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名教師,通常需要準備好一份教案,編寫教案助于積累教學經驗,不斷提高教學質量。大家想知道怎么樣才能寫一篇比較優質的教案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教案范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幼兒園小班數學活動比高矮教案篇一
眾所周知,“回應”一般出現在教師提問后與幼兒的互動過程中,是教師對幼兒的回答或隨機反應的反饋。有效的回應是集體教學活動中實現優質師幼互動的關鍵。它能夠對幼兒的表達發揮提升作用、拓展作用、將內在感知外顯化的作用以及緩解難題的作用。對于回應的這些作用,我反思自己的《小熊糖果店》教學,發現了好的地方同時也發現了很多不足之處:
在第一部分讓孩子熟悉糖果的味道時,我出示了各種水果糖的圖片。當出示菠蘿味的糖果圖時,孩子能及時地說出糖的味道,于是我追問“你怎么知道的?”孩子回答說是看到了菠蘿(圖片),于是我及時地小結:原來為了讓大家更清楚地知道水果糖的味道,人們把水果的圖片印在了包裝袋上。
同時,也是在第一部分,當出示提子味的糖果圖時,孩子大多是回答“葡萄味”,原因在于糖果那紫色的包裝袋或是圖片。為了減少不必要的等待與猜測,我就直接告知幼兒是“提子味”,并簡單地讓孩子知道提子與葡萄長得很像(外形很像)。
在幼兒的操作結束之后,我們需要交流一下結果。所以我提問:“有沒有送錯的?”當發現孩子不是積極應答,有的只是在回答:“有?!笨墒遣]有舉起小手。于是我想:我的問題沒有針對性,可能對孩子造成困擾了。于是我就再問:“有沒有送錯小動物的?”但是當請上來的孩子是在點數糖果數量的時候,我發覺孩子并沒有理解我的提問?;顒舆^后,反思得出結論:當時我的提問不夠簡單明了,而且總是在不斷重復類似的語言內容,對孩子的理解造成了影響。 在整個活動的過程中,我發覺我對于操作的要求講述得并不清楚、并不明了,同時缺少了操作示范,而且在集體交流的時候,提問又是重復得很多遍,致使在交流的時候耗時較多,也沒有讓點數錯的孩子進行改錯,這就讓這些孩子失去了一個改正、加深正確印象的機會。 通過本次活動,我發現自己在對幼兒的互動反饋方面還不能很好地把握。這些不足之處,還需在今后的教學活動中多向其他老師學習,多學、多看、多總結。
幼兒園小班數學活動比高矮教案篇二
1、感知4以內的數,進一步鞏固1—4的實際意義。
2、鞏固對常見車輛的認識,體驗學習問答兒歌的樂趣。
3、培養幼兒對數字的認識能力。
4、培養幼兒比較和判斷的能力。
5、引發幼兒學習的興趣。
各種、.胸卡、車道牌、小桶、課件、大積木等。
1、參觀車行 組織幼兒參觀車行,看看有些什么車?它有幾個輪子?引導幼兒口手一致地數.
2、提問:讓幼兒說說自己看到了什么車?有幾個輪子?將相應的車放在展示臺上,引導幼兒從左到右口手一致地數。
3、進停車道
(1) 講解進車道的要求:先看看各個車道牌上輪子的數量,再數數你的車有幾個輪子,然后停進相應的車道里。
(2) 幼兒停車,提醒幼兒輕輕擺放。
(3) 師幼共同檢驗停車道里的車是否擺放正確。
4、認識獨輪車:讓幼兒知道獨輪車一般是運動員比賽和表演雜技時用的。
5、學習兒歌《輪子歌》
6、啟發提問:你每天從家里到幼兒園是坐什么車來的?有幾個輪子?出現相應的車的圖片,讓幼兒進一步了解各種車的輪子數量。
7、按數取車
(4) 讓幼兒點數自己胸卡上的圓點。
(5) 按胸卡上的圓點數去取相應數量輪子的車。
(6) 幼兒到操場自由騎車、玩車。
對數學活動的要求,教師為幼兒創設了一個有準備的環境,把抽象、枯燥的數學內容變成有趣的生活活動,讓幼兒在輕松、自由的環境中主動地去探索學習。
幼兒園小班數學活動比高矮教案篇三
1。讓幼兒感知圖形圓形。
2。創設愉悅的游戲情節,運用多種感觀來調動幼兒思維,想象能力,發展幼兒觀察能力,激發幼兒探索的欲望。
小圓片、多媒體課件。
一、導入
師:老師今天帶了一個好朋友,你們想見見他嗎?我們把它請出來。
它是什么樣子的?
圓溜溜,很光滑。它有一個好聽的名字叫做圓形。
請跟我一起說一說,圓形。
二、新授
1、師:小朋友們,請你們也從盒子中拿出一個圓形,摸一摸,它是什么樣子的。
它是光滑的,圓圓的。請大家把圓形放回盒子里。
小朋友們,我們來找一找,教室里有沒有圓形的東西?
2、師:老師也找到許多我們生活中圓形的東西,讓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出示ppt)
依次出示:球、硬幣、盤子、鐘、泡泡、車輪、紐扣、餅干、巧克力豆。
三、游戲
組合圖形,利用圓形,拼出孩子喜歡的圖案。
過猶不及——從緊張的情緒穩定下來后,我給了自己這樣的評價,這就是我現在的心情。為了上好這堂課我準備了很多,也加進去很多自己的想法,但我感覺我是為了上課而上課,這堂課是為進修學校幼教部老師上的,忽略了孩子才是我們應該教育的對象,老師把孩子帶進了自己的教學模式當中,限制了孩子們想象的發揮。
通過這幾節公開課,我從其他老師那里學到很多東西,尤其李老師在一些主要的環節當中給了我很多好的建議。單就這節課而言,我認為自己有三個方面需要改進;先是教學目標要再明確些,要有側重點;二是講課當中各個環節銜接的不夠好,孩子會跟不上;三是在觸碰和認知環節中做的太倉促了,在孩子沒有完全感知的情況下就進入了下一環節,脫離了教學目標。以上都是我需要改正的地方。
希望在以后的教學當中,不受單一教學模式的限制,在課堂上要有吸引孩子的亮點,不限制孩子的想象力,希望園里以后給我們多創造一些交流的機會,能向其他老師多請教,彌補自己的不足。
幼兒園小班數學活動比高矮教案篇四
1.學習用自然測量的'方法測量物體的長短,并會用表格的形式進行記錄。
2.初步感知同樣的距離,使用的測量工具不同,測得的數據也不同,訓練思維的相對性。
3.培養幼兒比較和判斷的能力。
4.引導幼兒積極與材料互動,體驗數學活動的樂趣。
5.引發幼兒學習的興趣。
1.每兩人一張桌子。
2.各種自然測量的工具(鉛筆、積木、布條、紙條等)。
3.記錄表、筆。
1.導入,引出主題
2.學習正確自然測量的方法
(1)集體測量,并討論出正確的測量方法
師:誰來說說你用鉛筆測到了幾段?是怎么測量的?(個別幼兒邊講解邊示范)
(2)教師總結
師:我們測量時,使用的工具頭要和起點對齊,然后測下一段時工具的頭和上次的尾要緊接住,就是首尾相接,這樣能測得比較準確些。
過渡語:剛才我們用鉛筆測量了桌子的長度。老師又為小朋友準備了一些其它的測量工具,而且還準備了每人一張記錄單,請小朋友把每種工具測到的結果用筆記錄下來。
3.運用正確的測量方法進行測量,體驗測量工具的長短與測量結果的關系。
(1)出示記錄表
師:我們先來看看這張記錄單?記錄表上前面的格子告訴我們什么,后面的格子又記錄什么呢?(幼兒講述:一個是畫選用的工具、一個是記錄數據)
(2)提出測量要求
師:現在請你們到桌子上選擇相應的工具對桌子進行測量,測量時注意要首尾相接,把測到的數字記錄在后面的格子里。如果時間不夠可以選擇其中的兩種工具進行測量記錄。
(3)幼兒進行測量
(4)討論交流測量結果
師:誰來分享你的測量結果?
小結:測量同一樣物體時,測量工具越長,測量的次數越少,測量工具越短,測量的次數就越多。
4.活動延伸:猜測驗證。
師:那我們一起去測量一下,看看你們猜的對不對?
這節教學活動有好的地方,也有失敗的地方。
因為活動中所要測量的就是我們天天要用的桌子,非常的貼近生活,所以幼兒在測量的時候特別的開心,積極性也特別的高。在操作的過程中,因為幼兒之間的能力有所差距,所以有對有錯,所以在活動的過程中給幼兒多次交流多次嘗試的機會。發現問題就要給幼兒解決問題的機會。允許他們犯錯誤,再嘗試用別的方法。每當孩子遇到困難,我都會讓他們先自己想辦法,大膽去嘗試。
在活動中,盡管之前我已經考慮了很久怎么樣把語言說的更周密更完整,但是真正上課的時候還是有一些略顯含糊的地方。就因為這一點,幼兒的操作方法不是很準確,使得第一個活動目標沒有實現,所以在數學活動中,一定要盡量把話說周全,以免有些小朋友喜歡轉空子或者抓你的漏洞,不要只想著自己的教學步驟,而忽略了口頭的能力。
為了實現第二個活動目標,在活動中讓幼兒大膽的發現然后進行講述,所以這個目標很容易就實現了。
在活動中也存在一些困惑:
每個老師都知道,在互動上遇到緊急情況要懂得隨機應變,我們都覺得挺簡單,但是當你真正遇到這種“突發狀況”的時候,也許你就沒有自己預期的那么“靈活”。所以無論如何,要做好完全的準備。
幼兒園小班數學活動比高矮教案篇五
1、在活動中讓幼兒區別物體及自身在空間中的上下位置關系,用上面、下面方位詞回答問題。
2、培養幼兒的空間感知能力。
3、培養幼兒比較和判斷的能力。
4、發展幼兒邏輯思維能力。
5、引發幼兒學習的興趣。
動物玩具若干個,小架子(上、下兩層)1個,蘋果樹掛圖一幅,蘋果卡片干
(一)運用演示法、操作法教幼兒辨別上、下
1、展示小架子,確定上、下位置
2、請小朋友按要求將玩具放在指定的上、下位置(如:小狗、小貓放在上面、小兔小雞放在下面)
3、自由取玩具,并說明是從什么地方(上或下)拿來的。
(二)用游戲法辨別上下
出示蘋果樹及蘋果,組織幼兒做游戲。蘋果樹上結蘋果(請小朋友把蘋果粘貼到蘋果樹上),蘋果熟了(請小朋友將蘋果從樹上摘下來)
(三)看圖《小動物藏在哪兒》教師讓幼兒看用書上的圖,說一說小動物都藏在哪兒,如:小貓藏在桌子下面等。
通過上課、反思,我意識到本次活動有不足之處。在整個活動中,一個環節向下一個環節過渡時,都是由老師提出問題,不應過多的去牽著幼兒走,讓他們獨立完成,這樣才能看出幼兒對本次活動的掌握差異,以對個別沒掌握的幼兒進行鞏固輔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