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觀看完一部作品后,一定有不少感悟吧,這時候十分有必須要寫一篇讀后感了!如何才能寫出一篇讓人動容的讀后感文章呢?接下來我就給大家介紹一些優秀的讀后感范文,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歷史人物讀后感篇一
你知道貝多芬嗎?那個音樂史上的巨人,那個具有剛強毅力的人。那個音樂大師―――貝多芬。
在這里向你推薦一本好書——《貝多芬傳》,它是法國作家羅曼·羅蘭撰寫的。《貝多芬傳》記敘了貝多芬一生的坎坷歷程。貝多芬出身于一個貧苦的家庭。十一歲加入戲院樂隊,十三歲做了一名大風琴手,十七歲喪母。1792年11月他離開了故鄉波恩,前往音樂之都維也納。不久痛苦叩響了他的生命之門,1796年他的耳朵出現了一系列令人發難的問題。這時他正處于創作的極盛時期,他受到世人的矚目,贏得了極高的榮譽,可與光榮接踵而至的卻是最悲慘的命運,經濟困窘、親人一個個離他而去。但是這一切都沒能使貝多芬屈服,他憑著頑強的毅力扭轉了當時維也納輕浮的曲風。1827年3月26日,在那個風雨交加的日子,這位音樂巨人咽下了最后一口氣。
這似乎是在導演一個悲劇,其實不然,它是在詮釋堅強,教我們挫而不折。貝多芬,身體的殘疾,人生種種嚴峻的考驗似乎都交織在他身上,但他并不抱怨上天對他的不公,而是憑著上天賜給他的音樂天賦去繼續他那殘缺不全的人生。他那種沉痛不會有人理解,他那種哀傷不會有人體會,他那種毅力也非常人所能想象。
顆容易滿足的心而最終放棄了。自然,有一部分人會堅持自己的夢想,勇敢的挑戰生活中的困難,一直堅持到達勝利的彼岸。沒有挫折的人生是不完美的,上帝是公平的。我不知道是不是該向老天抱怨:貝多芬經歷的挫折實在太多了!
羅曼·羅蘭把貝多芬的一生譜成了樂章——《貝多芬傳》,不僅要讓我們瞻仰貝多芬在音樂上的巨大成就,更多的是讓我們明白:不要輕易被困難擊倒。是啊,貝多芬經受了那么多的打擊,都沒有輕言放棄,那我們這些學生呢?一丁點兒困難就把我們嚇倒,一味的去追求享受,經不住打擊,就像墻頭草,風一吹就倒。
貝多芬,雖不是一帆風順,但他仍是上帝的寵兒,因為上帝賦予了貝多芬音樂的天賦,才會有那一支支激昂的樂曲問世,詮釋著命運,詮釋著不屈,詮釋著生命的意義。貝多芬值得我們崇敬的學習的榜樣。
我不想大肆的贊揚貝多芬,吹捧什么名人大腕,也不想去激烈抨擊那些“墻頭草”,我只想在《貝多芬傳》的激勵下,活出真正的自己,譜寫自己生命的樂章。
貝多芬的事跡感染著每一個讀過他的人,《貝多芬傳》不僅僅是一本好書,更是你一位知心的摯友。那是一個光輝的形象,一種永恒的精神,一盞心底的明燈。把它印在心底吧,不要讓它只是一閃而過。讓它沁入你的整個肺腑,成為你最美麗、最純潔的天使,在你遇到挫折時激勵你:不要放棄,戰勝它!
在繁忙中擠出點時間吧,讀讀它——《貝多芬傳》這本好書,你的生命將充盈活力,你的人生將不會后悔!
歷史人物讀后感篇二
讀完了《阿伯拉罕·林肯傳》,對林肯的一生的成長經歷有了一定的認識。偉人之所以為偉人有他的不同于凡人之處,但他首先是一個凡人。林肯是以凡人入場,以卑微之身份,從一片洪荒中走來,走過飄泊的年代,走過戰爭的年代,成長為一代杰出的總統,一個偉大的人物,一個走在時代前列的人。
阿伯拉罕·林肯的出生是低微的,甚至是不光彩的——這個總統是一個私生女的兒子。他并沒有因為自己的出生低微而沒有任何追求,相反,他不以能有一份體面的律師職業而滿足,而以主持正義、保護被壓迫者為己任并為之奮斗終生。
很多生命也如他一樣如此卑微的出生,可惜并不是都如他那樣頑強地生長。
雖然出生卑微,林肯卻沒有放棄人生的追求。雖然只有12個月的受教育經歷,但他沒有放棄對知識的渴求。只要找得到的書他都拿來仔細地閱讀。他很少有無所事事的時候,每當那樣他就會向別人問一些問題,關于奴隸制、關于邦制、關于宗教等,這些知識,為他偉大思想的產生無疑是有巨大作用的。
從相對弱勢的群體中走出來的林肯,對底層人民的生活有切身的體會,這種體驗成為他的動力,成為他從事職業的價值取向。在他以自己的誠實、正直、勤勞和才干贏得周圍的人,贏得全國的民眾時,這些體驗最終成為他的從政目標和一生的追求,他一生都在為此而奮斗。在南北分裂的壓力下,他沒有妥協,堅定地拿起正義之劍,為了這種追求,不惜發起南北之戰,這是人類的正義之戰。正義最終戰勝邪惡,黑人被當作財產的時代已經一去不返。
不是每一個平民都能贏得人們的信賴,不是每一個律師都可能當上總統,不是每一位總統能得到人們的愛戴,不是每一個偉大的人物都能有這樣的榮耀。
哈里斯堡有三萬人冒著夜間和清晨的傾盆大雨來瞻仰遺容;費拉德爾亞有五十五萬人等候殯車。靈柩停放在獨立廳里,前來致誤用的人排了三英里長;在紐約市,從高樓大廈到貧民窟,到處都披上了黑紗。將近十萬人匯成了浩浩蕩蕩的送殯行列,幾乎各個種族、各個民族、各種宗教和各種政治信爺都有代表參加,其中包括兩千名黑人代表。
……
人們在悼念合眾國第16位總統阿伯拉罕·林肯,一個從一片洪荒中成長起來的合眾國平民總統。正如他自己所說:我就是出身低微的阿伯拉罕林肯。
惠特曼為我們留下了卓越的詩篇:
眼望平穩的大船,勇敢而堅強的船;
可是,啊,心臟!心臟!心臟!
啊,鮮紅的血在一滴一滴流淌,
我的船長躺在甲板上,
已經變冷,已經死亡。
……
國人將他比作船長,領導全國人民在風浪中航行并到達勝利的彼岸,引領著人們走出黑暗,走向光明。這是林肯在國人心中地位。
一切都歸功于這場戰爭,這場戰爭還結出了豐碩的成果——美利堅合眾國將躋身于世界強國之林。它已經躋身于世界強國之林。
歷史人物讀后感篇三
人,到底活在世上為了些什么?這個問題,曾有無數的人深思過。近日來閱讀《名人傳》之《貝多芬傳》,深有感觸。貝多芬一生生活在苦難里,幼時童年的陰影,被他人拋棄的經歷,讓這個音樂家的外表變得不修邊幅,甚至粗魯野蠻。在那個紛亂的年代,在那個四處彌漫著饑餓與貧苦的維也納小巷,貝多芬艱苦地生活著。他不愿用自己的曲子換來微薄的報酬。
在他看來,這是他身為音樂家的最后的一點尊嚴。當貝多芬身患重疾,他卻一次次忍受著他人的嘲諷和內心徹骨的恐懼,站在一個寂靜無聲的世界里指揮的時候,讓我看著心酸得落淚,我的心也為這個不羈的音樂家而深深的震撼著。當貝多芬用他的雙手創造出輕快靈動的《歡樂頌》的時候,我想,他是在為他黑暗的世界創造著光明,也為當時整個黑暗的歐洲創造著歡樂與光明。
貝多芬,是一個劃時代的英雄。
那張緊咬著牙床、憤怒和痛苦深印的獅子臉上最顯著的特征就是意志力,一種拿破侖式的意志力。他用自己苦難的一生不斷地在為世界創造著歡樂。他也用自己苦難的一生在追逐著自己生命的夢想。花開花落年復年,當我們再度聽起貝多芬的歌曲,依舊能從里面尋找出貝多芬的影子,我甚至能看到他那雙寫滿了苦難,卻充盈著希翼的雙瞳。我突然想起顧城的一句話黑夜給了我一雙黑色的眼睛,我卻用它來尋找光明。記得有一次閱讀詩歌,我看到了一篇關于象牙塔的詩歌。作者將人生的夢想,比喻為一個象牙塔。人活著的方式實在太多太多,全然看你如何把握象牙塔的高度。
也許,你的象牙塔只有一層樓的高度。也許,你的象牙塔很高很高。但是俞敏洪卻說,一個人爬上自己的象牙塔,有兩種方式。第一種,便是化身雄鷹,展翅翱翔。第二種,便是身為蝸牛,一步一步地爬上去。我想,無論是哪一種,都代表了生活的形式。雄鷹也好,蝸牛也罷,當你用你的雙目緊鎖象牙塔的塔尖,然后以貝多芬的那種拿破侖的意志力往上攀登的時候,那一刻,你的心是充實的,你的生命也是充實的。
當你到年邁之時,俯視塔下的風景,或許是壯闊的山河,或許只是恬靜的田園,無論是哪種風光,你都會大嘆一聲此生無憾!
歷史人物讀后感篇四
我是個很喜歡讀歷史人物傳記的人,在我所接觸過的歷史任務人物中。我認為綜合能力居首的是建立了貞觀之治的唐太宗李世民,當然這只是我的個人觀點。每個歷史人物都有自己的功過得失,所以李世民也不例外。可惜他死得太早,只做了二十三的皇帝。這個集政治,軍事,文學,武功,治國,平天下等才能于一生的英主,留給后人太多的思考,如果說李唐天下為什么會成為中國歷史上最強盛的王朝,那其中的原因只有一個,因為李氏宗族里面出了李世民。我不知道應該用什么詞語去贊美他,或許任何詞語都不為過。這個五十四年生命中充滿傳奇色彩的男人,究竟有這什么樣的驚人的能力和天賦,恐怕只有他自己知道。
更多的人想到李世民第一反應就是玄武門之變。其實我覺得李世民早期的生活更值得我們去關注和了解。李家在當時也算是達官貴族。李世民之父李淵是世襲的王爵,而李世民更是因為才能出眾成為隋煬帝欽點的秦王,但是雄才大略的李世民遠不會滿足這樣的王爵。所以他在天下大亂的“黃金時段”勸父起兵。在深刻分析了天下的形勢后,他選擇了勤王保政,進駐長安的第一步策略。這樣既可以獲得民心和休養的時間,也可以使各路反王相互爭斗,消耗實力,李唐卻可以坐收漁利。第二步打下洛陽,作為發展的根據地。在當時,洛陽是各家反王都想得到的地方,“得洛陽者得天下”.有著出色軍事才能的李世民當然會清楚這一點。第三,招攬人才,以為己用。打仗除了實力,更重要的是人才。李世民對人才的渴望和他出色的首領氣質,使得投奔的英雄人物不計其數。當然,最終李唐的統一根本就是取決于李世民的這三點政策。所以沒有李世民就沒有李唐天下,更不會有后來的強盛王朝。完成統一大業的李世民只有二十二歲。
歷史人物讀后感
歷史人物讀后感篇五
1.項羽
鹿野舟沉王業兆;鴻門半碎霸圖空。
2.孟子
尊王言必稱堯舜;憂世心同切孔顏。
3.屈原
(1)哀怨托離騷,生而獨開詩賦立;
孤忠報楚國,余**及漢湘人。
(2)何處招魂,香草還生三戶地;
當年呵璧,湘流應識九歌心。
4.孔子
集群圣之大成,振玉聲金,道通中外;
立萬世之師表,存神過化,德合乾坤。
5.項羽、勾踐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關終屬楚;
苦心人天不負,臥薪嘗膽,三千越甲可吞吳。
6.荊柯
督亢圖中不殺人;咸陽殿上空流血。
7.司馬遷
(1)剛直不阿,留得正氣沖霄漢;
幽愁發憤,著成信史照塵寰。
(2)一代君權痛蠶室,千秋史筆溯龍門。
8.蘇武
云邊雁斷胡天月;隴上羊歸塞草茵。
9.王昭君
青冢有情猶識路;平沙無處可招魂。
10.諸葛亮
(1)管樂有才真不忝;關張無命欲何如。
(2)志見出師表;好為梁父吟。
(3)伯仲之間見伊呂;先生有道出羲皇。
(4)成大事以小心,一生謹慎;
仰宗臣之遺像,萬古清高。
(5)三顧頻頻天下計;一番晤對古今情。
11.陶淵明
(1)醉眠多似陶彭澤;句法參同李翰林。
(2)質而綺,真而醉,自可傳之千古;
樽中酒,籬下詩;豈甘了此一生。
12.李白
(1)酌酒花間,磨針石上;倚劍天外,掛弓扶桑。
(2)盛唐詩酒無雙士;青蓮文苑第一家。
(3)千古詩才,蓬萊文章建安骨;
一般傲骨,青蓮居士謫仙人。
(4)長安市上酒家眠,醉后敢將天子傲;
采石磯頭明月好,當年猶說謫仙歸。
13.杜甫
(1)民間疾苦,筆底波瀾;
世上瘡痍,詩中圣哲。
(2)滿眼河山,大地早非唐李有;
一腔君國,草堂猶是杜陵春。
(3)草堂留后世;詩對著千秋。
(4)詩史數千言,秋天一鵠先生骨;
草堂三五里,春水群歐野老心。
14.白居易
(1)風葉四弦秋,根觸天涯遷謫恨;
潯陽千尺水,勻留江山別離情。
(2)筆諍時政,心在蒼生,萬戶爭傳新樂亭;
堤建西湖,神歸東洛,千秋永祀老詩翁。
15.蘇洵父子等
(1)一門三父子;峨眉共比高。
(2)一門父子三詞客;千古文章四大家。
16.范仲淹
四面湖山歸眼底;萬家憂樂到心頭。
17.沈括
沈酣于東海西湖南州北國之游夢里溪山尤壯麗;
括囊乎天象地質人文物理之學筆端談論自縱橫。
18.辛棄疾
鐵板銅琶,繼東坡高唱大江東去;
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隨鴻雁南飛。
19.李清照
大明湖畔,趵突泉邊,故居在垂楊深處;
漱玉集中,金石錄里,文采有后主遺風。
20.文天祥
(1)猶留正氣參天地;永剩丹心照古今。
(2)宦游西蜀,志復中原,高吟鐵馬銅駝,煙法誓掃還金闕;
詩繼少陵,派開南宋,列入清風明月,池館重新接草堂。
21.岳飛
文官不愛錢,武官不惜死,果如公言,宋室可至南渡;
罪名莫須有,忠冢棲霞山,長留人愿,國魂幾時北來。
22.史可法
數點梅花亡國恨;二分明月故臣心。
23.蒲松齡
(1)鬼狐有性格;笑罵成文章。
(2)寫鬼寫妖高人一等,刺貪刺虐入木三分。
24.孫中山
英雄作事無他,只堅忍一心,能成世界能成我;
自古成功有幾,正瘡痍滿目,半哭蒼生半哭公。
25.魯迅
(1)著作最謹嚴,豈徒中國小說史;
遺言猶沉痛,莫作空頭文學家。
(2)譯書尚未成功,驚聞殞星,中國何人領吶喊;
先生已經作古,痛憶舊雨,文壇從此感彷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