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曾試圖在平淡的學習、工作和生活中寫一篇文章。寫作是培養人的觀察、聯想、想象、思維和記憶的重要手段。范文怎么寫才能發揮它最大的作用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優秀范文,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冀教版一年級數學教學反思篇一
以新課程理念為指導,本節課我力圖做到以下幾點:
1、創造性地使用教材,給學生提供有意義的學學習情境。
老師在尊重教材的同時,可以創造性地使用教材。我借助多媒體技術,創設“了解校園”這一主題情境,讓豐富有趣的信息資源,給學生探究發現新知,提供廣闊的天地。
2、強化“生活性”讓學生學習有價值的數學。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中強調:“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
我從學生的興趣出發,選擇生活實例,使生活材料數學化,數學教學生活化,設計一系列現實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性的學習內容,引導學生主動地進行觀察、實驗、猜測、驗證、推理與交流。如通過“估計老師準備的黃豆”“疊放數學書,,體會一萬頁書的厚度”“猜學校人數”“觀看天安門國慶場景感受大數”“說說你在生活中搜集到的大數”等情景串的教學,幫助學生理解大數的實際含義,讓學生在獨立完成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合作交流,體驗了認識大數的必要性,感受到數學與生活飛密切聯系。同時培養與提高了學生解決簡單實際生活問題的意識和能力。
冀教版一年級數學教學反思篇二
1、講評前一定要做好學生答卷的記錄,哪些題目是答得好的,哪些題目是失分較多的;哪些是因知識性失分,哪些是因技巧性失分;哪些是普遍現象,哪些是個別現象等等。
2、講評試卷不能面面俱到,要根據題目的中出現問題的情況,有主有次分層次進行點評。
3、點評的過程要教會學生解題的思路,并且加強對學生答題方法的指導,一般來說:第一,指導學生學會讀題、審題、理解題意,正確把握答題方向;第二,指導學生理清答題步驟,注意答題的條理性和規范性。
新課程標準指出:“評價的主要目的是為了全面了解學生的數學學習歷程,激勵學生的學習和改進教師的教學。”數學考試是對學生數學學習階段結果是否達到預期教學目標的一種評價方式。在考試之后,往往需要把評價的結果反饋給學生,這就需要有試卷講評課。
進行了第五單元人民幣的認識(一年級下冊)的考試,改完試卷后,我把試卷中出現問題最多的題目記錄下來,并將學生出現的錯誤答案一一進行分析,然后設計了一節講評課的,流程大概是這樣的:
一、導入。小結本次考試的情況,讓所有的學生都知道自己的考試成績在考試中自己處于怎樣的地位。
二、講評過程。開設“數學門診部”,讓學生充當小醫生,為小“病人”診斷病癥,從中找到自己的錯誤,從而改正,例如:我出示“5角+8角=58角”,問“這道題目哪里有問題?怎么治療?”把錯題進行整合,比如人民幣換算的題目,解決問題的題目等,進行歸類講評。
三、鞏固拓展。講評錯題之后,還要針對錯的較多的類型,再出題進行鞏固,對于一些較好的學生還可以出一些拓展題進行練習。
這些都是自己一些初步的思考,通過網上交流,我又學到了其他老師一些講評課的“絕招”,比如劉老師的“學生反思小結”法,黃老師“對差生的單獨輔導”法,梁老師進行的“一題多變”,陳老師的“歸類講評”。今后的講評課,相信我一定能從容面對。
冀教版一年級數學教學反思篇三
太多的收獲令我感動,課堂上學生對學習資料的激情和熱情著實令我動容,整個教學活動中,能夠說我將自我完全置于組織者和引導者的位置上,學生的主動性得到了充分的體現。
教學伊始,我就直接切入主題,創設一個富有挑戰性的問題情境,利用教材所帶給的情景圖,引發具有思考行極強的問題“仔細觀察,哪盤雞蛋多?說說你是怎樣想的?”這樣的問題一經拋出,即刻觸動了學生思考的興趣,聽聽孩子們的回答“只需要比最后一排就能夠了,因為前幾行都一樣多”,“老師,第一個盤子的只空了兩個格,第二個盤子空了四個格,所以第一個盤子的雞蛋多”“老師,我能很快的數出每盤雞蛋的個數,我5個5個地數,很快”就在這七嘴八舌中,將一個看似簡單的問題,使其立刻變得鮮活而靈動。同時更從側面充分體現了學生從多種角度思考問題主動性,學生的語言可能稚嫩,可能不夠縝密,但孩子的潛力著實令我稱道,我欣慰于孩子們在課堂上能夠靈動的展現自我,更稱道于學生能夠賦予課堂新的生命,我怎樣不為之動容。學生能夠自然,簡單、愉快地走進課堂,這不正是我一向苦苦追求的目標嗎,靜下心細細想來,其實它很簡單,其實有時甚至是觸手可及,但有時卻是我們最容易忽視的問題。
能夠說本節教學資料對于學生來說,要想到達教學目標并不難,我一向在思考,如何能夠讓這樣一節看似普通而平凡的教學資料,富有新意與創意,讓學生學有所得,學有所獲,在干巴巴的大小比較方法之后更能體現出課堂的有效性,我將本節課定位在讓學生充分從事數學活動和交流的機會層面,宗旨是讓學生在活動中學,在活動中練,讓學生在活動中個性得到張揚。我充分利用了課前發給學生的卡片(100以內的數)巧妙地利用這張小小的卡片,并將其貫穿于教學始終,在學會了比較大小的方法后,設計了同桌兩人比,四人小組比,隨意找同學比,和老師比,甚至全班同學比,難度在不斷地提高,更激發了學生的參與熱情。能夠說就在這一次又一次的比較中,學生鞏固的不僅僅僅是比較方法的運用,更激發了學生挑戰的欲望,同時也收獲了一次又一次成功。
有收獲,也有遺憾,課堂的調控,教學拿捏的火候與尺度,教師就知識的歸納與總結的時機,還需要完善。但透過這天的教學,更使我深刻的意識到,作為教師,我們切不可低估這天的學生。教師看多遠,學生就會走多遠,我們也許能做到將課堂還給學生,我們也許能做到,將學生置于課堂的主體地位,但更要求我們要學會反思,學會汲取,不斷學習,不斷地完善自我,完善課堂,追求理想的課堂首要目標是有效,真可謂“任重而道遠”。
冀教版一年級數學教學反思篇四
興趣是學生最好的老師,是開啟知識大門的金鑰匙。小學生如果對數學有濃厚的興趣,就會產生強烈的求知欲望,表現出對數學學習的一種特殊情感,學習起來就有信心了.下面,我談談自己在激趣方面的一點體會。
生動的生活情景,有助于學生了解現實生活中的數學,感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系,增加對數學的親近感,體驗用數學的樂趣。因此,在教學中,我經常設計一些情境,讓學生在玩中輕松學習。例如:教《跳繩》時,在主題圖講完后,我請8個同學上臺,問:蘋果和香蕉,你最喜歡哪種,喜歡蘋果的站在左邊,喜歡香蕉的站在右邊然后引導學生討論8由幾和幾組成,并列出相應的算式。還問:玩具車和冰淇淋,你比較喜歡哪一種?放學后,你是先做作業,還是先看電視等等。這樣不僅讓學生很快掌握8的組成,還可以進行思想教育。
眾所周知,每一個孩子都愛問為什么,每一個孩子都想探究一些秘密,根據孩子的這種心理,我多次采用估一估,猜一猜的形式,讓學生在好奇中思考,在思考中得到逐步提高。如在教學《猜數游戲》時,我先告訴學生我一共有幾顆珠子,左手有幾個,讓學生猜猜右手有幾個,這樣反復進行幾次,學生就在猜中掌握了數的分解和組成以及加、減法,加深了對數的認識,為今后學習用數學做好了鋪墊。
兒童的好勝心、自尊心強,愛表現自己,所以要經常創造機會讓學生充分表現,讓他們在心理上得到滿足,要不斷鼓勵他們樹立信心,增強勇氣,勝不驕,敗不餒。如在小組中可以進行奪紅旗比賽,在個人中可以比一比誰做得又對又快,從而培養學生的競爭意識。
冀教版一年級數學教學反思篇五
“100以內數的順序”是在學生學習100以內數的數數、組成、讀寫以后的一個知識點,由于100以內數的認識涉及的概念比較抽象,而學生的思維以形象思維為主,因此在本節課開始,采用動畫機器人講話做導入,創設情境、營造氣氛、激發學習興趣,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他們輕松自然地進入課堂,便于一步一步將學生引向學習內容,使教學自然巧妙的展開。
第二,注意從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出發,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意識,培養學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放手學生在已掌握的百以內數的知識基礎上,去獨立完成百數圖的填空,從而形成100以內數的順序的鮮明表象,為進一步加深對各數的順序的記憶,也為理解和探索百數圖的排列規律打下基礎。
第三,通過多種形式的活動操作,讓學生在獲取知識和能力的同時,體會數學的多姿多彩。教學中,讓學生給十位、個位是3的數涂上不同的顏色,不僅使學生清楚地知道100以內各數的排列順序,而且深化了對數位上的數表示的意義的理解,還激發了學生探索規律的好奇心。在全體學生參與涂色游戲探索規律的同時,組織小組討論交流。讓學生學會與人合作,學會傾聽別人的意見,進一步培養互助、合作交流的意識。
第四,數學游戲的設計,有利于“寓教于樂”,既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也使學生的知識和能力方面都得到提高。并注重聯系生活,把生活中的實際問題作為教學資源,運用所學的教學知識,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問題,讓學生體會到數學就在我們身邊。
學生在本節課的整個教學活動中積極、主動,在充分動手操作、探索規律的基礎上,加強了對100以內數的順序的理解,也進一步加深和鞏固了百以內數的概念,體現了培養學生積極探索、主動發現的能力;真正把學生作為學習的主人,在獲取知識的同時,使學生體驗到學習數學的快樂。
冀教版一年級數學教學反思篇六
上下。
1、知識與技能:能確定物體上、下的位置與順序,會用上、下描述物體的相對位置。
2、過程與方法:在具體的活動中,讓學生體驗上、下的位置與順序,初步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初步培養學生按一定順序進行觀察的習慣。
初步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和按一定順序進行觀察的習慣是難點。
自主、合作、探究。
一、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的上面是誰呀?”“你的下面是誰呀?”
二、掌握新知、合作探究
活動一:先出現小鳥和小兔圖,把松鼠從情境中去掉,重點觀察小鳥和小兔的上、下位置關系。
(學生小組活動,充分自主地說出小鳥和小兔的位置關系)說出誰在誰在上面,誰在誰的下面。
言的完整性)
“你的下邊是誰?”
“小兔的上面是誰,下面是誰呀?”
“小兔在小鳥的哪面?”
“小鳥在小兔的哪面?”
“小松鼠,你在小兔的哪面?”
“小松鼠,你在小鳥的哪面?”
3、如果森林的醫生啄木鳥也落在這棵松樹上,該怎樣描述這些小動物的位置呢?(小組討論、合作交流完成)
活動二:摸鼻子,眼睛游戲
學生用右手食指指住鼻子尖,老師喊讓學生自己摸,喊:“嘴巴!”學生指嘴巴,老師喊“眼睛”學生摸“眼睛”
,摸完以后同桌說出“眼睛”“鼻子”“嘴巴”三者的關系。(自由發言)。
活動三:請同學們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說一說生活中的上、下位置關系。
活動四:請同學們說一說教室中物品的上下位置關系。
三、鞏固練習、擴展思維。
1、說一說65頁3題(投影片)
2、請你分房子(第65頁的4題)(設影片)(要求把確定的位置與簡單的推理結合起來)
3、第59頁的5題:小紅住在小英樓上,小英住在小蘭樓上,誰在最上面?誰在最下面?
四、課堂總結:
體驗到:一個物體的上下位置不是絕對真理的,而是相對的,并且還可以變化。在我們生活中,有許多這樣上下關系的例子,數學就在我們身邊,讓我們用自己的眼睛去發現我們身邊的數學吧!
冀教版一年級數學教學反思篇七
興趣是學生最好的老師,是開啟知識大門的金鑰匙。尤其是一年級小學生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小學生如果對數學有濃厚的興趣,就會產生強烈的求知欲望,表現出對數學學習的一種特殊情感,下面,我談談自己在激趣方面的幾點體會。
生動的生活情景,有助于學生了解現實生活中的數學,感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系,增加對數學的親近感,體驗用數學的樂趣。因此,在教學中,我經常設計一些情境,讓學生在玩中輕松學習。例如:在教學《11-20各數》時,我創設了超市的情境,讓學生在逛超市的情境中學習數數、認數和寫數,學生學起來很感興趣。
每一個孩子都愛問為什么,每一個孩子都想探究一些秘密,根據孩子的這種心理,我多次采用"估一估,猜一猜"的形式,讓學生在好奇中思考,在思考中得到逐步提高。如在教學《11-20各數的認識》時,我先告訴學生我手里有一張11到20各數的卡片,讓學生猜猜是幾,然后回答:“大了!小了!對了!”這樣反復進行幾次,學生就在"猜"中掌握了11-20各數并比較出了大小,增加了數感,加深了對數的認識,為今后學習用數學做好了鋪墊。
兒童的好勝心、自尊心強,愛表現自己,所以要經常創造機會讓學生充分表現,讓他們在心理上得到滿足,要不斷鼓勵他們樹立信心,增強勇氣,勝不驕,敗不餒。如在小組中可以進行"奪紅旗"比賽,在全班男女同學比賽,在個人中可以比一比誰做得又對又快,從而培養學生的競爭意識。
冀教版一年級數學教學反思篇八
生:粉筆、糖、……
師:其實里面裝的是鉛筆。上課之前老師想跟你們玩猜鉛筆有多少的游戲,愿意和我玩嗎?
生:(興趣極濃,大聲回答)愿意!
生:(自由猜測)6,9,15,…
師:同學們猜了這么多,那到底誰猜的對呢?怎么辦呢?
生:數一數就知道了。
師:好,我們數數看,(把鉛筆拿在手上邊數邊擺在桌上)
1,2,…,15,有15枝,你猜對了嗎?(臺下猜對的學生發出一陣歡呼聲。)
師:好,我們再來猜,(教師在桌上再添鉛筆)現在有幾枝?
生1:20枝。
生2:5枝。
師:原來有15枝,再添上去,應該怎么樣?
生:肯定比15枝要多。
(自由猜測,在猜測的基礎上數數發現有20枝。)
(評析估計在日常生活中有著十分廣泛的應用,在本環節中,教師通過創設“猜一猜鉛筆的數量是多少”,培養學生的估算意識和初步的估算技能。當學生把估算當成胡亂猜測時,教師不失時機地加以引導,使學生體會到檢測估算正確與否的策略與方法,加強對學生數感與合情推理能力的培養。)
師:我們再來猜。
(變20為26,重復經歷猜――數的過程。)
師:好,我們猜最后一次。(教師在桌上拿掉了4枝)現在猜猜有幾枝呢?
生1:肯定比26少了,18枝。
生2:20枝……
(教師與學生一起興趣濃厚地一枝枝數著:1,2,3,…,22。)
生1:很麻煩。
生2:很累……
師:對呀,一枝一枝地數這么麻煩,那有沒有好辦法使鉛筆擺起來別人一看就知道有多少枝呢?可以和同桌的同學討論討論。
(師巡視,加入學生的討論中。)
師:好,現在誰愿意把自己的方法介紹給其他同學呢?
(集體交流,教師根據回答板書幾種數法并標上序號。)
生1:2枝2枝地數。
生2:5枝5枝地數。
生3:把10枝扎成一捆。
……
師:同學們真會動腦筋,想出這么多種數法,你們比較一下,覺得哪種數法最好呢?
生:把10枝扎成一捆的好。
師:為什么把10枝扎成一捆,就能很容易看出有多少枝呢?
生1:2個2個或者3個3個也要數好幾次,也比較麻煩。
生2:10枝扎成一捆,一看就知道有10枝了,然后就接著一捆一捆地數:
10,20,30,…
師:對,一捆就是1個十即10,二捆就是2個十即20,三捆就是3個十即30,……,九捆就是9個十即90(板書:1個十是一十,2個十是二十,3個十是三十,……,9個十是九十,學生齊說),再數數有幾個一,合起來就是幾十幾了。
(評析這個環節通過多次猜鉛筆,然后一枝枝地數鉛筆的活動,使學生感覺到當鉛筆數目多時,一下子不容易看出是多少,激發學生去尋找好方法,以便解決這個問題,不僅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還培養了學生的問題意識,使學生經歷數學知識“再創造”的過程。在反復數的過程中,學生領悟到10枝扎成一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