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曾試圖在平淡的學習、工作和生活中寫一篇文章。寫作是培養人的觀察、聯想、想象、思維和記憶的重要手段。范文怎么寫才能發揮它最大的作用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優質范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家風家訓伴我成長手抄報篇一
家訓有時如同一位朋友陪同在我的身邊陪我成長,有時又像老師一般為我們指導方向教育我們。
記得那一次,我以為吃完飯閑的無聊便在飯桌上敲起了“架子鼓”,跟著有規律的節奏,我敲的越來越起勁,以至于沉迷其中到忘我,更別提注意到媽媽臉上的表情變化。終于,她忍無可忍,從凳子上站了起來,將我拉出了包廂,我感覺到了無比的莫名其妙,媽媽停了下來。她不斷的吸氣呼氣讓自己冷靜下來,過了好久,她開口了:“你知道我為什么拉你出來嗎?”
“不……不知道”雖然我什么都不知道,但我感到了空氣中微妙的變化,緊張的氣氛讓我有些不知所措。
“這吃飯時敲打碗筷是一個很不好的行為知道么?”媽媽頓了頓又繼續說,“小時候就告訴過你不能隨便敲打碗筷,長大又忘了!”
“我好吧,我好像真的忘了。”我傻笑著撓了撓頭,“我下次不會再這樣了!”
“嗯!以后要注意。”媽媽笑著點點頭說道。
隨后我們便一前一后的走了進去,走進去后我只是靜靜的坐在一邊,沒有再次去敲打碗筷。或許在就是所謂的家訓吧!它一直伴著我成長,像朋友幫助,提醒著我,也想一位和藹可親的老師教育著我。
雖然我有時討厭家訓,可我更多的是對它的感謝,感謝它多年來的陪伴和為我指引道路,讓我更加順利的走完余生的路,。
家風家訓伴我成長手抄報篇二
大家好:
中國上下五千年,素有禮儀之邦之稱,向來重視家風和家訓,古人常說:無規矩不成方圓,于是家家之訓形成家家之風,良好的家風,不僅是有形的模仿,更是無形的塑造。有良好的家風,嚴格的家訓是對下一代的教育中起決定意義的一步。
我生活在一個溫馨的大家庭里,從幼稚不懂事的我逐漸變成一個亭亭玉立的少女,在這其中,從小母親就語重心長地給我灌輸一些良好的家訓。百善孝為先這就是我家的良好的家訓之一,其中讓我懂得了許多領悟。
母親常說,人以孝為本,一個人如果沒有孝心,他有再多的知識,再高的文化業沒有用,這對社會往往只是個威脅,所以,要以孝為前提來待人處事。
仍記得母親常向我提起一個令人心驚膽戰的故事。故事講述,在幾年前的一個小鄉村里曾發生過這樣一件事,一位年僅15歲的男孩用自己的雙手親手殺死了自己的母親,這是什么原因導致的呢原來男孩在一所鄉村中學念初三,男孩在此之前成績都是非常優秀的,在那所學校都是屈指可數的,但是,剛到初三第一學期男孩不知道為什么成績突然下降了許多,男孩的母親為此感到非常擔憂,便特地從城市趕過來陪著男孩,想知道男孩到底發生了什么事后來才從男孩班主任口里得知,男孩原來是和外面一些社會青年有所往來,而且頻繁。就在一天夜里,母親發現男孩急匆匆的趕著出門,而且行為鬼鬼祟祟,但是,母親并沒有阻止他,任由他去了。在男孩走后沒多久,男孩母親擔心不已,心里著急的就像熱鍋上的螞蟻。于是,她坐坐走走。
終于,在凌晨三、四點的時候,男孩回來了,推開了門,而且醉醺醺的樣子,像是喝了許多酒。母親連忙跑過去攙扶男孩并且問:這么晚了,剛剛去哪兒了,怎么喝的醉醺醺的。沒想到,男孩并沒有做出理會。母親接著問,男孩仍沒有做出理會。母親有接著問,男孩還是沒有做出理會。母親又問,這下可把男孩惹惱了,馬上從桌子拿起一把刀,揮手砍去,剎那間,母親鮮紅的學濺滿了男孩全身,男孩突然醒悟了,雙膝跪地,抱頭痛哭后來,這位年僅15歲的男孩也受到了嚴厲的法律制裁。
每當想起這故事,心里總是多了幾分寒酸。故事中的男孩竟然向自己的親生母親砍去,難道他就沒想想他的母親有多愛他,多關心他嗎就算他之前成績再怎么好,那也是徒勞的,違背了做人的基本原則。
其實,行孝并不難,只是看你到底有沒有這份心罷了,父母每天起早貪黑,早出晚歸的去工作,去掙錢,為了誰還不是我們嗎而我們只要在他們下班時遞一雙拖鞋,端一杯熱茶,再來幾句問候,這也是一種有孝心的行為。所以,我們以后要以孝為本,孝心做人。
家是一個縮小的國,國是一個放大的家,樹立一個良好的家風,家訓,成為一個品質優越的人,只愿家家之風、家家之訓能代代相傳。
謝謝大家!
家風家訓伴我成長手抄報篇三
尊敬的各位領導、各位來賓:
大家上午好!
我家的家風是孝,孝敬父母,尊敬長輩。父母一直告誡我:百善孝為先!家風是一條應該牢記的座右銘。有了它,我們才可以在社會上立足,才能讓自己走的更遠!銘記家風,為自己的人生做奠定而堅定的基礎,踏出堅定的步伐,成為國家的棟梁之才!
記得在小的時候,我每次去和好朋友玩兒,都會忘記爸爸或媽媽規定的時間回家,玩兒的盡興的時候就會很晚回去。讓大人們很著急,于是媽媽就對我很認真地說:我們是怎么規定的時間,為什么每次都不遵守規定,這么晚才回來。現在我們就規定,同樣的錯誤不可以犯三次,同意嗎?我點了點頭,并向媽媽保證下一次一定遵守規定,按時回家。
好景不長,我的老毛病又犯了。一次暑假的時候,我的作業完成了,就去找朋友玩兒,媽媽告訴我最晚六點半回家,不要影響別人家吃飯的時間,我同意了。我們玩兒得非常開心,她的媽媽再三邀請我在她家吃飯,我欣然的接受了。過了一會兒,媽媽打電話要我回家,我只好乖乖的回去了,因為已經超過七點半了。一回到家,就被媽媽狠狠的批評了一頓。我知道自己的錯誤是沒有準時回家,并且在別人家吃飯不光打擾了別人,也給別人帶來負擔。暗下決心,絕不再犯。
現在我終于明白了家風、家訓、家教是什么。家風是一家子的風氣,這家風一旦敗壞,這家的思想品德也會跟著壞,這家就再也難以培養出色的后代了。如果沒有家訓,那么就會把后代寵壞,只有讓他(她)知錯就改,然后再慢慢教育(她)。我想這就是家風、家訓、家教吧!
家風家訓伴我成長手抄報篇四
我的家訓是:言而有信;孝而為善;敏而好學;德才兼備。它似乎不僅僅只是一則家訓,更是一位見證我成長的“家長”。
記得有一次,我吃過午飯后,瞞著媽媽溜到學校后山的操場打乒乓球。媽媽知道此事后質問我,我卻矢口否認。媽媽很生氣,罰我抄家訓20遍自我反省。我邊抄邊感慨:如果我誠實面對自己的問題并積極去改的話,媽媽也許就不會那么失望。正如至圣先師孔子所說:“民無信不立。”如果說話做事失去信用,怎么取得別人的信任呢?我深深體會到“言而有信”的真正意義。
媽媽這樣要求我,她更是這么做的。她常說:“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記得有一次,媽媽答應會在兩天內給我買手表當作獎品。事情就這么不湊巧,媽媽接到通知得出差兩天。那兩天,我就像一個漏氣的氣球,做什么都提不起勁。第三天早上,我看到手表安安靜靜地躺在了床頭,心里有說不出的感動。媽媽用一言一行讓我明白了什么是“有所期諾,纖毫必償;有所期約,時刻不易”。
我家的家訓,是我成長的第一功臣,它讓我明確了方向,續足了動力,完善了自我。
家風家訓伴我成長手抄報篇五
尊敬的各級領導、老師們、同學們:
今天是市里發起的“弘揚中華美德,傳承良好家風”在我校舉行。作為學校的一員,我感到十分榮幸。
現在,家風是人們長議論的話題之一。其實,對家庭成員而言,有什么樣的家風,就會有什么樣的處世態度。孝敬父母,關愛父母,就是一種最重要的家風。好的家風在人們的成長過程中起著別的東西不可替代的作用,是某種品德和力量的源泉。就是說,做兒女的',在好家風的熏陶下,從而成就自己的一生。
大學生章xx成活在一個三世同堂的家庭,祖孫三代人過著平靜和睦的生活。這個家庭從沒有和鄰居發生過爭吵。奶奶是個勤快人,每天早早起床,拿著大掃帚把整個大院打掃得干干凈凈。章某從小跟著奶奶,奶奶還專門給他也準備了把小掃帚,讓她跟在后面比畫,還告訴她:“人的雙手是個寶,勤勞可以創造一切。”幼小的章某雖然聽不懂那些大道理,但她愛勞動,并從勞動中獲得了快樂。媽媽每次帶章某去公園都要帶上一個塑料袋,把吃剩的果皮、糖紙裝進去再扔進垃圾桶。章某到現在也有隨手帶著塑料袋的習慣,把沒用的廢棄物裝進去,放到垃圾桶里。章某的父親雖然沒有接受過高等教育,但他熱愛讀書,他節余下來的錢幾乎都買了書,并經常寫讀書筆記。在父親的影響下,章某從小也愛看書,從上小學起就堅持寫日記,現在已經在報刊雜志發表了十幾篇文章。和睦、平靜、溫馨、嚴謹的家風為章某的成長奠定了良好的基石。
所以,每一個人都要把握好自的言行,良好的家風是孩子終身的財富。這樣才能弘揚中華美德,傳承良好家風。
家風家訓伴我成長手抄報篇六
家是一個縮小的國,國是一個放大的家,樹立一個良好的家風,家訓,成為一個品質優越的人,只愿“家家之風、家家之訓”能代代相傳。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關于好家風伴我成長演講稿,歡迎借鑒參考。
大家好:
中國上下五千年,素有“禮儀之邦”之稱,向來重視家風和家訓,古人常說:“無規矩不成方圓”,于是家家之訓形成家家之風,良好的家風,不僅是有形的模仿,更是無形的塑造。有良好的家風,嚴格的家訓是對下一代的教育中起決定意義的一步。
我生活在一個溫馨的大家庭里,從幼稚不懂事的我逐漸變成一個亭亭玉立的少女,在這其中,從小母親就語重心長地給我灌輸一些良好的家訓。“百善孝為先”這就是我家的良好的家訓之一,其中讓我懂得了許多領悟。
母親常說,人以孝為本,一個人如果沒有孝心,他有再多的知識,再高的文化業沒有用,這對社會往往只是個威脅,所以,要以孝為前提來待人處事。
仍記得母親常向我提起一個令人心驚膽戰的故事。故事講述,在幾年前的一個小鄉村里曾發生過這樣一件事,一位年僅15歲的男孩用自己的雙手親手殺死了自己的母親,這是什么原因導致的呢?原來男孩在一所鄉村中學念初三,男孩在此之前成績都是非常優秀的,在那所學校都是屈指可數的,但是,剛到初三第一學期男孩不知道為什么成績突然下降了許多,男孩的母親為此感到非常擔憂,便特地從城市趕過來陪著男孩,想知道男孩到底發生了什么事?后來才從男孩班主任口里得知,男孩原來是和外面一些社會青年有所往來,而且頻繁。就在一天夜里,母親發現男孩急匆匆的趕著出門,而且行為鬼鬼祟祟,但是,母親并沒有阻止他,任由他去了。在男孩走后沒多久,男孩母親擔心不已,心里著急的就像熱鍋上的螞蟻。于是,她坐坐走走。
終于,在凌晨三、四點的時候,男孩回來了,推開了門,而且醉醺醺的樣子,像是喝了許多酒。母親連忙跑過去攙扶男孩并且問:“這么晚了,剛剛去哪兒了,怎么喝的醉醺醺的”。沒想到,男孩并沒有做出理會。母親接著問,男孩仍沒有做出理會。母親有接著問,男孩還是沒有做出理會。母親又問,這下可把男孩惹惱了,馬上從桌子拿起一把刀,揮手砍去,剎那間,母親鮮紅的學濺滿了男孩全身,男孩突然醒悟了,雙膝跪地,抱頭痛哭……后來,這位年僅15歲的男孩也受到了嚴厲的法律制裁。
每當想起這故事,心里總是多了幾分寒酸。故事中的男孩竟然向自己的親生母親砍去,難道他就沒想想他的母親有多愛他,多關心他嗎?就算他之前成績再怎么好,那也是徒勞的,違背了做人的基本原則。
其實,行孝并不難,只是看你到底有沒有這份心罷了,父母每天起早貪黑,早出晚歸的去工作,去掙錢,為了誰?還不是我們嗎?而我們只要在他們下班時遞一雙拖鞋,端一杯熱茶,再來幾句問候,這也是一種有孝心的行為。所以,我們以后要以孝為本,孝心做人。
家是一個縮小的國,國是一個放大的家,樹立一個良好的家風,家訓,成為一個品質優越的人,只愿“家家之風、家家之訓”能代代相傳。
謝謝大家!
國有國法,家有家風,沒有規矩,不成方圓。這句名言,伴隨著我們的成長。而風氣則是我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基本。
在美國,有一個小男孩,雖然他很淘氣,但是他很誠實。
就在一天,小男孩的父親送給小男孩一把嶄新的小斧子。他邊拿著那個小斧子,邊心里想:爸爸的大斧子能砍倒大樹,那我的斧子也能砍倒了。說著,小男孩找到了一株剛成熟不久的小櫻桃樹。他走到小櫻桃樹面前,只聽見“咔嚓”一聲,小櫻桃樹被劈斷了。他高興地叫著,并把小櫻桃樹的枝葉都砍掉了,玩起了騎馬的游戲。
不一會兒,爸爸回來了,他看見他的櫻桃樹的樹干在地上扔著,感到十分傷心。便怒氣沖沖地去問自己的兒子:“是不是你用我給你的斧子,把那株小櫻桃樹砍倒了。”小男孩見到父親如此大的火氣,心想:這回肯定得挨爸爸揍了,但是我知道他是個愛聽別人講實話的人。然后就對父親說:“爸爸,對不起,那個小櫻桃樹是我砍倒的。”爸爸聽完后,不但沒有揍他的孩子,而是摸著孩子的頭說:“沒事,只要知錯就改就是好孩子,以后可不能再亂砍樹了。”
十幾年后,那個小男孩以誠信贏得了美國總統的位置,他就是喬治·華盛頓。
一個誠實,讓一個淘氣的孩子成為了舉世聞名的人物。我們雖然成不了名人,但是風氣能使我們成為一個懂事的人。
記得在幾年前的晚上,我和媽媽吃完飯后,我們在外面散步,正在我們說得正熱火朝天時,我聽見腳下有一種奇怪的聲音,當我抬起腳看時。我才驚訝地發現,那原來是兩張100元。當我正要拿起錢跑時,媽媽一把抓住了我,對我說了一句話:兒子,這不是我們的錢,我們不能把他拿回家,要是拿回家的話,那就是偷了。咱不能這樣做。”聽完媽媽這句話,我立刻停下了腳步,站在原地等待著失主來找。
時間過了5分鐘,我忽然看見一個穿著羽絨服,臉上帶著失落表情的男人正在向我們走來。這時他抬起了頭,恰巧看到了我們,他走過來。沮喪的地問我和媽媽:“你們有沒有見到兩張100元的鈔票,那是我這兩天幫別人開車才好不容易賺來的錢。”說完,那個男人低下頭來,忽然,他的臉色變好了起來,“啊!我的200塊錢。”他看著我手里的兩張錢激動地說,“啊,謝謝你,好孩子,要是別人,看見我的錢早就跑了。”
“快把錢給他吧。”媽媽說道
聽到媽媽的話后,我立刻把錢給了那個男人。然后那個男人就一路小跑回了家。
在回家的路上,我心里很內疚,如果不是媽媽要教育我拾金不昧,我早就跑了。讓那個人兩天掙的錢全泡湯了。
通過這件事,我知道了家庭的風氣能使我們更加茁壯成長,就像孟子說的一樣:“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家庭的教育,是我們前進道路中必不可少的東西。
一個人的性格來源于父母,取決于家風。家風的成敗,決定一個人品行的好壞,素質的高低。家庭教育是我們成長過程的基礎性教育,良好的家風是我們成長的基石。家風是人們在家庭生活中形成的一種穩定的風格、作風和傳統,包括為家人處事的態度和行為準則。家風還包含著我們常說的家范,家范就是人們在家庭生活中的行為規范。它們猶如一種磁場被人們深深地感受到,促使人發自內心地服從和遵守某些被認同的準則。
例如樂于助人。“盡自己最大的能力去幫助別人!”這句話我已經聽了十五年了。我的家鄉在蒲城,我們家對門有個女孩叫月月,我們是一起長大的發小。她的媽媽是個傻子,爸爸也有殘疾,再后來她爸媽就離婚了。所以她家很窮,窮到沒有錢可以買新衣服,她每年的大年初一穿的衣服都是別人給她的舊衣服。我上二年級時放寒假過春節,爸媽帶我一起一起去買衣服。競買了兩身價錢相同但款式不同的衣服。我既高興又疑惑,高興的是媽媽買了兩身新衣服,疑惑的是媽媽為何給我買兩身,卻只給弟弟買一身,弟弟也顯得很不理解。
大年三十的那天晚上,媽媽讓我選一件我想穿的,然后把另一件給月月拿去。我沒有按照媽媽的指示做出行動,依然按著我的遙控器。媽媽再三催促,我卻不理不睬。于是,“火山”爆發了:“我給你說話你沒聽見嗎?趕快,你別讓我打你啊!”我被媽媽的語氣嚇著了,哭著說:“你為什么要把我的新衣服給月月,她有爸爸,也有奶奶,自己不會買啊?干嘛要穿我的?”媽媽見我哭了,就停下手上的活,過來坐在我身邊:“甜甜啊!月月沒有媽媽,而你有媽媽,你看月月穿過新衣服嗎?再說了,你看月月家住的是什么房子?拿土圍起來的,隨時都可能塌掉;而你住的是什么?在城市里的單元房,什么都很方便。”溫聲細語地說,“你要記住,盡自己最大的能力去幫助你可以幫助到的人。”我抹掉眼淚,從我的零用錢那拿了十元放在給月月那個衣服的口袋里。興高采烈的去了月月家。
那一年,那一天,那一件事,就如同是昨天才發生的,令我記憶猶新。
父母親在日常生活中習慣性的言談舉止營造了特定的家風,我們在這種特定家風的熏陶下,會經過耳聞目睹接受影響。這其中,“模仿”起著重要的作用。不管父母是否意識到自己的言談舉止會對我們產生某種性質的影響,我們都在模仿。我們早期的行為習慣折射著父母親的人格和行為習慣,是父母的一面鏡子。我姥姥家是在一個四世同堂的家庭,祖孫四代人過著平靜和睦的生活。這個家庭從沒有和鄰居發生過爭吵。姥姥是個勤快人,每天早早起床,拿著大掃帚把整個大院打掃得干干凈凈。舅舅家的小兒子從小跟著奶奶,奶奶還專門給他也準備了把小掃帚,讓他跟在后面比畫,還告訴他:“人的雙手是個寶,勤勞可以創造一切。”當時幼小的他雖然還聽不懂那些大道理,但他愛勞動,并從勞動中體驗到了快樂。現在的他通過自己的努力,在部隊上干出了一番大事業。
家庭教育是一個連續的過程,它的每一個細節都帶著家庭風氣的影響;而家庭風氣不是想出來的,是由家庭中每個成員的生活和自己的操行創造出來的。如果父母的言談舉止有失規范,即使是精心研究出來的教育方法也無濟于事。只有正當的家風,才能給我們創造良好的成長環境,良好的家風是我們終身的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