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中的快樂,產生于對學習內容的興趣和深入。世上所有的人都是喜歡學習的,只是學習的方法和內容不同而已。我們如何才能寫得一篇優質的心得體會呢?下面我幫大家找尋并整理了一些優秀的心得體會范文,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小學科學大單元教學培訓心得體會篇一
一、單元教學目標:
1、能養成良好的書寫習慣(鋼筆工整書寫)。
2、能認識作品展現的多姿多彩的童年生活畫卷,體會作者的豐富情感,珍惜金色年華的點點滴滴。
3、能根據作品內容展開聯想,發表自己的看法。
4、能回憶過去的生活,學會說真話,抒真情,寫出真實感受。
5、能與人主動交流,說話注意對象、場合,用語文明得體。
二、單元課時安排:共13課時
單元整體學習1課時
《往事依依》2課時
《幼時記趣》2課時
《十三歲的際遇》1課時
《偉人細胞》1課時
誦讀欣賞1課時
寫作3課時
口語交際1課時
單元總結1課時
三、教學設計:
本單元的閱讀教學
童年生活,是無憂無慮,天真爛漫的時光,對它的描摹更能激起學生的共鳴,相似年紀發生的事情也會更具說服力,更能使學生體會作者豐富的情感,能引導學生健康的成長。
《往事依依》作者回憶與文學的情緣,抒發了作者對自然、生活、祖國的熱愛,并告誡青少年要多讀書、讀好書,充滿了人文主義精神。
《幼時記趣》作者追憶了兒時觀察動物,產生聯想,表現了童年生活的快樂,充滿了情趣。
《十三歲的際遇》作者神情地回顧自己與北大的淵源,表達了對北大的熱愛及渴望創造,渴望自由飛翔的精神,充滿了理想與希望。
《偉人細胞》記敘了初一男生賈里追求轟轟烈烈的'人生,實現偉人計劃的過程,向學生闡明了從小事做起的必要性,對于學生很有意義。
這一單元的教學,語言有的生動活潑,有的蓄滿神情,有的趣味盎然,有的蘊涵哲理,因此,學習本單元需要通過朗讀,來細細品味每篇文章的語言。
四、教學過程
第1課時單元整體學習
學習目標:瀏覽本單元內容,制定單元學習的目標,商討探究專題
第一塊:明確單元專題含義,了解單元大概內容::
教學步驟教師活動學生活動
1教師大致介紹本單元每篇文章的內容。在教師介紹的基礎上,迅速瀏覽本單元四篇文章的內容。
第二塊:制定單元學習的目標
教學步驟教師活動學生活動
1導入:再次讓學生瀏覽目錄、課文、寫作以及口語交際等內容(還可以延伸到發展性評價手冊)。
思考:本單元你想學寫什么?打算怎樣來學?(制定自己的學習目標)明確任務布置
2巡視、指導瀏覽目錄、課文
3提示:可以從識字寫字、閱讀、寫作、口語交際、綜合實踐活動這幾個方面來確立自己的目標。
要求:目標要明確可行。組織學習小組,討論自己的目標。
第三塊:確定單元活動方案:
教學步驟教師活動學生活動
2布置學生商定單元的活動主題及計劃
[4]
小學科學大單元教學培訓心得體會篇二
觀察手
課題《觀察手》(1課時)教學目標
過程、方法能查閱資料,了解人體的有關問題。能通過實驗證明手的靈巧與它的構造有關。知識與技能了解手是重要的感覺器官,又有感覺的功能。
了解手的構造和手的靈巧有關。情感、態度、價值觀在對人體基本組成的觀察中,發現人體構造的精巧與和諧之美。
體驗身體殘障所到來的不方便,愛護自己的身體,關心和善待身體有殘障的人。教學準備教師用具冷熱、軟硬、輕重、光滑等不同的`物體,有褶皺的飲料管、有關圖片和人體骨骼標本等,人民幣(用針在掛歷紙上扎成的盲文數字)。學生用具襪子和衣服、能套住手指的圓筒,膠帶紙。教學過程1.游戲導入:
做“石頭、剪刀、布”的游戲或謎語導入。
我們用手還可以做哪些事情?2-3分鐘2.觀察手的構造。
為什么我們的手這么靈巧呢?我們的手為什么能做這么多的事?
學生:觸摸手了解手的內部,如有多少塊骨頭,哪些地方有關節等?
學生觀察手作握、捏、伸展、彎曲等動作時,皮膚、肌肉、骨的變化。
教師出示手的骨骼圖片,數一數手部的骨頭數量。
引入研究關節、皺褶及大拇指的作用。8-10分鐘3.體驗手指的關節、褶皺及大拇指的作用。
小組合作做“猜一猜”游戲。
區分衣服的正反兩面。
介紹人民幣上的盲文數字。學生體驗盲文。5-8分鐘5.拓展。
觀察一些動物的手?看看和人的手有什么不同?
觀察生活中有哪些器具利用了手指關節處的褶皺結構?5-8分鐘
小學科學大單元教學培訓心得體會篇三
科學概念:
物體可分為固體、液體、氣體三類,它們之間的區別在于,固體有固定的形狀,液體和氣體都沒有固定的形狀。
過程與方法:
用網狀圖展現對事物的認識;熟練運用各種感官對物質進行觀察對比,對觀察結果進行分析,根據物質的相同點確立分類標準進行分類。
情感、態度、價值觀:
積極參與有關水的已有認識的研討,發表有根據的見解;意識到水是地球上的重要資源;在識別水的活動中,學會小組合作。
【教學重點】用網狀圖展現對水的認識,熟練地運用各種感觀對物質進行觀察對比。
【教學難點】對觀察結果進行分析,根據物質的相同點確立分類標準進行分類。
【教學準備】
給每組準備:7個黑色塑料袋分別裝有水、醋、牛奶、石頭、木塊、樹葉、空氣。實驗記錄單1張。
給每個學生準備:網狀記錄表一張。
給全班準備的材料:有關水的課件資料。
【教學過程】
一、引入
出示有關水的謎語“用手拿不起,用刀劈不開,煮飯和洗衣,都得請它來。”,引出課題。從謎語中可以看出水在生活中非常重要。我們今天就來學習有關水的知識。
二、活動
1、師:老師今天不僅帶了水,還帶了其他物品,分別是:醋、牛奶、石頭、木塊、樹葉、空氣,分別放在編號1-7的黑色袋子中。但是老師忘記了袋子中分別裝了哪些物品,想請同學們幫老師在不打開袋子的情況下,找出這些物品。
2、回顧觀察方法
師:在不打開袋子的情況下,你們可以用哪些觀察方法去觀察物品呢?
學生回答。
教師板書記錄。
3、出示實驗要求
在不打開袋子的情況下,猜測袋子中的物品,并記錄你是根據哪些特點分辨出來的。
展示實驗記錄表。
4、出示實驗注意事項
(1)在實驗過程中,不能打開袋子。
(2)小組長負責監督實驗結果的記錄。
(3)實驗結束后,整理好物品,放回小推車上。
(4)各小組派一名代表在黑板上記錄實驗結果。
了解注意事項后,提問個別學生:你認為在實驗過程中我們還需要注意哪些要點?
學生回答。
5、開始實驗
實驗過程中教師指導幫助學生。
6、實驗結束后,教師對各組的數據進行分析。對于明確的物品,請學生回答是根據什么特點來確認物品的。
對于不能輕易分辨的水和牛奶,請學生回答它們之間的相同特點。(能說出軟,捏過去會流走)
師:在袋子不能打開的情況下,我們很難分辨出水和牛奶,所以我們需要更多的觀察方法去判斷。
教師選取一組物品,一一打開,確認是否正確。
三、分類
師:你能給以上的7中物品分分類嗎?你是根據什么標準分類的?
學生回答。
教師板書記錄學生不同的分類標準。
教師介紹分類方法:將石頭、木塊、樹葉這類有固定形狀的物品分為一類,稱為固體;將水、牛奶、醋這類沒有固定形狀的物品分為一類,稱為液體;將空氣單獨分為一類,稱為氣體。
師:根據老師的分類方法,你們還能舉例生活中哪些物品是固體、液體、氣體?
學生回答。
四、完成水的網狀圖
師:我們生活中非常重要的水屬于以上的哪一類?
學生回答:液體。
師:同學們還知道哪些水的特點?請記錄在水的網狀圖上。
請學生投影分享他的網狀圖。
師總結:關于水的更多知識,我們將在今后的學習中慢慢深入了解。
板書設計:
水
一、觀察方法:摸、聞、聽
二、分類:
固體:石頭、木塊、樹葉
液體:水、牛奶、醋
氣體:空
小學科學大單元教學培訓心得體會篇四
科學概念
蝸牛有一些與生命活動相關的生活習性:運動和休眠、呼吸、吃食、排泄。
過程與方法
嘗試用不同的方法解決遇到的不同問題。
情感、態度、價值觀
體會細致觀察對獲得信息的重要性。
【教學重點】
經歷觀察蝸牛吃食、休眠、排泄的過程,體會觀察對獲取信息的重要性。
【教學難點】
學生表現自我的欲望與傾聽他人意見的沖突。
【教學準備】
分組:2—3只餓了的蝸牛,菜葉、蘋果片、餅干、等食物,記錄表。
【教學過程】
一、交流飼養蝸牛的經驗和發現
1、復習上節課學習的內容。
2、交流飼養蝸牛過程中的發現。
3、教師板書學生匯報的內容。
4、關注:匯報情況的真實性,要求匯報的是自己觀察到的而不是聽別人說的或叢書上看到的。
5、設計意圖:獲取更多的有關蝸牛的信息,初步體會觀察對獲取信息的重要性。
二、觀察蝸牛吃食
1、整理有關蝸牛排泄的信息,引出蝸牛吃什么和不吃什么。
2、學生設計蝸牛吃什么和不吃什么的實驗。
3、學生用實驗驗證蝸牛吃什么和不吃什么。
4、教師注意就學生提出的新問題提供信息。
5、關注:學生設計實驗的多樣性和可行性;學生觀察過程中新問題的提出。
6、設計意圖:嘗試用不同的方法解決遇到的問題。
三、觀察蝸牛排泄和呼吸
1、指導觀察蝸牛排泄和呼吸的方法。
2、學生觀察蝸牛排泄和呼吸。
3、關注:學生觀察的方法的正確性和學生獲取更多地(如排便)信息。
4、設計意圖:體會細節觀察對獲取信息的重要性。
四、繼續觀察蝸牛
1、學生課后繼續飼養蝸牛、并觀察和記錄獲取的信息。
2、教師注意在學生飼養過程中就學生提出的新問題提供信息。
3、關注:飼養中是否仔細認真的觀察,注意引起飼養和觀察的興趣。
4、設計意圖:在飼養中獲取更多的有關動物的信息。
小學科學大單元教學培訓心得體會篇五
教學目標:
1.通過比較觀察出各種不同的葉片之間存在的共同之處。
2.培養學生比較觀察能力和歸納能力。
3.激發學生學習科學的興趣。
教學重點、難點:
通過觀察比較發現葉片存在的共同特征。
教學準備:
枝條、各種不同的葉片
教學過程:
一、觀察枝條。
·為了今天的觀察,老師特地向一位園藝工人要來了一些樹枝。
展示一根葉片完整的枝條。
·你們覺得可以觀察哪些內容?
·引導學生從數數枝條上有幾片葉,看看葉與枝條的連接處有什么特點等方面進行觀察。
·小組觀察實驗組中的枝條,并作簡單記錄。
·全班交流,你有什么發現?學生會觀察到每張葉與枝條的連接處都有芽。
二、觀察一片完整的葉。
·這是一張完整的葉嗎?(出示一張無葉柄的葉)
·學生思考并進行討論。
·學生反饋。
·在實驗組中選出你們認為完整的葉來。
·完整的葉是由哪幾部分構成的?通過比較歸納得出:植物的葉由葉片、葉柄構成。
三、觀察各種不同的葉片。
·找一找小組內有幾片完整的`葉?仔細觀察,它們是不是都長得一樣呢?
·學生觀察各種不同的完整的葉。
·葉片上有什么?
·這些葉的葉柄都一樣嗎?
·學生匯報交流觀察結果。
教師適時給予學生一些概念,幫助學生進行表述,如葉脈、葉緣、葉基等。
四、給樹葉分類。
·在眾多不同的葉片中你能發現它們的相同之處嗎?
·小組商量把相同的葉放在一起。(分類的依據可以是顏色、形狀、大小等)
·交流反饋。
五、作業。
比一比,課后誰搜集的不同葉脈、葉緣和葉柄的樹葉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