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會是指將學習的東西運用到實踐中去,通過實踐反思學習內容并記錄下來的文字,近似于經驗總結。心得感悟對于我們是非常有幫助的,可是應該怎么寫心得感悟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心得感悟范文,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對杜牧的感悟篇一
杜牧是唐代著名的文學家、政治家,他的詩文作品針砭時弊,抒發了他對社會現實的深深關切和批判精神,被后人譽為“帝王詩人”。經過閱讀杜牧的作品,我深受啟發,對他的心得體會也更加深入了解。在我的心中,杜牧是一個充滿深情與才情的文人,他的作品中不僅蘊含了他對人生、人情、國家的思考,更值得我們深思與學習。以下是我對杜牧心得體會的五段式文章。
杜牧的詩文飽含濃厚的浪漫色彩,他筆下的女子優美婉約、聰慧伶俐,頗有一番清雅之意。《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一篇,抒發了杜牧對于秋夜的喜愛,詩中寫到:“銀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天階夜色涼如水,臥看牽牛織女星。”這種浪漫細膩的表達方式,不僅讓人們對于杜牧的情懷感到動容,更讓我們心中充滿了對大自然的向往與熱愛。
二、對時政的關切
杜牧是一位熱血青年,對于時政問題有著極高的關注度。他在《秋夕》一篇中寫道:“銀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天階夜色涼如水,臥看牽牛織女星。”通過這樣的描寫方式,他把自己內心的感受與對社會現實的思考相結合,既有情感的渲染,又有對時局的關切。杜牧通過詩歌表達了他對于社會不公的深深憂慮,呼吁人們能夠關注到社會中存在的問題,爭取改變現狀,為社會的進步貢獻自己的力量。
三、對人生的思索
杜牧的詩文中也蘊含了他對人生的思索。他用深沉的語言,表達了自己對于人生的的思考和對命運的疑問。在《秋夕》一篇中,他寫到:“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這種對于命運的追問和對未來的向往讓人感覺到杜牧內心的迷茫與矛盾。他用詩歌的形式來進行對話,不僅讓我們看到了杜牧對于人生的深度思索,也讓我們不禁反思自己對于人生的態度。
四、對國家的憂思
作為一位杰出的政治家,杜牧對于國家的發展和繁榮充滿了憂思。他以自己獨特的視角,描繪出了一幅憂國憂民的畫卷。在《秋夕》一篇中,他寫道:“夜深忽夢少年事,夢啼妝淚紅闌干。”這種對國家命運的思索與對國家繁榮的期許,讓人們在閱讀杜牧的作品時,能夠感受到他內心對于國家的情感和對國家的憂思。他的作品給我們樹立了一個典型的政治家形象,也讓我們思考自己對于國家的責任與擔當。
五、對個體命運的關懷
除了對時政和國家的關懷,杜牧還關懷著每一個個體的命運和生活。他通過自己的作品表達了對于個體命運的憂慮。在《秋夕》一篇中,他寫道:“明日隔山岳,世事兩茫茫。”這種對于個體命運的關懷,不僅讓人們感受到了杜牧對于生活的熱愛與關懷,更引起了人們對于自己命運的思考。他的作品告訴我們,我們每一個人都應該關注身邊的人和事,為他們盡可能地做些什么,傳遞更多的溫暖與關懷。
總之,杜牧的作品不僅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更讓我們感受到他豐富的情感與才情。在他的作品中,我們看到了對生活、對社會和對國家的深深關懷,也看到了他對人生的思索與對命運的追問。正是這些內心深處的情感和思想,使得他的作品在千百年來一直為人所傳頌。通過閱讀杜牧的作品,我們不僅能夠感受到他對人生的熱愛與思索,更能夠從中汲取到人生的智慧和力量,來應對我們自己的人生旅程。
對杜牧的感悟篇二
杜牧(公元803-約852年)唐代,字牧之,號樊川居士,漢族,京兆萬年(今陜西西安)人。杜牧是唐代杰出的詩人、散文家,是宰相杜佑之孫,杜從郁之子。唐文宗大和二年26歲中進士,授弘文館校書郎。后赴江西觀察使幕,轉淮南節度使幕,又入觀察使幕,理人國史館修撰,膳部、比部、司勛員外郎,黃州、池州、睦州刺史等職,最終官居中書舍人。
因晚年居長安南樊川別墅,故后世稱“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杜牧的詩歌以七言絕句著稱,內容以詠史抒懷為主,其詩英發俊爽,多切經世之物,在晚唐成就頗高。杜牧人稱“小杜”,以別于杜甫,"大杜“。與李商隱并稱“小李杜”。
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杜牧《過華清宮絕句》
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后庭花》。----杜牧《泊秦淮》
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杜牧《山行》
借問灑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杜牧《清明》
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杜牧《江南春絕句》
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銷二喬。----杜牧《赤壁》
十年一覺揚州夢,贏得青樓薄幸名。----杜牧《遣懷》
此生此夜不長好,明月明年何處看。----杜牧《中秋》
奈何取之盡錙銖,用之如泥沙?
戍卒叫,函谷舉,楚人一炬,可憐焦土。
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
后人哀之而不鑒之,亦使后人而復哀后人也。
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
不為尋山試筋力,豈能寒上背云樓
草色人情相與閑,是非名利有無間
尺素在魚腸,寸心憑雁足
多少綠荷相倚恨,一時回首背西風
荷凈已無擎雨蓋,菊殘猶有傲霜枝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盡日無人看數微雨,鴛鴦相對浴紅衣
蠟燭有心還惜別,替人垂淚到天明
莫言名與利,名利是身仇
對杜牧的感悟篇三
近日,我讀完了一本關于唐代詩人杜牧的故事集。這本書通過講述杜牧的生平和一些重要事跡,揭示了他人生道路上的得與失,讓我對這位偉大詩人的品格和才華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在閱讀的過程中,我深深感受到了杜牧的堅持和追求,同時也思考了一些人生的價值觀與選擇。下面,我將以五段式的文章結構,向大家分享我的感受與體會。
第一段,引言。杜牧是唐代文學的重要代表之一,他的詩歌深受人們的喜愛,被譽為"杜甫之后,無詩可吟"。杜牧不僅在文學上有卓越的成就,而且在人生的道路上亦是執著與堅持。正是這種不懈的追求,讓他的詩歌永垂不朽。通過閱讀杜牧的故事,我深深被他高尚的品德和不畏艱難的精神所感動。
第二段,堅持與追求。在杜牧的一生中,他始終堅持著自己的信念和追求。盡管遭受了種種困難和挫折,但他從未放棄,始終對自己的才華和詩歌抱有信心。杜牧在他的《舟夜書懷》中寫道:“江山須虛名,芳草復春綠。若無閑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這表達了他對詩歌創作和追求美的執著心態。他堅信只要腳踏實地,努力不懈,遲早會有一番成就。我深受啟發,明白了只有不斷磨礪,堅持自己的目標,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遠。
第三段,得與失。杜牧雖然在文學上有了很高的造詣,但他的一生并不完美。在政治上,他曾多次遭到貶謫和羈押,使他失去了很多機會。而且在父母生病的時候,他曾經放棄了一些機會去照顧他們。這些得與失讓我更加深刻地認識到人生道路上的抉擇與選擇。有時,我們需要對自己的追求有所取舍,必須做出各種決策,這些決策將直接影響我們的人生質量和真實的快樂。從杜牧的經歷中,我學到了要謹慎思考并且勇敢做出正確的決策。
第四段,心態的重要性。杜牧雖然經歷了許多困難和挫折,但他始終保持著積極樂觀的心態。即使在被貶謫的時候,他也用筆端慰藉自己的心靈,寫下了《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二首》:“銀河未斷繞蓬萊,岳陽樓上萬年臺。人聲未斷山河沒,依然如舊繡沙開。”這種樂觀的心態不僅幫助他渡過了許多困難時刻,也使他的詩歌充滿了美麗與力量。這讓我深深意識到,人生中的困難只是暫時的,只有保持樂觀積極的心態,才能戰勝困難,迎接更美好的未來。
第五段,對杜牧的敬佩。通過閱讀杜牧的故事,我對這位偉大詩人產生了深深的敬佩之情。他的品德,他的才華,他的堅持,都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的一生告訴我:只有對自己的追求不懈堅持,對人生的各種得失保持認真思考,才能成為真正的偉人。杜牧猶如一顆閃耀的明星,指引著我們走向美好和希望。他的故事告訴我,要放飛夢想,堅持追求,并相信自己的能力,只有這樣,才能實現自己的夢想。
總之,通過閱讀杜牧的故事,我從他的追求與堅持中汲取到了許多人生智慧。處于忙碌而多變的時代,我們需要時刻保持積極樂觀的心態,勇往直前,堅持不懈,為自己的追求奮斗。同時,在人生的抉擇與選擇中,要明辨得失,以正確的態度去面對并做出決策,才能走得更遠。杜牧的故事告訴我們,只有在堅持和追求中,才能不斷進步和成長,實現自我價值的最大化。
對杜牧的感悟篇四
曉迎秋露一枝新,不占園中最上春。
桃李無言又何在,向風偏笑艷陽人。
翻譯
傍晚的秋露洗凈了花枝,爛漫的花朵占盡了天時;
春風桃李繁華早就不再,艷陽伴我從暮春到秋日。
賞析
“桃李無言,下自成蹊”出自司馬遷《史記·李將軍列傳》,意謂桃花李花開得鮮艷靚麗,引得人人們紛紛前來觀賞,以致樹下踩出了小路。杜牧在這首詩中用此典故,卻一反其念,以桃花李花來反襯紫薇花的美和開花時間之長,極有新意。
詩人雖寫紫薇但在此詩中一字不提紫薇,使讀者在驚奇之中,享受到紫薇的美麗的質感。充分感覺到紫薇不與群花爭春,淡雅高潔的風骨和一枝獨秀的品格。所謂“反常”必須以“合道”為前題,方能構成奇趣。
這首被人們譽為詠紫薇詩中的佳作,由于設想入奇,擴大了詩的張力和戲劇效果,使人玩味不已,杜牧便得到了“杜紫薇”的雅稱。
作者簡介
杜牧(公元803-約852年),字牧之,號樊川居士,漢族,京兆萬年(今陜西西安)人,唐代詩人。杜牧人稱“小杜”,以別于杜甫。與李商隱并稱“小李杜”。因晚年居長安南樊川別墅,故后世稱“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
對杜牧的感悟篇五
杜牧,唐代偉大的詩人之一,其寫作風格清新自然,樸實無華,深受人們的喜愛和贊譽。他的詩歌情感深厚、意境優美,在現代也被廣為傳誦。這篇文章將分享作者閱讀杜牧名篇《苔》的心得體會和個人感悟。
第二段:詩意深厚的《苔》
《苔》是杜牧的名篇之一,在語言上流暢自然,意蘊深刻。詩中描述了庭院中長滿苔蘚的景象,苔蘚長成了語言、美學上的隱喻,如“池上碧苔三四枝,煙柳垂垂柳色新”中的“煙柳垂垂”,是對那條彎彎曲曲的苔蘚顯然無法描繪的形態的巧妙代替,不論是從句法上,還是從意象上,都為讀者留下了較深的印象。
第三段:詩人化苔,緊扣主旨
杜牧的詩題只寫了“苔”,字義短小,簡練又具有極強的暗示作用。詩句不僅僅是描述庭院里的苔蘚,更是將人類進程與自然過程相統一,詩人化苔,想象和聯想無窮,這是杜牧在《苔》中奇妙的抒情手法。杜牧以苔蘚作為主題,不僅是為了表現愛國主義精神和崇尚自然的情感,更是將自然意象轉化為一種更深刻的思想意義,可謂是方法簡明、力度恰到好處。
第四段:情感刻畫深入人心
杜牧以文人視野描寫自然的力度和特點,這種方法在杜牧在《苔》中充分延伸,情感刻畫深入人心,引人入勝,詩意深邃,更具魔力。杜牧借助苔蘚的生命豐富性,展現出人性美好和對自然的熱愛,通過獨特的表現手法,展現出了他博愛的心態和慈悲的心境,讓人不禁為之感嘆萬千。
第五段:結語
在杜牧的詩歌中,總能感受到一種濃厚的人性之光。他在詩中用意象來反映社會人群的生存狀態,表達自己的思想情感、抒發個人感受,給人啟示與警惕,博得了讀者們的青睞和贊譽。《苔》通過對苔蘚生態的深入描繪,展示了詩人的另外一面,表達了對幸福生活、健康環保的關愛之心,引導人們愛惜每一個生命,珍惜每分每秒。讀杜牧《苔》,讓我在感受和認識上得到了新的提高,進一步堅定了我珍愛生命、愛護環境的信念。
對杜牧的感悟篇六
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
1、鶯啼:即鶯啼燕語。
2、郭:外城。此處指城鎮。
3、酒旗:一種掛在門前以作為酒店標記的小旗。
4、南朝:指先后與北朝對峙的宋、齊、梁、陳政權。
5、四百八十寺:南朝皇帝和大官僚好佛,在京城(今南京市)大建佛寺。據《南史·循吏·郭祖深傳》說:“都下佛寺五百余所”。這里說四百八十寺,是虛數。
6、樓臺:樓閣亭臺。此處指寺院建筑。
7、煙雨:細雨蒙蒙,如煙如霧。
千里江南,到處鶯歌燕舞,桃紅柳綠,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在臨水的村莊,依山的城郭,到處都有迎風招展的酒旗。到處是香煙繚繞的寺廟,亭臺樓閣矗立在朦朧的煙雨之中。
這是描寫江南風光的一首七絕。江南多么迷人,多么令人向往,“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白居易已經給我們描繪了一幅幅絢麗的圖畫,但那只是宏觀的,而杜牧的《江南春》則相對具體一些,似乎領我們參觀了幾個景點,印象也就更深刻了。杜牧在這首七絕中不僅描繪了明媚的江南春光,而且還再現了江南煙雨蒙蒙的樓臺景色,使江南風光更加神奇迷離,別有一番情趣。“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首先詩人把我們帶入了江南那花紅柳綠的世界。你看,到處鶯歌燕舞,到處綠樹紅花;那帝水的村莊,那依山的城郭,尤其是那迎風招展的酒旗,多么令人心馳神往!“千里”說明是寫整個江南,但整體又是通過一個個具體的意象表現出來的。“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這里有過渡到江南風光的重要組成部分——寺廟,揉進了滄桑之感,南朝遺留下來的許許多多佛教建筑物在春風春雨中若隱若現,更增添撲朔迷離之美。
對杜牧的感悟篇七
杜牧是唐代著名詩人,其詩作深受后世文人的欽佩和贊嘆。讀杜牧的詩不僅構成了我對古典文學的認知,同時也使我在人生觀層面收獲了頗多。在讀過杜牧的眾多詩作后,我從中獲得了許多心得和體會。
第一段:欣賞杜牧的古風佳作
杜牧是唐代詩風清新雅致,具有詩意美和情感的連貫體,其詩句自然流暢,可以喚起人們心中的感悟和共鳴。例如他的《清明》詩中有"惟見長江天際流,共泛桃花十里舟。" 這兩句詩,筆者每念一次都不禁對這個場景發生深刻共鳴:這個夢境以長江、桃花、十里舟來表達自然的雄渾與偉大,也表達了人性的憧憬和情感。這種感受來自于詩人眼中的美和他對自然和人文的留戀情感。
第二段:杜牧的詩歌有思想內涵
在詩歌中,杜牧常抒發對歷史的思考,表現自己的思想內在和人生態度,具有鮮明的人文氣息。例如在《赤壁》中《將軍何為出此言,昔日龍虎戰悲壯》表現出對戰爭中人性的反思。他的《春夜喜雨》中:"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這篇詩實現了更高級別的人文美學。杜牧用婉約的詞匯和清新蘊藉,表達了對于自然的細膩描繪、對于文化的傳承與意蘊的理解、對于個體的品格塑造和生命價值的關懷。這讓我深刻體會到詩歌的內涵和人性的精神深度。
第三段:杜牧描寫了個人生活經歷
杜牧的詩歌里也包含了他的生活經歷和思想感悟,這對于我們來說也更具有觀照質感。例如在《雁門太守行》中,他抒發了對外放逐和孤獨生活的反思和祈愿,表達了深沉的社會感。而在《泊船瓜洲》中,他憂慮人生并不可持續,季節的變換,自己的人生路程凋零的同時,也引人深思:何以安撫有限的生命,切記細嚼人生苦澀,并以此為思考自己生活的助力。
第四段:杜牧舞文弄墨的才華
杜牧的才華是集創新、深刻和雅致于一體的。他的文學造詣使得文章的讀者可以盡情梳理或反思詩人面對生活或社會所產生的發現和感知。就像在他的《赤壁懷古》一詩中所表現的那樣,杜牧的文詞如一把含蓄的刀,將我們的感觸糅合成特定的視角、語言和語言的內部構造,同時也為我們提供新的方式和新的想象力。
第五段:杜牧文化精髓和思想意義
杜牧的文學獨樹一幟,他的作品中流露了深遠的歷史史料和文化精髓。這些作品之所以長久,乃是因為我們既支持他的文學價值、人道關懷和精神聲音,同時也因為我們在讀他的文章時,會沉浸于他構思上的精髓。同時,杜牧的文章也反映出了當時的社會背景,深入揭示了社會歷史、人們的精神和道德倫理。
總體來講,杜牧的文學貌似遙遠的過去,但在當下卻仍然有著偉大的意義,由于他詩歌文學的情感、思考和背后的個人情緒,杜牧在世世代代的讀者心中都保持了強烈的影響,為我們留下了豐富的文化財富和思想印記。是他們向我們傳遞了這些寶貴的精神財富,我們才能夠更好地理解文化、歷史和自身。
對杜牧的感悟篇八
杜牧的《沈下賢》是追思中唐著名文人沈亞之的詩作,憑吊了沈亞之高潔的詩格和人格。以下是全詩,隨小編來看一下吧。
斯人清唱何人和2,草徑苔蕪不可尋3。
一夕小敷山下夢4,水如環佩月如襟5。
沈下賢:沈亞之(781~832),字下賢,吳興(今浙江吳興縣)人。元和間進士,官至殿中侍御史,后貶為南康尉。是著名文學家,工詩善文,尤長于傳奇小說。
斯人:這人,指沈下賢。清唱:指作詩。和:指和詩。
草徑:雜草叢生的小路。苔蕪:青苔遍地。不可尋:找不到,指沈下賢舊居遺跡。
小敷山:又叫福山,在湖州烏程縣西南二十里,是沈下賢舊居所在地。
水如環佩:形容小敷山下河水之聲如同婦女所飾環佩一樣琤琮作響。月如襟:指月光清明如同沈下賢的襟懷一樣高潔。
沈下賢所唱的詩,誰能夠和得上?他舊居已是雜草滿路青苔遍地形跡難尋了。
我在他家鄉小敷山下一夜的夢境里,聽到溪水如佩環琤琮,看到月光如同他襟懷高潔。
唐宣宗大中四年(850年),作者杜牧任湖州刺史,在經過沈下賢曾居住過的小敷山時有感而作此詩。沈亞之善作傳奇小說。他寫的傳奇,幽緲頑艷,富于神話色彩和詩的意境,在當時別具一格。李賀、杜牧、李商隱對他都很推重。故詩人杜牧作此詩以表達他對沈下賢的仰慕。
首句“斯人清唱何人和”,以空靈夭矯之筆詠嘆而起。句中用一“清”字,使此詩意境的清迥拔俗與文辭的清新秀朗一齊寫出。全句亦贊亦嘆,既盛贊沈下賢詩歌的格清調逸,舉世無與比肩;又深慨其不為流俗所重,并世難覓同調。
沈下賢一生沉淪下僚,落拓不遇。其生平事跡,早就不為人知。當杜牧來到沈下賢家鄉吳興的時候,其舊日的遺跡已不復存留。“草徑苔蕪不可尋”,這位“吳興才人”的舊居早已青苔遍地,雜草滿徑,淹沒在一片荒涼之中了。生前既如此落寞,身后又如此凄清,這實在是才士最大的悲哀,也是社會對他們最大的冷落。“清唱”既無人和,遺跡又不可尋,詩人的憑吊悲慨之意,景仰同情之感,充分地表達出來。
三、四兩句,就從“不可尋”進一步引發出“一夕小敷山下夢”來。舊居遺跡雖“草徑苔蕪不可尋”,但詩人的懷想追慕之情卻悠悠不盡,難以抑止,于是便引出“夢尋”來:“一夕小敷山下夢,水如環佩月如襟。”詩人的夢魂竟在一天晚上來到了小敷山下,在夢境中浮現的,只有鳴聲琤琮的一脈清流和潔白澄明的一彎素月。這夢境清寥高潔,極富象征色彩。“水如環佩”,是從聲音上設喻,柳宗元《小石潭記》:“隔篁竹聞水聲,如鳴佩環。”月下聞水之清音,可以想見其清瑩澄澈。“月如襟”,是從顏色上設喻,足見月色的清明皎潔。這清流與明月,似乎是這位前輩才人修潔的'衣飾,宛見其清寥的身影;又象是他那清麗文采和清迥詩境的外化,宛聞其高唱的清音孤韻;更象是他那高潔襟懷品格的象征,宛見其孤高寂寞的詩魂。“襟”,古代指衣的交領,引申為襟懷。杜牧《題池州弄水亭》詩云:“光潔疑可攬,欲以襟懷貯。”光潔的水色可攬以貯懷,如水的月光自然也可作為高潔襟懷的象征。所以,這“月如襟”,既是形況月色皎潔如襟,又是象征襟懷皎潔如月。這樣地回環設喻,彼此相映,融比興、象征為一體,在藝術上是一種創造。李賀的《蘇小小墓》詩,借“草如茵,松如蓋,風為裳,水為佩”的想象,畫出了一個美麗深情的芳魂,杜牧的這句詩,則畫出了一個高潔的詩魂。如果說前者更多地注重形象的描繪,那么后者則更多地側重于意境與神韻,對象不同,筆意也就有別。
這是交織著深情仰慕和深沉悲慨的追思憑吊之作。它表現了沈下賢的生前寂寞、身后凄清的境遇,也表現了他的詩格與人格。但通篇不涉及沈下賢的生平行事,也不作任何具體的評贊,而是借助于詠嘆、想象、幻夢和比興象征,構成空靈蘊藉的詩境,通過這種境界,想象出沈下賢的高標逸韻。全篇集中筆墨反復渲染一個“清”字:從“清唱何人和”的寂寞到“草徑苔蕪”的凄清,到“水如環佩月如襟”的清寥夢境,一意貫串,筆無旁鶩。把避實就虛和集中渲染結合起來,顯得虛而傳神。
回到酒席上,喝酒的同僚問吳博士來做什么。崔郾回答說,吳老推薦了一個人為第五名進士。酒客連忙追問是誰,崔侍郎回答說是“杜牧”。旁邊立刻有人接茬說:聽說過杜牧這人,才氣是大大的有,只是品行不太好,不拘小節,喜歡煙花風月,好出入娛樂場所。崔侍郎為難地說:我已經答應吳博士了。即使杜牧是個屠夫或賣酒的小販子,我也不會改變了。
崔侍郎重然諾,講誠信是好事,不過他以這種態度對待自己的工作,在考試前就如此輕易地決定眾多考生的命運,還是讓人對這樣的考試產生懷疑,那里究竟還有多少不為人知的黑幕呢?不過,杜牧終究沒有辜負吳武陵,也沒有辱沒崔侍郎。大和二年(828),杜牧在洛陽高中進士,感到無限榮光。若干年后,唐代進士便以杜牧為榮了。
由吳老這樣的清流賞識推薦而進士及第,杜牧認為這是一種極大的榮耀。皇榜公布后,他曾賦詩一首來表達自己的喜悅:“東都放榜未花開,三十三人走馬回。秦地少年多釀酒,卻將春色入關來。”放榜的時候,洛陽的花兒還未綻開。三十三名中舉的進士騎著高頭大馬得意洋洋地行在街上進,他們要去參加各種慶祝活動,出席各種酒會宴席,喝著秦地的美酒,心情舒暢,滿面春風,好像春色也被他們帶進了長安。
三十三人,就是這次進士及第的全部人數,大致相當今天全國高考各省文科狀元的人數,這個數目在唐代還是偏高的。唐朝前期,及第人數一般是十七到十九名,中唐以后才上升到三十名左右。據說唐朝二百九十年間,進士共有六千四百二十七人,平均每年二十二人。人數少,所以能一朝成名天下知,如張籍《喜王起侍郎放榜》。
對杜牧的感悟篇九
赤壁杜牧是唐五代時期著名的文學家,其作品集中體現了他對古代文學和自然的熱愛,以及對人生的深入思考和感悟。他的詩、文被譽為“少小離家,天涯若比鄰”、“千古文章,有幾人得?”等贊譽,在中國文學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二、赤壁杜牧的人生經歷
赤壁杜牧的一生經歷頗多,早年多次遷移,先后在西昌、烏程、福州、建陽等地居住,最終定居廣州,也是在廣州去世。他歷經戰亂、官場、流離失所,并因自身的才華,成為唐代文壇的代表人物,呈現出了獨特的人文色彩。
三、赤壁杜牧的創作特色
赤壁杜牧的作品風格與眾不同,他注重對自然的描繪和對人性的思考,以及對美好的追求與感悟,不斷探尋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抒發了自己的情感和對人生的感悟,形成了自己的創作風格,可以說是“自然、真情、淳樸的藝術表現”。
四、赤壁杜牧的代表作品
赤壁杜牧的作品涉及詩歌、散文、文章等種類,其中代表作有《登高》、《賦得古原草送別》、《江南春思》、《登高壯觀,天地一色》等。這些作品無論從文學價值還是藝術表現都為后人所推崇,尤其是《賦得古原草送別》,成為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并被譽為“國粹”。
五、赤壁杜牧的現代意義
赤壁杜牧的藝術成就和人文精神傳承至今,對于當代社會有著深刻的現實意義。他的作品從自身的生活經驗出發,抒發思想情感,表現對人生的感悟和追求,這為后人提供了借鑒和啟示。另外,赤壁杜牧強調人與自然共生共存的道理,呼吁人文與自然的和諧,具有深刻的現代意義,這對我們當下的環保和生態建設也有著重要的參考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