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位無私奉獻的人民教師,總歸要編寫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優秀的教案都具備一些什么特點呢?又該怎么寫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帶來的優秀教案范文,希望大家可以喜歡。
幼兒園教案我的家鄉說課稿大班篇一
活動目標:
1.觀察秋天,感受秋天的美麗、富饒,萌發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
2.感知、體驗作品的語言美、意境美,嘗試仿編。
活動一:美麗的秋天
準備:安排一處秋季特征明顯的郊外。
過程:(通過郊游和觀看錄像帶,觀察秋天,感受秋天的美麗和富饒。)
師:秋天有哪些美麗的顏色?
幼:紅紅的楓葉,黃黃的銀杏葉。
幼:淡黃色、白色、紫色的菊花。
幼:黃黃的梨,紅彤彤的蘋果,金燦燦的香蕉,白白的棉花。
師:秋天是個收獲的季節,你聞到了哪些氣味?
幼:甜甜的水果味,清香的稻谷味。
幼:桂花、菊花的香味。
幼:烤山芋、糖炒栗子的香味。
師:秋天一過,冬天就要來了。動物、植物是怎樣為過冬作準備的呢?
幼:燕子飛往南方,青蛙、蛇、熊準備冬眠。
幼:螞蟻、松鼠儲藏糧食。
幼:喜鵲忙著搭房子。
幼:有些樹葉變紅了,有些變黃了。
幼:風一吹,樹葉一片片飄落下來。
活動二:涼爽的秋雨
準備:在園內戶外場地進行。
過程:教師有意識地引導幼兒觀察秋雨,感受秋雨中的景物及其變化。
師:下雨了,我們一起來聽聽雨聲是怎么樣的。
幼:小雨滴滴答答,大雨嘩啦嘩啦。
師:秋雨落在身上有什么感覺?
幼:很涼快,很舒服。
師:一陣秋雨過后,你覺得周圍有什么變化?
幼:天氣越來越涼。
幼:樹葉變黃了、變紅了,一片片飄落下來。
活動三:欣賞《秋天的雨》
師:我們來聽一篇很美的'散文《秋天的雨》。
師:你聽到了什么?為什么散文中說秋天的雨是鑰匙?
幼:秋雨給我們帶來了清涼的秋天,帶走了夏天。
師:為什么說秋雨是輕輕地、悄悄地打開了秋天的門?
幼:下過雨后,天氣不知不覺就涼了,秋天來到了。
師:為什么說秋天的雨是一盒五彩繽紛的顏料?
幼:秋天的雨染黃了銀杏樹葉,染紅了楓葉。
幼:田野變成金黃色,柿子也紅了。
幼:紫紅的、淡黃的、雪白的菊花開了。
師:所以說秋天的雨似一盒五顏六色的顏料給秋天涂上了美麗的顏色。
師:秋天有哪些好聞的氣味?為什么小朋友的腳常被勾住呢?
幼:秋天有各種水果的香。
幼:稻谷、栗子、烤山芋的香。
幼:那些香味吸引人,小朋友很想吃,不想離開,好像有一塊磁鐵吸住了他們。
師:為什么說秋天的雨是一只金色的小喇叭?
幼:因為秋雨告訴大家,冬天快要來了。
師:動物聽到了是怎么做的?樹葉聽到了又是怎么做的?
師:請小朋友閉上眼睛,一邊聽錄音,一邊想像秋雨帶來的美景。(再次完整地傾聽配樂朗誦。)
活動四:秋景圖
師:除了散文里說的以外,秋天還有哪些美麗的景色?請你學著散文中的語言向大家介紹一下。
幼:小草黃了,大地鋪上了金黃色的地毯;秋風一吹,梧桐樹葉子像蝴蝶一樣飛舞。
師:請根據散文內容或你自己看見的秋景創作一幅美麗的秋景圖。
(幼兒用蘆葦花、樹葉、花等材料進行創作,表達自己對秋天的感受。)
附:秋天的雨
秋天的雨,嘀嗒嘀嗒地,唱著歌。
秋天的雨,是一把鑰匙,帶著清涼和溫柔,輕輕地、輕輕地,你還沒注意,秋天的門,就悄悄地打開了。
秋天的雨,是一盒五彩繽紛的顏料。你看,她把黃顏色給了銀杏……黃色的樹葉扇呀扇呀,像一把小扇子,扇走了夏天的火熱;她把紅顏色給了楓樹……紅紅的楓葉飄呀飄呀,像一枚枚郵票,郵來了秋天的盛裝。金黃顏色呢,給了田野,看,田野像金色的海洋;橙紅顏色呢,是給果樹的。聽,桔子、柿子們你擠我碰,喊著人們去摘呢!還有各種各樣的顏色,都給了菊花仙子,紫紅的、淡黃的、雪白的……美麗的菊花在秋雨里點頭。
秋天的雨,有非常好聞的氣味呢!不信啊,你聞:菠蘿甜甜的,梨子香香的,還有蘋果、桔子、稻谷,好多好多,都在小雨滴中藏著呢!小雨滴還帶來了烤山芋、糖炒栗子的香味。小朋友的腳呀,常被那香味勾住。
秋天的雨,是一支金色的小喇叭,它告訴大家,冬天快要來了。小喜鵲銜來了樹枝造房子,小松鼠找來松果做糧食,小青蛙在加緊挖洞,準備舒舒服服地睡一大覺!還有小樹葉呢,常綠樹的樹葉穿上了厚厚的油亮亮的衣裳,落葉樹的樹葉飄呀飄,飄到大樹媽媽的腳下,都在準備過冬了。
秋天的雨,帶給大地的是一曲豐收的歌,帶給小朋友的是一首快樂的歌。
秋天的雨,嘀嗒嘀嗒地,唱著歌……
幼兒園冬天主題活動――快樂的冬天
主題由來:天氣一天天的變冷了,自然界也發生了許多變化,孩子們對這些變化很感興趣,生成了此活動。
活動目標
問題板塊
幼兒園教案我的家鄉說課稿大班篇二
1、了解諸暨的一些名勝古跡、風土人情、地方特產,由此萌發對家鄉的熱愛之情。
2、初步培養幼兒收集資料的能力。
3、培養幼兒敏銳的觀察能力。
4、愿意大膽嘗試,并與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探索、發現生活中的多樣性及特征。
1、教師準備一本諸暨風景掛歷和一些諸暨風景明信片。
2、請幼兒在家長幫助下收集一些關于諸暨的風景圖片、名信片、瀏覽照片以及一些諸暨特產(包裝盒亦可)。
一、談話,引出主題。
師:“大家知道,我們居住的城市叫什么名字嗎?(諸暨)對了,諸暨是我們的.家鄉,是我們出生和成長的地方。今天我們就來討論一下我們生活的這座城市,說說她有哪些美麗的地方。”
幼兒發言。
二、請幼兒結合自己帶來的物品,向大家介紹諸暨的風景勝地與名勝古跡。(為主要環節,鼓勵幼兒踴躍發言,教師可及時插入提問與一些解釋。)
三、教師根據掛歷與名信片向幼兒介紹諸暨的主要景區:西施殿、浣江、五泄、斗巖;介紹主要特產:楓橋香榧、山下湖珍珠、大唐襪業、店口五金等。
1、在班級中展示家鄉特產
2、欣賞電視散文《浣江風》。
幼兒園教案我的家鄉說課稿大班篇三
1、認識地圖,掌握用尺測量的基本方法,對測量活動有初步的興趣。
2、對自己的家鄉有初步的了解。喜歡自己的家鄉,以自己的家鄉為榮。
1、幼兒收集的有關自己家鄉的資料(圖片、照片、土特產、風景錄像等)
2、三張地圖(黃浦區、上海、中國)、尺和記錄紙筆。
1、我住在上海
——說說你的家庭地址是什么?出示上海黃浦區行政地圖,在地圖上尋找出自己家的位置。
——為什么xxx小朋友的家在黃浦區地圖上找不到?
——找找你知道的上海有名風景點。
——我們住在上海,可是我們許多小朋友的家鄉卻不在上海,你的家鄉在哪里?
——這是什么地圖?你能在中國地圖上找到上海嗎?找到你的家鄉嗎?
——還有誰的家鄉也是xx省的?讓我們一起對來自同一省份的幼兒人數做一個統計
——用測量工具量一量家鄉到上海的距離,小組成員間統計一下測量結果,然后比較出誰的家鄉最遠,誰的家鄉最近。
——你們小組誰的家鄉離上海最遠?距離是多少?我們班級誰的家鄉離上海最遠?
3、創設“家鄉風情展”和“各地土特產展覽”。
——通過幼兒的相互觀摩和介紹,進一步感知家鄉的美、中國是個好地方。
幼兒園教案我的家鄉說課稿大班篇四
活動目標
1.初步了解黃河石形成的原因。
2.讓幼兒在探究中學會發現問題、解決問題。
活動準備
撿來的石頭、vcd光盤。
活動過程
1.我的發現
(1)教師引導幼兒觀察撿來的石頭,提問:這些石頭有什么不同?
(2)幼兒進行觀察、比較、討論。
(3)師幼共同小結:每塊石頭的大小、形狀、顏色、花紋都不同,沒有完全一樣的石頭。
2.解密黃河石
(1)觀看vcd光盤。
(2)教師提問:石頭是怎樣形成的?為什么每一塊黃河石的花紋都不同?
(3)幼兒依據所獲得的石頭的相關知識,用繪畫的形式表現石頭形成的過程。
(4)教師小結:許多年以前,黃河中上游地殼發生運動,巖漿在高溫的作用下,與大自然中的水和空氣等有機物、無機物發生作用,形成巖石,歷經千萬年風吹日曬變成了石頭。由于發生作用的程度不同,石頭的形狀、顏色、花紋也就不同。在千萬年的歲月里,黃河兩岸的大量石塊,被黃河水卷帶入黃河里,在河底被長年剝蝕、沖刷、洗磨,造就了千姿百態的黃河石。
活動反思
石頭的.形狀、顏色為什么不同,花紋是怎樣產生的,等等,這些問題不是孩子能獨立解決的,這需要成人給予幫助,但指導方法必須形象具體、簡潔生動,以免孩子們覺得深奧、枯燥而失去探索的熱情。因此,圖文并茂的聲像資料,是幫助孩子們解惑的有效途徑。
同時,在幼兒探詢答案的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幼兒運用觀察、對比、發現、總結等方法主動進行學習。而鼓勵幼兒以繪畫形式再現黃河石形成的原因,有效地提升了幼兒對所學知識的理解,提高了幼兒主動學習和獲取科學知識的能力。
幼兒園教案我的家鄉說課稿大班篇五
我們居住的這個小鎮是曾經的江南水鄉,青瓦白墻,小橋流水。在開展“我們的城市”主題活動中,我們根據地域特點,充分利用社區資源,組織了“尋訪老建筑”等一系列活動,讓活動更貼近幼兒已有的生活經驗,使幼兒能更主動地去探索。通過對老建筑的探訪,讓幼兒了解不同建筑的特征,感受家鄉日新月異的變化。
在看看、講講、做做中了解老建筑與新建筑的不同特點。初步了解家鄉歷史,感受城市建設中家鄉的不斷變化,萌發幼兒愛家鄉的情感。
首先我們收集老建筑的有關歷史資料,從老一輩那里了解一些歷史,查閱《鎮志》等。同時我們還發動家長幫助幼兒收集相關信息,如圖片、故事和傳說等,讓幼兒對家鄉以及老建筑建立初步的了解。
活動一:參觀老房子
雖然我們的周圍有很多這樣的老房子,但幼兒現在大多住在新公房里,由于事先幼兒有目的地觀察和收集了相關信息,幼兒對老房子有了初步的認識,于是,在這樣的基礎上我們組織了一次參觀活動。通過打開塵封的記憶,與沉淀的歷史對話,為幼兒展示了祖輩生活的空間。
老房子引發了幼兒許多感受:
“老房子就是一間間又矮又舊的破房子!”
“一間接一間的老房子連結在一起,弄堂很窄。”
“在弄堂里我們只能排著隊走過去。”
“這一戶人家的墻和大門很高很大,上面有許多花紋和圖案,大門最高的地方好像戴著一頂高帽子,很有氣派!這是不是就叫馬頭墻?”“大門上面還有幾個很破舊的大黑字,寫的是什么啊?”“我家的門上可沒有這樣的字。”“哎,瓦片上有美麗的人頭和一朵朵的云彩,這些表示什么啊?”
小亮自豪地說:“我奶奶告訴我,那些瓦片上面的人頭紋,是用來避邪鎮宅的;云頭紋表示全家人吉祥如意;大門上的花紋表示富貴。”
子威在跟宇清熱烈地討論:“老房子的門窗都是用木頭做的,現在已經很舊了,窗子用一條條細木條彎曲連結成,很好看的。”
接著,我們又帶領幼兒參觀了具有八百年歷史的護塘河。兩岸的風景又引發了幼兒新的話題:“哇!這條小河彎彎曲曲的,又窄又長,河的兩岸有好幾座小石橋耶!”
“大家快看耶!對面的樓房造在小河的上面,河里還有房子的倒影,好美啊!”
“河的對岸稱為上塘,河的這岸稱為下塘。”
“連接小河兩岸的是一座座的小石橋,欄桿用石頭雕成一朵朵荷花,橋面中間雕刻的一條盤龍就像真的一樣。”
參觀后回園,幼兒意猶未盡。他們從老建筑上知道了許多知識,但同時也涌現出更多的問題:“現在河里的大木船都看不見了,只剩下幾條小船在捕魚了,這是為什么呢?”“老房子里沒有自來水,那燒飯、洗衣怎么辦呢?”“這些老房子的年齡有多大了?”于是,我們組織幼兒圍繞這些問題進行了一次集中討論。幼兒發言踴躍,就連平時不太愛說話的`佳儀、紫恰也積極參與到交流中來。通過這次活動,幼兒對家鄉老建筑的探索興趣更濃厚了。
活動二:我眼中的老建筑
為了讓幼兒充分表達對家鄉老建筑的認識和情感,我們組織了一次以藝術表現為主要形式的活動。我們投放了多種材料,如顏料、蠟筆、記號筆、舊報紙和各種樹葉等,讓幼兒盡情地表現出他們眼中的家鄉老建筑的風貌。
活動前,我們首先展示了幼兒參觀家鄉老建筑活動時的照片,喚起大家對參觀活動的記憶。接著讓幼兒自己選擇材料表達和表現他們眼中的老建筑。在活動中,有的幼兒拿起畫筆,有的則選擇剪剪貼貼,很快,一幅幅江南美景通過幼兒的手展現在大家的眼前。
幼兒的表現大大出乎我們的意料,尤其是他們不僅以畫的形式,還為畫配上自己的解說,生動地記錄了他們對老建筑的充滿童真的理解。
現在,“家鄉的老建筑”已成為我園的傳統活動。同時,在實踐中,我們也對二期課改提出的“要根據幼兒園的實際情況,創造性地使用新教材,形成既符合時代發展要求,又富有本土文化特色,適合幼兒發展需要的園本課程”的要求有了深切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