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中有不少心得感悟時,不如來好好地做個總結,寫一篇心得感悟,如此可以一直更新迭代自己的想法。那么心得感悟該怎么寫?想必這讓大家都很苦惱吧。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心得感悟范文,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區域協調發展感悟篇一
區域經濟的協調運行的核心是分配行為的規范化,而這一規范化的總樞紐什財政分配行為的規范化財政分配行為的規范化,要通過對個人之間的.利益分配、社會組織之間的利益分配、區域政府部門之間的利益分配和區域政府、社會組織、個人之間的利益分配的調節來實現,其依據是依據不同內涵確定的個人、社會組織和區域政府對區域社會的貢獻度.
作者:崔滿紅黃晉作者單位:崔滿紅(山西財經大學,山西,太原,030006)黃晉(山西省經干院,山西,太原,030024)
刊名:生產力研究pkucssci英文刊名:productivityresearch年,卷(期):“”(3)分類號:f061.5f812.7關鍵詞:區域經濟協調運行財政規制區域協調發展感悟篇二
地方高職教育與區域經濟的交集主要體現在人力資源、科研技術、協同創新等方面。校企合作是兩者產生協同效應的基礎。兩者的協調發展需要在下面幾個方面實現對接:高職院校實現與地區明星企業對接;學校專業群建設與企業崗位群建設對接;課程標準與企業能力需求對接;實習實踐過程與企業生產經營活動對接;職業資格證書與行業要求對接;學校指導老師與企業技能型員工對接;人才考核制度與企業質量管理對接;校內學習與職工終生學習對接;教內基礎建設與企業外部工程對接。
3.1地方高職教育與區域內企業行業在人力資源方面的協同
人力資源是兩者協同發展的基礎。高職院校要打破傳統的教育理念,讓教師、學生走出去,讓企業專家走進來,在最大程度上實現雙方資源的共享(人、物、文化、管理方法與手段及職業理念等)。隨著經濟結構的不斷調整,市場對人才的需求從傳統行業向高技術與新興產業轉變,從體力型向技能型轉變。地方高職院校在技能型人才供給量上與區域經濟企業的需求上要協同,專業設置要對口、畢業生數量與質量要對口。地方高職院校與區域內企業所需技能型人才在文化素質協同,要求高職院校在學校與專業建設過程中、在培養過程中,引入企業文化建設,使學生從“校園人”向“企業人”的轉變在學校完成。地方高職院校可為社區再就業教育、企業轉崗培訓以及在職人員的學歷提升創造便利條件,提升高職教育培養人才的支撐能力與發展潛力,更好的為區域經濟服務。高職院校與區域內企業可以在以下三個方面協調:供需協同、企業文化素質協調、再教育發展協同。供需協同不但可以滿足企業對人才的需求,同時也可以避免高職院校培養人才的脫節。企業員工的職業道德與素質關系企業文化的建設,關系企業內部的和諧,關系企業創新驅動的原動力,關系人才對企業和職業的認同感。終生學習是知識經濟時代的重要特征,高職院校需要新知識、新技術的更新,區域內企業發展需要高職院校為企業員工再教育提供服務支撐。
3.2高職教育與區域內企業行業在科研技術方面的協同
高職院校擁有一批技能熟練、科研創新能力較強的師資隊伍,與區域內企業的合作,可加速技術成果和發明專利的轉化應用,提高企業的創新水平。同樣,區域內高新技術企業在引入高職院校的科技成果和發明專利的過程中,提升自身的競爭力。科技成果從實驗室到推廣應用需要雙方的協同,這種協同不但能使科技成果更快轉化,而且在轉化過程中,雙方科技人員在研究能力上可得到互補,提升雙方的研究能力和應用能力。部分高職院校學生可參與技術的研發與應用,在這一過程中了解并掌握企業在技術方面要求,使學生技術能力滿足企業的要求。基于此,高職教育要根據區域產業結構變動和發展趨勢,特別是高新技術企業的發展趨勢,創造一種良好的人才創新環境和經濟文化環境氛圍,改善區域內企業競爭力,促進本區域企業的發展。
3.3高職教育與區域內企業行業在協同創新方面的協同
創新性人才是高職院校進行人才培養的核心目標,創新也是高職院校重要屬性之一。隨著經濟改革的深入,企業的發展向著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低能耗、低污染、自主創新能力強等方面轉變,在轉變的過程中必需人才系統的支撐。高職院校實現與區域經濟內企業的對接,需要在機制、管理、理念、載體、知識和技能等方面創新。首先要在辦學機制上創新,由“閉門教書”到“開放辦學”,在人才培養方案、教學計劃、課程建設和評價體系上與企業進行交流溝通。同樣,對于企業要建立互聯互通的合作培養機制,達到雙方共贏。其次在管理上創新,對于高職院校來說,改變管理方法和管理流程勢在必行,與企業建立協調部門,加速兩者在創新上的融合提升。從發展思路來說,高職教育面臨招生生源和就業的雙重壓力,企業面臨“用工荒”和“高技術人才荒”的壓力,雙方應各取所需,互補共存。在經濟轉型與產業升級加速的情況下,高職院校應針對產業升級和經濟轉型的機遇,進行專業結構調整,特別要注重一些新興行業的發展動態,區域內企業在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過程可以利用高職教育在人才培養上的優勢,與其合作加速企業的升級過程。雙方可以采用共建產品技術研發中心、共建技能大師工作室和共建人才培訓基地、共建信息資源庫,共同承擔省、市各級各類項目攻關,開展技術交流和知識共享,促進企業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
4結語
地方高職教育的發展需要區域經濟提供物質基礎,區域經濟的發展需要地方職業教育提供人力和智力支持,兩者的協同發展是相互促進的、動態發展的。校企合作是雙方協同作用的基礎,但是在我國大部分地區高職教育與企業合作相比發達國家仍是低層次的合作,甚至很多無疾而終,雙方在利益分配、合作機制以及效果評價難以達成共識,與此相關的研究和實踐還有待深入探討。
參考文獻
[1]中國高等職業教育年度報告[r].2009.
區域協調發展感悟篇三
在“互聯網+”技術的全力推動下,大學英語課堂教學迎來了新教改的春天,加上大學英語課程與互聯網信息技術的有機結合,從根本上改變了大學英語課堂教學的本質與方式,傳統大學英語課堂教學已被逐漸替代,換來的是“互聯網+大學英語課堂教學”的新型教學模式。經歷了幾次大學英語教學的改革浪潮之后,大學已廣泛地逐漸意識到改革帶來的積極變化,紛紛支持在網絡環境下提升大學英語課堂的教學效果和優化措施。
雖然互聯網模式下的大學英語課堂教學改革對傳統英語教學有一定程度的沖擊,但無疑也為傳統課堂教學引進了新的教學理念和新的授課技術。近幾年興起的moocs教學就是典型的例子:大規模在線公開課程是當前教學領域出現的一種新型學習模式。作為一種區別于傳統課堂教學的教學模式,它以學生規模多樣化、學生身份的多元化和教學模式的人性化引起了教育界的廣泛關注,同樣,它在國內的發展態勢可以用勢不可擋一詞來描述,多數“985”大學已經攜手打造了“在線開放課程”共享平臺,并一直致力于推進大規模在線教育工作,努力優化優質教學資源共建共享共建。值得一提的是,慕課涉及到的語言學課程中大部分是英語教學方面的。
二、網絡環境對英語教學的影響
(一)積極效果。網絡教學在大學英語課堂上基本得到廣泛的應用,形象、生動、直觀的特點易于被教師和學生接受,能在很大程度上激發學習者對英語學習的興趣,提高師生互動度和學生參與度,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從而改善大學英語課堂教學質量。
1.豐富了英語課堂的教學資源。在互聯網技術扶持和指導下,教師們省去了繁雜的教學工具,只需些許相關的網絡多媒體工具即可熟練操作ppt,在網上下載英語知識和共享資源,或者將預習內容和課后作業留在網上,實時溝通交流,并且教學形式比傳統教學更加豐滿充實、多元生動,進一步提高和激發了學生們對英語學習的興趣。同時,也更容易集中學生的注意力,進一步促使課堂教學模式變得更加活躍主動,摒棄了傳統教學枯燥乏味的填鴨式教學模式,使得這種新興的網絡英語教學模式逐漸被廣大師生所接受。
2.發揮了學習對象的主體作用。互聯網環境下,改變了傳統的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模式,學生的主體地位正在逐漸處于主導地位,師生關系得到進一步的改善,師生之間的溝通交流頻率增多,這對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具有積極意義,有利于培養并形成和諧的師生關系。同時網絡環境下的教學模式能最大限度使師生處于同一平臺,比如慕課平臺,學生可使用慕課上的共享免費知識和信息資源髙效與教師溝通互動,摒棄盲從。網絡環境教學模式與傳統模式相比較,教師由以前的自導自演變為組織參與者,說明教師不再是獲取知識的唯一渠道,學生們完全可以通過網絡平臺對英語課程進行有效探索和自主學習。
3.教學手段多元化、生動化。如今的知識更新速度快、涉及范圍廣,互聯網技術能提供大量豐富的學習資源,虛擬空間的“真實情景”進一步激活了學生交際的欲望,人機交互功能使得語言交際能力的提高有了技術保障。學生們能利用信息網絡技術髙效、靈活、快速對英語知識進行查閱整合,隨時實現英語知識的學習。
4.有效提高科學管理的效率。在英語教學過程中,互聯網技術發揮了非常積極的作用,除了為授課提供先進的技術保障以外,還可以在多媒體教學過程提供一定的技術指導,為英語教學提供了堅實的硬件基礎。另外,有了互聯網技術的知道,就可以通過網絡實現資源共享,在學習期間,不管是學生還是教師,他們的檔案管理工作都可以得到有效的管理與調用,為人力資源管理帶來了便利,同時還可以節約人力資源成本,最主要的是可以大大降低教學管理工作上的失誤率。
(二)消極影響。
1.教學課件偶爾重形式輕質量。行為主義學習理論作為傳統英語課堂教學理論之一,其模型是“刺激——反應”理論,網絡教學在一定程度上強化了該理論的應用,過于擴大音視頻的刺激,但是不能把多媒體網絡教學的'作用僅限于對感官刺激。有時會出現教學課件做得過于花哨,喧賓奪主的現象,轉移了學生對學習重點、難點的注意力。表面上可以激發學習熱情和求知欲望,事實上則成為了“虛擬化填鴨式”教學手段。因為有很多學生指出網絡教學并不能啟發英語學習思維,紛繁復雜的無關信息太多,手腦結合效率差,不能完全理解重點內容等等問題凸顯,造成大量知識快速地被灌輸到學生大腦,只能選擇被動地接受,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在英語教學課堂上的參與度和理解度。
2.學生學習積極性差,主動性受挫。有的學生利用網絡資源經常做與英語學習無關的事情,和同學玩網絡聯網游戲、實時聊天等等無關于英語的內容,嚴重影響了英語課堂教學秩序。
3.區域經濟是地方高職教育發展的基石,地方高職教育為區域經濟發展提供推力,兩者之間相輔相成,相互促進。鄭州市已經進入加速崛起的新階段,有效促進鄭州地方高職教育與區域經濟協調發展,對于振興鄭州市乃至河南省的經濟持續、協調增長,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
區域協調發展感悟篇四
長久以來,我國在財政收入占gdp的比重較低的形勢下,把東部區域和重點領域作為財政支出的'重點,尤其是在以來實施的積極的財政政策取得了良好的成績。但是從長遠角度來看,財政支出結構不合理使得中西部地區教育、科學、農業等發展較慢,不利于區域間協調發展,并且日后財政支出難以對中西部地區提供更加有力的資金保障。
2.2財稅權限機制不合理
首先,地方財力與權力嚴重分離。“財稅制度是中央和地方實現緊密配合的核心問題,近幾年,地方財政收入呈上升趨勢,但地方財政收入的上升沒有給中西部地方政府給予相應的對于公共事業支出的權利“[1],這種財力和權力嚴重分離的情況,加大了中西部地區的發展困難的程度。“其次,政府支出權力界限劃分不清。目前我們可以通過中央與地方財政支出所占的比重不同看出,雖然我國中央政府與地方政府之間的權責暫時沒有以法律界定明確范圍,但地方政府承受大量的支付壓力,地方政府過多地承擔了不應由其承擔的基礎教育科技支出、經濟發展和民生服務等支出責任”[2],這種責任不僅加大了地方財力的困難,更不利于區域經濟的協調發展。
2.3財稅扶持機制不完善
財稅扶持機制不完善的問題主要表現在轉移支付分配不合理。我國目前的財政補貼制度主要是轉移支付,而在轉移支付中,專項轉移支付的比例較大。專項轉移支付的優點是專款專用,資金便于管理。但也存在一定問題,一是專項轉移制度往往在分配資金上體現出資金投入較為分散,難以集中資金發展某一地區。二是專項轉移支付往往導致補貼政策難以和各地方實際相貼合,缺乏因地制宜的作用。而在在均衡性轉移支付中,不能準確的計算指標,不能完善的標明價格指標,影響了計算的結果及資金支付的準確性。并沒有達到保證各地區間社會公共服務水平的基本一致性的基本設想。
3以湖北省區域經濟發展情況為例分析
3.1湖北省區域經濟發展的現狀
在之前,湖北省經濟不協調的現狀顯而易見,有著武漢一城獨大的現象。尤其是1990年到,湖北省17個行政區的gdp差距懸殊并且不斷呈現擴大的趨勢。從空間分布特征來看,湖北省經濟發展水平明顯的呈現出由中部平原地區向周邊遞減的變化。湖北省gdp增長8.9%高于全國量兩個點排全國第六,全省完成地區生產總值29550.19億元,其中武漢以10955.59億元遙遙領先,宜昌和襄陽分別以3384.80億元、3382.12億元排名二三,神農架排名最后gdp22.50億元。通過分析20湖北省gdp看來,湖北省行政區間的gdp差距仍較大但相比較1990到20有了很大的改善。
3.2湖北省區域協調發展改革財稅支持措施
針對湖北省區域經濟發展不協調的問題,湖北省社科院秦尊文老師提出的省域副中心城市理論,年7月以“湖北省社會科學院課題組”名義向省領導建議在全省進行“一主兩副”布局實施“省域副中心戰略”建設三個城市群:武漢城市圈、宜荊荊城市圈、襄十隨城市帶。湖北省城市圈建設順應經濟全球化、改善了湖北省區域發展不協調的問題,相應的財稅支持政策發揮了巨大作用。首先,根據武漢城市圈建設的總體規劃,加大財政支持力度,調整工業布局,跨市實施產業布局,整合資源。第二,制定統一的財稅政策,凈化經濟區域協調發展的政策環境,從財稅政策上防止惡性競爭等。第三,完善城市圈內財政體制,切實理順稅收征管關系,保證各地切實獲得經濟發展的權利。第四,按照規范的轉移支付辦法,在轉移支付時,將經濟圈內的所有城市同等對待,按實際應得給予各個市區。
3.3湖北省區域協調發展財稅支持取得成效
近幾年,從經濟和財稅發展情況來看,湖北省區域協調發展效果顯著。其中武漢城市圈是全省gdp、財稅收入的主要來源地區,而且增長勢頭持續強勁,區域間的輻射力不斷增強,武漢城市圈的快速發展,增強了對周邊區域的資源的吸引,局部區域發展的同時帶通更大區域的經濟協調發展,以武漢市、鄂州市、黃石市形成鄂東鋼鐵走廊,以江漢平原三市為中心形成紡織及特色農產品加工群。湖北省年全年市州地區gdp情況顯示,“一主兩副”繼續引領全省地區生產發展,9市州同比增速同步或快于全省平均水平。
區域協調發展感悟篇五
區域經濟協調發展問題是世界上發展中國家重點研究的問題之一,我國的經濟發展也與這種區域協調問題密不可分。我國國土面積大,自然地理環境、經濟環境差異性、社會文化背景復雜性極大,交通運輸業發展較慢,總體經濟發展面臨多方面挑戰。所以,地區經濟發展的不平衡更為突出,更應受到重視。現如今我國經濟快速發展,區域間經濟發展差距拉大,區域經濟不協調問題長期得不到重視和有效治理,這不僅是一個經濟問題,也會影響社會政治的穩定,區域差異衍生出來的矛盾難以從根本上得到解決,進而妨礙地區的可持續發展等問題,迫切需要引起強烈關注,因此區域間協調發展的研究具有深刻的意義。地理區位優勢和財稅機制改革是影響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條件,區域經濟發展不協調的基礎原因是地理區位的條件差別,而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的關鍵條件是財稅機制改革。因此,促進財稅機制改革是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重要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