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經歷一段特殊的時刻,或者完成一項重要的任務時,我們會通過反思和總結來獲取心得體會。好的心得體會對于我們的幫助很大,所以我們要好好寫一篇心得體會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心得體會范文,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掃墓心得體會篇一
掃墓是中華傳統的祭祀儀式,是人們表達對逝去親人的思念和尊重的方式。為了讓青少年更多地了解傳統文化和培養孝敬之心,我所在的職校特意組織了一次掃墓活動。通過參與此次活動,我獲得了很多感悟和體會。以下是我對職校掃墓活動的心得體會。
首先,職校掃墓活動讓我深深感受到了家人的重要性和珍貴性。在掃墓現場,我看到了許多親人心痛地為逝去的親人獻上鮮花、清理墓地。他們沉默而堅定的神情讓我明白,家人的離去是一種不可逆轉的切割,珍惜現有的時光和陪伴變得格外重要。回到家后,我更加關心家人的所思所想,盡量和他們多溝通,珍惜時光,因為將來的日子我們永遠無法預料和期待。
其次,職校掃墓活動讓我認識到傳統文化的重要性。掃墓是中華民族幾千年來流傳下來的傳統習俗,這種習俗代表著人們對逝去親人的尊重和思念。隨著現代生活節奏的加快和社會發展的進步,許多人對傳統文化逐漸失去了興趣和了解。而職校掃墓活動讓我重新認識到傳統文化的珍貴和深遠意義。文化是一個國家的精髓,只有不斷傳承和發揚才能使其永葆活力。我會盡早了解和學習傳統文化,傳承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基因。
此外,在掃墓活動中,我還體會到了生命的短暫和珍貴。當我看到墓志銘上記錄著逝去親人的生平和時間時,我明白人生短暫而無常。我們應該充分珍惜生命,抓住每一天,盡力追求自己的理想和幸福。掃墓活動讓我對生命有了更深刻的認識,也使我明白到只有過好每一天、把握當下,才能不辜負逝去的親人的期望和對我們的祝福。
最后,職校掃墓活動讓我思考了人生的意義。站在墓石前,我不禁思考起人生的意義和目的。親人的離去讓我們對人生的意義有了更深刻的思考。我們來到這個世界上,是為了做什么?我們的人生目的又是什么?掃墓活動讓我更加明白,追求金錢和名利并不能帶給人生真正的滿足感和快樂。而珍惜親情、友情和愛情,并為社會做出貢獻,才能使人生更加美好有意義。
在參與職校掃墓活動后,我對親情、傳統文化、生命和人生意義有了更深入的思考和體會。這次活動讓我明白,珍惜家人的陪伴,傳承傳統文化,對生命充滿感激和責任感,追尋人生真正的意義,才能活出有趣和有意義的一生。我希望通過這次掃墓活動的感悟,能夠將這些理念帶入我的日常生活中,并與他人分享,共同感受人生的美好與價值。
掃墓心得體會篇二
清明節,又名踏青節,預示著春天的到來,萬物開始復蘇,大地也充滿著生機,真是無限的美好,每年到了這個時候家家戶戶也都忙碌起來了,開始舉行祭祀,掃墓等緬懷先人的習俗,當然每個地方的風俗不一樣,儀式也就不一樣了。
我的家鄉位于美麗的五岳之一,“南岳衡山”,到了清明節這一天家鄉的人們便在家里準備著祭祀用到的紙錢,香火,水果祭品等東西。一大清早家家戶戶的老老少少就踩著山路,一前一后,前往自家先人的墳頭,給先人掃墓。
因為處于山陵地帶,所以大多數人家,去掃墓的時候都是要走山路的,山路可是不好走,即使露水打濕著褲腳,荊棘鉤上了衣裳也阻擋不了人們對先人的懷念,每當我看到這一幕的時候,也是經不住感慨這種風土人情給家鄉帶來的濃濃色彩。
接著沿著山路我們一家人來到了先人的墳頭,開始把周圍的雜草清理一番,也就是掃墓。接著就是祭祀,大致的過程是這樣的,先是在墳頭擺好祭品,上三杯酒,點上三炷香,點燃紙錢,然后放炮,最后舉行跪拜儀式,祈求先人的保佑,接著我們會去其它先人的墳頭舉行同樣的儀式,直至結束。
每一個儀式,每一個舉動都是莊嚴而又尊敬的,這都是代表著人們對先人的懷念,雖然過程很簡單,但是內心卻得到了滿足,也是很開心每年都能夠在清明節這一天跟家人一起來掃墓,祭祀,畢竟也是一年只有一次。
這就是我家鄉的清明節,簡單而又莊嚴,更多或許是一種情懷!
掃墓心得體會篇三
清明節的前一天我們河大國旗班來到保定烈士陵園掃墓,一路上春滿花開從大家的表情中并沒有看出有什么沉重。途中我們經過了一所小學,也許是我們穿軍裝的緣故,小學生們把我們誤認為是解放軍,當然從隨后這些祖國的花朵中的謾罵聲中我終于找到了一種沉重感。是啊,國旗班本就是一個愛國教育的中心,都說我們肩上有著多么大的重任,這種責任來自于何,我想正來自于一種傳承文化的義務。而我們今天的五星紅旗-----這新中國的象征,它正是基于這陵園中無數先烈的前赴后繼。
但仔細想來,我們要祭奠的是英烈,可我們具體要傳承的精神又是什么呢?的確,有的東西只能敬仰無法傳承,比如我們先輩不怕犧牲的精神。我們不可能現在也處處拼命,那豈不是成古惑仔了?當然我們從小學到現在,學校主要教育我們去學習先烈的艱苦奮斗頑強拼搏的精神等等。這當然很好很強大,但對80后的吸引力實在太差了,年輕一代似乎對紛繁復雜的新鮮事物更感興趣,而對過去老套的東西嗤之以鼻。所以我在思考這個問題,先烈精神在年輕人中就真的無興趣嗎?答案當然是否定的,但問題是否定在何處,有人會說大多數年輕人都是尊敬先烈的,他們都有一顆愛國心。這其實等于沒說話,因為即使是一位無名的長者我們大多數人就會去尊敬他,而一個正常的中國人又必定愛自己的祖國,尊敬不代表信仰,這才是問題之所在。新一代人接受了許多新思想,自認為是有了自己新的信仰,其實這并不與我們先烈們的信仰相沖突,很多方面其實是一致的。
換位思考一下,如果咱們處于當時那個年代,咱們如果是有血性的人,咱們會為什么去做先烈同樣的事,要我看其實很簡單:對現狀的不滿、對理想的渴望、對敵人的仇恨等等很多基于有血性的人的原始激情的爆發。魯迅曾寫到:不在沉默中爆發就在沉默中死亡。先烈們正是中國千千萬沉默者中的爆發者,承著一種原始的激情在血與火中鑄就革命的英魂。
我們新一代的年輕人其實也不乏這種激情與信念,從某種角度來說,我們和英烈的心是共通,只是由于某些原因我們往往無法體會早已逝去的英烈們的心境。
我想狼牙山五壯士之所以跳崖,是他們不想讓大部隊有太多的犧牲,因為心中的善成就了這位勇士,我們應該為這份善所感動。
我想冉莊地道戰的民兵們之所以能痛殲日軍,是他們心中的氣節成就了這群戰士,我們應該為這份氣節所感動。
我想二師學潮中的學生們之所以在武裝軍警面前無謂,是他們深深痛恨當時腐敗的政府,因為心中的理想成就這群英雄,我們應該為這份理想所感動。
在我們過著美好新生活的今天,我們其實不簡簡單單做到敬仰英烈,更應感受到我們與英烈相通的心,抱著一種感動與感恩的心去面對新的生活。
掃墓心得體會篇四
遠足掃墓是傳統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同時也是一種重要的感恩方式。在這次遠足掃墓的過程中,我不僅更加深入地了解了祭祀的含義,還體會到了感恩的重要性。在這次經歷中,我意識到,遠足掃墓是一次心靈的洗禮,讓我更加懂得珍惜和感恩現有的一切。
首先,遠足掃墓使我對祭祀活動有了更深的理解。我們參觀了一些古老的祠堂和墳墓,了解了祭祀的流程和意義。祭祀不僅僅是為了表達對祖先的敬意,更重要的是傳承著一種家族的文化和價值觀。通過祭祀,我們不斷地緬懷先人,然后希望能夠得到祖先的保佑和庇護。這種祭祀活動對于家族來說是一種強大的凝聚力,也是一種維持傳統的方式。通過參觀這些祠堂和墳墓,我深刻體會到了祭祀的重要性和意義。
其次,遠足掃墓讓我更加懂得感恩的重要性。在掃墓的過程中,我們為先人獻上鮮花和祭品,向先人表達敬意,并祈求他們的保佑。這個過程中,我忽然意識到,我們今天的一切都是建立在先人辛苦努力的基礎之上的。他們為我們創造了美好的生活條件和機會,為我們的成長提供了無盡的支持和激勵。而我們在祭祀中的一顆感恩之心,正是回報他們的最好方式。通過這次遠足掃墓,我不僅對先人產生了更深厚的敬意,也更加明白了感恩的重要性。
還有,遠足掃墓是一次心靈的洗禮。在這個快節奏的現代社會,我們經常會感到壓力和疲勞。而掃墓活動讓我們遠離了城市的喧鬧和壓力,來到了大自然的懷抱中。在綠樹成蔭的山林中,我們用一顆平和的心掃墓、獻祭。這個過程中,我們不僅感受到了自然的寧靜和美好,也平復了內心的煩躁和焦慮。在山林間的清新空氣中,我們感受到了生命的脆弱和寶貴。這個心靈的洗禮讓我更加懂得珍惜和享受現有的一切。
最后,遠足掃墓讓我更加認識了自己。在這個過程中,我反思了自己的為人處世和對待他人的態度。我發現我常常瑣碎的事情上糾纏不休,很快就會忘記感恩和珍惜。通過與家人朋友一起參加遠足掃墓,我看到了他們對先人深深的感恩之心,同時也發現了自己的不足之處。我決心要更加懂得感恩,學會珍惜身邊的每一個人和事物,同時也要對他人多一份包容和理解。
在這次遠足掃墓的過程中,我汲取了許多寶貴的經驗和教訓。我深刻體會到了祭祀的含義和重要性,懂得了感恩的重要性,經歷了心靈的洗禮,進一步認識了自己。這次遠足掃墓不僅滿足了中華傳統文化的需要,更重要的是給了我成長和思考的機會。我希望以后每年都能夠參加遠足掃墓活動,用一顆感恩的心,感恩先人為我們奠定的基礎,感恩他人給予的支持和關愛,同時也更加珍惜和享受現有的一切。
掃墓心得體會篇五
“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最是一年春好處,絕勝煙柳滿皇都。”又是一年春來早,這密密斜織著的雨絲染綠了大江南北。
四月的天,陰雨綿綿。趁著天空放晴的一小會兒,祖孫三代提著供品,來到公墓,祭奠長眠在這里的祖先。
來的人很多,拎著香燭,捧著鮮花,非常安靜。也許是怕打擾了先人吧!一排排整齊的墓碑,屹立在高山之巔,一陣風吹過,樹搖草動,唯有那刻著考妣的墓碑,在風中,在雨中,巋然不動。
那一枝白玫瑰在風中顯得特別耀眼,我不知道那是誰家的冢,也不知道她在這兒待了多久,可那新鮮的玫瑰讓人感到安慰,還有人記得她。有人說最偉大的愛情是老去后還依然愛你,我以為,死去后依然愛你更為震撼。
有人在墓前哭訴著,我聽不清那些只言片語,也聽不懂,因為我不曾經歷那樣的生死離別,但聽過一句話:最悲苦的是被時間留下來的那個人,被留下來回憶兩個人的一切。也許這已是一種告慰天靈的方式吧!
“憔悴墳頭上,見之如故人。千古彷徨事,此物最傷情。”太公的墓在中間的一排,幕上沒有照片,我也未曾見過他,悼念的感覺也只是淡淡的。聽爺爺說,太公很早就去世了,只有四十歲,得的是胃癌,當時的醫療水平差,再加上家里的積蓄也不多,沒托多久。人生幾何,如煙花般美麗而短暫。
燒了一些紙錢,放了些鞭炮,焚香跪拜之后,心意便也到了。“點點淚和紙錢比,水灑少去不見人。”一批人上來,一批人又下去。也許,這就是所謂的輪回,生老病死。在這陰冷的牧笛,不免感到幾絲悲涼,也許只有到物是人非之時,才萬事皆休。
“天公無情最無情,不憐人間孝子心。為賺小可一掬淚,忍教清明雨紛紛。”剛準備下山,天又開始哭泣,雨前初見花間蕊,雨后全無葉底花。
清明時節,楊柳依依,古人“折柳贈別”的習俗。我無柳可折,只能向故人道一句:一路走好。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留下那一個個花籃,那一盤盤供品,一柱柱香,一句句祈禱,還有那一枝在風中特別耀眼的白玫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