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曾試圖在平淡的學習、工作和生活中寫一篇文章。寫作是培養人的觀察、聯想、想象、思維和記憶的重要手段。寫范文的時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優質范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調查類論文題目有哪些篇一
隨著高校本科生擴招,教學資源不足的問題在學生畢業論文的指導工作中也逐漸明顯。有資料顯示,2007年藥學專業本科畢業生畢業論文基地比例分別為:醫院,藥檢所,教研室、實驗室為。2008年有所增加,分別為60%67%及。所以,醫院作為藥學本科生主要畢業論文基地,除了以往的實踐帶教外,應該認真思考怎樣讓課題教學可持續發展,培養具備一定科研能力的藥學畢業生這一新的教學任務了。2007年至今我們已指導本科畢業論文15篇,完成12篇的論文答辯,3篇正在進行中。作為寫作的關鍵,選題結果決定了論文的質量。筆者想就在醫院實習的藥學該如何選題,談談一些體會。
選題有幾種來源,要么來自于指導老師的專業經驗,要么來自文獻閱讀或是已有選題的延伸和擴大。醫院藥學所能提供的選題可參考以下幾個方面。
治療藥物監測
指導老師可以選擇日常監測病例較多的品種之一,指導學生回顧性分析血藥濃度與某一臨床治療效果或不良反應的相關性。通過整理血藥濃度數據并查閱相應病歷,了解藥效觀察指標或藥品不良反應的具體臨床表現,讓學生更深刻地了解藥物治療濃度范圍的臨床意義及治療藥物監測在指導個體化給藥中的作用。
處方分析
關注藥品不良反應
藥物相互作用的研究
在開展靜脈藥物集中配置(pivas)的醫院能給這類課題提供良好的數據平臺。收集本單位臨床上使用藥物常見的藥物配伍情況,特別注意中藥注射劑,通過文獻檢索和實際工作中所觀察到的現象進行一些藥物配伍后的穩定性實驗,逐步累積藥物配伍的知識,為臨床用藥提供數據參考。
生物等效性實驗研究
在有條件的醫院,還可以運用hplc等方法進行臨床藥物動力學研究和生物利用度研究,并可延伸到上市藥品的藥劑質量評價研究,為醫院藥品遴選控制質量提供科學根據。
優化制劑處方
這類選題多由指導老師常年工作經驗所提出或新技術的應用所激發,可對于一些質量不夠穩定的制劑處方進行改進,通過穩定性試驗評價制劑原料、制劑工藝及制劑成品外觀,優選最優處方。
摸索含量測定的方法
醫院制劑藥檢室的主要工作是根據質量標準對藥品質量進行檢驗,所以制定控制藥品內在質量的質量標準可作為研究方向。通過查閱文獻,摸索出優于原有測定方法的測定手段。特別是需要預處理的樣品,通過中間環節的改進,摸索出更方便、準確的檢測方法。
在實際生產中摸索高效低耗的節能方法
對設備、制備工藝或生產環節進行改進,不斷實踐驗證,摸索出高效低耗的節能方法。
為中藥制劑的開發做前期的實驗工作
調查類論文題目有哪些篇二
【摘要】目的:分析總結中醫處方用藥中存在的某些突出問題,探討怎樣從根本上保證中醫處方用藥做到科學、安全、有效。
方法:隨機抽取我院中醫處方1000張,從中藥的品種來源及其藥效成分、藥理作用或臨床療效分析存在的突出問題及危害。
結果:存在超量用藥、藥味偏多、同類藥合用、腳注遺漏、別名濫用及名稱書寫混亂。
結論:這些問題的解決要依靠臨床醫師與藥房兩個方面的協作配合。
【關鍵詞】中醫處方用藥;中藥品種
中醫處方是臨床醫師為患者治療或預防疾病而開給藥房配方用藥的重要書面文件,既是給中藥調劑人員的書面通知,又是中藥調劑工作的依據,也是計價、統計的憑證,且有法律意義。
處方用藥的科學正確與否,事關患者的治療效果與用藥安全。
筆者從藥劑專業畢業后曾從事中藥配方工作7年,從歷年的調劑工作中發現中醫處方用藥存在某些較突出問題,現分析如下。
一、臨床資料
隨機抽取我院-中醫處方1000張,存在問題的處方有32張,不合格處方率達。
其中有些處方同時有多處問題存在,特挑選有代表性的處方分析如下。
1.超量用藥
超量用藥是目前中醫處方十分普遍的現象,指處方中藥味的量明顯超出《中國藥典》規定的常用量。
從本質上講,中藥治病的物質基礎是其所含的有效化學成分(藥效成分)。
中醫在診治中按辨證論治的原則為患者所開具的處方,不僅其藥物組成,而且各藥味的用量大小都直接與藥效成分的發揮相關。
但不是量越大越好,如細辛的使用自古有“不過錢”之說,即臨床用量超過3g時,有使用不安全問題,現已證實其地上部分含腎毒性成分馬兜鈴酸,故版《中國藥典》規定細辛藥用部位為根,刪除了含毒性成分的地上部分。
而在臨床的處方中,卻用到了20g,馬兜鈴酸雖中毒緩慢,但嚴重時可出現腎功衰竭、尿毒癥而死亡。
不少中醫藥人員認為,當前中藥存在炮制不規范、人工栽培養殖品增多等問題,引起質量下滑,只有增加用藥量才能保證藥效。
這種看法是片面的。
首先,隨著中藥材生產及中藥飲片質量管理的不斷加強,中藥質量在不斷提高[1]。
況且中醫常用的很多大量品種,數百年或更長時間以來就使用人工栽培品,不存在質量下降的問題。
2.藥味偏多
處方藥味偏多,即每劑藥方由近20味藥甚至更多的藥味組成,在抽查的處方中發現,由于藥味偏多,處方平均用藥劑量均高達約200g/劑甚至以上[2],最重有達457g/劑。
用藥味數偏多使“君、臣、佐、使”的規律難以體現,不僅影響到中藥療效發揮,而且在煎藥時由于眾多化學成分的干擾或相互作用,可能產生不利的化學變化,導致中藥的不良反應,同時也是對藥材資源的一種浪費。
3.同類藥的合用問題
這里的同類藥合用是指中醫常將兩種藥性與療效特別相近的藥味相互配對使用或相須為用,目的.是增加療效。
如合用“二芽”(麥芽、谷芽)以提高消食健胃作用,并用“乳、沒”(乳香、沒藥)以增強活血止痛生肌作用。
但對于有毒性的藥物,如川烏與草烏,因二者均主含烏頭堿(aconitine)等多種毒性脂型生物堿成分,《中國藥典》本身規定其內服時均應先煎或久煎(以降低毒性),如在不減小用量的情況下合用,極可能使毒性成分含量超過藥用安全范圍。
故筆者認為毒性成分相同的藥味不可盲目合用。
4.腳注遺漏
這是一個常見而又議論較多的問題。
中醫處方的“腳注”是指在處方藥名前、后注示說明性術語,用以對該藥味的來源或產地、規格、炮制加工、煎法用法等情況作出說明。
目的是保障用藥準確、用藥質量及服用后的療效與安全。
一是說明藥材的來源或產地,如川貝母、北山楂、懷地黃、川黃柏等,二是控制飲片的特殊質量,如黃芩開“條芩”或“子芩”(指黃芩中較嫩的根)時,則所含藥效成分黃芩苷、漢黃芩苷等的量比老根“枯芩”中為高,三是指明炮制要求,如生首烏與制首烏,生用治療腸燥便秘、降血脂,制用補肝腎、填精血、烏發強筋骨;四是說明特殊煎法服法,如礦石、貝殼、甲殼類藥味須注明“先煎”,以便使難煎出的藥效成分充分溶出,大黃、番瀉葉及含芳香性揮發油類成分的藥味應標明“后下”,以免久煎降低療效或使揮發性有效成分散失。
此外,還有另煎、包煎、沖服、烊化等等特殊要求,均有利于患者服用或療效發揮。
二、討論與小結
綜上所述,中醫處方用藥是一項十分嚴謹的技術工作,事關防病治病安全有效的大事,不僅要求書寫認真、細致規范,還要求臨床醫師徹底弄清每一處方藥味的品種規格、炮制加工、藥效成分、理化性質、毒副作用,以及正名與別名等方面的異同。
處方用藥涉及到醫與藥兩個方面,在臨床醫師辨證論證、理法方藥完全正確的前提下,還要求藥房配方時做到準確無誤,藥房人員應該能夠在用藥品種來源、藥材飲片的理化性質等方面對醫師用藥給予咨詢建議及監督。
此外,醫院還應定期組織醫藥人員學習新的藥物知識,不斷提高業務技術。
這樣方可從根本上保證中醫處方用藥的準確、科學、有效與安全。
參考文獻
[1] 萬定榮,陳科力.近年武漢市區中藥材原料與飲片質量調查與分析[j].中藥材,,26(10):766.
[2] 姜翠敏,王洪泉,蔡玉鳳.上海市部分醫院中醫處方用藥劑量調查[j].中成藥,,23(12):907.
調查類論文題目有哪些篇三
中藥制藥技術研究論文【1】
摘要:中藥飲片的炮制工藝是中藥傳統技藝的集中體現和核心所在,是在歷代中醫藥長期醫療實踐中產生,并不斷積累和發展起來的。中藥炮制是根據中醫藥理論,依照辨證施治用藥的需要和藥物自身性質以及調劑、制劑的不同要求,所采取的一項制藥技術,是中醫藥學的一大特色。
關鍵詞:中藥 炮制 技術
中藥飲片的炮制工藝是中藥傳統技藝的集中體現和核心所在,是在歷代中醫藥長期醫療實踐中產生,并不斷積累和發展起來的。
中藥炮制是根據中醫藥理論,依照辨證施治用藥的需要和藥物自身性質以及調劑、制劑的不同要求,所采取的一項制藥技術,是中醫藥學的一大特色。
一、中藥炮制的起源
我國現存最早的醫學典籍《黃帝內經》,其治療“目不瞑”的秫米半夏湯中就有“治半夏”的記載,表明當時預治疾病已經使用了藥物常規炮制品。
到了漢代,據有關資料記載,炮制方法已非常之多,如蒸、炒、炙、煅、炮、煉、煮沸、火熬、燒、斬斷、研、銼、搗膏、酒洗、酒煎、酒煮、水浸、湯洗、刮皮、去核、去翅足、去毛等。
同時,炮制理論開始創立。
我國第一部藥書《神農本草經》序例寫道:“藥……有毒無毒,陰干暴x,采造時月,生熟,土地所出,真偽陳新,并各有法……若有毒宜制,可用相畏相殺,不爾勿合用也”。
明代時期,中藥炮制發展得較為全面,在理論方面,陳嘉謨在《本草蒙筌》中曾系統地論述了若干炮制輔料的作用原理,記載為:“酒制升提;姜制發散;人鹽走腎仍仗軟堅;用醋注肝經且資住痛;童便制除劣性降下;米泔制去燥性和中;乳制滋潤回枯助生陰血,蜜制甘難化增益元陰;陳璧土制竊真氣驟補中焦;麥麩皮制抑酷性勿傷上膈;烏豆湯、甘草湯漬曝并解毒至令平和……”。
他還強調:“凡藥制造,責在適中,不及則功效難求,太過則氣味反失?!敝尼t藥學者李時珍集諸家之大成,在其巨著《本草綱目》中專列了“修治”一項,收載了各家之法。
二、中藥炮制與臨床療效
1、炮制是中醫臨床用藥的特點
中藥多源于自然界的植物、動物、礦物,藥用部位含有一定的藥物成分,但也常帶有一些非藥用部分,而影響療效,并且不同藥用部位藥效有異。
而原藥材在發揮治療作用的同時,也可能出現一些不良反應,這就需要通過炮制,調整藥性,增利除弊,以滿足臨床治療要求。
所以中醫臨床配方用藥都是用炮制后的飲片。
由于中藥成分復雜,常常是一藥多效,而中醫治病往往不是要利用藥物的所有作用,而是根據病情有所選擇,因此,需要通過炮制對原有性效予以取舍,權衡損益,使某些作用突出,某些作用減弱,某些不利于治療的作用消失,力求符合疾病的治療需求。
疾病的發生有多種原因,病情的發展變化多端,癥候的表現不一,臟腑的屬性、喜惡、生病病理各異,故立方遣藥及炮制品的選用都應考慮這些因素。
如:女貞子既能補肝腎之陰,又能清虛熱,且藥性較平和,養陰而不膩,清熱而不損陽氣,實為滋陰補腎之良藥。
但生用或制用與病情變化有關,當患者肝腎陰虧,兼有腸燥便秘者,可選用生品,既可補肝。
腎,又可潤腸燥,二者兼顧,且用量宜大;當便秘已去,肝腎陰虧之象尚未完全消除時,除調整處方外,女貞子則宜制用,增強其補肝腎之力,避免過用生品又引起滑腸。
由此可知,中藥必須經過炮制,才能適應中醫辨證施治、靈活用藥的要求,所以炮制是中醫運用中藥的一大特色。
2、炮制直接影響臨床療效
中藥炮制是中醫長期臨床用藥經驗的總結。
炮制方法的確定應以臨床需求為主要依據。
炮制工藝是否恰當,直接影響到臨床療效。
1)中藥凈制與療效
中藥凈制的方法雖然比較簡單,但對藥效的影響很大。
因此,中藥在用于臨床之前,基本上都要經過凈制處理,方能人藥。
從古至今,醫藥學家對中藥的凈制都非常重視。
中藥亦要求以凈制后的“凈藥材”人藥,《中國藥典》炮制通則把凈制列為三大炮制方法之一。
2)軟化、切制與臨床療效
中藥切制之前,需經過泡潤等軟化處理,使軟硬適度,便于切制。
然而,控制水處理的時間和吸水量很重要,若泡浸時間過長,吸水量過多,則藥材中的成分大量流失,降低療效,并給飲片的干燥帶來困難。
利用蒸氣軟化藥材,應控制溫度和時間,以免有效成分被破壞。
切制時,飲片不均勻,厚薄、長短、粒度相差太大,在煎煮過程中就會出現藥用成分溶出不一。
若需進一步加熱炮制,還會出現受熱不均,生熟不一,藥效有異的情況。
如:調和營衛的桂枝湯,方中桂枝以氣勝,白芍以味勝。
若白芍切厚片,則煎煮時間不易控制。
煎煮時間短,雖能全桂枝之氣,卻失白芍之味;若煎煮時間長,雖能取白芍之味,卻失桂枝之氣。
方中桂枝、白芍均為主藥,切均薄片,煎煮適當時間,即可達到氣味共存的目的。
飲片的干燥亦很重要,切制后的飲片因含水量高,若不及時干燥,就會發霉變質。
干燥方法和干燥溫度不當,也會造成有效成分損失,特別是含揮發性成分或對日光敏感的成分,若采用高溫干燥或曝曬,療效會明顯降低。
3)干熱炮制與臨床療效
干熱炮制,主要是用火加熱。
既是最早的炮制方法,也是最重要的手段之一,對藥效有明顯的影響。
干熱炮制的各種方法中以炒制和煅制應用最廣泛。
藥物炒制,其方法簡便,但在提高療效,抑制偏性,減少毒副作用方面都能收到很好的效果。
許多中藥炒制后,可產生不同程度的焦香氣,收到啟脾開胃的作用,如炒谷芽、炒麥芽、炒扁豆等。
中藥經炒制處理后,能從不同途徑調整藥物的功用,滿足臨床不同的用藥要求。
煅制法常用于處理礦物藥、動物甲殼及化石類藥物,或者需要制炭的植物藥。
此外,煨制、干餾等法對療效也有明顯影響。
尤其是煨制后,藥效常有明顯的變化,干餾法則常用于制造新藥。
如木香生品行氣止痛作用明顯,煨木香則專于實腸止瀉。
3、炮制與藥性的關系
調查類論文題目有哪些篇四
按照who國際藥物監測合作中心的規定,藥物不良反應(,簡稱adr)系指正常劑量的藥物用于預防、診斷、治療疾病或調節生理機能時出現的有害的和與用藥目的無關的反應。該定義排除有意的或意外的過量用藥及用藥不當引起的反應。who將藥品不良反應分為a、b、c三類。
對比中美不良反應監測,我們可以發現。美國有獨立的受fda監管的倫理委員會,專門監測新藥臨床上的不良反應。fda則監測上市藥品的不良反應。而中國不但沒有獨立的倫理委員會來監測臨床用藥,且制度的不完善,也導致上市藥的檢測出現漏洞。美國對于制藥企業的處罰很嚴重,動輒上億美元。但中國對于制藥企業瞞報漏報的處罰只是一千元以上三萬元以下。這就導致了中國藥企上報數約為10%,而美國達到60%以上。
對于專家的話,我們有我們自己的想法,中國的現狀比較特殊。因此評價不良反應上報是否達到標準,不能簡單的根據統計數來評判。而中國特殊的情況包括:大量中藥的使用,中國新藥開發的落后,個人上報的分散性。
而采取實際醫院調查的形式,對醫生以及護士實際藥品不良反應上報意識及作法的考察可以初步評價目前大部分不良反應由醫療機構上報的真實性、完整性。
我們選取南京作為調查范圍。我們去了幾所醫院,采取調查問卷以及訪談的形式同醫生、主任、護士、輔醫做了調查。我們手持學校開的介紹信,他們大部分很配合,因此調查過程雖然艱辛,但也順利。
在調查的過程中,我們發現,大多醫生及護士認為,藥物不良反應可以當做醫療事故上訴依據。我們在交談過程中,醫生解釋,比如一種藥,給孩子使用,劑量醫生控制,萬一超量了,還是醫生倒霉。而法規上說明,藥物不良反應,責任不在醫生。但醫院醫生認為,實際操作中,超量與否難以用法規講明白??梢姡瑖乐數姆ㄒ幵趯嵺`操作中,需要考慮實際情況使用。
對于藥品不良反應上報期限,多數醫生認為當天就是期限。雖然法規上說是15天,可見醫生對于藥品不良反應仍十分重視。而問及醫生如果別人不上報藥品不良反應制度的話會是什么原因,而回答基本都是這種情況一般不存在,除非已知的藥品不良反應。
盡管藥品不良反應定義上說明與醫生用藥及各種因素都無關,但醫生們普遍覺得與自己的用藥有關。似乎出現不良反應自己也有責任。而這個屬于信息普及的不完善。
對于醫院醫生護士的訪談,聽得比較多的就是口頭向藥房通知藥品不良反應。而他們的反應就是都會向醫院通知,但醫院是否上報他們就不知道了。
這只是初期的調查,我們經過一個更深入的調查,會有更好的發現和總結。
在調查過程中,我們也形成了我們自己的想法。
1.真正獨立倫理委員會,負責新藥臨床藥物不良反應的檢測。各地整合醫療資源,充分發揮倫理委員會對于新藥審批的作用。
2.藥監局監測已上市的藥物不良反應現象。管理倫理委員會,對于出現的藥品質量問題,有責任追究倫理委員會和藥企。
3.藥監局對于藥品說明書的修訂起監督作用。當發現對于已發現的藥物不良反應沒有出現在后來生產的藥品說明書中時,有權罰款,并督令改正。
4.藥監局統一印制醫生手冊,對于一些藥物不良反應常識及上報制度,以及其他一些醫療常識,印在冊子里,人手一份。
5.當條件成熟時,病人治病用電子病歷卡。所有醫療數據都在數據中心匯總。所有出現的藥物不良反應都能具體到個人。數據收集更精準、操作更簡單。
6.對于藥企故意瞞報藥物不良反應的事件,唯有重罰,方可杜絕這一現象。
調查類論文題目有哪些篇五
在追溯中藥學的歷史可知,“世間百草皆入藥”,是人類逐步認識自然和總結實踐經驗的產物。這在《史記》中可以找到證明:“神農氏嘗百草,始有醫藥?!?/p>
摘要:有機化學實驗是培養藥學人才的一門重要課程。
關鍵詞:藥學;有機化學;實驗教學
目前,重點高等醫藥院校藥學人才培養目標主要是圍繞研究型和創新型開展。
一個國家民族醫藥企業的強大除了依靠研究型人才外,還需要大量的技術應用型人才。
地方性本科院?,F已成為我國高等教育的中堅力量,是本科人才培養的重要基地,其定位于培養為地方服務的大批應用型專門人才。
我院于10月被河南省教育廳確定為第二批向技術應用型本科院校轉型的試點學校,我院藥學專業初步確定為轉型示范專業。
我院于開設本科藥學專業,其辦學定位是為醫藥企業培養高層次的應用型人才。
有機化學是藥學類專業一門重要的必修課程,有機化學實驗[1]的應用性已充分滲透到藥學的各領域。
近年來,我院把高素質技術應用型人才培養作為教學改革的方向,加大實驗教學投入,整合教學資源,把實驗室建設和實驗教學改革作為培養應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徑[2]。
現將我院有機化學實驗教學改革總結如下。
1轉變觀念,充分認識實驗教學的重要性
傳統觀念認為有機化學的理論教學占主導地位,實驗教學為理論教學服務,處于從屬地位。
學生也普遍認為理論知識重于實驗,因此做實驗時,只是按照實驗大綱要求和步驟進行,對實驗可能出現的結果無預知和分析,難以實現理論與實踐教學相結合的教學目標[3]。
因此,轉變觀念,改革實驗教學,加強實驗教學成為培養應用型藥學人才的重要舉措。
2改革實驗教學模式
實驗教學內容改革
[4]驗證性、綜合性和探究性是實驗教學的主要特點。
傳統實驗教學多以驗證性實驗為主,綜合性和探究性實驗較少,學生只是機械地重復操作過程,制約了學生的主動性和探究性。
為此,我院刪減了一部分驗證性實驗,保留一些基本化學實驗操作,同時加強操作技能訓練,適當增加一些設計性和創新性實驗。
在實驗教學過程中,不斷優化實驗內容,使其更科學、更具適用性。
蒸餾(包括常壓和減壓)、重結晶及萃取分離是有機化學實驗最常用和最基本的操作,在實驗教學中,盡可能多安排與這些操作技能相關的實驗。
在操作訓練中,讓學生知道并理解實驗操作中的注意事項;熔點、沸點、折光率和旋光度等物理常數的測定在理論教學中著重講解其原理,實驗中則著重訓練學生的操作技能。
實驗課程體系以典型合成實驗為主,精選具有綜合性和設計性的實驗項目。
例如,環己烯和1-溴丁烷的制備,將性質驗證貫穿于合成實驗中,使學生能加深對書本上理論知識的理解。
將熔點測定和色譜技術分析融入阿司匹林的合成中,構成一個綜合性實驗。
通過整合實驗內容,不但強化學生的基本操作技能,還培養學生運用理論知識綜合分析和解決問題能力。
引導學生探究實驗中出現的一系列問題,激發其探索精神,讓學生對理論知識有更進一步的理解。
開展設計性實驗主要是滿足藥學專業學生畢業后工作和繼續深造的需求,同時也有利于應用型人才的培養。
例如,環己酮有多種合成路線,實驗課前,讓學生發揮主觀能動性,設計出可能合理的合成路線及操作步驟。
課堂上教師給出文獻報道的合成路線,讓學生對比一下自己設計的路線與文獻中的有何不同,然后教師再引導學生分析討論得到最佳的合成路線,即用次氯酸鈉氧化環己醇得到環己酮,此法可避免重金屬污染環境的問題。
設計性實驗教學可有效激發學生的實驗興趣,且實驗后的成就感更能激發他們對有機化學的學習興趣。
運用新的教學方法
[5]在傳統“灌輸式”教學過程中,學生只是一味地接受教師傳授的知識,未能激發其主動性,教學結果就是學生對知識理解不深且不能靈活運用。
因此,改革傳統的教學模式勢在必行。
我院根據開設實驗項目的特點,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如啟發式、示范式、討論式等。
實驗前學生必須做好預習,對本次實驗的目的、原理和步驟做到心中有數,并對實驗注意事項和實驗思考題多加思考。
上課時,教師通過提問[6]來檢驗學生的預習效果,并根據提問情況,對教學內容有所選擇地講授,避免無重點的重復,提高教學效率。
對實驗操作,請2~3名學生課堂上示范演習,讓其他同學找出其正確和錯誤的地方,然后教師再講解示范。
這種糾錯式教學可使學生普遍存在的操作問題得到有效糾正。
乙酰苯胺的合成有兩種實驗方法:(1)冰醋酸法。
(2)醋酸酐法。
實驗前,學生查閱資料比較兩種方法的優缺點。
用冰醋酸法分餾時溫度為什么要控制在100~110度之間,過高可以嗎?用醋酸酐法加入鹽酸和碳酸鈉的目的是什么?等一系列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去思考。
做實驗時,相鄰的兩組分別做冰醋酸法和醋酸酐法,這樣學生可以相互對比實驗效果。
在做肉桂酸合成實驗時,教師引導學生設計不同投料比、不同催化劑和不同溫度的正交試驗。
對比實驗結果得到肉桂酸的最佳合成條件。
正交試驗法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探索精神和科研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