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總少不了接觸作文或者范文吧,通過文章可以把我們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塊。范文怎么寫才能發揮它最大的作用呢?接下來小編就給大家介紹一下優秀的范文該怎么寫,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走進動畫片的教學反思篇一
1、指導學生欣賞動畫片,使學生發解動畫片的不同類型。
2、在欣賞各種動畫片的同時,使學生發解夸張與變形,是動畫片藝術表現上最主要的特征。
3、在欣賞動畫片的同時,還使學生了解動畫片的制作過程。
課時
1-2課時
教學實施
一、課前準備
1.教師課前應了解動畫片的種類,動畫片的制作過程,動畫片藝術表現的主要特征。
2.教師收集國內外各種動畫片的圖片資料,也可以收集幻燈片,投影片,錄像帶,vcd甚至電影片等各種教學媒體,以供學生欣賞用。
3、課前也可預先要求學生,收集一些動畫片的圖片資料,供上課時討論,欣賞用。
二、課堂教學
1、引導階段
教師把收集到的國內外各種動畫片的圖片資料展示給學生欣賞,也可利用幻燈片,投影片,錄像帶,vcd甚至電影片等各種教學媒體,播放給學生觀看,以便引起學生們的興趣。
也可以分成幾個小組,讓學生們把自己收集得來的各種動畫片的圖片資料,互相交流,欣賞。
2、發展階段
教師可選擇一些學生所熟悉的和所喜愛的動畫片,說說這些動畫片表現的內容和藝術特點。
讓學生歸納一下,動畫片有那些類型,以及動畫片要經過那些工序才能完成。
三、課后拓展
1、讓學生調查一下,班級中有多少人喜愛在國動畫片,有多少人喜愛外國動畫片。說說明理由。
2、臨摹或試著自己創作一個動畫形象。
走進動畫片的教學反思篇二
1、巧創情景,構建認知的橋梁。
張家界地處我國湖南省,學生中很少有人去游覽過。為了調動學生的興趣,我設計了這樣的開場白:“同學們,你們知道嗎,我是個旅游愛好者。假期中我游覽了湖南省的張家界風景區,給你們看看我照的相片吧。(課件出示相片)張家界迷人的景色讓我流連忘返,就連書中的作者也忍不住去游覽了張家界。你們想去嗎?讓我們跟隨著作者走進張家界?!蹦殐灻赖膶дZ和真實的相片,使學生好像置身于風景如畫的張家界風景區。
在引導學生學習第五自然段金鞭溪時,恰到好處地運用了課件:同學們欣賞著金鞭溪的圖片,聆聽著輕柔的音樂。這聲形并貌的多媒體課件,在給學生帶來了美妙的視、聽覺享受的同時,催化了學生對溪水特點的理解,并用填空的形式積累了好詞佳句。實現了學生與文本、教師與文本、教師與學生的對話,真正做到了“潛移默化”。
2、層次清楚,學法多樣。
3、以讀促解,讀中感悟。
《迷人的張家界》一課語言優美,感情豐富,教師的朗讀指導是非常必要的。我運用多種方式如:引讀、齊讀、默讀、自由讀、填空讀、配樂讀、帶著感受讀等等多種方式指導學生有感情地誦讀,讓每個學生都能從讀得不太通順到讀得流暢,從讀得較為平淡到讀出感情。這樣“以讀促解,讀中感悟”,加深了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對語言文字的品味,使其讀出了語感、情趣和韻味。
4、巧妙遷移,讀寫結合。
《課標》中明確指出:“語文課程應致力于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語文學習的終極目的是運用語言。就這篇課文而言,第一自然段中比喻、排比、擬人修辭方法的配合運用,以及描寫山峰姿態的詳寫與略寫。這樣的描寫,增強了語言的感染力。課上,通過自讀自悟和積累,這段美文中傳神的表達和張家界山峰特有的姿態已經深深地烙印在學生的心靈中。故此,教師在課尾巧妙遷移,讀寫結合,安排了這樣的課上練筆:根據你的所知,抓住張家界某一方面的特點,精煉語言,寫一句或幾句精彩的廣告詞,向周圍人介紹張家界,打響張家界的知名度。從學生展示自己在短短的幾分鐘內寫成的形式紛呈的精彩的廣告詞中,從教師的相機點撥中,我欣喜地發現:無論是內容還是表達,學生都能恰當準確地巧妙遷移生成,學以致用,相得益彰。
當然我的課也存在很多這樣或那樣的不足。比如:在如何體現“用教材去教”這一方面,教師還需要提高認識,放開手腳。課堂上,要重視過程教學,“把自主學習的時間還給學生”要真正落實在教學行為上,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作用,挖掘他們的潛能。
走進動畫片的教學反思篇三
本課是小學階段最后一節專題欣賞課,動畫片是孩子們最為熟悉和熱愛的,了解、認識動畫片的過去與現在是孩子們愿意探索的領域。因此,從學習活動層面上提高并不意味著理論的枯燥,把握好這一點是開展有趣、有效教學活動的重點。
本課以時間發展為軸線,運用多媒體的.直觀優勢,向學生一一展示動畫片從昔到今的誕生、發展、變化的過程,讓他們對已有的知識進行一次梳理,使時間的發展軸線更加清晰,同時也了解動畫的發展過程經歷的變化:從無聲到有聲,從黑白到彩色,從片段到連續,從手工到電腦,從平面到立體。直觀的欣賞、詳細的介紹,精彩的學生互動點綴其間,可以說,了解動畫片的發展過程這個重點得到了很好的解決與滲透。雖然知曉動畫片的發展過程是本課的重點,但是了解動畫形成的原理則是本課的難點。教學中,精心設計課件不僅讓學生從視覺上感知,更能從理論上明了,并通過動手制作簡單的手翻書真正了解動畫是怎樣形成的。
作為一節專題欣賞課,盡管理論性較強,而且要滲透的知識比較深層次,難免顯得枯燥。但是,本課一路走來,學生的表現是激昂與投入的,他們頗有收獲,而作為老師——亦是如此。
走進動畫片的教學反思篇四
一、課題:
《迷人的動畫片》。
二、教材: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試驗教科書山東教育出版社三年級上冊。
三、教學時間:
一課時
四、學生分析:
小孩子都喜歡看動畫片,目前三年級學生對動畫片也只處于感性認識,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對動畫片的喜愛上升到理性的認識,了解它的藝術特征、分類和制作過程。在輕松愉快的氛圍和教師的引導下用語言表達自己的感受,不僅認識到動畫形象的夸張變形,還要用心去體會善與惡、美與丑、勇敢與膽小、正義與邪惡。
五、教材分析:
本課屬于“欣賞·評述”領域的課程,目的是讓學生在欣賞動畫片的同時了解它的藝術表現特征、分類及制作過程。通過欣賞與表述的方法,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方式,激發學生的興趣,培養學生的審美感知能力,提高審美素養。
六、教學目標:
1、指導學生欣賞動畫片,使學生了解動畫片的不同類型。
2、在欣賞各種動畫片的同時,使學生了解夸張與變形,是動畫片藝術表現上最主要的特征。
3、在欣賞動畫片的同時,使學生了解動畫片的制作過程。
七、教學重點:
了解動畫片的主要藝術特征和不同類型。
八、教學難點:
能用較準確、豐富的語言表達自己的想法。
九、教學準備:
1、教師準備:課件、翻紙動畫、動畫形象圖片。
2、學生準備:收集的動畫形象圖片、水彩筆。
十、教學過程
(一)、課前活動
小雞做操。
(二)、導入
教師通過演示翻紙動畫說明動畫片的制作原理,導入課題。
(三)、新授
1、藝術表現特征
(1)、學生說說喜歡的動畫片。
(2)、小組討論在收集的圖片中喜歡哪些動畫形象,為什么喜歡。
(3)、欣賞動畫片,教師簡單解說。
(4)、從性格特征和外形特征方面說說這些動畫形象。
2、動畫片的分類
(1)、學生討論如何分類,可用各種方法分類。
(2)、從制作方法上分:二維動畫片、三維動畫片和特殊方法制作的動畫片。
(3)、學生談看后感受。
3、動畫片的制作過程
(1)、小組自學課本上的動畫片制作過程。
(2)、提出不明白的地方,師生共同解決。
(3)、了解動畫片制作的艱辛,進行思想教育。
十一、課后拓展
1、設計創作
(1)、教師演示設計動畫形象。
(2)、學生設計,突出動畫藝術特征。
2、展示、評價
3、小結
(1)、小調查:中外動畫支持率。
(2)、鼓勵學生制作動畫。
走進動畫片的教學反思篇五
本節課我從學生的學情和本課的教學目標出發,較好的完成了教學目標,課中不乏亮點,但是仍然有很多的缺點和不足。
教師不僅要組織引導好學生,更要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在本節課中學生繪畫的部分我覺得是個亮點,我讓同學們去創造自己喜歡的卡通形象,從興趣入手,教師則走下講臺到學生中去,對學生出現的問題予以指導,使學生的各種困惑得到解答。創作時我提出最基本的要求:有創意的'形象和形象的特點,不設邊框,給學生充分發揮的空間。開放的自由的創作空間也給了學生更大的、更寬的發展余地,不同能力的學生有了不同的收獲,每個人都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悅。然后再點評同學們的作品,看到自己的作品能展示給大家,創作完成的同學很開心,沒有完成的同學也受到了啟發教育。這也培養了學生的審美觀及繪畫創作能力。其實在這個環節最讓我感動的是孩子們水晶一樣的心靈,沒有人創作的形象是為了自己,孩子們的創作全都是圍繞著全人類和需要幫助的人們,我覺得這也是對我們大人心靈的一次洗滌。
激勵評價是提高教學質量和激發學生創新能力的很好、很有效的方法,學會適時激勵和贊美自己的學生對增強孩子自信尤為重要。在本節課中我的評價語言略有不足,雖然在課前我已經準備了各種各樣的評價語言去應對學生的回答,可在課上,評價語言運用的還是不夠豐富。
學生是課堂的主體,課堂中教師不能喧賓奪主,起的應該是一個引導作用。在本節課中我設計的教學內容教師說的比較多,而讓學生說的少了些,雖然上課時我已經盡量把話語權交給學生,但是仍有不足。
語言的引領課堂的一條主線,我在語言的運用、停頓和精準度上也需要繼續磨煉。
在學習過程中,教師應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一切為了學生的發展。一是創設輕松和諧的學習氛圍,使學生時刻保持良好的學習心境;二是提供更多表達、交流的機會,鼓勵學生敢想改說,培養他們協作學習的好習慣;三是通過積極鼓勵學生大膽操作實踐,發現問題、討論問題、解決問題,讓學生保持高度的探索欲、嘗試欲;四是讓學生通過成功的作品,更多地體驗—種成就感,進一步激發他們強烈的創造欲望。
這就是我對本節課的反思和體會。
走進動畫片的教學反思篇六
《走進麗江》是一篇精讀課文,介紹的是我國云南麗江古城的奇特風貌以及麗江神奇的自然景觀,表達了作者對祖國的歷史文化和自然景觀無比熱愛的思想感情。在教學這篇課文的時候。我注重了以下幾點:
一、充分朗讀,讀中感悟。
新語文課程標準在“教學中應該注意的幾個問題”中指出:“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我安排了四個層次的.朗讀。
第一層次,初讀課文,找出最能代表作者感受的一句話。目的是讓學生整體感知課文。在讀得正確、流利的基礎上,自然對全文有了初步的感受,形成了初步的語感。
第二層次,再讀課文,找出關鍵詞。通過串連短語了解了課文的主要內容。
第三層次,精讀課文。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發現重點句子,悟其意、感其情、品其味、得其法。教師要重視培養學生選擇重點詞句的能力,在學生讀的過程中給出提示。通過對重點詞句反復讀,達到心有所悟,心有所感。
第四層次,感情誦讀。在理解、感悟的基礎上創設情境,營造氛圍,促使學生入情地朗讀,進一步感悟全文,體驗情感,培養語感。
教學時,我注意將朗讀、思考、交流貫穿始終,指導學生通過朗讀體會麗江的神奇而美麗,體驗作者喜愛麗江的思想感情。雖然設計是正確的,學生找到了句子,也談了體會,但在具體教學中因為我自己沒有激情,所以沒有把握好,沒有能帶動學生的朗讀激情,整堂課的學習氣氛不是很深厚。在引導學生觀察、想象方面也有所欠缺。學生讀得還不夠充分,也沒有充分地讓學生去想象、去體會,只是浮于表面,沒有深入進去,沒能從實質上讓學生感受到麗江的美麗與神奇。
二、利用多媒體課件突破重難點。
全文的重點就在“美麗”與“神奇”兩個詞上。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我也將這兩環節作為重點和突破點。首先是讓學生初讀課文,總結出麗江留給他們的印象—美麗、神奇;讓學生帶著這兩個詞,先找出文中能夠表現出美麗、神奇的詞語,從而總結學習方法;再讓學生找到能夠體會到麗江神奇而美麗的句子。為了幫助學生直觀的理解和感知麗江的神奇美麗,,為了突破重難點,我借助網絡視頻和圖片資料為孩子打開一片視覺天地。讓學生圖文對照,讓學生更加易于理解重點句子和段落。最后再配樂朗讀,觀看麗江風光片。讓學生更直觀感受麗江的神奇而美麗。
三、授之以漁,積累學習方法。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有兩個明確的觀點:今天教育的內容百分之八十都應該是方法。方法比知識更重要?!秾W會生存》一書中指出:未來的文盲不是目不識丁的人,而是那些沒有學會怎樣學習的人。所以,課堂中學習方法的指導非常重要。
本堂課我設計了三個學法提示。
1、在自讀自悟環節中,我出示第一個學法提示:默讀課文,找出最能代表作者感受的一句話。
2、品讀古城的環節中,出示第二個學法提示:大聲朗讀課文第2、3、4 自然段,找出能體會出古城神奇而美麗的句子,并說說自己的體會。
3、品讀玉龍雪山美景里,出示第三個學法提示:小組合作,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第5、6自然段,把自己讀懂的內容向組員匯報。
好的學習方法會讓學習效果事半功倍。授之以漁,讓學生根椐學法提示來學習,能更快地完成學習任務,突破重難點,并且慢慢形成自學能力。
四、寫作方法的滲透。
語文教學的目的,一是要教會學生自己要讀書、看書,不斷汲取精神養料;一是要教會學生把自己所想的東西用嘴用筆表達出來。學以致用,使閱讀能力和寫作能力同步發展。所以,在這堂課中,我在在兩個地方滲透了寫作方法。
1、寫景選材。在自讀自悟環節,讓學生一邊了解課文結構,一邊滲透寫景文章的選材方法,應該選擇最有代表性的景點來寫。
2、妙使用過渡句。從古城到雪山兩個景點句子的品讀中,讓學生找到串連兩個不同的景點的句子。體會過渡句承上啟下的作用,體現了教學的重點、突破了難點。
學生是在不斷地學習中取得進步,老師也是如此,也要不斷地學習,不斷地改善才會將課越上越好,本堂課中,因為和學生的溝通不足,對學生的學習情況不是很了解。所以在教學中出現了老師講得多,學生回答不上來的情況。以后,不僅要充分備教材,還要充分備學生。做到心中有數,這樣才能上好一堂優質課。
走進動畫片的教學反思篇七
《走進麗江》是四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的一篇精讀課文,第二單元的四篇課文以描寫景物為主,本單元的教學:要重視引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通過對重點詞句品味理解課文內容,借助插圖展開想象,感悟自然景觀,體會語言文字之美、山水之美。經過前面學習,學生初步了解掌握總分寫作方法,融入情感,根據描寫、插圖,展開想象。通過朗讀體會山水之秀、語言之美。在教學中,我認為有以下幾個亮點:
一、 出示課件,激趣導入。在輕柔的音樂聲中介紹麗江,引入課題,同時營造良好的學習環境。
二、 復習鞏固所學的字詞,夯實雙基。
三、 注重教給學生讀書的方法、培養學生不動筆墨不讀書的良好習慣,一邊讀一遍思考,動筆畫出最能體現古城及自然景觀神奇而美麗的句子。留下讀書時思考的痕跡。
四、 較注重讀中品味,新課標指出“閱讀是學生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痹趯W習麗江古城的特點時有所體現。品讀句子,理解語情,讀中想象,讀中悟情。
五、 較注重讀寫結合的語言文字訓練。在學習完麗江古城和玉龍雪山的美景后,課件出示麗江其他景點讓學生欣賞,點燃學生想說的的愿望,再讓學生拿出預先收集到的麗江風景交流,并以小導游的身份向大家介紹,使學生的說話能力得到鍛煉,并升華了學生對麗江的贊美之情。
六、 充分發揮多媒體課件的作用,讓學生感受云南麗江的美麗和神奇。
1、 對教材的把握不熟。對教材重新整合,但備課時沒有深入細致,內容安排多,麗江離學生生活遠,較生疏,沒能引導學生充分品讀,只浮于表面。
2、 時間安排不夠恰當,造成了時間上的前松后緊。
3、 課堂上的新的生成處理得欠妥當,對于學生找出喜歡的句子品讀時,由于跟預設的有所出入,就不能很好引導把握。
總之,學生是在不斷地學習中取得進步,老師也是如此,只要不斷學習,不斷改善才將課越上越好。
走進動畫片的教學反思篇八
從俗話“上有天堂,下有蘇杭”引出跟蘇州齊名的麗江古城,這樣揭題學生會比較感興趣。此類課文,只要教師引導得法,學生積極性會較高,課堂氣氛會比較活躍。整堂課師生都會在欣賞和贊美中度過:教學課件中一幅幅奇美的畫面,課文中文質兼美的語句,真會讓師生“飽覽”麗江古城的神奇和美麗,這無疑會是一節讓人享受的課。
在教學中,為了讓學生理解課文內容,先從整體上把握。學生初讀課文后,讓他們說說自己的感受,談談麗江給自己留下的印象,并要求學生用一句話概括出麗江的特點。并讓學生把主要描寫的兩個景點用書上的句子連起來,這樣讓學生體會過渡句承上啟下的作用,體現了教學的重點、突破了難點。教學時,我注意將朗讀、思考、交流貫穿始終,指導學生通過朗讀體會麗江的神奇而美麗,體驗作者喜愛麗江的思想感情。但是在引導學生觀察、想象方面仍有所欠缺。由于時間沒有很好地把握,學生讀得還不夠充分,也沒有充分地讓學生去想象、去體會,只是浮于表面,沒有深入進去,沒能從實質上讓學生感受到麗江的美麗與神奇。
全文的重點就在“美麗”與“神奇”二詞上。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我也將這兩環節作為重點和突破點。首先是讓學生初讀課文,總結出麗江留給他們的印象--美麗、神奇;讓學生帶著這兩個詞,學生找出文中能夠表現出美麗、神奇的地方(句子、段落)并不難,但在具體教學中如果沒有充分地讓學生去讀、去想象、去體會,只是浮于表面,沒有深入進去,就不會從實質上讓學生感受到麗江的美麗與神奇。
在教學中,為了幫助學生直觀的理解和感知麗江的神奇美麗,我在網上下載許多關于課文內容的圖片制成了多媒體課件。在讓學生欣賞時注意與文中現成的圖片相結合,做到充分地利用教材。
學生是在不斷地學習中取得進步,老師也是如此,也要不斷地學習,不斷地改善才會將課越上越好的,今后不僅自身要努力鉆研,還應當多向身邊的優秀老師學習,爭取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