取得的成就和不足,并從中得到啟示和改進的機會。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一些工作心得范文集錦,供大家在寫作過程中參考和借鑒。
觀看袁隆平電影心得體會篇一
就在四天前,“雜交水稻之父”、“共和國勛章”獲得者袁隆平,在長沙逝世,享年91歲。許多人沉痛哀悼,外交部稱,袁老逝世是世界的巨大損失。許多人,知道袁隆平這個名字,還是在中學的英語課本里,人們知道袁老的禾下乘涼夢,人們見到袁老的榮譽與面對大眾時的歡笑,但在觀看過袁隆平這部電影之后,我更能領會到,方得始終的道理,袁老巨大成功的背后是經歷了多年的艱辛與汗水,他也曾痛苦過,失落過,遭人嘲諷過,但無論是多么大的打擊,都沒能擊垮這位心智堅定的國之脊梁,他用自己佝僂的身軀建造了一座通向沒有饑餓的樂園的橋梁,而我們這些后浪則更應該接過袁老留下的火種,更加奮不顧身的投入到祖國的建設中及人類的進步中。
觀看袁隆平電影心得體會篇二
觀看完關于隆平爺爺的的電影后,我有了很大的感觸。袁隆平爺爺有勇于實踐、敢于抗爭的精神,在以前饑荒的年代、大躍進的年代,想要把人們團結起來一起做真正的科研,太難太難。但是隆平爺爺有這樣不服輸的精神,有這樣的大無畏、敢為人先、臻于至善的精神,這樣的隆平爺爺給了我太大的觸動。
對于如今的我們,什么樣的精神最重要?隆平爺爺告訴我們,永遠不要放棄,永遠堅持時間,永遠敢為人先。在今天的長沙,有超過十萬名的市民自發的前往悼念袁隆平爺爺,所有的花、所有的口罩、所有的接送車輛全部為前往悼念的人而免費。這說明了什么?這說明了,隆平爺爺把人民安康掛在心上,人民也就把他高高舉起。袁隆平爺爺是所有人民的信仰,人民有信仰,國家就有力量,民族才有希望!
觀看袁隆平電影心得體會篇三
5月24日晚,為深切悼念袁隆平先生,農學院于新樓報告廳放映電影《袁隆平》,致敬袁老,送別先生,學院師生60余人參加活動。
“一條大河波浪寬,風吹稻花香兩岸……”電影開始前,報告廳循環播放著這段熟悉的旋律,這是袁先生生前摯愛的一首歌,也是家人在他病床前不斷吟唱的一首歌。國士無雙,袁老千古,先生之風,山高稻長。
影片記述了袁隆平先生30歲至60歲階段的故事,以雜交水稻始祖——“三系配套”的研究為主線展開。年輕時的袁隆平親身經歷了三年饑荒,從那時起便下定決心,把讓百姓吃飽飯牢牢記在心上。安江農校里一株偶然發現的特殊性狀的水稻開啟了他雜交水稻的選育之路。這條路上困難重重,國際上的雜交水稻工作全部以失敗告終,國內的很多專家也對袁隆平的工作不報以希望和支持。可是這位面朝水田背靠藍天,為人處世樸素,把解決百姓溫飽作為第一要務的科學家從來沒有被苦難所打敗,歷經10多年刻苦的研究實驗,終于成功培育出高產雜交水稻!
觀看袁隆平電影心得體會篇四
電影的片頭,是一聲嬰兒啼哭,一束稻粟。袁隆平爺爺曾說:“我畢生的追求就是讓所有人遠離饑餓!”他這種“以天下蒼生為己任”的精神,值得我們所有人學習。
一生修道雜交稻,萬家食糧中國糧。愿袁爺爺在天堂能看到我們后輩實現您的禾下乘涼夢!讓我們緬懷“稻田守望者”,去做“時代追夢人”!
觀看袁隆平電影心得體會篇五
觀看了《袁隆平》這部電影,使我對袁隆平院士有了更深的了解。原來只從電視上看到過他獲獎的鏡頭,看到的是一個皮膚黝黑的老爺爺,沒有想到他竟然有如此巨大的成就,由衷地對他產生敬意。是啊,一個科學家能如此的專注,潛心研究出一種成果,從而造福了廣大的老百姓,這就是他的人生價值。在他的努力下,終于研究出優良的水稻品種,產值每畝上千斤的好收成,實現了自己的宏偉志向!現在的我們應該在各自的崗位上積極努力,那怕是收獲甚微,那也是自己奮斗的結果,所以我們應以次為契機,好好反省自己多在工作上下點功夫,比什么都有意義!
觀看袁隆平電影心得體會篇六
我非常榮幸能夠參加本次觀影活動,影片中的袁先生求真務實、鍥而不舍,甘心奉獻自己的一切只為讓百姓擺脫饑荒的困擾,那份情,令人動容。有一句話這兩天頻繁聽到,有的偉人能夠偉大到什么程度,甚至我們已經忘記了他也有生老病死。22號那天因為一些事情四點半才躺下,醒來的時候聽說袁先生已經逝世了,頓時感覺心理空落落的,少了什么東西。
想起幾周之前,英語課上,老師問大家心中的偶像是誰,我說,袁隆平,我也是農學院的,他養活了好多人呢,我以后的愿望,能夠養活一部分人就很好了。我們銘記袁隆平先生,作為農科學子,更要砥礪前行,爭取完成老先生沒有完成的兩個愿望。
觀看袁隆平電影心得體會篇七
今天有幸觀看了電影《袁隆平》,真正了解了袁老的一生,可以說他老人家一生都在為這個國家、社會做著貢獻,為世界農業盡著自己的力量。播種、抽穗、結實,稻田由青綠變金黃,長長的稻穗隨風搖曳,而那個有著禾下乘涼夢的老人,卻永遠地走入了夢鄉。斯人已去,但他說過每一句話語,都銘刻在人們心上;他在稻田間忙碌的身影,都印在了人們眼中。追逐夢想,做矢志不渝的愛國奉獻者。他說:“這么大一個國家,如果糧食安全得不到保障,其他一切都無從談起。”正是這樣一位為“稻粱謀”、為民生計的國之仁士,將自己的一生奉獻給了水稻研究,成功實現了自己當初的宏愿:“讓中國人吃飽,更讓中國人吃好、吃得安全。”面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我們青年一代,當把對國家和民族的拳拳之心與愛國情懷同頻共振,將自己的命運與國家的命運緊緊相連,應當為社會做出自己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