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中有不少心得體會時,不如來好好地做個總結,寫一篇心得體會,如此可以一直更新迭代自己的想法。記錄心得體會對于我們的成長和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優秀心得體會范文,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警醒心得體會 2020年篇一
——東寧街龔安娜
東寧街道辦事處與2018年7月31日在四樓會議室觀看了警示教育片《警醒》,使我想起一位哲人的話:“人的自由并不僅僅是在做他愿意做的事,而在于永遠做他不愿意做的事”。一名黨員干部,如果去追求黨紀、政紀、法律規定之外的“自由”,無視黨紀、政紀、法律,把黨紀、政紀、法律當作兒戲,放縱自己的私欲,讓富貴所淫,被金錢所惑,被美色所迷,勢必“觸礁沉沒”。《警醒》片中的人物昭示我們,在一個崇尚法制的社會,絕對沒有超越黨紀、政紀、法律之上而有絕對自由的特殊人物,絕對沒有因腐敗而能得到豁免的干部。
作為一名黨員干部,要“有所為”,更要“有所不為”。“有所不為”才能保證“有所為”。做到“有所為”須確立“有所怕”的意識,有一種懼怕心理。紀曉嵐有句名言:做人要記住一個“怕”字。“官有所怕,業有所成”,經常用“怕”字來約束自己,怕違紀違法,怕有愧于黨和人民,在遇到可能違反黨紀、政紀、法紀的時候,更有臨深淵、履薄冰的心態,努力預防問題的發生,心里才踏實,事業才實在。
1 揚起一身正氣,不用從內心深處時時警懼法紀的懲處,也無需承受道德的審判,更不必非常小心地防范著或明或暗、或正義或不正義、或可預知或不可預知。惟有守法,就不會受到那些不可告人的牽連和羈絆。惟有守法,不管反腐敗處于何種形勢,都可以街頭巷尾閑庭信步,起居有序,出行無憂。
警醒心得體會 2020年篇二
作為一名教師,教育的道路上走過了十年,我深深地認識到自身的不足,人無完人,無論是在教學上還是與學生相處中都有許多不足之處。但生命不息,學習不止,為了不斷提高自身教育水平,我深入思考自身的不足,總結了許多警醒教師的心得體會。
一、警醒教師-審視自身
身為一名教育工作者,自我反思的過程是必不可少的。教師要審視自身,認識到自己的盲點,畢竟教師并不是萬能的,做事也難免犯錯。每每出現問題時,及時發現并及時糾正更是必要的。同時,也要審視自己的職業規劃和工作目標是否與時俱進,不斷學習新知識,適時更新自己的課程設計和教學方式。
二、警醒教師-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念
教育觀念對于每一個教師都至關重要。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教育理念應該以學生為本位,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實際應用能力。同時,應該深入了解學生的個性特點,關注學生在成長中的難點與疑問,以此指導學生在學習道路上的前進。
三、警醒教師-精耕細作
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教學中的每個細節都不可忽視。從學生的情感教育到語言表達能力、思維邏輯能力,每一個方面的培養都需要我們匠心獨運地去進行。而在教學中還需要不斷地創新,利用多樣化的教學方法,增加學生的思考樂趣,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創意思維。
四、警醒教師-強化班級管理
品質教育不僅表現為學生的優良素質,也表現于班級文化的建設以及班級管理。每一個班級都是一個小社會,管理好班級是教育工作者的重要職責。需要通過多種不同的方式,如班干競選、班級形象設計等,對班級文化進行塑造和培養,并在班級管理上提高管理水平,增強班級規范性和學生自律性。
五、警醒教師-注重課程建設
具有質量意識的教育工作者,注重課程建設和評估。對于教學課程的規劃,應當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調整和改進,提出針對性的教學方案。課程建設需要結合到擬定教學評估和講授方法,縮小“以考試為終極目的”所造成的教學變形,從而實現事半功倍的效應。
在教育工作者的道路上,不僅要勇敢面對自己的不足,還需要不斷學習、思考、提升、創新。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成長為一名真正的優秀教育工作者。
警醒心得體會 2020年篇三
方崗鎮紀委書記 李鴻賓
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于2013年6月18日開展以來,全國上下各級黨組織爭相擁護,迅速掀起了活動高潮。現在,第二批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已經開始進行,通過參加禹州市委組織安排的這次為期三天的全封閉式的學習培訓活動,我感觸頗多,對當前社會問題、干部思想現狀等有些思考和體會。
一、黨員干部要充分認識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的重要性和重大意義。
礎不牢,地動山搖,這些問題已經嚴重威脅到了共產黨的執政根基,我們的權利來自群眾,我們的服務對象就是群眾,我們自身也是群眾,我們一定要認識到這一點。一個執政黨如果得不到群眾的支持,喪失了民心,那離敗亡之日就不遠了,這絕不是危言聳聽。
中央這次開展的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就是要貼近群眾,走進群眾當中,了解群眾所想、所思,從實際出發,研究完善符合當前社會發展的各種體制;從我們黨員干部自身抓起,改進工作作風、改變政府形象、拉近干群關系、維護黨的純潔性。我們必須著力解決發生在群眾身邊的腐敗問題,認真解決損害群眾利益的各類問題,切實維護人民群眾合法權益,從而逐步解決這些問題。我們黨員干部一定要清醒地認清形勢,從思想上重視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
二、黨員干部要有敢于“亮劍”、勇于“亮劍”的精神。不知道什么時候起我們黨員干部為了自己所為的一些臉面、政績,大搞一些脫離實際、脫離群眾的形象工程,形式主義、官僚主義開始蔓延;不知道什么時候起我們黨員干部開始相互攀比、搞排場,享樂主義、奢靡之風開始盛行;不知道什么時候起我們黨員干部召開一次民主生活會,就像是在召開一次工作報告會;不知道什么時候起我們黨員干部開始脫離了群眾,與富豪富商整天在一起打牌賭博、出入一些高檔娛樂場所。
我們黨員干部要敢于“亮劍”、勇于“亮劍”,這個“亮劍”精神,可以理解為敢于得罪人、不怕得罪人,也可以理解為敢于批評人、敢于自我批評,更可以理解為敢于擔當、勇于擔當。照鏡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不應該只出現在口頭上,不應該只表現在形式上,我們黨員干部要借助這次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深刻觸及我們的靈魂。我們不應因為害怕不被上級認可而畏縮不前,我們不應為怕承擔責任而缺乏開拓創新的精神,我們更不應因為害怕影響政績而掩蓋事實、逃避問題。
三、從實際出發,走群眾路線,進入群眾當中,完善符合群眾實際的各種長效機制。
杜絕官僚主義、形式主義,杜絕走過場、走形式,杜絕面子工程、形象工程,這不是說說就能做到的,只有從實際出發,走群眾路線,進入群眾當中,了解群眾所思、所想,才能制定出符合群眾利益、得到群眾擁護支持的好政策、好辦法。
去年以來我市開展的城鄉環境綜合整治工作效果非常好,非常貼近群眾,清理垃圾、綠化道路、凈化街道、美化環境等等這些與群眾百姓生活息息相關的活動舉措,得到了群眾的一致好評,但是怎樣去保障、怎樣去維護,使活動能有始有終、長期開展下去才是“功德圓滿”。這就需要我們更多地來思考這個問題,首先必須把群眾的自覺性調動起來,讓老百姓也參與到這個活動中來,這就需要我們去廣泛的宣傳發動群眾;其次要統籌協調好各鄉鎮、各單位的資金使用,要結合自身實際,突出以點帶面、重點規劃的效果;三是要把長效機制建立起來,做到長期堅持、有始有終;四是要優化經濟結構,在不影響生態環境的基礎上加大重點企業項目招商力度,發揮企業的經濟效益作用和示范帶頭作用,用企業“稅款”來增加財政收入的同時保障環境整治費用的運行,同時要發動企業來共同參與建設美麗禹州;五是要加大垃圾無害化處理的能力,多引進培養一些無害化垃圾處理企業,避免垃圾二次污染。
接待上訪群眾,甚至主動接待上訪群眾,實行“一站式接待、一條龍辦理、一攬子解決”,減少群眾信訪成本,提高工作效率,把涉法涉訴信訪納入法治軌道解決,維護司法權威。中央發布的“屬地管理、分級負責、誰主管、誰負責”原則是好的,但是到下邊執行的時候往往沒能結合實際,只要發生越級信訪,上級就習慣性的交辦給鎮里,責任主體也就由信訪人戶口所在地的鄉鎮政府來承擔,要知道,只要是越級訪、非正常上訪,除了一些個別案件是因為當地鄉鎮政府不作為造成的原因外,大部分案件都是鄉鎮政府處理不了的問題,涉法涉訴、跨行業、跨部門、共性問題等疑難信訪案件一直是主要來源;二是應該加大對非法上訪和無理上訪人員的懲處力度。因為群眾信訪意識提高等原因,一些個別群眾,往往夸大事實,無理索求高額賠償,造成責任政府協調壓力增大,處理費用增高,從而引發“連鎖反應”;三是要改進和完善考核方式,不能簡單地 “以訪量論英雄”;四是要斬斷信訪接訪利益鏈,維護良性信訪渠道和制度;五是要嚴格完善媒體網絡監督、引導機制。有些媒體網絡,在沒有經過實地調查的情況下,利用廣大群眾“同情弱者、仇官仇富”心里,無故夸大事實、捏造事實,達到博得眾人眼球、提高知名度、得到一些報酬利益的目的。
群眾身邊發生的違法違紀問題、維護人民群眾利益。不走進農戶,不深入群眾,怎么能夠發現問題,光靠督查暗訪,光靠相互批評、相互舉報是不能全面的了解情況發現問題的,我們要充分的發揮群眾力量,這樣才能更好更全面的發現問題,才能讓群眾看到我們改進作風的決心,贏得群眾的民心。
實干興邦,就從改進作風做起。
2014年3月26日
警醒心得體會 2020年篇四
警醒心得體會是一種深入思考和總結的表達方式,通過博客分享給他人,不僅可以警醒和提醒自己,更可以喚起他人的共鳴和啟發。這個主題涉及各個方面,可以是對于生活的思考,對于工作的反思,對于人際關系的感悟,或者是對于社會的思考等等。在這篇文章中,我將分享我個人的“警醒心得體會博客”主題。
【第二段】個人生活的思考
個人生活是每個人最直接和經常面對的一面,因此在博客中分享個人生活的思考對于讀者來說是最為接近的。我經常關注自己的情緒變化、行為模式和生活習慣,通過博客記錄下來。比如,我思考我為什么總是犯同樣的錯誤?為什么我總是拖延?為什么我容易陷入情緒低谷?這些個人生活的思考給了我啟示和提醒,幫助我更好地認識自己并且改進自己。
【第三段】工作的反思
工作是人們生活的一部分,占據了大部分的時間和精力。因此,對于工作的反思是我博客中經常分享的話題之一。我總結自己在工作中的失誤和不足,思考如何提高工作效率和質量。我也反思自己的職業發展,思考是否要轉行或者進一步深造。這些關于工作的反思讓我更加有動力和方向感,也讓我能夠更好地應對工作中的挑戰。
【第四段】人際關系的感悟
人是社會性的動物,人際關系的良好與否直接影響到一個人的身心健康和幸福感。在我的博客中,我分享了我在與他人相處中的經驗和感悟。比如,我思考如何更好地與他人溝通,如何處理沖突和糾紛,如何建立和維持良好的人際關系。這些關于人際關系的思考讓我更加理解人性的復雜和多變,也讓我通過博客獲得他人的反饋和建議。
【第五段】對社會的思考
社會是一個多元化和復雜的系統,我在我的博客中也反思過對于社會的思考。我思考過社會的不公平、社會的進步和挑戰、社會的價值觀和道德等等。這些對于社會的思考讓我更加關注社會問題,也讓我思考自己作為一個個體應該如何在這個社會中做出積極的改變和貢獻。
【結尾】
通過警醒心得體會博客的分享,我不僅提醒和激勵了自己,也讓他人從中受益和鼓舞。對于生活的思考、工作的反思、人際關系的感悟以及社會的思考是我博客中主要的話題。通過分享這些警醒的心得和體會,我希望能夠喚起讀者們對于自己生活和與社會的思考,并激發他們積極行動的勇氣和動力。
警醒心得體會 2020年篇五
在報告中強調,科學發展觀是黨必須長期堅持的指導思想,必須把科學發展觀貫徹到我國現代化建設全過程、體現到黨的建設各方面。
科學發展觀通俗易懂,簡明扼要。發展就是加快建設步伐,提高生產力,滿足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而要實現此種發展,得靠科學,按照客觀規律辦事,用最優的方式,最先進的技術去加快轉變和實施。黨的xx大將“科學發展觀”寫入《中國共產黨章程》,此次報告強調,科學發展觀是黨必須長期堅持的指導思想,說明科學發展觀這一重大理論符合國情、黨情實際,也是民心所向。
科學發展觀的內涵非常豐富,是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社會要進步,人民生活水平要提高,沒有其它的路可走,只能是靠雙手和智慧去獲取;要解決前進中的問題,保障人民在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等方面的權利和利益,做到公平公正,也只能靠發展。發展是解決諸多矛盾的有效途徑,也是提升公民幸福感,為民謀福祉的必由之路。因而,科學發展觀這一創新理論,不僅是指導當前,還應作為長期堅持的指導思想,并且要毫不動搖的將堅持科學發展觀作為執政興國第一要務。
科學發展觀的核心是“以人為本”,黨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科學發展觀與黨的宗旨相一致。長期堅持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就是要在發展的基礎上,以經濟為支撐,惠及與民,改善和提高民生,收入增多,幸福感增強,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物質和文化需求都能夠隨著發展得到滿足。發展不是單純的為發展而發展,其目的是:讓每個社會成員的生活水準都能夠隨著發展得到提升,老百姓收入多了,荷包鼓了,社會購買力就增大,消費指數就提高,反過來又促進生產,此種良性循環,更有利于推動發展。
提高和改善民生無止境,舊的民生問題解決了,新的民生問題又出現,而且隨著社會的進步,生活水平的提高,民生需求的質和量也相應提高,因而,也決定了發展無止境,只能加快,實行跨越式發展。長期堅持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就是不斷的發展,不斷的創新,向更高的層次發展,又好又快的發展。
要長期堅持科學發展觀,領導干部是關鍵,作為科學發展的組織者和領導者,應該擔負起責任,掌握好盤子,少做虛事,杜絕面子工程,政績工程,多干實事,腳踏實地,充分的利用當地的資源優勢,人文優勢和地域優勢,解放思想,更新觀念,緊緊把握好機遇,以民生為重,“為官一任造福一方”,做好科學發展的領頭羊,和為百姓排憂解難的貼心人。
報告強調,科學發展觀是黨必須長期堅持的指導思想,充分體現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不論是對經濟發展還是改善民生,都有重大的指導意義,在此指導思想的指導下,發展將進一步加速,人民的幸福感將得到進一步的增強。
警醒心得體會 2020年篇六
第一段:引言(200字)
人生的道路上,我們不可避免地會遭遇各種各樣的挑戰和困難。有時候,我們可能因為一時的大意而犯下錯誤,或者被他人的言行影響而迷失方向。然而,正是通過在挫折和失敗中警醒自己,我們才能夠不斷成長和進步。在過去的經歷中,我深刻體會到了個人警醒的重要性,這是一種審視自己行為和思維的能力,它使我們能夠及時進行自我糾正,避免再次犯同樣的錯誤。
第二段:錯誤的代價(200字)
在我個人的經歷中,我犯下的一些錯誤讓我深受其害,同時也讓我認識到了個人警醒的重要性。比如,在一次重要的工作中,我由于缺乏足夠的準備和認真,犯了一些低級錯誤,導致整個項目失敗。這次教訓讓我意識到了自己的不足之處,我開始積極主動地審視自己的行為,查找以往工作中的漏洞,以避免將來再次犯錯。
第三段:他人的影響(200字)
有時候,我們也容易受到他人的言行影響而偏離正確的方向。曾經,我有一個朋友,他總是以一種消極的態度對待自己的學習和生活,而我在和他相處的過程中,也不知不覺地受到了他的消極影響。后來,通過自己的反思,我明白了個人警醒的重要性,因此我決定遠離這樣的人,積極尋找那些對我有積極正面影響的人和事。這種改變讓我更加自信和積極,對自己的未來充滿了希望和動力。
第四段:反思與改變(200字)
個人警醒需要自我反思和不斷改變。通過對自己日常行為和思維方式的反思,我發現了很多需要改進的地方。比如,我曾經容易陷入情緒的困擾中,在面對困難和挫折時,變得消極和動力不足。然而,通過個人警醒,我學會了深呼吸,保持冷靜,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我改變了自己的思維方式和態度,變得更加樂觀和自信。這樣的改變讓我與身邊的人建立了更好的關系,也促使我在工作和學習中取得了更好的成績。
第五段:持續進步(200字)
個人警醒是一個持續的過程,它需要我們不斷地自我反思和改進。通過個人警醒,我認識到了自己的潛力,并且明白了只有不斷地努力和進步,才能夠實現自己的目標。因此,我制定了明確的目標和計劃,并且努力地朝著這些目標前進。同時,我也鼓勵身邊的人們保持個人警醒的意識,相信只有在不斷警醒自己的過程中,我們才能夠實現真正的成功和成長。
結尾(100字)
總結來說,個人警醒是一種警醒自己行為和思維的能力,它使我們能夠在面對困難和挑戰時不斷反思和改進。通過個人警醒,我深刻體會到了錯誤的代價、他人的影響、反思與改變以及持續進步的重要性。只有不斷地保持個人警醒的意識,我們才能夠成為更好的自己,實現自己的夢想和目標。
警醒心得體會 2020年篇七
作文與說話本是一回事。人,每天都要說話。人們平常說話時,何曾有為難、發愁或勞累的感覺呀?作文呢,其實就是說話,只是不用口而用筆罷了。對此,我國現代著名作家、教育家葉圣陶先生早就說過:
“作文就是用筆說話。”換句話講,把嘴說的話用筆記錄下來,就是作文。也可以說,凡是會說話、會寫字的人,就會寫作文。因為:平日說什么,就可以寫什么;想說什么,就可以寫什么;想怎么說,就可以怎么寫。
生活是豐富多彩的,像百花筒,像七彩陽光。校內、校外,同學們聚集一起,有說不完的話。說話,都說一些什么內容呢?無非是向別人講述自己每天或每時每刻看到的、聽到的、想到的內容或親身經歷的事情,表達自己的喜、怒、哀、樂。把自己用口說的這些內容,改用文字原原本本地寫下來,就是作文,就是文章。換句話說,同學們作的哪一篇文章,能離得開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思所做呢?例如:
自畫像
我姓王,名鑫。“王”就不用說了,是爸爸傳下來的姓。“鑫”呢,從字體上看是三個“金”字落在一起,也許是爸爸媽媽希望我長大了當“大款”。
此傷心,問明了原因,說:“這說明你作文水平不高。沒關系,失敗乃成功之母嘛!這次失敗了,我們還有下一次的機會。以后的機會還多著呢!”我聽了哭著說:“失去了這次機會,恐怕小學就再也沒有機會了。”說著,我又哭了起來,我的缺點也不少。上課的時候,我經常搞小動作、說話。就因為這個,老師時不時地盯著我所在的這一片。有時候,我上課說話,老師還把我叫起來。因為有這個毛病,我感到很煩惱。我有意克制自己上課不說話,可就是管不住自己,嘴巴老想說。
同學們,你們對我有些了解了吧!對我有什么看法,請快告訴我。
人在平常說話時,除要有意模仿他人之外,一般都是想怎么說就怎么說,愛怎么說就怎么說。因此,由于性別、年齡、性格、生活環境和生活經歷等方面的差異所致,所有人說話的特點是各不相同的,每個人都會有自己說話的個性和“棱角”。這就好比人的長相,是各有特別之處的。個性、特點,這就是美,是不分優劣的。作文呢,也是如此,提倡:嘴上怎么說,手就怎么寫,即“我手寫我口”;寫自己想說的話、愛說的話,不說空話、套話,不刻意追求、模仿他人說話的腔調兒。這樣,由于寫了自己想寫的情景,說了自己喜愛說的話,貼緊了現實生活,抒發了真情實感,因此寫出來的文章,就容易做到內容具體;生活氣息濃厚,語句表達順暢,有特色。可以這樣講:“解放”自己的口和手,著眼于現實生活,緊緊貼近生活的脈搏,隨心所欲,怎么說就怎么寫,平日愛怎么說就怎么寫,充分體現自己的語言個性,這是提高作文水平的一個“秘訣”。例如:
愛嘮叨的媽媽
我的媽媽是個40多歲的中年婦女。她什么都好,就是有一條:愛嘮叨。這也是
我和爸爸最受不了的。
“何揚!”媽媽看到閑極無聊的我大聲說道,“我跟你說過多少次了,有空兒多讀會兒英語,放假多少天了,英語書連摸都不摸,開學以后?”“又來了,真煩,我去還不行嗎!”我小聲嘟囔著,不情愿地走進了小屋。“還有你,何新,星期日一大堆衣服不洗還看電視!去,快去!”“哎呀!知道了!知道了!”爸爸也放下遙控器急忙朝洗衣機走去。
我們家就是這樣,我和爸爸總是受“老媽”的壓制。可又有什么辦法呢?我們只好默默地忍受她那喋喋不休的嘮叨。
有一次,我正在玩游戲機,媽媽干完了活,走進了大屋。“又玩上了”我感到勢頭不對,回頭一看媽媽的臉:這張臉拉得老長,眉毛也由“10點10分”變成了“11點5分”。“剛開始玩,不過10分鐘,再說,作業也做完了。”我試探道。“我最反對你玩游戲機了!玩游戲最費眼睛,你的視力是,應該好好保護。再說你有空干點什么不好,看書、畫畫、打球,非要”我雖然有自己的一大套反駁媽媽的話,只是不想聽她那無休止的嘮叨,無奈只好將游戲機關上。
媽媽平時還非常愛干凈。只要她回家時看到家里的“臟、亂、差”現象后,就一下子變臉且把矛頭指向我和爸爸:“我一不在家,你們就把家里折騰得亂七八糟,還得我來收拾”我們立即放下手中的事,一邊忙著答應,一邊以“每秒120個動作”的速度收拾家務。
說起來也怪,嘮叨是不愛聽,可是聽慣了不聽還不行。長時間的家庭生活已經把“媽媽”和“嘮叨”融為一體了。如果沒有“嘮叨”就沒有媽媽,如果沒有“媽媽”就沒有“我們這個家”。看來嘮叨也是一種愛的表達方式,嘮叨也是一種情感的交流。
我愛我的媽媽,我愛她那喋喋不休的嘮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