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在一些事情上受到啟發后,應該馬上記錄下來,寫一篇心得體會,這樣我們可以養成良好的總結方法。好的心得體會對于我們的幫助很大,所以我們要好好寫一篇心得體會下面小編給大家帶來關于學習心得體會范文,希望會對大家的工作與學習有所幫助。
人疆心得體會篇一
隨著社會進步,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意識到“人疆”這個概念。而人疆并非是一個簡單的概念,它涉及到人們的生存狀態、人與自然環境的關系、文化、經濟等多個方面。對于理解和實踐人疆,我有著自己的心得體會。
二段:認識人疆的過程
人疆是人類在自然界中生存和發展的固定區域。因此,了解人疆的過程也是人類與環境相互作用的過程。從最初的砍伐森林、開發荒地到現在的生態保護、可持續發展,我們的認識也在不斷更新。人們的行為都是基于利益和需要的,因此不同的目的也會造成對環境的不同影響。我意識到,認識人疆不只是意識到人類與自然的相互影響,更應該將它作為一種文化,讓每個人從內心深處強化保護環境、珍惜資源的意識。
三段:感悟人疆的意義
對于一個地方的人疆,人與地的聯系是不可分割的。地質、氣候、水利和土地等多個方面都影響著人的生存和發展。人疆與人的文化傳承也密不可分。許多民間文化都是依托于特定的地理環境,例如長江文化和黃河文化。保護好人疆,就是保護好這些文化,傳承好這些民俗。為了實現這些目標,我們需要看到更長遠的發展,而不是眼前的眼利。只有減少過度利用,實行可持續發展,才能使人類與自然和諧相處,實現共同繁榮發展。
四段:人疆對資源利用的指導意義
我們在生產、居住和社會發展的過程中,不可避免地會利用和消耗資源,但我們應該把人疆作為行為的“指南”,進行合理的資源利用。如果我們破壞了自然環境和地域文化來獲取短期的利益,那么長期來看,我們將會付出更大的代價。只有保持資源可持續性,才能為我們的生產和社會發展提供保障。我認為保護人疆,就是盡力保護我們自己的未來發展。
五段:個人應該怎樣行動
貫徹人疆理念,對于每個人來說,需要由內到外的轉變。關注身邊的環境,保護好身邊的人疆,從日常小事開始,學會關注小動物、小植物等微觀,才能意識到環境和資源的價值。同時,更應該從自己可以做的小事情開始行動,例如節約能源、減少塑料袋的使用、鼓勵本地消費等等。這些小事對環境的影響也許微不足道,但它是保護人疆的重要步驟。
總之,人疆理念不僅是一種認識,更是一種文化價值觀。我們應該發揚人疆精神,共同保護地球的未來。
人疆心得體會篇二
暑假讀了《魯濱孫漂流記》這本小說后,一個高大的形象時時浮現在我的眼前,他就是勇敢的探險家、航海家——魯濱孫。他憑著頑強的毅力,永不放棄的精神,實現了在孤單一人在孤島上生存下來,并成為航海家的愿望。
魯濱遜放棄了富裕而又舒適的生活,厭惡那庸庸碌碌的人生,從而開始了一次與死神決斗的生存大挑戰。種種的不幸與困難并沒有壓倒魯濱孫,反而使他更加堅強。上蒼給予魯濱孫的困難,對于他也更具有挑戰性!
在風暴海嘯中,全船除魯濱孫無一幸免,但真正的生存挑戰才剛剛開始!
流落孤島,他為了找到合適的住所,在岸上跑了一整天,在一個山巖下找到了一個棲身之所。魯濱孫在小山下搭了一個帳篷,而且盡量大些,里面再打上幾根木樁來掛吊床。第二天,他把所有的箱子以及木板、做木排的材料,堆成一個臨時性圍墻,作防御工事。但只過了十幾天,突然發生塌方。魯濱孫不但把落下來的松土運出去,還裝了天花板,下面用柱子支撐起來,免得再次出現塌方的災難。永不放棄,魯濱孫奠定了生活的基礎。
一次,魯濱孫無意中掉在墻角的谷殼,竟然長出綠色的莖干,不久,長出了幾十個穗頭,這真是老天的恩惠。從此,魯濱孫一到雨季就撒下半數種子來試驗,以得到更多的糧食。最糟糕的一次試驗,大麥與稻穗的收成僅獲了半斗而已。但是,經過這次試驗,使魯濱孫成為了種田高手。知道什么時候下種,現在他知道一年四季播種兩次,收獲兩次。永不放棄,魯濱孫有了生活的口糧。
造船回鄉,魯濱孫又花費了數年的時間,無數的心血。光砍樹就是數月。但由于事先沒有考慮周全,船離海邊太遠,他怎么也無法讓船下水。這下,數年的心血白花了,一切希望都破滅了。直到星期五的出現,這個希望才重新油然升起!
魯濱孫是個偉大的人,堅毅的人,孤身一人在這個荒無人煙的孤島上生活了27年。他敢于同惡劣的環境作斗爭,勤奮勞動,把小島經營得有條不紊。他在逆境中鍛煉了自己,成就了一番不平凡的事業。
這本書教會我們只有堅持才能勝利,只有實干才能讓我們擺脫困境,實干比信念更重要。在人生的航海中,勇敢前進,永不放棄!
人疆心得體會篇三
人疆,是指人們在與人交往的過程中所形成的一種心態。它在我們的生活中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因為它能夠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更好地處理其中的矛盾和沖突。近來,我有幸參加了一次人疆課程的學習,通過學習和實踐,我對于人疆有了更深刻的體會和認識。
第二段:認識
從人疆課程中我了解到,人疆的核心在于如何處理好人際關系。在與他人交往中,我們需要堅持以“和為貴”的原則,積極傾聽對方的意見和建議,從對方的角度出發思考問題,尊重他人的價值和權益。同時,我們也需要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認識到每個人都是不同的,擁有不同的角色和身份,這樣才能夠做到對人理解、尊重和信任。
第三段:實踐
在學習人疆的過程中,我們需要把理論知識轉化為實際行動。我認為,在實踐過程中,最重要的是要不斷地進行自我反省,積極地發現和改善自己的不足,建立起自信心和互信心。這樣才能夠在人際交往中發揮出我們最大的潛力,取得更好的社交效果。
第四段:體會
與人交往是一門藝術,而人疆是在這門藝術中必須學習和掌握的技巧。在學習、實踐和體會人疆的過程中,我深刻地意識到,這是一個需要耐心和努力的過程,但是只要我們能夠不斷地踐行和堅持,就一定能夠達到預期的效果。通過這樣的努力,我獲得了許多珍貴的經驗,同時也使自己的人生更加充實和豐富。
第五段:總結
總而言之,人疆的意義在于建立人際關系,讓我們能夠更好的與他人交往,使自己的生活變得更加美好。它提醒我們,不管在任何情況下,都要以“和為貴”的原則出發,注重他人的感受和需求,以真誠和尊重去構建自己的社交圈。因此,我認為人疆在今天這個社會中更加具有實際意義,也將成為我們未來生活中必須擁有的必備素質。
人疆心得體會篇四
今天軍訓了,從軍訓開營起,我就將成為一名老師口中的“小軍人”了。
在初一年級中,我只是一名普通的“小兵”,但是,既然我進入了這個集體,就意味著我是這個集體中的一員,要心懷集體,與同學們團結友愛。
國旗和校旗是我們團隊的象征,更是榮耀的象征;磨礪和挑戰是我們強化的途徑,更是激發我們斗志的利器,今天對于教官們來說微不足道的訓練足以壓垮我們了,所以我們要抓住這次訓練機會,好好鍛煉自己,讓自己變得更強!
深處軍營,才知道,想成為一個軍人,不是隨隨便便就能成功的事,挑戰自我極限,突破自己心中的目標是軍訓生活告訴我們的;在操場上醒目的一行大字:“掉皮掉肉不掉隊,流血流汗不流淚,”告訴我:想成為一個軍人,不止樹立目標如此簡單,更要不懼困難,勇敢追求;要敢拼敢做,跟上部隊的腳步。把種種困難當作磨礪自己血性的嘗試、鍛煉,那么接下來的考驗就不會給心理上帶來太大壓力,使接下來的考驗對自己來說容易一些。
我還懂得了團隊合作的重要性。許多挑戰更不是一個人能完成的,隊友的幫助十分重要,團結友愛,才是軍訓更深的意義所在。不要主動招惹別人而引起爭執,在別人沒有過分招惹你,挑起事端的時候,可以不必伸出拳頭,不到實在被惹怒或語言的溝通無法解決問題的時候,切不可以使用暴力。
整個班級的成功才算真正的成功,在接下來的訓練里,我會團結同學,繼續接受考驗讓班級綻放光彩,爭取讓班級的實力提升至,因為我們9班永遠的目標只有一個————第一!
短短幾天,深深記憶。脫下軍裝,我們依舊是軍人;離開軍校,我們依然在成長。
20xx年12月25日,老師就帶領我們來到少年軍校,還真應了操場上的那幾個大字:鋼一樣的意志,鐵一樣的紀律,山一樣的威嚴,風一樣的行動。再往里面,整齊劃一的寢室,紀律嚴明的氣氛,嚴厲幽默的教官,讓我們對這所不陌生的軍校又多了一份恐懼和憧憬。上午開始入營式。響亮的口號,有力的步伐,讓我對這兒的教官多了一份敬意。隨著一聲解散,我們就各回各的寢室,開始整理起內務來。這么大的寢室,讓同學們一下子就慌了神。有的開始手忙腳亂地疊起被子來,有的開始琢磨這個用具擺設,整個寢室亂成一鍋粥,進進出出,就好像一個個逃出來的蜜蜂。讓我最覺得不可思議的便是下午的拳操訓練,搞笑幽默的動作里面有不乏軍人的嚴肅。羞澀的我們剛開始不好意思邁開步子,但隨著教官的“兇神惡煞”之后還是邁開了步子。
接下來的日子里,我們開始打背包訓練。隨著老師的一聲哨聲,我們像往常一樣沖出了門外,可看著老師憤怒的神情,我們才發現原來是防空警報。我們趕緊一窩蜂的沖回寢室,開始打背包。
人疆心得體會篇五
人疆是中國西南邊陲地區的一種民族文化現象,也是一種具有民族傳統色彩的交流方式。其涵蓋的范圍包括親友、鄰居、同鄉和同族等人際關系,以及宗教信仰、文化傳統、社會禮儀等多個方面。甚至可以說,人與人之間的相互幫助和傳遞善意正是人疆文化的核心所在。
二段:論述人疆在現代社會中的殷切意義
隨著社會的發展和時代的變遷,人們對于親情、友情、愛情等感情紐帶的需求越來越重要,正是這些情感上的需求,培育了人疆文化這一優良傳統。現代社會中,人們往往為了忙碌的工作和生活而忽略了人際關系的重要性和互相扶持的意義。此時,我們需要尋著這些漫漫人疆,讓自己重拾捆綁的情感,領略到那份溫暖和感動。
三段:具體闡述人疆的實踐過程以及對人際關系的影響
無論是在農村還是城市,人疆文化始終關注著人與人之間的交流和互動方式。在實踐中,人們可以通過親情、友情、愛情等多種方式傳遞善意和幫助他人。例如,在春節期間給親戚送去祝福,或是在遇到困難時互相扶持,甚至是通過宗教儀式來表達對他人的祝福。種種小小的行動都潛在著巨大的力量,不但可以加強人們之間的聯系,也能夠激發出人類的共情能力,促進人與人之間的和諧交流。
四段:提測人疆文化對社會發展的積極意義
人疆文化不僅在個體層面上具有巨大的意義,更在社會層面上起到了非常積極的推動作用。例如,人們通過人疆文化的傳遞,可以維護社會的穩定和進步,讓文化傳統得到發揚和弘揚,甚至能夠緩解社會矛盾和壓力。因此,我們必須深刻體會人疆文化的重要性,并積極推動和發揚這種優良傳統。
五段:總結人疆文化的重要性和對現代社會的啟示
綜上所述,人疆文化是中國少數民族文化中的一種重要現象。在現代社會之中,它能夠幫助人們維系人際關系、促進社會和諧,更是另一種積極的精神追求。當我們跨越人際距離,去感受那份真實的情感時,不但可以找回人性的本真和純真,更能夠找到人生的美好和意義。因此,我們應該珍惜這份傳統文化,將其推廣和發揚,并吸取人疆文化的精神內涵,發掘自身的人性價值和意義。
人疆心得體會篇六
剛開始的軍訓生活讓我們這些家中的小皇帝、小公主們還能忍受。可到了晚上大家都十分的累了,甚至不想去了。但身為高一的學生這點事不會難到我們的。“要做就做好,做出點成績來!”我在最累的時候對自己說。我喜歡軍隊內的生活,大家都能友善相處感情也相當深。對歌十分的好玩,軍隊內就是以它來娛樂的。所以要十分的珍惜,也十分的好玩。我想父母在見到我時,一定不敢相信他們的兒子已經可以吃苦了,不用萬事讓他們發愁了,生活可以自理了,不再是家中“小皇帝、小公主”了。這一切都得感謝我們的教官,學校的老師們。那一排排的隊伍猶如大樹般佇立在草坪上,那一聲聲口令響亮的回蕩在每一個辛苦訓練的學子當中。口令變了,隊形也變了,這就是軍訓,一次有組織性的活動。軍訓,是一種考驗、磨練、成熟性的活動。
在軍訓期間,我聽教官說過一句話——“流血流汗不流淚!掉皮掉肉不掉隊!”這句話說明了一個軍人應該多么嚴格要求自己,一切以集體為重,以集體為中心,要有吃苦耐勞的精神,戰勝困難的勇氣。這是我在軍訓當中學到的,我將把這一切運用到平日的學習當中去。如果我在學習當中遇到不懂的問題,我絕對不會輕易放過,我會認真琢磨,反復思考,直到把問題弄清楚為止,正所謂“萬丈高樓平地起”,我絕不允許有任何差錯。如果我在生活當中遇到困難,我絕對不會輕易退縮,相反,我會去克服它,去戰勝它,生活中的點點滴滴對我都是一種考驗。這是我在軍訓當中學到的,無論做什么事情,都要有一股不服輸的勁頭。
以前,要是我遇到一點小問題,我就會退縮,逃避,但現在我不會了,我在軍訓當中學會了自強自立,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困難,算什么,咬緊牙關就闖過去了。在軍訓過程中,勞累緊張的訓練不僅減輕了我們的思鄉情緒,消除了我們的陌生感,更鍛煉了我們吃苦以及獨立生活的能力,而且通過學習軍事理論也讓我們懂得了軍訓的意義,增強了愛國意識,也讓自己多了一份責任感,感覺自己成熟了許多。
長達八天的軍訓,讓我明白了一些人生哲理,唯有一句話讓我感觸最深,一分耕耘,一分收獲。軍訓后才真正感覺到它的內涵。陽光明媚,我們都面對陽光在站軍姿。北方的太陽,曬在皮膚上是干干的,曬著眼睛都睜不開。這是我深有感觸的。但無論誰都沒有退縮,在跟太陽作戰。在站軍姿中,我們付出努力越高就站得越好。齊步、跑步等訓練都是很耗體力的活動,只要認真去做就能走齊、跑齊。內務訓練也如此,就拿疊被來說吧,壓被壓的時間長,被就薄;扣被扣的時間長,被就能更好成形。一分耕耘,一分收獲,的確如此呀,沒有付出就沒有收獲。對每個學子來說是多么的艱辛,在訓練中付出的少怎能有更大的收獲呢?但愿世間每個人都能悟出這其中的真諦,要做得好,得付出;要做得更好,得付出更多。
軍訓,相信經歷過的人對它的反應都是苦、累。確實,嚴格的作息時間,長時間的訓練,炙熱晃眼的太陽……這讓我們這些一向嬌生慣養的人來說還真有點兒吃耐不住。但是經歷過軍訓的人除了反應苦、累之外,相信還會另有一番感受,我就是這樣。每天早上天蒙蒙亮就得抓起來去軍訓一小時,然后再吃早飯,吃完飯又開始訓。上午到11點多,下午到5點多結束,完了晚上還要自習,不說別的就軍訓時間就夠拖累人了。但是軍訓結束后,我特別的懷念那段生活。想想啊,和新結識的同學一起在烈日下流汗,流淚,和黑黑的、帥帥的教官在休息時交談,以及時不時的捉弄一下教官,趁教官不注意時做做小動作。
這次軍訓,讓我受益匪淺,我學會像軍人一樣擁有鐵一般的紀律,學會像軍人一樣擁有鋼一般的毅力。在接下來的生活中,認真地做好每一件事,調整好心態,以更好的面貌去迎接明天的生活,去挑戰自己。讓自己的人生過得更精彩,更有益。留給自己一個美好的回憶。在這次軍訓中,我長大了!軍訓的感想將牢牢的記錄在我的人生長卷上,永不會丟失,永不會忘記。
人疆心得體會篇七
孟子曰:“以意逆志,是為得之。”俗言:“說話聽聲,鑼鼓聽音。”此段所述如非言者針對已明道復性之賢者、菩薩,或茶余閑談之隨意調侃,其旨則在倡釋詆儒。若以此言示下賢者菩薩,我等凡夫可暫且不論,因為我們亟待修成的是君子、羅漢,依在下愚見,此亦是我等鈍根凡夫不可跨越的修持階段。又若此言為閑談調侃,我等亦可同當事人即可,一笑了之。除卻上述二意,此段話語極易引致我們對佛聖、天人之理的誤解,混淆是非對錯,墮入錯落頑空。特此將自己之淺顯拙見與同修分享如下四個觀點。
觀點一:是人為何反人道? “提婆達多的行為,在人道看,害佛害僧,罪大惡極,永不可恕。在佛道看,提婆達多歸根結底是助釋迦牟尼成佛、度化眾生,功莫大焉!”何出此言?人佛皆是人,佛道與人道別途嗎?非也?成佛必先成人,就如同小孩與大人,不能因為年齡小、見識少就說小孩不是人吧。所以人道即是佛道,只是修持的程度不同而已。
另外,中國的人道與原文觀點可能有所不同,中國的人道是道德與能力的統一,不是把道德教給宗教,個人只講能力。如非要劃分出佛道與人道,那在下只得認為我等皆在人道,只善接受佛陀教化眾生才的方便說法,所以人之言行我們只要在“人道看”。人道怎么看?從心意上看:“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從言行上看:利人利己,合情合理。從目的上看:走出嫉妒怨恨,放下名聞利養。至于原文所提佛道的立場,因愚下暫未成佛,不敢妄加揣摩。
觀點二:成佛怎可無孝道?孝道,簡而言之就是“順序延伸,對等相愛”,不是單一的孝養自家父母。行孝,是老天讓我們明白,人不同于其他物種,是相互依賴而生存的,就像構成“人”字的兩畫,互相依靠、支撐著。
如果否定了孝,就等于否定了愛。如果否定了愛,慈悲從何談起?有云:“地藏原型合孝道 舍身度人方成佛。”不孝成佛者或許有,只是鄙人孤陋未聞。
觀點三:人道怎能悖天道?人道與天道就如同浪花與大海,人道是天道的表現方式,人身是佛道的承載,沒有人道,天道則無處展現。天道平衡著人道,離開天道談人道是極端之道,離開人道談天道是虛空之道,所以我們談人道就是談天道。劉子曰:“民得天地之中以生。”人道與天道本為一體,既是一體,何以得出“人道講的道理,在天道看,其中有許多是不對的”結論?就好比用刀砍人,何來手對心錯?能有觸犯了法律卻合乎道德的事嗎?能有所作所為不違背天理良心,卻觸犯法律的事嗎?當然其中真假、曲端、偏正之理須當明辨。
再提追念父母。父母養育我們至少10年,這10年我們要明白人是相互依賴、相互依靠的,縱然身體不能在一起,心也要在一起。所以追念父母是人性的基礎,其意義是告誡我們敬老與不忘本,培養我們的愛敬之心。沒有了人性的基礎,連人都做不了,何以成佛?當然原文提到的“時時追念”是什么頻次、周期與規模,若是啥都不干天天追念,不僅是成佛的大忌,也是成人的大忌。若只是年關于祀日的祭拜,我想佛家的頻次、周期與規模絕不會遜于儒家。
再談害佛害僧。若釋迦牟尼成佛與提婆達多害佛害僧有關,且因此助佛“度化眾生”“功莫大焉”,此等先砍腿再裝假肢之功實難茍同。鄙人始終認為無論成人,還是成佛靠的都是“自利利他,悲智雙運”,根據眾生不同的福報根性給予相應合度的教化。而非先害后度,也非有害、有度之分工合作。正如凈空法師所言:“五戒十善是佛法修學的根本法,離開五戒十善就是行邪道。”所以在現世的我們,不要糾結與前世的因,也不要執著于未來的果,我們只需以我們難得的今世今生,用我們的本心真愛將過去生中的結怨全部了結擺平。
結論反思
此問題之所以出現,是告誡我們在這個時代,急需建立可以被世界認同的中華文化,而不僅僅只是令人欣賞、羨慕的現代文明,從而使教條化看中國文化現象得以緩解和改變。
我們現世中的中國人,需要的是與我們現狀相對應的平凡與普通的價值,這個價值就是不走極端的“中”與不唱高調的“庸”。在恩愛中輪回之眾生需要的是與之相應的“方便說法”,只有這樣的“方便說法”才能避免我等俗眾凡夫因不明理而再次破戒輪回。
我們作為有五千年文明傳承的炎黃子孫,不要懷疑本不該懷疑的東西,不要脫離人性的基礎去談虛無的高尚,不要拋開倫常去修禪天的功法,不要因不同的多變現象、方式否定共同的恒定規律。
寬恕別人是我們自性仁德的自然流露,他們的存在時常提醒我們佛心不要退轉。但不要因為會得到寬恕而去加害任何人,不要因為能在地獄中悔過也可得到了佛祖的授記,就在世間任意妄為。當然地獄也不是不能去,但最好是以佛的身份。
我們不要用我山之石砸別人,也不要被他山之石砸到。無論任何教、任何法,脫離了人道都是無意義、不持久的。我們需要真實而自由的活著,同時尊重他人的獨立人格與自由意志,不要以一種文化嘲笑另一種文化,要在大家認同的范圍內進行平等有益的交流。
以上凡夫拙見,不妥之處,敬請同修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