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名教師,通常需要準備好一份教案,編寫教案助于積累教學經驗,不斷提高教學質量。優秀的教案都具備一些什么特點呢?又該怎么寫呢?那么下面我就給大家講一講教案怎么寫才比較好,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幼兒園大班數學比粗細教案篇一
1、通過活動讓幼兒繼續比較寬和窄,能正確地表達比較的結果,在比較中進一步理解物體寬窄的相對關系。
2、除了目測比較外,引導幼兒嘗試用物品作自然測量比較。
3、進一步培養幼兒對事物的觀察、比較、判斷能力以及對事物作寬窄比較的興趣。
4、能學會用輪流的方式談話,體會與同伴交流、討論的樂趣。
5、探索、發現生活中的多樣性及特征。
1、寬窄不一的毛巾、圍巾、手絹、紙板若干。
2、幼兒掛書第16頁。
1、使用幼兒用書第16頁。
(1)請幼兒看一看:圖中有哪兩個動物?它們長得怎樣?
(2)請幼兒觀察比較:哪張床最寬?哪張床最窄?它們分別是誰的?請把動物與相應的床連線。
2、使用準備好的物品作寬窄比較。
(1)教師兩兩拿出物品,請幼兒說一說:這兩個物品哪個寬?哪個窄?你怎么知道的呢?
(2)教師提問:"我們除了用眼睛看,還能夠用其他方法來比較兩個物體的寬和窄嗎?"鼓勵幼兒積極動腦筋思考。
(3)請幼兒嘗試用書本、積木等物品來對對別的物品作寬窄的測量。
1、繼續引導幼兒關注教室里面、幼兒園里面、家里面有哪些東西寬,哪些東西窄。
2、請幼兒用繩子或者其他東西量一量家里面自己的小床和爸爸媽媽的大床,餐桌、書桌和茶幾。看看有什么不一樣。
3、請幼兒學習用跨步、腳印、竹竿、繩子等在戶外進行自然測量,比較路的寬窄、墻的寬窄等。
繼續引導幼兒關注教室里面、幼兒園里面、家里面有哪些東西寬,哪些東西窄。
幼兒園大班數學比粗細教案篇二
這個數學活動,我精心設計了三個環節,每一環節都是環環相套,層層遞進。
活動開始,我讓幼兒找自己的生日,孩子們注意力一下子給吸引住了,通過讓幼兒認認、想想、說說數字,充分發揮了幼兒的擴展性思維.接著讓幼兒進入一個有趣的故事中,有年媽媽帶著孩子住在漂亮蘑菇房子里進行著有趣的游戲,幼兒在不知不覺中理解了年月日的概念,感知到了年月日間的關系,了解一年有12個月,一個月有30(31)天,一年共有365天。然后又開了一個展覽會,孩子們更是樂開了天更重要的是這個情境激發了孩子人人去探究、人人去發現,自己悟出了年月日之間的關系。這一活動設計巧妙,抽象的“年月日”概念在多媒體課件的幫助下,顯得生動而形象,符合幼兒的認知特點與學習能力。各環節設置比較合理,緊湊,目標達程度較高。活動中,自然滲透了科學、社會等領域的內容,活動的整體性較好。
數學《有趣的日歷》選擇了幼兒日常生活經常用到的日歷掛歷臺歷等來讓幼兒認識日期,查閱日期.活動中充分體現了《指南》精神:幼兒的教育內容必須生活化、游戲化、社會化。“課堂小天地,天地大課堂”,我們作為教師應該創設出孩子們熟悉的生活場景,應該讓學生懂得:生活就是數學學習的課堂,數學學習就在廣闊的天地里,生命的成長中。
在整個活動中,教師的情緒不夠投入,沒能很好地激發幼兒參與活動的熱情,師幼之間的互動與交流不夠,教師作為“教”的主體沒能很好的發揮引導著、支持者、合作者的作用。
幼兒園大班數學比粗細教案篇三
每每與孩子閑聊時,總會時不時地聽到孩子們說:“老師,你看,這棵樹多高呀。” “老師,我長大了,以前好多衣服都不能穿了。”“ “老師,小學的操場比我們幼兒園的大。”等等。每當這時,我總會不由自主地問問:有什么辦法知道它們到底有多高,多大呢?孩子們的答案是多樣的。有用尺子,繩子、木棍等量,還有的小朋友想出用倒影來量。所有的這一切都說明了孩子對測量有一定的興趣和認識。因此大班數學活動《測量遠近》,正好符合了幼兒的興趣和年齡特征,幫助幼兒嘗試借助工具測量周圍物體,進一步了解測量在生活中的應用。
因為活動中所要測量的就是我們天天要用的桌子,非常的貼近生活,所以幼兒在測量的時候特別的開心,積極性也特別的高。在操作的過程中,因為幼兒之間的能力有所差距,所以有對有錯,所以在活動的過程中給幼兒多次交流多次嘗試的機會。發現問題就要給幼兒解決問題的機會。允許他們犯錯誤,再嘗試用別的方法。每當孩子遇到困難,我都會讓他們先自己想辦法,大膽去嘗試。
在活動中 盡管之前我已經考慮了很久怎么樣把語言說的更周密更完整,但是真正上課的時候還是有一些略顯含糊的地方。就因為這一點,幼兒的操作方法不是很準確,使得第一個活動目標沒有實現,所以在數學活動中,一定要盡量把話說周全,以免有些小朋友喜歡轉空子或者抓你的漏洞,不要只想著自己的教學步驟,而忽略了口頭的能力。
每個老師都跟我們說過,在互動上遇到緊急情況要懂得隨機應變,我們都覺得挺簡單,但是當你真正遇到這種“突發狀況”的時候,也許你就沒有自己預期的那么“靈活”。所以無論如可,要做好完全的準備。
幼兒園大班數學比粗細教案篇四
一、創設情境,給學生充分的觀察和交流的時間。
生動、具體的教學情境,學生易于理解容易于接受,就易于激發他們的學習熱情,提高學習的積極性。所以,這一節課,我運用創設情境,給學生充分的觀察和交流的時間。展示“美麗的校園”圖之后,先讓學生隨意看、隨意說,自由發言,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再指定內容,讓學生“看看,說說”,全面了解畫面的內容,并把尊敬老師、愛護同學等思想品德內容滲透在其中。然后讓學生由數畫上的物體的數量到數身邊的實物的數量,體驗生活中處處要用到數學,對數學產生親切感。在“數一數”的學習動中,注意關愛每個學生,及時給予鼓勵,尤其特別關注學困生的培養,細心觀察,及時發現,發現他們的進步和他們的優點,及時給予表揚和鼓勵,讓學生感到“我能行”,不斷獲得成功和體驗,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和信心。
二、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
一個好的習慣可以讓人受益終身。所以我在教學過程中比較注重培養學生的良好的學習習慣。“數一數”這節課,也是入學教育課。在上這節課時,我充分利用“美麗的校園”的畫面資源,指導學生看圖數數。由學生自由觀察數數到有序地進行觀察數數,讓學生領悟觀察的方法。由老師反復提問“還有什么?”使學生明白要認真、仔細、用心地觀察。引導學生觀察、說說“畫面中的學生在校園里看見老師時是怎么做的?”猜一猜“他們這時會說些什么?碰見同學時他們又是怎么做、怎么說的?”來培養學生講文明、懂禮貌的習慣。把良好的學習習慣的培養融入到數數的活動之中,使學生在掌握數數方法的同時,受到良好的行為習慣的教育。
幼兒園大班數學比粗細教案篇五
大班測量活動:小路有多長,是指在利用各種測量工具來測量路的長度,學習利用自然物進行測量時,運用到的方法,例如:首尾相接、做標記的方法,并理解所用的材料不同,測量的結果也不一樣。并在學會了測量方法后,能運用在實際的生活中。
此次觀察的活動是大二班的測量活動:小路有多長,教師通過情境的導入,引發幼兒的興趣,通過設置疑問:如何測量小路的長度引出本節課的重點。利用不同的材料進行測量,通過先讓幼兒進行嘗試,教師在觀察中發現,幼兒的問題,提出質疑,然后與幼兒一起共同接解決問題,發現測量的方法。
幼兒在第二階段開始自主組合與測量中,利用了教師提供的一些工具,例如:吸管、筆、手掌。觀察的這一組幼兒選取了吸管為測量工具,a小朋友先選擇了吸管,小朋友一邊測量一邊做著記號,老師問他小路有多長,他告訴老師“忘記了”,老師接著問:“怎樣就不會忘記了?”孩子明白了過來。b小朋友擇選取了一支筆作為測量工具,他量來量去,也沒得出結果最后在教師的幫助下完成了測量活動。
一個班的孩子會有不同的差異,a小朋友的觀察力比較強,年齡也大一些,因此也較好的掌握了做記號和首尾相接地測量方法。同時在教師的提醒下做好了相關及記錄,而b小朋友年齡較小,并沒有掌握測量方法:做標記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