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讀后感絕不是對原文的抄錄或簡單地復述,不能脫離原文任意發揮,應以寫“體會”為主。如何才能寫出一篇讓人動容的讀后感文章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搜集的讀后感范文,僅供參考,一起來看看吧
最新人類簡史讀后感優秀篇一
思考的代價。題目很有意思,思考事情需要什么代價呢?編者(夏老師)認為,這是在說在250萬年前,人類處于食物鏈的中游,獲取食物比較困難。那就只有通過減少自身消耗來減少食物需求。而人的大腦需要大量營養來維持,導致食物需求上升,而人類相對于猛獸,抵抗能力不足,因此狩獵采集工作難度加大。這就是思考的代價。
作者舉例說明人和其它動物大腦的區別。60公斤重的哺乳動物大腦的平均容量為200立方厘米。而250萬年前最早的人類大腦容量約600立方毫米。而現代人類的腦容量在1,200到1,400立方毫米。這就是說,人的大腦進化了。但這種進化并非不費力的(no—brainer)。
作者認為,為了維持大腦能量消耗,人類需要花更多的時間找食物,同時肌肉萎縮。
大腦為什么能量消耗大?現代人的大腦只占身體總重量的2%到3%,但身體在休息的時候卻要消耗整個身體所需能量的25%,而其他類人猿則只需要8%。
那為何肌肉會萎縮?編者認為邏輯是這樣的:人類相對于其它兇猛動物來說是沒有戰斗能力的,因此人類只有減少活動才能避免被猛獸襲擊,雖然生存了下來,但人類肌肉因此而退化萎縮。作者也表達了類似的觀點,無尾猿可以輕松地將一個人撕成碎片,就如同撕一個布娃娃一樣。(編者注:人類不僅面臨貓科大型動物的獵殺,還有同屬于人屬下的其它人類!)
作者沒有繼續討論一下,而是話鋒一轉,討論起人類的另一個優勢,直立行走。直立行走解放了人的雙手,也讓人的雙手得到巨大的發展。最終,人可以用雙手完成非常復雜的任務。比如制造出精密工具等。
但直立行走也有其缺點。人最初是四肢爬行動物,要實現直立行走,患上了背疼,脖子也變得僵硬。
而女性付出的代價更大。直立行走需要盆骨更窄,因此繁衍后代受到了影響。死亡率變高。孩子生得越早,由于其頭部比較小和柔軟,因此母親更容易活下來。這就導致孩子早產。作者說到,人類幼崽需要依靠大人多年的照料,才能獨立。而小馬駒剛生下來就能跑能跳,小貓僅僅在生下來幾周后就能離開媽媽覓食。
因此,人類培養出非凡的社交能力,也產生了社會問題。(編者注:因為人類只有相互合作才能生存下來,所以產生了部落,也就是社會。)作者強調,人和其它動物不同,人具有很強的可塑性。
作者接著說道,雖然人具有較大的腦容量,會使用工具,高出其它動物一等的學習能力以及復雜的社會結構,但在200萬年中一直處于弱勢和邊緣地位。100萬年前的人類生活在被肉食者追殺的恐懼中,也捕捉不到什么大型動物,主要靠種植植物,采挖昆蟲,偷捕小動物,吃腐肉為生。直到40萬年前人類才開始捕獵大型動物,10萬年前人類才位于食物鏈的頂端。
不過作者指出,人類之前其它處于食物鏈頂端的物種,其進化是漫長的,持續數百萬年,而人類進化太快,整個生態系統無法逐漸調整,人類自身也不能很好地自我調整。人類長期處于弱勢地位,因此對于保持在食物鏈頂端的地位充滿恐懼和焦慮,這讓人類變得兇殘和危險。而人類歷史上的許多災難,從傷亡慘重的戰爭(編者注:英法百年戰爭,一戰二戰等)到對生態系統造成巨大破壞的浩劫(編著注:因氣候變化而導致的海嘯,物種滅絕等),都是由此而來。
編者對最后一段的真得覺得很贊,不愧是歷史學家,從歷史進化的角度剖析人性,觀點獨到!
最新人類簡史讀后感優秀篇二
這本書好評如潮,肯定是有它的道理。不過書本開頭部門讀起來還是比較吃力,特別是對于很多不同遠古智人的命名和分布,涉及到太多的孤僻的英文名稱和地理分布,讓我一度讀不下去。
好在后面的內容逐漸易讀了很多。一些比較有趣的觀點:比如說智人原來是這個星球上造成最多動植物絕種的元兇;從采集部落到農業社會,智人的生活狀態非但沒有變好,反而變得更糟,只有少數特權集體獲利;歷史的選擇絕不是為了人類的利益,隨著歷史的演進,毫無證據顯示人類的福祉必然提升。
關于西班牙人發現美洲的歷史,讓我看到的早期殖民者的偽善和殘暴。從科爾特斯踏足美洲大陸開始,美國原住民人口銳減了九成。說到種族滅絕,這才是鼻祖。相較于同時期的亞洲各大帝國,包括中國,雖然也聽說了歐洲似乎有了重大的發現,然而,他們對于對外擴張這件事兒卻似乎沒什么興趣,沒有打算與歐洲人爭奪美洲、大洋洲和太平洋的新航線。
本書讓我印象最深的還屬關于幸福的論述:快樂并不在于任何像是財富、健康,甚至社群之類的客觀條件,而在于客觀條件和主觀期望之間是否相符。就比如,如果你想要一輛牛車,而你也得到了一輛牛車,你就會感覺幸福。如果你想要的是一臺法拉利跑車,而得到的只是一臺沃爾沃,你就會感覺不幸福一樣。這讓我想起了范偉演過的一個電影橋段。他被問到幸福是什么的時候,他說:幸福就是,我餓了,看到別人手里頭拿著個肉包子,那他就比我幸福,我冷了,看見別人穿了件厚棉襖,那他就比我幸福,我想上茅房,就一個坑,你蹲那了你就比我幸福!
幸福的程度與血液中的血清素濃度有關。如果一個農夫獲得一間遮風避雨的土屋,一個企業家獲得了一座面朝大海的海景別墅,直觀上我們會覺得企業家更幸福,而事實上卻不竟然。大腦能夠體會到的幸福感是由分泌的血清素濃度決定的,很可能此刻農夫會比企業家感到更幸福。查理芒格曾近說過,獲得幸福生活的最主要方法是管理好自己的預期(manage your expectations),當預期與現實相匹配,你就感到幸福。而人生在世不如意事大多數,只有管理好預期才能更幸福。這個觀點和本書作者不謀而合。
最終的結果肯定不容樂觀,自從智人出現以來,我們對周遭的動植物和生態系統掀起一場災難。我們擁有神的能力,但是卻不負責、貪得無厭。“天下危險,恐怕莫此為甚。”可見作者的觀點也是相對悲觀。
最新人類簡史讀后感優秀篇三
尤瓦爾·赫拉利對金錢的看法。不論我們來自哪里,信仰如何,錢永遠是全世界的共識。它可以建立人與人之間的信任,而這個信任,書中所說,不同于宗教的“源于本心”,而是在“其他的人都信任”這個巨大的前提下達成的。
另外關于錢,其實書中也有一個論點我覺得對我很有啟發。現在的我們看種姓制度、奴隸制度,只覺得那時的人沒有倫理道德可言,無知而且傲慢。其實現在這種階級歧視并沒有被消除,而這個歧視就是窮人和富人之間的差異。富人永遠可以用錢享受特權,而窮人不可以,就如以前白人孩子能夠去上學,而黑人孩子卻不能進入同樣的學校一樣。
但總有值得開心的地方:只有窮與富的差異,是可以被我們改變的。膚色無法改變、民族無法改變,但有沒有錢,是所有人能力范圍之內的,不過需要的努力程度不一樣罷了。
這是我們智人現在做到的微小的,但非常重要的改變。
最新人類簡史讀后感優秀篇四
1、 關于人類體格的進化。作者把采集狩獵階段人類的體格與農業社會階段相比較。由于農業耕作的需要,人類的體型與采集狩獵時期相比相對沒有那么健壯及靈敏。這不禁讓人想起了現代的科幻片中的畫面,試想隨著計算機等科學技術的日益發展,體力等粗重活都由機器人所代勞,繁瑣的事情都由計算機來處理。人類只需開發和創造更多的程序及機器人即可。由此推導,將來人類的大腦將越來越發達,身體四肢將越來越羸弱。或許到了后期,人類的存在形式只需要有一個大腦即可了。
2、 關于信仰的力量。人類從單個的個體到群體再到部落到現在變成了國家、社會。為了維系社會秩序,產生了宗教、制度、法律等,也形成了道德和文化,當然還有信仰。若信仰缺失,人們就會失去精神上的約束,失去對事物的敬畏之心,而如果思想無限膨脹,就會做出許多傷害自然、傷害他人的事情。如現在的食品安全問題、還有酒駕、兒童拐賣以及當街砍殺等現象。當然,若信仰過分被強調或被利用,也會出現危機,如早前法國遭受的伊斯蘭極端分子的恐怖襲擊等。信仰是一把雙刃劍,必須使用得度才能國定家安。
3、 關于虛構與想象。書中有很多的觀點都會提到,制度是人虛構出來的、金錢是人虛構出來的、宗教信仰是人虛構出來的其實,除了我們的實體以外,幾乎所有的東西都是人虛構出來的,換句話說人類就是生活自己創造出來的想象之中。而如果這些“虛構”出來的東西都成為了我們共同認可的東西,或者說成為一個共同認可的“游戲規則”,那這些虛構與想象就會對人們的行為產生巨大的約束和影響。但有時人類卻為了虛無縹緲的名利追逐,去傷害自然、傷害身邊的人,甚至是迷失了自己。
大自然孕育了人類,人類在在改造客觀環境的同時,為世界帶來了人類文明,也成為了全球的霸主。未來人類的腳步將如何在地球上繼續走下去,回頭想想,功績、名利、金錢真的這么重要嗎?這些重要,或者只是我們覺得重要而已。
綜上所述,,智人用自己的雙手和智慧創造了世界,。如今,值得我們思考的是是等待自然的篩選而滅亡還是進入一個新的進化階段?這都需要我們的共同努力,共同維護這美麗的地球以及發揮祖先留下來的智慧。
最新人類簡史讀后感優秀篇五
首先談第一個體會,智人的進化充斥著殘酷與征服,不管是對于同屬人屬的其他人種,還是一些動物。
然而在最初,與其說智人的勝出是“天選之子論”,不如稱其為一次偶然。人類由猿類進化而來,這里的人類并不等同于智人,也包含了其他人種(比如尼安德特人、丹尼索瓦人),但隨著智人的遷徙,所到之處即伴隨當地其他人種的消失,是因為智人的身體更加強壯?還是更能適應氣候的變化?都不是,是因為某次偶然的基因突變,改變了智人的大腦,讓其可以用新式語言來溝通。此時,已經學會使用火與工具的智人,已經習慣于把自己當做獨一無二的生物,所以發現其他與自身有些微差異但又確實不同的人種時,用一個現代的詞語來形容——也許心態崩了?便將其趕盡殺絕。也許有人不愿意承認,但事實便是,每當智人到達一個新地方,便伴隨著當地人類的滅絕。但回到起點,假如這次偶然的基因突變發生在其他人種,那么,也許,就沒有現在的我們,也許,依然是多種人種共存。
無獨有偶,同樣地事情也發生在動物身上。海洋的隔絕讓每一塊大陸的生物經歷了數百萬年的演化,有了獨特的外形和習性,然而學會航海和探險的智人打破了一切。人類首次登上澳大利亞大陸時,就給這片大陸的動物帶來了毀滅性的災難,當地特有的有袋生物——袋獅、巨大的無尾熊等在短短千年中全部滅絕,隨后,伴隨著人類的活動,新西蘭、弗蘭格爾島等地方也發生了同樣的故事,從這點來看,智人可以稱為是連環生態殺手。
其次是第二個體會,讀完這本書,讓我對身邊一些理所應當的事情產生了一些虛幻的感受。
宗教是想象的,公司是虛構的,金錢和階級理論可以通用是因為其他人相信它,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也只是存在于概念中的,而這些所構成的“文化”,在作者的筆觸下,仿佛是一種寄生蟲,寄生在一代代的智人身上,指揮著不同文化(王朝、國家)間的戰爭,導致了一代代寄主(智人)的死亡,剝削了一代代的智人,卻又讓自己不斷進化延續。這個概念新穎的讓我的三觀產生了震動,但震動之后,卻又回到了原處,虛幻而無力,深埋在心底。
關于生命的延續,如果將生存和繁衍當做最基本的演化標準,那么小麥則是最成功的的植物,飼養的雞、豬等也是遠比智人成功的動物,與其說智人馴服了他們,不如說是他們馴服了智人,讓智人為其創造適宜的環境,讓其基因得以大批的復制延續。有人提出,這些人工養殖的動物從心理上講是不快樂的,他們的生命是為智人提供價值的,但如果從快樂來進行分析,現代的智人并不能說就比萬年前的智人更加快樂,因為快樂是由血液中的多巴胺等物質決定的,多巴胺等的產生與基因相關,并不是由這些外在的事物、金錢等來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