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撰寫心得體會,我們可以梳理自己的思路,從而更好地理解和應用所學的知識。小編特意為讀者整理了一些經典的心得體會范文,供大家學習和借鑒。
清明節掃墓心得體會
清明節的早上,下著傾盆大雨。我看到我的父母,感動地哭了。因為今日是清明節,爸媽早上四五點從縣城過來,為了掃墓。
今日早上六點半,父親問我愿不情愿和他一起去掃墓。我欣然同意。
在路上突然發覺爸爸少了一件事,——鞭炮。我覺得很驚奇,心想:爸爸是不是忘了帶鞭炮?于是,我用驚異的眼神看著父親。
“爸爸,你忘了帶鞭炮了嗎?你以前帶鞭炮?”
爸爸聽了我的話,轉過身來,和氣地對我說:“是的!今日真的沒帶鞭炮。”
爸爸的話音剛落,我立即接上了嘴。“那你為什么知道又不帶呢?”
爸爸知道我是打破砂鍋問究竟的人,就對我說:“那是因為今年這里火太多了,不準放鞭炮。你沒看通知嗎?”聽了父親的話,通知立刻就到了我的腦海里,上面的確寫著禁止燃放鞭炮。
沒想到爸爸還挺守紀律的!
我在掃墓的時候看到許多人來掃墓,但是他們似乎沒有留意到通知。比起我父親,他們真的不如我父親!
看到這里,我想想社會上有多少人這么桀驁不馴。雖然這只是小事,但卻能體現一個人的'品德。假如每個人都遵守規章,那是一個多么和諧的社會啊!
讓我們成為文明人,好嗎?那現在就行動起來,改掉過去社會的陋俗,讓一個全新的社會消失在我們面前!
清明節掃墓心得體會
xx年的4月4日,對我個人來說,是極不平凡的。倒不是因為這是我人生的第19個清明節,也不是因為這個清明節難得的沒有淫雨霏霏,而是因為就在這一天,我以xx級初級黨校優秀學員的身份,在大二黨支部和大一黨員的帶領下,參觀了楊虎城將軍陵園。
以前從書本上了解到一些關于楊虎城將軍的資料:楊虎城將軍,幼名長久,曾用名(音忠),號虎城,1893年11月26日,出生于陜西蒲城縣孫鎮甘北村一戶農民家里。父親楊懷福,母親孫一蓮,以農業為主,家境貧寒。他僅讀過兩年私塾,便為人傭工。19xx年,楊父懷福被清政府絞殺于西安,使他更加仇視清廷,他便聯絡貧苦農民,抗御暴政。19xx年,他投身于辛亥革命運動,1917年,參加陜西民主革命早期僅有的一支武裝力量——靖國軍,后又參加國民軍。1924年參加國民黨,擁護孫中山聯俄、聯共、扶助農工三大政策。先后擔任師長、軍長、十七路軍總指揮、陜西省政府主席、西安綏靖公署主任、國民黨中央監察委員等職。綜觀其一生,由蒲城起事,反清抗暴,討袁護法,轉戰關中,堅守西安,出師北伐,回陜主政,被迫內戰,直到呼吁抗戰,張楊合作,實行“兵諫”,逼蔣抗日。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舊中國,他同其他許多人一樣,經歷了曲折、復雜的道路;但他也有不少超過前輩和同時代許多人的地方。他特別偉大處,是1936年12月12日,同張學良將軍聯合一起,擁護中國共產黨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政策,堅持抗日,反對內戰,發動了震驚中外的“西安事變”。“西安事變”后,他被迫辭職出國。回國后,過囚禁生活達十二生之久。1949年9月17七日,被蔣介石下令殺害于重慶中美合作所之戴公祠,終年五十六歲。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1949年12月16日致楊虎城家屬的唁電中指出:“楊虎城將軍在1936年與中國共產黨合作,推動全國一致抗日,有功于國家民族。”“楊將軍的英名,將為全國人民所永遠紀念”。
鎮的楊虎城將軍陵園。一個小時的路程似乎一下子變得漫長無比,一秒一秒,一米一米。終于,終于!早上10點我們終于到達了!青石的大門不算高大,但是樸實無華、莊嚴肅穆,厚重的歷史感撲面而來。橫額有“一九四九年”字樣,取將軍遇難之年;有“一七年”,取陵園大門建成之時,由原陜西省省長趙壽山書寫的“楊虎城將軍陵園”7個金字。邁進大門,一步一步走進陵園,歷史的畫卷仿佛就這樣在我眼前徐徐展開,那一段可歌可泣、可悲可嘆的歷史,那一段被無數革命者和先烈的鮮血染紅的歷史,那些原本只存在于書本上的、我的想象中的歷史,就這樣一下子變得鮮活起來。就像是那被夾在時間這本厚重的大書中的干花,在我們的好奇和崇敬中被泡開,慢慢舒展著每一片花瓣,漸漸地向我們還原出一個真實的歷史。陵園里的每一株蒼松、每一棵翠柏,都帶領著我回到那炮火連天的抗戰歲月。
在大二黨支部的帶領下,我們開始了掃墓活動:首先是到陵墓前向革命烈士獻鮮花和花圈,三鞠躬并默哀三分鐘;緊接著黨支部副書記介紹革命先烈事跡和致詞;隨后在場的全體黨員于積極分子一起宣誓,以表自己的愛國情感和決心;最后是全體同學從臺階的右邊有序進入紀念館的中,在講解員的介紹下組隊聆聽楊虎城將軍無私無畏地為國為人民奉獻一生的光輝事跡,并參觀了烈士陵園。陵園分上下兩層,上層為楊將軍墓,左右為夫人謝葆貞、兒子楊拯中墓。下層為秘書宋綺云夫婦、副官、衛士等人墓。楊虎城的長子楊拯民1998年病逝后也歸葬于此。在參觀時,我看見幾乎每一棵樹上都掛著寄托人們哀思的小白花,像一只只展翅欲飛的紙鶴,表達了來參觀的人對將軍的崇敬、景仰和祝福之情。生于亂世,能不隨波逐流已是不易;能不屈于錢權勢力的淫威更是不易;而能堅持正義、不求“茍全性命于亂世”,卻能真正為民族、為人民著想,則最是不易。而將軍,不僅做到了,而且做得那么好,令全國上下為之驚嘆,令舉國民眾得到益處,不能不說是中國歷史上屈指可數的偉大功業。令我們這些后人只能在仰望時感慨、震撼和敬佩。
淡淡的惋惜與深深的自豪。是這些革命先烈為現在美好的生活,拋頭顱,撒熱血。他們用生命,換來了現在的幸福,換來了新的中華民族!這次活動使我進一步了解了中華民族的革命歷史和自強不息的偉大民族精神,讓我更加明確了歷史賦予的神圣使命。
將軍用他的生命詮釋了什么叫“偉大”,也激勵了我勤奮學習,善于創新,自覺地服務祖國、奉獻社會。走出陵園大門的時候,我已經感覺到了身上的重擔,也清晰的看見了未來的路。我下定決心要繼承革命先烈的光輝遺志,發揚光大革命傳統,精誠團結,開拓創新,為我國的現代化建設做出積極貢獻。
歷史刻在石頭上的記錄可以隨時間的流逝而漸漸消失,但刻在人們頭腦中的記憶卻永遠清晰。有形的紀念碑可能會垮掉,但人們心里的紀念碑卻永遠屹立。我們要讓先烈的鮮血染紅的旗幟永遠飄揚在祖國的藍天!
我們不會忘記,我們怎能忘記!先烈們,你們安息吧!未來,就讓我們來書寫!
清明節掃墓心得體會
清明節不少人都去祭拜祖先或者是參加緬懷革命烈士掃墓活動,他們都有些什么心得體會呢?歡迎閱讀下面的清明節掃墓心得體會范文!
為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提出的弘揚中華文化、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的戰略任務,扎實推進“我們的節日。清明節”活動,繼承傳統,倡導文明風尚,根據xx明電〔20xx〕101號文件精神,我園積極開展“我們的節日。清明節”活動,現就活動情況總結心得體會如下。
首先利用清明節前的星期一舉行莊嚴、隆重的升旗儀式,大力宣傳和弘揚愛國主義精神;利用班隊會時間,號召隊員搜集了大量關于清明節的由來和革命傳統知識,讓隊員們更加了解清明節的意義,從思想深處認識到祭掃活動的深刻意義;利用課余時間,讓孩子們走訪、慰問身邊的老干部、老黨員、老同志,聽他們講講過去的革命故事。
各中隊組織隊員誦讀了革命愛國詩篇。隊員們在誦讀活動中情緒高昂,他們被革命英雄的偉大事跡鼓舞激勵。活動旨在進一步促進少先隊員繼承優良傳統,做創新創優的新時代少先隊員,樹立從小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不懈奮斗的高尚理想。
為加強愛國主義教育,更好地寄托哀思,少先隊還積極組織師生開展了“網上祭英烈,共鑄中華魂”活動。活動中,校大隊委通過“紅領巾廣播臺”向全校師生發出了開展網上祭奠活動的倡議,號召師生以班級為單位,積極參與中國文明網開設的網上緬懷紀念活動,為先烈獻花、留言,寄托自己的.哀思。各班級配合本次活動,每天在晨會時間由隊員代表在班上講一個英雄小故事,向大家介紹先烈的英雄事跡。正確引導少先隊員繼承先烈遺志、珍惜現在的幸福生活,勵志報效祖國。
4月1日下午,在學校少先隊大隊部的組織下,學校三至六年級的少先隊員代表手捧自制的白花,懷著對烈士無限崇敬的心情來到陸蔭祥烈士墓,開展以“接過先輩的旗幟”為主題的清明掃墓活動。
為貫徹落實如皋市文明辦《關于“加強館校銜接,共建第二課堂”的實施意見》的文件精神, 3月22日-24日,xxxx學校組織四—九年級2000多名師生來到xxxxx偵紀念館、李漁紀念館和絲毯藝術博物館,開展了“館校銜接”校外教育實踐活動。
此次“館校銜接”活動的順利開展,使同學們由衷感受到家鄉豐富的文化資源和深厚的文化底蘊,有效地激發了同學們“愛我家鄉,學習科技,報效祖國”的壯志豪情。同學們誓將發揚“騰江越海,登高致遠”的新時期如皋精神,為建設美好的未來發奮學習。
總之,通過本次教育活動,全體師生都受到一定程度的教育,今后我園將繼續對小朋友進行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增強他們的愛國主義情感。
清明節掃墓心得體會
今日我們學校組織了為革命烈士進行掃墓活動。
早上,我們早早的來到教室預備了自己戴的小白花。到了八點整,我們來到操場上集合然后就動身了。在路上每個班都是懷著沉重的心情都沒有一個在說笑,每個人都知道今日是為革命烈士掃墓。
來到革命烈士的墓牌前,進行了紀念想想革命烈士為了我們的幸福生活不惜自己的生命與敵人進行奮斗。革命烈士為了我們今日的生活卻犧牲了自己的珍貴生命,你們為了我們“拋頭顱,灑熱血”用自己的身軀來維護今日的生活。
在烈士的牌前,我們全體為烈士默哀,然后在為烈士獻上了自己制做的花圈把自己胸前的小白花放在了革命烈士紀念碑旁。烈士為了我們,為了今日的幸福生活,創建了新的`中國。
中國人民是喜愛和平,渴望和平的,但是中國人民從來也不屈服于外族的侵略,假如哪個侵略者敢來侵害我們,我們肯定會英勇的站出來,誓死捍衛自己的祖國尊嚴。同學們,國家是不是強大關鍵看國民素養是不是優,國民經濟水平是不是高,國防力氣是不是強。
假如中國符合這個條件,我想沒有人敢對中國指手畫腳。國家的尊嚴要靠自身的勢力來爭取,面對與某些強國的差距,我信任我們每個人都會想到自己的責任,那么我們就應當從我做起,從自身做起,努力完成學習學問鍛造品德強健身體的重任,為祖國將來進展儲存力氣,將來好為祖國的強大做出自己的貢獻,信任將來的中國歷史群英榜上肯定會刻上我們某些同學的名字。人民英雄永垂不朽!
今日我們就更應當樹立起這種責任意識。我們應當樂觀參加到社會生活實踐中,刻苦學習、苦練本事、報效祖國,繼承革命烈士的遺志,為祖國的進展貢獻自己的一份力。
清明節掃墓心得體會
又一個清明節,又是一個緬懷先烈的日子。爸爸媽媽帶著我來到兒童公園。兒童公園中有一座革命烈士紀念碑,它是1950年為紀念解放戰役中犧牲的革命烈士修建的。
站在烈士碑前,我心潮起伏,思緒萬千。革命先烈們,有的為了民族獨立與國家尊嚴獻出了寶貴的生命,有的為了徹底埋葬舊社會,建立社會英勇作戰,拋頭顱,灑熱血;為了祖國的繁榮富強而獻出青春與熱血的。
先烈們,是你們用自己的血肉之軀筑起了長城,是你們與日本帝國主義侵略者進行著斗爭,是你們不怕犧牲,勇往直前,讓后人翻身做了主人。先烈們,是你們拋去了家庭與個人的一切,毫不猶豫,挺身而出,把寶貴的生命獻給了祖國。
烈士們的勇敢與堅強,建設了我們的美好家園,為我們提供了學知識,長才能,為祖國奉獻的機會。同學們,我們是幸運的,我們今天的生活是來之不易的,我們要愛自己,更要愛祖國,我們要發奮學習,為她爭光,為她添彩。
同學們,讓我們繼承先烈的遺址,為家鄉的建設,為祖國的繁榮富強而努力學習,共創美好的明天。
為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提出的弘揚中華文化、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的戰略任務,扎實推進“我們的節日。清明節”活動,繼承傳統,倡導文明風尚,根據晉教明電〔20xx〕101號文件精神,我園積極開展“我們的節日。清明節”活動,現就活動情況總結心得體會如下。
首先利用清明節前的星期一舉行莊嚴、隆重的升旗儀式,大力宣傳和弘揚愛國主義精神;利用班隊會時間,號召隊員搜集了大量關于清明節的由來和革命傳統知識,讓隊員們更加了解清明節的意義,從思想深處認識到祭掃活動的深刻意義;利用課余時間,讓孩子們走訪、慰問身邊的老干部、老黨員、老同志,聽他們講講過去的革命故事。
各中隊組織隊員誦讀了革命愛國詩篇。隊員們在誦讀活動中情緒高昂,他們被革命英雄的偉大事跡鼓舞激勵。活動旨在進一步促進少先隊員繼承優良傳統,做創新創優的新時代少先隊員,樹立從小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不懈奮斗的高尚理想。
為加強愛國主義教育,更好地寄托哀思,少先隊還積極組織師生開展了“網上祭英烈,共鑄中華魂”活動。活動中,校大隊委通過“紅領巾廣播臺”向全校師生發出了開展網上祭奠活動的倡議,號召師生以班級為單位,積極參與中國文明網開設的網上緬懷紀念活動,為先烈獻花、留言,寄托自己的哀思。各班級配合本次活動,每天在晨會時間由隊員代表在班上講一個英雄小故事,向大家介紹先烈的英雄事跡。正確引導少先隊員繼承先烈遺志、珍惜現在的幸福生活,勵志報效祖國。
4月1日下午,在少先隊大隊部的組織下,學校三至六年級的少先隊員代表手捧自制的`白花,懷著對烈士無限崇敬的心情來到陸蔭祥烈士墓,開展以“接過先輩的旗幟”為主題的清明掃墓活動。
為貫徹落實如皋市文明辦《關于“加強館校銜接,共建第二課堂”的實施意見》的文件精神,3月22日-24日,港城實驗學校組織四—九年級20xx多名師生來到李昌鈺刑偵紀念館、李漁紀念館和絲毯藝術博物館,開展了“館校銜接”校外實踐活動。
此次“館校銜接”活動的順利開展,使同學們由衷感受到家鄉豐富的文化資源和深厚的文化底蘊,有效地激發了同學們“愛我家鄉,學習科技,報效祖國”的壯志豪情。同學們誓將發揚“騰江越海,登高致遠”的新時期如皋精神,為建設美好的未來發奮學習。
總之,通過本次教育活動,全體師生都受到一定程度的教育,今后我園將繼續對小朋友進行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增強他們的愛國主義情感。
縷縷春風、綿綿細雨,訴不盡對革命烈士的無限深情,道不盡對烈士英魂的無盡哀思。在一年一度的清明節來臨之際,少先隊大隊部組織全體少先隊員開展了“祭掃烈士陵園、緬懷革命先烈”的主題活動。
清明節掃墓心得體會
又一個清明節,又一個緬懷先烈的日子。我們來到了墓前,祭奠長眠在這里的先烈的英靈。
站在烈士墓前,我們心潮起伏,思緒萬千。革命先烈們有的為了民族獨立和國家尊嚴獻出了寶貴的生命;有的為了徹底埋葬舊世界,建立社會主義新中國而前赴后繼,英勇作戰,拋頭顱、灑熱血;也有的在和平建設時期,為了祖國的繁榮富強而獻出青春和熱血。
先烈們,在中華民族面臨生死存亡的危險時刻,是你們用自己的血肉之軀筑起了長城,與日本帝國主義侵略者進行著拼搏。你們倒下了,但成千上萬“不愿做奴隸的人們”站起來了,他們高唱著“義勇軍進行曲”,去繼承你們未完成的事業;先烈們,是你們把對國家、對勞苦大眾的愛化作戰斗中同敵人拼殺的精神力量,不怕犧牲,勇往直前,建立了人民當家作主的新中國;先烈們,在社會主義建設最需要的時刻,又是你們拋去了家庭和個人的一切,毫不猶豫,挺身而出,把寶貴的生命無私地獻給了祖國和人民,把滿腔的熱血灑遍祖國大地。
面對你們,我們怎么能不肅然起敬?你們的輝煌業績,將深深地刻在史記上!你們的英名將與日月同輝,與江河共存!我們敬慕你們,無私奉獻的英雄!正是因為有了你們這些無數的革命先烈,有了你們的崇高,有了你們的無私才有了今天的和平環境,才有了祖國的繁榮昌盛。戰爭的年代照就了烈士們的`勇敢與堅強,和平美好的環境為我們提供了學知識、長才能、為祖國奉獻的機會。我們有信心,因為我們有榜樣!
同學們,我們是時代的幸運兒,我們應該懂得幸福生活來之不易,我們更應該懂得所肩負的歷史責任和歷史使命。我們要愛自己,更要愛祖國,我們要發奮學習,為她增光,為她添彩!同學們,讓我們繼承先烈的遺志,為家鄉的建設、為祖國的繁榮富強而努力學習,共創美好明。
清明節掃墓的心得體會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又到一年清明時,寧波甬城祭祀市場又迎來了旺季。除了傳統的紙錢、香燭,以及“金山”“銀山”、“lv”等奢侈品,今年各種祭祀“潮品”又亮相,“海鮮大禮包”、“財富套裝”等祭祀用品讓人眼花繚亂。“衣食住行吃喝玩樂一條龍,要啥有啥!”有市民感嘆,甬城祭祀用品越來越“土豪”。
清明節即將到來,全國各地的人們都會在此期間回鄉祭祖。祭祖的時候,很多人會選擇攜帶一些祭祀用品,或者是一炷清香,或者是一些適量的紙錢,再或是購買一束鮮花和果品,擺放在先人的墳前,如此既能寄托對先人的追思之情,也能表達逝去者的敬意。
眾所周知,咱們中國人在祭祀的時候,是很重視現場儀式感的,因此,適當的祭祀用品,也是烘托現場儀式感一種必要的點綴。但是,這些祭祀用品必須建立在適量和適用的基礎之上,如果用現代人物質追求和欲望,采用如“土豪”一樣的祭祀用品,就有競奢炫富之嫌。此舉不但破壞了祭祀先人的儀式感,而且也背離了追思先人、表達敬意的初衷。
莊重而不浮華,嚴肅而不張揚,在具有傳統祭祀儀式感的氛圍中,為先人之墓培土插柳,灑掃除塵,不僅能夠體現出后人對先人的追思和敬慕之情,同時也是重溫先祖遺訓,傳承優秀家風的一個好時機。如果祭祖時再帶上孩子,既能讓孩子學習優秀傳統文化,又能感受傳統祭祀的莊嚴和內涵,更能從小涵養孩子尊老、愛老、敬老的優秀品德,為傳承和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培養更多的后繼之人。
祭祀,最終的目的是為了追思先人之恩,祭奠先人之德,而不是顯示今人的奢華和排場,更不是假借祭祀之名,行競奢炫富之實。因此,在尊重傳統祭祀文化的基礎上,以符合現代文明的方式祭祀先人,不僅能夠很好地地傳承和弘揚優秀的傳統文化,也能彰顯現代人文明意識和人文關懷,這種一舉多得好事,作為現代人,我們每一個人都應該積極踐行,進而養成習慣,成為清明祭祀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
清明節掃墓活動體會
我校根據上級通知精神,以“大愛家鄉-美在家鄉”為內容,舉行主題活動為途徑,結合我校實際,積極開展了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主題教育活動,教育學生銘記歷史,珍惜來之不易的幸福生活。懂得感恩報國,熱愛家鄉,忠孝父母,使他們心靈又一次受到啟迪,激發強烈的愛祖國、愛家鄉熱情。
1、開展主題經典誦讀活動。
我校以讓學生誦讀經典的方式敬先賢、頌英烈,弘揚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和革命傳統,各班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誦讀中華經典。通過多方搜集資料,從中國經典古詩文中自選出了一些作品,以自讀、帶讀、齊讀等多樣的形式誦讀了許多經典的作品,形成了濃厚的誦讀氛圍。同學們個個精神飽滿、富有朝氣,強大的感染力再次震撼了學生們的心靈。
2、開展“大愛家鄉-美在家鄉-我們的節日清明節”主題活動。
低年級各班開展了“聽老師講過去的故事”活動,老師給孩子們講革命先烈的精彩故事,講過去家鄉的故事,在故事中孩子們了解了一段段感人的故事、一位位偉大的感人事跡。中年級各班開展了“大愛家鄉-美在家鄉”活動,由學生自己講述耳聞目睹的家鄉發生的巨大的變化,深刻體會今天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使他們真正明白了沒有無數先烈的拋頭顱,灑熱血,就不會有今天的幸福生活,從而不斷激勵自己珍惜今天,把握明天。
3、開展“網上祭英烈”活動。
五年級同學開展了“網上祭英烈”活動。在老師的指導下,學生們登陸中國文明網,在搭建的“網上祭英烈”互動平臺上紛紛發表了祭奠感言,表達了對先烈、先人、先賢、英雄的感恩和敬仰之情。
通過這次“大愛家鄉-美在家鄉我們的節日清明節”主題活動,全體學生的心靈又一次受到了啟迪,激發了強烈的愛國熱情,他們暗下決心踏著革命先烈的足跡,努力學習,奮勇拼搏,在革命先烈愛國精神的感召下健康成長。
清明節掃墓心得體會
清明節習俗既是個體的時間感受與空間體驗,又是群體的一種民間宗教實踐活動。在清明節中,民眾對先人的哀思具有調節身心、舒緩壓力和改善人際關系的作用。清明墓祭習俗所體現的文化意義,在不同時代、不同層次的主體身上都能夠有相應的解釋和體會。清明是一個祭祖的節日,更是遠足踏青、親近自然的大好時節。這些習俗活動體現民眾順應天時、和諧共生的樸素理念。清明條祖活動所呈現出來的恒久民族情感,更讓我們有機會對傳統節口所蘊含的文化意義有了一次重新審視的機會。
作為中國傳統四大節日之一,清明在我國有非常悠久的歷史。現在的清明節是融合了清明、寒食與上巳三大節日,最終于唐朝時期定型的,即使從這一時代算起,也已經有一千三四百年的歷史了。作為一個承載著很強的中國傳統文化且富于特色和活力的傳統節日,在今天清明節仍然是一個被廣大民眾所看重的節日。近些年來,隨著全球一體化進程的加快以及中國經濟、社會文化的巨大發展,很多傳統節日都出現了式微的現象,很多傳統習俗逐漸被人們遺棄。
但是,在今天整個傳統節日面臨巨大變革的時期,也有許多傳統節日習俗及其內涵保留了下來。就清明節俗而言,被完整保留下來的其兩大主題之一的祭掃,也不可避免發生了某些變化。清明掃墓祭祖這一相沿悠久的習俗,源于傳統文化中的祖先崇拜和孝文化,它是中華民族崇本尊親、慎終追遠、感念先人功德的文化精神的集中體現,因而成為清明節節俗活動的核心內容。在今天,這一節俗仍然受到人們的廣泛重視。只是,由于城市與鄉村間的相關差異,清明祭祖在城市與鄉村表現出了不同態勢。
在城市地區,清明掃墓依然受到人們的普遍重視。與此同時,和傳統相比城市的掃墓習俗已發生了很大變化。由于現今城市的喪葬都采取火葬的形式,祭祀對象放在骨灰盒里,與其他人的骨灰放在一塊。或者是雖有墳墓,但一般已沒有祖墳了。這就導致人們在祭祖現象上發生了某些改變,比如不再有整修墳墓的內容,或者由于找不到祖墳,一般也就不再祭祀祖靈。在祭祀方式上,總的趨勢是不斷趨向簡單、文明、花樣翻新。很多人改變了清明節燒紙祭祀亡靈的傳統習俗,而是代以敬獻鮮花、網上掃墓等形式來寄托哀思。
網上祭祀,是指網民在某些網站所設立的虛擬墓園里為死去的親屬設置墓穴,死者的親朋好友可以在這個屬于死者個人的專屬網頁上,為死者獻上一束鮮花、點一根蠟燭、種一棵松柏或留下自己的祭文。這種祭祀方式既新穎又方便,但卻不能兼有春游的好處。
而在建國后,在政府的提倡之下,清明到烈士陵園掃墓已變成一個越來越重要的活動。清明期間,全國各地的學校或單位常常組織人們去革命烈士陵園掃墓,以緬懷先烈事跡。而在農村,大體上仍保持著傳統的形態,清明掃墓是每個農家所要鄭重完成的事情。目前,我國農村地區大部分還是采取墓葬的喪葬方式,這就為保留傳統清明節俗提供了客觀條件。不過,在農村地區變化也正在悄然發生。
另一方面,清明節俗的另一主題游樂也有著重要意義,也應進行大力提倡。首先,它可以起到鍛煉身體的功用。如就放風箏而言,中國有句古話,叫“鳶者長壽”,就是說經常放風箏的人會活得長。傳統中醫認為,放風箏之人沐浴在和煦的陽光和春風中,可“疏泄內熱,增強體質以益”。確實,放風箏時通過手、眼的配合和四肢的活動,可以達到通經活絡、調和氣血、強身健體之功效,對神情抑郁、視力減弱、失眠健忘等均有祛病養生的作用。
清明節從古傳承至今的習俗有哪些。
踏青。
清明踏青活動,在宋代曾經出現過張擇端的長卷《清明上河圖》,成為歷史上清明活動的藝術經典。但清明踏青活動可以一直追溯到孔子時期,那時就有踏青和野浴的戶外活動。
宋代有關記載和描述更多。如歐陽修在《阮郎歸》詞中寫道:“南園春半踏青時,風和聞馬嘶。”昊惟信在《蘇堤清明即事》中寫道:“梨花風起正清明,游子尋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萬株楊柳屬流鳶。”這是文人墨客們在踏青游樂中寫下的切實感受,成為清明詩文中的名篇。從中可見,踏青中往往有野宴、彈唱等活動。
戴柳、插柳和植樹。
古時清明節要采柳條編成圈戴在頭上。說此時戴柳圈可以免蠶毒。同時有驅疫避邪、生機勃勃之意。古人也認為插柳能順陽氣。唐中宗時曾向侍臣賜柳圈,表示對臣子的關愛。宋朝時京城人在門上插柳條,叫作明眼,這天孩子們也必須戴上柳圈,說是防邪避毒、不鬧雜病。清代、民國時也有插柳戴柳的習俗,有的竟然把房檐插滿,顯得青青可愛,生機勃勃。
古人早就有寒食、清明植樹的習慣。但近代植樹造林提倡最早的是清末左宗棠,他帶領部隊在西北行軍中邊走邊栽,形成“左公柳”,一直被后人所稱道。孫中山又是一位植樹倡導者。他青少年時曾在家鄉種桑樹,創立興中會時提出中西部植樹造林計劃,后在《建國方略》中又描繪了造林藍圖。
19,北洋政府把清明節定成植樹節,是我國最早的植樹節。1925年3月12日,孫中山病逝后,國民政府為紀念他,于1928年3月1日號召在領導紀念日植樹,同年又確定3月12日為“領導逝世植樹節”。新中國成立后更加重視全國綠化。1979年3月由全國人大通過決議,仍然以3月12日為植樹節。現在每逢植樹節、清明節,各媒體紛紛報道各地植樹造林活動情況。
蕩秋千、放風箏。
蕩秋千是春秋時北方山戎人的發明,后來齊桓公北伐山戎后帶回了這種游戲。在云南拉枯族中也有相關傳說,富有神話色彩。秋千在南北朝時傳到長江流域,成為寒食清明前后的一種游戲。南朝梁人的《荊楚歲時記》中記載:“春時懸長繩于高木,仕女衣彩服坐其上而推引之,名日打秋千。”
到唐代打秋千風俗更為流行,唐玄宗時每年寒食前就豎起許多秋千架,讓殯妃宮女們盡情玩樂。宮女們身穿彩衣,隨秋千凌空上下,宛若仙女,唐玄宗看得人迷,便稱為半仙之戲。有詞寫道:“紅杏香中歌舞,綠楊影里秋千,東風十里麗人天,花壓鬢云低。”元朝時,此活動仍在宮廷內外盛行。
放風箏。風箏,是中國古代的一項發明。最早的風箏是用木頭做的,叫木鳶。據《韓非子》記載,大約在公元前4時,思想家墨子就曾做過木鳶。墨子早年當過木匠,傳說赫赫有名的木匠祖師魯班就是他的學生。《淮南子·齊俗》也記載:“魯班墨子,以木為鴦而飛之。”這就是世界上最早的風箏了。
相傳楚漢相爭時,韓信令工匠趕制一只特大風箏,讓一人坐上飛到楚營上空唱起了凄涼婉嗽的楚歌,引起楚軍應聲唱和,從而渙散了軍心,被韓信打得一敗涂地。而到了西漢時用絲綢做風箏,改名紙鳶。也稱為風鳶、紙鶴、風禽、鶴子等。
宋代時民間放風箏已經風行,專營店也多起來。現在每到春冬時節,城市廣場都放風箏,清明時還舉行風箏大賽。而如今的山東濰坊國際風箏節,成為世界風箏大賽的著名節日,其風箏多是尼龍布等所做,有的似降落傘之巨大。
清明節掃墓活動體會
20xx年清明節,我們學校組織了各項豐富多彩的活動來紀念這個節日。通過教育活動,讓同學們懂得今天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懂得感恩報國,忠孝父母,使他們心靈又一次受到啟迪,激發強烈的愛國熱情。再將活動總結如下:
一、“參觀”革命英烈紀念館,做好革命傳統教育。
利用班隊會時間,各中隊在進行安全教育的基礎上,各班學生交流了清明節的由來、習俗、飲食文化等,通過交流大家進一步了解清明節的傳統意義意。在熟知革命歷史的基礎上,感受英烈的英雄氣概,進一步促進少先隊員繼承優良傳統,做創新創優的新時代少先隊員,樹立從小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不懈奮斗的高尚理想。許多同學還制作了“英烈紀念卡”用特殊的方式緬懷先烈。
二、開展了一次中華經典誦讀活動。
各班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誦讀中華經典,弘揚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和傳統美德。通過多方搜集資料,從中國經典古詩文中自選出了關于清明的優秀詩文,開展形式多樣的誦讀活動,同學們個個精神飽滿、富有朝氣,強大的感染力再次震撼了我們的心靈。
三、開展了“網上祭英烈”活動。
全校3-6年級共有20xx余人次參加了此次活動,在老師的指導下,學生們登陸中國文明網,在搭建的“網上祭英烈”互動平臺上紛紛發表了祭奠感言、敬獻鮮花、點燃紅燭,表達了對先烈、先人、先賢、英雄的感恩和敬仰之情。
清明節是中華民族祭奠逝者、寄托哀思、緬懷先人的傳統節日。自清明節被確定為國家法定假日后,很多學生也要同家長一道去祭奠先人,為倡導文明祭掃理念,學校倡議學生帶動家長用敬獻鮮花、植樹等方式取代傳統“燒紙”等祭掃活動。在孩子的帶動下,許多家長能夠做到文明祭掃。
五、引導學生積極開展“清明傳統活動”
讓學生到郊外踏青,踏進自然,融入社會,讓他們親身感受到大自然的美,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放放風箏,放飛一份祝福,放飛一份希望。此項活動,受到全體學生的歡迎,大家充分利用假期踏青、賞花、放風箏、參觀,切實增強了社會實踐能力。
總之,通過本次“緬先烈、承先志、明榮辱”主題活動,全體學生的心靈又一次受到了啟迪,激發了強烈的愛國熱情,他們暗下決心踏著革命先烈的足跡,努力學習,奮勇拼搏,在革命先烈愛國精神的感召下健康成長。
清明節掃墓的心得體會
清明節是中國傳統的傳祭祖掃墓節日,每年的4月4日或4月5日,人們會前往祖先的墳墓瞻仰悼念,并進行祭掃儀式。作為一位信仰傳統文化的人,我每年都會親自參與清明掃墓活動。通過這些年的經歷,我對清明節掃墓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感悟。以下是我對清明節掃墓的心得體會。
首先,清明節掃墓讓我更加懂得孝道的重要性。清明是孝道的重要時刻,掃墓就是表達對祖先的敬愛和懷念。每次到祖墳前,我都會為祖先整理墓碑,燒香祭奠,并向祖先行三鞠躬,向他們表達我對他們的感激和敬意。這個過程讓我深刻體會到,盡孝須盡心盡力。無論是在人生的哪個階段,我們都不能忘記對祖先的尊敬和哀思。掃墓是一種責任和使命,也是對家族的延續和回報。
其次,清明節掃墓讓我更加珍惜親情。每年清明節,家人會一同前往掃墓,這也成為了一種團聚的時刻。親人之間的陪伴和交流讓我感受到家庭的溫暖和親情的重要性。祭掃墓地的過程中,我和家人常常會分享祖先的故事和記憶,這不僅讓我更加熟悉家族的歷史,也增強了我和家人之間的感情。親人的離去讓我更加明白,珍惜眼前的每一個親人,不要等到失去時才后悔莫及。
第三,清明節掃墓讓我更加關注環境保護。掃墓時,我常常會看到一些不文明的行為,比如亂扔垃圾、隨意破壞花草。這讓我深感到環境保護的重要性。墓地是祖先安息之地,也是綠化環境的一部分。我們應該愛護和保護墓地,不僅僅是為了尊重祖先,更是為了保護自己的家園。保持墓地的整潔,種植花草樹木,是對祖先的尊重,也是對環境的負責。
第四,清明節掃墓讓我更加感受到傳統文化的魅力。清明節掃墓是中國傳統的節日活動,它承載著豐富的文化歷史和習俗。在這個過程中,我了解到一些祭祀的禮儀和民俗傳說,比如在祭拜祖先時燒紙、燒香的意義,以及世代相傳的祭祀儀式。這些傳統文化的元素增添了我對清明節的獨特感受,也加深了我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認識和喜愛。
最后,清明節掃墓讓我更加重視生活的意義與價值。每年清明節,我都能在掃墓的過程中反思人生和生命的真諦。面對故去的親人和墓地靜寂的氛圍,我會思考生命的短暫和意義。掃墓是一次對過去生活的回顧,更是一次思考未來的機會。在這個特殊的時刻,我會自問:我活著是為了什么?我要如何去過好每一天?這些問題讓我更加清醒地認識到,人生的意義在于對自己和他人的奉獻,要珍惜當下的每一天,過上有意義的生活。
總之,清明節掃墓是一種傳統的儀式和文化活動,通過參與其中,我對孝道、親情、環境保護、傳統文化和生命的意義有了更深入的體悟。清明節掃墓不僅是傳承傳統的重要方式,更是一次內心的洗禮和思考。我將繼續堅持掃墓的傳統,以表達對祖先的敬意和懷念,也希望能通過自己的行動,讓更多人重視傳統文化,珍視親情和生活的意義。
清明節掃墓心得體會
清明節掃墓是由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演習而來的。
清明節是我們緬懷先人的日子,是莊嚴、肅穆的。
今天我和爸爸媽媽一同去上奶奶的墳。奶奶去世時才50歲,我那時還沒出世,雖然對奶奶的影象不存在,但懷念奶奶的感覺卻沒減少,所以我更加珍惜這一次的掃墓行動。爸媽每年都來祭奠,為墓碑改改字,除掉些雜草。可是草的生命力那么強,僅一年的工夫就把整個大墓都遮蔽起來了。真是“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看來割草的任務很艱巨,我連忙拿起鐮刀除草了,我用力砍了下去,可不但草沒砍下,我的手指頭都要砍下了。這時,爸爸便過來幫我,他說:“割草先得把草摟緊,然后用力把草往下壓,然后再用鐮刀用力割,這樣才能把草割掉。”順著爸爸的方法,我還真會砍了!在我和爸爸媽媽的努力下,終于把草清除干凈了。我還幫助媽媽掃地,,恭恭敬敬的擺上鮮花,讓奶奶的墳地也變成一塊綠色環保的凈園。
今天清明節,雖然很累,但我很高興,學到了知識,用自己的勞動,表達了對祖先的懷念和尊敬。慈溪市慈吉中學5年級葉景本文系本站用戶原創文章,未經允許禁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