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教案不僅僅是簡單的知識傳授,更重要的是培養(yǎng)人們的安全意識和自我保護能力。小編為大家搜集了一些三年級教案范文,希望能給大家提供一些參考和借鑒的思路。
小學課文牧童教案篇一
我制定了以下三維目標
知識目標:
1、學會本課10個生字,兩條綠線內(nèi)的11個生字只識不寫,憑借圖片再現(xiàn)理解“星羅棋布”、“水天相連”等詞語,聯(lián)系上下文和生活實際體悟“翡翠”、“心曠神怡”等詞語。
2、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全文。背誦第二、三自然段。
情感目標:理解課文內(nèi)容,感受南沙群島迷人的風光和富饒的物產(chǎn)。培養(yǎng)學生熱愛、贊美南沙群島的感情。
能力目標:讓學生用自己的感官去欣賞、感悟語言的美麗,從而提高學生感悟語言文字、理解語言文字和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
這篇課文的第二、三自然段是重點,所以我們把理解和感受南沙群島迷人的風光和富饒的物產(chǎn)作為教學的重點。由于我班大部分學生沒有去過南沙群島,很難讓他們陶醉在語言文字的描述中,從而產(chǎn)生身臨其境感,所以,這是教學的難點。我準備借助現(xiàn)代化教學手段,通過優(yōu)美的音樂、生動的畫面,創(chuàng)設出一個個與課文相通的情境,讓學生說說南沙群島的迷人風光與豐富物產(chǎn),讀讀南沙群島的優(yōu)美語句。讀思結(jié)合,讀中語情,讓學生陶醉在美麗的畫面中,陶醉在美麗的語言中。
下面,我說說我的教學過程,我分兩課時進行。
第一課時
一、以優(yōu)美的傳說而揭示課題,并板書課題,再質(zhì)疑導入新課。
二、自讀課文,把課文讀正確、讀通暢,不理解的詞句作上記號,有的可以自己查字典或聯(lián)系上下文來解決。讓學生整體感受課文內(nèi)容,培養(yǎng)他們自學能力。
三、檢查自讀情況
1、指導學生讀準字音、讀通句子。
2、組織交流不理解的詞句,對于學生理解的詞句,可以馬上解決。
3、初步感知課文大意,了解每個自然段的主要內(nèi)容。
四、指導學生書寫生字
我重點說說第二課時
首先,我讓學生說說,通過上節(jié)課的學習,你知道了什么?我由簡單的問題入手,鼓勵學生開口說話,為他們營造一種輕松、民主的學習氛圍,激發(fā)學生參與的熱情,并通過復習回憶課文內(nèi)容為接下來的學習做好鋪墊。
我利用多媒體出示畫面:柔軟的沙灘、碧藍的大海、湛藍的天空,將學生進入情境,由xxx同學們,這么優(yōu)美的地方想去游覽一番么xxx,這個問題帶入課文學習。
1、出示課文第一自然段,我先讓學生讀讀該段,再說說讀懂了什么。借機學生可以知道南沙群島的地理位置與歷史,在此基礎上練習朗讀。
2、通過一個問題“歷史悠久的南沙群島究竟美在什么地方呢?”引入下文,讓學生自己讀讀第二、三兩自然段,并品一品。學習第二自然段,我引導學生扣住“南沙是祖國巨大的藍色寶庫”這個中心句,讓學生說說南沙的物產(chǎn),并相機板書:“物產(chǎn)豐富”,引導學生抓住“難以計數(shù)”、“極為豐富”、“用之不竭”這些詞初步感知南沙有豐富的物產(chǎn),然后我組織學生進行感情朗讀,以幫助體味。接著,我讓學生交流課前所收集的資料,如南沙究竟有哪些珍貴的海洋生物、礦產(chǎn)資源和海洋動力,加深對南沙群島的認識。學生理解了,感悟了,然后通過有感情的朗讀和背誦,內(nèi)化文本語言。
學習第三自然段。本段我以讀為主,讀中悟情。我以“南沙有著豐富的物產(chǎn),它的景色如何?”過渡引入下文,根據(jù)學生回答相機板書:“景色迷人”,在朗讀過程中,我出示圖片,幫助學生邊讀邊體悟,抓住“水天相連”體會湛藍的天與碧綠澄清的海相連的景色。通過“五彩繽紛”感受龍蝦燕魚,海龜玩耍的有趣畫面。從“揮舞的花束”等詞體會浪花奔涌的歡快與活潑。接著,我采用多種形式朗讀,讓學生在讀中悟情,真切地把自己感受表達出來。
圍繞“南沙真是個景色迷人、物產(chǎn)豐富‘這個中心句。再選擇自己喜歡的句子讀讀,體會體會,引導學生明白南沙群島的景色迷人與物資豐富是吸吸相關(guān)的,并不是割立開的。
我設置情境:同學們,游覽了美麗的南沙群島,相信你們都非常感嘆她的迷人景色。我扮演記者對游客(即學生)進行采訪,讓他們說說南沙群島。一方面加深學生對課文內(nèi)容的體悟與記憶,另一方面也給學生提供一次語言實踐的機會。
物產(chǎn)豐富
板書:2、美麗的南沙群島
景色迷人
我提供一個中心句“南沙真是個景色迷人、物產(chǎn)豐富的世界!”把學生再次帶入課文情境,讓學生學習課文先總后分的方式寫一段話介紹南沙群島。
以上所述,只是我對這篇課文的教學設計,實際教學中我將根據(jù)學生的情況調(diào)整。
小學課文牧童教案篇二
2、 能力目標:全班分成兩小組合作完成本首詩的學習,對照目標,在老師的幫助下制作幻燈片,展示學習成果,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能力、自主學習能力和信息技術(shù)能力。在過程理解掌握古詩的學習方法。
3、情感目標:有感情地朗讀和背誦古詩,體會詩人表達的思想感情,感受詩人與汪倫的深情厚意。
1、掌握學習古詩的一般方法
2、理解“桃花潭花深千,不及汪倫送我情”
簡明扼要,直接進入課文。
小學課文牧童教案篇三
本課有兩首古詩,唐代詩人白居易的五言絕句《池上》和南宋詩人楊萬里的七言絕句《小池》。這兩首詩描繪的都是詩人在夏天的所見,前者敘事,后者寫景。《池上》秉承白居易詩作通俗易懂的敘事風格,用白描的手法勾勒出一個小孩兒偷采白蓮而又不知道藏蹤跡的頑皮、可愛形象。《小池》將池、泉、流、荷和蜻蜓寫得相親相依,和諧自然,猶如一幅色彩明麗的水墨畫。這兩首詩語言淺顯易懂,又配以插圖,極易被學生理解,適合學生去吟誦積累。
這是一年級下冊第六單元的課文,這兩首詩有些孩子早已熟讀成誦,所以在讀準字音上無須多費工夫,關(guān)鍵是讓孩子去體會詩所描繪的意境美,去初步領會詩文所蘊涵的哲理。若要一年級的學生單憑詩句來領會詩文的意境是有困難的,所以我將詩歌的意境美與詮釋圖片等結(jié)合起來,充分利用插圖來展現(xiàn)美,聯(lián)系生活實際發(fā)現(xiàn)美,進而動情地表達美。
1.認識12個生字,會寫7個生字。
2.能用聯(lián)系生活實際、圖文結(jié)合等方法了解“蹤跡、采、藏”等詞語的意思,初步知道古詩大意。
3.能正確朗讀、背誦古詩。圖文結(jié)合,感受詩中蘊藏的夏天的情趣。
本課是對古詩的賞析和學習,我采取讀書指導法,指導學生通過有感情朗讀古詩,體會古詩所表達的思想情感,結(jié)合啟發(fā)式教學討論法,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動性,通過提出問題,小組合作討論,全班同學共同交流學習,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池上》
(一)激發(fā)興趣,引入新課。
(課件展示令人賞心悅目的荷塘美景:碧綠的荷葉挨挨擠擠,亭亭玉立的荷花嬌媚動人,鮮嫩的蓮蓬清香誘人。)
師激趣:看到這么美的荷塘,你們最想干什么或說什么?(學生交流)詩人白居易也來到了池邊,看見了荷花池上發(fā)生的一個關(guān)于小娃的有趣故事,于是,詩人忍住寫了一首詩。板書詩題。相機理解詩題:荷花池塘里。
(二)初讀古詩,認讀生字。
1.自讀詩句,認識生字詞。
(1)教師范讀。
(2)學生自由讀古詩。(課件顯示要求:拼讀生字音節(jié),注意讀準字音;用加一加、換一換等方法識記生字字形;給生字找朋友組詞;讀通句子,爭取讀出古詩的韻律。)
(3)匯報交流。
2.熟讀古詩。
(1)劃節(jié)奏讀詩。
師引導:大家和生字娃娃交上了朋友,已經(jīng)能把詩讀通了,但這遠遠不夠,我們還應該讀出詩的節(jié)奏來。這首五言詩該怎樣劃分節(jié)奏呢?請用“/”畫出來。(學生各自練習朗讀,并根據(jù)練習時的節(jié)奏用鉛筆在書上做記號。)
(2)指名匯報,相機大屏顯示:小娃/撐小艇,偷采/白蓮回。不解/藏蹤跡,浮萍/一道開。
(3)指名讀詩。
(三)吟詩煉字,體會意境。
1.前兩行——小娃偷采蓮。
(1)師引言:一個小娃在池塘上偷偷地采了好多白蓮,究竟有趣在哪兒呢?讓我們一同走到荷花池邊去看一看吧。(課件出示:“小娃撐小艇,偷采白蓮回。”)
(2)學生自由輕聲誦讀古詩,邊讀邊想象畫面。
(3)學生交流“看”到的畫面。
a.引導學生通過“你問我答”的形式匯報自己是如何“看”出來的。
小娃:男孩兒或女孩兒。
小艇:船。
b.指導學生觀察畫面展開聯(lián)想:荷塘是什么樣的?白蓮是什么樣的?(學生用自己的話描述想象到的“蓮葉何田田”的美好畫面,喚起大家對荷花池和嬌嫩的蓮蓬的向往之情。)
(4)朗讀前兩句詩,思考:你最欣賞其中的哪個字?
b.指導讀出緊張、高興的心情。
c.是的,偷采了白蓮回家的小娃既高興,又緊張。(齊讀)
d.引導學生討論:你覺得小娃的這種“偷”可惡嗎?
2.后兩行——景美童心純。
(1)師引導:小娃偷采白蓮,真的不會被發(fā)現(xiàn)嗎?你們從哪兒知道的?
(2)學生默讀后兩行詩,談理解。
(3)學生匯報交流。
a.小娃忘記了隱藏自己的行蹤,滿池的浮萍被他的小船沖開了一道波痕。
b.理解:不解——不懂得,不明白,不知道。
(4)當小船慢慢駛來,浮萍……(做手勢)
(5)可是小娃哪里知道,小船劃出的波痕已經(jīng)暴露了他偷采白蓮的事。多么純真質(zhì)樸的孩子呀!
(6)看到浮萍開了,你會怎么想?(替小娃擔心、著急。)
(7)指導學生讀出這種心情。(自讀、指2—3名學生讀、齊讀。)
(8)猜詩人的行為、心理:
a.詩中不僅藏著一幅幅美麗的、有趣的畫面,還藏著一個人呢?你們猜,他是誰?
b.你猜白居易此時正在岸邊干什么?(窺視、偷笑。)
c.我來采訪一下:請問白老先生,您為什么在偷偷地看,偷偷地樂?
d.指導朗讀。
(四)感情朗讀,背誦全詩。
1.指導學生想象古詩的內(nèi)容,練習背誦。
2.檢查背誦。
《小池》
(一)以詩引詩,創(chuàng)設情境。
1.(出示配樂課件:吟詠春天。)引導學生背誦古詩《春曉》《詠柳》。
2.交流:我們剛才背誦的詩有什么共同點呢?(都是描寫春天景色的詩。)
4.導入新課,揭題。
師:是呀,大自然是那么美好,萬物是那么和諧。南宋詩人楊萬里被這個美麗的小池塘深深地吸引,寫下了一首名為“小池”的詩。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這首詩。(板書課文題目:小池。)
小學課文牧童教案篇四
(一)教材分析
《馬詩》是唐朝詩人李賀的作品,前兩句描寫了邊塞肅殺的風光,后兩句以馬喻己,表達了渴望受到賞識、為國家建功立業(yè)的愿望;《石灰吟》是明朝愛國詩人、名臣于謙的作品,托物言志,以石灰自喻,表明自己不怕犧牲、堅守高尚情操的決心;《竹石》是清朝詩人鄭燮的作品,通過描寫竹子的品質(zhì),表達自己剛直不阿、正直不屈的高風亮節(jié)。本課是本年級第四單元的第一課,緊扣單元主題:查閱相關(guān)資料,加深對課文的理解。需要學生更多了解詩人生平,理解詩歌情感,對培養(yǎng)學生的理解發(fā)掘能力有很好的啟發(fā)作用。
(二)教學目標
1.會寫“絡、錘”等4個生字。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默寫《竹石》。
3.結(jié)合注釋,邊讀邊想象詩中的情景,感知詩的大意,體會詩人表達的情感。
4.查找資料,加深對詩的理解,了解詩的表達方法。
(三)教學重難點
重點:
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默寫《竹石》。
難點:
結(jié)合注釋,邊讀邊想象詩中的情景,感知詩的大意,體會詩人表達的情感。
根據(jù)設定的教學目標,這節(jié)課我采用的教學方法有:
1.朗讀法
古詩需要充分朗讀、熟讀成誦,有感情朗讀。本課的古詩是三首氣勢堅定的詩,因此主要采用學生跟讀、有感情朗讀和自由朗讀等形式,要求學生在理解詩中情感的基礎上讀出氣勢。
2.發(fā)現(xiàn)點拔教學法
本課的詩語言簡單樸實,學生可以自行理解,但是在情感把握上,需要更上升一層,因此我采取發(fā)現(xiàn)點撥教學法,讓學生自己主動參與學習。
3.多媒體輔助教學法
小學課文牧童教案篇五
一、說教材
《匆匆》是部編版六年級語文下冊第三單元的一篇精讀課文。本單元課文閱讀訓練的重點是“體會文章是怎樣表達情感的”,要求學生在讀懂、讀通課文的基礎上,體會文章表達情感的方法。課文是現(xiàn)代著名作家朱自清的一篇膾炙人口的散文。文章緊緊圍繞“匆匆”二字,細膩地刻畫了時間流逝的蹤跡,表達了作者對虛度時光感到無奈和惋惜的思想感情。文章多處運用各種修辭和大量的疊詞,語言優(yōu)美,讀來輕巧、婉轉(zhuǎn),適合朗讀背誦。
二、說教學目標
1.會寫“藏、挪”等6個字,正確讀寫“空虛、嘆息”等詞語。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并背誦課文。
3.體會、揣摩課文的表達順序,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感受課文的語言美。
4.懂得“匆匆”的含義,了解作者對時間流逝的傷感以及珍惜時間的感受,喚起學生的生活體驗,體會時間的稍縱即逝。
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并背誦課文是本文的教學重點,體會、揣摩課文的表達順序,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感受課文的語言美是難點。
三、說教法學法
1.朗讀感悟法。文章語言清新自然,讀起來朗朗上口,因此“美讀”是本課最重要、也是最主要的辦法。“閱讀”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代替學生的實踐。對于六年級的學生來說,更不必過多的講解分析,最主要讓學生多讀,同時教師要巧妙地借助課件,借助對學生讀書的評價,幫助學生在讀中去感受、領悟,使學生感受到語言文字所描繪的鮮明形象,引起學生對課文中描述的事物與情景的關(guān)注,入境入情,促進學生自悟自得,受到美的熏陶。
2.質(zhì)疑問難法。古人云:學起于思,思源于疑。課堂教學中,運用恰當?shù)氖侄危龑W生質(zhì)疑問難,能激發(fā)濃厚的.思考興趣和創(chuàng)新思維。
3.重點詞句品悟法。讓學生充分讀課文,找出描寫日子來去匆匆的有關(guān)片段和句子,指導感情朗讀,在讀中理解、領悟這些語句是如何表達作者感情的。
四、說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引出時光匆匆
讓學生形象感知時間的流逝。
學生自由交流,引出對時光匆匆流逝的思考,引入對課文的學習。
(二)初讀課文,感知內(nèi)容
我先讓學生自由讀課文,自主解決生字詞。我再隨堂檢查,明確讀音。
讓學生觀察生字,自主發(fā)現(xiàn)、交流書寫應注意的地方,我視情況補充。
老師范讀讀課文,注意感情和節(jié)奏。學生跟讀。
思考問題:文中的“匆匆”指的是什么?作者在文中提出了一個什么問題?他有沒有回答
(三)再讀課文,理清文脈
1.文中的“匆匆”指的是什么?(時間的匆匆流逝。)
2.作者在文中提出了一個什么問題呢?(我們的日子為什么一去不復返呢?)
3.課文是如何描述時光來去匆匆的呢?請試著劃分段落,并總結(jié)段意。
全文可分為三段。
第一段(1):提出“日子為什么一去不復返”的問題。
第二段(2—4):具體地寫日子的匆匆流逝及作者的反思。
第三段(5):照應開頭,再次提出開頭的問題。
(四)品讀第1自然段
1.播放課文第1自然段范讀錄音,畫出文中的排比句。說一說這個排比句說明了什么。
提示:表達了作者對時光逝去而無法挽留的無奈。
3.分小組比賽朗讀這一段,比一比誰讀得好。
(五)品讀第2、3自然段
1.讀第2-3自然段,交流:你對哪幾句描述最有感觸?你想到了什么?
2.講解詞語“確乎、頭涔涔、淚潸潸”的意思。
3.指導朗讀“八千多日子……也沒有影子。”(讀出日子溜去的悄無聲息,語氣舒緩低平)
4.算:八千多日子是多少年?以你的年齡算,你已經(jīng)生活了多少個日子?讀了這些文字,你想到了什么?請你用比喻的形式說說你對時間的看法。
3.品讀“早上我起來的時候……但是新來的日子的影兒又開始在嘆息里閃過了。”
作者通過對生活中具體的事情“吃飯、洗手、睡覺、沉默”等的描述,賦予時間以生命,十分生動具體地描寫出了時間是怎樣一點一滴在不知不覺中從我們身邊流逝的。
讀課文最后一個自然段:文章的結(jié)尾有什么特點?
(六)精讀第4自然段
2.讀“只有徘徊罷了,只有匆匆罷了……”一句。說一說自己的體會。
3.這一段和第1自然段第1句話都是連續(xù)的問句,體會問句的表達作用。
4.結(jié)合所學,同桌之間交流一下有哪些關(guān)于惜時的名言。
(七)賞析文章的結(jié)尾
1.讀課文最后一個自然段:文章的結(jié)尾有什么特點?
結(jié)尾與開頭首尾呼應,使文章渾然一體,很好地表達了作者的感情和文章的主題。
2.讀一讀首尾照應句,注意讀出自己的感情。
(八)拓展延伸
1.搜集閱讀有關(guān)時間方面的詩詞、格言、警句及名人珍惜時間的古詩,開展交流。
提示:作者能寫得如此感人是因為作者對時間流逝的深深嘆息和深刻的反思。
3.時光還會怎樣匆匆流逝,運用課文的表達仿說。
(九)課文小結(jié)
本文緊扣“匆匆”二字,細膩地刻畫了時間流逝的蹤跡,表達了作者對時光流逝的無奈和惋惜。
五、說板書設計
板書設計上,我遵循簡潔、美觀、實用的原則,板書重點詞語,讓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文內(nèi)容。
小學課文牧童教案篇六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要想好一堂課必須了解學生。
四年級的學生思維活躍,求知欲強,富于想象,對新鮮事物充滿好奇心,但學生生活閱歷有限,對文中描繪的雄偉景象缺乏直觀感受,需要老師提供直觀的圖像幫助。
1.認知目標:識記生字詞,抓重詞句進行品味,注重語言積累。
3.情感目標:讓學生通過了解錢塘江大潮的壯麗與雄奇,使學生受到壯闊美和力量美的感染,激發(fā)學生熱愛祖國的大好河山的感情。
學習課文3、4自然段,體會大潮的磅礴氣勢。
小學課文牧童教案篇七
一、說教材
《琥珀》是第二單元展現(xiàn)科學世界的第一課。本課屬于科普小品,從琥珀的形成、被發(fā)現(xiàn)、科學價值三個方面進行介紹。全文語言生動易懂,不僅可以使學生了解琥珀的形成過程,感受生命的突變和漸變,還能引導學生在閱讀中學習作者說明語言的生動,想象的準確以及作者推測琥珀形成的科學性和合理性。
二、說教學目標
1.認識“琥、珀”等11個生字,讀準多音字“扎”,會寫“怒、吼”等15個字,能正確讀寫“怒吼、松脂”等詞語。
2.默讀課文,能提出不懂的問題并試著解決。
3.理解課文內(nèi)容,能用自己的話說說這塊琥珀的形成過程。
4.能根據(jù)琥珀的形成過程,說說課文推測的依據(jù)。體會科學家是怎樣進行合理想象的。?
能用自己的話說說這塊琥珀的形成過程是本課的教學重點,能根據(jù)琥珀的形成過程,說說課文推測的依據(jù)是教學的難點。
三、說教法學法
1.多媒體輔助教學。合理運用多媒體手段,展示畫面,引導入境,促進朗讀,幫助理解。
2.朗讀法和小組討論法。通過多種形式的朗讀,引導學生理解文意,達到以讀促悟;通過小組討論法,給學生創(chuàng)造各抒己見的表達機會,培養(yǎng)學生的交流、合作、思維能力。
《語文新課標》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四年級學生思維已經(jīng)有了很大發(fā)展,學習能力和獨立性增強,且有較強的表現(xiàn)欲望,我將“學習的主動權(quán)還給學生”。通過自主閱讀、合作交流等方式,努力建設開放有活力的課堂,讓學生能自由表達自己的觀點。
四、說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入,揭示課題
多媒體展示琥珀圖片,讓學生描繪琥珀。
同學們見過琥珀嗎?你會用哪些詞語來描繪琥珀?這么美麗、珍貴的琥珀是怎么來的呢?激發(fā)興趣,引入課題。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給學生充分的時間自由讀課文,讀準字音,讀通句子,圈出難理解的詞語。
多媒體出示生字詞,考察學生認讀情況。
指導正音,學生自主交流識字方法,怎樣更好地記住這個字?怎么把這個字寫得工整好看?學生交流、討論寫字的發(fā)現(xiàn),我再根據(jù)情況做寫字指導。
(三)了解文章內(nèi)容
1.學生用喜歡的方式朗讀課文,并說說課文大意。
2.理清文章層次結(jié)構(gòu)。
第一部分(第1——12自然段)寫這塊奇異的琥珀的形成過程。
第二部分(第13——17自然段)寫這塊琥珀被發(fā)現(xiàn)。
第三部分(第18自然段)寫這塊琥珀的樣子和價值。
(四)默讀課文,交流疑問
1.學生默讀課文,提出疑問
2.總結(jié)疑問,交流解決。引導思考:(1)這塊琥珀到底是怎么形成的`?
(2)為什么說“從那塊琥珀,我們可以推測發(fā)生在幾萬年前的故事的詳細情形”?
(五)感知琥珀的形成
1.體會松脂球的形成。(炎熱天氣,松樹滲出松脂;蒼蠅、蜘蛛相遇被松脂包裹;松脂不斷下滴,形成松脂球。)
2.體會化石的形成。(地殼變化,漫長的時間演化,松脂球變?yōu)榛#?/p>
(六)感知推測,體會珍貴
1.學生齊讀第18自然段,引導了解科學家們知道的是什么?不知道的又是什么?
2.結(jié)合前文對琥珀形成的推測,體會科學家想象和推測的合理性。
3.體會琥珀的價值。(琥珀對歷史的完好保存、對科學家研究的意義)
(七)拓展實踐
1.實踐演說:學生用自己的話說說這塊琥珀的形成過程。
2.拓展閱讀:課下讀一讀柏吉爾的《烏拉·波拉故事集》,感受更多的自然奧秘。
(八)課文小結(jié)
這篇科學小品文通過合理的想象,從一塊琥珀的發(fā)現(xiàn),推測到幾千萬年前的故事和這塊琥珀形成的過程,使我們進一步增加了有關(guān)化石的科學知識,激發(fā)了我們對自然科學的興趣。
五、說板書設計
本次板書按行文順序,層次分明,重點突出,讓學生能一目了然,了解科學家推測的琥珀的形成過程,知道琥珀的價值。
小學課文牧童教案篇八
一、說教材
本課是部編版六年級語文下冊第一單元的第二篇精讀課文。臘八節(jié)的臘八粥是中國傳統(tǒng)佳節(jié)的傳統(tǒng)食品。本課選自沈從文先生早年的小說《臘八粥》的前半部分,圍繞八兒等著吃媽媽熬煮的臘八粥的神態(tài)和心情,展現(xiàn)了一幅純樸、和諧、溫馨的圖景。
課文主要寫了等粥和喝粥兩件事,詳寫等粥,從八兒向母親焦急的詢問,到與母親的討價還價,到驚訝,對話貫穿全文,展現(xiàn)八兒的的天真和童趣,表現(xiàn)了臘八粥的美味誘人。
本文的主要線索是八兒的心理活動,從八兒迫不及待到苦苦等待、獨自猜想到親眼所見,都表現(xiàn)了八兒的可愛活潑的性格特點,寫出了一家人其樂融融的親情,表現(xiàn)出作者對普通百姓生活的熱愛和對家庭親情的眷戀。作者用嫻熟的筆法、細膩的筆調(diào)敘述了臘八節(jié)濃郁的民俗風情,使課文猶如一張臘八風俗畫,充滿了生活的氣息。
二、說教學目標
1.會寫“臘、粥”等13個字,正確讀寫本單元詞語。
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通過人物動作、語言和心理活動的描寫,感受八兒的心理活動變化,體會八兒一家其樂融融的氛圍。
3.學習文中人物對話的描寫,通過讀文及拓展閱讀,感受親情給人帶來的溫暖。
通過人物動作、語言、和心理活動描寫,體會八兒一家的其樂融融是本課的教學重點,感受八兒的心理變化是本課的教學難點。
三、說教法學法
《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要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基于以上認識,我主要采用以讀為主,讀思議相結(jié)合以及引扶放相結(jié)合的方法,引導學生入情入境,體會文章描寫中蘊含的濃濃真情。而教師引導流程,放手讓學生自學、探究,點撥重難點,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四、說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境,導入課文
以《老北京的春節(jié)》中的臘八粥銜接導入新課,喚起學生的閱讀感受,為文本的學習做好鋪墊。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讓學生自主探究,自由讀課文,識記生字詞,教師利用多媒體檢查自學效果。
啟發(fā)思考,引導整體感知:
(1)圍繞“臘八粥”這一線索課文為我們講了一個怎樣的故事?能否用小標題概括出故事情節(jié)來。
(三)學習課文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
分析第一部分:
1.作者寫吃臘八粥為什么要不惜筆墨介紹這種粥的原料和這些原料煮在鍋里的狀態(tài)?(襯托臘八粥的香甜誘人、美味可口,為下文做鋪墊。)
2.作者在文章開篇是如何寫出人們對臘八粥的喜愛的?(運用排比寫出了不同年齡段的'人對臘八粥的喜愛)
3.引導學生體會作者介紹臘八粥的手法。
(四)學習課文第二部分(第2-17自然段)
1.指名學生回答用一個詞概括這一部分的主要內(nèi)容。(等粥)
2.想一想,這一部分可以分為幾個小部分?(盼粥、想粥、猜粥、看粥)
3.精讀感悟。過渡:美味的臘八粥會讓小孩子、大孩子和老孩子饞涎欲滴,方家大院的八兒正是這眾多喜愛臘八粥中的一員,那么面對甜甜、膩膩的一鍋粥,他的表現(xiàn)如何呢?我們首先來學習盼粥這一部分。
4.盼粥。默讀2——8自然段,要求:畫出描寫八兒的句子,想想這些句子分別屬于對人物的哪種描寫,品讀你畫出的句子,思考你從中體會到什么。
(2)“眼睛可急紅了”說明什么?八兒真的餓了嗎?從對八兒的描寫中可以看出此時此刻八兒一種怎么樣的心情?可以用一個什么詞來形容?(板書:迫不及待)
(3)第4自然段中省略號有什么作用?指導朗讀第4、5自然段的人物對話,分角色朗讀人物對話。
(4)怎樣理解第8自然段的反問句?提示:八兒對臘八粥雖是望眼欲穿但也只能苦苦等待(板書:苦苦等待)
5.想粥。分角色朗讀9—11自然段,思考:八兒的分粥計劃體現(xiàn)了什么?(純真可愛)
(1)“孥孥”是什么意思?從媽媽的的話中你能看出什么?
(2)再分角色讀,要讀出八兒的天真可愛和媽媽對他的寵愛。
6.猜粥。男生齊讀第13自然段,大家思考八兒想象中的粥是什么樣子的
(1)粥里的栗子、赤飯豆、花生仁兒、棗都是什么樣的?找出文中的關(guān)鍵詞畫下來。
(2)文章用了一個什么字來形容八兒的猜想?(板書奇妙)
7.看粥。師讀第14自然段,同學們思考:當媽媽把八兒抱起來,八終于看到了讓他垂涎三尺的臘八粥,課文中用了一個怎樣的詞語來表現(xiàn)八兒的心理?(板書:驚異)
(1)媽媽煮的粥到底是什么樣子的呢?請女生齊讀第十7自然段,畫出相關(guān)詞語。
(2)看了臘八粥之后的八兒,他的心里又會想些什么呢?
(3)男女生分角色讀人物對話,注意要讀出八兒的心理變化。
1.用一個詞語概括這一部分的內(nèi)容。(喝粥)
2.齊讀第19自然段,說一說自己感受到了什么?(臘八粥的美味,家庭氛圍的溫馨)
3.與“等粥”部分相比,“喝粥”寫得比較簡略,思考這種寫法的好處。提示:詳略得當、重點突出。
4.積累文中自己喜歡的那些句子,給大家讀一讀,課下可以抄在的積累本上。
(六)課文小結(jié)
本課圍繞著“八兒”等著吃媽媽熬的臘八粥的情態(tài)、心情,展現(xiàn)了一副淳樸的、和睦、溫馨的圖景。課文詳寫了“等粥”的過程,略寫“吃粥”,詳略得當,重點突出,語言質(zhì)樸。
五、說板書設計
板書與講解一樣,貴乎“少而精”。古人說,少則得,多則惑。板書要做到“少書”“精書”,板書書在點子上,書在關(guān)鍵上,起到“畫龍點睛”“提綱挈領”的作用。本次板書以八兒的心理變化為軸,直觀展現(xiàn)了詳寫的“等粥”部分,表現(xiàn)了臘八粥的美味誘人。
臘八粥
盼迫不及待
想苦苦等待
猜美妙
看驚異
吃十分美味