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為教學中作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來指寫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寫作的參考,也可以作為演講材料編寫前的參考。大家想知道怎么樣才能寫一篇比較優質的范文嗎?接下來小編就給大家介紹一下優秀的范文該怎么寫,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認識線段的教學反思匯總篇一
線段對線段對于二年級學生來說既抽象有實際,學生難以理解,對此我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入手,讓學生觀察、比較。讓學生通過拉一拉、比一比,體驗線段“直”的特點和線段有兩個端點,直觀形象地幫助學生形成線段表象。引導學生觀察直尺、課本、黑板等物體的邊,找一找、摸一摸,加深對線段的感受。鼓勵學生尋找、利用身邊的工具畫線段,讓學生經歷畫線段的過程,通過交流,探索畫線段的方法。
但上完這節課后,我覺得這節課存在很多缺陷:
1、語言表述不夠嚴密。在表述線段的最主要特點時,我就用了“一段直的并且有兩個端點的線就是線段”,顯然這樣的描述還不夠嚴密。
2、我的教學設計還不夠豐富,容量不夠大,變式不夠多,在發展開拓學生思維方面還要做出努力。
3、可以更緊密地聯系學生生活實際,如找出教室內、生活中的線段等等,從而更好地讓數學為生活服務。
4、沒能用課件,如果在讓學生辨認平面圖形中的線段用課件顯示就更好,如,學生找出的線段就顯出紅色,不是線段的顯綠色并打x。這樣學生可以看得更清楚,同時也增加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認識線段的教學反思匯總篇二
線段對二年級學生來說既熟悉又陌生,熟悉是因為學生早已在生活中不自覺地認識了它。陌生是因為線段作為幾何知識中比較抽象的概念,學生年齡小,抽象邏輯思維能力還比較低,學生的感性認識遠遠超過了理性認識,要以純數學的角度去理解有些難度,要有一定的空間觀念才行。
因此在備課前我先研讀教材,發現教材首先通過學生對自然放置的線和拉直后的線進行比較、觀察來初步認識線段,感受“線段是直的”,并用圖表示線段,使學生初步建立線段的表象特征。再通過觀察直尺、黑板、課本的邊線以及用紙折出的折痕都可以看成是線段,而且要求學生折出不同長短的折痕,引導學生體會“線段有長有短”。讓學生用直尺畫線段,既豐富了學生對線段的感知,又加深了對線段的認識。想想做做主要通過學生感興趣的練習形式,幫助學生鞏固線段的特征。第1題讓學生根據線段的特征判斷是否是線段,突出作為圖形,線段是直的,而且有兩個端點。第2題讓學生數出常見圖形中線段的條數,滲透“多邊形都是由線段圍成的?!钡?題讓學生用直尺把兩點連成一條線段,使學生初步體會兩點只能畫一條直線。第4、5題讓學生利用三個點或四個點,連接其中的每兩點分別畫一條線段,幫助學生進一步掌握畫線段的方法,體會線段與有關多邊形的內在聯系。
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很明確,就是通過學生的動手操作、觀察、比較、概括總結來認識線段。我在設計時根據教材編排的特點和教學目標主要體現了讓學生在“玩中學,學中玩”。首先讓學生觀察放在桌上的毛線,然后讓學生把手中的毛線拉直,用拉直的毛線和沒拉的毛線作比較,讓學生理解線段是直的。通過讓學生摸摸拉直的毛線的兩頭,讓學生知道線段有兩個端點。在這個過程中學生鍛煉了比較概括的能力。
這一環節完全放手讓學生自主探索初步感受線段的特征,但我覺得不是所有的知識點必須讓學生去自主探究,有些知識點還是要直接與學生說明的,比如說線段的兩端叫端點,端點這一概念學生從來沒有接觸過,必須通過“灌輸”讓學生知道什么叫端點,并在下面的教學中要不斷地滲入,使學生很好掌握。
通過設計學生感興趣的練習形式,具有開放性,可以幫助學生進一步鞏固新知識,通過讓學生數線段、折線段、畫線段、連線段等活動來引導學生進行數學思考,加強對線段特征的認識。
這節課,我覺得自己在以下方面做得比較好的:
(1)注重學生的生活經驗與知識背景;
(2)體現學生是發現者、研究者和探索者,體現學生的主人翁地位
(3)課堂氣氛活躍,學生參與面廣。
當然還存在著許多不足:
如我讓學生找生活中的線段的時候,學生局限于找教室中的線段,這時候如果能用多媒體輔助一下,學生的視野會更開闊;讓學生畫線段時沒有規范化,導致在作業中出現畫得線段不是很“美觀”。
在上課的過程中,我真切的體會到教態不夠規范、自身教學語言不凝練,教育機智不成熟。
第一:教態不夠規范。在課堂中教師的肢體語言很重要,我記得聽老教師說過教師在課堂上實際上就是在表演,對于低年級的學生應該有適合他們的教學方式,這樣就能讓他們在輕松自然和諧的氛圍中學習,而不是把學生當成接受知識的機器。
第二:教學語言不凝練。主要體現在不會引導學生,不會順著學生的發言就勢引導。還有就是環節和環節之間的銜接不是很巧妙,我覺得有點“唐突”,從一個環節到另一個環節的過渡比較生硬。我們知道,課堂上每一位學生的回答不可能都是自己預設的答案,面對出乎意料的答案如何巧妙地引導,在有些地方我發現是很牽強地拉回主題。另外,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盡可能給學生充分發表觀點和意見的機會,引導學生參與交流活動,但也不宜過頻繁地換學生。另外要讓學生相互評價,讓學生做做小老師,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第三:教育機智不成熟。我想對于教師來說,教育機智的積累不是一朝一夕的,也并非天生的,而是教師在學習教育理論、總結教育經驗、努力參加教育實踐的過程中逐步形成和發展起來的,是教師綜合運用各種教育能力達到了成熟地步的表現,是教師掌握了高超的教育藝術的表現,這點感觸非常深。
總的來說,這節課有成功也有不足,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一定認真備課,努力鉆研教材,在一點一滴中積累經驗,在今后的教學工作中,我應該在如何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提高課堂教學效果等方面多下功夫,讓學生喜歡上數學課,腳踏實地地走好每一步。相信自己會有更大的進步。
認識線段的教學反思匯總篇三
量物體的長度,實際上就是用刻度尺量線段的長短。因此,在教學中,我首先讓學生初步認識線段。線段對學生來講是比較抽象和難以理解的。我先通過學生的體驗活動來初步認識線段并用圖表示,再通過學生畫線段活動,讓學生直觀認識線段的特征。最后學生通過量線段、數線段來加強對線段的認識。
盡管教材只寫出“線段是可以量出長度的”,但用直觀描述的方式表明了線段的屬性,直的、兩個端點即可以度量。教學時,我緊緊抓住線段的兩個特征,反復用多種方法強化學生對線段的認識。畫線段是在認識線段的基礎上進行的。由于學生已有了對線段的感性認識,知道某些物體的邊可以看成線段。因此,我讓學生自己想辦法畫一條線段,并請了不同畫法的小朋友展示自己畫的線段,并介紹自己是怎么畫的,從而使學生明白畫線段時既可以先畫一條直的線,再畫上兩個端點,也可以先畫一個端點,再由這個端點引出一條線,最后畫上另一個端點,還可以先畫兩個端點,再把兩個端點連起來。除此之外,我還請學生說說為什么尺、鉛筆、數學書這些東西都可以用來畫線段,還有哪些東西也可以幫助我們畫線段,使學生明確只要有直邊的東西都可以用來畫線段,又一次鞏固了線段“直”的特點,最后我請學生再畫一條定長線段,這樣,學生經歷了畫線段的過程,自己得出并牢固掌握了畫線段的方法,獲得了成功的體驗。
存在問題:這一環節我過多關注線段的測量,而沒有關注定長線段的畫法。雖然學生沒有多大問題,但作為新授課教師必須明確指導:從零刻度開始到規定厘米刻度畫一條直直的線,并畫好端點。如果在這一環節上教師能夠示范畫線段,學生思路上會更明確。
教材只有半頁的內容,如果為了背出線段是什么,畫一畫線段,那不是難事,但線段的教學,更重要的是結合情境感受線段,理解它的意義,使學生看得著,摸得到,用得上,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觀察想象力和探索問題的能力。這一環節學生進行了多樣、靈活、有趣的練習,不僅鞏固了對線段的特征的認識,而且對線段的認識更豐富、更深刻了。他們在練習中獲得了提高,樹立了學習的信心,也充分感悟了數學學習的價值。
存在問題:設計問題時我能夠考慮題目的開放性、遞進性、靈活性、知識的連接性等方方面面,但對練習的反饋形式或者說反饋時教師的問題設計不夠全面。如反饋斷尺量長度時,我只考慮有三種方法,沒有考慮這三種方法的思考過程。比如我考慮到可以用12—8地方法來解決,在練習中通過引導,學生也想到了這種方法,這時我沒有再深入研究為什么可以用12—8,當然學生的思維也只停留在可以用減法,至于為什么就不得而知。
認識線段的教學反思匯總篇四
在整節課的設計上,首先讓學生觀察彎曲的線,并且創設了比較兩根線長短的情境,引導到將曲線拉直的操作,讓學生在“曲”的背景下認識“直”,從一根線由彎到直的過程,揭示:把線拉直,兩手之間的一段可以看成線段。學生在這個過程中認識到線有直、有彎,同時也體驗了線由彎到直的過程,感受了“直”。
對于“有兩個端點”這一特征,我選擇了“告訴”的方式來教學的,直接出示了線段示意圖,讓學生從手中線段上找出線段兩端的點,接著指出表示兩個端點。讓學生直接快速地進行初步感知,認識線段有兩個端點。
在揭示完線段兩個特點后緊接著讓學生判斷哪些是線段。在這個過程中,學生既能感受到線段端點的真實存在,也認識到線段是直的。不僅和方向無關而且是有長有短的,也為以后認識線段、射線和直線的相同點和不同點打下基礎。
由于線段是幾何圖形,生活中的線要通過抽象才能上升為數學概念。所以我選擇在判斷過程后總結線段特點,學生對線段的理解會更直觀深刻。隨后根據學生的興趣,通過在物體中找線段、在圖形中找線段、折線段、畫線段、連線段等活動操作,將生活中的線抽象為幾何圖形,培養學生的抽象思維和空間想象能力。使學生對線段的認識更加深刻和全面。
這節課,我覺得自己在以下方面做得比較好的:
(1)環節緊湊,環環相扣。通過拉線段—找線段—折線段—畫線段—連線段等環節,層層遞進,教學內容清晰不拖沓,時間控制較好。
(2)體現學生是發現者、研究者和探索者,體現學生的主人翁地位。讓學生通過自主、合作、探究等活動中認識線段、理解線段。
(3)課堂氣氛活躍,學生參與面廣。由于內容較為簡單,所以學生參與度高,而且活動設計地使他們興趣濃厚,有較強的學習欲。
(1)教學方法使用不當。在教學線段端點的時候,太傾向于“給”學生,沒有考慮學生的接受力。事實上,在端點的概念上,更應該讓學生通過拉一拉、指一指的形式,去深刻理解“端點”的含義是線段的起點和終點,而不是機械記憶“端點”是線段圖形兩端的小豎線。使得他們對“端點”的認識較為模糊。也不利于學習以后的射線和直線。
(2)在上課的過程中,我真切的體會到教態不夠規范、自身教學語言不凝練,教育機智不成熟。主要體現在不會引導學生,不會順著學生的發言就勢引導。還有就是環節和環節之間的銜接語用的不是很巧妙,我覺得有點“唐突”,從一個環節到另一個環節的過渡比較勉強。由于緊張,好多數學語言用的不夠精準。而且整個上課過程也缺乏傾聽學生的意見,表揚機制也利用的不夠完善。
在以后的教學生涯中,我一定會再接再厲,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學能力,完善教育機智。
認識線段的教學反思匯總篇五
本節課是初步認識線段,我主要體現了讓學生在“玩中學,學中玩”。先由學生實際操作拉毛線團,得知線段的表象,再通過指一指(同桌)、找一找、折一折、畫一畫這幾個環節,抽象概括出線段。整個過程由具體直觀到抽象,并由易到難逐層進行,創設開放題,培養學生創新思維。
這節課,我覺得自己在以下方面做得比較好的:
(1)注重學生的生活經驗與知識背景;
(2)體現學生是發現者和研究者;
(3)關注學生的差異面;
(4)課堂氣氛活躍,學生參與面廣。
當然也存在著很多不足之處,如:準備的毛線團太新,不夠形象,學生沒開始拉就已經是一條線段了;老師說的話太多,容易使內容瑣碎造成學生思路不完整;在畫線段時還不夠規范,特別是畫指定長度的線段,最好利用多媒體手段,這樣學生才能看得清楚。
認識線段的教學反思匯總篇六
盡管教材只寫出“線段是可以量出長度的”,但用直觀描述的方式表明了線段的屬性,直的、兩個端點即可以度量。教學時,我緊緊抓住線段的兩個特征,反復用多種方法強化學生對線段的認識。
教材只有半頁的內容,如果為了背出線段是什么,畫一畫線段,那不是難事,但線段的教學,更重要的是結合情境感受線段,理解它的意義,使學生看得著,摸得到,用得上,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觀察想象力和探索問題的能力。
傳統的教學最大的問題之一就是教師講學生聽,填鴨式,學習方法單一,學生沒有自主性,本節課的設計處處體現教學民主。教師引導學生找問題,探索問題。這樣學生在學習和解決問題的方法就因人而異,多種多樣,并讓每個學生通過比較選適合自己的方法。例如,認識線段是可以度量的;又如畫線段的方法多種多樣……這些不是教師講的,而是學生從實踐中摸索出來的,學生有了成功感,學習的勁頭自然就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