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模板可以幫助教師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習積極性和效果。接下來是一些經過實踐驗證的教案模板,希望對大家的教學工作有所啟發。
《觀滄海》說課稿及練習
尊敬的各位評委老師:大家好!
我說課的題目是《觀滄海》。下面我將從教材解析、教學目標、教法和學法、教學過程、板書設計等幾個方面來對本課進行說明。
一、說教材。
《觀滄海》是人教版七年級語文上冊第三單元中的第15課中的一首古詩。該單元是圍繞“親近自然”這一話題來編排的。
這首詩是東漢末期文學家曹操在一個秋天登臨碣石山后,觀看了雄偉壯觀的大海有感而寫的,表現了他博大的胸襟和偉大的抱負。文章氣勢恢弘,風格豪邁,情感昂揚。很能夠激發中學生積極進取的精神,是初中語文課中人文性和工具性相統一的佳作。
這首詩,有三個突出的特點:寫景上,抓住大海的浩瀚壯觀;抒情上,激情豪邁;手法上,用了情景交融、想象、夸張等主要手法。抓住這些特點,解析了文本特征,就容易確定教學目標。
二、說教學目標。
一節課的目標,除了準確解析文本之外,還要依據新課程標準和單元要求以及學生情況來設定。
本單元的要求是“反復朗讀,在整體感知內容的基礎上,揣摩、欣賞精彩句段和詞語。”這也是初中語文新課標的要求。新課標還指出“體會作者的情感和寫作思路,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質疑。”聯系《觀滄海》這首詩的特點(如上所述),這些要求都可以作為目標設定的范圍。
目標是為學生的學習和發展而定的,初一的學生由于自身閱歷的缺乏和知識結構的不完善,進入文本的深度有限,對詩歌的賞析能力不足。這首詩相比他們在小學所學的篇幅長些,意境更豐美,所以品讀是詩歌教學應該加強的地方。
鑒于以上分析,我把本文的教學定位為朗讀(感知)、品味(認知)、情感(升華)三個層面。具體目標如下:
(一)知識與技能目標。
1、通過朗讀,整體把握詩歌內容,體會文章情感。
2、初步學習運用詩歌鑒賞技巧,品析詩歌語言。(因為初一學生對品析方法掌握不多,只能是“初步”,品析能力有高有低,全在于老師的誘導與培養。)。
(二)方法與過程目標:
1、在朗讀中,獲得語感情感體驗。
2、在探究中交流,在交流中提升。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體會詩人豪邁壯志,培養學生親近自然,感受自然,積極進取的精神。重點是:1、朗讀體會,整體把握課文內容。
2、賞析語句,品讀探究。
難點是:通過賞析主旨句,體會曹操博大的胸襟和偉大的`抱負,培養積極向上的精神。
有了具體明確的目標,還要有相應的教法和學法。
三、說教法與學法。
(一)說教法。
這節課,我主要使用:
1、朗讀法。(書讀百遍,其義自見。用于古詩教學,最恰當不過。)。
2、品析探究法。有道是,一切學問都是從疑問中得來的。朗讀之后,只是提高了語感,達到初入文本,整體感知的層面。為了讓學生深入文本,憑借積蓄知識,依據自身經歷,運用聯想與想象,體會文章的意境美和情感美。還要品析探究。這是主要的教學方法,為了達成目標,我還將使用講授法(如詩歌賞析的角度)、對話法(如引入部分)、練習鞏固法等輔助教法完成教學。
(二)說學法。
教法與學法是相輔相成,互為表里的,老師的角色就是誘導,學生角色就是探究,正如達爾文所說:最有價值的知識是關于方法的知識。
我主要是引導學生:
1、借助工具書預習。
2、加強對文本的朗讀(課前課后都要讀)。
3、要學會批注和筆記。
4、學會獨立思考和合作探究。
四、說教學設計。
這節課,我打算用一課時,用多媒體手段輔助教學。
(一)情趣導入。
良好的開端等于成功了一半。導入重在激趣,吸引學生注意力,為上課蓄勢。先由網絡消息導入(最近網絡消息“曹操相貌復原,姿貌短小,男性雄風十足”“曹操相貌逼真復原,相貌英俊,驚嘆英雄真容”),然后讓學生談談“心目中的曹操”,老師順勢引入課文。
(二)交代寫作背景。特定的人,特定的經歷,寫出特定的作品。介紹背景,有利于學生找到感悟文章的切入點,在欣賞中與作者對話,形成共鳴。
(三)進入文本,整體把握。
1、朗讀。老師范讀,集體讀,個性朗讀,師生評價(告知評價角度)。
2、學生質疑,交流解決。這個過程要花一定的時間,引導學生交流探討討論有價值的信息。尊重學生的個性發展,面向全體學生。涉及重難點的轉入下一個環節完成。在總結學生質疑研討的基礎上,重點解決如下問題:
這首詩主要寫了了什么內容?(整體把握)表達什么情感?
(四)深入文本,品析課文,突破重點。
再次朗讀之后設置以下幾個問題,讓學生合作探究(同桌、鄰桌之間)。
1.全詩以哪個字展開來寫的?(抓關鍵詞,一點突破。)。
2.這首詩寫了幾層意思?(抓思路,順藤摸瓜)。
3.詩中寫了哪些意象?寫出了什么特點?用筆畫出來,讀一讀,說說你的體驗。(抓內容,體情感,層層滲透)。
4.詩中哪些詩句是寫現實的?哪些詩句是想像的?(抓手法,為突破難點鋪路)。
(五)由景入情,情感升華,突破難點。
對話引入:作者用恢弘的筆調,昂揚的激情,描繪了浩瀚壯闊的大海,催人奮進。劉國維說:一切景語皆情語。聯系作者的身份和寫作背景,分析作者要表達的情感。
解決步驟:
1、詩中哪些詩句最能體現作者博大的胸懷?
2、賞析主旨句(“日月之行”句)(引導學生從手法,內容,情感等多角度賞析,且做好筆記)。
以上幾個問題環環相扣,螺旋上升。這節課的主要目的已經達到了。若時間允許,讓學生當堂背下這首詩。
(六)學以致用。通過練習中考題——《觀滄海》賞析題,讓學生輕松完成,體會成功的喜悅。題目(略)。
五、說板書設計。
我的板書力求簡潔明了,涵蓋內容、情感、手法等方面,對理解課文起到支架性作用。
說課完畢,謝謝!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觀滄海》說課稿及練習
各位評委、老師:
大家好。
我說課的題目是初中語文九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第10課《古詩二首》中的第一首《觀滄海》。我說課的內容包括說教材、說教學目標、說教學重難點、說教法學法,說教學過程、說板書設計六大環節。
一、說教材。
二、說教學目標。
l、理解詩的內容,領會其中抒發作者的感情和表現的生活情趣。
2、體味詩作情景交融的特點和遺詞造句的妙處。
三、說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引導學生體味詩中作者所創造的意境。
教學難點:作品中表達的感情和生活情趣的領會。
四、說教法學法。
本節課我主要讓學生結合自身的感悟,運用合作、探究的方是進行學習。
五、說教學過程(包括四個小環節)。
【一】導語設計。
同學們,大家一定知道曹操吧?我們從《三國演義》或其他故事中了解的曹操是個怎樣的人呢?(學生可能了解的曹操是奸雄、狡詐等)同學們說的沒錯,但狡詐、詭計多端也需要智慧,這足以說明曹操是個聰明人,不僅如此,歷史中真實的曹操還是一位不可多得的政治家中的詩人,是一位胸懷大志文學家,大家不信的話,老師有詩為證。(投影展示曹操的《龜雖壽》)請同學們齊讀。今天,老師再給大家推薦一首曹操的《觀滄海》,讓我們一起領略一下曹操筆下的大海風景和他觀滄海的非凡氣度吧。
【二】作品簡介。
【三】初讀感知。
l、思考:題目中的“滄海”的“滄”字怎么解釋?題目能不能換成“觀大海”?
2、思考:全詩可分為幾層?各寫了什么?
【四】研讀探究(四個問題,投影展示)。
觀滄海。
曹操。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
板書。
觀滄海。
曹操。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
水何澹澹,山島竦峙。
樹木叢生,百草豐茂。秋風蕭瑟,洪波涌起。
觀滄海。
曹操。
點題東臨碣石以觀滄海。
水何澹澹,山島竦峙。
樹木叢生,百草豐茂。秋風蕭瑟,洪波涌起。
曰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
板書。
觀滄海。
曹操。
點題東臨碣石以觀滄海。
全景山島竦峙雄心壯志。
觀景實寫樹木、百草、秋風、洪波虛寫曰月星漢。
六、作業設計。
背誦并默寫這首詩,找一些曹操的其他詩歌讀一讀。
七、說板書設計。
《觀滄海》說課稿
我說課的題目是初中語文九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第10課《古詩二首》中的第一首《觀滄海》。我說課的內容包括說教材、說教學目標、說教學重難點、說教法學法,說教學過程、說板書設計六大環節。
《觀滄海》是初中語文九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的一首古詩,他是三國時曹操的代表作,詩作通過描寫遼闊雄壯的滄海景色,表現出了詩人開闊、博大的胸襟,抒發了詩人統一中國,建功立業的豪情壯志和遠大抱負。
1、理解詩的內容,領會其中抒發作者的感情和表現的生活情趣。
2、體味詩作情景交融的特點和遺詞造句的妙處。
教學重點:引導學生體味詩中作者所創造的意境。
教學難點:作品中表達的感情和生活情趣的領會。
本節課我主要讓學生結合自身的感悟,運用合作、探究的方是進行學習。
【一】導語設計。
同學們,大家一定知道曹操吧?我們從《三國演義》或其他故事中了解的曹操是個怎樣的人呢?(學生可能了解的曹操是奸雄、狡詐等)同學們說的沒錯,但狡詐、詭計多端也需要智慧,這足以說明曹操是個聰明人,不僅如此,歷史中真實的曹操還是一位不可多得的政治家中的詩人,是一位胸懷大志文學家,大家不信的話,老師有詩為證。(投影展示曹操的《龜雖壽》)請同學們齊讀。今天,老師再給大家推薦一首曹操的《觀滄海》,讓我們一起領略一下曹操筆下的大海風景和他觀滄海的非凡氣度吧。
【二】作品簡介。
請學生根據預習分組交流,師最后選出最準確、最完整的介紹,投影顯示以下文字:建安十二年(207)五月,曹操率軍北上,征伐烏桓。九月獲勝,班師南歸,著名的《觀滄海》,就是他在歸途中經過瀕臨渤海的碣石山(位置在我縣西南)時,寫下的一首寫景抒懷之作。詩作通過描寫遼闊雄壯的滄海景色,表現出了詩人開闊、博大的胸襟,抒發了詩人統一中國,建功立業的豪情壯志和遠大抱負。
【三】初讀感知。
l、思考:題目中的“滄海”的“滄”字怎么解釋?題目能不能換成“觀大海”?
2、思考:全詩可分為幾層?各寫了什么?
【四】研讀探究(四個問題,投影展示)。
1、思考:開頭兩句交代了什么情況?“東臨碣石”的“臨”作何解釋?
觀滄海。
曹操。
2、思考:實寫觀海的詩句一共有幾句,所寫的內容和角度有什么不同?
板書。
觀滄海。
曹操。
水何澹澹,山島竦峙。
樹木叢生,百草豐茂。秋風蕭瑟,洪波涌起。
板書。
觀滄海。
曹操。
點題:東臨碣石,以觀滄海。
水何澹澹,山島竦峙。
樹木叢生,百草豐茂。秋風蕭瑟,洪波涌起。
曰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
板書。
觀滄海。
曹操。
點題,東臨碣石,以觀滄海。
全景:山島竦峙,雄心壯志。
觀景:實寫,樹木、百草、秋風、洪波。
虛寫:曰月星漢。
背誦并默寫這首詩,找一些曹操的其他詩歌讀一讀。
《觀滄海》說課稿
《觀滄海》是人教版七年級語文上冊第三單元第15課《古代詩歌四首》中的第一首。本單元的詩文都是文情并茂的優美篇章,欣賞這幾篇課文既是提高聽、說、讀、寫能力的重要途徑,又是一次美的巡禮;從中既可得到語文的滋養,又可受到美的熏陶。大自然的美景,從春到夏,從秋到冬,會在學生心中留下美好的印象,從而激發他們熱愛美、熱愛大自然、熱愛中國古文化的思想感情。
2、說學情。
《觀滄海》是學生進入初中階段精講的第一首古詩,對學生學習古代詩詞,在朗讀、背誦、理解和賞析方面,都有著重要的指導意義。所以,我在教學的過程中通過對本詩的教學使學生理解借景抒情的寫作手法,然后把這一技能遷移到其它三首詩歌的閱讀中,更好地理解其它三首詩歌。
知識與能力目標:
1、初步學會鑒賞詩詞,領會樂府詩優美語句和深邃內涵。
2、體會本文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表現手法,培養語言表達能力。
3、培養學生的朗誦能力,并熟練背誦這首詩。過程與方法目標:
1、以多種形式加強誦讀,在熟讀的基礎上適當分析、點撥,加深對詩的理解。
2、學生通過自主探究的方式品讀、欣賞精彩生動的文學語言。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1、引導學生體會詩人昂揚奮發的精神。
2、培養學生熱愛祖國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寫法的運用。
教學難點:揣摩詩歌中所表達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法:
1、情景教學法;
2、朗讀教學法;
3、探究討論教學法。
學法:自主、合作、探究。
第一環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課前播放《三國演義》的片頭曲《臨江仙》,以營造出三國時期戰亂紛擾的亂世局面。
激情導入:一曲《臨江仙》把我們帶進了諸侯割據群雄逐鹿的三國時期,適逢亂世,但也是英雄輩出的時期,曹操就是其中的一位。他“挾天子以令諸侯”,可謂是政治家;他以少勝多戰勝袁紹,平定北方,可謂是軍事家;他借詩歌抒發他“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的遠大抱負,不愧為詩人。今天就讓我們走進曹操,學習他的一首詩歌《觀滄海》。
第二環節:走近作者,簡介背景。
1、讓學生根據已有的積累和課前預習,交流介紹作者曹操。
2、利用課件,展示詩歌的寫作背景。
第三環節:整體感知,誦讀詩歌。
新課標中明確指出:“閱讀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為引導學生開展獨立的閱讀實踐,我以多媒體展示名家范讀,之后學生齊讀、自由讀等多種讀書形式。以讀代講,進一步加深對文章中心的理解,從而受到情感的熏陶,獲得思想的啟迪,解決本課的教學難點。
第四環節:合作交流,研討分析。
新課標中明確指出:“閱讀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為引導學生開展獨立的閱讀實踐,我以多媒體出示如下一組思考題:
讓學生自由選擇合作伙伴,共同研討下列問題。
1、整首詩是由一個字來展開詩的線索、統領全篇的,請指出是哪個字?
2、詩中哪幾句是寫實景?主要寫了哪些景物?顯示了什么?
3、詩中哪幾句是寫虛景?主要寫了哪些景物?顯示了什么?
4、實景是一幅美麗的山水圖畫,虛景則把我們帶進一個開闊博大的境界中,你能悟出詩人的感情嗎?請結合本詩的寫作背景來考慮。
請學生先默讀再小組討論,之后班級交流。學生通過積極主動的思考和討論,做出答案,進一步加深對文章中心的理解,從而受到情感的熏陶,獲得思想的啟迪,解決本課的教學重難點。
第五環節:理解感悟,激情背誦。
第六環節:課堂小結,布置作業。
我的結束語是這樣的:今天我們通過對《觀滄海》的學習,體會到了三國時期一位懷著滿腔抱負、意氣奔放的詩人的博大胸襟,我們也在詩中感受和體悟到了一點古詩歌的閱讀欣賞方法,希望學習這首詩能給同學們帶來一定的啟迪。
課后請同學們結合本課的學習方法,預習《次北固山下》。
板書就像一份微型教案,在教學活動中起著畫龍點睛的作用。
由于新課標倡導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教學模式,于是,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我采用了朗讀、思考、自由討論等環節進行教學,以期達到新課標的目的和要求。
《觀滄海》說課稿及練習
《觀滄海》是人教版七年級語文上冊第三單元中的第15課中的一首古詩。該單元是圍繞“親近自然”這一話題來編排的。
這首詩是東漢末期文學家曹操在一個秋天登臨碣石山后,觀看了雄偉壯觀的大海有感而寫的,表現了他博大的胸襟和偉大的抱負。文章氣勢恢弘,風格豪邁,情感昂揚。很能夠激發中學生積極進取的精神,是初中語文課中人文性和工具性相統一的佳作。
這首詩,有三個突出的特點:寫景上,抓住大海的浩瀚壯觀;抒情上,激情豪邁;手法上,用了情景交融、想象、夸張等主要手法。抓住這些特點,解析了文本特征,就容易確定教學目標。
二、說教學目標。
一節課的目標,除了準確解析文本之外,還要依據新課程標準和單元要求以及學生情況來設定。
本單元的要求是“反復朗讀,在整體感知內容的基礎上,揣摩、欣賞精彩句段和詞語。”這也是初中語文新課標的要求。新課標還指出“體會作者的情感和寫作思路,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質疑。”聯系《觀滄海》這首詩的特點(如上所述),這些要求都可以作為目標設定的范圍。
目標是為學生的學習和發展而定的,初一的學生由于自身閱歷的缺乏和知識結構的不完善,進入文本的深度有限,對詩歌的賞析能力不足。這首詩相比他們在小學所學的篇幅長些,意境更豐美,所以品讀是詩歌教學應該加強的地方。
鑒于以上分析,我把本文的教學定位為朗讀(感知)、品味(認知)、情感(升華)三個層面。具體目標如下:
(一)知識與技能目標。
1、通過朗讀,整體把握詩歌內容,體會文章情感。
2、初步學習運用詩歌鑒賞技巧,品析詩歌語言。(因為初一學生對品析方法掌握不多,只能是“初步”,品析能力有高有低,全在于老師的誘導與培養。)。
(二)方法與過程目標:
1、在朗讀中,獲得語感情感體驗。
2、在探究中交流,在交流中提升。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體會詩人豪邁壯志,培養學生親近自然,感受自然,積極進取的精神。重點是:
1、朗讀體會,整體把握課文內容。
2、賞析語句,品讀探究。
難點是:通過賞析主旨句,體會曹操博大的胸襟和偉大的抱負,培養積極向上的精神。
《觀滄海》說課稿及練習
我說課的題目是初中語文九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第10課《古詩二首》中的第一首《觀滄海》。我說課的內容包括說教材、說教學目標、說教學重難點、說教法學法,說教學過程、說板書設計六大環節。
一、說教材。
《觀滄海》是初中語文九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的一首古詩,他是三國時曹操的代表作,詩作通過描寫遼闊雄壯的滄海景色,表現出了詩人開闊、博大的胸襟,抒發了詩人統一中國,建功立業的豪情壯志和遠大抱負。
二、說教學目標。
l、理解詩的內容,領會其中抒發作者的感情和表現的生活情趣。
2、體味詩作情景交融的特點和遺詞造句的妙處。
三、說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引導學生體味詩中作者所創造的意境。
教學難點:作品中表達的感情和生活情趣的領會。
四、說教法學法。
本節課我主要讓學生結合自身的感悟,運用合作、探究的方是進行學習。
五、說教學過程(包括四個小環節)。
【一】導語設計。
同學們,大家一定知道曹操吧?我們從《三國演義》或其他故事中了解的曹操是個怎樣的人呢?(學生可能了解的曹操是奸雄、狡詐等)同學們說的沒錯,但狡詐、詭計多端也需要智慧,這足以說明曹操是個聰明人,不僅如此,歷史中真實的曹操還是一位不可多得的政治家中的詩人,是一位胸懷大志文學家,大家不信的話,老師有詩為證。(投影展示曹操的《龜雖壽》)請同學們齊讀。今天,老師再給大家推薦一首曹操的《觀滄海》,讓我們一起領略一下曹操筆下的大海風景和他觀滄海的非凡氣度吧。
【二】作品簡介。
請學生根據預習分組交流,師最后選出最準確、最完整的介紹,投影顯示以下文字:建安十二年(207)五月,曹操率軍北上,征伐烏桓;九月獲勝,班師南歸,著名的《觀滄海》,就是他在歸途中經過瀕臨渤海的碣石山(位置在我縣西南)時,寫下的一首寫景抒懷之作。詩作通過描寫遼闊雄壯的滄海景色,表現出了詩人開闊、博大的胸襟,抒發了詩人統一中國,建功立業的豪情壯志和遠大抱負。
【三】初讀感知。
l、思考:題目中的“滄海”的“滄”字怎么解釋?題目能不能換成“觀大海”?
2、思考:全詩可分為幾層?各寫了什么?
《觀滄海》說課稿及練習
3.在學習、實踐過程中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想象能力、表達能力。
二、教材分析。
《觀滄海》是一首寫景抒情詩。詩人面對洪波涌起的大海,觸景生情,在詩中勾畫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蘊萬千的壯麗景象,表現出詩人開闊的胸襟,抒發了統一中國建功立業的抱負。
古代詩歌的意境之美體現在情景的交融。因此在詩歌教學中應當引導學生通過分析情與景來感受詩歌的意境之美。
本課的重點是分析詩詞中的情與景。難點是能力的訓練。把學到的借景抒情的手法運用起業,達到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想象能力、表達能力的目的。
三、教學模式程序。
采用“參與型”模式,具體程序如下:
(一)學生常規說話訓練(說一個成語故事);(3分鐘)。
(二)觀賞錄像片斷,學生談談感受,導入新課教學(5分鐘)。
(三)《觀滄海》教學,了解借景抒情的特點。
1.學生、教師共同完成對《觀滄海》的情與景的分析。(8分鐘)。
2.教師講評。(8分鐘)。
3.歸納小結:借景抒情。(1分鐘)。
(四)學生實踐活動,運用借景抒情手法,培養觀察、想象、表達能力。(20分鐘)。
四、教學方法。
1.教師引導,起串聯作用。
2.學生積極參與、主動學習。
五、教學手段。
采用電教器材如錄像機、投影機、錄音機等激起學生學習的興趣。
六、教學效果反饋及學生素質培養情況預想。
通過這一堂課的學習活動,學生對借景抒情的手法應該有較為深刻的印象。這對于他們今后的觀察能力、想象能力、表達能力的提高都有一定的幫助。
《觀滄海》說課稿及練習
《觀滄海》是初中語文九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的一首古詩,他是三國時曹操的代表作,詩作通過描寫遼闊雄壯的滄海景色,表現出了詩人開闊、博大的胸襟,抒發了詩人統一中國,建功立業的豪情壯志和遠大抱負。
二、說教學目標。
1、理解詩的內容,領會其中抒發作者的感情和表現的生活情趣。
2、體味詩作情景交融的特點和遺詞造句的妙處。
三、說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引導學生體味詩中作者所創造的意境。
教學難點:作品中表達的感情和生活情趣的領會。
四、說教法學法。
本節課我主要讓學生結合自身的感悟,運用合作、探究的方是進行學習。
五、說教學過程(包括四個小環節)。
【一】導語設計。
同學們,大家一定知道曹操吧?我們從《三國演義》或其他故事中了解的曹操是個怎樣的人呢?(學生可能了解的曹操是奸雄、狡詐等)同學們說的沒錯,但狡詐、詭計多端也需要智慧,這足以說明曹操是個聰明人,不僅如此,歷史中真實的曹操還是一位不可多得的政治家中的詩人,是一位胸懷大志文學家,大家不信的話,老師有詩為證。(投影展示曹操的《龜雖壽》)請同學們齊讀。今天,老師再給大家推薦一首曹操的《觀滄海》,讓我們一起領略一下曹操筆下的大海風景和他觀滄海的非凡氣度吧。
【二】作品簡介。
請學生根據預習分組交流,師最后選出最準確、最完整的介紹,投影顯示以下文字:建安十二年(207)五月,曹操率軍北上,征伐烏桓;九月獲勝,班師南歸,著名的《觀滄海》,就是他在歸途中經過瀕臨渤海的碣石山(位置在我縣西南)時,寫下的一首寫景抒懷之作。詩作通過描寫遼闊雄壯的滄海景色,表現出了詩人開闊、博大的胸襟,抒發了詩人統一中國,建功立業的豪情壯志和遠大抱負。
【三】初讀感知。
1、思考:題目中的“滄海”的“滄”字怎么解釋?題目能不能換成“觀大海”?
【學生討論后教師明確:滄,是暗綠色:“滄海”有色彩,比“大海”形象,所以不能換】。
2、思考:全詩可分為幾層?各寫了什么?
【四】研讀探究(四個問題,投影展示)。
1、思考:開頭兩句交代了什么情況?“東臨碣石”的“臨”作何解釋?
【學生討論后教師明確:交代了作者所處的地方和來此的目的。“臨”作“登臨”講。】。
2、思考:實寫觀海的詩句一共有幾句,所寫的內容和角度有什么不同?
六、作業設計。
背誦并默寫這首詩,找一些曹操的其他詩歌讀一讀。
《觀滄海》說課稿及練習
《觀滄海》是省編教材九年級下冊第三單元中的第三篇課文,該單元展現的是幾位作者對生命的不同體驗。《觀滄海》是一首古體詩,主要寫了曹操登上東邊的碣石山上去觀看大海。表達了曹操的雄心壯志、博大的胸懷、遠大的抱負。
第二方面:說目標。
結合單元教學要求和本課特點,依據新課程標準中所提出的三個維度,我將本課的教學目標確定為如下三項:
一、.知識和能力目標:
1.品味詩句,感悟詩歌的意境,培養賞讀詩歌的能力。
2.了解詩歌情境交融的特點,培養學生讀古代詩歌的節奏感。
3.揣摩詩歌表達的思想感情。二、過程和方法目標。
更多。
《觀滄海》教學實錄及同步練習
1.準確把握本詩的意義,體會詩歌的意境。
2.學習通過朗讀、想像閱讀詩歌的方法。
(二)教學重點。
1.準確把握本詩的意義,體會詩歌的意境。
2.學習閱讀詩歌的方法—朗讀、想像。
(三)教學難點。
通過想像體會詩歌意境的具體方法。
教學過程。
[錄音機播放:海潮聲,洶涌澎湃的音樂聲]。
同學們:聽,這是什么聲音?……。
[板書:海]。
你們喜歡大海嗎?……我也喜歡。從小,海就是我的夢。于是,讀了很多描繪海的詩文。
“看那閃閃的白沙閃閃地明亮/是珠貝的搖籃/是星星的憩園/是珊瑚的夢鄉/太陽的夢是紅的/月亮的夢是白的/也曾有美人魚在曬月光……”
邊讀邊想著那些優美文字所描繪的情景,突然發現,原來,我與海貼得那么近。
今天,我們就用這種朗讀方法一起來神游大海。
《觀滄海》教學方案及同步練習
有人用這樣的話來評價他“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他是一位偉大的政治家和軍事家,18前他統一了連年**的中原大地;他還是一位才華橫溢的文人,他的詩篇流傳千古。他以人格魅力和卓越的才能在三國時期獨領風騷。他就是三國時期的三絕之一——曹操。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他的《觀滄海》,來走進他的內心世界。
二、疏通字詞。
碣石澹澹竦峙蕭瑟詠志。
三、朗讀。
1教師范讀(明確字音,感情飽滿)。
2學生自讀(讀準字音,感情到位)。
四、創設情境。
明確:想對著大海狂喊,發泄自己的悲傷情緒。
明確:想對著大海高興地狂歡,和大海一起歡樂。
[教師小結]。
這兩種情境有一個共同點,大海都是人宣泄情感的對象,或喜或悲,大海永遠會做你的傾聽者。
明確:認為大海就是我的,我已經統一了北方,面對波瀾壯闊的大海,我的心里也很不平靜,大海這種(吞吐日月星辰的)氣概正是自己此刻的真實寫照。
[教師小結]。
五、研討分析。
1、全詩以哪個字展開來寫的?
明確:觀。
2、首詩寫了幾層意思?哪些詩句是寫現實的,哪些詩句是寫想象的?
明確:兩層。實景:樹木叢林,百草豐茂,秋風蕭瑟,洪波涌起。虛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
3、詩中交代觀海地點的句子?
明確:東臨碣石,以觀滄海。
4、通過海水和山島描寫出海的遼闊和尊嚴的句子?
明確:水何澹澹,山島竦峙。
5、詩中的實景描寫的句子?
明確:樹木叢林,百草豐茂,秋風蕭瑟,洪波涌起。
6、表達作者博大胸襟的句子?
明確: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
教師總結。
本詩的基調蒼涼慷慨,歷來被視為“建安風骨”代表作。全詩寫景的十句,前六句寫的是實景,后四句是虛景。這首詩借景抒情,將眼前海上景色和自己的雄心壯志融合在一起,詩人以滄海自比,開闊的意境,雄渾的氣勢,也是詩人寬闊胸懷和豪邁氣魄的表現。詩人勾畫了大海吞吐日月星辰,包孕萬千的壯麗景象,表現了開闊的胸襟,抒發了同意中國建功立業的抱負。
《觀滄海》閱讀練習及賞析
頭二句點明“觀滄海”的位置:詩人登上碣石山頂,居高臨海,視野寥廓,大海的壯闊景象盡收眼底。以下十句描寫,概由此拓展而來。
“水何澹澹,山島竦峙”是望海初得的大致印象,有點像繪畫的粗線條。在這水波“澹澹”的海上,最先映入眼簾的是那突兀聳立的山島,它們點綴在平闊的海面上,使大海顯得神奇壯觀。這兩句寫出了大海遠景的一般輪廓,下面再層層深入描寫。
“樹木叢生,百草豐茂。秋風蕭瑟,洪波涌起。”前二句具體寫竦峙的山島:雖然已到秋風蕭瑟,草木搖落的季節,但島上樹木繁茂,百草豐美,給人生意盎然之感。后二句則是對“水何澹澹”一句的進一層描寫:定神細看,在秋風蕭瑟中的海面竟是洪波巨瀾,洶涌起伏。這兒,雖是秋天的典型環境,卻無半點蕭瑟凄涼的悲秋意緒。作者面對蕭瑟秋風,極寫大海的遼闊壯美:在秋風蕭瑟中,大海洶涌澎湃,浩淼接天;山島高聳挺拔,草木繁茂,沒有絲毫凋衰感傷的情調。這種新的境界,新的格調,正反映了他“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的“烈士”胸襟。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前面的描寫,是從海的平面去觀察的,這四句則聯系廓落無垠的.宇宙,縱意宕開大筆,將大海的氣勢和威力托現在讀者面前:茫茫大海與天相接,空蒙渾融;在這雄奇壯麗的大海面前,日、月、星、漢(銀河)都顯得渺小了,它們的運行,似乎都由大海自由吐納。詩人在這里描寫的大海,既是眼前實景,又融進了自己的想象和夸張,展現出一派吞吐宇宙的宏偉氣象,大有“五岳起方寸”的勢態。這種“籠蓋吞吐氣象”是詩人“眼中”景和“胸中”情交融而成的藝術境界。言為心聲,如果詩人沒有宏偉的政治抱負,沒有建功立業的雄心壯志,沒有對前途充滿信心的樂觀氣度,那是無論如何也寫不出這樣壯麗的詩境來的。過去有人說曹操詩歌“時露霸氣”(沈德潛語),指的就是《觀滄海》這類作品。
“幸甚至哉,歌以詠志。”這是合樂時的套語,與詩的內容無關,就不必細說了。
觀滄海說課稿
各位評委、老師,大家好:
我說課的題目是初中語文九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第10課《古詩二首》中的第一首《觀滄海》。我說課的內容包括說教材、說教學目標、說教學重難點、說教法學法,說教學過程、說板書設計六大環節。
《觀滄海》是初中語文九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的一首古詩,他是三國時曹操的代表作,詩作通過描寫遼闊雄壯的滄海景色,表現出了詩人開闊、博大的胸襟,抒發了詩人統一中國,建功立業的豪情壯志和遠大抱負。
l、理解詩的內容,領會其中抒發作者的感情和表現的生活情趣。
2、體味詩作情景交融的特點和遺詞造句的妙處。
教學重點:引導學生體味詩中作者所創造的意境。
教學難點:作品中表達的感情和生活情趣的領會。
本節課我主要讓學生結合自身的感悟,運用合作、探究的方是進行學習。
【一】導語設計。
同學們,大家一定知道曹操吧?我們從《三國演義》或其他故事中了解的曹操是個怎樣的人呢?(學生可能了解的曹操是奸雄、狡詐等)同學們說的沒錯,但狡詐、詭計多端也需要智慧,這足以說明曹操是個聰明人,不僅如此,歷史中真實的曹操還是一位不可多得的政治家中的詩人,是一位胸懷大志文學家,大家不信的話,老師有詩為證。(投影展示曹操的《龜雖壽》)請同學們齊讀。今天,老師再給大家推薦一首曹操的《觀滄海》,讓我們一起領略一下曹操筆下的大海風景和他觀滄海的非凡氣度吧。
【二】作品簡介。
請學生根據預習分組交流,師最后選出最準確、最完整的介紹,投影顯示以下文字:建安十二年(207)五月,曹操率軍北上,征伐烏桓;九月獲勝,班師南歸,著名的《觀滄海》,就是他在歸途中經過瀕臨渤海的碣石山(位置在我縣西南)時,寫下的一首寫景抒懷之作。詩作通過描寫遼闊雄壯的滄海景色,表現出了詩人開闊、博大的胸襟,抒發了詩人統一中國,建功立業的豪情壯志和遠大抱負。
【三】初讀感知。
l、思考:題目中的“滄海”的“滄”字怎么解釋?題目能不能換成“觀大海”?
2、思考:全詩可分為幾層?各寫了什么?
【四】研讀探究(四個問題,投影展示)。
1、思考:開頭兩句交代了什么情況?“東臨碣石”的“臨”作何解釋?
觀滄海。
曹操。
2、思考:實寫觀海的詩句一共有幾句,所寫的內容和角度有什么不同?
板書。
觀滄海。
曹操。
水何澹澹,山島竦峙。
樹木叢生,百草豐茂。秋風蕭瑟,洪波涌起。
板書。
觀滄海。
曹操。
點題東臨碣石以觀滄海。
水何澹澹,山島竦峙。
樹木叢生,百草豐茂。秋風蕭瑟,洪波涌起。
曰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
板書。
觀滄海。
曹操。
點題東臨碣石以觀滄海。
全景山島竦峙雄心壯志。
觀景實寫樹木、百草、秋風、洪波。
虛寫曰月星漢。
背誦并默寫這首詩,找一些曹操的其他詩歌讀一讀。
《觀滄海》教學實錄及同步練習
生:我知道,他是一很壞的人,他逃跑的時候殺了他的救命恩人。
生:曹操是一個奸雄,他想篡位當皇帝。
生:他多疑,而且很兇殘,殺死華佗,自己腦顱里長毒瘤死了。
師:看來,曹操在同學們的眼里沒有好的印象。其實,曹操是一位大英雄,而且是位雄才大略的政治家,并且也是一位出色的大詩人。我們現在開始一起學習曹操的`一首詩《觀滄海》。先介紹一下這首詩的寫作背景:漢獻帝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八月,曹操大破盤踞在我國東北的烏桓及袁紹的殘余勢力,統一了北方;九月,在歸途中經過碣石山,寫下了這首詩。接下來,請同學們閱讀課文,看誰知道的信息最多。
(學生讀書三遍。)。
生:我從詩句知道這首詩寫了如下內容:碣石、滄海、山島、樹木、花草……。
生:不是花草,而是百草。還有秋風、洪波、太陽和月亮、銀河。
生:老師,我認為還有歌,好像曹操在唱歌。
師:同學們回答得都很好,不過我有一個疑問,曹操是什么時候看滄海,是白天還是夜晚?
生:肯定是白天,哪有漆黑晚上去看大海的事?
生:不對,是白天和晚上都看過,因為詩中說“日月之行”,就表明兩個時候都去過。
(學生沉默。)。
生不太清楚……。
師:假如詩中有答案,你能找出來嗎?
生:(讀課文)“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日月和銀河都是從滄海中來。
師:同學們,你們對宇宙有了解嗎?日月和銀河都是從地球的滄海中出來的嗎?
師:是的,詩人連常識也不知道,是有些名不副實吧!不過,我們知道有一句熟語:宰相肚里能撐船。是什么意思?你們思考一下。
生:是寬宏大量的意思,就是不怕別人說閑話。
師:這句熟語中,把“宰相肚”比作了什么?
生:我想宰相肚可能比作“江河湖海”,因為只有江河海洋里才能行船。
生:日月和銀河。
生:不對,應該是滄海,因為詩中不是說日月銀河出自于滄海嗎?既然滄海能吞吐日月銀河,滄海就比日月銀河大,所以,詩中用滄海比喻詩人的博大胸懷。
生:是詩人的感覺。
生:是詩人的想像。
師:分析不錯,哪些又是詩人所見到的實在景物呢?請瀆課文。
生:(齊讀)“水何澹澹,山島竦峙。樹林叢生,百草豐茂。秋風蕭瑟,洪波涌起。”
師:這首詩既有實景也有虛境,虛實結合。全首詩條理清晰,一日了然。讀到這個時候,我們也解決了最后兩句詩的問題。
生:因為課文上有說明,最后兩句每章都有,與本詩正文的內容沒有直接關系。
曹操《觀滄海》說課稿
開場白:尊敬的各位評委老師,大家好,我是今天面試初中語文的2號考生,我抽到的說課題目是《觀滄海》,下面開始我的說課。
《觀滄海》是部編版初中語文七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的一篇古代詩歌。這一單元的閱讀課文是描寫自然景物的古今詩文,基本上都是名家名作,內容健康高尚,風格清新優美,具有較高的認識價值和審美價值。《觀滄海》是曹操的名篇,寫的是詩人登上碣石山望海,被大海吞吐日月、包蘊萬千的景象所震撼,表達了自己以景托志,胸懷天下的進取精神。學習本文有利于激發學生對古代詩歌的熱情,浸潤于古典作品中,受到潛移默化的熏陶感染。
七年級的學生在小學就已經學過不少古代詩歌,其學習方法較為簡單,以朗讀和背誦為主,對詩歌大意有初步的認知,而對作品的藝術特點則缺乏了解。進入初中,教學不能停留在以誦讀為主要手段使學生感知詩歌大意的層面,而要更進一步,這就需要教師的正確引導,使學生對詩歌的思想情感內容有所感悟,對藝術手法有所領悟。
結合本單元古代詩歌教學任務和本課特點,我設計了以下三維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初步了解古代詩歌的一些常識,讀準字音、節奏。
過程與方法:通過交流與討論,感受詩歌壯麗的景色及開闊的意境。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感悟詩歌中寄寓的情感,初步體會詩歌情景交融的特點。
結合本單元和本課的教學目標,根據學生特點,科學的確定:
我的教學重點:學習虛實結合的手法。
我的教學難點:感受作者胸懷天下的進取精神。
古代詩歌的教學任務,在初中階段,應調動各種教學手段,引導學生朗讀、背誦作品,理解作品大意,初步賞析藝術手法。因此本節課我主要采用了誦讀法,想象法,小組合作法,點撥法等教學方法,激發他們對古代詩歌的熱情,浸潤于古典作品中,受到潛移默化的熏陶感染。
別林斯基指出:“沒有情感就沒有詩人,也就沒有詩。”因此,為了給學生帶來更好的學習體驗,我共設計了以下幾個教學環節:
環節一:以歌導入,渲染氣氛。
歌曲是人類情感的一種表達方式,,具有較強的感染力,因此開課之初,我會采用歌曲導入,演唱歌曲《大海》,同時配以激情洋溢的談話,渲染氣氛,引入本課課題《觀滄海》。
這樣的導入,讓學生在情感的驅使下,有效激活課堂氣氛,自然而然走入新課的學習。
環節二:誦讀詩歌,整體感知。
古代詩歌教學應注重“知人論世”的教學法。因此,在這一環節,我會帶領學生以誦讀為主,邊讀邊解決相關問題:
首先,作者及背景:我會引導學生暢談對詩人曹操的了解。曹操,字孟德,東漢末年政治家、軍事家、詩人。本詩正是曹操率軍東征烏恒勝利后,凱旋途中多作。
接著,我會請學生自由朗讀古詩,在學生熟讀的基礎上進行檢查反饋,針對易讀錯,易寫錯的字詞相機指導,比如“竦峙”的讀音。
最后,通過齊讀,跟著名家錄音朗讀等方式,指導學生進一步,讀準確讀通順課文,讀出詩文美感。明確詩歌的內容是詩人登上碣石山望海,被大海吞吐日月、包蘊萬千的景象所震撼,表達了詩人以景托志,胸懷天下的進取精神。
這一環節,在回顧人物背景的基礎上,初步把握詩文的主題,為后面內容的學習做好鋪墊。
環節三:賞析詩句,有情教學。
在這一環節,我會再給學生十分鐘的時間,請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合作討論:詩人登山臨海,看到很多,想到很多,你對哪一處感觸最深?預設學生會找到如下內容:
內容一:樹木叢生,百草豐茂。秋風蕭瑟,洪波涌起。
學生匯報到此處時,我會提問:“蕭瑟”是何意?學生根據已有知識理解,蕭瑟是形容風吹樹葉的聲音,也形容環境冷清、凄涼。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用自己的語言描繪詩歌展現的畫面,在學生的匯報中引導其感受景象的壯闊、雄渾。最后指導學生在朗讀中加深感悟。
內容二: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
這里,我會引導學生思考:這是眼前所見實景嗎?學生通過對“若”字的理解,明白這是作者想象出來的景象,進而聯系上文的實景描寫,明確這是虛實結合的手法。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想象詩人描繪的景象,感受景色的雄偉壯觀。并體會作者的胸懷博大,躊躇滿志,感受其把天下納入自己的'胸襟。最后指導學生想象自己就是曹操,讀出雄偉壯麗的景象,讀出詩人胸懷天下的志向。
這一環節,將誦讀提升到美讀的層次,再發揮想象,進入作品情境中,體會情景交融的特點。
環節四:配樂誦讀,感悟意境。
音樂是詩歌的靈魂。為了使學生更好的感受詩歌意境,在這一環節,我會引導學生再次回歸詩文本身,指導學生進行配樂誦讀,進而達到背誦詩文的目的。
這樣的設計,在反復誦讀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感受詩歌的音韻美,激發學生閱讀古代詩歌的興趣。
環節五:課堂小結,布置作業。
我會在課堂即將結束時,以教師小結的方式引導學生對本節課的重點加以回顧,并布置這樣一份作業:閱讀《龜雖壽》,分析兩首詩在內容和情感上的異同。
好的板書,作圖清晰,直觀,使同學看了一目了然,且富于連貫性,還能創造一種美感,從而調動起學習的積極性。我是這樣設計我的板書的。
《觀滄海》教學方案及同步練習
復習課文,完成以下題目。
1.作者:,朝代:,詩人,家。本文選自。還學過他的文章有等。
2.朗讀給同學聽聽,注意語音、停頓、情感。
3.通假字:便要還家“要”通。
4.解釋下列句子中“志”的意思:
(1)處之志之。
(2)尋向所志。
5.解釋加點詞意思。
(1)阡陌交通交通:。
(2)無論魏晉無論:。
(3)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妻子:。絕境:
(4)芳草鮮美鮮美:
(5)欲窮其林窮:
(6)具答之具:
(7)悉如外人悉:
(8)咸來問訊咸:
(9)黃發垂髫。
(10)并怡然自樂并:
6.用課文原句(默寫)回答問題。
(1)本文中描繪桃花林奇異景象的語句是:。
(2)本文中是什么吸引漁人“欲窮其林”的?
(3)文中描寫桃花源自然環境美好的句子是:
(4)文中描寫桃花源社會環境安寧的句子是:
(5)描寫桃花源人民安居樂業、和平幸福的境況(或:描寫老人和小孩神情)的句子是:。
(6)本文最能體現桃花源人熱情好客、民風淳樸的.句子有:
7.根據意思寫出成語:
(1):與世隔絕,沒有戰亂,人人安居樂業的理想社會。后用此成語指虛構的超脫現實的安樂美好的地方。
(2):形容有狹窄陰暗突然變為開闊敞亮。也比喻心理突然悟出道理而感覺明朗。
(3):沒有人來問渡口。后用此成語比喻沒有人過問受到冷遇。
(4):鮮花紛紛飄落,形容春天美好的景色。也指花兒凋謝的暮春天氣。
答:
參考答案。
2.略。
3.通假字便要還家要通“邀”,邀請。
4.一詞多義志(1)處之志之(作標記)(2)尋向所志(標記,)。
5.解釋。
(1)、阡陌交通交通,交錯相通。
(2)、無論魏晉無論:不要說,要不必說。
(3)、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妻子:妻子和兒女。絕境:與世隔絕之地。
(4)、芳草鮮美鮮美:鮮艷美麗。
(5).窮:窮盡。
(6)具:詳盡。
(7)悉:全部、完全。
(8)咸,都。
(9)黃發(老人)垂髫(小孩)。
(10)并:都。
6.(1)、芳草鮮美,落英繽紛。
(2)、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
(3)、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
(4)、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垂髻。并怡然自樂。
(5)、黃發垂髻。并怡然自樂。
(6)、a.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b.余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7.成語:(1)世外桃源(2)豁然開朗(3)無人問津(4)落英繽紛。
8.陶淵明描繪桃花源這樣一種沒有剝削、沒有戰亂、自給自足的社會,與當時社會現實形成鮮明對照,是作者不滿現實的一種精神寄托,表現了他對理想社會的追求。郭沫若寫牛朗織女的幸福生活,也表現出詩人對當時黑暗現實的憎惡和對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在這一方面兩者是相同的。
文檔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