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位杰出的老師,編寫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有助于順利而有效地開展教學活動。優秀的教案都具備一些什么特點呢?又該怎么寫呢?那么下面我就給大家講一講教案怎么寫才比較好,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戴上帽子和手套小班教案篇一
小學語文第六冊的課文《蘇珊的帽子》記敘了發生在孩子們中間的一件感人的故事:蘇珊因為做化療,失去一頭美麗的金發,班上的老師得知后,安排全班同學戴著帽子來上學,從而避免了尷尬局面,在不自覺中使蘇珊樹立了自信。通過學習使孩子懂得尊重別人,學會與人友好相處。課文同時也贊美了這位老師關心、愛護學生,細心呵護學生的好品質。
在教學這篇課文前,我反復讀著這個故事,讓我懂得了與需要幫助的人共渡難關,卻不使被助人的自尊受傷,是一種“春風化雨了無痕”的崇高境界。教學這篇課文時,我努力使自己首先達到了這樣一種境界,然后又引領全班同學共同達到了這種境界。這種境界就是建立在平等基礎上的友愛,構建的融洽與和諧。我想,這就是教學所特有的魅力。
教學時,我緊緊抓住課文的關鍵自然段、重點詞句,引領學生細細品味,體會文章所表達的思想感情。因為閱讀的過程是學生潛心讀書、獲得個人體驗和獨特感受的過程。整節課的設計,我淡化段落教學,而強調對課文主要內容的把握,以讀為主,強調整體教學,沒有支離破碎的分析。使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體現了學生與文本對話。新課標指出:“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課堂上,我充分調動學生的情感體驗,誘發學生的情感,運用教學語言營造濃濃的愛心氛圍,在這樣的情景中,學生感動了,身心融入這樣的情景中。
我們知道,閱讀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為。教學中,我抓住“蘇珊先前為什么要戴帽子?后來為什么常常忘記自己還戴著一頂帽子?”這個牽引全文的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去讀文探究,讓學生與文本“對話”。雖然感悟到的可能是零散的,但卻是值得珍視的!我在珍視學生獨特感受的同時,通過有效的“評”與恰當的“導”來幫助學生感知蘇珊雖然不幸,但因有慈母般老師的真誠愛護,蘇珊是幸福的孩子!學生在教師層層點撥下,在賞讀品析中深深悟出真情。
是因為缺乏了“有效的引導”。其實,為了學生的發展能“更上一層樓”,教師的有效引導是十分必要的。給學生充分的自由空間和老師有效地把握課堂是一個“雙重并舉”的過程。課堂像一個無窮的寶藏,新型的教師應善于帶領學生去探險尋寶。那打開寶藏的鑰匙,應懸在不近不遠的地方,讓學生時時踮起腳,仰起頭,伸長手,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去征服它,摘取它。惟有師生不斷的互相挑戰,才有充滿活力的新型課堂。在新型課堂中,沒有“惟老師中心論”,也沒有“惟學生中心論”,而是教與學過程中的相輔相成、相生相長的“學習共同體。”
戴上帽子和手套小班教案篇二
《方帽子店》這個故事講述了一家帽子店只做方帽子,從來沒有做過別的帽子。直到有一天人們覺得方形的帽子又奇怪又不舒服。于是人們嘗試著做圓帽子像碗一樣扣在頭上,很舒服。再后來在方帽子店的對面開了一家各式各樣的帽子,卻沒有方的。人們逐漸的進入新帽子店,方帽子店的方帽子慢慢地成為古董。這個故事提醒人們事物是發展的,不是一成不變的。要適應時代的變化,才能更好地生存。
1、讀準讀好課文。“讀”是語文學習的根本途徑,它就應成為課堂的主題活動,在本課的教學中,我始終牢牢把握住讓“學生進行各種各樣的讀”這條主線組織教學,給予學生讀的時間和空間,并借助必須的方法,激發學生閱讀的欲望和空間。例:揭示課題后讓學生自由地朗讀課文,從讀得正確到讀出必須的語感;默讀課文是讓學生學會思考問題,指名讀,分角色讀,這些多種的讀書形式讓孩子在讀中理解,書讀百遍其義自現。我以讀為本,牢牢抓住朗讀,扣住重點朗讀,讀好、讀懂,加強感受與體驗,力求通過讀作為學生學習和探究的重要手段。讓學生在自主、民主的氛圍中學習,自主地讀、說;在自讀自悟、主動探究中讀懂寓言故事,體會寓意,受到教育。
通過課題“方帽子店”,讓學生很快地把握了這則故事的主要內容,并巧妙地根據題目“方帽子”,讓學生既快速又準確地理清了文章的段落。這種做法不僅化難為易,而且讓學生把學到的知識加以運用。使學生在學習新知識的過程中,同時也獲得了新知的方法,得到了積極主動的發展。然后讓學生自己讀,自己想,自己填,最后歸納出寓意。這樣就克服了傳統教學繁瑣的分析和空洞的說教。學生經歷了這樣獲得新知識的過程,不但對新知識掌握得牢固,而且掌握了學習這類知識的方法程序結構。
2、平等和諧的課堂氣氛。在教學活動中,教師與學生是平等的,不是服從與被服從的關系,教師應尊重每一個學生,多一些鼓勵,促使他們生動活潑、主動地學習。只有在民主、平等、和諧的氣氛里,學生的思維才可能處于積極主動的活躍狀態,才能把緊張的學習過程轉變成愉快的學習活動。因此,課堂上生動活潑、積極主動的課堂教學氣氛具有很強的感染力,它易于造成一種具有感染性的催人奮發向上的教學情境,使學生從中受到感化和熏陶,從而激發出學習的無限熱情和創造愿望,使他們全力以赴地投入學習,提高對學習活動的積極性。
3、想象是理解和朗讀之間的橋梁。課堂上,我多處讓學生發揮想象,讓學生插上想像的翅膀,比如:看到兒子帶上一頂圓帽子,他會對兒子說些什么?尊重每個學生的獨特個性和生活經驗,并讓他們帶著自己的感受來讀課文,讓他們用稚嫩純真的童心自由地去體驗自然,想象會潛移默化地對他們的學習生活有所感悟,有所提高。
在上這節課的時候,我最大的成功之處是:在教學中要培養學生具有自主性。能動性和創新意識,創新精神,通過自讀自悟,提高自主學習的效率,不足之處文中方帽子老板為什么賣不出帽子時,仍倔強地堅持?可惜我在具體講授時并沒有抓住這一精彩點展開更為深刻的交流討論,或者我也設想,以后再有機會,可以抓住主問題為切入點,激發學生的興趣,帶動全文的學習。
戴上帽子和手套小班教案篇三
《綱要》中多次提到,要通過藝術活動激發情趣,體驗審美愉悅和體現成就感。幼兒對藝術活動的表現往往帶有“情緒色彩”,常停留在“好玩”、“我喜歡”的水平上。結合平時的教學,我發現小班孩子非常喜歡拓印活動,豐富的材料和鮮艷的色彩能給孩子帶來極大的滿足。因此,我以拓印為活動的方式。同時,我在生活中尋找美術的素材,我發現帽子是孩子很熟悉的生活物品,充滿了豐富的藝術美感,又易于孩子觀察、體驗、創作和欣賞,非常適合小班幼兒。所以我設計了美術活動:拓印畫——漂亮的帽子,引導幼兒積極、快樂的投入活動。讓幼兒在愉快、輕松、活動中在玩中學、在玩中獲得發展。
在本活動中我們從激發幼兒的興趣入手,圍繞目標將多種教學形式相整合,使師、幼始終處于積極的探索狀態。
一、創設了有趣的情境,激發了孩子們活動的熱情。首先在活動導入中。我運用了談話導入法,“春天到了,我們一起去春游好不好啊!不過天氣這么好、太陽這么大,曬的汗都要流出來了,那怎么辦呀?對了帶頂帽子,遮住太陽就好多了。”通過提問引發幼兒參與活動的積極性。一下子把幼兒的注意力緊緊吸引住了。
二、觀看各種帽子的圖片:“今天老師帶來了好多的帽子,我們一起來看一看。”通過圖片,讓幼兒認識各種帽子,引導幼兒觀察帽子上的圖案、花紋,給幼兒一種感性的認識,并讓幼兒觀察每一種顏色在帽子上的分布,使幼兒通過自己的觀察發現每種色彩的分布應均勻。
三、方法的介紹。首先由老師示范用不同的顏色印畫,接著請個別幼兒示范。示范操作就注意提醒孩子選擇不同的顏色,在印另一種顏色前要換一個紙團,以免顏色交替后搞雜了。
四、孩子的參與積極,作品的成功率高。在活動中孩子們的參與是積極的,每個孩子都能主動的選擇自己喜歡的顏色,在帽子上印上花紋。在最后的成果展示中,孩子和老師都是眼中為之一亮,好美麗的帽子啊!在結束活動中我請孩子們戴上自己的帽子,一起去春游。這一刻孩子們無疑是快樂的,他們的臉上洋溢著燦爛的笑容,他們的心中充滿了成功的喜悅!
課堂是一門遺憾的藝術,本次活動同樣也存在許多的不盡人意之處,也是我今后努力和思考的方向:
一、在活動可以整合更多的內容。如在活動中,可以讓幼兒自己團紙團,因為現在已是小班下學期了,幼兒已有團紙團的經驗和能力。讓幼兒自己團紙團,而不用老師事先團好。
二、細節部分要處理更完善。如:工具的介紹、要求的交代,觀察等。
三、評價部分還要更詳細一點。并讓幼兒自我評價,充分體現幼兒在活動中的自主地位和作用。
總之,本次活動從設計到展示,我是收益非淺,尤其在活動后的反思中認識到每次活動都是一次藝術的創造,好與不好只在于你是否從中領悟了什么,下次的活動應該怎么做。相信在不斷的學習和反思中,對小班幼兒的生活化美術課堂教學我會把握的更好。
戴上帽子和手套小班教案篇四
《蘇珊的帽子》是一篇批讀課文。課文篇幅不長,但是字里行間流露著濃濃的溫情,是一篇充滿了人文關懷的課文。平實的語言、平凡的故事卻蘊涵著深刻的為人道理:只有建立在平等基礎上的關愛和尊重,才是真正的關愛和尊重。
抓重點詞語,理解文中句子的意思是本課的重點,培養互相尊重、互相關愛、和諧共處的意識是本文的難點。為了實現這一目標,我對課堂教學作了以下處理:
1、課文分板塊,力爭脈絡清晰。
我以蘇珊的情緒變化為主線,把課文分成三個板塊:體會蘇珊擔心猶豫的心情、體會蘇珊自如輕松的心情、體會海倫老師的智慧與愛心。其中體會蘇珊擔心猶豫的心情是最重要的板塊。
2、調整課文內容的順序,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
教學中,我把課文的第2自然段和第3自然段交換順序,讓學生直接感受蘇珊的“擔心”、“猶豫”后,再在這個基礎上去感知老師獨具慧心的做法,領會老師的做法帶給蘇珊心靈的撫慰,從而理解老師對學生真正的關愛。
3、以朗讀教學為主,促進學生和文本的對話。
通過適時的朗讀指導和多種形式的朗讀,如自由讀、指名讀、齊讀、有感情的朗讀等,促進學生和文本的對話,從而讓學生達到對課文的理解。
4、抓重點詞句,觸摸人物內心世界。
如通過“她顯得更瘦小了”、“不如往常那樣活潑了”體會癌癥不僅折磨著蘇珊的身體,也撕扯著她的脆弱的心靈;通過“無疑”、“殘酷”體會蘇珊內心的無奈和沉重的心理壓力;通過“遲遲”、“擔心”、“猶豫”體會蘇珊無法面對殘酷現實的心情;通過“自如”、“輕松”、“笑”體會蘇珊的如釋重負的輕松心情;通過“似乎”體會同學們對蘇珊的理解、尊重等。
5、“以己推人”,聯系學生生活感受蘇珊內心世界。
要讓學生感悟到什么是真正的尊重,就必須引領學生走進蘇珊的內心,體會蘇珊的感受。因此,我引導女同學假想自己光著頭去上學的心情,又讓男孩子假想班上某個女孩子突然有一天光著頭來上學時他的反應。這樣“以己推人”,孩子們一定能夠感受到那種“可怕”和“殘酷”。
在體會蘇珊的“擔心”“猶豫”時,同樣運用聯系學生自身的方法。教學第三自然段時,我圍繞“遲遲”這個重點詞展開學習,開始預設問題是:為什么蘇珊“遲遲”不進教室?用自己的語言描述蘇珊此時的內心、表情、動作等;再假想如果她進去了,班上同學可能會怎么對她?當同學們各抒己見以后,學生應該能理解蘇珊的擔心、猶豫了。
6、抓對比,突破難點。
孩子的同情心、善良很容易被激發出來,但到底什么是真正的尊重,什么是真正對人的關心,孩子不容易理解。我通過對文本的研讀,發現課文中有很多能形成對比的內容,如蘇珊得癌癥以后“不如以前那樣活潑了”,說明癌癥奪去的不僅僅是蘇珊的健康,更嚴重的是讓她的心靈變得脆弱;蘇珊不怕疾病、不怕落下功課,卻怕光著頭去上學的對比表現出她的自卑、憂慮;這些心理問題單靠同情、善良是無法解決的。蘇珊剛去學校時的“擔心”“猶豫”跟后來的“自如”“輕松”形成對比;蘇珊后來“笑”得“甜”、“笑”得“美”、“常常忘了自己還戴著一頂帽子”跟先前剛去學校的表現形成鮮明的對比,而帶給蘇珊巨大變化的就是文中那位老師,就是老師聰明的做法。這樣,通過多處對比,老師的這種愛跟一般意義上的同情的差別,學生就容易理解了,學生就會明白對別人的愛不是光有一份心就夠的,它還需要正確的表達方式,而這種正確的表達方式正是“平等”的體現、“尊重”的體現,“理解”、“平等”、“尊重”才是愛的精髓。
7、作業設置。
為檢驗本堂課的情感目標是否實現和進一步提升情感態度價值觀,我設置的拓展題目是:假設蘇珊轉學來到了我們班上,你會怎么做?為了讓學生鞏固所學知識、學以致用,我設置了“自主積累好詞佳句”的課后作業;為深化文章主題,我設置了“把這個愛的故事講給身邊人聽一聽”的特殊作業。
戴上帽子和手套小班教案篇五
這節課也一節手工課,對于一年級的孩子來說,確實有一定的難度。因此在教學前,我就進行了精心地設計,力爭使課堂讓更多的孩子能夠達成目標。
導入課時,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為了激發兒童的學習興趣,為學生創設主動參與的學習氛圍。一開始,我就出示了多媒體“各式各樣的瓶子”。隨著多媒體的播放,學生發出了一陣陣的贊嘆聲。然后,我通過語言,激發孩子進行剪紙的欲望。在孩子都想要來試一試時,我就讓孩子開始制作。為了滿足孩子的好奇心,一開始我沒有教孩子怎樣制作,而是讓孩子自己發揮原有的經驗和想象自己嘗試。孩子們興奮地開始制作了,但是不一會兒,問題就出現了。除了極個別的孩子會剪以外,大部分的孩子都不會。于是教室里亂成了一鍋粥,膽子大的孩子走到講臺邊不停地問我“老師怎樣剪呀?”我總是笑笑回答:“自己想呀!”大概過了5分鐘,我示意孩子們坐下來,沒有聲音。我說:“小朋友,很多小朋友通過嘗試,都發現原來自己不會剪,想看看老師怎樣剪的嗎?”“想!”孩子們異口同聲地說。“好,我就示范給坐得工整的小朋友看!”這時,孩子們都坐好了。于是我開始演示剪漂亮的瓶子的方法,同時在黑板上畫出了3種基本的方法。這樣的演示,講明了方法,再次激發了孩子剪拉花的興趣。
小組合作,完成創作。我剛演示完,孩子們又開始動了。這次,我提出了新的要求:四個小朋友合作進行剪瓶子,不僅要會剪,而且要剪出自己小組新的花樣。于是,孩子們開始小組合作了,我也下到孩子們中間進行個別指導。特別是對于折法進行了指導。
一節課下來,我發現大多數的孩子們已經能夠掌握我教的方法,同時我還發現,孩子們也創造了一些新剪法。這節課取得比較好的效果。分析這節課,我覺得主要是:導入課時部分,我通過多媒體演示創設了教學情境,激發了學生的興趣。讓學生帶著好奇心自己進行嘗試,嘗試中發現了問題。帶著學生的問題,我針對性地教學生剪、折的方法,再讓孩子小組合作,完成創作,這樣學生就容易掌握了。
文檔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