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結是對過去一定時期的工作、學習或思想情況進行回顧、分析,并做出客觀評價的書面材料,它有助于我們尋找工作和事物發展的規律,從而掌握并運用這些規律,是時候寫一份總結了。那關于總結格式是怎樣的呢?而個人總結又該怎么寫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總結范文,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回收各種廢品工作總結篇一
根據《^v^辦公廳關于轉發國家發展改革委住房城鄉^v^生活垃圾分類制度實施方案的通知》《教育部辦公廳等六部門關于在學校推進生活垃圾分類管理工作的通知》《安徽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進一步加強生活垃圾分類工作的通知》《蕪湖市關于在全市實施生活垃圾分類的通知》等文件要求,結合學校實際,制定本實施方案。本方案所稱的生活垃圾,是指在日常生活中或者為日常生活提供服務的活動中產生的固體廢物以及法律、行政法規規定視為生活垃圾的廢棄物。
全面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v^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以及^v^^v^關于普遍推行垃圾分類制度的重要講話精神,牢固樹立社會主義生態文明觀和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加快建立分類投放、分類收集、分類運輸的垃圾分類處理機制,著力提高全體師生的生活垃圾分類和資源環境意識,倡導簡約適度、綠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創建生態、美麗的校園環境。
1.全員參與、協同推進。生活垃圾分類管理是涉及學校辦學、師生生活的大事,需要全體師生共同參與;后勤等有關部門履行分工責任,各二級單位落實管理教育責任。
2.完善機制、鼓勵創新。充分發揮市場作用,采取與政府、社會合作模式,分類管理的實施操作由專業化服務公司等社會化主體全面負責,運用創新手段提高分類處理效能。
3.加強宣教、重在育人。將垃圾分類工作作為優化育人環境的重要途徑,作為師生環保習慣養成、學生文明素養提升的重要載體,加強宣傳教育工作,形成校園綠色生活方式。
以生活垃圾“總體減量、源頭分類、運營外包”為目標,積極推進宣傳教育工作,實現全員知曉、全員參與;積極推進生活垃圾源頭減量和資源循環利用,將垃圾分類深入到垃圾處理的每個環節;積極構建校園生活垃圾全程分類體系,實現分類投放、分類收集、分類運輸、分類處置;積極做好監督檢查,實現校園不同區域、不同領域的生活垃圾強制分類全覆蓋。
1.分類方式
按照蕪湖市要求,我校生活垃圾分類采取“四分法”,即將“有害垃圾、可回收物、廚余垃圾、其他垃圾”四類單獨分類收集,其中有害垃圾容器為紅色,可回收垃圾容器為藍色,廚余垃圾容器為綠色,其他垃圾容器為橘黃色。具體區域、部位可根據實際情況,選擇性放置。學校垃圾分類容器應按照標準逐步更換統一。
2.分類設施配置要求及標準
(1)公共樓宇(學生公寓除外)每層樓的公共區域適當位置或建筑物的主要出入口設置1個收集點,每個收集點至少設置廚余垃圾、可回收物和其他垃圾收集容器各1個。各單位根據實際情況自行配置室內合適的收集容器,室內可根據空間、人數和工作需求設置至少1組可回收物和其他垃圾收集容器。
(2)室外可回收物和其他垃圾投放桶按人數、投放量合理配備。
(3)食堂及供餐區需配置廚余垃圾和其他垃圾收集容器,廚余垃圾收集容器根據用餐人數和廚余垃圾產生量設置,以不滿溢為標準。
(4)教學樓每層樓適當位置設置1組可回收物、廚余垃圾、其他垃圾收集容器,每個辦公室宜設置1組可回收物和其他垃圾收集容器,衛生間宜設置其他垃圾收集容器。
(5)學生公寓區建設垃圾分類收集亭,各亭設置一組240l的可回收物、廚余垃圾、有害垃圾、其他垃圾收集容器。
(6)劃區域配置有害垃圾收集容器,容器應按便捷、安全的原則設置。
3.建筑(裝潢)垃圾與生活垃圾分開投放。校園產生的建筑(裝潢)垃圾,在合適的位置設置封閉式建筑(裝潢)垃圾臨時堆放點,集中運往區建筑垃圾臨時回填點填埋處理。
1.組織領導機制
加強對學校生活垃圾分類工作的指導和管理,由校愛國衛生運動委員會組成人員領導統籌、組織協調、部署指導全校的生活垃圾分類管理工作。校愛國衛生運動委員會辦公室負責日常垃圾分類事務的協調處置;成立學校生活垃圾分類工作組,組長為后勤管理處處長,副組長為有關部門分管負責人,成員為各學院等二級單位指定負責人,具體負責實施生活垃圾分類、投放、收集、存貯、轉運等工作及具體問題處置。
2.有效實施分類
——室外公共區域、學生公寓、公共教室,參與服務的社會企業為直接責任人,后勤管理處為管理責任人。
——專業教室、實驗室、辦公樓、運動場所,參與服務的社會企業為直接責任人,使用單位為管理責任人。
——學生食堂、超市等校園餐飲服務供應區域,經營主體為直接責任人,相應監管單位為管理責任人。
——工程現場及臨時設施周邊,施工單位為直接責任人,歸口管理單位為管理責任人。
——校內商鋪等經營場所,經營主體為直接責任人,歸口管理單位為管理責任人。
——校內舉辦大型活動時,校內主辦方(如無校內主辦方,校內承辦方即為直接責任人),及活動所在區域物業服務公司為直接責任人,審批單位和物業管理單位為管理責任人。
3.分類設施建設
為確保我校校園生活垃圾有效分類和蕪湖市接收外運,后勤管理處統籌做好各種垃圾分類設施的清單制定、安放設置,財務處要安排專項經費保障學校生活垃圾分類工作的實施,資產與實驗室管理處做好垃圾分類設施的采購事宜。
4.開展宣傳教育
宣傳部、學生工作處、研究生院、團委及各學院(含繼續教育學院、國際教育學院、皖江學院)開展以生態文明教育和生活垃圾分類為主題的宣傳教育活動,組織學生開展形式多樣、效果顯著的生活垃圾分類實踐活動,將垃圾分類融入大學生綜合素質教育內容之中。各班級通過主題班會、主題團日活動、演講征文、知識競賽、現場交流等形式,組織學生開展豐富多彩教育活動,普及垃圾分類科普知識,營造倡導綠色校園的良好環境。宣傳部積極開展宣傳引導,形成良好社會輿論氛圍,報道學校生活垃圾分類工作的好經驗好做法。
5.強化監督管理
按照《安徽省城市生活垃圾分類導則》要求,校愛國衛生運動委員會辦公室,要加強對各單位、各部門生活垃圾分類實施情況的管理監督和檢查。各單位、各部門,校內各社會服務單位,全體師生員工,都應履行生活垃圾分類的義務,共同維護整潔有序、綠色生態的文明校園環境。任何單位和個人發現校內有違反本辦法的行為,都有責任舉報、投訴。校愛國衛生運動委員會辦公室接到舉報、投訴后,應當及時處理,并將處理結果予以反饋。對當地環衛部門、生活垃圾收運作業服務單位等反饋的垃圾分類不達標情況,應當在核實情況后,要求相應管理責任方及時改進,并請相關職能部門協助共同監督整改。學校建立由師生代表組成的生活垃圾分類督導員隊伍。
具體職責任務分工見附件2。
(一)宣傳發動與推廣階段(2019年9-10月)
1.明確管理責任
各部門、各單位根據學校校園生活垃圾分類工作實施方案,明確責任領導,納入重點工作,細化管理職責,確保責任到人。
2.開展宣傳教育培訓
回收各種廢品工作總結篇二
生態環境部在深圳召開全國“無廢城市”建設試點工作啟動會,牽頭成立國家專家技術幫扶組,每季度對深圳開展技術指導和幫扶;安排^v^常駐深圳深入調研和指導,組織開展重點問題攻關。廣東省生態環境廳安排固體廢物和化學品處、固體廢物和化學品環境中心為深圳提供政策和技術援助,下放危險廢物經營許可證等審批權,推動省市固體廢物智慧監管信息系統共建共享。
成立深圳市生態環境保護委員會和“無廢城市”建設試點領導小組,我市主要領導高位推動,市委書記、市長親自部署試點建設工作,定期聽取匯報,親自協調解決存在的問題。人大設立代表問政會,強化工作監督。政協設立委員議事廳,廣泛溝通信息、交流思想。相關市領導定期召開工作會議,研究解決分管領域改革建設事項。設立“無廢城市”建設試點領導小組辦公室,具體負責建設試點日常工作。
修訂《深圳市生態環境保護工作責任清單》,明確各單位(部門)和各區工作職責,厘清固體廢物管理邊界,形成生態環境部門牽頭,城管、住建、水務、市場監管、商務等部門分工負責的固體廢物大環保統籌管理新格局。高標準編制建設試點工作方案,制定四個階段工作目標,系統構建十大建設體系,出臺58項建設指標,安排100項工作任務,出臺組織實施、考核評估等9項工作制度,將任務細化分解到各單位(部門)和各區,納入全市生態文明建設考核,全面壓緊壓實試點建設責任。
順利完成生活領域固體廢物、工業固體廢物、建筑廢棄物、危險廢物、市政污泥、農業廢棄物、保障體系100項年度建設任務。58項建設指標已完成56項,快遞綠色包裝使用比例55%,受綠色包裝價格高和新冠肺炎疫情限制循環包裝箱循環使用等因素影響,比目標值65%低10%;工業固體廢物產生強度為噸/萬元,指標領先全國先進水平,但受寶安、南山、龍崗三座生活垃圾焚燒發電廠新增爐渣1500多噸/日等因素影響,比目標值噸/萬元增加了噸/萬元。
生活垃圾分類收運系統覆蓋率、工業危險廢物安全處置率、醫療廢物收集處置體系覆蓋率、污泥無害化處置率、危廢經營單位環境污染責任保險覆蓋率、環境公共服務單位環境污染責任保險覆蓋率、綠色建筑占新建建筑比例共7項指標均為100%,原生生活垃圾全量焚燒處置和零填埋,房屋拆除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率從2018年的31%提升到97%,相關9項指標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社會源危險廢物收集處置體系覆蓋率、畜禽糞污綜合利用率、病死動物集中無害化處理率、有害垃圾收集處置體系覆蓋率、非正規垃圾填埋場整治完成率、農村衛生廁所普及率等6項指標為100%,醫療衛生機構可回收物資源回收率99%,地膜回收率90%,生活垃圾分類回收利用率從2018年的24%提高到42%,裝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比例從2018年的16%提高到38%,建筑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率從7%提高到,一般工業固體廢物實現零貯存,累計建成綠色工廠45家、認證綠色產品71個、認定綠色供應鏈7家,相關15項指標領先國內先進水平。
充分利用特區立法權優勢,編制4個地方法規和3個地方規章,出臺77個政策文件,強制推進生活垃圾分類管理,強制開展建筑垃圾限額排放,拓展綠色信貸、綠色稅收、綠色債券產品種類,完善各類固體廢物全過程監管、申報登記、電子聯單等管理制度,加快填補固體廢物治理法律空白,改革創新固體廢物行政管理政策措施,為固體廢物綜合治理提供制度引領。
《深圳經濟特區生態環境保護條例》深化生產者責任延伸制,將一般工業固體廢物申報登記和電子聯單管理、塑料污染治理、動力電池梯級利用等納入法治框架,明確在線監控可作為行政處罰依據,深化環境信用管理制度,為固體廢物治理提供強有力的法律保障。
《深圳經濟特區綠色金融條例》是我國首部綠色金融領域立法,創新綠色信貸、信托金融、綠色保險產品業務,明確綠色金融標準,創設綠色投資評估制度,強制披露環境信息,擴大“無廢城市”建設項目市場融資范圍,降低固體廢物行業生產成本,提高利用處置企業抗風險能力。
《深圳市生活垃圾分類管理條例》明確生活垃圾分類標準,明確生活垃圾投放、收運、處理全過程管理要求,創新建立“生活垃圾定時定點投放”“住宅區樓層撤桶”“生活垃圾計量收費”等制度,設立全國首個垃圾減量日,為垃圾分類管理和執行落實提供有力的法律保障。
《深圳經濟特區建筑綠色發展條例》從項目設計、建筑節能、綠色建筑、裝配式建筑、健康建筑、綠色社區、綠色城區等方面進行建筑廢棄物源頭減量。明確建筑物全壽命期建設和管理細則,提高建筑物使用壽命,從源頭減少建筑物拆除廢棄物產生量。
《深圳市建筑廢棄物管理辦法》在全國首次提出新建項目建筑廢棄物限額排放管控制度,對工地建筑廢棄物實行排放核準、消納備案管理,實施建筑廢棄物收運處置申報登記和電子聯單管理,明確綜合利用產品認定辦法,強化綜合利用激勵制度措施,推動建筑廢棄物源頭減排和資源化利用。
出臺77個政策文件,強化綠色發展和綠色生活計劃措施,強化綠色生產和綠色制造政策引領,深化塑料污染治理,推進綠色快遞、綠色外賣、光盤行動,完善生活垃圾、建筑廢棄物、一般工業固體廢物、危險廢物、市政污泥、農業廢棄物、再生資源等治理改革政策措施,全面深化各類固體廢物綜合治理改革。
以政府為主導、企業為主體,發揮我市固體廢物利用處置高度市場化的優勢,形成國有企業擔當兜底、社會資本有序市場化競爭的固體廢物收集、運輸、利用和處置能力建設體系。新投資100億元完成46個固體廢物利用處置工程項目建設,全市規模以上固體廢物利用處置設施總投資達到326億元,累計建成投產189個固體廢物利用處置基地。孵化出能源環保、東江環保、格林美等一批上市公司,共培育出44家本地固體廢物利用處置骨干企業,骨干企業和利用處置基地數量位居全國前列。
強化政府宏觀經濟調控,創新綠色金融服務系列產品。2020年財政補貼52億元收運處置生活垃圾、市政污泥、醫療廢物,投入6200萬元扶持“無廢城市”科學研究,安排5690萬元對固體廢物利用處置產業進行專項資金扶持,帶動企業投資億元。強化綠色信貸激勵措施,綠色信貸余額3561億元,辦理“綠票通”小微綠色企業、綠色項目業務401筆,金額達億元,綠色信貸規模再創新高。加大稅收優惠政策,2020年退還78戶固體廢物相關領域納稅人資源綜合利用增值稅億元。加強環境污染責任保險市場培育,2020年671家企業投保1700萬元購買環境污染責任保險,保額總額達到9億元,危險廢物經營單位和環境公共服務單位全部購買環境污染責任保險。
鼓勵社會資本投資,成立深圳市無廢城市技術產業協會,每月舉辦固體廢物論壇,推動產業融合與交流。加強粵港澳大灣區城市間協同處置,簽訂深圳汕頭、深圳潮州等政府合作協議,實現城市間固體廢物利用處置設施資源共享,推動固體廢物處置行業集群化、規模化、產業化發展。批準成立潮商東盟基金,注冊資本10億元,募集基金規模可達1000 億元,助力深圳將“無廢城市”技術項目推廣到東盟等“一帶一路”國家。
出臺“無廢城市細胞”5個考評細則、4個評價標準、1個生態工業園區建設標準,新增41項固體廢物治理地方標準規范,完善“無廢城市細胞”評審標準,在全國首個系統建立建筑廢棄物再生產品認定和市場化推廣應用技術規范,科學設計生活垃圾分類技術體系,細化危險廢物、一般工業固體廢物、醫療廢物等收集、貯存、處置等規范化管理要求,全面推進各類固體廢物收集、貯存、運輸、利用、處置、監管各環節規范化建設。
創新25項科技攻堅技術,新增發明專利16項,新增實用新型專利17項。3項技術榮獲2020年度廣東省環境保護科學技術獎一等獎,5項技術入選國家“無廢城市”建設試點先進適用技術目錄。
建10個高端科研平臺,生態環境部批準深圳環保科技集團成立“國家環境保護危險廢物利用與處置工程技術(深圳)中心”,深圳能源環保認定“城市固體廢物清潔高效處理與資源化國家企業技術中心”,成立“廣東省固體廢物危廢污染隔離防滲系統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廣東省有機廢棄物無害化處理和資源化利用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廣東省城市固體廢物清潔高效處理及資源化利用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廣東省生活垃圾專業化分類與減量化資源化利用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廣東省污泥深度處理及黑臭水體生態修復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5個省級工程中心,創建深圳市能源環保、環保科技集團、深高速環保研究中心3個博士后工作站和創新基地。
投入億元全面建成智慧環保監管平臺,完成危險廢物、醫療廢物、一般工業固體廢物、建筑廢棄物、市政污泥等gps+視頻全覆蓋、全過程智慧監控體系。開發固體廢物遠程視頻執法系統,執法人員利用手機、ipad等設施與企業負責人手機進行視頻同步,執法人員通過同步視頻在線檢查企業固體廢物管理臺賬、廢物貯存間等規范化管理情況,發現問題實時交辦整改,企業整改線上提交執法人員審查確認,形成全鏈條閉環執法監管,大幅提升執法監管效能,執法人員需求縮減80%,同時提高企業抽檢比例,有效提升企業規范化管理水平。
全面實施最嚴法治,強化環保問題按日計罰,對違法企業利劍高懸,對守法企業無事不擾。出臺《深圳市環境行政處罰裁量權實施標準(第六版)(修訂版)》,規范37項固體廢物違法行為行政處罰自由裁量權。持續開展“利劍”系列執法行動。出臺監管執法正面清單,對375家企業實施正面監管,實現“散亂污”企業動態清零。
回收各種廢品工作總結篇三
1、各校(幼兒園)要成立以校長為組長的垃圾減量分類教育領導小組,明確機構和專人負責垃圾減量分類教育工作實施辦法,要結合自身實際,制定垃圾減量分類工作方案和宣傳方案,明確工作職責、時間節點、相關責任及獎懲機制,切實推動垃圾減量分類教育工作。要利用國旗下講話、主題班會等形式進行“垃圾分類”的意義宣傳。要充分利用校園廣播、黑板報、宣傳展板、電子顯示屏滾動播放、家長微信群、《致家長一封信》等形式,普及垃圾減量分類知識,提高垃圾減量分類知曉率。
2、要將垃圾減量分類知識納入校本課程,建立學科教學滲透機制,通過語文、生物、地理、化學、科學等課程,將生活垃圾減量分類知識融入各學科教學課堂中,通過班團隊課、綜合實踐課,開展兩周一次生活垃圾分類專題教育活動。每學期至少要組織一次以生活垃圾減量分類為主題的宣傳教育活動,學生每周總結一次在家實施垃圾減量分類的情況,做好統計、評比和激勵,提高學生環境保護意識。
3、要明確專業師資隊伍和管理隊伍,加強相關知識的培訓,實施垃圾減量分類教育和管理。教師進修學校要將生活垃圾減量分類師資培訓納入中小學教師培訓體系,選拔優秀中小學(幼兒園)教師,以課程實施能力和知道能力為重點,每年至少舉辦一次培訓或教研活動,尤其要做到班主任垃圾分類教育培訓全覆蓋,提升教師專業水平和意識。
4、組織開展“小手拉大手”活動,通過學校、家庭、社區三結合等形式多途徑開展以垃圾減量分類為主要內容的宣傳互動活動,動員廣大師生加入全市垃圾減量分類自愿者隊伍,組織參觀體驗活動,實地參觀體驗垃圾處理場所,開展環衛體驗活動,鼓勵學生進行垃圾減量分類的科技課題研究,開展廢物利用的創新項目和藝術創造,組建學生社團,開展“生活垃圾減量分類”綜合實踐活動等。
5、按照遼寧省、丹東市生活垃圾分類標準,各學校實行“有害垃圾、可回收物、易腐垃圾、其他垃圾”四種分類方式。在教室、宿舍、食堂、操場等場所合理設置生活垃圾分類收集容器,滿足實際分類需要,垃圾分類收集容器的標識、顏色可參照《丹東市中小學垃圾分類宣傳指導手冊》。各學校要遵循有害垃圾單獨投放、其他生活垃圾減量分類投放的原則,建立完善校內生活垃圾分類臺賬,記錄生活垃圾種類,數量、去向等信息,并與運收單位做好交接、登記和統計工作,逐步實施生活垃圾分類收集與處理。要加強與當地收運體系、回收體系的協調溝通,督促收運單位及時收取垃圾,特別是易腐垃圾,做到“日產日清”,有條件的學校可引入社會資源參與校內生活垃圾分類服務。
校園生活垃圾減量分類管理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教育局要求各校要先粗分再細分;先建立體系框架,再逐步完善,有序推進生活垃圾減量分類工作。要根據實際情況有序開展生活垃圾減量分類。按照垃圾構成和可回收利用度,確定分類、品種、回收率等,要系統的考慮分類投放、收運、處理處置各環節的銜接。農村學校要做好和村鎮對接工作。科學合理選擇分類范疇、品種、要求統一規劃分類施策,實現垃圾減量分類體系共建共享。要切實將生活垃圾減量分類教育與學生文明禮儀養成教育、健康衛生教育、生態文明教育相結合、促進師生良好習慣的養成。要加大校內生活垃圾減量分類管理工作的投入,確保經費到位,不斷完善校內設施設備更新。制定出垃圾減量分類管理監督、檢查考核和評比表彰辦法,加強日常工作檢查力度,將生活垃圾減量分類實施情況列為學校考核目標,讓垃圾減量分類思想轉化為師生的自覺行動,從而推動我市生活垃圾減量分類工作目標的實現。
回收各種廢品工作總結篇四
為了保持校園的清潔、 衛生,培養師生的環保意識,提高大家的環保能力,根據本校的 實際情況,特制定垃圾分類處理實施方案,使垃圾分類回收長期化、規范化、制度化,希望全校師生遵照執行,自覺養成垃圾分類收集和處理的好習慣。
成立我校垃圾分類工作領導小組,負責組織領導和統籌協調垃圾分類工作。
組 長:田淑敏
副組長:楊理、盧博逸、羅權榮、歐秋香、李貝
組 員:全體教職員工
生活垃圾推行“四分法”分類模式,一般分為可回收物、易腐垃圾、有害垃圾、其他垃圾四類。
1.可回收垃圾:主要包括廢紙、塑料、玻璃、金屬和布料五大類。
2.易腐垃圾包括殘枝樹葉、剩菜剩飯、菜葉、果蔬、蛋殼、茶渣、湯渣、禽肉、綠植、調味品、廢棄食物、廢棄食用油脂、抽油煙機剩油、廚房下腳料、食品加工廢料等。
3.有害垃圾:包括廢藥品、殺蟲劑、消毒劑、油漆和溶劑、化妝品等及上述廢物的包裝物;相紙、熒光燈管、廢水銀溫度計、充電電池、紐扣電池、過期藥品、硒鼓、墨盒、手機等。
4.其他垃圾:包括除上述幾類垃圾之外的磚瓦陶瓷、渣土、包括煙頭、受污染與無法再生的紙張、灰土、一次性餐具、婦女衛生用品等難以回收的廢棄物。
1.學校領導小組負責制定垃圾分類工作方案,統一部署相關工作、負責組織開展宣傳動員、保證推廣及分類工作所需經費。
2.教導處負責對教師的宣傳工作、檢查各部門工作完成推進情況。負責教師垃圾分類收集工作的知曉率、參與率。
3.德育處負責對學生的宣傳教育,保證學生垃圾分類收集工作的知曉率、參與率。并組織學生志愿者、社團等對師生投放垃圾的分類情況進行督促。除進行垃圾分類宣傳外,重點將宣傳倡導綠色健康和勤儉節約的生活方式,減少垃圾產生。
回收各種廢品工作總結篇五
為深入貫徹省政府關于開展全省全域“無廢城市”建設的決定部署,進一步提升《紹興市“無廢城市”建設試點工作實施方案》落實成效,特制定本工作方案。
以^v^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導,持續聚焦各類固體廢物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的難點和痛點,健全制度、技術、市場、監管四大體系,全市域、全方位推進污染防治工作,到2021年12月底,紹興市及各區、縣(市)完成全省全域“無廢城市”建設并通過省級驗收,基本實現產廢無增長、資源無浪費、設施無缺口、監管無盲區、保障無缺位、固廢無傾倒、廢水無直排、廢氣無臭味。
(一)抓好源頭管理,做到應減盡減。以源頭減量為切入點,科學規劃布局產業結構,積極踐行綠色生產生活方式,實現各類固廢應減盡減。
1.加快傳統產業改造提升。嚴格落實“三線一單”管控要求,加快推進市區印染、化工產業跨區域集聚提升工作,科學布局生產和生活空間。(牽頭單位:市生態環境局、市經信局,配合單位: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市發改委,責任單位:各區、縣〔市〕政府,以下各區、縣〔市〕政府均為責任單位,不再列出)新創建省級“萬畝千億”新產業平臺1個,累計創建小微企業園120家。(牽頭單位:市發改委、市經信局,配合單位:市生態環境局、市應急管理局、市市場^v^、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
2.抓好源頭減量。工業固體廢物實現產生強度負增長。(牽頭單位:市生態環境局,配合單位:市發改委、市經信局)建立生活垃圾處理費用與產生量直接掛鉤的差別化收費機制。(牽頭單位:市發改委,配合單位:市綜合執法局)到2020年12月底,城鄉生活垃圾產生量實現零增長。(牽頭單位:市綜合執法局、市農業農村局,配合單位:市發改委)推進“肥藥兩制”改革,到2020年12月底,農藥使用量、不合理化肥使用量、單位耕地面積農藥和化肥使用量較2018年均實現負增長。(牽頭單位:市農業農村局)
3.加快形成綠色生產生活方式。推動循環型工業、生態農業、循環型服務業發展,構建循環經濟產業鏈。(牽頭單位:市發改委、市經信局、市生態環境局、市農業農村局)推進快遞業綠色包裝袋和循環包裝袋應用,到2020年12月底,循環中轉袋使用比例大于等于90%。(牽頭單位:市郵政管理局,配合單位:市市場^v^、市商務局)大力推廣綠色建筑和綠色建造方式、裝配式建筑,全市城鎮新建建筑實現一星級綠色建筑全覆蓋。到2020年12月底,全市二星級以上綠色建筑占新建民用建筑比例達到10%以上,裝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比例達到30%以上。市、縣中心城區出讓或劃撥土地上的新建住宅全部實行全裝修和成品交付。(牽頭單位:市建設局)
(二)強化分類貯存,做到應分盡分。明確各類固廢分類貯存要求,強化企事業單位和公民分類意識,實現各類固廢應分盡分。
1.全面實施生活垃圾強制分類。到2020年12月底,市區城區范圍內全部實施生活垃圾強制分類,全市20%以上的黨政機關和國有企事業單位建成生活垃圾強制分類示范單位。到2021年12月底,全市城鄉生活垃圾分類基本實現全覆蓋。(牽頭單位:市綜合執法局、市農業農村局、市機關事務服務中心、市^v^以及相關行業主管部門)推進生活垃圾分類示范片區建設。以鄉鎮(街道)為單位,各區、縣(市)每年建設2個示范片區。推進省級高標準分類示范小區創建,每年新增省級高標準示范小區不少于60個。(牽頭單位:市綜合執法局)
2.強化醫療廢物源頭分類管理。推動醫療衛生機構醫療廢物按規范分類,重點抓好未被污染的一次性輸液瓶(袋)規范化分類處置工作。(牽頭單位:市衛生健康委,配合單位:市生態環境局、市商務局)
3.推進工業固體廢物分類貯存規范化。出臺一般工業固廢分類管理相關制度,重點抓好工業危險廢物分類貯存規范化管理,2020年危險廢物持證經營單位和產生單位規范化管理達標率分別達到100%和96%以上。(牽頭單位:市生態環境局,配合單位:市經信局)
(三)規范收集轉運,做到應收盡收。建立各類固廢規范收集體系,加大轉運環節管控力度,實現各類固廢應收盡收。
1.建立完善固體廢物收集體系。建立健全精準化源頭分類、專業化二次分揀、智能化高效清運、最大化資源利用、集中化統一處置的工業固體廢物治理體系。(牽頭單位:市經信局、市生態環境局、市商務局)醫療衛生機構可回收物資源回收率達到80%以上。(牽頭單位:市衛生健康委)構建由政府、農戶、企業、社會共同參與的廢舊農膜回收利用體系,到2020年12月底,全市廢舊農膜回收處置率達到90%以上。(牽頭單位:市農業農村局,配合單位:市生態環境局、市綜合執法局、市市場^v^、市供銷總社)持續完善病死豬無害化處理和農藥包裝廢棄物回收制度,到2020年12月底,農藥廢棄包裝物回收處置率達到100%,病死豬專業無害化集中處理率達到90%以上。(牽頭單位:市農業農村局、市生態環境局,配合單位:市發改委、市財政局)
2.加大固體廢物轉運環節管控力度。通過數字化手段掌握固體廢物流向。(牽頭單位:市交通運輸局、市公安局,配合單位:市生態環境局)嚴禁人為設置危險廢物市內轉移行政壁壘,保障市內危險廢物合法轉移。(牽頭單位:市生態環境局)
(四)補齊資源化利用短板,做到應用盡用。通過引進、培育、新(擴)建固廢資源化利用企業,建立較為完善的固廢資源化利用市場體系,實現各類固廢應用盡用。
1.拓寬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渠道。引進尾礦等資源化利用項目,補齊工業固體廢物利用短板。(牽頭單位:市經信局,配合單位: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市市場^v^、市生態環境局、市建設局)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率達到97%。(牽頭單位:市經信局、市生態環境局)構建工業固體廢物資源綜合利用評價機制。(牽頭單位:市經信局、市生態環境局、市財政局)
2.加快推動生活垃圾資源化利用。培育再生資源回收企業,到2020年12月底,越城區、柯橋區、上虞區、諸暨市各培育3家(龍頭企業各1家),嵊州市、新昌縣各培育2家。各區、縣(市)分別建成1個以上再生資源智能化分揀中心。到2021年12月底,全市城鎮、農村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達到60%。(牽頭單位:市商務局、市綜合執法局、市農業農村局,配合單位:市經信局、市供銷總社)
3.統籌推進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新建2—3座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處置設施。(牽頭單位:市建設局,配合單位:市發改委、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市綜合執法局)完善收集、清運、分揀和再利用的一體化回收處置體系。(牽頭單位:市綜合執法局、市建設局)督促市交投集團、市城投集團建成建筑渣土資源化利用項目。全市建筑垃圾綜合利用率達到60%以上。(牽頭單位:市建設局、市綜合執法局,配合單位:市經信局、市商務局、市市場^v^)
4.提升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水平。加大畜禽糞污處理技術推廣力度,規模養豬場推行密閉式發酵罐等先進技術。健全區域聯動規范處置病死動物機制,實現病死動物跨區域委托處理,全面建立與保險聯動的病死動物無害化收集處理機制。到2020年12月底,規模養殖場糞污處理設施裝備配套率達到100%,建成畜禽糞污全量利用示范點1個,全市畜禽養殖糞污綜合利用率達到90%以上。到2021年12月底,畜禽糞污綜合利用率和達標排放率達到95%以上。提升秸稈收集機械化水平,到2020年12月底,全市秸稈綜合利用率達到96%以上,建成秸稈全量利用技術示范區2個。(牽頭單位:市農業農村局)
(五)全面推進處置能力匹配化,做到應建必建。以補短板、強基礎為抓手,努力形成“技術先進、管理規范、能力富余、競爭充分”的固體廢物處置體系。
1.加快補齊固體廢物處置能力缺口。2020年12月底前,各區、縣(市)實現生活垃圾焚燒、餐廚垃圾處理設施全覆蓋。2021年12月底前,各區、縣(市)補齊工業固體廢物、農業廢棄物等處置能力缺口。(牽頭單位:市生態環境局、市農業農村局、市綜合執法局)建立工業固體廢物、生活垃圾、建筑垃圾、農業廢棄物、危險廢物等固體廢物處理設施統籌協調機制,促進共建共享。(牽頭單位:市發改委,配合單位:市生態環境局、市經信局、市綜合執法局、市建設局、市農業農村局、市衛生健康委)
2.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主體作用。加大監管力度,推動各區、縣(市)根據本轄區實際建立城市和建制鎮生活垃圾等處置價格的動態調整機制。(牽頭單位:市發改委,配合單位:市綜合執法局、市生態環境局、市經信局、市建設局、市農業農村局、市衛生健康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