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總少不了接觸作文或者范文吧,通過文章可以把我們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塊。范文怎么寫才能發揮它最大的作用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優秀范文,歡迎大家分享閱讀。
高中歷史論文篇一
我們主張多元的歷史,那么什么是多元史觀。《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突出體現了四種史觀,即唯物史觀、全球史觀、文明史觀、近代化史觀。除此之外,還有革命史觀、階級史觀、正統史觀、英雄史觀、生態史觀、社會史觀等。在新課標改革之后,傳統的革命史觀和階級史觀逐漸淡化。
現代化史觀是指由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變遷的過程(傳統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的變遷過程),其動力是工業化,其核心是經濟的工業化和政治的民主化。文明史觀認為,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就是人類文明演進的歷史。在認識歷史的范圍上,要改變以往偏重政治史的習慣,將思想文化和社會生活的內容視為文明演進的重要內容,文明史觀要承認文明的多元性,承認歷史發展的多樣性;既要看到人類社會發展有共同的規律和趨勢,又要看到各個文明的獨特性,同時還應關注不同類型文明之間的關系,把中華文明納入到世界文明中考察,同時又從中國文明的角度看待世界其他文明的發展。全球史觀的基本觀點是:將人類社會的歷史作為一個整體來看待。世界各個地區、各種文明在各自和交互的發展中,逐步打破了孤立、分散狀態,逐漸融合成密切聯系的全球統一體,這種全球一體化進程是歷史發展的客觀主導趨勢。
新的課標,寬泛的高考立意,全面的史觀,這些對我們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這種新的形勢下,我們要做出調整,以適應當前教學的實際情況及幫助學生樹立全面、正確的歷史觀。
1、教學理念的轉變。過去相對較保守和過于程式化的史觀中解放出來,突破“只重史實”的局限性思維方式,進而上升到以“史論”的高度去看待高考、看待歷史。
歷史思維能力的培養離不開科學的歷史觀指導,沒有方法的歷史教育是不能稱之為科學的,從高一教學開始就不斷滲透對多元史觀的應用。如必修一對^v^戰爭、開放通商口岸、太平天國運動及辛亥革命的評價;必修二新航路的開辟、洋務運動、兩次工業革命的影響及羅斯福新政的評價;必修三近代社會生活的變遷等這些題目都以多元的史觀為角度,有比較經典的高考試題可供借鑒參考。
2、在新史觀的指導下整合教材。從文明史觀的角度編排教材即體現在三個必修模塊上,教材以專題的形式分別體現了政治文明、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避免了傳統教材體系的學科體系、教材體例、教學內容的重復。 政治文明建設的核心是政治制度民主化,教材從文明史角度重點介紹了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演進、古代雅典和羅馬民主政治制度的發展、西方資產階級代議制的確立和發展、近現代中國民主政治等重大主題。物質文明方面明確了經濟活動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突出了中華文明在人類文明發展史上的地位;在世界史方面,近代突出了工業革命引領的工業文明歷程,特別注意在文明是關下人們社會生活發展變化,當今世界經濟全球化趨勢下對各國經濟的影響。精神文明方面,與農耕文明相適應的儒家文化成為構成了中華文明的主干。工業革命以來的西方文明在中國的傳播,推動了中華文明的發展。
3、注意培養學生運用多元史觀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從過去相對較保守和過于程式化的史觀中解放出來,突破“只重史實”的局限性思維方式,進而上升到以“史論”的高度去看待高考、看待歷史。
歷史思維能力的培養離不開科學的歷史觀指導,沒有方法的歷史教育是不能稱之為科學的。從高一教學開始就不斷滲透對多元史觀的應用。如必修一對^v^戰爭、開放通商口岸、太平天國運動及辛亥革命的評價;必修二新航路的開辟、洋務運動、兩次工業革命的影響及羅斯福新政的評價;必修三近代社會生活的變遷等這些題目都以多元的史觀為角度,有比較經典的高考試題可供借鑒參考。
4、教師通過各種途徑提高自身能力。教師在教學常過程中,應該注重多關注史學研究動態,關注史學界研究的重點和熱點。引導學生從更新、更具時代感的角度去了解和認識歷史。對最新史學動態的關注,對一線的中學教師來說有一定的難度,但是無論是課改前還是課改之后,這都是我們必修的功課之一。在日常生活之中,更多地積累素材。要合理地運用教材。教材是教師師和學生最基本的學習資料,所以要充分利用好教材已有的資源。如相關版教材的知識鏈接,這些內容應該是專家們精心選來的,價值不容小覷。
我們使用的舊教材體現的是片面的、教條的舊唯物史觀。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人類社會五種社會形態是舊唯物史觀主要觀點。隨著新課程實施,教師關注課程觀念和教學理念的轉變,但忽視新的史學觀念的吸納,史學理念陳舊。因此無論舊教材還是歷史教師都存在新史觀的缺失。
新史觀的缺失既不利于高中歷史教學的與時俱進,也不利于學生高考歷史考試的發揮。在高校和中學最緊密的結合點――高考命題這個環節上,高校教師必定會把他們平時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成果直接或間接地體現出來。縱觀近幾年全國各地高考歷史試題都融入了新史觀,如全球史觀、文明史觀、唯物史觀中的現代化史觀等。
新時代要求和高考推動,迫使我們在使用歷史舊教材的教師在教學中融入新史觀。例如,在《中國近代現代史》教學中有必要融入文明史觀、現代史觀、全球史觀。中國近現代史反映了工業文明與農業文明的碰撞與沖突,中國近現史也是中國走向現代化的歷史,用全球史觀審視中國近現代的發展變化。
多元史觀在新課程中的運用,改變了以往單一的僵化的看待歷史的態度,使學生從不同的角度全面地分析歷史,從而適應了新時期的要求。
高中歷史論文篇二
高中歷史教學中課程資源的核心和最重要的載體就是教材,盡管新課改后重新編寫了歷史教材,但主要從宏觀上介紹了世界文明及中華文明的歷史進程,現行高中各種版本教材涵蓋性強、包容性突出,史料的豐富程度還不夠,教材內容很多為現成的結論,這容易造成學生死記硬背的現象,有些需要教師補充相關史料證明,進而提高分析、比較、概括等能力,鄉土歷史作為補充史料是個不錯的選擇。鄉土史是歷史發展的縮影,教材中的描述遠沒有身臨其境去考察、去探究那樣印象深刻,近距離接觸又會加深學生對歷史事件的理解。但在高中歷史教學中不能讓鄉土史內容喧賓奪主,要在充分認清鄉土史資源教學價值的基礎上以歷史教材為重點,分類選擇以達到優化配置,不能代替歷史教材,將鄉土史作為補充內容為高中歷史教學服務,在某種程度上彌補了現行高中歷史教材的不足,有助于幫助學生更加全面和深入的理解歷史概念和教材,兩者可謂是相互融合,相得益彰,從而更好地實現了歷史教育目的。
2.鄉土史課程資源的運用要適時、適度、有效
中國是文明古國,各個地區都有著豐富的歷史文化遺產,學生對身邊曾經發生過的歷史事件、耳熟能詳的歷史人物、保留下來的歷史遺址、遺跡產生由衷的親切感、認同感。他們又對自己沒聽過和了解不深入的鄉土史有著濃厚的興趣,在高中歷史課中滲透鄉土歷史容易產生共鳴。但不合理的運用鄉土史會減緩教學進度、影響教學任務的完成,這在高中的歷史教學中是不允許的。鄉土史課程資源在高中歷史教學中運用時應該根據教學需要在課前充分備課,慎重考慮適合的方式、鏈接的內容、插入的時機等,要做到言簡意賅,不能偏離教學主題,不能顯得牽強附會,要根據需要靈活運用,讓鄉土歷史發揮恰到好處的作用。鄉土歷史的內容龐雜,可能有些內容在當時的作用值得肯定,隨著歷史的發展已經明顯不符合時代的要求,我們要根據歷史課堂教學的需要慎重采用,有針對性的認真思考,合理取舍。要選擇那些有助于學生形成正確思想價值取向和人生觀的資源,并教會學生用發展的觀點、辯證的觀點看問題,理性認識家鄉的歷史。鄉土史的運用應該保證完成教學任務又不加重學生負擔,如果教學任務重,教材中已經講的非常詳細,就沒必要畫蛇添足。總之,鄉土史課程資源在高中歷史教學中的運用必須遵循適時、適度、有效的原則,歷史教師必須以有效性為目標,始終做到有效優質。
3.鄉土史課程資源的選用要有典型性、代表性、科學性
通過高中鄉土史教學,學生能夠大體了解家鄉歷史發展的線索及演變的趨勢,看到鄉土史在整個中國歷史發展中的地位,尤其是重大歷史事件、歷史人物對歷史發展的影響。各地區的鄉土歷史課程資源是豐富多樣的,地方史資料來源于當地歷史遺存、官方記載、縣志編寫、民間口傳及現有的生活方式等,具有明顯的本土性質,資源的來源、收集、整理過程可能不夠完善;歷史悠久的地區會流傳著許多神話和傳說,它們往往與古代重要的歷史事件、歷史人物密切相關,經過長期流傳,就算是正史中對史實的記載也會加入很多的主觀因素,這就要求我們在選擇前一定要加以甄別,去偽存真,審慎用之。教師教授給學生的應是真實的家鄉歷史,具有典型性、代表性的資源,是科學準確的,這是最基本的原則。
高中歷史論文篇三
1.歷史圖片是進行歷史內容教學的最好資源。
2.看圖敘史。
歷史圖片作為歷史知識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既是文字信息的必要補充,同時又具有文字形式不可比擬的優越性。而且,合理使用歷史圖片,能夠促進歷史教學效率的提高。因此,在學習時,教師可以讓學生針對單張圖片來講述相關的歷史事件的概況和前因后果,也可以利用多張圖片,讓學生梳理相關歷史知識的發展進程及歷史發展的客觀規律。這樣不僅可以加深學生對歷史知識的記憶,而且相對于傳統的死記硬背而言效果更好。因此,在教學中進行看圖敘史,既能讓學生解讀圖片中的歷史信息,也能進一步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而且,在此過程中,學生的想象力和語言的表達能力也能得到有效鍛煉。
二、有效結合地圖進行教學,突破教學中的重難點
歷史圖片是一種形象直觀的教學資源。有效的圖片教學有助于促進學生對相關歷史知識進行綜合把握;刺激學生解決問題的欲望,以此來達到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知識的興趣,有效培養學生解讀歷史圖片能力的目的。
1.感知歷史,掌握史實。
2.豐富而深刻的歷史圖片,不失為我們教師突破難點、突出重點的好素材。
在歷史教學中,我們可以挖掘課本圖片中蘊含的一些歷史信息,讓學生進行讀圖的時候,培養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真正促進歷史課堂效率的有效提高。例如,“美國國父華盛頓”這節內容是我們學習中的一個重點,即華盛頓在美國獨立戰爭中和擔任總統期間的主要事跡。對此,我們教師可以結合該課中的最后一張插圖“在美國南達科他州拉什莫爾山上刻的美國最偉大的總統頭像”來作為新知識的導入,指導學生看圖,然后向學生提問:“為什么華盛頓能夠列入美國最偉大的總統?為什么華盛頓被稱為美國的國父?”之后,引導學生進行自主看書,自主探究。這樣也可以使歷史課堂變得生動有趣,促進學生對歷史知識的吸收和認同。這樣,學生也會更加深刻地理解教師提出的這兩個問題,有效促進課堂教學質量的提升。
三、結語
歷史圖片既是歷史知識的重要組成部分,又是歷史知識的必要補充。同時,歷史圖片又具有高度靈活和對歷史信息高度濃縮的優點。這些都決定了歷史圖片在歷史教學中有著非常重要的價值和作用。不同的圖片史料在歷史教學的運用策略也會不同,所達到的教學或者學習效果也是不同的。因此,我們歷史教師在教學中要多結合具體的圖片和史料進行歷史知識的傳播,同時還要促進學生正確地使用圖片史料,充分發揮圖片史料應有的價值,培養學生對歷史學科的興趣和學習的自信心,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最終使歷史課堂教學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高中歷史論文篇四
引導學生從歷史的層面來展開對于很多教學內容的理解與認知,這是一種很值得在高中歷史課程的教學中采取的教學模式。歷史理解不僅能夠很好地將學生學到的內容在當時的時代背景下進行還原與重現,還能夠以一種更為客觀的方式結合特定的時代背景來幫助學生理解這些教學內容。在這樣的前提下,不僅能讓知識的呈現更加客觀,同時也會幫助學生更真實地去了解歷史事件的實際情狀,進而讓學生對于教學內容能夠有更深入的理解與掌握。
對于很多教學內容,教師在給學生講授時往往會以今人的眼光與認知來進行解讀,會以當下的時代背景以及社會主流價值為依托來展開對于一些歷史認知的剖析,這種方法并不是完全沒有道理,但是,畢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此,教師要有這樣的意識,在給學生就很多歷史認知進行闡述時,應適當結合當時的歷史環境以及背景進行解讀,教師只有以這種模式,學生才能夠更好地對于這些內容展開歷史理解,進而真正剖析這些內容的實質。例如,在給學生講述《百家爭鳴》這部分內容時,要想讓學生對于相關的歷史認知有更真實的感受,教師就應當以歷史理解為突破口來展開對于這部分內容的講授。
如教師可以把教材內容設計為歷史劇,讓學生扮演各個學派的代表人物,讓他們在課堂上深入和重演歷史,讓他們闡釋治世之道的主張和理由,讓學生“遙體人情,懸想事勢”,體驗儒家的醇厚運用、墨家的謹嚴、道家的超逸、法家的冷峻等思想特點。最后,學生會水到渠成地理解和領悟出這樣的史實認識:春秋戰國的“百家爭鳴”,是中國學術文化、思想道德發展的重要階段,奠定了中國文化的基礎。只有將學生帶到當時的環境中,并且以歷史理解來輔助知識講授,這樣才能夠讓學生對于這些知識有更深刻的認知,也才能夠有效提升課堂教學質量。
很多歷史規律往往是歷史課程教學的難點所在,想要讓學生對于這些規律有更深入的理解與體會,教師可以通過歷史理解的方式來展開對于這些內容的講解。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將這些歷史規律放到當時的歷史環境下進行解讀,也可以結合很多具體的實例以及邏輯佐證來幫助學生更深入地體會這些歷史規律。這不僅是對學生知識層面的一種豐富,同時也能夠幫助學生更深入地理解這些教學知識點。
當然,教師可以以某一重大歷史史實為立足點,選擇縱橫相關的典型化的史料,按照唯物史觀和認識邏輯規律來對歷史規律進行論證。例如,對歷史規律“世界歷史包括縱向發展和橫向發展兩個方面,縱向發展制約著橫向發展,縱向發展所達到的階段和水平,規定著橫向發展的規模和廣度”的歷史理解,可以投影到有關工業革命史料辯證的邏輯佐證中,教師可以結合工業革命的相關史料來幫助學生對于這一歷史規律展開認知。這不僅是歷史理解的一種直觀的體現,也會讓學生結合具體的史實來對這一歷史規律有更好的領會。
如何正確評價歷史中的某個人物或者某一事件,這是對于學生知識掌握程度以及知識應用能力的一種考查。對于歷史評價的方式以及切入點有很多,不同的展開形式可能會獲得不一樣的評價內容。在進行歷史評價時同樣可以結合歷史理解展開。如可以在具體的歷史環境下,結合當時的歷史背景客觀而綜合地評價某一歷史事件或歷史人物。這種評價方式往往更具說服力,也是歷史理解的一種非常好的應用形式。
例如,評價歷史人物^v^時,可以運用“歷史理解”的史料比較法來展開。如可以讓學生通過對相關史料進行研讀、分析,客觀地去看待不同階級和時代對^v^評價的視角,進而使學生學會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和方法(尤其辯證法和階級分析法)將^v^置于特定歷史條件下進行具體分析。這種方式往往能夠對^v^作出科學的評價,同時是對學生思辨能力的一種良好鍛煉,這個過程極大地提升了學生從多角度表達對歷史人物看法的評價能力,這才是歷史課程教學中教師應當加以重視的。
在高中歷史課程的教學中,“歷史理解”往往能夠為很多內容的教學提供積極的輔助功效。首先,在給學生就很多歷史認知進行闡述時,教師應適當結合當時的歷史環境以及背景進行解讀,在這樣的背景下往往能夠提供給學生更多客觀而準確的信息。同時,在歷史規律的闡述時,教師可以將其放到特定的歷史環境下進行解讀,也可以結合很多具體的實例以及邏輯佐證來幫助學生更深入地體會這些歷史規律。此外,在進行歷史評價時同樣可以結合歷史理解展開,這也是歷史理解的一種非常好的應用形式。
高中歷史論文篇五
【摘要】傳統歷史教學的主要教學方式是對學生傳授現成的歷史知識,但是忽略了對學生學習觀念、學習態度以及學習策略的培養。新課程強調學生在掌握基本歷史知識的基礎上需要通過多種途徑獲取歷史信息,從而提升他們的能力,通過教學中對歷史事實的分析以及歸納總結可以培養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學生要想獲取歷史信息,單方面從教材中解讀歷史是難以達到目標的,因此,需要運用史料對基本的歷史史實由表及里達到深刻的認識。本文就其在高中歷史課堂教學重運用的量度問題進行分析。
【關鍵詞】史料;高中歷史;課堂教學;運用;量度
高中歷史教學中對史料的運用主要存在兩個問題,一個是對史料的運用不足的問題,還有一點就是在教學中過度使用史料導致教學目標難以按時完成,下面是對這兩種問題的解讀。
受到我國傳統的教育方式影響,導致在歷史教學中更多的教師注重于對歷史理論的講解,但是更多的忽略了利用歷史史料增強課堂的趣味性,從而使得學生對學習歷史的興趣逐漸降低,進而造成高中歷史課堂教學效率低下。
為了引導學生對歷史充分的進行認識與理解,高中歷史課堂中存在著過度使用史料的現象,教師的目的是方便學生能夠公正客觀的評價歷史事件或者是歷史中的人物,因此將史料作為他們實現教學目標的輔助手段。正是由于教師沒有明確的認識到運用史料的意義,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不惜選擇大量的為他們補充更多的課外史料,這樣一來不僅占用了大量的課堂教學時間,還導致課堂教學效率降低,難以達到教學應該實現的目標。
高中歷史課堂中使用的教學史料通常是由教師選取的,在教學過程中,為了更好的發揮史料的教學作用,教師需要在史料選取前深入了解課堂的教學目標以及重點內容與難點,并且有針對性的選取史料,有側重也有取舍。這樣可以確保教學選擇的史料與學生所學習的內容之間有著共同的知識與內容,方便學生快速的把握課堂教學的主題,也有助于他們更好地理解歷史課本中的核心概念以及總的知識體系,從而起到感悟歷史的作用。
要做到這些,教師必須選取典型的史料,避免出現重復性的史料導致其數量的過度。例如在高中歷史《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該課程的學習中,可供選擇的史料較多,為了幫助學生認識和理解唐太宗治國的思想,可供選擇的史料有《資治通鑒》、《盛唐氣象》《貞觀政要》等,其中《資治通鑒》中有唐太宗對大臣們說的話:“夫欲盛則費廣,費廣則賦重,賦重^v^愁,……國危則君喪。朕常以此思之,故不敢縱欲也”從中可以看出唐太宗的治國思想,為君不可好大喜功,加重百姓的負擔,以至國危君亡,治國就需要以民為本。此外,《貞觀政要》中有記載“天下大焾,流散者咸歸鄉里,米斗不過三四錢,終歲斷死刑才二十九人,東至于海,南極五嶺……行旅不糧取給于道路焉。”史料的記載更多的說明了唐太宗統治期間政治以及經濟上出現的各種變化。通過材料可以看出唐太宗是我國歷史上有所作為的皇帝,其在位期間出現的貞觀之治為開元盛世奠定了基礎,促進了國家的發展。通過這些典型的材料學習,不僅能夠讓學生清楚的了解唐太宗的治國思想,還能夠增強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
高中歷史教學課標中指出,教師應該引導學生分析歷史事實,并且通過比較或者是歸納總結的方式培養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因此,教師在教學中可以有針對性的設置問題,不僅能夠引導學生對已有的歷史材料進行思考,同時還能夠防止過度運用歷史材料造成的教學問題,一定程度上能夠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例如在“世界反^v^的轉折與勝利”這一課程的教學中,教師在為學生提供一定的教學史料后可以向學生提問:歐洲第二戰場的開辟中各國的分歧說明了什么?國家之間的分歧是如何解決的?通過對問題的思考,學生能夠了解反^v^同盟國家的分歧與合作問題,并且達到深入了解這段歷史知識的效果。
高中歷史教學的有效手段是史料教學,通過這種教學方式能夠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同時還可以幫助他們進一步充實歷史知識體系。但是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明確史料使用的意義,把握使用史料的量度,嚴格遵循使用史料的量度原則,有針對性的運用史料對教學內容進行優化,從而實現有效教學的目的。推動高中歷史教學的有效實施,為學生了解歷史知識和把握歷史知識奠定堅實的基礎,從而推動中國歷史發展的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