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身處學校還是步入社會,大家都嘗試過寫作吧,借助寫作也可以提高我們的語言組織能力。大家想知道怎么樣才能寫一篇比較優質的范文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優秀范文,歡迎大家分享閱讀。
大班建構區教學反思與措施篇一
10號、11號為期兩天的的同題異構比賽結果出來了,這一次我獲得了一等獎,說實話,挺意外、挺開心的!
回想當時的上課情況,我執教的是大班科學《翻跟頭的小黃人》,小朋友們表現得很不錯,回答問題很積極、動手操作也很有序,總之,小朋友這一頭沒有問題。當時的我,像平時一樣導入、組織,一步一步挺扎實。就在最后的時候,為了讓孩子們更容易理解小黃人翻跟頭的原理,我制作的形象生動的flash動畫竟然打不開,就連備份也看不清楚,當時挺尷尬的,只能空講。
課后,園長詢問我是否在熟悉班級的時候試著播放,我真的不知道該說什么,因為前一天我真的試了四五遍,每一遍都沒有問題,沒想到正式開課時竟然出現了狀況。同事安慰我說就當積累經驗,以后外出上課一定要用自己的電腦(備注:這次開課用的是承辦學校的電腦)。上完課后就一整天想不開,想著肯定與一等獎無緣,沒想到收到了驚喜。
這次的開課讓我留有遺憾,同時也讓我知道,做任何事都要準備充分,考慮周全;教育更亦如此,容不得半點馬虎。
王__是我們班一個特別活潑好動的小男孩,每天都在忙忙活活,這里跑跑那里跑跑,幾乎坐不到小椅子上,因為亂跑,有時還會把其他小朋友撞倒,真讓人頭疼。
今天上班后,我由于昨天晚上沒有休息好,有點不舒服,就在桌子上趴了一會兒。王__看見了,就跑到跟前問:“老師,你怎么了?”我說:“你去玩吧,老師有點頭疼。”他立刻緊張起來,一連問了好幾遍“你頭疼啊?你頭疼啊?”我因為難受,就沒有理他。
過了一會兒,他拿著幾個積木過來;“老師,我擺了個車。”我還是沒有理他,又過了一會兒他又走到我跟前說:“老師,你等著,我開著車去給你買藥,吃了你就好了!”一臉的關心,真讓我既感動又意外。
我趕緊說:“好的,謝謝你!”他更高興了,拿著他的積木車,在教室里轉了一圈,回來對我說:“老師,我把藥給你買回來了,吃了就不難受了!”
每個孩子都是純潔的小天使,只要我們老師有一雙善于發現的眼睛,就能看到,和他們在一起,會讓自己的心也變得純凈。
大班建構區教學反思與措施篇二
活動目標:
1.能運用觀察、猜測、討論等方法閱讀繪本,理解繪本中蚯蚓在不同時間發生的事情。
2.從閱讀繪本中了解日記的基本表現形式,嘗試運用繪畫形式來續寫日記,并能大膽而連貫地講述所續寫日記的內容。
3.體驗閱讀和續寫日記的樂趣。
活動準備:
1.《蚯蚓的日記》繪本。
2.有選擇地將繪本圖拍攝成照片,并設置ppt放映形式。
3.音效:孩子的尖叫聲、舞曲。
4.白紙、蠟筆提供給每組幼兒。
活動過程:
一、直接出示繪本封面《蚯蚓的日記》,激發興趣:
1.出示封面圖片,了解書名。
師:今天老師帶來了一本有趣的書,我們一起來看看書的封面,你看到了什么?看懂了什么呢?這個蚯蚓有什么特點?(幼兒觀察封面講述,了解故事的名字《蚯蚓的日記》。)
2.引導幼兒討論:什么是日記?
師:那日記到底是什么樣的呢?和你們想的一樣嗎?我們一起來看看這本書,尋找答案吧。
二、師幼共同閱讀,了解繪本故事內容和日記的基本表現形式。
1.第一遍閱讀,啟發幼兒看看、想想、說說,初步理解繪本故事內容。
(1)引導幼兒閱讀第一頁。
師:這是蚯蚓的第一篇日記,你們知道這篇日記是蚯蚓什么時候寫的嗎?(3月1日)原來記日記的時候是要先寫上幾月幾日的。在這一天里,有誰?發生了什么事?(幼兒觀察畫面講述。)
(2)引導幼兒閱讀第二頁。
師:第二天了,日記上的日期該怎么記錄?對了,3月2號,這一天蚯蚓學會倒立了嗎?為什么沒有成功呢?(了解蚯蚓沒有腳的特點,不能吸附在樹枝上。)
(3)師引導幼兒閱讀第三頁。
(播放孩子的尖叫聲)師:你聽到了什么?這是誰發出的聲音呢?他們碰到了什么事情?這跟蚯蚓有什么關系啊?幼兒大膽想象猜測。師講述故事。
(4)引導幼兒閱讀第四頁。
師:昨天是3月3日,蚯蚓做了一件很調皮的事情。今天是(3月4日),蚯蚓不再調皮了,它變得非常講禮貌。老師是怎么知道的呢?(從蚯蚓的日記里看出來的)我們一起來看看蚯蚓今天的日記里寫了什么。
(5)引導幼兒閱讀第五頁。
師:它在干什么?它是怎么跳舞的?為什么他只能這樣跳?我們一起來學學它吧!
(6)引導幼兒閱讀第六頁。
師講述故事提問:為什么蚯蚓要這樣說它姐姐呢?事實是這樣的嗎?
(7)閱讀完后與幼兒共同得出日記的簡單含義。
師:看了蚯蚓的日記,我們知道了原來日記是用文字或者圖案的方法記錄自己的想法和每天發生的事情,可以是你開心,難過,害怕的等,而且每篇日記都標有時間。
2.第二遍用放映ppt的形式完整閱讀繪本,引導幼兒進行續寫日記。
師幼完整閱讀3月1日到3月6日蚯蚓的日記。
師:那3月7日,蚯蚓還會去什么地方呢?還會發生什么有趣的事情呢?
三、拓展幼兒思維,啟發幼兒大膽想象,并嘗試續寫日記。
1.教師提出記日記的想法,啟發幼兒的想象。
(1)引導幼兒自由討論。
(2)請你來幫助蚯蚓把3月7日這天的日記記下來。
2.引導幼兒思考日記怎么記?梳理幼兒經驗。
師:記日記的時候我們首先在日記的最上方標上日期(3月7日),寫完日期后,再想想會發生什么特別的事情呢?想好了就把它畫在紙上。
3.幼兒自由嘗試記錄日記,師巡回觀察指導。
4.展示個別幼兒日記,并簡單點評。
5.把作品貼在書的后面,引導幼兒發現日記記了幾天的事情,其實,3月1日是星期一,那3月2日呢?……原來,在寫日記的時候還可以寫上星期幾,這就是蚯蚓一周的日記。
6.延伸活動:引導幼兒寫寫自己的一周日記。
活動反思:
原繪本故事畫面比較多,放在一節集體教學活動中故事量太大,因此在活動設計中我作了精選,截取了其中6幅畫面作為本次語言活動的內容,并將日期作了修改,使日記呈現出從3月1日到3月6日的連續性記錄,從而更易于幼兒對日記的把握。活動中,我通過引導幼兒觀察畫面、配合音效讓幼兒聯想畫面等多種方式吸引了幼兒的注意力,使幼兒對畫面的理解更深刻、透徹,并能從情感的層次去了解蚯蚓的內心世界,感受到蚯蚓在日記中的開心、難過、害怕等情緒的變化,使孩子與蚯蚓的情感產生了共鳴。最后環節中幼兒續寫日記的興致也特別高,孩子們把自己的想像都化成了畫表現在日記中。
大班建構區教學反思與措施篇三
今天的數學活動是"找出數字的好朋友",很多小朋友一下子就說出了黑板上的數字的好朋友,即少一和多一的數字。但是一向被爸爸媽媽捧在天上的朵朵卻連著說錯了兩個,我請她坐下來再好好想想,待會兒再請她來找別的數字的朋友,轉而請了別的小朋友。沒一會兒,坐在莉莉邊上的小朋友大聲喊道:"老師,莉莉哭了。"莉莉一直被爸爸媽媽寵著,很少受到挫折,因而一小點的挫折就讓她感覺自己很受傷很委屈,難受地哭了起來。莉莉沒有找到數字的好朋友已經是一個既定的事實,單純的鼓勵她"其實你很棒的"這樣的話就顯得蒼白無力了。正所謂從哪兒跌倒就從哪兒爬起來,我就要用幽默的語言幫助其從她跌倒的地方爬起來。
案例實錄:
教師:"呀,你們聽。數字寶寶8正在哭呢!嗚…嗚"
幼兒:"老師,哪兒有哭聲呀?"
教師:"你再仔細聽,嗚…嗚,聽見了吧!"
幼兒:"老師,好像真的有哭聲呢,我也聽見了。"
幼兒:"我好像也聽到了呢,真的有,它在哭。"
孩子們被我說的像真的一樣的描述給感染了,感覺自己真的聽到了數字8的哭聲。此時莉莉已經進入到我說的情景中,但是沒有很積極的融入,依然在旁觀。
教師:"我來問問它,為什么哭呀?""哦,原來是沒有好朋友了,它覺得很孤單。它還說,莉莉是她的小主人,她一定能幫它找到好朋友的。"
莉莉:"老師,對,我是8的小主人,我可以的幫它找到好朋友的。它的好朋友是7和9。"莉莉顯得很激動,也很自豪。
教師:"你們聽,數字8笑了。哈哈…哈哈,莉莉幫它找到了好朋友,它不孤單了,可以和朋友一起玩兒了。它叫我謝謝莉莉呢。"
分析:如果在莉莉受挫時教師置之不理,任由其宣泄自己的不良情緒,莉莉就有可能因為這次受挫而開始對自己的能力產生懷疑,變得不自信,對科學活動的積極性也會減弱。而教師用風趣幽默的態度設置情景,巧妙地幫助莉莉搬掉這塊絆倒自己的石頭,讓她從自己跌倒的地方站起來,重新回復自信。
大班建構區教學反思與措施篇四
本課的教學我主要以小蜻蜓的形象為導入,首先用謎語導入,讓學生了解蜻蜓的形狀和特征,然后在演唱過程中讓學生模仿小蜻蜓的動作來表演小蜻蜓,讓學生感受歌曲的三拍子的特點。
在教學中,為了讓學生得到生動活潑的發展,我遵循音樂教學的基本理念,組織開放而有活力的課堂教學,努力為學生享受音樂、表現音樂、創造音樂提供機會,讓學生走進音樂,讓音樂走入學生生活。
首先,注重以審美為核心,給學生營造視覺美、聽覺美、肢體美,讓學生在美的環境中學習音樂,體會身臨其境的感覺。
其次,結合學生的年齡特點,從學生的生理心理需求出發,創設一種寬松和諧平等愉悅的教學氛圍。用富有童趣的親切的教學語言進行教學。真正體現學生為主體、教師作為學生的合作伙伴參與其中。
第三,注重音樂實踐,鼓勵音樂創造。激發學生的學習主動性,讓學生通過音樂實踐活動,產生對音樂的強烈興趣與愛好。培養學生感受音樂、理解音樂、表現音樂和創造音樂的能力。
對于本課的難點學生掌握較好,開始有個別同學會把“不吃菜”這句中的“不”唱兩拍,把“吃”唱一拍,但到后來基本上都能唱對了,學生對于今天的歌曲不僅學得快,而且在表演唱的時候學生也很投入,只是因時間不夠沒能讓更多的孩子上臺展示。
教學是一門藝術,教無定法,貴在得法,需要我們在教學中不斷地摸索,并根據學生的特點隨時調整自己的教學策略,使我們的教學更符合學生的實際,貼近學生的生活。通過我們的教學,使每一個學生都能得到審美的愉悅,享受音樂帶給他們的感動。讓音樂更好地走進學生的心靈,成為他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美好的一部分。
大班建構區教學反思與措施篇五
最近聽到一位媽媽說:“孩子太爭強好勝,不知道到底是好事還是壞事。”
案例分享:聰明、漂亮的彤彤在幼兒園經常受到老師的表揚,但是她的個性太敏感好強了,什么都想表現得最好。如果老師表揚了別人,沒表揚她,她就會記得特別牢,非要下次爭個表揚;還有做游戲、參加活動等,她都要搶在前面。雖然有好勝心很好,可以讓孩子學會競爭,但是當她得不到第一時,就會不高興,甚至會哭鬧。
孩子“爭強好勝”,這事得兩說:它能讓孩子積極進取,力爭把事情做好;也能讓孩子缺乏寬容心,不能包容別人,形成自我封閉、孤僻、的人格。
專家說:孩子“輸不起”是一種正常現象。無論什么事情,孩子總是希望自己能做得更好,比別人強,獲得周圍人的認可和父母的贊揚。可是因為孩子年齡小,各方面都不成熟,看問題容易鉆牛角尖,比較極端和情緒化,所以好勝心表現得特別強烈。
孩子“輸不起”通常會有兩種表現:
1、一些孩子面對挫折、失敗,會采取回避、逃避的態度。比如,媽媽批評孩子畫畫不認真,不如隔壁的優優畫的好,聽到這話孩子干脆就不畫了。
2、另外一種孩子一旦在游戲中輸了,或是做什么事情比不過別人了,就會大發脾氣,哭鬧以示宣泄。
引導孩子正確看待輸贏,避免極端思想家長首先要平衡自己的心態,不要對孩子一時的成敗斤斤計較,贏了就把孩子大加夸獎,輸了就罵孩子“笨”,責怪、嫌棄孩子。
這樣做很容易讓孩子走向兩個極端,要么失敗了就爬不起來,要么就爭強好勝,非贏不可。
tips:可以用故事、生活實例和成功榜樣作為范本,讓孩子懂得人生不會總是一帆風順,關鍵是要學會從失敗中總結經驗,學會吃一塹長一智。
不壓抑孩子的好勝發現孩子特別爭強好勝后,成人不要壓抑這個小小的“好勝者”。
tips:1、把孩子的競爭心引到值得競爭的方面來,而不是事事拔尖、處處要強。2、教孩子學會不以“大哭大鬧”來取勝。防止孩子通過好斗等不合理甚至是偏激的手段來爭輸贏。讓孩子明白“勝利”來自于努力。
了解原因,講清道理
有的孩子異常好強、自信,總認為自己是對的;有時孩子對大人的話不肯接受,在這種情況下,成人要了解孩子不愿接受的原因。
tips:這種原因可能來自各方面,如所提要求的內容是恰當的,但不合時機,孩子缺乏情緒準備;孩子對要求的理解有偏差,或成人引導不夠等。
這時,家長應進行曉之以理的教育。講道理時,不能太抽象和過于深奧,盡量用淺顯易懂的語言,同時要特別注意反饋,允許孩子爭辯和反駁。
放手讓孩子多去磨練在日常生活中不溺愛孩子,給孩子更多的鍛煉機會是很重要的。因此應更多地給孩子自己照顧自己的機會,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學會獨立面對問題,培養堅強的內心。
小鏈接:現在一些發達國家非常重視對下一代進行挫折教育,如日本的家長送孩子到中國參加草原夏令營,嘗嘗吃苦的滋味;美國的家長把孩子放在荒島上,讓他們懂得什么叫饑餓,學會生存;英國的家長讓孩子參加長距離徒步行走,培養他們不怕困難、吃苦耐勞的韌勁。
所以,我們的家長也要有意識地讓孩子經歷些困苦,盡量讓孩子在克服日常種種困難中磨練承受能力和戰勝困難與挫折的良好心態,增強孩子的耐挫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