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的學習、工作、生活中,肯定對各類范文都很熟悉吧。寫范文的時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以下是我為大家搜集的優質范文,僅供參考,一起來看看吧
邊城教學反思篇一
有人說:教學是一門殘缺的藝術。是的,教學過程中只要你用心思考就會發現自己的缺失,源于知識積累、方法指導、思想的偏狹而走出狹隘的自己只需一點:靜對自己。
導學《邊城》的日子,讓我的心靈直面了一次傷痛。
《邊城》是沈從文的一部長篇小說(也有人認為是中篇),課文節選了有關端午節翠翠巧遇儺送、大佬等人物的場景,語言平實,韻味無窮。但在學習過程中我的心頭卻縈繞了深深的痛。
首先,激趣閱讀就沒有達到預定效果。
自認為是小說所以在設置時給了簡介,給了背景介紹,給了作家作品相關知識,要求學生自讀。但課上發現閱讀效果不好。
其次,導學目標不夠具體。
高一一年的鋪墊學習,自認為學生綜合分析能力已形成,故給了綜合鑒賞題(品味語言)。結果在審題上又有學生吃虧。
最后,課上教師導學過程不夠靈敏。
課上發現問題雖及時停止了繼續學習,但未能采取相應措施,以致此課師生收益都不大。
雖然在第三課時及時調整了學習方法,但該導學課實施過程的缺失卻至今讓我耿耿于懷,我懷疑自己所做的努力,我懷疑自己的教學理念,甚至懷疑自己的能力。可是學生的讀書習慣卻讓我痛上加痛,他們告訴我:老師即使你說得再好,我們也不可能讀這樣的文字,它離我們太遠了。找到了根我才釋懷,我知道我依然缺了一樣東西:平實地帶領他們穿行于語文學習中,而不是憑感性。
今天我們師生都有了新的認識和發展,都能心態平和的閱讀和學習了。我注重過程的每一步實施,學生注重學習的每一個細節,咬文嚼字已經成為目前我們學習語言的一個法寶。
痛定思痛,我依然執著。
邊城教學反思篇二
《邊城》分為兩個課時,第一課時主要介紹了整個故事情節。總的來說,課堂內容偏少,將時間耗在讓學生看課文上,其實這個環節可以放到課前讓學生預習,把這個時間多出來可以讓學生多多體會課文的語言情感之類的內容,讓學生更深入理解沈從文的精神。第二課時主要是分析人物形象。學生能迅速找到描寫人物的地方,并且都找得比較細,比較全,但是要進行概括就有點難度了。比如說學生找到“假如爺爺死了呢”這點,學生認為這體現了翠翠的不孝順。
這說明兩點:
第一對文本還不夠深入體會;
第二,缺少分析人物的相關技巧。其實,可以對學生指出作者在描寫主要人物,尤其是正面人物時,我們對這個正面人物的評價也應該是正面的,積極的,這就可以避免學生對人物評價的總體方向的錯誤把握。
邊城教學反思篇三
《邊城》是詮釋愛的,祖孫之愛、男女之愛、兄弟之愛、父子之愛、友朋之愛、鄉鄰之愛、鄉土之愛組合成的人倫社會之愛。《邊城》是要闡釋美的,自然之美、人物形神之美、人事之美、人情之美、人性之美,還包括作品本身結構行文的詩性的美,無處不美。而這愛和美的背后無疑暗伏著一種缺憾,一是作者要描畫的人生、社會本身的缺憾,比如“美麗的都不容易長存”的凄涼的故事結局,“人類靈魂的相互孤立”,小說流溢的神秘宿命氣息等。這愛和美在從很久以前開始的現實中的消失,這就是所謂“中國另外一個地方另外一種事情”。
《邊城》有非常清晰的人生社會理想的訴求。“我將這個民族為歷史所帶走向一個不可知的命運中前進時,一些小人物在變動中的憂患,與由于營養不足所產生的‘活下去’以及‘怎樣活下去’的觀念和欲望,來作樸素的敘述。我的讀者應是有理性,而這點理性便基于對中國現社會變動有所關心,認識這個民族的過去偉大處與目前墮落處,各在那里很寂寞的從事于民族復興大業的人。這作品或者只能給他們一點懷古的幽情,或者只能給他們一次苦笑,或者又將給他們一個噩夢,但同時說不定,也許尚能給他們一種勇氣同信心!”小說踐行著作者想要建造“精致、結實、勻稱的供奉‘人性’的中國的希臘小廟”的理想。
如此美麗,如此豐富,“邊城”讓人心馳神往,想來教和學都該是極其美麗的事情。但是我顯然被沖昏了頭腦,忽略了學生可能存在的閱讀障礙,也忽視了對最佳課堂結構的追求,于是我最初的嘗試是失敗的。
本課的教學關鍵就在于找到學生情感的共鳴點,并且營造讓學生迅速進入的“場”。學生情感的共鳴點在哪兒,我們不能想當然地替學生做主,得讓他們自己說,于是就有了課堂開始階段“一個詞、一句話、一段文表達你的閱讀感受”的環節設計,學生的表達指向是豐富的準確的,這樣,一個看似簡單卻意蘊深刻的問題的提出就順理成章了——請問這究竟是一篇小說還是散文?學生肯定會說是小說,因為教材就是這樣介紹的。但是我將堅持說《邊城》更像散文,因為她具備散文情意真、內容美、形式自由的三個特質。然后讓學生去尋找文本中的美點,探討美在何處,怎么美,為什么美。于是引領學生或者說被學生引領共同走入《邊城》的角角落落,在沈從文如詩的文字美麗的肌理褶皺里,領略茶峒的秀麗風光,體會邊地淳樸的民風,理解翠翠美麗的形神,感受翠翠、祖父、儺送等人間真摯、樸素的愛和閃耀在他們身上的美麗的人性光芒,為故事的憂傷而憂傷,為這一曲古樸的愛和美的頌歌而神往,悄悄逼近《邊城》這一次對人生、社會“觀”“想”“望”的全面描摹。
任何交流都需要特定的和諧的有張力的“場”。《邊城》的“場”在何處?城市少年看得見天空中被夕陽烘成的桃花色的薄云嗎?杜鵑的叫聲是怎樣一種叫聲?泥土草木和各種甲蟲類氣味是怎樣一種氣味?山上竹篁在月光下如何變成一片黑色?那小小草鶯夜半的吵鬧和閉著眼的安睡與繁密如落雨的蟲聲是怎樣美妙的復奏?……我曾試圖利用音像的資料來幫助我建造這個“場”,但很快就被自己否定掉了,史紹典主任“課堂要原生態”的叮囑更堅定了我遠離現代技術的主意。因為所有形象直觀具體的解釋都有可能是對豐富的簡化,對真實的歪曲,對深刻的疏離。于是我赤手空拳,試圖用最原始的說和寫,思考和交流來營造這個“場”。轉接是流暢的,過程是自由的,氣氛是民主的,不要預設,拒絕灌輸,在行走中尋找閃亮的星星,撿拾美麗的珠貝。當然還有開頭那“中國另外一個地方、另外一種事情、另外一種人生”,結尾“蘊藏的熱情、隱伏的悲痛”的點撥,幫助我營造著這個“場”。我們所依靠的只是我們那一顆顆敏感善良的心、聰慧正直的腦。
邊城教學反思篇四
《邊城》一課教學結束后,我從如下幾個方面反思這篇課文的教學:
一.預設與生成
這堂課我預設了三個板塊,第一板塊以時間、地點切入,把握小說節選部分的框架內容。第二板塊設置問題:《邊城》里哪一點最吸引你,促動學生品讀思考,最后引導學生感知風物美、人性美、人情美。第三板塊以“在你眼中是什么樣的翠翠”為問題啟迪學生找出描寫翠翠心理的的句子。
生成:我執教的高二(1)屬文班,高二(9)屬理班。文班女生多,理班女生少,文班對翠翠情竇初開把握得較好,費時不多,而9班則拖沓了。
優點:緊扣目標,調動學生積極性,學習氣氛融洽,課堂充滿活力。不足這處,學生找心理描寫的句子時找得不準確,生成的枝蔓較多,不能正確地把握翠翠的形象,教師講得多了。看來在以后的教學中要研究學情,提高應變能力,把預設與生成的比例協調好。
二.穿插與旁逸
在教學第二板塊時,引導學生了解邊城的人性美,穿插了當今的一些例子和文中進行對比以幫助學生對小說的理解。如前段時間網絡上“小悅悅”的事件來突出《邊城》里人們樂于助人品德的可貴;當今人們對金錢的追逐如商人弄虛作假、以次充好、唯利是圖來對比碼頭上賣黃紙的小伙子為要多給錢和老船夫推搡;當今人們的愛情觀,如電視上“非誠勿擾”愛情的淺俗直白來對比翠翠愛情的晶瑩剔透;我們學生從影視中了解的當時中國其他地方的勾結、魚肉百姓來對比《邊城》里軍民同樂的魚水之情。
優點:課外大量材料的補充幫助學生很好地理解了《邊城》里的人性美,激發了學生興趣,引導學生多關注社會熱點。不足:一時興起,尤其是談電視相親節目“非誠勿擾”占時多了,聯系廣了。
三,品味與探究
沈從文的語言樸素純凈、含蓄雋永,這是引導學生品味探究的好材料。如:
1、“凡幫助人遠離患難,便是入火,人到八十歲也還是成為這個人的一種不可逃避的責任”,在朗讀時故意丟此二句“便是入火,人到八十歲”,學生品味其意味,更能顯示掌水碼頭的順順樂于助人的美德。
2、那個賣皮紙的小伙子,此人是小伙子,非老弱病殘;此人系商人不是一般的百姓,非貧困。老人拒收小伙子渡船的錢更能顯示此為一種風尚,顯其普遍性,邊城的人如此輕利重義。
3、使這人不得不把錢捏在手里。學生對“捏”字品味非常到位。
類似這樣的句子還有很多,整節課堂學生學得輕松,且興趣盎然、意猶未盡。
這篇課文的教學雖結束一月有余,但師生互動融洽的場面仍浮在眼前。我會認真總結這篇課文教學的得失,在以后的教學中,揚長避短,凸現自己的教學風格,使自己在專業成長的路上走得更快、更穩。
邊城教學反思篇五
在了解沈從文的生平時,有兩點應當給予特別注意:一是身份的轉換,他是由一個下級士兵經過不懈努力而成為文人的,這與魯迅等文人有很大的不同,他對社會下層有更廣泛、更深入的了解,同社會下層人民的關系也更加親密;二是地域的轉換,他是由邊城來到京城的,對京城的污染空氣十分不滿,因而總是心系湘西那片圣潔之土。這樣,與魯迅描寫中國農村的封閉、落后不同,湘西封閉的環境反而成就了其未受污染的優勢,百姓的未受啟蒙也成就了其淳樸不欺的民風。于是,作家筆下的邊城和生活在那里的百姓,就都染上了理想的色彩。
沈從文筆下的湘西世界具有兩個最基本的特征:淳樸的民風湘西是一片從未受到過儒家道德傳統污染的化外之地,這片土地也從未受到工業文明的污染。這里沒有以強凌弱的現象,于是年邁的祖父與年幼的翠翠平靜地生活在這片土地上。這里沒有爾虞我詐的明爭暗斗,由于唱歌比不上弟弟,憨厚的天保大老黯然退出了與弟弟“爭奪”翠翠的競爭。這里充滿了浪漫的氣息,青年男女完全可以拋開門當戶對的世俗觀念,拋開所謂“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緊身束縛,大膽地追求自己的愛情。這樣淳樸的民風在大都市是無法找到的。完美的人性小說邊城中的人物,沒有魯迅筆下的中國人那些諸如愚昧自私冷漠等劣根性,而處處表現出正直樸素、富于關懷的人性美。祖父直到天黑還在為過渡人擺渡。祖父對翠翠關懷入微,翠翠對祖父充滿依戀,祖孫二人的關系是那樣的和諧,二人的行為又是那樣的毫無矯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