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后感是種特殊的文體,通過對影視對節目的觀看得出總結后寫出來。如何才能寫出一篇讓人動容的讀后感文章呢?這里我整理了一些優秀的讀后感范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下面我們就來了解一下吧。
歷史名著讀后感篇一
“剛正不阿,留將正氣沖霄漢;幽愁發憤,著成信使照塵寰”,司馬遷一部《史記》為我們訴說著古今的變遷,講述著英雄的史詩。讀罷《史記》,內心總有一個解不開的疑惑“何人可謂英雄”。
或許有人說:“第一位皇帝秦始皇可謂英雄。”我認為秦始皇不可。原因有三:其一、秦始皇雖掃六合,但統治極其腐朽。焚書坑儒,摧殘文化;求取仙丹,耗費國力。其二、秦始皇教子不當,其子胡亥同李斯、呂不韋謀權篡位。其三、秦始皇自認功勞勝過三皇五帝,過于驕傲。
再有人說:“西楚霸王項羽可謂英雄。”項羽此人優點極多——懂得愛民,英勇無比,破釜沉舟打敗章邯。但項羽不懂得用人,未能重用亞父范增等一大批人才,雖在戰場上揚言愿與劉邦決一雌雄,最終兵敗自刎未能統一天下。假如項羽能重用范增等人,我想劉邦未必能稱帝。不懂得用人,項羽不能謂之英雄。
“漢高祖劉邦可謂之英雄?”我認為不可,漢高祖此人雖在破秦之時善于用人,但自從建漢后便開始大肆殺戮良臣,韓信、彭越、黥布三大開國功臣先后以“謀反罪”被殺,但還好有張良、曹參、蕭何三人幫助,不然早就亡國了。
文種、伍子胥、蘇秦等不知功成名就之時隱逸歸田,而偏偏去與君王同喜同憂,結果只落得自殺歸天,也不能謂之英雄。
蒙恬蒙毅兄弟二人,雖為秦始皇立下汗馬功勞,但終究被胡亥所殺,而蒙恬卻怪罪于修長城,豈不荒唐!更不能謂之英雄。
至于那戰國四公子:春申君、平原君、信陵君、孟嘗君也是各有短處,不能稱之為英雄。
我認為春秋霸主齊桓公、晉文公可以當選為英雄。因為二人都曾在外流亡過,知道百姓疾苦,又有管仲、狐偃等忠臣輔佐,故能稱霸一方。
專諸報恩刺殺王僚,雖成但身死;豫讓報智伯之恩二刺趙襄子,臨死斬空衣報仇;藺相如完璧歸趙、澠池之會、負荊請罪;荊軻刺秦王未成被殺身亡……一生舍己為國,“義”字當先,個個可謂英雄!
讀史記,嘗得古代酸甜苦辣,品得義士忠義英勇,歷史的星空因有了一個個的英雄才不會黯淡。
星光閃閃,愿英雄威名永垂千古;月亮寒寒,盼義士事跡流傳萬年。
文檔為doc格式
歷史名著讀后感篇二
《西游記》是中國古典四大名著之一,它那精彩的故事和那深刻的人生哲理,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人。
文中主要講了孫悟空、唐僧等師徒四人去西天取經的故事。途中,他們長途跋涉、風餐露宿,經歷了種種困難,最終取得了真經,回到大唐。
文中的孫悟空是一個極其樂觀向上,具有反抗意識,他機智勇敢、對師父忠心,耿耿,還是一個勇敢的人。在《西游記》中,雖然自己的師父將他趕走了多次,但他并未抱怨過一次,依舊對他的師父牽腸掛肚。從這里,我知道了他對待自己的師父非常的忠心。
在文中,唐僧又是一個愚昧、執迷不悟的人。每次遇到困難被妖怪抓去,總是沉浸在絕望的心情之中。還三番四次地念緊箍咒想要趕走悟空。他肉眼凡胎,看不清面對的是人是妖。
在《孫悟空三打白骨精》中,白骨精曾變為三個人來迷惑唐僧。如若不是悟空的火眼金睛,唐僧早就成了白骨精的美食了。可悟空打走妖怪時,唐僧卻怪罪悟空沒有善心、傷害別人,不配做道士。這里充分的體現出了唐僧的肉眼凡胎與悟空的火眼金睛、足智多謀和對師父的忠心形成了無比鮮明的對比。
他們共經歷了九九八十一難,最終取得真經。所以,我悟出了一些道理:如果說你付出了,那么,你終究會收獲到成熟的果實。
歷史名著讀后感篇三
自春季以來四五月,共舉書四五本,然身陷繁瑣之中,心似惶惶喪犬,讀畢者竟唯此一本,忽有捧書大哭之意。
自畢業以來,于社會認識愈多,于歷史認識亦愈多。社會之認識滋養歷史之認識,歷史之認識反哺社會之認識,方痛覺自身知識結構之偏狹,思維理念之局促。于現代文化之隔閡,對西方世界之陌生。雖不必亦步亦趨,然知己知彼,一以客觀,平準抉擇,自是當然之理。又與西人稍有接觸,則痛覺我民族之落伍恐不輸于清末民初,而對國家民族之前途愈感消極。
蔣氏之書,以科學、機械、民族精神為現代化之進向三途徑,橫準以民眾與士大夫,輔以當世英雄豪杰人物,既有美國新史學之訓練,亦不逃離舊史之窠臼。換言之,即能采舊史之長處,史中有人,亦能獨辟途徑,觀察新史。于近代史研究和史書撰寫,皆有開山之功。
政治人物之偉大,在于其眼光與手段,史學家之偉大,亦在于眼光與手段。李鴻章雖與西方文化隔絕,但其立意中國,在近代史中,不愧為最偉大和最能干的政治家;孫中山相比則反而次之,雖能有所想法,但畢竟書生意氣,未能實行,是一思想家而非實干家。蔣氏對于林則徐之評判,對于左宗棠之評判,對于湘軍等的評判,皆有己見,不落俗套。
歷史名著讀后感篇四
十八世紀,大航海時代已經過去了200年,歐洲各國輪番海上稱霸,肺腑發展,不列顛島上,英國工業革命如火如荼,中國固守著歐亞大陸的東端,自給自足,只給蠻夷開放了一個廣州十三行。
此時,日不落的大英帝國已在印度戰勝法國,迫切希望繼續向東發展。1792年,英國人趁乾隆八十大壽的機會,遣使lord macartney來華,以期與建交。然而,乾隆拒絕平等對待,要來使下跪。macartney最初不答應,后來又提出我跪你的來使也向英王(或其畫像)跪拜的條件,乾隆龍顏大怒,英國第一次和平建交的努力宣告失敗。嘉慶期間英國人又來一次,待遇還不如乾隆,重做馮婦已。
19世紀以前,中國對外有巨大貿易順差,英國人多年試驗,終于發現鴉片可以獲得巨大利潤,1821到1835年,鴉片輸入量從5000箱激增到30000箱,價值1800萬元,中國白銀大量外流,于是有了林則徐1839年的虎門硝煙。英國政府派海軍來華,至此中國第一次與西方國家發生了正面沖突。
這一打發現,原來根本就打不過。且談且戰,屢戰屢敗,1842年被迫簽訂了《南京條約》,次年簽訂《虎門條約》,在西方世界的洪流中開始被狼狽的向前沖去,攢了幾千年的家伙事兒也一件一件被卷走。
西方的野獸們咬下第一口的時候,顯然沒有停下去的打算,更多的虎視眈眈的野獸迅速撲了上來。撫夷派在戰敗后得到話語權,美法跟在英國后與中國簽訂不平等條約。而剿夷派蠢蠢欲動,在道光死去咸豐即位后勢力增大,終于1856年爆發沖突,7年英法聯軍打進廣東,8年到達大沽口,簽訂《天津條約》,簽了之后又想反悔,中間還小贏了一場(大沽口戰役),然而,1860年終于又被打敗,天津失守,咸豐逃往熱河,簽訂了《北京條約》。主要是北京駐使和長江通商。緊接著,一批朝廷大員開始進行洋務運動,改革工軍,向西方學習。應該說這三十年中國得到了喘息的機會。
之后就是中日甲午戰爭了。由于爭奪高麗,1894年,中日兩國宣戰,9月17日在鴨綠江口相遇,中國戰敗。1895年簽訂馬關條約。此后,更多列強前來中國分一杯羹。德國占了山東,俄國占了東三省,英法日都要求多省優越權利。西太后惱羞成怒,1899向各國同時宣戰,就殺了一個德國公使,八國聯軍占了天津,西太后和光緒逃到了西安,簽訂了《辛丑條約》。
終于,在被帝國主義生吞活剝了大半個世紀,被這洪流沖的褲子都不剩的時候,孫中山先生經歷了一次又一次革命的失敗后,在1911年完成了武昌起義,辛亥革命終于成功,中國總算在如此長久的陣痛中完成了質變。
歷史名著讀后感篇五
最近,因為新冠疫情的影響,我讀了一本書,名叫《西游記》,這本書講的是:一只從石頭縫里蹦出來的猴子,拜師學藝,學會了七十二般變化,先后遇見了唐僧、豬八戒和沙僧,師徒四人一路上降妖除魔,保護唐僧去西天取經,他們經歷了九九八十一難,終于到達西天見到如來佛祖,幫助唐僧取到真經,他們自己最后也修煉成佛的故事。
在取經路上,他們不管遇到多大的困難都不曾放棄,這讓我想起一件事:在我上一年級的時候,爸爸給我買了一輛黑色的,我見媽媽把車騎得四平八穩,放一杯水在后座上,也不會灑掉,而我騎上去就像唐僧取經一樣,歷經了九九八十一難。我騎上車,一踩,車子就像一位喝多了酒的醉漢,搖搖晃晃,最后竟筆直地朝花壇沖過去,讓我和大地來了一個“親密的接觸”,我不服氣,站進來拍拍褲子上的沙土,又試了幾次,結果摔得一次比一次慘。當我想放棄時,我想到了《西游記》中唐僧師徒四人的經歷,決定再試幾次。終于,皇天不負苦心人,在試到第五次時,我已經能像模像樣的騎著自行車在小區里“散步”了,那時感覺自己就是那取到真經的唐僧師徒,心里樂開了花。
這一次的新型冠狀病毒疫情,我們大家經歷的,不正是像孫悟空他們取經路上遇到的九九八十一難一樣嗎?在這一次疫情中,我們就是那“唐僧”,無數的醫護人員則就是“悟空三兄弟”,新冠病毒疫情就是那取經路上的“妖魔鬼怪”。在疫情中,醫護人員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就像鐘南山院士、李蘭娟院士、張定宇院長、江學慶醫生……他們不顧疫情的兇險,逆向而行,通過他們不懈的努力,才能讓疫情在這么短的時間內得到有效的控制,還大家一個安定的家園。而他們有的人卻不幸地付出了自己的生命,沒有他們在抗疫路上的一路相隨,又哪里能取得這次抗疫的“真經”?正是因為有了他們,相信我們一定能在這場突如其來的抗疫戰爭中取得最終的勝利。
在以后的學習生活中,我也要像唐僧師徒那樣“水滴石穿,鐵杵成針”,不怕困難,打敗學習路上遇到的各種“妖魔鬼怪”,取得屬于自己的“真經”,讓自己成為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