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的學習、工作、生活中,肯定對各類范文都很熟悉吧。寫范文的時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優質范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出師感言句子篇一
《出師表》是三國時期蜀漢丞相諸葛亮在北伐中原之前給后主劉禪上書的表文,闡述了北伐的必要性以及對后主劉禪治國寄予的期望,文中以懇切的言辭,勸說后主要繼承先帝遺志,廣開言路,嚴明賞罰,親賢臣,遠小人,完成興復漢室的大業。寫出了諸葛亮的一片忠誠之心。南宋詩人陸游曾高度評價這篇表文,說道:“早歲哪知世事艱,中原北望氣如山,樓船夜雪瓜舟渡,鐵馬秋風大散關,塞上長城空自許,鏡中蓑鬢已先斑,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杜甫寫到:“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
諸葛亮是歷史上一個很值得尊敬的人。古往今來的政治家,諸葛亮幾乎可以說稱得上是完人。他起初跟著劉備,劉備死后,他又輔佐劉禪,劉禪是一個庸人,諸葛亮輔佐了他,大權都在諸葛亮手里。但這個人沒有野心,沒有把劉禪弄下去,自己來作皇帝。劉禪什么事都交給諸葛亮,從沒有懷疑過諸葛亮會奪他的權。
諸葛亮在表文中寫到: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后漢所以傾頹也。(親近賢臣,疏遠小人,這是先漢興旺發達的原因;親近小人,疏遠賢臣,這是后漢傾覆衰敗的原因。)小人和賢臣兩個不同類別的人,竟會讓身邊的人有如此大的得失。這又讓我聯想到: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這句諺語主要說的是環境對人的影響。這一點我是深有體會的,舉個例子:身邊的一個朋友住單身宿舍,很懶,不愛干凈,以前和她同住的舍友很愛干凈,東西擺放整整齊齊,一有時間就打掃衛生,屋子里總是保持清清爽爽,干干凈凈。時間長了她不好意思自己屋子的零亂,受其影響,也開始打掃自己屋內的衛生,也變得愛干凈起來。后來那位舍友搬出了宿舍,換了另一個舍友。這個舍友自己收拾的利利索索,干干凈凈,但屋子很亂很臟,不愿收拾。這正應朋友的本性,索性兩個人都不收拾屋子,導致屋子臟亂的沒地落腳,不忍看。另一個例子:學生甲剛來我校的時候是一個誠實、上進、董事、聽話的學生。因為學校男生少,需要和其他班級的男生合宿,僅一個學期,學生甲就變得油嘴滑舌、不知進取,還屢次違犯校規校紀,多次受到學校的處罰。
從這兩個例子中可以看出,不論一個人的習慣是好是壞,只要他(她)所在的環境是好的,早晚他(她)會變好,相反會變壞。人本身就是群居動物,時時刻刻都受身邊人的影響,從價值觀到審美觀,從愛情觀到生活觀,身邊人的每一句話每一個動作可能都會在不經意間給自己的決定帶來影響,所以如果自身定力不強,一定選擇好的環境來促進自身的發展。
出師感言句子篇二
當時天下三分,蜀漢力量薄弱,又由于劉備討伐東吳時折損了四十萬大軍,可是內憂外患。南有少數民族的判亂,東有吳國虎視眈眈,北有魏國強敵。那時國力衰弱,諸葛亮身為一國之丞相,承擔著巨大的壓力。為了報答劉備的三顧茅廬,臨死托孤的恩情,決定出師北伐,上奏《出師表》。
劉禪是一位無能懦弱的君主,諸葛亮在北伐前不放心劉禪,叮囑道,親覽人,遠小人。在《出師表》中,諸葛亮提到先帝劉備多次談論,后漢因近小人而衰敗,西漢因進覽臣而興盛。親賢遠侫國家才能繁榮昌盛,我們要吸取歷史的教訓,防止悲劇再度發生。
為了讓后主劉禪明辯忠善的臣子,諸葛亮在《出師表》中一一中指出,讓劉蟬在決定國家大事時與他們商量。真是良苦要心呀!
讀了《出師表》,我被諸葛亮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精神所感動。諸葛亮把統一天下,光復漢室,完成先帝的遺愿作為自己的志向,以興盛蜀國為己任。
讀《出師表》,我們的深刻的感受到諸葛亮的忠誠之心,報國之心。諸葛亮是智慧的化身,是中國文化和精神的體現。
出師感言句子篇三
教學文言文一般有二個目的,一是要求學生領會文章的含義,掌握思想性的東西,從中獲得做人做事的道理;二是要求學生掌握一些文言知識,包括字詞句之類的。這兩者在文言文的教學中,是相輔相成的。不掌握基本知識,難以領會文章含義;不領會文章含義,光學習一些字詞句的解釋,就不可能達到“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和“好讀書,不求甚解”的境界,不可能達到學會知識和學會做人的結合。我私下以為,選編《出師表》作為教材,而且這么多年來不換的原因,主要應該是該文的思想性在起作用。我之所以認為應該取消《出師表》恰恰是它的思想性出了問題。
時移世易,我以為時代在變化,選擇文言文作為教材的標準也應該發生相應的變化,不能夠一成不變地采取課文終身制。像《出師表》這樣的文章,雖然好;但也應該是“李杜文章千古傳,至今已覺不新鮮”的了吧?不過在我看來,讓《出師表》從中學課本上下來,告老回鄉,更主要的原因倒不是不新鮮,而是我們的時代,對文言文入選課本提出了新的要求。
應該撤掉《出師表》的第一個理由是,該文的指導思想已經不適合當今社會。諸葛亮撰寫《出師表》的時間是227年,這個時候,三國鼎立局面已經形成,三國軍事上互相掣肘,互相制約,基本上處于平衡狀態。在這樣一種狀態下,國家選擇什么樣的道路至關重要。正確的選擇,我以為應該是富國強兵。作到富國強兵,必須在三個方面下工夫:一是清明政治,身體力行幫助劉禪清除奸佞,開明政治;二是發展經濟,要利用相對平衡的有利條件,加快蜀國經濟的發展,迅速壯大國力;三是發展文化,特別是教育,三國鼎立后,蜀國各方面人才凋零。人才的凋敝使它在后來的爭斗中處于劣勢,出現了“蜀中無大將,廖化當先鋒”的困局。可惜的是西蜀沒有像他們的老祖宗劉邦一樣,選擇修養生息、發展經濟、增強國力的道理,而是在諸葛亮的指導下,選擇了有條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的戰爭道路。戰爭的對象是擁有黃河流域先進文化和發達經濟的魏國,這就注定了西蜀必定走向衰敗和滅亡。
撤掉《出師表》的第二個理由是文中所表現的愚忠思想。所謂“士為知己者死,女為悅己者容”,這樣一種感恩圖報的思想在該文中表現得特別突出。作為一種社會心態,一種社會道德規范,感恩當然是需要的。當今社會,不論東方還是西方國家,都提倡感恩,我們的學校甚至還提倡“感恩教育”,這無疑是對的,也是必須的。但是作為一個國家的輔政大臣,他的任何行為都關系到國家的生死存亡,就不能只考慮個人的感恩圖報,而應該從國家的根本大計考慮,從國家的長遠發展考慮。恰恰在這個大問題上,諸葛亮犯了錯誤。“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諮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后值傾覆,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爾來二十有一年矣。先帝知臣謹慎,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來,夙夜憂嘆,恐托付不效,以傷先帝之明。故五月渡瀘,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當獎率三軍,北定中原,庶竭駑鈍,攘除奸兇,興復漢室,還于舊都。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這里諸葛亮說表明的'正是感恩思想。這種思想用在國家的大政方針上,是非常危險的。這在蜀國已經有前車之鑒,而諸葛亮竟然不吸取。這個前車之鑒就是劉備和陸遜的彝陵之戰,這場戰爭正是為關羽報兄弟之仇而發起的。現在諸葛亮又以報恩來發動對魏國的戰爭,等待他的是什么樣的命運呢?當然是失敗而已。
撤掉《出師表》的第三個理由是諸葛亮開的是空頭支票,表中心誓旦旦,但卻根本不可能實現,也的確沒有實現。“親賢臣”這件事,他完全可以做到,但是竟然沒有做到。黃皓這樣的奸佞小人,諸葛亮完全可以一刀結果之,但是他竟然結果不了。這就為后來的擾亂朝政埋下了禍根。他表態說:“北定中原,興復漢室,還于舊都”;“不效,則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靈”。六出祁山,無一勝利,沒有治罪。
撤掉《出師表》的第四個理由是諸葛亮的窮兵黷武。諸葛亮的窮兵黷武表現在他每次北伐都失敗,每次失敗都要再動干戈;不僅如此,他選擇的接班人姜維竟然也只知道一味的北伐,九次北伐,戰略戰術如出一轍,致使國力完全空虧,最后為鄧艾、鐘會所滅。
基于上面的認識,我以為《出師表》不能再做為中學教材,而應該用其他的文章取代。
出師感言句子篇四
諸葛亮輔佐劉備,歷經艱難坎坷,終于建立了蜀國。兩年后,劉備病逝,后主劉禪繼位,時年十六歲。諸葛亮統率蜀軍北京,駐軍漢中,準備討伐曹魏,奪取中原,光復漢室。劉禪昏庸懦弱,諸葛亮頗有后顧之憂,所以臨出發前上書劉禪,懇切勸諫,希望劉禪繼劉備遺志,振作精神,廣開言路,嚴明賞罰,盡心國事,匡扶漢室,統一天下。
文章中有兩句,說盡了諸葛亮的一生,“受任于敗軍之際,奉命于危難之間”。諸葛亮是蜀國的頂梁柱,他的這番陳詞,慷慨而情深,大義而忠烈,表明自己對蜀漢的忠誠,既是報知遇之恩,也是盡為臣之責,意在勸諫劉禪奮發有為,勵精圖治,嚴明法紀,已完成劉備的未盡之業,統一中國,可謂用心良苦。
諸葛亮不僅足智多謀,更看出的是那份竭盡為蜀漢效忠的.心愿,滿篇盡是治國之寶鑒,而情牽其文,感人肺腑,動之以深情,曉之其大意,而且反復提到劉備的“遺德”、“遺詔”,陳述自己匡扶漢室的決。我想,諸葛亮能成為我們婦孺皆知的人物,不僅是因他的智慧,更是因為他的忠義啊。
“《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仲伯間?”歷來以詩名世者甚眾,以表傳后者頗少,唯獨諸葛亮的《出師表》不僅存于歷史典冊,而且燦爛于文苑,煥發出精神的光芒。這里面的君臣之間的忠義,感人肺腑之情,感染了千秋萬代的人民,讓這個名臣成為智慧與忠義的化身。
文檔為doc格式
出師感言句子篇五
《出師表》,是諸葛亮寫給漢后主劉禪的一封奏折。說是奏折也不太準確,它更像是諸葛亮對劉禪的期望。
當時的天下大勢,大家一定都很熟悉:曹魏國力最強,孫吳次之,劉漢的'勢力可謂小之又小。諸葛亮請兵平定北方,意在一統中原。在臨出發前寫了這份奏折,當時諸葛亮采取采用了“勞師以襲遠”這一兵家大忌的策略,能否平安歸來,還是個謎。
雖然劉禪昏庸無能,但諸葛亮仍盡其所能,將小人和賢人的名字一一列舉,希望他遠小人、近賢者,重振漢室,以圖完成劉備的夙愿。
我們可以想象,一位“孤兒”,早早就沒了父親,是一位位國家的賢臣,將他養大,并盡心輔佐。如果沒有這一位位的賢臣,恐怕漢室以后也無法振興。劉禪也會不再是一國之君。諸葛亮不求名利,一心輔佐皇帝,“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說明了他的忠誠。
此文是奏章,多以議論為主。諸葛亮想讓后主明白先帝的艱難,想激勵他完成先帝未竟的大業,因而文中間也說了自己的身世和追隨先帝的原因,他對劉氏父子披肝瀝膽,將所有情感都融入了這一段文中。因此,《出師表》也被譽為天下第一表。
“報先帝”、“忠陛下”的線索貫通全文,處處不忘“遺德”、“遺詔”,期望后主劉禪完成“興復漢室”的重任。雖然最后事與愿違,但諸葛亮的這份忠心,也值得后人去銘記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