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看完一部影視作品后,相信大家的視野一定開拓了不少吧,是時候靜下心來好好寫寫讀后感了。讀后感對于我們來說是非常有幫助的,那么我們該如何寫好一篇讀后感呢?這里我整理了一些優秀的讀后感范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下面我們就來了解一下吧。
岳陽樓記讀后感實用篇一
人是感性的動物,當外在事物受到敕激時,常會因位得失價值的偏失,而怨天尤人。
其實環境是締造是人為的,而自己對人生價值卻是主觀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以物外美適而喜,不以己身困厄而悲。
我們知道,范仲淹少時有大志,雖吃粥度日,仍苦讀不倦,慨然“以天下為己任”。舉進士后,曾帶兵邊塞,屢建大功,西夏稱他“胸中有數萬甲兵”,相戒不敢犯邊。在朝廷中,他積極主張改革朝政,為當時著名的政治家。宋仁宗慶歷五年(1045年),因提倡改革被貶知鄧州。他的朋友滕子京,也是一個銳意革新的有才能的人物,被人誣告“前在汪州費公錢十六萬貫”(《宋史》卷三百三),于慶歷四年(1044)春天,降官知岳州。作為一個封建文人,遭到貶謫,不能不產生“去國懷鄉,憂讒畏譏”的憤懣、頹喪情緒。宋人周輝在《清波雜志》中曾說:“放臣逐客,一旦棄置遠外,其憂悲惟悼之嘆,發于詩作,持為酸楚。滕子京守巴陵,修岳陽樓,或贊其落成,答以落甚成,只待憑欄大懶數場!”等樓修好后,他要痛哭幾場哪!范仲淹深知這位平素“尚氣,倜儻自任”(《宋史》卷三百三)的朋友的思想和性格,因此,擔心他鬧出事來,經常想勸慰他,卻一直無此機會。現在,滕子京知岳州,兩年時間,政績卓著,“乃重修岳陽樓”,便馳書前往鄧州請范代筆,屬文以記勝。這樣一來,范仲淹受朋友委托為岳陽樓作記,就成了規箴知己的絕好機會,同時,自己也在遭貶中,亦有抒發自己理想之必要。于是范仲淹便把這篇文章的主題定為抒發自己的胸襟懷抱,達到規勸朋友的目的。
1.《岳陽樓記》范仲淹讀后感范文
2.關于岳陽樓記讀后感800字
3.讀后感范文
4.《論語》讀后感范文
5.孟子讀后感范文
6.有關讀后感范文
7.圍城讀后感范文
8.火印讀后感范文
岳陽樓記讀后感實用篇二
彌漫著風雨的岳陽樓,好似在翻滾波浪中依舊振翅飛翔的海燕;明媚春光照耀下的岳陽樓,卻又好似笑逐顏開的小姑娘。欣喜和無奈之情交織、碰撞、升華,情隨景生,情景交融。
讀起范仲淹的傳世佳作《岳陽樓記》總是有種跌宕起伏之感。它的美不僅僅是因描繪了橫無際涯的景觀,浩浩湯湯的湖水,更是因作者超然豁達的人生境界和源自于心的吶喊。從“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人格精神追求到“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憂世拯民之志,讓人不得不嘆崇高與非凡!
作者通過“遷客騷人”在觀賞迥然不同的景象時所產生的差異心境,證明環境是影響心情的重要因素,情緒波動為人之常情。隨即作者又巧妙地轉化和駁論,將“古仁人”所具“或異二者之為”的心境做出精警深刻的闡述,擁有超越功名利祿之心、超越榮辱得失的胸懷,才是人生的最高境界。
王維雖隱居于世卻仍懷著“行到水窮處,坐看云起時”的樂觀與豁達;蘇軾被流放到布滿瘴氣且殺機重重的嶺南,他沒有唉聲嘆氣反而寫下名作“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這種淡定與不驚應該和范仲淹提到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古仁人有相同的胸襟吧!對于少年的我來說,學會寬容、學會悅納自己,平靜地看待世界,坦然地面對得失,只有輕裝上陣才能綻放精彩。
憑借著千古名句我記住了岳陽樓,記住了范仲淹的憂樂觀。相信未來的某一天我也會登上岳陽樓的頂層,憑攔遠望,煙波浩渺的洞庭湖盡收眼底,細品著范仲淹噴薄而出的感慨,風朗氣清的人格,此時盎然的詩情,精美的辭彩定會涌上心間。
岳陽樓記讀后感實用篇三
早聞岳陽樓與黃鶴樓、滕王閣號稱江南三大名樓。這年寒假,我早已迫不及待的獨去前往岳陽樓去登門游覽一番。
岳陽樓始建于公元220年前后,其前身相傳為三國時期東吳大將魯肅的“閱軍樓”,西晉南北朝時稱“巴山岳陽樓風景區”。
……經過一路顛簸,我終于在入夜之前來到了岳陽樓。提到岳陽樓,就離不開洞庭湖。正因為有了洞庭湖才造就了這樣一座名樓。正所謂范仲淹在《岳陽樓記》里所寫的“銜遠山,吞長江,浩浩湯湯,,橫無際涯,朝暉夕陰,氣象萬千。”只見樓南邊洞庭湖浩瀚迂回,山巒突兀,其最大的特點便是湖外有湖,湖中有山,漁帆點點,蘆葉青青,水天一色,鷗鷺翔飛。洞庭湖的氣勢為雄偉磅礴,洞庭湖的為月色柔和瑰麗。
我站在樓下向上看去,整座樓“朝暉夕陰,氣象萬千”,與滕王閣“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和黃鶴樓的“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相比,毫不遜色。
漸漸的,在我不經意的瀏覽中,夜深了,我好似也癡了。當我走到頂樓的護欄邊上時,才真正的感受到“而或長煙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躍金,靜影沉璧,漁歌互答,此樂何極!”的含義呀。啊——岳陽樓,白天你是一個健壯的小伙子,有著寬廣的胸懷,向著天空長笑,夜晚,你就是一個溫柔婉盈的女子,披戴著五彩的霓裳,輕輕舞蹈著。在這里,在這燈火通明的湖邊,唯有你是這兒唯一高大耀眼的雄星。
岳陽樓記讀后感實用篇四
《岳陽樓記》是北宋著名文學家范仲淹所寫。
《岳陽樓記》中的“不以物喜,不以已悲”是說不以外物美適而喜,不以已身困厄而悲。這反映出多少文客騷人因環境而懷憂喪志,喪失豪情。作者通過寫環境變化反映人們的心情:當春光明媚的時候,人們心情是喜悅的;當烏云密布的時候,人們的心情是悲傷的。
前不見古人,使我們愴然涕下。自古文客騷人多會于岳陽樓。我們無法在現當年的景象,但可以用心去體會。人們只因環境的變化而讓心情改變,絲毫沒有把國家的安危放在眼里。如果人們對國家都不管不顧,那么由誰來保家衛國,一個國家沒有了民眾,還有什么意義。就如我們學習一樣,如果只學習而不努力還不是無意義。學習也是一樣。只有付出才有收獲。只有付出全部精力去學習,才能有一個深刻的印象。
人是感性動物,當外在事物受到刺激的時候,常常會因為的事而怨天尤人。歐陽修曾經說過“能富貴貧賤,毀譽歡戚,不一動其心”他能有偉大的事業,實際上是他一直努力,不怨天尤人的結果。
一般人確實難以做到“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但至少對于“以天下為己任”的“高官”和“位卑未敢忘憂國”的志士們不妨有這樣的要求。
不管在什么環境下,都能處之泰然,不為眼前的富貴而有所動搖,要不要因為身處逆境而有所改變。
圣人和我們凡人就是不一樣。如果當我面對“陰風怒號,濁浪排空”的景象時,我肯定會像“遷客騷人”一樣情緒低落,面對“春和景明,皓月千里”的景象,則肯定會像他們一樣心曠神怡。我無法跳出俗人心理,做不到異于“二者之為”,修煉不成“古人人”。
《岳陽樓記》主要是告訴我們一個臣子應該心系國家,從而折射出應該如何學習。我們也應該學習這種精神,努力學習,把學習放在首位,先把學習搞好,在說其他,只有先把學習搞好,才能玩的開心。
岳陽樓記讀后感實用篇五
“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這句閃耀著樸素的大公無私的思想光輝的話,不是近代和現代人說的,而是九百年前范仲淹說的。
范仲淹是宋朝名臣,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文學家。“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正是范仲淹一生的寫照。他拋下家室與韓琦一齊鎮守陜西,屢次擊退了西夏、契丹的侵略,保衛了國家的安全;在那“長煙落日孤城閉”的荒山野嶺上,他也曾想過家,沉吟過“濁酒一杯家萬里”的詩句,然而他想到“燕然未勒歸無計”,就在那里餐風飲露度過了半輩子。是啊!“愿得此身長報國,何須生入玉門關”呢?“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它抒發了有志之士為祖國的領土完整和繁榮富強,為拯救人民的疾苦而奮斗的慷慨感情,它激勵了無數的人為國捐軀。
在我們的民族解放斗爭中,憂國憂民的志士更是浩如煙海了。無數的革命先烈英勇斗爭,以鮮血染紅紅旗,目的是“天下之樂”。斗爭的幸存者,當他們看到革命勝利,人民翻身了,感到無比欣慰。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們更是“后天下之樂而樂”,他們還為了祖國人民進一步的“樂”?實現四化,正在“老驥伏櫪”,真是“烈士墓年,壯心未已”呀!
要“后天下之樂而樂”,必然要“先天下之憂而憂”。僅有行“先天下之憂而憂”,才能“后天下之樂而樂”。蘇聯著名的教育家加里寧說過,要成為自我幸福的匠人和創造者,就必須先成為全體工人和農民幸福的匠人和創造者。當他成為全體工人和農民幸福的匠人和創造者時,他便成了自我幸福的創造者。此話正是對“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具體解說。
我們這些小青年,高中剛畢業,對幸福充滿了憧憬和向往。要獲得真正的幸福,就必須投身到為人民服務、建設和保衛祖國的洪流中去,吃苦耐勞;在臨終的時候,想到自我沒有庸庸碌碌地虛度年華,為祖國的四化事業做出了必須貢獻時,就會感到自豪,感到幸福。
此刻有些人對“幸福”的理解,只囿于一己之利,報考大學“一不出省,二不渡江,三可是河”,絲毫也沒有“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打算。這種人最終只會到處碰壁,其“幸福”是最渺茫的,對社會不能有所裨益,甚至成為社會的蛀蟲。我勸告這種人,“男兒西北有神州,莫滴水西橋畔淚”,“當死于過野,以馬革裹尸還葬爾,何能臥床上死在兒女手中邪?”千萬別做得比古人送差!
唐代詩人高適說過:“男兒本自重橫行”,主張有志男兒要為國效勞,奔走四方。有出息的前人尚能如此,更何況社會主義時代的青年呢?我們應賦予“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以新時代的思想資料,胸懷祖國,放眼世界,樹立公而忘私的世界觀,投身四化建設,為人民,為祖國,奉獻畢生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