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在某些事情上我們有很深的體會時,就很有必要寫一篇心得體會,通過寫心得體會,可以幫助我們總結積累經驗。心得體會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認識自己,通過總結和反思,我們可以更清楚地了解自己的優點和不足,找到自己的定位和方向。接下來我就給大家介紹一下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心得體會吧,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論語心得體會的看法篇一
《論語》是中國古代經典的代表之一,是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它記錄了孔子及其門徒的言論和行動,它彰顯了儒家思想的實踐和個人修養的重要性,為后世奠定了道德倫理的基礎。在讀《論語》的過程中,我深深感受到了止的意義和力量。
第二段:解析止的內涵
“止”在《論語》中有多重含義。從指南系訓到子路,子貢等弟子的提問答復中,都可以看到“止”這一詞。《論語》中的“止”不單單是“不要走動”的意思,它還含有“制止”的意思。孔子認為,一個人之所以能夠達到真正的君子境界,不僅要面對內心的挑戰,還要能夠 “制止”自己生命的各個層面,直至達到個人最高境界。
第三段:探討止的重要性
在這個快節奏、物欲橫流的時代,人們似乎很難做到“止”,過度的物質追求讓人們失去了很多溫情和人本價值。但正如《論語》所說,“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做到自我約束的同時,我們也能感受到溫暖與感動;做到用心寬容待人,我們也能享受內心的滿足。同時,“止”也涉及到我們對于未來的思考和策略制定。只有做到防微杜漸,才能做到趨利避害,更好地掌控自己和環境。
第四段:切實踐行止的原則
實踐是驗證知識和理論的重要手段。《論語》中不止一處詮釋了“止”的關鍵意義,但要真正做到止,還需要進一步考慮自我管理的方案。個人成長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有良好的時間規劃、知識儲備和跨界學習等一系列有計劃、有目的的行動。同時,我們還需要時刻警惕,不斷提高自我意識,具體到細節方面,用行動去實踐止的原則。
第五段:結論
“止”是《論語》中的一個重要詞匯,直白明了,同時又涵蓋了深刻的思想和理論。在這個日新月異的時代,能夠掌握“止”的精髓和實踐原則,不僅能夠更好地掌控自己的行動,還為我們提供了更加廣闊的歷程。作為一名年輕人,我們應該秉承儒家思想,堅持“止”的原則,不斷提高自我的水平和境界,為自己的人生增添彩色。
論語心得體會的看法篇二
《論語》在學界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但研究者對《論語》中的名物卻歷來關注不多。下面是本站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于論語心得體會,供你參考!
每個人的一生中都難免有缺憾和不如意,也許我們無力改變這個事實,而我們可以改變的是看待這些事情的態度。《論語》的精華之一,就是告訴我們,如何用平和的心態來對待生活中的缺憾與苦難。
既然死生、富貴這些事情都是天命所歸,個人無法決定,也無法左右,那就要學會承認并且順應。但保持一顆誠敬的心,使自己的言行減少過失,對待他人充分尊重、謙恭有禮,卻是可以通過提高自身修養做到的。
第二個態度是,要盡可能地用自己所可以做的事情去彌補這個遺憾。承認現實生活中的不足之處,并通過自己的努力去彌補這種不足,這就是《論語》告訴我們對待生活缺憾的態度。
一種遺憾,其實可以被放得很大很大。放大遺憾的后果是什么呢?那就將如印度詩哲泰戈爾所說,“如果你因為錯過太陽而哭泣,那么你也將錯過星星了”。
既然生活中的缺憾不能避免,那么用什么樣的心態來對待這種缺憾就非常重要了。心態不同,也許會帶來完全不同的生活質量。這個故事結束了。真的是一朵頭花彌補了這個女孩生命中的缺憾嗎?其實,彌補缺憾的是她自信心的回歸。
而一個人的自信心來自哪里?它來自內心的淡定與坦然。孔子說,“仁者不憂,智者不惑,勇者不懼”(《論語·憲問》),內心的強大可以化解生命中很多很多遺憾。
要做到內心強大,一個前提是要看輕身外之物的得與失。太在乎得失的人,被孔子斥為“鄙夫”。鄙夫,意義幾乎等同于小人,就是不上臺面的鄙陋的人。
孔子對他說:“君子義以為上。君子有勇而無義為亂,小人有勇而無義為盜。”(《論語·陽貨》)意思是說,君子崇尚勇敢并沒有錯,但這種勇敢是有約制的,有前提的,這個前提就是“義”。有了義字當先的勇敢,才是真正的勇敢。否則,一個君子會以勇犯亂,一個小人會因為勇敢淪為盜賊。
那是一種內心的約制。孔子說,“以約失之者,鮮矣”!(《論語·里仁》)一個人內心有所約制,就會在行為上減少過失。假如一個人真能做到一日“三省吾身”(《論語·學而》),真能“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論語·里仁》),就做到了約制。而能夠反省到自己的錯誤并且勇于改正,這就是儒者所倡導的真正的勇敢。
后來蘇軾在《留侯論》中也曾經論述過勇敢,他把那種真正的勇敢叫做“大勇”。他說:古之所謂豪杰之士者,必有過人之節。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見辱,拔劍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臨之而不驚,無故加之而不怒。
此其所挾持者甚大,而其志甚遠也。在蘇軾看來,真正的勇者有一種“過人之節”,他們能夠忍受像韓信那樣的胯下之辱,而成就輔佐劉邦決勝千里、掃平天下那樣的大業。他不會像平常人逞一時之勇,圖一時之快。這是因為他的內心有一種在理性制約下的自信與鎮定,這是因為他有著寬廣的胸懷和高遠的志向。
當一個不幸降臨了,最好的辦法就是讓它盡快過去,這樣你才會騰出更多的時間去做更有價值的事情,你才會活得更有效率,更有好心情。這個小故事告訴我們,生活中會有許多不如意甚至不合理,也許憑我們個人的力量無法改變,但我們卻可以改變自己的心情和態度。從某種意義上說,一個人心中有什么,他看到的就是什么。
這個故事適用于我們每個人。大家想想,為什么我們一樣在這個世界上生活,有些人活得歡欣而溫暖,有些人卻整天指責抱怨?他們的生活真的相差那么遠嗎?其實就像我們面前有半瓶子酒,悲觀主義者說,這么好的酒怎么就剩半瓶了!樂觀主義者則說,這么好的酒還有半瓶呢!表述不同,緣于心態不同。在今天這么一個競爭激烈的時代,保持良好的心態比歷史上任何一個時期都更加重要。
孔子說,“君子泰而不驕,小人驕而不泰”(《論語·子路》)。君子因為有心態的平和、安定和勇敢,他的安詳舒泰是由內而外的自然流露;小人表現出來的則是故作姿態,驕矜傲人,因為他內心多的是一股躁氣,氣度上便少了一份安閑。
其實,是什么樣的武功使茶師取勝呢?就是心靈的勇敢,是那種從容、篤定的氣勢。所以技巧不是最重要的,而技巧之外的東西則需要我們用心靈去感悟。如果你的心很敞亮,很仁厚,你有一種坦率和勇敢,那么你可能會收獲許多意想不到的東西。每個人都愿意把美好的東西告訴你;但是如果你與此相反,那么即使是有教無類的孔子,他也不見得會對牛彈琴。
孔子說過,一個人能夠聽你講道理但是你沒去跟他講,就叫“失人”,你就把這個人錯過了,不好;相反,假如這個人根本就不可理喻而你偏和他講道理,那就叫“失言”,也不好。你要想做一個別人愿意和你交流,也可以和你交流的人,最關鍵的是你要有一個敞亮的心懷。這就是《論語》中所提倡的“坦蕩蕩”的心境。
這種心境和胸懷,既可以彌補你先天的遺憾,也可以彌補你后天的過失;同時能使你有定力,有真正的勇敢,使你的生命飽滿、充盈,讓你有一種大歡心,讓你的人生有最大的效率,讓你的每天進行著新鮮的輪回,并且把這些新鮮的養分疏導給他人。
《論語》給我們的,永遠是一個人生動態的系統,我們不可以斷章取義、不可以僵死地去理解。這些古圣先賢的思想精華,當在你的血液中流動起來的時候,你歡欣的態度本身就是我們今人對于古典最高的致敬!
心靈之道。這章講的是如何用平和的心態來對待生活中的缺憾與苦難。
遺憾后悔是每個人都會面臨的事情,人生難免會有缺憾,沒有缺憾的人生是乏味的是沒有挑戰性的是無法激勵人前進的,而只有有缺憾的人生才是完美的才是完整的。即使命運不發芽,不惋惜千百次的播種,即使花朵結不成果實,不遺憾千百次的凋零,因為沒有比腳再長的道路,沒有比人在高的山峰。
當一個人失敗后,延其繩索找其導火的源頭,后悔自己的一步之遙,后悔自己的擦肩而過,后悔自己的力求完美的事情如今有了遺憾。后悔無濟于事,天下沒有買后悔藥的。如果你因為錯過太陽而哭泣,那么你也將錯過星星了。就如同也許在這回的高考中你因為一分之差沒能考上自己理想的大學,但并不意味著人生會永遠停留在這一秒,相反你的人生才剛剛開始,不要只是沉積在后悔后悔,后悔自己哪怕如果能再多對一道選擇題呢,也許自己就能考上理想的大學。現在抱著后悔去看待以后的人生是毫無意義的,路是自己走出來的,既然已經有缺憾,那就讓自己的努力去填補那個缺憾,不要讓缺憾的漏洞越來越大,直到無法補救。所謂生命不息,戰斗不止。
所謂“三省吾身”于丹說:“能夠反省自己的錯誤并且勇于改正,這就是儒者所提倡的真正的勇敢。”不錯,所謂“知錯能改,善莫大焉”一個人做錯事情并不可怕,可怕的是錯了之后卻不知悔過,還是一味的用一些理由與借口來推托,這是懦弱的表現。要做一個勇于承認錯誤地勇者,才能化去生命中的遺憾,勇者即表現為面對錯誤勇于承認的勇氣,體現出的是理性制約下內心的自信與鎮定。
我喜歡于丹在文中的一句話:“小人之驕,驕傲的是他外在的氣,而君子之驕,驕傲的是內心的風骨。”不錯,魯迅曾說:“中國人是有骨氣的。”這種脊梁背后的風骨之氣,那種形于天的風然之骨。所謂:“渴,不飲盜泉水;熱,不息惡木陰。”所謂:“富莫富于常知足;貴莫貴于不求人;貧莫貧于無才能;賤莫賤于無骨氣。”傲骨不可侮,傲心不可有,無傲骨則近于鄙夫,有傲心不的為君子。我記得一位學者是這么說的:“寧守渾噩而黜聰明,留些正氣近天地;寧謝紛華而甘澹泊,遺個清白在乾坤。”風骨也許是為中國人所驕傲的資本吧。
其實這章主要講人生多有不順,要如何去彌補不順,自信心,勇敢的勇氣,風骨的氣節。也許站在不同的角度,結果也有所不同。
這兩天一直在看于丹的《論語》心得之心靈篇!
看完三遍,我理解最深刻的就是: 每個人的人生都會有這樣那樣的遺憾,我們不能老是去抱怨遺憾,老是去追究為什么會這樣子? 化解遺憾最好最好的方式有兩步: 1, 承認這個遺憾 2 用心地去盡可能彌補。 我覺得非常有意義,至少我個人一直都存在這種現象,大學畢業到現在6年的時間,我付出了很多,所以自已老覺得現在的我不應該是這個樣子。 很不甘心,不滿足自己的現狀。 而正是因為這樣,我一直籠罩在自我困擾的小籠子中,搞得自己整天擔心這個擔心那個,做事沒有激情,老想著一步登天,但現實又沒有條件。。。 簡直真的變成了一個憂郁小子。。。
雖然我現在沒有成就,沒有車,沒有房,沒有錢!但我不能再沒有身心狀態下去了。。否則就真的一直這樣沉倫下去了。。
學會放開自己!看淡自己!看輕塵世間的物是人非,真是不一般的“境 界” 啊。
不管啥,我現在要做的是,從心底改變我自己對自己的認識,改變那種老是背著千斤重走路的狀態,恢復四年前的那種勇無不勝的狀態,心神狀態!
承認遺憾并盡力去盡可能地彌補遺憾!
不禁想起一句名言: 如果因為失去月亮而哭泣,你也會失去星星! 不能讓遺憾成為一輩子的陰影! 生命沒有遺憾,只有經歷!
論語心得體會的看法篇三
心得體會評論語是一種對某一事物或經歷的感受、思考和評價的表達方式。它可以是一個人對某個事件、書籍、電影等的反思總結,也可以是一個團隊對某個項目、活動或課程的集體心得體會。通過分析和評論,心得體會評論語可以讓我們更好地理解和反思所經歷的事物,從而有助于我們成長和提升。在我個人的經驗中,心得體會評論語不僅對于我自己的思考和成長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而且也對他人的選擇和決策有著一定的影響。下面我將從個人角度出發,通過五段式文章,分享我對心得體會評論語的看法和感受。
第一段:心得體會評論語的定義和作用
心得體會評論語是一種對所經歷事物的感受、思考和評價的表達方式。它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整理和總結所學到的知識和經驗,也可以讓我們對所經歷的事物有更深入的思考和分析。通過心得體會評論語,我們可以深入研究所關心的事物,并對其進行評價,這對我們個人的思維能力和表達能力的提升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第二段:心得體會評論語對個人成長的影響
心得體會評論語對個人成長具有積極的影響。首先,通過對所經歷的事物進行分析和總結,我們可以更好地認識自己的優勢和不足,并針對性地進行改進。其次,心得體會評論語可以讓我們形成更加自覺和深入的反思習慣,在不斷總結中不斷提高自己的思考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此外,通過心得體會評論語,我們也可以增強自己的表達能力和溝通能力,這對于今后的工作和生活都非常重要。
第三段:心得體會評論語對他人的影響
心得體會評論語不僅對個人有著重要意義,也對他人的選擇和決策有一定的影響。當我們分享自己的心得體會時,可以給他人提供一些建議和參考,幫助他們更好地選擇和決策。同時,心得體會評論語也提供了一個交流和討論的平臺,讓大家共同分享自己的想法和觀點,推動思想的碰撞和進步。
第四段:心得體會評論語在團隊中的作用
在團隊中,心得體會評論語更加重要。它可以幫助團隊成員更好地總結經驗教訓,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通過對所經歷的項目或活動的評論,團隊可以更好地改進自己的工作流程和團隊協作方式,進一步提高團隊績效和工作效率。此外,團隊成員之間的心得體會評論語的分享還可以提高彼此的認同感和凝聚力,促進團隊的和諧和穩定發展。
第五段:我的心得體會評論語的實踐經驗
在我個人的實踐中,心得體會評論語給予了我許多啟發和幫助。無論是讀完一本書、觀看一部電影,還是參加一個活動,我都會利用心得體會評論語的方式來記錄我的感受、思考和評價。通過寫下來,我可以更加準確地表達和總結自己的想法,從而更好地理解和分析所經歷的事物。在分享這些心得體會時,我也會得到其他人的反饋和建議,這進一步促使我不斷提升自己的思考和表達能力。
總結:
心得體會評論語是一種對所經歷事物的感受、思考和評價的表達方式。它對個人思維能力和表達能力的提升起到了積極的作用,也對他人的選擇和決策有一定的影響。在團隊中,心得體會評論語有助于總結經驗教訓,改進工作方式和團隊協作方式。通過自己的實踐經驗,我深刻地體會到心得體會評論語給予我啟發和幫助,通過寫和分享心得體會,我不斷提高自己的思考和表達能力,推動個人和團隊的發展。注:有關文本中以及本文我可以給您進行些微的修改,但是需要在文本中體現出的是不使用關于投訴或者辱罵性的明文語言。
論語心得體會的看法篇四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29日上午,孔子故里山東省曲阜市的杏壇劇場內傳出朗朗的誦讀聲。20__多名少年兒童齊聲誦讀《論語》中的經典名句和中國歷代名篇佳作明月高懸,孤燈一盞。橙黃色的燈光籠罩著周遭的一切。我正襟危坐于桌旁,在這樣一個寧靜而又安詳的初春的夜晚,仔細背誦著一本藍色仿線裝的,薄薄的小書——論語。
從辯論的角度看,孔子肯定是輸了,而且輸得心服口服。可是如果從生活的角度看。孔子又是贏家,是大贏家。這是歷史證明了的,不是我說的。也許,真理本不是辯出的,而是做出的。
孔子何以獲勝,辯論為何不出這樣的道理,我不知道,天資太差,腦子太笨。但我知道孔子說了些什么,他說的是做人的道理,生活的道理,生存的哲學!如果你是人,你生活在一個群體中,不論你做什么:你去干革命,做領導,開公司,或是你去當土匪,做強盜,當惡霸。如果你想做強,作大,你就必須相信孔子說的,從這個角度說,孔子的道理,是永恒的真理!
說起生活的道理,生存哲學。我們中國人可是不會陌生。因為我們有五千年的等級社會的生活經驗,世界上哪個國家也比不上。比如說:勾心斗角,爾虞我詐,爭權奪利,互相傾扎,落井下石,背后捅刀,見利忘義,過河拆橋,當面一套,背后一套,說的一套,做的一套,損人利己,假公濟私,猜疑嫉妒,暗地造謠,事不關己,高高掛起,個人自掃門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還有什么,大家補充。
總之,我們中國人最不缺的就是智慧,尤其是生存智慧。中國人是適應力最強的生物,在任何的環境里都可以生存。并且還有一整套自我娛樂的方式,我們是最喜歡內耗,窩里斗,最容易忘記過去,最經常變得麻木不仁,最喜歡隔岸觀火,充當看客的民族。好了,不說了,魯迅先生比我說的強多了,不敢班門弄斧。
魯迅先生原以為可以用筆做刀劍,用激烈的言詞,大聲得呼喊驚醒沉睡的中國人。可是她錯了,文學的力量微乎其微,魯迅本人也似乎被我們遺忘了。
不論是孔子,還是魯迅,他們對人性善和惡的兩面都有著自己的認識,解決的方法也因自身的特質和所處時代而不同,至于結果,只有歷史去評說了。我在這里說的,不過是發一點牢騷罷了。
隨著我這并不聰明的腦子的一點小小的進步,我越來越感到:社會主義革命與其說一場經濟和政治革命,不如說是一場人性的革命。如何能讓勞動者聯合起來,不是僅為自己的一點私利,團結一心,為捍衛勝利果實而奮斗。如何保證那些代表人民掌權的人真正的為人民謀利益,而不是為了一己的私利,更不是做剝削,欺壓人民的奴隸主,地主和資本家。
非禮毋聽,非禮毋聞“的毅力和信念,是堅決的信仰和執行,而非理論的探討。但我知道信念和毅力,這正是當今世界所缺少的(拋開對金錢的毅力和信念不算)——必會造成“群體短視“,也就是:不到黃河不死心,不見棺材不落淚。注定了我們只有在一次大規模的毀滅之后,才會在廢墟上建立這樣一種共識。
從這個角度看孔子,其意義有了極大的不同。孔子其實是最早的社會主義的倡導人,是第一從實踐上去探索的學者,只是方向有些不同——他的學說是對人性善惡的理解和把握,和各種實踐的操作方法。這同樣是儒家現代復興的基點所在!
孔子,他是中華民族的偉人。他的思想境界高的超乎想象。他一個用溫文爾雅的情感力量,一個用躬身親為的實干家力量。改變了中國。所以,我喜歡《論語》,喜歡《矛盾論》,《實踐論》,《論持久戰》,因為這些道理,不是辯出來的,是做出來的!
另外,本人工作學習很忙,實在沒時間去把我的文章總結發展了,還望見諒。作為一個初出茅廬的年輕人,我的首要任務是了解社會,適應社會,而后才是改變社會,所以,不論是人性的善和惡,我都要瀟灑走一回了,不論這水多混,我都要摸一回的。也許有一天,我會出淤泥而不染,那時,我也許會寫出更有分量的文章吧!
論語心得體會的看法篇五
第一段:引言(200字)
《論語》是古代中國偉大的教育家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錄,也是中國古代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閱讀《論語》可以讓人們深入了解孔子的思想與智慧,體會到他對道德、社會倫理和人際關系的獨到見解。在讀過《論語》后,自己不禁思考著如何將其中的智慧與現實生活結合起來,體悟這些古人的心得體會,并從中找到對自己的啟示和幫助。
第二段:孔子的人際關系觀(200字)
在《論語》中,孔子提出了一套獨特的人際關系觀,對于如何處事、待人接物提供了解決之道。他強調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認為作為一個人,首先要有正確的道德觀念和行為規范。在與人交往時,要求尊重他人的感受和權益,以誠信、善良、寬容待人,才能維系良好的人際關系。這讓我深思如何在現實生活中踐行這些原則,與他人和睦相處,建立真正的和諧社會。
第三段:孔子的智慧與修身立行(200字)
《論語》體現了孔子的智慧與修身立行的原則。孔子強調了道德的重要性,并提出了“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理念。這意味著,一個人首先要悟道、修德,然后才能成為一個好的家庭成員,進而對社會做出貢獻。這種理念讓我想起了自己,作為一個學生,是否在自己的學習和行為上,能夠對得起自己的家庭和社會。同時,也提醒了我,無論在何種環境下,都應該始終秉持正直的品德和高尚的行為準則。
第四段:對待人生的態度(200字)
《論語》中,孔子提出了許多與人生態度有關的觀點。他強調對待人生的態度應該積極向上,不論遭受多大的困難和挫折,都要保持樂觀的心態與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他認為人生并不完全受人掌握,但我們可以選擇對待人生的態度,通過懂得適應和調整自己,來迎接種種挫折。作為一個年輕人,我深受這種理念的啟發,從而更加積極地去面對各種困難,增強自己的適應能力和生活動力。
第五段:與時俱進的智慧(200字)
雖然《論語》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論,但其中蘊含的智慧卻始終影響著后人。孔子的智慧不僅僅是對古代人的啟示,也能幫助我們更好地面對現代社會的種種問題。我們可以通過重新閱讀《論語》,將其中的智慧進行解構和適應,使之與現代社會相結合。通過這種方式,我們可以從孔子的智慧中獲得更多的啟示,解決自己所面臨的問題,取得更好的成就。
總結:人們讀《論語》不僅僅是為了學習孔子的思想和智慧,更重要的是思考如何將其運用到現實生活中。通過閱讀《論語》,我們可以從中找到答案和啟示,它能夠引導我們正確地面對生活,提供對人際關系、修身立行、對待人生以及與時俱進等方面的智慧和幫助。
論語心得體會的看法篇六
一部論語,兩萬余字,卻可進入中國思想史上最燦爛的文章之列。它影響歷朝士子書生乃至普通百姓兩千余年,國人的性格,也受到無聲熏教。封建王朝瓦解了,四書五經不能上講堂了,儒學受到不公正的對待,論語和其他儒家經典一樣,在書架上蒙塵。然而論語的光輝并不會因一時不被理解而消淡,儒學作為中國文化的精髓部分,必然會和經濟一起復興,論語的精彩,必然會被更多的人體會。果然,于丹教授做客百家講壇,講《論語心得》,提醒了國人還有這么一部經典等待著我們翻閱。
宋代有位大儒程子這樣說論語的都后感:“讀論語,有讀了全然無事者;有讀了后其中得一兩句喜者;有讀了后知好之者;有讀了后直有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者。”可以說是深得其趣了。我讀完論語,時常心中有幾多惶恐,幾多自責,并且為孔子折服。讀論語,我以為有必要把孔子請下圣人的高臺,而想像自己也是孔門弟子,追隨老師左右,聽其言觀其行,才利于得其樂趣。孔子是可愛而可敬的好先生,我的師兄顏回子路子貢等等也是個個棱角分明。粗看于丹教授講《論語心得》,分成幾個方面來論述。人人心中都有自己的一部論語,我讀論語,只看得君子二字。不錯,我心中的論語,乃是一本學生的聽課筆記,所記錄的內容,是老師教學生如何做一位君子。
且看開篇學而第一講的是什么。子曰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所述三條,第一為學道以長才干,第二為交友以輔仁,第三條乃是修德,此三條者,不過都是為了做一個君子。孔子之敘君子,是從多方面多角度的,一部論語,正是為了告訴弟子們,何為君子,君子有怎樣的責任,君子有怎樣的才能,君子有怎樣的德行,君子怎樣為政,怎樣修身而成為君子……如此種種,都是自君子二字鋪展開來。論語當是一本給想成為君子的人看的書,不同的人可能看出不同的東西,這些東西都和君子是相關的,或者只是算君子的一部分,豹之一斑而已。
孔子的眼中的君子,是怎樣的人呢?讓我們去論語中看。想要直接給君子下一個定義是有難度的,君子內涵很廣。先說君子的責任。孔夫子自己就是位君子,他的志向,最能表明君子的責任。顏回和子路與孔子各談自己的理想。直率的子路說他想要車馬輕裘,與朋友分享,用壞了也不可惜;顏回說得自己要不夸耀自己的長處和功勞;而孔子說的是什么?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 。” 這分明就是施于天下的政治理想啊。君子生于世,“邦有道則仕,邦無道則可卷而懷之”,君子之出仕,并非為自己謀利益,而是實實在在要為了天下人。后世“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的說法,與此類似。真的君子,是胸懷天下的,后世借救天下名行自私之實的豎子固然不少,真正的君子,還是有的。此一條,可以說是檢驗君子最根本的一條了,舍此余不足觀。孔子多次感嘆世道日下,自己的理想無法實現,語氣中那份無奈的悲哀,正是君子的悲哀啊。
知道了君子的職責所在,是根本。要為天下人謀利,當有手段。儒家君子的手段,前人之述備焉。儒家治國的方法,以仁為本,推行仁政。然而在論語中,孔子多次被問道為政的辦法,孔子每次回答得都不一樣。孔子講仁,兼講禮,義,孝,忠,德,這些都可以作為為政的手段。子路問衛國之政,孔子說:“必也正名乎”,根本而言講的是禮;子曰:“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 。”這里明了講的是德;季康子問政于孔子曰 :“如殺無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對曰 :“子為政,焉用殺?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這里講的是仁和德;子貢問政。子曰 :“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這里只講了三個具體的標準。至于其他弟子治理具體地方來問政,孔子給出的答案盡不不同。用孔子自己的話說,為政大概沒有什么是非做不可的,沒有什么是一定不能做的。只要合乎道義,都是可以的。因此可以綜合一點說,論語告訴我們,儒家之為政,只須著力于幾個基本原則之下,如仁,義,禮,等等。
知道了君子的職責、君子為政的辦法,要做一個君子,還須提高自己的修養。論語在這方面講了很多,當今初中高中課本讀本介紹論語,也往往從這些角度開始。孔子在論語里面教授給人的知識是多方面的,有說立志的,“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有說學習態度的,“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有說學習方法的,“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有說堅持的,“吾道一以貫之”。還有許多激勵人學習的句子,“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雕也”,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等等,讀論語總能被這些話語所感動。孔子要弟子所學的,就是要達到能為政的標準。孔子以為要推行仁政的人必須自己懷仁,治國以德的人必須自己立德,因此君子如果要實現自己的政治理想,首先自己要有高的道德修養和才能。方法也是多種多樣,概括起來就是要好學。孔子眼中的君子,重德行,輕言語,反對武力,好學。后世儒家所講的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想必從孔子這里得到不少啟示。修成了君子,便可以出仕來實現治國平天下的政治愿望了。
論語中展現了孔子多種多樣的教育方法,在今天看來,依然是很有意思的。然而這些只是孔子教導學生的手段而已。一部論語,記錄的是孔子和其主要弟子的言行,反映的是孔子的政治理想。或許我看到的并不全面,然而君子一定是每一個讀論語的人無法回避的,孔子的道,就是君子之道。對于孔子,真覺得顏回說得好,仰之彌高,鉆之彌堅,循循然善誘人;對于孔子,顏回沒說到的一點,后代也時常忽略的一點,而很吸引我的一點是,論語中的孔子,生動而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